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谱的基本内容与撰修要求

合集下载

如何写家谱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如何写家谱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转载]如何写家谱 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如何写家谱曹教授一、关于“家谱”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

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持和发展。

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

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的话,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什么血缘关系?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总之,家族成员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

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传授,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

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记录下来,这就是谱牒,是家谱、族谱的雏形。

谱牒源于何时?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

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学术界公认为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

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

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

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

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

怎样写家谱及样板

怎样写家谱及样板

怎样写家谱及样板家谱是中国人家庭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家族的源流及其历史和文化,是家族的记忆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今研究家族状况的重要资料。

家谱的内容及格式有所不同,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家谱的序言家谱的序言是家谱的第一部分,它的内容不同于家谱的其他部分,要简要介绍家谱的建立原因及家族源流基本情况,如家谱是由谁创立,家谱序言可以用汉字、繁体字或简体字书写,也可以增加家庭传统文化、家族愿景及家族发展目标等内容。

二、家谱的基本架构一般来说,家谱有分支、卷册、章篇等形式,每个分支代表一个家族,每个卷册代表一组家族成员,每一章篇代表一个家庭成员的信息。

家谱的架构需要清楚的写明每位家庭成员的姓名、年龄、性别、住址、出生日期、出生地点、家庭职务、职称、外出去向等信息,以及成员的配偶信息,可以增加家族传统文化、家庭节日及家族传说等内容。

三、家谱的信息表家谱的信息表主要包括家谱编制者的姓名、外祖宗及父辈的姓名、父辈或外祖宗出生日期、出生地点、家庭职务及职称等信息,同时,可以添加其他家庭成员的信息,如出生日期、出生地点、学历、家庭职务及职称等,以及其它家庭成员的信息,如配偶、子女、孙辈等信息。

四、家谱的样板家谱的样板主要有横格式、网格式和连贯文本等,横格式主要根据家族结构把各家族成员的信息横向排列,以清楚的文字标记出每个家族成员的信息;网格式可以将家族结构以矩形或其他多边形的形式把各家族成员的信息排列,以清楚的文字标记出每个家族成员的信息;连贯文本等是由早期的家谱的文字,如“家谱编纂者XX 以及后代XX,等等,由浅入深的循环介绍家谱的架构结构及其成员的信息。

以上就是怎样写家谱及样板的基本内容,不同的家谱可以加入不同的其他内容,样板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形式,但是家谱本质上就是家族历史文化的记录,越是充实丰富,越能体现家族历史传承。

因此,写家谱时,应把家族传承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放在重要位置,以传承家族历史文化精神,同时,要注意家谱的时代性、责任性及历史性,确保家谱的格式及内容准确无误,以便帮助家庭成员熟知族谱的体系,更好的传承家族文化。

家谱的格式和写法大全(精简篇)

家谱的格式和写法大全(精简篇)

家谱的格式和写法大全家谱的格式和写法大全家谱对很多人来说十分神秘。

很多人只是听说过有家谱,却从未见到过家谱。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家谱自古以来盛行了相当长的时间,各地民间素有编修家谱的传统。

家谱曾在一段时间内销声匿迹过,这有多种多样的原因。

原因之一是,因被冠以宣扬封建毒素的恶名而难见踪影。

家谱又称宗谱、族谱或谱牒。

它是记录同宗共祖的血缘家族的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有关情况的民用存录文书。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以来,不仅原有的家谱得到了内地学术界和海外华人的重视、开发、利用,而且在内地的民间也开始出现了一批新修的家谱,呈现出盛世重修续家谱、寻根认祖可查谱、彰显文明起新风的新景象。

2000年月,上海图书馆开始启动了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发起编纂第一部包含全球华人家谱资料的《中国家谱总目》。

参与这一工程的有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几十家家谱收藏研究机构,收录的范围有中国(包括香港、台湾、澳门)和世界各国家谱收藏研究机构以及民间收藏的至2000年底前刊印的用汉字记载的中国家谱,包括以家谱、族谱、世谱、支谱、房谱、宗谱、统谱、总谱、通谱等命名的谱牒。

据估计,收录在此书中的全球中国人家谱目录至少在40000种以上。

2001年1月,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了中国人的姓,吾祖吾宗丛书。

家谱既是家族的历史,又是姓氏的文化。

讲姓氏文化就涉及到家谱。

一、文种特征家谱除了具有民用存录文书共有的特点之外,还有以下特征:入谱者有严格规定在旧式家谱中,只要有据可查的来历清楚者,不论身份贵贱,不论地位高低,都可以入谱。

但是,不是所有的家族成员都可以入谱。

例如,许多家谱对被收养的人员和母亲改嫁后带到家族中的人,大多不准入谱。

作为结束。

全谱记叙详略相宜。

谱中规定,凡年届六旬者,准书小传于本名之下,注明其功名、字号、懿行、娶某氏、生卒、葬地。

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独立立小传、行状,配有画像、墓图、墓歌、词记、丧礼、服制、祭言等文字。

家谱文化及其家谱学习知识

家谱文化及其家谱学习知识

家谱文化及其家谱学习知识家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记录着家族成员世系关系和家族传承的宝贵文化遗产。

家谱学习是研究和学习家谱文化的一门学科,通过对家谱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家族历史、家族成员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地位等信息,对于研究家族文化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价值。

家谱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古代,中国就开始有记载祖先世系的习俗。

《周礼》中就有规定,君王应当建立宗庙,并将祖先的姓名、生卒年月等记载在祭文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逐渐演化成为家谱,成为记录家族成员世系关系的重要文化载体。

在明清两代封建社会中,家谱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规范,成为地方长者和宗族领袖重视的对象。

此外,家谱还广泛应用于考取功名、通婚、继承财产等重大社会事务中。

家谱文化的学习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

首先,要了解家谱的基本构成和编撰方法。

家谱通常由宗谱、支谱和族谱三部分组成,宗谱记录的是家族的整体情况,支谱记录的是各支家族成员的情况,族谱记录的是家族成员详细的个人情况。

在编撰家谱时,要注重准确性和完整性,需要从史料搜集、数据填写到纂修篇章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学习。

其次,还需要学习家谱中的世系关系和宗族风俗。

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的文化载体,其中包含着家族成员的出生、结婚、生子和去世等信息,同时也记录着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和亲戚关系。

通过研究家谱,可以了解家族的世系关系和家族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

同时,还可以了解家族的婚姻制度、丧葬礼仪和祭祀习俗等文化传统。

家谱学习还包括对家族文化和社会变迁的研究。

家谱作为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家族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研究家谱,可以了解到家族在历史变迁中的发展和变化,从而揭示出家族文化的特点和家族社会的发展趋势。

同时,家谱还可以作为社会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有助于研究地方社会的变迁和民俗风情的演化。

总之,家谱文化及其家谱学习是研究和学习家族文化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

修谱人员管理制度

修谱人员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家谱修撰工作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准确性,维护家族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和传承性,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参与家谱修撰的所有人员,包括主修人员、编撰人员、资料收集人员等。

第三条家谱修撰工作应遵循客观公正、尊重历史、注重学术、团结协作的原则。

第二章人员选拔与培训第四条主修人员:1. 主修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丰富的家族历史知识。

2. 主修人员应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3. 主修人员由家族长辈或具有权威的家族成员推荐,经家族大会选举产生。

第五条编撰人员:1. 编撰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如历史学、文献学、版本学等。

2. 编撰人员应具备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文字功底。

3. 编撰人员由主修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挑选,并报家族大会批准。

第六条资料收集人员:1. 资料收集人员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细致的工作态度。

2. 资料收集人员由主修人员指定,负责搜集整理家族历史资料。

第七条培训:1. 主修人员、编撰人员和资料收集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包括家族历史知识、修谱方法、资料收集技巧等。

2. 培训结束后,参加培训人员应通过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

第三章工作职责与要求第八条主修人员职责:1. 负责家谱修撰工作的全面规划和组织实施。

2. 协调编撰人员、资料收集人员的工作,确保工作进度和质量。

3. 对家谱修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第九条编撰人员职责:1. 负责家谱内容的撰写、编辑和校对。

2. 严格按照家谱修撰规范和家族历史事实进行编撰。

3. 对家谱内容进行严格审核,确保无误。

第十条资料收集人员职责:1. 负责搜集整理家族历史资料,包括家族谱系、家族成员事迹、家族文化等。

2. 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核实、整理和分类。

第四章工作纪律与考核第十一条工作纪律:1. 修谱人员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家族纪律。

2. 修谱人员应保守家族秘密,不得泄露家族信息。

3. 修谱人员应团结协作,互相尊重,共同完成家谱修撰工作。

如何写家谱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如何写家谱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转载]如何写家谱 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如何写家谱曹教授一、关于“家谱”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

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持和发展。

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

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的话,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什么血缘关系?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总之,家族成员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

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传授,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

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记录下来,这就是谱牒,是家谱、族谱的雏形。

谱牒源于何时?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

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学术界公认为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

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

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

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

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

族谱家谱修编原则

族谱家谱修编原则

族谱家谱修编原则摘要:1.族谱家谱的重要性2.现代重修编纂编辑续修传统宗谱族谱家谱的五大原则3.族谱家谱编制的规范和内容4.中国家谱编修的7 大原则、6 大步骤、21 项内容5.国家修族谱的情况正文:族谱家谱是中华民族三大历史文献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它不仅记录了一个家族的血缘关系,还展现了家族的发展历程和家族成员的成就,对于传承家族文化和弘扬家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修编族谱家谱是一项富有意义的工作。

现代重修编纂编辑续修传统宗谱族谱家谱应当遵循的五大原则包括:1.以史为据,述而不论:修谱应以历史资料为依据,客观记录家族的事实,避免主观评价。

2.详近略远,薄古厚今:重点记录近现代的家族历史,对于古代的历史则可以选择性记录。

3.回避敏感,秘而不宣:对于一些敏感或涉及隐私的内容,应当回避或者保密。

4.生不立传,人不求全:对于在世或已故的家族成员,应当尊重其个人隐私,不在族谱中过多暴露。

5.弘扬正义,抵制淫邪:修谱应当弘扬家族的正义精神,抵制不良风气。

在修编族谱家谱时,还需要遵循一定的编制规范,包括谱名、世系、血缘关系、家族事迹、家族人物、谱牒、谱录等内容。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24 项:谱名、世系、血缘关系、家族事迹、家族人物、谱牒、谱录、世谱、世家、世典、宗谱、支谱、房谱、祖谱、故谱、合谱、谱传、真谱、私谱、本书、族系、族讲、石谱、系谱等。

中国家谱编修的7 大原则、6 大步骤、21 项内容则更为详细地介绍了修谱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立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凝聚血亲、传世珍藏等目的,以及编修家谱的7 大原则、6 大步骤、21 项内容,为修谱工作提供了详细的指导。

需要注意的是,国家修族谱的情况并不常见,因为国家修族谱往往会涉及到政治因素和历史真相的问题。

比如唐朝修族谱,可能会为了给君主找祖宗而往上追溯到李广、李耳等名人,甚至可能会编造一些历史故事。

家谱书写格式

家谱书写格式

家谱书写格式
一、序言
序言通常是对家谱编纂的意义、目的和背景的简要介绍,可以包括对家族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回顾。

序言可以由家族长或指定的编纂者撰写,字数不宜过多,重点突出,言简意赅。

二、目录
目录是家谱的纲要,概括了家谱的主要内容和章节,便于读者快速了解家谱的结构和内容。

目录应该包括各个章节的标题和小标题,以及页码。

三、家族世系表
家族世系表是家谱的核心部分之一,展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传承。

世系表应该包括祖先、家族长辈、兄弟姐妹、子女等各个世代的成员信息,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或辈分顺序排列。

在表格中注明每个人的生卒年月日、婚姻状况、职业和成就等信息。

四、家族成员简介
对于家族中有代表性或杰出贡献的成员,可以设立简介部分进行详细介绍。

简介应该包括成员的基本信息、生平事迹、成就和贡献等内容。

在撰写简介时,应该注重客观性和准确性,避免夸大或虚构。

五、家族大事记
家族大事记是记录家族重要事件和历史时刻的章节,可以包括家族成员的重要成就、婚姻、生子、迁徙等事件。

大事记应该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并注明具体的时间和地点等信息。

六、附录
附录是家谱中一些补充材料的汇总,可以包括家族照片、地图、图表、证书等。

附录是对正文的补充和延伸,能够提供更多关于家族的信息和资料。

七、后记
后记是对家谱编纂工作的总结和感言,可以包括对家族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和展望,以及对家族成员的祝福和寄语等。

后记应该简短明了,表达出对家族的深厚感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傳統家譜的基本內容與撰修要求家譜的基本內容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24项:1.谱名。

一般称为族谱、家谱、家乘、家志、家传、通谱、统谱、谱录、谱牒、世牒、世谱、世家、世典、宗谱、支谱、房谱、祖谱、故谱、合谱、谱传、真谱、私谱、本书、族系、族讲、石谱、系谱等,也有的称为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恩录、族谱图、大同谱、大成谱、联宗谱、先贤录、传芳集、家传薄、先德传、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源流大典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2.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

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4.谱论。

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

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遗像、像赞。

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考。

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

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族约。

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

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五服图。

又称服制图。

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

11.世系考。

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

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谱所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

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

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元定论,不过至迟已在南宋时出现,因此很可能也是南宋人的产品。

(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12.传记。

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抄自史传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方行可书”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

13.谱系本记。

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数等。

14.族产。

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据文约。

专门登载与记录和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16.坟茔。

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迹录。

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18.任宦记。

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19.年谱。

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20.艺文。

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辈谱。

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姓名排行的字语。

22.领谱字号。

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23.续后篇(长生普、余庆录)。

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以示绵延不绝。

24.纂修、捐资人名。

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族成员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

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凭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部家族史或宗族百科全书。

通过这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化、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放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家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

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是与正史与方志并列的三大文史宝库,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

家譜的撰修要求修谱重点是编辑,关键也是编辑。

编辑应该是有一个班子的:主编一人,副主编若干,编辑若干。

担任编辑,特别是担任主编的人,应该在古汉语、文笔、民间习俗方面有一定的基础。

主编是编辑的核心,他应该负责全盘编辑工作,对各位编辑作出分工,对整本谱要构思一个整体思路,制定一个完整的计划和一个切实可行的工作步骤。

1、通读老谱。

首先要对老谱,特别是上一届老谱要仔细地阅读,摸清楚老谱的格式、风格,对本族的历史源流和支派世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绘制世系图。

也就是将上一届老谱上所载的人员按辈份全部画到纸上,一辈一辈用线连起来。

这项工作比较浩繁,但也很重要。

因为你只有画完了世系图你才可能对老谱所载人员的房份、辈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你在普查时不会遗漏人员。

画图用的是一卷很大的绘图纸,画很多横线分若干格(老谱有多少辈就分多少格),每格(横行)都写上这样的字辈;小方框中左边的字表示谱名,如“传森”、“家俊”;右边是字或名,比如“家俊”,字“彦堂”;方框后括号内的“传森3”,表示“家俊”是“普蕃”的第三子。

把这些名字连结起来,就是一辈一辈。

画好了整个图后,在普查现有人口时,心中就很清晰了,比如你要求普查员去家俊家……以后在编排齿录时,也不会发生次序上的颠倒。

3、普查。

普查就是将上一次修谱还在世的族人、上次修谱后到本次修谱时出生的族人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

普查包括哪些内容呢?普查中,不是每项内容都是必填的,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行的“谱名”,普查对象如果是老谱已载人员,当然应该填写,如果是老谱之后出生的人员,就不能填写,谱名待普查结束后统一安取。

4、整理普查资料。

根据每一份普查表,撰写每位族人的条文。

在整理普查资料时,要注意为族人安排谱名。

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字辈,同一辈份的人取一个相同的字以示标志。

这些作为辈份的字,连起来一般都是一首诗或格言警句。

依照字辈取的名字,叫做“谱名”。

每个人出生之后,父母都会为你取一个名字,或乳名,或长大以后的学名,这个名字也是你在日常工作当中的标志。

每个人的名字或体现了父母的意志和审美观,或体现了自己的审美观,五花八门,各式各样,如果仅仅根据这些名字,你无法判断同族中人的辈份,所以,谱名便应运而生了。

具体的做法是:同一辈份取这个相同的字,另用一个不同字组成谱名,他日常使用的名字作为名或字。

谱名应由主编统一安取,这样就不会发生重复的现象。

当然,有些人向主编提出他希望取一个什么样的谱名,只要不重名,不发生冲突,一般主编是可以满足他的这种要求的。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有些人出生后取的名字,本就是依据字辈来取,那么,取的人多了,就会发生重名的现象。

比如我族“家”字辈,取“家有”的有十几个人,他们也没有别的名字。

在修谱时,你又不能改他的名字,那怎么办呢?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就要采用同音字替代,替代的原则是老谱已取的不改,改动修老谱时还未出生的,同样都是在修老谱之后自取同一名字的,改年轻的,不改年长的,以此类推。

5、确定老谱内容的取舍范围。

解放前的老谱一般有序言、历次修谱序言、历次修谱人员名单、家规家训、坟山图、祠堂图、祀仪祀规、历史资料、艺文、跋、后记、世系(即人口资料)等等,各族各次修谱不尽相同,但大致如此。

老谱的这些内容可以不全部录入新谱,孰留孰舍,主编要有一个基本态度,然后提交修谱委员会(理事会)讨论决定。

6、整理老谱内容。

老谱内各篇文章,全部是竖排、繁体字,没有标点符号,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我们要将决定留下来的所有文章进行整理:繁变简,加注标点符号,改正其中的错别字、异体字。

7、搜集资料,撰写源流考。

每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世系源流,主编应根据老谱所载源流,搜集和参考近代本氏源流的研究成果,尽量将本族的世系源流考证详细和清楚,可单独成文,亦可列入序言之中。

8、撰写《序言》。

每次修谱都有一篇序言,序言很重要,它几乎是一部谱的象征和门面,它反映了该次修谱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

序言撰写者一般是主编,但也可以请本族德高望重或学识渊博的人士撰写。

9、编定所有内容,初成文稿。

编排的次序名不相同,但大致如下:序言(这是一定要放在最前面的),历次修谱序言,源流考证,本次及历史修谱人员名单和基本情况,捐款人名单及金额,凡例,历史资料、字辈排行、齿录、艺文、跋、后记、附注。

10、审稿。

审稿一般由修谱委员会(理事会)召集组织,邀请相关人员对草稿进行审核,一旦审核通过,即可定稿。

11、印刷发谱。

上述是编辑的基本工作流程及内容。

当然,各族都有自己不尽相同的情况,当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工作顺序及内容。

上述的工作步骤也可同時进行,次序也可颠倒,并无成规家譜的传承危机翻印损耗效应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来诠释家谱传承所隐藏的重大危机。

将一张记载信息的纸张放进复印机中复印,再将得到的复印件进行复印,每次都用上次的复印件进行复印,多次重复这个操作,将发现复印件纸越来越模糊,最后得到的是一张毫无价值的纯黑色废纸。

这是因为每次翻印都会产生误差,而一次次误差叠加将导致这个最终结果。

家谱在历史传承中,每隔数十年重新修谱都要:翻录旧家谱—>添加新族人—>印刷家谱书。

这一次次修谱的过程不正如同翻印纸张的过程!传承影响因素在以前家谱秘不示人的家规下,很多家族家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后,旧的家谱除留下一两本保存在宗祠或族长手中外,其余都全部销毁掉。

如经历战争、饥荒、动乱等灾难,家谱保存无比艰难!仅近代就有:太平天国运动;日本侵华战争;文革的“破四旧”……让无数的家谱被焚毁,甚至孤本也不曾留下,家族历史从此中断!且因家谱书纸质的原因,在历史岁月中容易受到火灾、水浸受潮、自然磨损等影响而阻碍家谱向后世传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