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档案的历史沿革及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赵姓族谱与家族历史研究报告

赵姓族谱与家族历史研究报告

赵姓族谱与家族历史研究报告一、引言赵姓是中国人口较为集中的姓氏之一,其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报告旨在对赵姓族谱和家族历史进行研究,揭示赵姓家族的渊源、发展变迁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二、赵姓族谱的编制与传承1. 古代赵姓族谱的形成古代华夏族群逐渐形成家族集团,并为了维护血脉纯正、延续家族传承而编制族谱。

赵姓族谱的编制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通过文字纪录了赵氏家族的世世代代、血脉相承的家族关系。

2. 赵姓族谱传承的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姓家族发展壮大,族谱也逐渐庞大起来。

然而,赵氏家族的族谱传承也面临许多困难,例如战乱、自然灾害以及人为因素的破坏等。

这些因素使得族谱的传承变得极为困难。

3. 当代赵姓族谱的整理与数字化为了更好地保护赵姓族谱的珍贵内容,许多赵姓家族开始进行族谱的整理与数字化工作。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赵姓族谱的信息得以在数字平台上进行存储和传承,大大提高了族谱的保存和传承效率。

三、赵姓家族的历史发展1. 赵姓的起源据历史记载,赵姓源自中国春秋时期的晋国。

当时,晋国国君包括了赵氏、韩氏、魏氏等姓氏。

赵姓的创始人是晋国君主的后裔,繁衍发展至今。

2. 赵姓的分布与聚居赵姓在中国广泛分布,尤以北方地区为主要聚居地。

例如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区,都有大量赵氏后裔居住和发展。

3. 赵姓家族的兴衰沉浮赵姓家族经历了中国历史的诸多兴衰,尤其是在政治动荡的年代,赵姓家族常常成为政治争斗的焦点。

赵姓家族的兴衰也与社会、政治的变迁密切相关。

四、赵姓家族对社会的影响1. 经济贡献赵姓家族在农业、商业、手工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赵姓家族中颇有名气的企业家和商贾,更是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增添了新的动力。

2. 文化传承赵姓家族在文化领域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许多有才华、有学识的赵姓后裔在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3. 社会公益赵姓家族也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帮助与支持。

【专业知识】我国家谱档案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专业知识】我国家谱档案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专业知识】我国家谱档案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我国家谱档案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家谱档案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演变长达数千年,地域遍布全国各地,种类数量相当多。

近些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渴望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

不少单位、团体和个人十分重视家谱档案的收藏与研究,从中发掘出有用信息并达到繁荣历史文化的目的。

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编委会的统计,全国各档案馆、博物馆、收藏的家谱有18589种。

这个数字并未将民间收藏的家谱包括在内,还有一些单位虽有收藏家谱档案,但并未上报;有的虽然收藏了,但与实际收藏出入很大。

例如,上海图书馆上报数字是562种,但2000年5月其公布的数字即达11700种近10万册。

同时,家谱档案的利用服务也日趋完善。

例如,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的谱牒部专门设立了家谱档案阅览室,配有缩微胶卷阅读机,定期分批陈列珍藏以供参观,为寻宗溯祖作专题咨询,并提供代查、代编、代复制以及预约阅览原件等服务。

此外,备受海内外关注的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中国家谱总目》,经过长达七年的编纂,也将于今年底完成。

虽然我国在家谱档案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1.归属范围不明确。

随着家谱档案成为普通老百姓关注的热点之一,目前各级地方志办公室、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都收藏家谱。

甚至国外的一些家谱学会也收藏中国的家谱档案。

面临如此多的收藏单位,老百姓却很彷徨,不知道究竟应该选择哪一家单位去移交或利用相关的家谱档案。

2.涉及的内容范围比较窄。

由于客观的原因,我国的家谱档案以记载家族历史的变迁情况为主。

而当今公民个人的社会活动比较广泛,加之一些职业变动比较频繁,家谱档案记载当前家族后代的信息略显简单。

如果当事人要查阅这些关于自身信息的资料,就不得不再去找其他与之相关的专题档案,例如知青档案、人事档案等。

同时,由于家谱档案植根于中国的宗法社会,特别是建国前的家谱档案带有较浓的封建色彩,家族中的女性一般不写入家谱中,只有在其结婚后,夫家的家谱档案中才有一些简单的记载。

重视族谱档案的研究价值与收集工作(徐登科整理)

重视族谱档案的研究价值与收集工作(徐登科整理)

重视族谱档案的研究价值与收集工作一、族谱档案的主要内容。

1·族谱档案的历史演变。

族谱是宗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文献汇编。

族谱的内容随宗族组织的发展而变化。

原始社会,宗族组织表现为氏族,若干血缘关系密切的氏族组成部落,再由若干部落组成部落联盟。

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由推举产生。

组织内部用不成文习惯法管理。

西周为典型的宗法社会。

整个国家被视为一个大家族,周天子既是天下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子。

大宗之下分为若干等次的小宗,诸侯、卿大夫为相应层次的执政者。

宗子政权与族权高度统一,宗族组织为基本的关系和施政的着眼点。

宗族组织内部以宗谱维系。

西汉时,宗法制崩溃,宗族组织瓦解。

从西汉中、后期始,出现宗法性豪强。

东汉时,光武帝刘秀即以宗法豪强作为统治中坚。

魏、晋、南、北朝,宗法豪强势力继续扩张,形成门阀世族。

这种宗族以谱牒、婚姻阀阅作维系。

隋、唐两代,随着科举制的实行,部曲、佃客被租佃制代替,宗法性豪强势力退出历史舞台,原有的宗族组织基本溃散。

北宋初年,范仲淹在苏州创义田,“乃设义田,计族人口数而月给之”,主要目的在“收族”。

①欧阳修、苏洵修订族谱:“凡诸房子孙,各纪其当纪者,斯谱牒互风,亲疏有伦。

”则其目的在建立亲疏伦理秩序,以达到“敬宗”的目的。

②范、欧为当时重臣,苏洵为文坛硕星,他们的实践对当世乃至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定下了封建社会晚期宗族组织的基本宗旨:尊祖、收族、敬宗。

宋儒则从理论上论证宗族组织的原则性,并和封建统治结合起来。

张载、程颐定宗子法:“立宗子法,以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

”“若宗子法立,则知尊祖重本,收宗族,厚风俗。

”③南宋的朱熹集其大成,系统提出宗族组织的原则,如“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四龛,以奉先世祖。

”“初立祠堂,则计见田亩,每龛取其二十分之一。

以为祭田,亲尽则以为墓田,宗子主之,以为祭用,如上世未置田,则合墓下子孙,计数而割之,皆立约闻官,不得典卖。

”④从此普遍出现影响到近代社会的新型宗族组织———以祠堂、族谱、族产为支柱,以“联宗收族”、“尊祖敬宗”为目的的宗族。

关于王姓家族的历史和现状的调查研究报告

关于王姓家族的历史和现状的调查研究报告

关于王姓家族的历史和现状的调查研究报告【王姓家族的历史和现状的调查研究报告】1. 引言王姓是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本报告旨在调查研究王姓家族的历史渊源、传承现状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个姓氏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2. 历史渊源2.1 王姓起源王姓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历史。

据史书记载,王姓是由黄帝时期的王季所创,其后裔族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王朝统治者。

王姓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与王权、权威紧密相连的象征意义。

2.2 王姓历史发展王姓在历史上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

从西周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王姓的族人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

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了历史名人,比如王羲之、王献之等。

王姓的历史发展真实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和王朝更替。

3. 传承现状3.1 人口分布根据中国公安部门的数据统计,王姓在中国人口中占比最高。

王姓人群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和西南等地区,其中河北、山东和陕西等省份是王姓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

王姓在海外华人社群中也有较大的人口规模。

3.2 家族传统王姓家族通常重视家族的传统和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

一些大家族会筹办家族世系书籍,记录家族的起源和发展,以便后代子孙学习和传承。

一些王姓家族还举办家族宗祠活动,旨在加强家族成员的凝聚力。

3.3 现代影响王姓家族在现代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王姓家族的部分成员在政治、商业、文化等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为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另王姓家族也承担着传承家族文化和价值观的责任,为社会传递着正能量。

4. 个人观点和理解王姓家族的历史和现状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王姓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们对权威的向往。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王姓家族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王姓家族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当今社会,个人的成就和努力更为重要,而不再仅仅依赖姓氏的影响力。

浅论家谱编研的意义及我区家谱编研的现状

浅论家谱编研的意义及我区家谱编研的现状

文化长廊浅论家谱编研的意义及我区家谱编研的现状谢海萍 安定区文化馆摘 要: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渊源的重要历史记载。

一个家族通过家谱能够了解自己的过去,而家谱的编纂及其研究对于传承这份传统文化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

当前,我区的家谱编研,主要体现在民间上,大多数是以个人力量完成的,但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致工作对推动我区家谱编研工作的专门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家谱编研;意义;传承文化;教化功能[中图分类号]:K82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171-02一、家谱编研的意义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各个家族在编写自己家谱的时候,内容本身也有差别,但通常来家族的人口谱系渊源以及家族的家风、家规、家训等都是记载于内的,以便在家族的不断演化中牢记祖宗遗训,传承好本家族的家风等。

因此,可以说,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大家对谱系家风的传承也趋于重视。

某些地区的氏族,还进行重修家谱之举,以发扬祖先的良好家风,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

纂修族谱,善莫大焉。

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同志在成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论历史研究时指出:“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域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2001年2月文化部办公厅专门下达《关于协助编写<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中指出:“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着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家族、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因其具有基础性、细微性、独特性、人文性、故有正史所难以涉及的地方和独具的资料价值,因此家谱是正史的有益补充。

中国家谱的沿革与特点

中国家谱的沿革与特点

中国家谱的沿革与特点作者:王鹤鸣来源:《中华魂》2016年第05期根据家谱就是“记述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的认识,对绵亘中华历史文化5000年的中国家谱编修体例、内容、功能和编修方法等诸要素进行历史分析,则中国家谱发展沿革,大致可分为起源、诞生、勃发、兴盛、转型、完善、普及和新修八个发展阶段。

一、起源阶段。

自母系氏族社会至商代。

作为“记述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的家谱,其萌芽起源与人类血缘集团的形成必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众所周知,人类在早期属群婚杂居时代,性交乱伦,浑然一大群,没有稳定的血缘集团。

后来,随着父母子女之间、兄弟姊妹之间直至母方所有旁系亲族之间的婚姻关系逐渐被禁止,人类便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进入了氏族社会。

出自同一个祖先的后代,在一起生活,共同生产,共同分配、共同继承财产,共同祭祀祖先,对外共同进行血族复仇,死后葬在共同的墓地,从而形成一个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集团。

先是以女子为本位的母系氏族社会,后逐步发展为以男子为本位的父系氏族社会。

既然原始氏族社会已形成血缘集团,以世系计算辈分,这就为“记述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的萌芽提供了可能。

古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的研究表明,中国家谱的起源应自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其标志就是口传家谱与结绳家谱。

我国古代典籍,如《帝王世纪》《山海经》等,记载了文字产生以前的家族世系。

这些家谱首先是通过世代口传心授流传下来,成为口传家谱,然后才形成文字被记载下来。

这些口传家谱,往往是连名家谱,即将上一代名字的末一个、两个甚至三个音节,置于下一代名字之前,这样便于记忆、背诵、流传。

我国原始先民们的口传家谱的习俗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保留较为明显。

如蒙古族、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都保留“世系事迹、口传相述”的习俗。

我国少数民族如满族等,也保留有用绳子打结记事的方法用来记载本家族历代家族成员的情况,形成了特殊的结绳家谱。

进入商代,我国出现了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家谱和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青铜家谱。

家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家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家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陈宁宁
【期刊名称】《图书馆杂志》
【年(卷),期】1998(17)2
【摘要】一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


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
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周代已有史
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尽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佚,今本《世本》是
清人所辑,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
的总谱,《世本》
【总页数】3页(P12-13)
【关键词】家谱研究;历史文献;文献整理;现状
【作者】陈宁宁
【作者单位】上海图书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5.9
【相关文献】
1.家谱中的历史——《客从何处来》研究报告 [J], 王智
2.宋龙溪九龙里银塘杨氏的历史遭遇——《金鳌杨氏家谱》个案研究之一 [J], 杨
强;
3.宋末元朝龙溪鳌山杨氏的历史步履——《金鳌杨氏家谱》个案研究之二 [J], 杨强;
4.宋末元朝龙溪鳌山杨氏的历史步履——《金鳌杨氏家谱》个案研究之二 [J], 杨强;
5.温州家谱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J], 丁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家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家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家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家谱历史回顾:一、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

关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坛,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尽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是清人所辑,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世本》的意义还在于证实谱学研究发轫于周代,是家谱研究的源头。

就家谱的形式而言,唐代以前的古谱和现存的以欧阳修、苏洵创制编撰体例为特征的明清家谱有所不同,但家谱作为绵延不绝的人类历史象征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究其原因除了追本溯源寻根问祖的目的以外,还在于对家谱重要价值的认识。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有过'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之说,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

古代家谱研究的内容主要在于对谱学的本身,包括谱例的撰写以及家谱发展历史的研究等方面。

家谱的应用研究始于汉代,《史记》中有关帝王谱牒的记载,说明汉代司马迁已经把家谱资料应用到史学领域一纪传体史书的撰写中去。

后代史学家继承了这一传统,后代编撰的纪传体断代史如班固撰《汉书》、陈寿撰《三国》......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谱牒资料。

中国古代对家谱资料的应用主要在史书、方志和人物评传的撰写过程,体现了谱牒的史料价值。

1920年代家谱的发展情况:二、到了本世纪20年代,随着社会科学新领域的开拓,有学者从人口学、优生学、遗传学等新学科的角度肯定家谱的重要价值,并倡导对家谱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著名史学家梁启超在1923年出版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档案工作・家谱档案的历史沿革及研究现状岳 文 莉 家谱,亦称谱、族谱、宗谱、世谱、家乘、谱牒等,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世系图,即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二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行次、时代、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

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百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质是人物传记;三为附录。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起源、迁徙的轨迹,还包括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被誉为“传统文化的综合教科书”。

一 家谱的历史沿革虽然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历史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尽管先秦《世本》早已失传,今本是清人所辑,从辑有的篇目可见其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士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全国性的总谱,但其具体内容、形式等至今尚不得而知。

修谱之目的,在于明宗族之流源,详氏族之繁衍,借以分尊卑、立等级、别亲疏,以利于宗法制度给人以约束。

魏晋南北朝时在政治上实行选官制,生活中的婚姻门第观念浓厚,门阀制度下的士族特权严重,因此形成了我国家谱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史通・邑里》中说“世重高门,人轻微族,竞以姓望说出,邑里相矜”,“有司选举,必稽谱牒”。

据《隋书经籍志》等书的记载,这一时期谱谍档案著作达百余种之多,“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

可以看出,当时谱牒之兴盛,并且已经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谱牒学”。

在南北朝,出现了贾希敬、路敬淳等谱牒学家。

而且还形成了几代传承的谱学世家,其中最著名的是贾家。

隋唐时期,是家族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

唐代由政府主持编撰的《氏族志》、《姓氏录》推动唐代谱牒的进一步发展。

唐末五代十国时,战乱频繁,门阀制度受到严重破坏,谱牒随之废弃。

到宋代谱学出现由官修谱牒到私家修撰的转变。

正如清人钱大昕说:“五季战乱,谱牒散失,至宋而私谱盛行,朝廷不复过问焉。

”这时期的谱牒主要以姓氏为主。

更为突出的特点是,由于盛行宋学之风,理学家们把自己宣扬孝悌等传统伦理观念渗透到谱牒文化之中。

许多文人学士热衷于修谱之事,诸如欧阳修、苏洵等人。

明清时代是家谱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仅政府大力提倡编修家谱,各家族也十分重视家谱的编撰,继承宋代私家修谱之风,形成几乎姓姓有谱、族族有谱、家家有谱的局面,而且家谱一修再修,不仅汉族修谱,各少数民族亦效仿撰修。

修谱几乎成了中华民族一项全民性的活动,如今我们能看到的家谱,大多来自于明清时期。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政治上和思想上均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宗法制度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家族制度进行了彻底的否定。

新的政治观念、经济因素和文化思想在一些开明的家族中引起了新的思索,他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家谱,将更多新时代的精神引入家谱当中。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反封建迷信的扩大化,家谱也被赋予封建色彩,一度遭到打击,致使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段时期家谱事业处于221衰退状态,许多家谱竟被付之一炬,珍贵的历史遗产被严重损毁。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环境的宽松及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族谱作为一种家族文化的载体,成了不少人对家庭情感的深厚的寄托,民间修族谱持续升温已成为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现代学术也越来越重视家谱的研究、开发与利用。

二 家谱的研究现状当代学术界重视对家谱的整理开发及应用研究,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家谱的整理。

1985年北京图书馆开始对馆藏家谱进行整理,经过数年时间,在完成编撰馆藏家谱目录和家谱提要2000余种的基础上,成立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编辑出版家谱的二次文献、资料丛编。

上海图书馆收藏有家谱原件11200种、83000余册,为世界收藏家谱原件最多的图书馆,目前已成立专门机构,加强馆藏家谱的开发、利用及其研究。

除了图书馆加快馆藏家谱的开发整理,社会各界也从各个方面促进家谱资料的开发整理,南开大学、国家档案局等部门联合编纂了《中国族谱联合目录》,共收家谱目录12000多种。

另外,网络时代的到来,还出现了刘姓家谱网等姓氏家谱类网站,对家谱的整理起到积极作用。

(二)家谱的研究。

在学术界出现了不少家谱研究的论文,许多论文对家谱的源流、沿革及编撰体例、记事内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一些重要姓氏宗族的家谱作了研究。

在谱学史研究方面,不少学者对前人提出的并为学术界所接受的观点进行了挑战,比如对中国家谱起源的年代研究,前人一般都认为中国家谱起源于周代,而现在有学者根据周代以前的文字记录即甲骨文、金文等资料,以及大量的民族学、民俗学的资料得出中国家谱的起源远远早于周代的结论(本文采用后者)。

现在有学者从司马迁、扬雄、班固等人的自叙家谱及现存的汉代石刻为依据,提出汉代并不是谱学的消沉时期和静止时期,而是谱学的活跃时期和发展时期。

尽管他们的研究结论还有待验证,但其勇于探讨的精神和扎实的研究方法却值得提倡。

他们的研究对家谱研究朝纵深方向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三)关于家谱的应用。

从这段时期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书籍来看,家谱资料在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在人口学、民族学、人才学、社会学、经济史、华侨史、伦理学史等方面都有应用家谱资料进行研究的优秀学术成果。

其中利用家谱资料最多,研究成果最大的是社会史的研究。

社会史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部分,属于微观史学研究范畴。

过去史学界重视宏观研究,偏重于讨论社会、朝代发展更替的原因。

现在随着家谱资料的大量运用,以家谱作为重要史料基础的社会史研究得到发展。

以1996年社会史研究为例,有不少论著是以家谱作为史料基础的,如《中国古代的家》、《中国古代的宗族和祠堂》等著作。

还有姓氏学方面,利用家谱资料梳理血缘亲族的源流的著作有《中国姓氏通书》,书中详细介绍每一个血缘亲族的起源、演变、分支、迁徙、繁衍的历史,以及家族独特的风俗礼仪、家族文化情况。

当前,对于家谱的整理与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保存地域分散。

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编委会统计,族谱在国内除新疆、西藏、青海省(区)以外,各省均有收藏,以北京和宗族组织曾经盛行的南方省区为多。

北京地区有家谱4789种,上海562种,天津409种,河北892种,山西117种,辽宁605种,吉林918种,黑龙江139种,陕西33种,甘肃32种,宁夏8种,山东270种,江苏1682种,浙江2930321种,安徽1005种,江西100种,福建482种,河南225种,湖北611种,湖南1354种,广东433种,广西170种,四川743种,云南74种,贵州6种,总计18589种。

保存在国外的族谱主要收藏于日本、美国、英、法、意等国也有所见。

(二)保存条件差。

家谱多为纸质材料,易损毁,不易保存。

由于经费的欠缺和人们对族谱价值认识的不足,族谱的保存条件不佳。

除善本族谱和名家族谱外,各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大都未设专门场所保管族谱。

族谱有些已经发生大面积虫蛀、霉变,给利用工作带来困难。

(三)对家谱保存工作重视不够。

很多家谱散落民间,不少家庭对家谱也不珍惜,随意丢放,若再不抢救就有完全损毁的危险。

综上所述,中国的家谱是一块块历史的碎片,用其独特的方式反映着一个群体、一个区域的历史文化,更是一笔还在沉睡的、待开发的、也面临消亡的资源。

家谱把家族的兴衰成败真实记录下来,是重树道德规范、加强人与人关系、繁荣家族的重要途径。

同时,家谱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遗产,给儿孙以正确的道德教育,延续祖宗的优良传统。

族谱档案具有其它档案文献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其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不容忽视。

因此收集、保存、利用和研究家谱档案资料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对于已收集的族谱,应尽快进行鉴定、修补、编目工作。

在鉴定、修补、编目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全国乃至全世界族谱网络信息系统。

有条件的单位,可择重要族谱编辑出版。

扩大宣传,加速族谱的利用,使其更好地为史学、经济学、文学、民俗学、行政学等科研活动服务。

(作者岳文莉 青海省档案馆副研究馆员 邮编810000)(责任编辑 谢小华)(上接第121页)上说,大约有5000余件(张)。

从版本上说,有契头、契中、契尾(有政府和执法部门的印章)的完整契约仅占20%左右,其余以手写本白契为主,大部分为单张契约,其内容大致可分为:绝卖契、卖断契、买断契等等。

此类契约为一次性买断,没有回旋余地。

如:田地买卖契、洗断契、地骨契、尽田根契、田地会断契、田地断根契等等。

典契。

此类契约为非买断,可以有回旋余地。

如:租赁契、寄佃契、田地缴典契、田地安耕契、佃田根寄佃契等等。

转卖契。

此类契约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田皮(使用权)、田骨(所有权)多次转卖;一种是田骨所有者不变,田皮多次易人。

历史有事件的历史,有叙述的历史。

后人了解历史,往往是通过前人叙述的历史(即各种记载)来了解事件的历史,而叙述的历史因种种局限,往往不可避免地带有叙述者与所处时代的主观痕迹,未必就是真实事件的历史。

一个严肃认真的史学工作者,决不会放过任何发掘、研究、利用档案资料的机会,即使是这些资料并不十分全面完整。

故只有能透过文字的层层遮掩,发掘出埋藏在故纸堆中的事实真相的人,方为真正的史家。

而未经任何人为修改乃至篡改的档案,作为历史的原物和客观留存,是事件本身的诉说,是第一手资料,是历史的最直接的见证。

历史档案是史学工作者从事研究最根本、最重要的依据。

(作者刘家平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员 邮编100009)(责任编辑 王道瑞)4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