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路下地铁车站中CRD法施工技术应用

合集下载

地下通道工程暗挖施工技术——支护及CRD工法的应用

地下通道工程暗挖施工技术——支护及CRD工法的应用
7 . 暗 挖 段 初 支 背 后 回填 注 浆 初支 施工完成 后, 对初 支背后 土体应 及时采 用压水泥 浆 液 进 行 回 填 注 浆 , 以补 充 开 挖 过 程 中 对 周 边 土体 产 生 的 间 隙 ,以保 证 初 支 背 后 密 实 。 初 支 背后 注 浆 管 采 用 中4 2 普 通 焊 接 钢 管 , 管 长 约
道 的 暗挖施工 。
合后进入喷射管 ,在 喷嘴处通入水 ,再 次混合 后的料束从 喷嘴射到受喷面。施工 工艺见 图4 — 1 1 潮 喷工 艺框 图。
( 作者单位 :杭 州市建设 工程质量安全监督 总站 )
图4 - 1 1 潮 喷 工 艺如遇 受喷面被钢 筋网片、
格栅 覆 盖 时 ,可 将 喷 头 稍 微偏 斜 1 0 。 一2 O 。。
⑥ 喷射砼应 分层 喷射 ,每层喷射厚度 拱部 为5—6 c m,
边墙为7—1 O c m。后 一层 喷射在前 ~层砼终凝后进行 ,若 终凝后 1 h 以上再次喷射砼时 ,受喷面应 用风 、水清洗。
图4 - 9 格栅 钢 架 施 工 工 艺 流 程 图
距 离控 制在 1 5 ~2 . 5 mB - , J 较好 。
由于 分多步开挖 ,格栅钢架架立时注意控制连接板精 度 。每 片格 栅钢架 间采用 螺栓连接 ,要 求保证螺栓 连接质量 。 格栅钢架 之间采用 1 2 根 由2 5 纵 向连接筋连接 ,连接筋 纵 向搭接长度满足规范要求 ,同时保证焊接质量。 格栅钢架定位后 ,安装型钢支撑,型钢支撑采用工2 O b 型钢 ,和满铺双层 由6 . 5 @1 5 0 x 1 5 O 钢筋 网片 ,钢 筋网与格 栅钢架密贴 ,铺设平顺 ,用绑丝与格栅钢架绑扎牢固。 通道 初 期 支 护 ( 格 栅 钢 架 及 工 字钢 支 撑 )如 图4 — 1 o 。

快速路下地铁车站中CRD法施工技术应用

快速路下地铁车站中CRD法施工技术应用

快速路下地铁车站中CRD法施工技术应用以站东广场站穿越三环路及膨胀土的地质条件为例,介绍了快速路下施工隧道的CRD法技术,并通过信息监测与反馈控制,使施工安全得到保障,为以后路下施工隧道提供了依据和经验。

标签:CRD法隧道支护超前小导管信息监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建设规模也迅速扩大,近年来以暗挖隧道形式穿越高速公路及铁路的工程逐渐增多,隧道暗挖施工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浅埋暗挖法施工遵守“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十八字方针,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

1 工程概况站东广场站为地下三层(局部单层)三跨明暗结合岛式站台车站。

车站暗挖段横穿三环路,暗挖段里程为YDK39+971.70~YDK40+048.30,暗挖段总宽度为23.78m,总长度为160m,分两洞施工,每洞长80m,主隧道为两个断面高为9.3m,宽为9.4m的马蹄形隧道,并设两个4m宽的联络通道连通,覆土厚度平均14.12m。

场地范围内上覆第四系人工填土层,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沉积(Q2-1fgl)粘土、粉砂、含卵石粘土和含粘土卵石,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上统紫红色泥岩。

站内(4-2)粘土自由膨胀率(Fs)=48~79%,膨胀力为39.8~340.1kP,(4-7-1含卵石粘土)、(4-7-2)含粘土卵石中粘土具有膨胀性,该层也具有一定的胀缩性。

2 施工工艺原理本工程采用CRD法(交叉中隔壁施工法)进行隧道施工,即在隧道断面中部设置中隔墙和横撑,从而将整个隧道断面分成多个小断面,减小开挖跨度和开挖高度。

同时,各个开挖断面间相互错开掘进,尽量降低对围岩的扰动,同时开挖施工中通过超前注浆小导管、网喷砼使其同管棚形成整体支护体系,临时仰拱、拱顶及洞身部分采取分段成环及时封闭的原则,使开挖断面环环相扣,形成全断面初期支护封闭结构,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共同承担上部荷载。

在采用该法施工时,同时采用多种辅助措施进行超前支护,来改善和加固围岩,调动部分围岩的自承能力;及时支护、封闭成环,使其与围岩共同作用形成联合支护体系;在施工过程中应用监控量测等手段,及时反馈信息,不断优化设计,实现不塌方、少沉降、安全生产与施工。

CRD施工工法

CRD施工工法

基础施工
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基础施 工,包括桩基、承台等, 确保基础牢固。
主体结构施工
进行主体结构的钢筋绑扎 、模板支设、混凝土浇筑 等工序,注意控制施工质 量。
装饰装修施工
在主体结构完成后,进行 室内外装饰装修施工,包 括墙面、地面、天棚等部 位的装修。
验收与交付
分部分项工程验收
在施工过程中,对每个分部分项工程 进行验收,确保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 规范。
描述CRD工法在该隧道工程中的实践过程,包括施工步骤、技术要点等。
实施效果
评估CRD工法在该隧道工程中的实施效果,如进度、成本、安全等方面的成果 。
实践经验总结与启示
地质条件适应性
CRD工法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应用 效果及适应性分析。
施工流程优化
总结CRD工法施工流程的优化经验, 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竣工验收
工程交付
通过竣工验收后,将工程交付给业主 使用,并提供相应的保修和维护服务 。
在所有施工内容完成后,组织竣工验 收,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检查评估。
03
关键技术与设备
关键技术解析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
钢筋连接技术
采用高性能混凝土,具有高强度、高耐久 性和高工作性能,能够满足复杂结构和大 跨度桥梁的施工要求。
CRD工法应用
详细阐述CRD工法在该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包括 设计、施工流程、关键技术等。
成功案例介绍及分析
实施效果
分析CRD工法在该工程中的实施效果,如工期、质量、安全等方 面的表现。
案例二
某大型隧道CRD工法实践
工程概况
概述隧道的长度、断面形式、地质条件等基本情况。
成功案例介绍及分析
CRD工法实践

浅谈地铁暗挖CRD法施工技术实践分析

浅谈地铁暗挖CRD法施工技术实践分析

浅谈地铁暗挖CRD法施工技术实践分析【摘要】CRD法施工的技术,对地铁施工在遇到粉砂土、粉质砂土、砂及砂砾土地质时采用的施工方法、沉降控制、辅助工法等进行进一步研究,总结出一套适用于与本工程相似环境下施工的技术方法,利用实践成果指导施工,并优化技术,在后续进行工程建设时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不良地质;CRD法施工;优化;安全性、可靠性;引言随着近年来全国地铁建设的逐步加速,暗挖施工各种方法也在不断的应用及改进中。

在遇到不同地质情况下各工法的适用需要得到持续改进及优化,此文在对CRD工法优化后能够有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提高在不良地质条件施工中的安全及可靠性,为以后遇到该地质情况施工时提供参考。

1 工程概况1.1工程描述本隧道起终点里程K0+000.000~K5+539.995,隧道全长5539.995米。

在里程K2+200.000处设置短链33.256m,在里程K3+700.00处设置短链0.020m。

3号风井为矩形框架结构,结构断面设计尺寸为长9.40mx宽6.20m,深23.952m,采用倒挂井壁法施工。

横通道为拱形接直墙结构断面,结构断面设计尺寸为宽7.70mx 高14.550m,长20.45m,顶板覆土8.302m,采用CRD工法施工,2 CRD法施工2.1 CRD工法特点CRD施工,全称交叉中隔墙法,是一种适用于软弱地层的隧道施工方法。

在软弱地层的隧道施工中利用中隔壁和临时仰拱的支撑作用进行支护的一种方法,特别是对于控制地表沉陷有很好的效果,一般主要用于城市地下铁道施工中。

2.2 CRD法施工工序该暗挖隧道采用CRD法施工,将横通道设计断面分上中下、左右侧六步开挖,待左上导洞开挖5-8m后,开挖左中导洞;待左上、左中导洞施工完成后再开挖右上、右中导洞,右上导洞开挖5-8m后,开挖右中导洞;待右上、右中导洞施工完成后(竖井开挖设计标高)再开挖左下导洞,左下导洞开挖12m后,开挖右下导洞,上下台阶在左右洞体施工时,前后错开距离不应小于15m。

CRD工法在地铁出入口施工中的应用

CRD工法在地铁出入口施工中的应用

第43卷第13期山西建筑Vd.43 No.132 0 1 7 年 5 月SHANXI ARCHITECTURE May.2017 • 97 •文章编号:1009-6825 (2017) 13-0097-03CRD工法在地铁出人口施工中的应用彭正坤(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湖南长沙410004)摘要:依托深圳地铁7号线沙尾站出入口暗挖通道工程实例,从超前预加固、破洞门、开挖初支、二次衬砌等方面,介绍了大断面 矩形CRD法隧道施工关键技术,指出CRD法施工不仅对周边环境扰动小、施工效果可靠,而且确保了地铁车站出入口施工的安 全和工期。

关键词:CRD工法,地铁出入口,浅埋暗挖,加固技术中图分类号:11231.3〇引言随着大中城市超快速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张、人口数量急 剧增大,城市交通拥堵不堪,如何有效快速运送大量乘客到达城 市重要地区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难题[1’2]。

作为一种城市 地下交通工具,地铁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的压力,促进了 城市的发展和繁荣[3_5]。

随着地铁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地下工 程界不断创新,提出了许多浅埋暗挖施工方法,其中“化整为零”的CRD工法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种工法,又名“交叉中隔壁工 法”。

该方法以地层预加固(处理)为前提,以锚、网喷支护为基 础,充分发挥加固后的地层与初支体系共同受力,承受外部荷载,以监控量测手段指导施工,控制初支结构的拱顶沉降和收敛,确 保开挖洞室和地面建筑物的安全。

与明挖法和盖筑法相比,浅埋 暗挖CRD法的最大优点是避免了大量拆迁、改建工作,减少了对 周围环境的粉尘污染和噪声影响[6’7]。

为此,依托深圳地铁7号线沙尾站出人口暗挖通道施工工程,对大断面矩形CRD法隧道施工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阐述了CRD法施工不仅对周边环境扰动小、施工效果可靠,而且降低了 暗挖施工对周边既有建(构)筑物的影响,确保了地铁车站出人口 施工的安全和工期。

1工程概况SO-S9-O-S9-O-S SO-S9-O-S SO-S9-O-S9-O-S SO-S9-O-S9-O-S SO-S9-O-S SO-S9-O-S9-O-S浇筑,不留施工缝,混凝土浇筑采用斜面分层法,循序渐进,薄层 烧筑,自然流淌,分层厚度不大于50 cm。

砂卵石层CRD法下穿地铁既有线关键施工技术总结

砂卵石层CRD法下穿地铁既有线关键施工技术总结

砂卵石层CRD法下穿地铁既有线关键施工技术总结摘要:本文介绍了在砂卵石层地质条件下,成都地铁5号线暗挖区间采用CRD法下穿既有地铁3号线施工中的管棚、自进式锚杆、径向注浆等主要施工技术。

关键词:砂卵石地层;CRD法;管棚施工;自进式锚杆;径向注浆引言成都地铁5号线下穿地铁3号线暗挖区间为密实砂卵石地层, 5号线右线距离3号线竖向距离最近仅为2.502m,在5号线暗挖施工期间,保证3号线结构稳定及控制3号线沉降是本工程的重点和难点。

减少开挖过程的地层扰动,大管棚施工精度控制,保持拱顶稳定,防止塌方是工程施工的关键。

所以本文重点对密实砂卵石地质条件下CRD法施工中管棚、自进式锚杆、径向注浆等关键施工技术进行了总结。

1.工程概况1.1工程设计概况成都地铁5号线省骨科医院~高升桥区间为地下区间,为确保工期及施工安全,下穿既有3号线(试运营期)采用暗挖隧道CRD法施工。

正洞区间采用φ146大管棚和φ32自进式锚杆超前支护,并用钢格栅对竖井内壁进行支撑。

初称采用双层挂网喷射混凝土,最后进行二次衬砌型式,后期盾构空推通过。

左线暗挖区间总长61.859m;右线暗挖区间总长114.037m;暗挖区间开挖净空为8m×8.1m(宽×高)的近圆形截面。

暗挖竖井距离既有3号线盾构区间最近水平距离仅为1.109m,区间右线距离3号线左线竖向距离最近仅为2.502m,5号线区间与既有3号线竖向剖面图如1-1所示.图1-1 暗挖隧道与3号线区间剖面关系图1.2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场地范围内上覆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其下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粉质黏土、黏质粉土、粉细砂、中砂、卵石,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泥岩。

区间地质纵断面图详见图1-3、图1-4。

本站地下水主要有赋存于黏性土层之上填土层中的上层滞水,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

场地地下水水位埋深16.00m,高程476.21~484.68m。

crd法施工工艺

crd法施工工艺

CRD法施工工艺一、施工准备在CRD法施工过程中,施工准备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这一阶段主要进行施工现场的勘察、测量、放线等工作,确定桩基位置、高程、轴线等,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同时,还要进行施工设备的检查和调试,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转。

二、桩基施工桩基施工是CRD法施工的基础,主要采用预制桩或灌注桩。

在施工过程中,要确保桩基的垂直度和稳定性,同时要进行必要的桩基承载力测试,确保桩基的承载力符合设计要求。

三、钢板桩支护钢板桩支护是在桩基施工完成后进行的,主要采用钢板桩进行基坑的支护。

在施工过程中,要确保钢板桩的垂直度和稳定性,同时要注意钢板桩之间的连接和固定,避免出现移位或滑动。

四、土方开挖土方开挖是CRD法施工的关键环节之一,主要采用挖掘机等设备进行土方的开挖。

在施工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土方开挖的顺序和深度,避免对周围环境和已有结构造成影响。

同时,还要注意土方的运输和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五、混凝土支撑混凝土支撑是CRD法施工中的一种重要支撑方式,主要采用混凝土进行支撑结构的制作。

在施工过程中,要确保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同时要注意支撑结构的安装和固定,避免出现移位或变形。

六、防水施工防水施工是CRD法施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主要采用防水材料进行防水处理。

在施工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防水材料,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同时要注意施工质量的控制和验收,确保防水效果符合要求。

七、钢筋绑扎钢筋绑扎是CRD法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主要采用钢筋进行结构的加强和连接。

在施工过程中,要选择符合要求的钢筋材料,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钢筋的加工和绑扎,同时要注意钢筋的防腐处理。

八、模板安装模板安装是CRD法施工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主要采用模板进行混凝土结构的成型。

在施工过程中,要选择符合要求的模板材料,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模板的安装和固定,同时要注意模板的平整度和稳定性。

九、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是CRD法施工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主要采用混凝土进行结构的浇筑。

CRD法施工方案

CRD法施工方案

CRD法施工方案CRD法(Circular Ring Disturbance)是一种新型的施工方法,它与传统的线形结构施工法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CRD法的主要特点是将施工区域分割成一个个小的环形施工区,然后分别进行施工,最后将这些小环形施工区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CRD法的施工过程相对复杂,但具有很高的效率和施工质量。

以下是CRD法的施工方案。

1.施工前准备在开始CRD法的施工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确定施工区域的位置和规模,并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

然后,进行土壤勘测和地质勘探,以确定地下土层的情况。

在施工现场,需要进行地面整平和清理,确保施工区域的平整和干净。

2.施工分区根据施工区域的大小和形状,将整个施工区划分为几个小的环形施工区。

每个小环形施工区的大小和形状应当确保施工的操作空间和安全。

每个小环形施工区之间应当保留足够的空隙,以便进行连接。

3.地基处理在每个小环形施工区内部,需要进行地基处理。

首先,对地表进行挖掘和平整,以便后续施工。

然后,根据地下土层的情况,进行土壤加固和处理。

常用的方法包括灌浆、土钉墙等。

4.环形支撑结构在每个小环形施工区内部,需要建立环形支撑结构来支撑施工所需的力量和荷载。

环形支撑结构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墙或桩基等方式。

在建立支撑结构之前,需要进行支撑结构的设计和计算,确保其能够承受所需的力量和荷载。

5.施工操作在每个小环形施工区的内部,进行施工操作。

具体的施工操作包括混凝土浇筑、钢筋布置、模板安装等。

在施工操作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工艺流程进行操作,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6.环形连接当每个小环形施工区的施工操作完成之后,需要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连接的方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常用的方法包括钢筋连接、焊接、浇筑连接层等。

7.完成施工当所有小环形施工区都完成连接之后,整个CRD法的施工工作就完成了。

此时,需要进行结构的检测和验收,确保其满足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快速路下地铁车站中CRD法施工技术应用
摘要:以站东广场站穿越三环路及膨胀土的地质条件为例,介绍了快速路下施工隧道的crd法技术,并通过信息监测与反馈控制,使施工安全得到保障,为以后路下施工隧道提供了依据和经验。

关键词:crd法隧道支护超前小导管信息监测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建设规模也迅速扩大,近年来以暗挖隧道形式穿越高速公路及铁路的工程逐渐增多,隧道暗挖施工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浅埋暗挖法施工遵守“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十八字方针,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

1 工程概况
站东广场站为地下三层(局部单层)三跨明暗结合岛式站台车站。

车站暗挖段横穿三环路,暗挖段里程为ydk39+971.70~
ydk40+048.30,暗挖段总宽度为23.78m,总长度为160m,分两洞施工,每洞长80m,主隧道为两个断面高为9.3m,宽为9.4m的马蹄形隧道,并设两个4m宽的联络通道连通,覆土厚度平均14.12m。

场地范围内上覆第四系人工填土层,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沉积(q2-1fgl)粘土、粉砂、含卵石粘土和含粘土卵石,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上统紫红色泥岩。

站内(4-2)粘土自由膨胀率(fs)=48~79%,膨胀力为39.8~340.1kp,(4-7-1含卵石粘土)、(4-7-2)含粘土卵石中粘土具有膨胀性,该层也具有一定的胀缩性。

2 施工工艺原理
本工程采用crd法(交叉中隔壁施工法)进行隧道施工,即在隧道断面中部设置中隔墙和横撑,从而将整个隧道断面分成多个小断面,减小开挖跨度和开挖高度。

同时,各个开挖断面间相互错开掘进,尽量降低对围岩的扰动,同时开挖施工中通过超前注浆小导管、网喷砼使其同管棚形成整体支护体系,临时仰拱、拱顶及洞身部分采取分段成环及时封闭的原则,使开挖断面环环相扣,形成全断面初期支护封闭结构,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共同承担上部荷载。

在采用该法施工时,同时采用多种辅助措施进行超前支护,来改善和加固围岩,调动部分围岩的自承能力;及时支护、封闭成环,使其与围岩共同作用形成联合支护体系;在施工过程中应用监控量测等手段,及时反馈信息,不断优化设计,实现不塌方、少沉降、安全生产与施工。

3 初期支护及施工方法
站台隧道初期支护形式为:超前大管棚+超前小导管+型钢钢架
+350mm厚网喷砼的复合衬砌。

超前大管棚采用φ108无缝钢管,管棚布置于顶部拱墙120°范围,环向间距0.4m;超前小导管为φ42锚杆、l=3.5m、纵向间距2.4m,环向间距0.4m,拱部150°设置;型钢钢架(包括中隔墙及中隔底板)为i22a工字钢、间距600mm;钢筋网为φ8@150*150mm全环双层,二衬结构形式为:450mm厚现浇钢筋砼结构。

3.1 超前大管棚施工本暗挖隧道与两侧明挖基坑相接,围岩自稳
能力差,在明挖主体结构施工完毕进入暗挖隧道施工前,在隧道拱部120°范围内设φ108mm大管棚超前支护见图1。

管棚施工流程如下:测量放线→清除核心土周边渣土→导向管中心线定位→安装导向管架(i22a)→焊接安装导向管→模板安装→浇筑混凝土→搭设钻机平台、钻孔→验孔→顶进超前管棚→注浆。

3.2 超前小导管施工超前小导管是在应力重分布前打入的,小导管的约束作用向围岩提供了一个反力,从而保持和加强了围岩的自稳能力。

在开挖过程中,通过超前小导管的锚固力和小导管体所具良好的抗拉、抗剪性能,增大了土层结构面的摩擦,加强了土体的稳定,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层理间的滑动破坏,保证了施工安全。

隧道施工地段为膨胀土地区,该地质遇水后易发生微膨胀,土体容易失稳,随着隧道开挖施工的进行,通过在拱部150°范围内设置小导管并注浆使其在开挖工作面以外形成厚度为0.5~1.0m的加固圈,从而保证开挖工作面的稳定,控制地表沉降,防止工作面坍塌,见图2。

3.3 暗挖隧道开挖施工施工步序:开挖ⅰ部并支护→滞后于ⅰ部5~7m开挖ⅱ部并支护→滞后于ⅱ部5~7m开挖ⅲ部并支护→滞后于ⅲ部5~7 m后开挖ⅳ部并支护。

以上步序完成后,ⅰ、ⅱ、ⅲ、ⅳ部开挖支护作业平行进行。

见图3。

隧道开挖采用人工,小型运输机械配合运土。

隧道分4个洞室进行开挖,上洞室分台阶法开挖,预留核心土,台阶长度2~3m。

左右相应洞室错开10m的距离,同侧上下台阶距离5~7m;开挖循环进
尺为0.6m;开挖下部两个洞室的开挖采用全断面开挖。

开挖时上台阶预留核心土,以不影响安装钢架、喷射砼等工序为宜,宽度约在1.0m左右。

核心土长度0.5m左右,坡度1:0.5左右。

下台阶土体留1:0.5左右坡度,掏槽开挖,支护该处侧墙,随后开挖剩余土体,支护成环。

3.4 二衬施工隧道二衬施工包括防水施工、钢筋工程、模板工程及混凝土工程等分项,整环分两大部分进行施工,分别是仰拱及拱墙。

其施工流程如下:全环铺设防水层→仰拱钢筋绑扎→立模板→仰拱混凝土浇筑及养护→拱墙钢筋绑扎→立模板→拱墙二次衬砌混凝土浇筑及养护。

4 施工监测
本工程结合隧道的特点、施工工艺和膨胀土地质条件、道路交通状况等情况,确定了监测项目、内容和方法,其中包括净空收敛、钢拱架应力、纵向钢筋应力、道路地面沉降等方面的量测。

旨在通过先进的测量仪器获得定量化的信息,进而提高施工安全保障。

4.1 监控点布置本文主要对隧道拱顶下沉、地表沉降、水平净空收敛、围岩与喷层接触压力及钢拱架内力监测等方面进行研究,具体布置如图4。

其中:g1~3为拱顶下沉监测点,ysa1~4为水平净空监测点
w1~8为围岩压力监测点,gg1~10为钢拱架内力监测点
4.2 预警值信息化施工要求以监测结果评价施工方法,确定工程技术措施。

因此,对每一测点的监测结果要根据管理基准和位移变
化速度(mm/d)等综合判断结构和建筑物的安全状况。

结合工程施工环境、设计及规范要求,本合同段监控量测管理基准值见表1,预警值为2/3管理基准值。

4.3 初期支护监测结果分析及反馈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得出该隧道施工过程中监控量测的最大累计量、最大变化率等。

本工程中,最大拱顶下沉为36.45mm,最大地表沉降为17.89mm。

拱顶下沉变化在60d~90d,下沉量变化率变大。

开挖60d,此时i 洞室进尺30m处,ii洞进尺15m;至90d时,i洞室进尺72m,ii 洞室进尺60m,受三环路车辆动载、隧道跨度及iii、iv洞室开挖的影响,造成拱顶下沉增长较快,而90d以后,受车辆及隧道的影响相对减弱,增长速度又相对减弱。

地表沉降的增长速率明显要低于拱顶下沉的速率,其沉降累计值呈缓慢增长趋势。

超前小导管的措施保证了隧道上方土体的稳定性,超前小导管注浆,形成小导管、钢拱架及大管棚一体的初期支护,弥补了土方开挖后的应力损失,并对土体的沉降形成了约束,增大了岩层结构面的摩擦,加强了围岩的稳定,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层理间的滑动破坏,使得地面的沉降缓于拱顶的下沉量。

5 结束语
5.1 采用crd法施工穿越膨胀土、地下水、动载的复杂环境,为类似施工条件的地铁、市政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5.2 上台阶的初期支护为隧道crd法的关键工序,在仰拱节点处增设2处锁脚锚杆,喷射混凝土采用钢纤维喷射混凝土,提高了初期
支护应变能力。

5.3 应用施工监测与信息反馈技术,根据拱顶下沉量、断面累计收敛控制等各项指标的控制,有效的指导了施工管理,保证了隧道施工及地面交通的安全。

5.4 超前小导管的应用,提高了隧道上方土体的自稳性能、抗剪,土体沉降得到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施仲衡.地下铁道设计与施工[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97.
[2]谭光宗.市区浅埋大跨度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西部探矿工程,2002(5).
[3]关宝树.公路隧道施工要点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4]李晓红.隧道新奥法及其量测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5]王梦恕.地下工程浅埋暗挖技术通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