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族谱与族谱文化的概述

合集下载

中华家风文化——族谱

中华家风文化——族谱

中华家风文化——族谱曾几时,我们把谱牒文化视为腐朽没落的封建糟粕?凡存于世传承下来的东西,就是对的,就是有意义的。

我们的先人不一定比我们傻,也不一定没有我们眼界高,心胸宽广。

族谱、家谱的意义,不仅是记载氏族的迁徒、繁衍、文化等,更有着饮水思源,敬宗睦族,扬善抑恶,寄寓着一个家族的家国情怀的“白皮书”。

族谱、县志、史记,是构成中华民族历史的三大支柱。

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亿万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是所有华夏儿女的精神故乡。

族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

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了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族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族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也是记录家族的正面历史、经验、技术和文化的史实资料,是给后人留下的一步优秀教科书。

那么,族谱有何功能呢?我认为至少有五方面:一是寻根留本。

就是让谱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

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名”是人之本,人生一世死了,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 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修谱,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二是亲缘备查。

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与其它动物区别,就在于人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族群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祖先。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他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

三是增知育人,几十年来由于人们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导致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人伦的教导,不懂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

漫谈中国家谱文化

漫谈中国家谱文化

漫谈中国家谱文化凡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我们都有一个寻根的倾向,考虑我的姓是怎么来的,我的根在哪里,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寻找家谱,这是寻根问祖的主要途径。

什么是家谱呢?我这里归纳一下有两个答案:第一,狭义角度理解,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记载本家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途径。

现在大量流传的都是书本家谱,可以用这样的定义来概括。

第二,从广义角度理解,记载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涵盖面比较广,我们知道有一些家谱不仅仅是书本家谱,有的还写在布匹上面,或刻在石碑上,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看家谱。

这里面有三个要素:一,血亲集团,一个老祖宗传下来。

二,这个血亲集团记述了本家族的世系,老祖宗怎么一代一代传到现在,这个世系要清楚。

三,要有载体,书本、布、石碑、青铜器等等。

血缘集团为家谱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今天讲“漫谈中国家谱文化”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家谱。

下面我侧重向大家汇报一下中国家谱的沿革。

中国家谱的发展可以分为八个阶段:1.中国家谱的起源:原始母系氏族社会晚期至夏商;2.中国家谱的诞生:周代;3.中国家谱的勃发:魏晋南北朝;4.中国家谱的兴盛:唐代;5.中国家谱的转型:宋代;6.中国家谱的完善:明代;7.中国家谱的普及:清代及民国时期;8.中国家谱的新修:近50年。

下面我就按八个阶段粗线条的给大家讲一下。

第一阶段中国家谱的起源。

起源在什么地方呢?前面讲过了定义是血缘集团,最原始的人类没有家族观念,不讲究血缘关系,像北京人可能有血缘集团吗?不可能。

那个时候能不能产生家谱呢?不可能。

因为家谱讲世系,讲同血缘老祖宗传下来。

一直到旧石器时代的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时的人已经感觉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同一个家族,同一个血缘集团,产生交往再组成夫妻,后面的子孙身体不健康、寿命不长。

怎么办呢?要区分氏族,祖父是祖父,父亲是父亲,这个辈分也要分清楚。

我这个家族跟其他家族也要搞清楚,我这个家族的人只能跟另外氏族的人结婚,同一个氏族的人不能结婚。

中华姓氏族谱起源文化(三)

中华姓氏族谱起源文化(三)

中华姓氏族谱起源文化(三)修谱(正稿二)长久以来,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家族里编撰或者重修家乘族谱,统称为“修谱”。

族谱,又称家乘、族谱。

它是以记载一姓或族、一房世系为中心内容的表册文书。

蕴藏着丰富的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地名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及地方史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一般以三十年为重修族谱的时间。

历朝历代,宗亲族群建祠、修谱、造墓、树碑,耗费诸多人力物力:一者是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贤;三者是激励后人。

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

通过修谱追根溯源,理清、明晰根之所在。

又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名”,人之本也。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又岂能碌碌无为,失其根本,数典忘祖。

多少人以先贤为楷模,力求耀祖胜宗,奋发向上,为国争光而流芳千古,让后人代代相传。

一、族谱种类历代所存族谱一般为八开、六开,也有四开本,版式基本上都是竖排,多采用木刻活字排版,有的是石印版。

大都用本地土纸(毛边纸、玉扣纸)印刷。

唯有四十年代《陈氏三八太祖位下联修宗谱》是铅字排版,白报纸印刷。

历朝历代族谱,内容大同小异,记述族姓来源、世系、迁徙、婚姻、名人、经济状况、丧葬祀典、族规家法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是中国传统宗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中国族谱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名称多种多样,种类丰富多彩。

根据族谱记载材料的不同,我们将族谱分成以下几类:1.结绳族谱:是用结绳的方法来记载世系,记录家族内每个成员的情况。

2.口头族谱: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的族谱。

这也是文字产生之前或没有本民族文字时人们记录族谱世系的一种形式。

3.甲骨、金文谱:指刻在甲骨或青铜器上的族谱。

这是先秦时期尤其是商、周两代通行的记载族谱的方法。

4.碑谱:指刻石碑上的族谱。

这在中国族谱的发展史上是极为常风并相当流行的。

碑谱还有一特殊却很常见的形式——墓碑。

5.布谱:指写在布上的族谱。

6.纸谱:指写在或印在纸上的族谱。

这是现存族谱的最主要类型。

7.塔谱:指刻在石塔上的族谱。

家谱文化

家谱文化

家谱文化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祭祖的习俗,每逢旧历年节,不仅举家团聚,而且还往往要祭奠先人。

“先人”不仅包括我们幼时曾承欢膝下、现已故去的长辈,还会上溯很多代,甚至直到最早冠以家族姓氏的始祖。

祭祖的习俗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感激先人的情怀,然而对于每个家族来说,那么多从未谋面的先人是如何被纳入到祭奠和追怀的对象中的呢?这就要归功于家谱的存在了。

我们对家谱并不陌生,可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又经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家谱的来龙去脉不甚了解。

更多资料来源:家谱-百姓通谱那么到底什么是家谱呢?简单说来,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血缘关系发展的过程,并同时也重视记录家族里面重要人物的事迹的家族历史文献,又被称为族谱、宗谱、家乘、谱牒等。

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地区,家谱的形式并不相同。

北方常见的家谱叫做“谱单”,是以图表的形式简明、清晰地记录家族血缘发展过程,还可供后人悬挂供奉。

南方的家谱则要详细得多,除了家族血缘世系发展图外,还有序言、凡例、家训族规、族产、坟茔、契约等与家族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这些内容被装订成册,存放在祠堂里面,因此被称作“谱书”。

谱单和谱书就是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文字家谱的两个主要种类了。

关于家谱的起源时间目前尚无统一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还曾有口承家谱、结绳家谱等早期形式。

到了魏晋时期,中国的家谱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

当时,由国家设立谱局、选取谱官统一进行家谱的编纂工作,并与九品中正选官制度相配合,共同维系世家大族的贵族地位。

宋明以后,家谱沉降到庶民社会,开始成为庶民家族“尊祖、敬宗、收族”的文献依据。

此后,“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的体例也不断得到完善,并形成了连续不断的民间修谱传统。

中国传统家谱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内容非常丰富。

主要可分为4大主要部分:一是谱序。

谱序多由家族名人或族外名人撰写,主要包括此次修谱缘起与目的、修谱经过、家族历史渊源、迁徙经过及谱学理论等,目的是宣扬祖先功德,使子孙敬祖向善。

传统文化(家谱知识)

传统文化(家谱知识)

传统文化(家谱知识)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明清以来家谱,内容丰富,尽管编纂形式有不同,收载内容有多寡,但完整的家谱,大致包含以下内容:一、谱名是“明血统、防乱宗”的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二、题辞大多是前代皇帝或名人为本家族的题辞,放在显著位置,目的是以此炫耀家世。

三、目录按次序编排以供查考的图书或篇章的名目。

目录是书籍的必备工具,可以方便人们对书籍内容的查找和了解。

四、谱序有自序和他序的区别,其内容为叙述修撰缘起,修谱目的,本谱的修撰历史、过程与内容大要,修谱的人员构成,修订年月,家族的渊源传承和迁徙经过,郡望,以往历次修谱情况以及对谱学理论的认识等,作用是宣扬本谱主旨,颂扬祖德,使子孙读后能敬祖向善。

如果本谱是续修之作,那么,除收载新写的序外,以往历次修谱的旧序也一并收入,对于续修次数多的家谱,有时新旧序能多达数十篇。

此外,为了增光族望,还会专请当代名人作序,并将以往名人为列谱所作的序也依时代先后排列收载。

五、凡例主要是介绍本谱的纂修原则与编写体例,收录范围,结构特点,各种著录规则,本谱中各类目的立类理由,适用范围,各种可入谱和不可入谱人物的标准,以及诸如如何避讳等行文要求,中心是强调家族血缘的重要性和谱书记述的真实性,内容较丰富。

六、恩荣也称告身、诏敕、赐谕、公文,集中记载历代皇帝和地方官员对本家族或某些成员的褒奖和封赠文字,包括各种敕书、诏命、御制碑文等,有的还包括皇帝或地方官员为本家族题写的各种匾额,目的是通过重君恩来彰明祖德。

家谱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

家谱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

家谱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成长史,也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历史的缩影。

中国的家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中国的家谱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家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中华文明在以下三个方面是在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这也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奇迹:一是象形文字。

令人惊叹的不是来自图形的象形文字。

全球几乎所有的古文字都是来源于图形,令人惊叹的是中国将象形文字一直延用到今天。

而其他民族逐渐都改用了字母和拼音文字。

二是祖先崇拜。

世界上没有一种文明能够像中国这样崇拜祖先。

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中国人最大的信仰就是信仰祖先、崇拜祖先。

中国人的祭祀文化和拜祖传统是根深蒂固的。

从远古、到古代、直到现代的伏羲祭祀、黄帝祭祖,到老百姓的清明节祭祖,这从来都是人生的最大心愿。

中国传统文化中三大孝道:续家谱、修祖坟、建祠堂,这也是人生追求的三大目标,这也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先祖的祭祀和崇拜。

三是中国保存了浩瀚的古代文献和家谱资料。

这些历史文献详尽记录了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和家族变迁史。

尤其是官方和民间保存的大量的家谱资料,详尽记载了家族的起源、迁徙、繁荣和发展的家族历史演变过程,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基础。

可以这样说,中国的历史是由各级地方的志书提炼而来,而地方的志书则是由各姓氏的家谱提炼而来。

家谱与国史、地方志一起构成了中华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

家谱是最原始的历史素材。

国史是中央政府修的,地方志是各级政府修的,而家谱则是各姓氏家族民间自修的。

家谱文化的根基在农村,家谱保存于农村。

家谱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内容极其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家谱文化及其家谱学习知识

家谱文化及其家谱学习知识

家谱文化及其家谱学习知识家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记录着家族成员世系关系和家族传承的宝贵文化遗产。

家谱学习是研究和学习家谱文化的一门学科,通过对家谱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家族历史、家族成员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地位等信息,对于研究家族文化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价值。

家谱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古代,中国就开始有记载祖先世系的习俗。

《周礼》中就有规定,君王应当建立宗庙,并将祖先的姓名、生卒年月等记载在祭文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逐渐演化成为家谱,成为记录家族成员世系关系的重要文化载体。

在明清两代封建社会中,家谱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规范,成为地方长者和宗族领袖重视的对象。

此外,家谱还广泛应用于考取功名、通婚、继承财产等重大社会事务中。

家谱文化的学习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

首先,要了解家谱的基本构成和编撰方法。

家谱通常由宗谱、支谱和族谱三部分组成,宗谱记录的是家族的整体情况,支谱记录的是各支家族成员的情况,族谱记录的是家族成员详细的个人情况。

在编撰家谱时,要注重准确性和完整性,需要从史料搜集、数据填写到纂修篇章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学习。

其次,还需要学习家谱中的世系关系和宗族风俗。

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的文化载体,其中包含着家族成员的出生、结婚、生子和去世等信息,同时也记录着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和亲戚关系。

通过研究家谱,可以了解家族的世系关系和家族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

同时,还可以了解家族的婚姻制度、丧葬礼仪和祭祀习俗等文化传统。

家谱学习还包括对家族文化和社会变迁的研究。

家谱作为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家族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研究家谱,可以了解到家族在历史变迁中的发展和变化,从而揭示出家族文化的特点和家族社会的发展趋势。

同时,家谱还可以作为社会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有助于研究地方社会的变迁和民俗风情的演化。

总之,家谱文化及其家谱学习是研究和学习家族文化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

中华家谱知识

中华家谱知识

中华家谱知识(1)家谱历史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

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

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

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

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

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但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还是是私修?因为历史上缺乏记载,至今尚不得而知。

到了宋代,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

于是家谱也日益多了起来。

在这一时期的家谱中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若想知道谱中某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图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

这些介结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

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为附录。

对研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较大价值。

家谱究竟有多大数量,至今还没有人作出确切统计。

因为家谱像其他所有私家家谱一样,还有秘不示人的家规。

每当家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后,旧的家谱除留下极少几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长手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切,而代之以新的家谱。

这种特殊的风俗习惯,当然为古老家谱的保存制造了人为障碍。

不过,尽管如此,家谱作为生活轨迹的记录,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来。

至于散落在民间的家谱,无疑还有更大的数量。

(2)家谱的产生与发展家谱是人类以血缘为核心亲缘关系的投影,若从人与群体联系观念形成的角度考察,起源相当久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华族谱与族谱文化的概述xx:“国有史而知兴替,家有谱而世系明”,中华民族历来有编志、修谱的良好传统。

族谱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精粹,珍贵遗产,底蕴深厚,涵盖古今。

大革命家xx 曾曰:欲兴民族,先从团结宗族入手。

毛泽东主席也曾指出:祖宗不敬,谈何爱国。

族谱,是血缘文化之产物,是一个家族之史书。

记录家族流源,历史发展,繁衍生息,世系演变,支脉迁徙,辈序字派,祖家业绩,家规家训等,历来深得普遍家庭的喜爱,并获得多数家庭的珍藏,世代相传。

族谱俗称家谱或宗谱,又称家乘、支谱、世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

家谱大致包括十三项内容:序文、凡例;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诰敕、象赞;别传、墓志;祠堂记、祠规;家规、宗约;家训、家范;义田记、义庄记;墓记、墓图;艺术、著作等,一般三十年左右续修一次,举凡子孙的繁衍,显赫人物的表彰,家族成员的生与死,都要记录在册。

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也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

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

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氏族的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

族谱是从文字产生以后,一直伴随着家族制度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文献或簿籍。

那究竟什么是族谱呢?“谱”是一个派生字,原字为会意字的“普”,后来由于用“普”字表示一种文献、簿籍,所以加“言”旁成了形声字的“谱”。

《说文》无“谱”字,当系漏收。

因为《史记》、《汉书》及稍后的字书《释名》、《广韵》均有“谱”字(《史记.三代世表序》:“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十二诸侯年表序》:“太史公读春秋历、族谱”;《汉书.艺文志》:“历谱者,序四时之位”,《xx》:“考定律历,著三统历谱”;《释名.释典艺》:谱,布也。

”;《XX.释言》:“谱,牒也”。

)。

徐铉编《说文新附》增收“谱”字是对的。

“普”和“谱”意义完全相同,都表示全、遍之义。

《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左传》、《孟子》、《荀子》及汉人引《诗》均作“普天之下”(见《左传》昭公七年、《孟子.万章上》、《荀子.君子篇》、《韩诗外传》卷一、《史记.司马相如传》、《后汉书.桓帝纪》、《白虎通德论.封公侯篇》等。

),是溥、普通用的证明。

赵岐《孟子注》:“普,遍。

”(《孟子.万章上》赵岐注。

)普天下就是遍天下。

《易.乾卦》象辞:“见龙在田,德施普也”,《墨子.尚贤中》:“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都是全部、普遍的意思。

刘熙《释名》说:“谱,布也,布列见其事也。

”(《释名.释典艺》。

)张守节《史记正义》也说:“谱,布也,布列其事也。

”(见《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正义。

)所以,作为一种文献体裁,凡同类事物,不予选择或遗漏,全部、普遍的布列出来,皆可谓之“谱”,如年谱、历谱、乐谱、家谱等等。

族谱名称繁多,大致有宗谱、世谱、家谱、家乘、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等称法。

从中国家谱发展的历史看,宋代以后修谱的宗旨发生了变化,此前家谱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参考的依据作用已逐渐丧失,编纂家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且比较关注亲亲之道的提倡。

家谱的编纂也逐渐由官方垄断走向民间私修。

总的来看,宋元时代民间私修家谱尚未形成风气,并不普遍,而这一情形的转变主要是在明代。

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

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

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

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

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

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但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还是是私修?因为历史上缺泛记载,至今尚不得而知。

到了宋代,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

于是家谱也日益多了起来。

在这一时期的家谱中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若想知道谱中某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图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

这些介结性的文字,长者50 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

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为附录。

对研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较大价值。

家谱究竟有多大数量,至今还没有人作出确切统计。

因为家谱像其他所有私家家谱一样,还有秘不示人的家规。

每当家谱30 年一小修,60 年一大修后,旧的家谱除留下极少几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长手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切,而代之以新的家谱。

这种特殊的风俗习惯,当然为古老家谱的保存制造了人为障碍。

不过,尽管如此,家谱作为生活轨迹的记录,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来。

至于散落在民间的家谱,无疑还有更大的数量。

族谱记载着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社会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社会组织才能够维持和发展。

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的话,谁是嫡谁是庶?各有几个儿子?儿子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传下来的? 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堂兄弟、从兄弟、再从兄弟?一个家族如果不遇到特殊情况,人口总会不断地蕃衍,当人口增殖到一个家族包容不下的时候家族就会分开,从旧家族中分裂出许多子孙家族,过了一段时间,新家族又会再分开,这些众多的同祖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

新家族的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开出来的?它又怎样一代的传到现在?新家族同旧家族以及别的新家族之间是什么关系?总之,家族成员之间以及同祖的各个家族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血缘关系都必须清清楚楚。

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这种血缘关系靠一代的口耳传授,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时间久远,记忆难免有偏差。

当文字产生以后,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关系记录下来,这就是族谱。

所以,族谱是有文字以来,一切历史阶段家族制度形态结构的主要特点,又是家族制度得以维系的主要纽带。

凡有家族制度存在,必有族谱伴随着它存在,反之,族谱的衰绝,也必定反映家族制度的衰落。

中国族谱由来已久。

据专家介绍,在中国最早的甲骨、金文中,就已出现某些家族世系的零星记载,随着时代推移,其记载内容和编纂体例也日臻丰富完备。

著名学者欧阳修、苏洵分修的《欧阳氏谱图》和《苏氏族谱》为后人所推重,从而奠定了后世修谱的基本体例格局。

族谱中的一些弘扬传统美德的经典故事不胜枚举,可以代代相传。

家谱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形成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族谱文化,对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炎黄两帝已成为维系中华民族情感的文化纽带了,炎黄共祖的文化认同,是以姓氏溯源的谱系为根据的,古老的《世本》和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启其端,历代的姓氏谱系扬其波,它深入人心,代代相传,成了民族集体的潜意识。

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

而其价值何在?族谱资源是编史修志的助手。

编史修志是族谱档案最基本、最传统的作用之一。

由于年代久远,有许多重要历史事实已不能得窥全貌,给编史修志带来极大困难。

家谱档案中的有关记载,往往成为解开历史之谜的关键。

族谱资源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族谱档案有很多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这些传统文化绝大部分都有其积极意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责任继承,加以发扬光大。

家谱是一种家庭文化工具。

它的形式和使用范围,家谱文化主要是针对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以及对自身姓氏认同的需要。

它的功能涵盖了家庭档案、文化、教育、观念、传承等等各个方面。

家谱中有丰富的个人传记数据,这些数据常常为其它史料中所少见,可填补和解答许多史学界有争议的问题与观点。

家谱是一个人出生的证明,是血脉中流淌的记忆,是一座丰富的历史文化宝藏,它有待于更深入地研究、整理、开发和利用。

家谱是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

家谱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形成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对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谱一般分为世系表、人物谱、重要文章及家训等内容,家训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内容。

传统家训中封建性的糟粕是应当摈弃的,而其精华的部分在塑造家族人文心理、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是起着积极作用的。

众多家谱中的“家训”部分,其内容多是教育子孙和家人为官要清廉、为人要正直、谦恭、诚实、守信,旨在约束和规范家人的言行,使每个家庭都有良好的家风。

敦孝悌、睦宗族、力本业、慎交游、和兄弟、训子弟、尚勤俭、戒争讼、尊法律、禁非为这些与当今国家提倡的和谐社会理论相当一致,具有积极的现实教育意义。

族谱资源是统一祖国的桥梁。

近年来,海外侨胞、台湾同胞和港澳同胞纷纷回原籍查阅家谱,寻根访祖。

特别是台湾同胞根据家谱记载,到祖国大陆原籍地认祖归宗,真正认识到自己是真正的中国人,而不是台独分子所说的“台湾人”,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向心力,对反对台独,促进统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出,即使台独分子,当初也曾回福建访问故居,查阅家谱。

族谱资源是发展经济的工具。

受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家庭经济在我国主要经济成分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特别是三胞家族财团,更是比比皆是。

近年来,祖国实行吸引外资政策,三胞纷纷来大陆投资设厂的首选地点,往往就是家谱档案记载的祖籍、原籍地。

有一位祖籍河南新乡市的林姓华侨,通过有关部门收集本宗家谱,建立全国林姓宗亲会,发动会员在桑梓投资办厂,极大的促进了新乡市经济发展。

族谱资源是民族团结的纽带。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0 余个少数民族,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少数民族史料极其缺乏,而族谱资源,却弥补了这个空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