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士_一士千古--曾国藩
曾国藩挺经全文

曾国藩挺经全文曾国藩挺经全文卷一内圣细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曰慎独则心泰,曰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曰思诚则神钦。
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
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斋庄不懈,故身强。
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私,故人悦。
思诚者,心则忠贞不贰,言则笃实不欺,至诚相感,故神钦。
四者之功夫果至,则四者之效验自臻。
余老矣,亦尚思少致吾功,以求万一之效耳。
尝谓独也者,君子与小人共焉者也。
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之妄,积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
君子懔其为独而生一念之诚,积诚为慎,而自慊之功密。
其间离合几微之端,可得而论矣。
盖《大学》自格致以后,前言往行,既资其扩充;日用细故,亦深其阅历。
心之际乎事者,已能剖析乎公私,心之丽乎理者,又足精研其得失。
则夫善之当为,不善之宜去,早画然其灼见矣。
而彼小人者,乃不能实有所见,而行其所知。
于是一善当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则趋焉而不决。
一不善当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则去之而不力。
幽独之中,情伪斯出,所谓欺也。
惟夫君子者,惧一善之不力,则冥冥者有堕行;一不善之不去,则涓涓者无已时。
屋漏而懔如帝天,方寸而坚如金石。
独知之地,慎之又慎。
此圣经之要领,而后贤所切究者也。
修己治人之道,止“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四语,终身用之有不能尽,不在多,亦不在深。
古来圣哲胸怀极广,而可达于德者,约有四端:如笃恭修己而生睿智,程子之说也;至诚感神而致前知,子思之训也;安贫乐道而润身睟面,孔彦曾孟之旨也;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陶白苏陆之趣也。
自恨少壮不知努力,老年常多悔惧,于古人心境,不能领取一二。
反复寻思,叹喟无已。
卷二砺志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
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
曾国藩

军队配置:
• 军分陆军、水师两种。 • 其营制主要采用明代著名军事家戚继光 《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中的“束伍” 成法。 • 具体配置:陆军每营五百人(营官一员、 哨官四员在外),十人为队,队有什长;八 队为哨,哨有哨长,统以哨官;四哨为营, 辖以营官;余为亲兵,直辖于营官。各队 以抬枪、刀矛、小枪等长短兵器配合作 战。水师每营五百人(营官一员、哨官三 十员在外),有长龙八艘,每艘二十四人; 舢板二十二只,各十四人。每船为一哨, 设哨官;哨官之上,辖以营官。船只各有 火炮,但仍配小枪刀矛,以备近战。
小组总结:
曾国藩的是非功过就让历史学家去考究,而我们最应该铭记、 学习的应该是伟大人物的光辉品质,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 去感悟并思考他们的一言一行。 最后,让我们以一副对联评价结束本次对曾国藩的PPT演讲: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谢谢观赏
1864年湘军攻陷南京后,迁往南京,后 并入金陵机器制造局。该所的创办,是 晚清近代军事工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发 轫。 所内“全用汉人,未雇洋匠”
“恬吉”号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成立于1865年9 月20日的上海,由曾国藩规划, 后由李鸿章实际负责,是清朝洋 务运动中成立的军事生产机构, 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是 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 近代军事企业,也是江南机器制 造总局早期厂房,近代最早的新 式工厂之一。为江南造船厂的前 身。
作战战法:
明主客 扎营行军 看地形 制江权
大战“太平军”
• • • • • • • • • • 1854年2月,整装待发,挥师北上。 5月即败,投水自尽,被部下所救。 7月25日,重整水陆,攻陷岳州。 10月14日取武昌。 12月2日,攻陷田家镇。 1855年2月12日夜, 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打得湘军溃不 成军,曾国藩打算策马赴敌以死,被部下劝乃止。 1856年9月2日,洪秀全与杨秀清内讧,史称“天京事变”, 1857年2月20日,丁父忧,奔丧守制。 1858年5月19日,攻陷九江。 1859年,拟四路进兵安庆之策。
曾国藩-晚清中兴第一名臣 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作为竭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重臣,他脸上的烙印是抹不掉的;作为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刽子手,满手腥秽是洗刷不掉的。
但是,这位生于清嘉庆年间,显赫风光于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中国晚清社会“第一名臣”,却以“立功”、“立德”、“立言”昭著于世,被传统文人士子尊崇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从李鸿章、张之洞到袁世凯、蒋介石,无不对其顶礼膜拜,尊为“圣哲”;从谭嗣同、梁启超到陈独秀、毛泽东,无不对其推崇师法,礼为“楷模”。
作为著名的岳麓书院的学人弟子,他继承了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师崇程朱理学,倡导湖湘文化,又身体力行“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先躯。
他的身上,附着了厚重的封建礼教色彩和传统道德观念,是一位集传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之大成的代表人物。
小说的力量是巨大的,唐浩明一部《曾国藩》让曾国藩这个已经沉睡了几百年的人物又重新走入了人们的生活,近代人的评说和现代人的崇拜,让我们感觉也许真正的伟人都不曾离开过。
曾国藩其人曾国藩(19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死后被追谥为“文正”,所以后人又称他为曾文正公。
曾国藩祖父曾玉屏虽然没什么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是私塾的秀才,满腹经伦。
他们对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期待非常高,所以曾国藩从小便是在严格的家庭教育下长大。
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
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阶。
曾国藩刚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曾国藩介绍

(四川)正考官。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12月,充文渊阁校理。 •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升侍讲学士。不久,同榜进士李文安之子
李鸿章入京会试,投其门下受业,住他北京家至少一年。 •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 •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授礼部右侍郎。不久署兵部右侍郎。 • 在京十多年间,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
• 1834年(道光十四年),曾国藩进入长沙著名的岳麓书院演习,同年 参加湖南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并动身入北京准备来年的会试。
• 1835年(道光十五年),曾国藩会试未中,寓居北京长沙会馆读书。 次年恩科会试再次落第,于是返回长沙,于同乡刘蓉、郭嵩焘等居于 湘乡会馆。
步入仕途
• 在1838年(道光十八年),曾国藩再次参加会试,终于中试,殿试位 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自此,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 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 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回任两江
• 1870年(同治九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平民张汶 祥刺杀于后,朝廷命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前往南京 审理该案。
• 1871年(同治十年)8月19日,挈李鸿章联衔会奏 《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九月,视察水陆各营防务、 训练情况。十一月抵达上海。
• 曾国藩蜡像 • 1872年(同治十一年)2月27日,曾国藩领衔上奏,
大战太平军
• 1854年(咸丰四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
•
曾国藩立像[6]
曾国藩经典语录大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大智慧

曾国藩经典语录大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大智慧曾国藩,这位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他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连毛主席对他也是推崇至极,毛主席这样评价曾国藩:“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现在研究曾国藩语录的人很多,因为这些经典语录里有很多大智慧,值得我们持续学习、反复思考、认真实践,有些哲理名言甚至可以作为终生的老师。
把曾老先生的名人名言分成五类,第一类是关于读书的励志名言,第二类是关于治学的励志语录,第三类是关于修身养性的哲理名言,第四类是关于为人处世的处世哲学,第五类是家教的名人语录。
一、读书篇——曾国藩励志名言1.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财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2.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3.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4.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5.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6.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7.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8.步步前进,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9.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常用则细,不用则粗.10.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曾国藩一生追求“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路,“立德、立功、立言”是他一生追求的“三不朽”目标,其道德、词章、文治、武功皆有可观者。
二、治学篇——曾国藩励志语录1、曾国藩曰“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2、为学之首要在立坚卓之志。
(今有几何?我做不到,甚至想都不敢);其二,“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
人物素材三个 曾国藩 沈从文 周恩来

流水山高心自知——曾国藩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与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并称“四大名臣”,谥“文正”,是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有人推崇他为千古第一完人,但因忠于清室镇压太平天国暴乱又饱受争议。
毛泽东评价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曾国藩轶事比贼笨.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并不高。
有一天,他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朗读很多遍了,还是没有背下来。
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贼,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
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
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要比曾国藩聪明,但是他只能做贼,曾国藩却成为连毛泽东都钦佩的人。
审鸡蛋案一天,天气晴朗,年幼的曾国藩从学校回到了家里。
刚放下书包,其父就焦急地说:“我明明煮了五个鸡蛋,怎么只有四个?”于是就把曾国藩叫来,对他说:“煮熟的鸡蛋是分给你们吃的,现在少了一个,不知是哪个偷吃了,快帮你母亲查一查。
”曾国藩思索了一下,答到:“这个很容易,我有办法查出来。
”说罢,曾国藩端出一个脸盆,倒了几杯茶,把家里的人都喊拢来,叫每人喝一口茶水,吐到盆里,他站在旁边观察,结果有一个佣人吐出的茶水里夹有鸡蛋黄粉。
曾国藩的父亲高兴极了,觉得儿子聪明,将来能当官审案子。
曾国藩语录◎甘苦自得。
◎能食淡饭者方许尝异味,能溷市嚣者方许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许处功名。
◎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
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
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
曾国藩资料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
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
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
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对复杂的历史人物予以简单、片面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客观的,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要求。
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
随着有关曾国藩的小说和传奇故事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他们希望能透过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学识、见解和主张,更直接、更清晰、更深入地窥见他的内心世界。
毛泽东“独服曾文正”毛泽东年青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咏之珍藏”。
他曾说:曾国藩建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
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国学的入门书。
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一生很注意这点。
曾“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
毛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蒋介石推崇曾国藩蒋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礼”,“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
”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
在黄浦军校,他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
他说我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
“誉之为圣相,谳之为元凶”曾国藩曾被人推许为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建树功业、转移运世的伟人贤者,清朝咸同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家书家训摘抄50条,曾国藩名言

xx家书家训摘抄50条,xx名言名句1、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曾国藩2、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3、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曾国藩4、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曾国藩5、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
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xx《xx家书》6、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曾国藩7、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xx《xx家书》8、曾国藩语录:1,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2,为人不可过于聪明。
3,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4,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5,不可轻率评讥古人。
6,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7,另起炉灶,重开世界。
8,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9,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时。
10,功不独居,过不推诿.——曾国藩9、观人四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
——曾国藩10、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曾国藩11、轻财足以聚人,侓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xx12、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曾国藩13、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
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曾国藩14、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
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曾国藩15、人生xx少时贫。
——xx16、【看一个家族的兴败,看三个地方】第一,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第二,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第三,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曾国藩的遗嘱对其子孙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其子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 曾纪鸿一生钻研数学; 孙子曾广钧中进士后,终老翰林; 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 曾氏后代子孙没有一个加入到行伍之列,甚至也 极少有人出仕。曾家后裔恪遵先祖遗言,远离尔 虞我诈钩心斗角的政界、军界,洁身自好,大隐 于世,实现了曾氏“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 愿,
曾国藩履历表
• 中文名:曾国藩 别名:曾伯函,曾文正,曾剃 头 •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湖南长沙府湘乡县 • 出生日期:1811年11月26日逝世日期:公元1872年 • 职业:两江总督,直隶总督 武英殿大学士 • 毕业院校:私塾 • 主要成就:创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 • 代表作品:《曾国藩家书》《治学论道之经》《持 家教子之术》《冰鉴》 • 封爵:一等毅勇侯
感悟
• • • • • 从曾国藩身上,我们可以悟出自我完善的必经途径。 首先是立坚定不拔之志。 立志对一个人人格发展的意义是决定性的。 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 心理学家费约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三群学生举 起重物,看谁坚持的时间长。他对第一群人什么都没 有说。对第二群人说的是,想看看你们谁最有耐力。 对第三群人,他则说,你们举起的这些东西关系重大, 因为上面的导线连着一个电网。如果你们一放下手, 这个城市就要断电。为了朋友和家人们,你们一定要 多举一会儿。 • 结果,第一群人平均举了十分钟,第二群人竭尽全力, 平均坚持了十五分钟。第三群人,却平均坚持了二十 分钟。
• 曾国藩在三十余岁就已官至二品后,应坐 较为奢华的绿呢车,但他从节俭起见,仍 乘规格较低的蓝呢车,丝毫不追求排场, 相反,他发誓做官不为财。
(五)忍
• 做人要坚忍 • 君子立于世,非忍不可 • 打脱牙,和血吞 忍常人所不能忍 人生就是忍受和等待 • 成与败只是一种临时的结果 • 忍是成功必经的修炼
• 曾国藩并非天纵奇才,左宗棠评价其才质 平平。也并非修养过人,老祖父曾说他 “尔若不傲,更好全了”。 • 而傲气并非青年曾国藩唯一的缺点,他心 性浮躁、他好色、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 话……这样 的曾国藩,跟那个“千古完人” 是一个人吗?
1、出身
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现属 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
• 有了志向,接下来需要的就是实行力。 • 古往今来,立志之人比比皆是,但是真正 实行的人,却是凤毛麟角。曾国藩的真正 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脚踏实地地实践了自 己的志向。
• 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磨练中,曾国藩的气质性格 渐渐发生着变化。他做事越来越有恒心有毅力, 即使后来军事生活中,每天只要有时间,仍然坚 持读书写作。他接人待物越来越宽厚、周到、真 诚,朋友一天比一天多。他的品质越来越纯粹, 站得越来越高,看得越来越远。经过无数次反复 较量,到四十六岁后,他终于对自己的恒心比较 满意了,他总结说: • 四十六岁以前作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 大小事均尚有恒。
• 曾国藩祖父曾玉屏中年之 后的全部期望就是子孙们 靠读书走出这片天地。他 不惜血本,供长子曾麟书 读书,“穷年磨砺,期于 有成”。然而,曾麟书资 质实在太差,虽然在父亲 的严厉督责下攻读不懈, 却连考了十七次秀才都失 败了。
2三十岁是曾国藩一生最重要的分水岭
• 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 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 化”,可以成为超人。换句话说,如果一 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领可以 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 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愚钝之人, 通过自我磨砺,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 说得出,办得来。浮嚣之人,也可以变得 清风朗月般从容澄静。偏执之人,亦可以 做到心胸开阔,不矜不伐。 道光二十年入京为官,不仅是曾国藩仕途上的起 步,也是他一生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起点。
• 北京聚集了当时最顶级的人才,而翰林院 更是精英之渊薮。一入翰苑,曾国藩见到 的多是气质不俗之士,往来揖让,每每领 略到清风逸气。 • 三十岁前的曾国藩人生目标只是功名富贵、 光宗耀祖。结识了这些良友之后,检讨自 己,不觉自惭形秽,因毅然立志自新: • 慨然思尽涤前日之污,以为更生之人,以 为父母之肖子,以为诸弟之先导。 • 正是在三十一岁这一年,曾国藩立下了 “学作圣人”之志。
一自省
• 2000年前,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 2000年后,他的后人曾国藩就成为了知识 分子中具有自省精神的典范。如果用一个 词为曾国藩的一生盖棺定论,显然非“自 省”莫属。
• 道光二十二 年十月初一,已年近而立的他 立下了“学作圣人”的宏愿,并为此付诸 一生。 • 乃至百年之后,脱胎换骨,竟成了“千古 第一完人”。
三、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治学
修身
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 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 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 • 曾国藩留给后代的“四条遗嘱”
• “我做官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 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十分惶恐惭愧。今将 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 一曰慎独而心安。 • 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 • 三曰求仁则人悦。 • 四曰习劳则神钦。 •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 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 人才。
(四)廉
• 清末时,官贪,吏也贪。对于外官来说, 贪实在太容易了,反正天高皇帝远,我的地 盘我做主。而对于京官来说,以权谋钱就难 得多,因为在京城,高官比比皆是,谁会买 你的帐?所以京官的日子就相对过得清苦一 些。不过京官也有找钱的路子。这路子一是 外官的馈赠。外官要找靠山、通消息,总是 要有京官为其服务。如外省官员送给京官的 礼品,有别敬、冰敬、炭敬、车敬、书敬、 门敬、妆敬、文敬、印结等等,路子也不算 少。如想过富足生活,便得收索地方官员的 礼物银钱,这些陋规被粉饰性地称为各种 “敬”、“仪”。
二做人
• 其为官与为人之道,我们可用六个字概括: 忠、恕、勤、廉、诚、忍。 • (一)忠 • 忠,是理学最高的道德准则。
(二)恕
• 宽容 • 谨慎 • 豁达
(三)勤
• 戒惰如仇,勤奋铸就成功的阶梯。成事在 勤,谋事忌惰。懒惰是一种浪费,“三更 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受家教 的熏陶,曾国藩在年少时就开始了三更寝、 五更起的读书生涯
• 别敬:也称别仪。外省官员进京引见、请 训,离开京城时送给京官的贿赂性礼物, 一般是银子,按宫阶高低数量不等。 • 冰敬:外官夏天送给京官的礼物。夏季炎 热,意使凉爽,表示敬意。 • 炭敬:外官冬天送给京宫的礼物。冬季严 寒,取意暖和,表示敬意。 • 年敬:外官过年时送给京官的礼物。 • 节敬:官员遇到节日送给上司的礼物。
四、当代意义
• 近段时间以来,曾国藩热经久不衰,其传 记、家书很畅销。
当代意义
• 其修身、治家,对子弟的要求中所蕴含的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及其教育子弟的具 体方法 • 普通人家子弟照样可以成大事,获高位, 享大名,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 • 我们要学习曾国藩式的自省之道,遇事记 得,多向内心找答案。。 • 做事要开张,做人要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