赤壁赋复习学案第一课时(附答案)

合集下载

赤壁赋导学案1课时答案

赤壁赋导学案1课时答案

赤壁赋导学案1课时答案【知识链接】1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第一课时一、注音:壬rén戌xū属zhǔ客窈yǎo窕tiǎo 冯píng虚御风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嫠lí妇二、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农历十五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起。

举酒属劝人喝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一会儿,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会儿任一苇之所如往,凌万顷指广阔的江面之茫然旷远的样子。

浩浩乎如冯通“凭”乘虚太空御驾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像(动词)遗世脱离人生独立,羽化传说成仙的人能飞升,像长了翅膀一样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敲击舷而歌唱(动词)之。

歌歌词(名词)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兮溯逆流而上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

渺渺悠远的样子兮予怀,望眺望(动词)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循、依歌歌声(名词)而和同声相应、唱和之。

其声呜呜然词尾语气助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细丝。

舞使……舞幽壑之潜蛟,泣使……泣孤舟之嫠妇寡妇。

三、(1)我和友人乘船在赤壁下面游玩。

(句式:介宾后置)(2)月亮从东山上升起,缓慢地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移动。

(句式:介宾后置)(3)我们任凭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越过浩荡渺远的江面。

(句式:定语后置)(修辞:对偶)(4)多么广阔浩瀚呀,像是在天空中驾风遨游,不知船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然恍惚呀,我们好像独立长空,遗弃尘世,飞天成仙了。

(修辞:对偶)(5)有一个与苏轼同游的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声吹箫应和。

(句式:定语后置)四、1.赤壁之景到底怎么样?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之茫然。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图。

(完整版)《赤壁赋》学案及答案

(完整版)《赤壁赋》学案及答案

《赤壁赋》第一课时一、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佑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轼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

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社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

“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内容结构表:第一段:夜游之乐---美事:美景:美感:第二段:主客异现---主人:乐甚、歌之、美梦客人:呜然、舞蛟、泣妇第三段:乐极生悲---生活空虚生命短暂欢乐难久第四段:因悲生悟---变换角度摒弃贪欲及时行乐第五段:随遇而安----嬉笑、不知学习第一段思考:(l)这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2)本段展示了怎样的境界?感情色彩如何?明确:(l)可分三层:①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

16.1《赤壁赋》复习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6.1《赤壁赋》复习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复习学案一、易错字挖空:壬()之秋,七月()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客,()明月之诗,歌()()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一()之所(),()万()之茫然。

浩浩乎如()虚御风,而不知其所();飘飘乎如()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而歌之。

歌曰:“桂()兮兰(),击空明兮()()光。

()()兮()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者,()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如(),如()如(),余音()(),不绝如()。

舞()()之()(),()孤舟之()妇。

苏子()然,正()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乌()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者乎?()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千里,()旗()空,()酒()江,横()()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吾与子()()于江()之上,()鱼虾而友()鹿,()一叶之扁舟,举()()以相()。

寄()()于天地,()()海之一()。

()吾生之()(),()长江之无穷。

()飞仙以()游,()明月而()终。

知不可乎()得,()()响于悲()。

”苏子曰:“客亦知()水与月()?()者如(),而未尝往也;()()者如(),而()莫消()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能以一();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也,而又何()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非吾之所有,虽一()而莫取。

()江上之()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之而成(),取之无(),用之不(),是造物者之无()()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客()而笑,洗()更()。

()核()尽,杯盘狼()。

相与枕()乎舟中,不知东方之()白。

二、名句默写填空⑴《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气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赤壁赋 学案(含答案)

赤壁赋 学案(含答案)

赤壁赋学案(含答案)文本20赤壁赋苏轼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积累重要实词,重点把握虚词“乎”及宾语前置句。

2.思维把握文章情感脉络。

3.审美鉴赏文章的语言和手法。

任务情境余秋雨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主要讲述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他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赤壁赋这篇文章,去感受苏轼的智慧与豁达。

一.诵读全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

第1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望日的后一日。

望,月满为望,指农历每月五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致意,引申为劝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星宿名,指斗宿南斗.牛宿之间。

白露白茫茫的水汽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同“凭”,乘虚太空御驾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遗弃尘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请概括段意描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第2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船桨兮兰桨,击空明水月交相辉映的江面兮溯逆水而上流光。

渺渺悠远的样子兮予怀心中的情思,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同声相应,唱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婉转悠长,不绝如缕细丝。

舞幽壑深渊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寡妇。

请概括段意写作者饮酒放歌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3段苏子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同“缭”,连结,盘绕,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被周郎者乎方当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首尾衔接的船只。

高三语文:赤壁赋附答案

高三语文:赤壁赋附答案
【探究·归纳】
★结合例句,梳理虚词“者”的用法。
(一)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2、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二)4、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5、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三)6、言之,貌若甚戚者
(四)7、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8、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二)名句默写:
1.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
,,,。
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
3.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
4.写客人箫声之悲伤幽怨的句子:,,,。
5.用侧面衬托的手法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
6.以月①放在一个词或短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 ②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③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 ④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样”之类 ⑤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二)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三)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四)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五)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六)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七)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拓展·提升】
3.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4.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8、霜露既降,木叶尽脱9、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探究·归纳】

【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上册 赤壁赋 第1课时 学案

【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上册    赤壁赋   第1课时   学案

第七单元 16.1 赤壁赋学案1、了解作者及背景.2、积累文言知识。

3、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重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难点: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一、预习新课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荒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

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

文章合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在这里,他经常到赤鼻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这里。

这时的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尚未实现,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的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泛舟游览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二)作者简介: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开词中豪放派,对后代有深远影响。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被贬官,先后到杭州,密州等地任职。

1079年,御使李定等摘其讽谕诗中的诗句,证陷他以诗诽谤朝廷,被捕下狱(乌台诗案)。

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三、总体感知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泛舟赤壁。

第二部分:放歌奏萧。

第三部分:主客问答.第四部分:主客喜笑。

四、导读理解学习第一段:1、这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可分三层:①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

地点。

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

②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③第四、五、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2、本段展示了怎样的境界?感情色彩如何?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赤壁赋》复习学案

《赤壁赋》复习学案

《赤壁赋》复习学案一、古文化常识: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文书画皆精,写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三篇关于赤壁的诗文。

2、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二、通假字:1、举酒属客:2、山川相缪:三、古今异义:1、望:古——今——2、如:古——今——3、是:古——今——4、美人:古——今——5、斗牛:古——今——一四、一词多义:1、而:①虽一毫而莫取②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③客喜而笑2、下: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下江陵3、方:①望美人兮天一方②方其破荆州4、然:①其声呜呜然②何为其然也5、乎:①郁乎苍苍②困于周郎者乎6、之:①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②取之无禁,用之不竭③不知东方之既白7、如:①浩浩乎如凭虚御风②纵一苇之所如8、望:①七月既望②望美人兮天一方五、词类活用:1、羽化而登仙:2、扣舷而歌之:3、桂棹兮兰桨: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5、乌鹊南飞:6、西望夏口,东望武昌:7、下江陵:8、顺流而东也: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10、侣鱼虾而友糜鹿:11、哀吾生之须臾:12、肴核既尽:13、不知东方之既白:六、特殊句式: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4、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5、何为其然也6、此非曹孟德之诗乎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8、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9、而今安在哉1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1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12、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13、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14、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15、相与枕藉乎舟中七、重点翻译句: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译:(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译: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译: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完整版)《赤壁赋》学案及答案

(完整版)《赤壁赋》学案及答案

《赤壁赋》第一课时一、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佑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轼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

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社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

“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内容结构表:第一段:夜游之乐---美事:美景:美感:第二段:主客异现---主人:乐甚、歌之、美梦客人:呜然、舞蛟、泣妇第三段:乐极生悲---生活空虚生命短暂欢乐难久第四段:因悲生悟---变换角度摒弃贪欲及时行乐第五段:随遇而安----嬉笑、不知学习第一段思考:(l)这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2)本段展示了怎样的境界?感情色彩如何?明确:(l)可分三层:①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复习学案第一课时课型:复习课主备人:单鹏程审批:王坡一、复习目标1.梳理基础知识,积累重要实词“如”“属”“固”和虚词“而”“乎”“于”的用法。

2.掌握本文重要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二、基础知识梳理1.一词多义(1)如①纵一苇之所如()②如怨如慕,如泣如诉()③熟视之,自以为不如()④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⑤甚如饥寒()⑥海内晏如()(2)属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名属教坊第一部()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固①固一世之雄也()②雍州之地,殽函之固()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④汝心之固,固不可彻()(4)其他多义实词参见市本学案P43-45。

2.词类活用(找出活用的词语并解释)(1)名词作动词①歌窈窕之章②顺流而东也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2)名词作状语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3)名词的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4)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重要虚词请仔细查阅市本学案P45“文言虚词”部分,尤其注意积累“于”“乎”两个虚词的意义用法。

4.特殊句式(1)凌万顷之茫然(2)客有吹洞箫者(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4)出于东山之上(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6)而今安在哉月(7)何为其然也(8)则又何羡乎三、“而”的用法总结(一)【本义】像人们面部下垂的胡须——胡须。

(二)【假借义】1.面部的胡须往往连接在一起——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语法单位(词、短语等)之间的各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成语举例】公而忘私存而不论避而不谈合而为一不一而足【经典文言】侣鱼虾而友糜鹿剑阁峥嵘而崔嵬蟹六跪而二螯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成语举例】废书而叹鸡鸣而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言而喻得而复失尽欢而散【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成语例释】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成语举例】华而不实不约而同不谋而合不翼而飞不劳而获不胫而走【成语例释】大而无当:原指大得无边际。

后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

犯而不校: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经典文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⑤表示修饰关系,把表示动作行为方式、手段、时间等的状语跟中心词连接起来,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可以不用翻译。

【成语举例】拂袖而去冲口而出垂手而得背道而驰半途而废乘虚而人蜂拥而来从天而降呱呱而泣【成语例释】及锋而试:及:乘;锋:锋利,比喻士气高昂;试:试用。

趁锋利的时候用它。

原指乘士气高涨的时候使用军队,后比喻乘有利的时机行动。

侧目而视:侧:斜着。

斜着眼睛看人。

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

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使天下太平。

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经典文言】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本句“以”“而”用法相同)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⑥表示因果关系,连接有因果关系的词语或句子,相当于“因而”。

【成语例释】淡而无味:淡,薄,与“浓”相对。

菜肴因盐少而没有味道。

亦泛指清淡无味。

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经典文言】不得已而为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⑦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以翻译为“如果”“假如”。

【成语例释】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犯了过错如果能够改正,就是最好的优点。

【经典文言】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子产而死,谁其嗣之(继承他)?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8) 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目的是,来,用来”。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宁许以负秦曲——作师说以贻之——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这几处的“以”与“而”用法同)2.胡须往往成为人的面部特征之一,故可以用来指代人——代词,第二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你的”。

【经典文言】余知而无罪也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某所,而母立于兹。

3.人的画像如果须发俱备则栩栩如生——动词,相当于“像”、“如同”。

如:军惊而坏都舍。

(三)【固定词组】【然而】在古汉语中,一般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的连用,表“虽然如此,但是”的意思。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儿醒,大啼(《口技》)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四、课堂评价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苦斋记刘基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

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

匡山,在处[1]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

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2]皆苍石,岸外而臼中。

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

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

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

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

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

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之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其槚茶亦苦于常茶。

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3]曲折,注入大谷。

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4],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携童儿数人,启陨箨[5]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

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

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

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

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茶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

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藉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6]。

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

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也夫!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注】[1]处:指处州府,治所在浙江丽水县。

龙泉县属处州府管辖。

[2]岩崿(è):山崖。

[3]瀄滵(ji émì):水疾流的样子。

[4]吹沙:鱼名。

似鲫鱼而小,常张口吹沙,故名。

[5]箨(tuò):笋壳。

[6]御:用。

蓬藋:谓用蓬蒿、藋草来垫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

中:中间。

B. 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倚伏:互相依存、互相转化。

C. 燕坐于华堂之上燕坐:安坐。

D.运穷福艾艾:尽,停止。

2.下列各组句子里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剑溪之水出焉得其尤绝者家焉B.其槚茶亦苦于常茶海运则将徙于南冥C.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死而有知,其几何离D.刘子闻而悟之父母者,人之本也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B.故遂择其窊而室.焉C.人知乐.其乐D.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4.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苦乐相生”的一项是()①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

②其槚茶亦苦于常茶。

③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④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⑤彼之苦,吾之乐。

⑥彼之乐,吾之苦也。

A①③⑥B④⑤⑥C①②④D②④⑤5.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具体分析理解,其中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巧妙地抓住一个“苦”字,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非“苦”也。

B.“情缘景生”、“景与情会”,前一部分的事与景与后一部分的情与理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C.作者运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化景为趣,化趣为理,启发人们正确看待艰苦的环境,直面坎坷的人生。

D.文末的议论闪耀着作者思想的光辉,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理,明确人们的“苦乐观”和孟子、赵子的大致相同。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之弥觉其甘(2)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也夫!《赤壁赋》第一课时复习学案参考答案1.一词多义(1)如①到,往②好像③及,比得上④假如⑤相当于介词“于”,译为“比”⑥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2)属①敬酒②嘱咐③属于④类(3)固①本来②险固(地势)③巩固④顽固2.词类活用(找出活用的词语并解释)(1)名词作动词:①歌.窈窕之章②顺流而东.也向东行进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2)名词作状语:西.望夏口,东.望武昌(3)名词的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4)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4.特殊句式(1)定语后置(2)定语后置(3)状语后置(4)状语后置(5)被动句(6)(7)(8)宾语前置四、课堂评价练习1.A。

A中:符合。

2.A。

A焉:兼词,“于此”。

B于:介词,比;介词,到。

C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连词,表假设。

D之:代词,“这道理”;结构助词,“的”。

3.B B为名词动用,其他为意动。

4.B。

排除①②5.D。

人们的“苦乐观”,往往由于精神境界的不同而大相径庭。

参考译文苦斋,是章溢先生隐居的房子。

房子有十二间,用茅草覆盖,在匡山的峰巅。

匡山,在处州府所辖的龙泉县西南二百里的地方,剑溪的水从这里发源。

匡山的四周陡峭的石壁拔地而起,山崖上都是青色的石头,四边高中间低。

山下白云缭绕,山上北风呼啸。

大风从北边吹来,大概滋味不能甘甜却容易苦涩。

所以山上生长的植物也符合这一点,它们的味道都是苦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