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族谱研究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顶 ★★★

合集下载

民间族谱管理制度

民间族谱管理制度

民间族谱管理制度一、民间族谱的意义1. 族谱是一个家族的宝贵资料,对于研究一个家族的历史、成员的来源、迁徙轨迹、人物贡献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族谱是传统的家族连接方式,是重要的文化传承工具,可以对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行确认和归属,保持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

3. 族谱也是家族规范和家族精神传承的载体,通过族谱可以了解到家族的重要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家族文化传统等。

4. 族谱也是一种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荣誉感,能够帮助家族成员建立自我认同和家族认同。

二、民间族谱管理制度的内容1. 族谱的编修和保存:族谱的编修和保存是民间族谱管理制度中的关键环节。

首先要确立专门的族谱编修机构,由专业的族谱编纂人员进行族谱的编纂工作。

在编修过程中,要准确记录家族成员的姓名、出生年月、籍贯、家族成员之间的亲属关系以及重要事迹,确保族谱的详实和准确。

同时需建立族谱档案室,进行合理的保存和保管。

2. 族谱的传承和宣传:在民间族谱管理制度中,应该建立族谱的传承和宣传机制,要求家族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要弘扬家族文化,传承家族精神,并反复宣讲族谱的重要性和价值。

3. 族谱的权威认定和更新:为了确保族谱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应该建立专门的权威认定机构,对族谱的内容和历史进行审核,以确保族谱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同时,族谱需要定期更新,及时记录新生成员的信息并纳入族谱之中。

4. 族谱的利用和管理:民间族谱管理制度还应考虑族谱的实际应用和管理问题,要求家族成员在族谱中查验自己的身份和亲属关系时,能够方便快捷地使用。

同时也要建立相关的权限管理机制,确保族谱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5. 族谱的传统节日和活动:在民间族谱管理制度中,可以规定一些相关的传统节日和活动,如族谱拜祖、族谱庆典等,增进家族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加强家族凝聚力,并传承家族的优秀传统。

三、民间族谱管理制度的完善1. 规范民间族谱的编修过程,确保族谱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关于家谱编纂的几个问题

关于家谱编纂的几个问题

关于家谱编纂的几个问题一族谱的基本概念01何谓族谱谱牒又称家谱、宗谱、家乘、族谱等等,各地叫法不同,但皆是记载本族世系传承及其相关内容的历史图籍。

谱牒可分为由专门机构修订的官家族谱和由民间私人修订的私家族谱。

《辞海》的释义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

它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按辈份排列的血缘宗族的人际关系,是中华先民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是记载以父系为主体的家族源流和繁衍生息的图集,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谱牒的产生极早,可以说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殷墟出土的记载姓氏世系的甲骨片,被史学界称为“甲骨家谱”。

商代设有掌管谱牒的官员,并建立了谱牒档案。

战国时,史官编写的《世本》就是一本自黄帝以迄春秋时期诸侯之氏族、世系、居地的谱牒合编,被史学家称为我国第一部谱牒专著。

谱牒文献的最初记载始于西汉刘向的《别录》和班固的《汉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社会、婚姻的需要,十分强调门第和血缘关系的尊卑,所以修谱之风十分盛行。

至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苏洵等都亲撰族谱,并被后世尊为范本而效法。

唐代以前以官方修谱为主,五代以后,修谱之风日益昌盛,并从官方走向民间,宋代以后才逐步出现各姓各氏自修家谱,且要求续族谱一般不超过三十年。

至清代中叶,家谱多至汗牛充栋,并被视为传家之宝族谱属于史学的范畴,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和方志、正史共同构成了中国史学大厦。

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正史”即是国史,是专门记载国家大事。

“方志”是地方史籍,只记载一方水土、人文及经济资料。

“族谱”则着重记载一个家族的历史等情况。

正史极难囊括地方特有的内容,方志也不可能包揽一家一族的具体情况。

正史不足才修方志。

族谱的有些资料亦可弥补正史、方志之不足。

从史料角度看,“族谱犹国史”。

由于族谱的资料内容极为丰富,它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

02 族谱的体例家族世系之体例,自宋代以来就有欧式与苏式之分。

欧式创自欧阳修,注重上下垂直联系,渊源历历可索,但事迹难考;苏式创自苏洵,注重左右横向联系,事迹明了,但原委难稽,各有所长。

使用家谱资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下)

使用家谱资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下)

6 8
图书馆 ( ir y Lba ) r
20 0 6年 第 6期 ( o6 20 ) N . .0 6
此为线索 , 穷数年之 功, 考察” “ 出了韶山毛氏先人落
始祖 为周 文王之子 毛伯郑 , 其封地 就在 今河 南原 阳 境 内。毛 国被 灭后 , 其后 2 0 在 0 0多年 时 问里 , 氏 毛
假借家谱 、 族谱 上 自叙 世 系源流上 的只 言片语 进行穿凿附会 , 演绎 出许多美妙 的故事 , 毛泽 东祖 对 籍的“ 研究 ” 是比较典型的事例 。从 明王朝洪武年 就 问到今天 , 0余年来 , 6 0 毛泽东 的祖祖 辈辈在 湖南省 湘潭县韶 山冲里 繁衍生息 , 祖 恩贻泽远 , 代水承 “ 世
“ 毛太华记念馆 ” 不知 有什 么东西 可供 展 出?20 , 02 年 5月 2 7日, 民网 、 人 中新社都 报道说 , 西吉水县 江 八都镇毛泽东祖籍 龙城遗址 附近的 院背 村发现 了 3 块刻有“ 氏祖籍” 毛 字样 的千年古砖 , 进一 步证 明了 毛泽东祖籍在吉水龙城 。这 与秦末农 民起 义领袖 陈 胜、 吴广玩的把戏异 曲同工。陈胜 、 广为 了取得起 吴 义成功 , 必须稳住起义队伍 , 于是遵“卜 ” 者 之意 ,乃 “ 丹书帛日‘ 陈胜王 ’ 置人 所 罾鱼 腹 中, , 卒买 鱼烹食 , 得鱼腹 中书” 于是 , , 陈胜 将王 天下不 胫而 走。即使 真的发现 了 3块刻有 “ 氏祖籍 ” 千年古砖 , 毛 的 又怎 么能进一 步证 明吉水 龙城是 毛泽东 祖籍 呢?“ 氏 毛 祖籍 ” 不只是“ 毛泽 东祖籍” 还不如干脆“ , 发现” 几块 刻有 “ 毛泽东祖籍” 字样 的古砖。
“ 浙江衢州说” 9 3年 , 州市 社科联 副主席 。19 衢

编录族谱应注意的几点事项(精选五篇)

编录族谱应注意的几点事项(精选五篇)

编录族谱应注意的几点事项(精选五篇)第一篇:编录族谱应注意的几点事项编录族谱应注意的几点事项一、入谱范围:1、本次续谱除收录所有男子、配偶入谱外,顺应时代的要求,按照男女平等的原则,增加女儿入谱,同时,对已婚女子的丈夫及所生子女的有关情况载入该女子名下栏内。

2、父母离异或丧偶,其子女仍从X姓的予以载录,随母改他姓的不录。

3、收养的子女,随母嫁入X门的子女,改为X姓的,予以载录。

二、入谱人员载录内容:1、入谱人员的乳名、原名、字、号等。

2、学历或文化程度。

3、生卒日期;已故人员的丧葬地(不做统一要求)。

4、配偶的原籍及生育女子数;出嫁女儿的夫名、地域、生育子女数、子女名字。

5、职务、职称及荣誉称号。

行政职务载县、团级以上者或正处级以上者;职称记高级职称,相当副教授以上;荣誉记省、部级以上机构授予者。

6、对出嗣、嗣子、分嗣等情况仍按旧例方法予以记载。

〈七〉书写规范问题:1、文字使用规范的简化字、标点符号。

2、本谱竖排右翻,以图表形式记载入谱人员的简单档案。

每表上下分五栏。

3、所写子女按照子前女后,长幼顺序排列。

4、正式入谱者姓名均采用大字号书写,名下内容用小字号书写,配偶名上写小号字“配”,或“继配”。

5、十二岁以下死亡的书“殇”;十二岁以上至二十岁死亡的书“早卒”;无子女和无子嗣者书“乏”。

6、凡形成支派家族者均有独立的普系图和通谱两部分。

普系图是本次修谱新增内容,便于了解支族的血缘关系。

〈七〉其他:1、提供所有必须翔实,不能弄虚作假。

以对先祖负责,对己负责,对后人负责。

2、对失去联系没有征集到的族人资料,仍以老谱记载为准;谱书末尾设“余庆录”,对日后有联系的可随时补记。

3、其它未述事宜,按照修谱通例处之。

4、族谱要妥善保管,以致对先辈的敬意。

第二篇:编录实习报告河北地质职工大学实习报告实习时间: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年月日前言自年月日至月日,我进行了为期天野外实习,希望能通过暑期实习接触到一些大学里所接触不到的事物、学到无法通过课本来学习的社会知识,也希望通过暑假这个较为难得的机会,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找出自己的不足,来锻炼自己,完善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续修家谱的九大误区

续修家谱的九大误区

续修家谱的九大误区续修家谱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工程,现在闹着要续修家谱的很多,真正行动起来的就比较少,续修成功的就更少了。

即使续修家谱成功了的,做出来的家谱也不一定是一部规范的家谱,总是留下这样那样的遗憾。

究其原因,就是组织者和编写者进入了这样那样的误区,犯各种各样的错误。

所以续修出来的家谱往往也是问题很多。

为了帮助大家正确地规范地续修好自己的家谱,我把我多年研究总结出来的心得,写出来,归纳为九大误区,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措施,看看能不能对大家有帮助?1.误区之一:自己没有见识过正规的家谱,自己又不学习,不进步,不借鉴别人续修家谱的成功经验,自以为是,胡乱捣腾出来一部家谱,结果是错乱百出,闹笑话。

其实,续修家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深厚的文字功底,还需要有丰富历史知识,续修家谱的专业知识,还需要编写者有强大的组织能力,还需要编者有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

这就要求每一个编者和组织者长期不断地学习有关知识才行。

首先是要打好文字功底。

很多老家谱是用不规范的古文言文写的,又加上繁体字和异体字,语法又不规范,所以理解起来很困难,这就要求编者有深厚的文字功底,由于现在多数人不认识繁体字,这就要求大家先学会认识繁体字,争取把每一个出现的繁体字准确认到,才能正确理解老家谱编写者当时的真实意思。

其次,就是要求编写者多读读别人成功的优秀家谱,看看别人哪点做得好,哪点做得不好,取长补短,这样做,可以很好地帮助自己编写出一部好的家谱。

再次,系统地学习续修家谱的专业知识。

我建议凡是打算续修家谱的人,都去认真地读一读魏怀习主编出版的《家谱编修实用大全》。

这本书是目前全国出现的最全面,最系统的,最优秀的家谱编修专业工具书,大家一定要认真地系统地学习一下,对大家续修家谱的帮助是很大的。

最后,长期积极参加本家族的各种家族聚会,多向有经验的家谱专家虚心请教,在聚会中不断收集各种家族历史知识,日积月累,为今后续修家谱提前做好准备,一旦真的开始续修家谱了,就会轻车熟路,也可以少犯错误。

编修家谱小议2

编修家谱小议2

编修族谱小议当前,各地在编纂地方志的同时,民间正在自发地悄然兴起一股编修族谱的热潮。

那么对当今的族谱热,应如何看待,作为地方修志机构的县(市)地方志办公室又该如何做呢?现就这些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与同行商讨。

一、应肯定编修族谱有其积极作用编史、修志、续族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传统。

过去,一般家族都有族谱。

而且每间隔5年、10年、多数则在30年(称“进谱”)再在原有基础上重修、增修和续修。

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现存的旧族谱多是二、三十年代的产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富而思宗,再加上受各地都在修志的影响,民间又渐渐兴起编修族谱的热潮。

这股热潮,就笔者看来,其作用有:1、可以加强宗族的亲和力,并避免重名现象发生。

编修族谱的目的,按一些旧族谱上的说法,是“为了尊祖敬宗,昭穆不乱,使后代子孙知其木有本,水有源”。

这种说法虽然不够全面,但也确是编修族谱的主要原因。

如上所述,各地现存的族谱,最后的续修多在二、三十年代,这几十年来已繁衍了两三代人,沦海桑田,同族中已有不少人散居天南地北。

迁徒出去之人,特别是在外地出生的一代,虽知祖居何地,但已不知先祖何人,更不明族中情况,就不能不“数典忘祖”了。

同时,由于不明族中情况,孩子出生时各父母凭自己兴趣为孩子命名,致使不少重名的现象发生,给招生、招工、户口管理、邮电通讯等带来不少麻烦。

编修了族谱,便可使人知道其宗族史源,知道同宗之中各支各房情况,可明已之辈份,同宗一家亲,这对增强家族的亲和力,避免重名的现象发生,是有利的。

2、有利于“教化”。

族谱是“一家之史”(章学诚语),是某一家族的历史书。

每本族谱几乎都记载有各代的杰出人物,载有他们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事迹,也载有他们清正廉洁、公而忘私的高尚品格和大义凛然、报效国家民族的高风亮节。

在族谱的续修中,毫无疑问也会记载族中当代蛟蛟者创造的业绩及奉献精神。

编写家谱的世表时,你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编写家谱的世表时,你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编写家谱的世表时,你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家谱,是一个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是用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记载的宗族发展史,而对于族谱而言是一个大家族的,可能会分很多分支,而家谱就不一样了,一般家谱就是一个家庭,当然后面还是有很多人会将同一区域内的同一先祖的各分支后裔的共同谱牒统称为家谱。

当我们在编写家谱的时候,会发现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世表。

那么编写家谱的世表时,你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今天就让赵氏宗亲小编来讲一讲。

一般来说世表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不过一般是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名、字、号、生、死、葬、学、衔、职、婚、嫁、育。

其主要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个家族成员名字的一张图标,那么应该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1、内容上的完整性当我们续修家谱的时候,其实是对旧谱的补充和完善,还有就是对新谱的延续和发展,所以除了材料无法采集,只能维持原谱内容外,其他成员应该注意世表中内容的完整性。

比如说有些在旧谱中女儿未出嫁的,现在已经出嫁了,那么就需要补上适某地某人,不清楚的应补上“适某地”或“适某氏”,再不清楚也应补上“适不详”,千万不能把旧谱中的信息照抄,不然就变成了这个女儿一直没有出嫁的乌龙了。

另外就是学历,职务,职称这些方面,在编修世系的时候也是比较重要的,不能忽视掉。

2、格式上的统一性各个家谱上的书写格式肯定不会全部相同的,但是概括的基本内容还是应该一致的,因此新的宗谱在书写格式上需要做到跟旧谱保持一致。

首先书写的先后顺序上应该与旧谱保持一致,然后用字也是一样的,像是在宗谱忠一般会用“配”和“适”来表示男女结婚,而我们不能怕别人看不懂就把“配”改为“娶”,把“适”改为“嫁”,这样其实就违反了家谱格式上的统一性,另外还有旧谱年份上的时间也是有一定要求的,一般都是年号加干支,那么现在修谱的时候最好是保留年号加干支。

3、用字上的准确性旧谱上的书写是比较简练、规范、准确、达意,在凡例中都作了明确规定。

修家谱,需要遵循的五点原则

修家谱,需要遵循的五点原则

修家谱,需要遵循的五点原则族之有谱,犹如国之有史,地方有志也,家谱在人们的认知中有“辨亲疏、明昭穆”等重要作用,古人云:“谱牒立身之本也”从中可见,家谱、国史和方志虽然同属于三大历史文献,但家谱通过追根溯源,更能够解答“你是谁,从哪来”的疑惑。

家谱是体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想要在修谱时做到尽善尽美,让自家能够修出一本传世家谱,往往需要遵循以下五点原则:家谱原则一、以史为据,述为不论家谱中的内容是记录着家族兴衰荣辱的历史资料,在记载时需做到实事求是,如果在编修家谱时没有历史事实依据便凭空捏造,那便不能称其为“家谱”。

史料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具有很强的可靠性,以史为据编修的家谱能够增强家谱的可信度,但在家谱编修时,应在时间和人物的生活轨迹的基础上,充分的挖掘史料、辨别史料真伪、搜集本姓氏始祖、家族名人等重要资料,做到客观的去记述。

二、详今略远,薄古厚今随着历史的发展,史料的记载在此基础上也逐渐完善,因此近现代的史料往往可信度和可考证性远高于远古时期,所以家谱在记录内容时也因重视起记述当下事件和人物。

以此方式来记载人物和事迹,不仅能提高家谱的可信度也能大大提升修谱人在收集资料时的效率,减少时间和人力成本,而所记录的近代事迹因为时间和生活环境的相似还能更加引起阅谱之人的兴趣、共鸣和感受。

三、回避敏感内容在编修家谱时,关于国家的相关敏感问题不应出现在家谱中,虽说敏感的问题能够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但是我们却是无法保证在此后被传阅的过程中,内容被过度加工导致出现造谣、传谣等情况,所以类似的敏感问题不应出现在家谱中。

家谱文化四、生不立传“传”又名“传记”,它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是一种后人对先人的评价性文章,主要是根据各种书面、口述和和调查相关的资料整理后,来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的文章。

“生不立传”指的是前人的举止并不是一两件事便能定论甚至加以评论的,因为判断历史的对错也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历史环境下而定,切记不能以现代的标准去衡量古人,现代的标准也不能作为后人对现在人们的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阅读】族谱研究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顶★★★族谱研究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既要充分肯定家谱的史料价值,确定它在历史文献中的地位。

同时,要认识到家谱是“天下最不可信之文籍”,引用家谱史料,必须严格甄别真伪,不可全信全疑。

私修家谱的通病是追认“帝王圣贤泽被后世、文章节义昭垂史册、为后儒仰宗”的古人为始祖,“宋元以后,私家之谱,不登于朝,于是支离傅会,纷纭踳驳,私造官阶,倒置年代,遥遥华胄,徙为有识者喷饭之助矣。

”文天祥就说过,家谱“凿凿精实,百无二三”,浏阳张氏八修族谱(清嘉庆二十四年孝友堂木活字本),张声扬等在福建六修、江西义宁州七修张氏族谱的基础上续貂浏邑张氏世系,称受姓世祖挥,黄帝之子少昊金天氏第五子,字玉爵,号天禄,当诞时始制弓矢,因赐姓张。

奉汉留侯张良、唐相张九龄为祖,“八修”尊挥第一百三十四代孙化孙公为始祖,宋淳熙至淳祐时人。

而何祖于何时从何地迁浏阳,谱却未载,世系源流缕述不清。

浏阳张氏或为五代之前北方移民之苗裔,或为土著,攀援福建张氏,宗在渺渺之际,何以敬宗收族。

谱前载吕蒙正文天祥“原序”,吕、文何时为几修张氏族谱撰写序言,未作任何交待。

吕蒙正(944~1011),北宋时三度为相,文天祥(1236~1283),南宋名臣,二人相隔200多年,如何同时为张氏族谱作序,荒诞无稽。

桃源翦氏因出了著名史学家翦伯赞而闻名遐迩。

桃源《翦氏族志》述翦姓由来时,说翦氏本姓哈,新疆维吾尔族,因战功卓著,受皇帝“赐姓”,一说是元帝,一说是明太祖,始祖哈勒·八十及其子拜著战死后,荫授翦氏后裔为常德卫正指挥使,历时五代,可明清《常德府志》无载,只载其后裔任过左千户,显然是伪造先祖官阶。

据笔者推断,拜著次子常黎落籍桃源后,忘情桃源山水,在桃花溪对岸剪刀溪筑庐定居,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社会人文环境,于是因剪刀溪之名,易哈氏为剪氏,因邑而氏,古之通例。

直到清道光以后,剪氏后人因“剪”字不雅,改“剪”为“翦”。

对此,笔者已著专文发表,以正翦氏由来之源。

湘西古为苗蛮聚居之地,世居者为土著少数民族,其远祖绝非汉人,后民族混居,渐次汉化,但总是苗蛮后裔,具有苗蛮血统。

已经汉化的少数民族,为了提高家族的社会地位和取得社会认同,讳其所从出,乃以远祖托名于往代伟人,演绎其迁徙源流,附会出显赫的家族世系背景。

如城步《杨氏通谱》“源流总序”中称杨氏“衍于黄帝”,受姓始祖为杼公,生于周成王三十年,食采邑杨国,为杨侯大夫,始以杨为姓,杨国古号宏(弘)农,乃黄帝所封之地。

三十五世祖杨震,字伯起,东汉人,有廉声,汉安帝勅命封为关西夫子。

屡传至再思,生于唐懿宗咸通元年(860),五代时奉命守沅州,梁高祖开平四年(910),擒斩盘踞飞山(靖州界内飞山峒)之叙州蛮首潘全盛,以功封银青荣禄大夫、辰州刺史。

再思确有其人,五季时飞山有承磊者,附于叙州蛮潘全盛,为楚将吕思周所杀。

既擒全盛,承磊族人再思以其地附于楚。

旋复自署为诚州刺史,以其族姓散掌州峒,号十峒首领,再思能保据一方,著威惠,没后民怀思之,至今庙祀不绝。

伯起与再思渺不相及,断乎不可信也,且飞山之杨初不始于再思。

杨氏本西南溪峒著姓,唐末以来,繁衍于靖州、通道、绥宁、城步、新宁一带,其谱述源流歧义自现,间有神话故事,难以自圆其说。

即使少数民族中的大姓望族,也落托名造祖的窠臼。

如溪州彭氏,湘西众土司之长,史称“北江诸蛮,彭氏为大”。

历五代梁、唐、晋、汉、周和宋、元、明、清九姓王朝,为时817年。

彭氏宗谱称溪州彭氏为江西吉州庐陵(应为吉水)人彭瑊之后。

彭瑊,正史杂史均无传,通鉴载:梁开平四年,吴遣“水军指挥使敖骈围吉州刺史彭玕弟瑊于赤石,楚兵救瑊,掳骈以归”。

于是有学者曰:“楚以瑊为溪州刺史,子彦晞(一名士愁)为靖边都指挥使,守溪州刺史。

”清同治《龙山县志》“土司考”则称:“其先有老蛮头吴著冲……因延江西吉水县彭氏助理,彭氏以私恩结人心,日渐强盛。

至彭瑊,谋逐著冲”,著冲败走,又命人困毙于洛塔山石洞。

“瑊于梁开平间归顺,命为溪州刺史,子彦晞(一名士愁)为靖边都指挥使,守溪州刺史。

”而梁开平四年(开平之末一年)瑊犹在吉州,为吴将敖骈所围,焉得与吴著冲争雄长于蛮中乎?吉州之彭与溪州之彭既并著于一时,使其固为同宗,何以五季诸史,竟无一言提及乎?谭其骧先生曰:吉州之彭与溪州之彭“则殆如风马牛不相及,断乎为绝无关系也”。

后晋天福四年(939),溪州刺史彭士愁引锦、溪州蛮万余人寇辰、澧二州,楚王马希范命左静江指挥使刘讨伐,越二年,士愁兵败,遣其子师暠率诸蛮纳溪、锦、奖三州印清降。

马希范采以“蛮”治“蛮”的羁縻安抚策略,仍命彭士愁为溪州刺史,并立铜柱以盟誓。

铭文中有曰:“溪州彭士愁,世传郡印,家总州兵,布惠立威,识恩知劝,故能立三四代,长千万夫。

”而彭瑊至彭士愁仅二代耳,彭氏被命为溪州刺史,果如自瑊姓,在铭文中必有所反映。

因此,彭氏后人或凭口述谱系,或存心作伪,冒籍江西而已。

也有的家谱,因传主离籍,长期与家乡少有联系,纂修者只是根据他人口传致使史事失实和失载。

例如,湘潭《韶山毛氏四修族谱》(1941年西河堂木活字本),有关毛泽东及其亲属的一些记录就不准确。

“族谱”载:毛泽东,字詠芝。

而世人只知道毛泽东,字润之。

“润之”是否是后来改的呢?其实,“族谱”记录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字润芝”。

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字,也就是说男子到了二十岁的时候,表示成年了,要取字。

取字是极有讲究的,名与字相表里,谓之表字。

字是对名的一种解释和补充。

“毛泽东,字润芝”,这里主要用“润”释“泽”,“泽”、“润”同义互训,用“詠”就不好解释了。

之所以是“润芝”,又要与毛泽民,字詠(润)莲,毛泽覃,字詠(润)菊联系起来,三兄弟取字是衔接的。

至于什么时候改成“润之”,可能是毛泽东1914年到长沙上师范学校读书时改的,毛泽东有深厚的古文修养,对取名取字无疑是精通的。

“润芝”有点土气俗气,而“润之”则很大气文气,还十分豪气。

“族谱”中还记录毛泽东与杨开慧生的第四个儿子远怀,“出抚弟泽铭(民)承祧”,也就是毛泽东把第四个儿过继给了毛泽民。

毛远怀确有其人,确是毛泽民的抚子,但不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生的,而是毛泽民的元配妻子王淑兰收养的烈士遗孤,原姓王,后改姓毛,谱名远怀,现名毛华初。

1938年被王淑兰送往延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共湘潭县委书记、省档案局副局长、省教育厅副厅长,是已经离休的正厅级干部。

1951年后,毛泽东数次召见毛华初夫妇及其子女,以叙天伦。

由于不了解这些情况,有些研究“毛氏族谱”的学者提出或“考订”了一些令人可笑的问题。

有关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用心去研究,可以写成一部厚厚的书。

总之,对家谱要放在历史与社会中去认识、去鉴别,切忌不要盲目相信。

去伪存真,正确地使用家谱资料。

以上节录自《湖南家谱简论》一书家谱:作为历史文献的价值和局限作者:葛剑雄现存于国内外的中国家(族)谱超过4万多种〔1〕,上海图书馆的收藏据说在万种以上,海外的一些机构,如美国犹太谱牒学会的收藏量也十分可观。

近年来,家谱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献,已经受到有关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但总的来说,家谱的文献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特别是从已有的成果看,普遍存在着一些片面性,反映出一些学者对家谱的局限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兹择要论说。

一家谱与移民史研究每一种家谱一般都详细地记载了先辈在何时由何地迁到了何地,比较完整地反映了该家族迁移的历史。

对于一些自发的、小规模的、分散的移民,有关的家谱可能已是唯一的文字记载来源了。

因为普通的一家一姓的迁移,对社会固然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自然不可能有载诸史籍的价值;但对于该家族的后裔来说,却是一件极其重大的事情。

即使对于那些大规模的、官方安置的、集中的移民,正史和其他史料的记载也往往失之粗略,缺乏具体而详确的叙述,更没有定量分析。

究竟有多少人?从哪里迁到哪里?迁移的路线有哪些?多少人定居了?多少人又返回或迁走了?移民的成份有哪些?等等,大多是找不到答案的。

尽管一二部、一二十部家谱也不一定找得到完整的答案,但如果能集中若干种有关同一次迁移的家谱,就有可能作出比较具体的分析。

在这类资料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再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就会获得相当可靠的结果。

家谱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

一般的家谱都要找出一位煊赫的祖宗,不是帝王、圣贤,就是高官、名人,甚至要追溯到三皇五帝。

由于这些上古贵人基本都出在北方的黄河流域,要使本家族特别是不在黄河流域的家族与这些祖先联系起来,就只能编造出一段迁移的历史。

一部分家族的确是有过迁移的,但为了把他们祖先的迁移史附会于历史上确实存在的大移民,如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后的北人南迁,所以具体的迁移时间、地点就不一定正确。

由于这些移民都是历史事实,所以人们往往会对这些家族的来源深信不疑。

但因为这些家族的祖先实际上并不是那些移民运动中的迁移对象,所以如果轻信了这些家谱中的记载,就会影响我们对移民历史的正确复原。

例如,不少客家人的家谱中都有本族的始祖是东汉末年或永嘉之乱后从北方迁至今闽南、赣南或粤北的,国内外的客家研究学者大多都以此为根据肯定这是客家人的第一次大迁移。

但如果我们对公元2世纪末至4世纪的北人南迁作一个比较全面的考察,就不难发现当时南迁浪潮所及还离闽南、赣南很远。

即使有一些零星移民迁至这一带,也不足于形成一个能使自己长期不被周围土著居民融合的独立群体。

事实是,客家人的南迁并形成一个不同于土著居民的群体并没有那么早,客家家族谱中关于始迁祖的记载并没有可靠的史实依据,而是出于后人的附会。

〔2〕另一些家谱中所载始祖的迁移时间并没有错,但地点和原因却不一定对。

这是由于有些家族始迁到某地的祖先当时既没有社会、经济地位,更没有文化,有的甚至还是罪犯的身份被强制迁去的。

到了有条件修谱时,一个家族一般都已支派繁衍,人丁兴旺,并有了相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有的还成了书香门第、官宦人家,子孙们即使对祖先的来历弄不清楚,也不能在谱上出现空白;或者知道祖先是如何迁来的,却不愿意留下不大光彩的记录。

常用的办法,一是根据当地最主要的移民来源将本族的祖先当作其中的一员,一是将迁入时的目的或身份改得尽可能地体面。

例如,苏北地区不少家谱都说祖先是明初由苏州或苏州阊门迁来的,其中大部分就不一定是事实,有的可以肯定不是来自苏州,而是迁自江南其他地方。

主要原因是当时朱元璋的确曾从苏州迁过一批富户到苏北,这批人虽然被迫迁移,但毕竟有经济实力,文化水平也较高,自然成为苏北地区移民中的上层和主流阶层。

迁自其他地方的零星或贫穷移民,当时既没有必要也不敢冒称来自苏州,但到他们的子孙发达后修家谱时,无论是弄不清祖先从哪里来,还是故意回避,写上祖先由苏州迁来都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又如一些家谱称始迁祖是在明初“奉旨分丁”、“奉旨安插”,或者是来某地当官、驻防的,实际上可能朱元璋根本就没有下过这样具体的圣旨,这些始迁者也不是什么官员或将军,所谓“奉旨”无非是流亡到此开荒定居后得到了官府承认被纳入编户,或者就是被绑着双手押送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