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修身”是管理者之本

合集下载

大学之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思想反映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大学之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思想反映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大学之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思想反映的内在联系是什么?这个是儒家提出来的,首先明白儒家的思想是中庸积极用事的。

他们可以是那种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

提出这个也就是人要作到以天下为己任的境界需要走过的路程。

而且先后顺序不能改变,要平天下就要有治国的才能。

而才能当然包括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重要的还有自己的修养,所以有修身齐家。

这些的前提则是对世界有个正确或者是客观的认识这样提出了格物致知之说。

按照这样来修养,人的确会是很杰出优秀的人,对社会也有很大的助益。

这个问题很大,可以说很多的,这里提示一二出自《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被朱熹列为“四书(《论语》、《孟子》、《中庸》)之首”。

朱熹认为《大学》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大学”之义为“大人之学也”,是治国安邦的高深道理。

《大学》共十一章,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经”是基本的观点,“传”是对“经”的解释和论述。

《大学》的核心思想是“仁政”,围绕“仁政”阐述了“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大学》开篇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实现这个根本目标,要经过八个方面的努力: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八个步骤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能有所遗弃,也不能有所跨越?“修身”是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体现了儒家关于道德修养与政治之间的逻辑顺序。

【知心小语】儒家认为,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选择离群索居是不可取的。

大学三纲、六证、八目

大学三纲、六证、八目

大学三纲、六证、八目1.三纲领:①明明德②亲民③止于至善。

2.“六证”是修行的次第: (六要素)①止②定③静④安⑤虑⑥得。

3.八目(八条目):①格物②致知③诚意④正心⑤修身⑥齐家⑦治国⑧平天下。

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

语出《大学》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

“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格物、致知是修身的外部途径,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内在前提,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自我实现,所以《大学》第一篇在末尾的时候又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第八讲三纲六证八目的关系在讲《大学》的传文部分之前,我们先来归纳一下三纲、八目、六证的关系,不完全是古人的,也有我个人的理解。

首先得把修身单独拿出来,它是整个《大学》的核心,如果把它放到八目里面,就将它的重要性降低了,三纲、八目、六证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理不清楚了。

把修身单独拿出来之后,八目剩下前面四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这四个加起来就是修身。

修身怎么修?就是这四目,合起来,古人称格致诚正,就能达到“明明德”。

为什么叫三纲、八目?三纲就是三个纲领,八目是八个细目。

从写书的角度打个比方,三纲是章,八目是节。

“明明德”作为一章,下面四个节就是格、致、诚、正。

格致诚正才能做到“明明德”,这是“明明德”的方法。

修身也是为了“明明德”,或者说修身的第一步就是“明明德”。

具体的方法就是格致诚正。

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一点,格致诚正不等于“明明德”,“明明德”的概念比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还要大。

或者说,如果只做到这四目,很难直接达到“明明德”。

能做到“明明德”之后才能做到“亲民”,“明明德”实际是一个修炼方式,“亲民”是效果,是这种修炼方法的具体作用,修到“明明德”才能有“亲民”的效果,而达到“亲民”才能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理解的意义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理解的意义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理解的意义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掌握事物本源,意念诚实,端正心意,提高自身品德修养。

具体释义:1、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2、致知,就是求为真知。

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3、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

4、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5、修身,就是要锻造、修炼自己的品行和人格。

出自曾子《礼记·大学》,原文选段: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扩展资料《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

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

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

三纲八目又有阶级性,“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伦理标准;“格物”、“致知”等八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与三纲领中的政治理念和伦理思想相结合。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大学之道》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大学之道》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学之道》是部编版⾼中语⽂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单元第四课的第⼆篇⽂章。

本篇课⽂节选⾃《礼记·⼤学》,围绕穷理、正⼼、修⾝、治⼈的根本原则,强调的是“修⾝为本”。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1.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学之道》课⽂原⽂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2.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学之道》教案 【素养⽬标】 1.了解曾⼦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中重要的⽂⾔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

3.分析本⽂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教学⽅法】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意的基础上,探讨课⽂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情景导⼊ ⼩时候我们都听过“曾⼦杀猪教⼦”的故事,从中知道了为⼈⽗母要以⾝作则,⾔⽽有信,真诚待⼈的道理。

今天,我们要以更加理性的⽬光来学习曾⼦的另外⼀篇著作《⼤学之道》。

⼆、⽂化常识 1.了解曾⼦ 曾⼦(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名参,字⼦舆,鲁国南武城(今⼭东平⾢,⼀说⼭东嘉祥)⼈。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家,孔⼦晚年弟⼦之⼀,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物,夏禹后代。

修己安人

修己安人

[分享]孔子“修己安人”的管理思想修己安人是孔子管理思想的重要课题。

修己是管理的前提与基础,安人是管理的目的。

孔子在《大学》里,提出了一个融修身、治国与知行于一体的简明公式。

即所谓的“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八条目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在孔子看来,管理的根本目标与规律,在于宣传弘扬光明的德性,并用这种德性去改造人民,使他们安居乐业,修身养性,处于宁静和谐的状态中去追求善的境界。

这就是管理的目标,也即是“安人”。

这就是孔子的“三纲领”。

但是,我们怎么来达到这种管理的目标呢?那么,孔子给了我们一把金钥匙,那就是“八条目”的方法。

他说古代那些圣明的人,当他们要想把自己光明的品德显彰于天下,以便去影响人民时,他们的方法是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但是,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呢,首先你得有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的能力;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的人,首先要修养好自己的品德;想要修养好自己的品德的人,首先要诚实自己的意念;想要诚实自己意念的人,首先要取得一定的知识。

取得知识,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懂得事物的原理。

这里,孔子在表达“八条目”时,用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类推逻辑结构。

在这条八条目的逻辑结构中,“修身”是八条目的核心。

首先,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本,因为后四者只是修身的方法,是从属于修身的目的。

其次,修身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尽管后三者是修身的目的,修身的理想,但为了实现这些理想,则又必须从修身做起。

孔子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只有知道怎样修养自己,才能知道怎样管理别人。

治人,治国,治天下都是“治已”即修身的外化与扩大。

这面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管理者应该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为基础,树立榜样,影响被管理的人,第二方面,是修养自己的过程中,你会体会到很多思路、思想、知识和方法。

浅谈《大学》管理之道

浅谈《大学》管理之道

浅谈《大学》管理之道摘要《大学》之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做人之道,也可以是管理之道。

因为管理也是一个管理者进行由内而外,由己到人的一系列心智和行为的活动过程。

以“修身”为界,前四者属于管理者的自我道德修养之道,即自我的内管理,后三者则是管理者对外管理行为。

外管理是以内管理为本的,故《大学》的管理之道是以修身为本。

关键词《大学》管理修身《大学》作为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从古至今都受到了众多学识之人的追捧。

儒家也作为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学者更是紧扣时代的发展,不断传承和创新儒家哲学的精华思想。

由于儒家的伦理学不仅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从宏观上看,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也与儒家的伦理思想密不可分。

儒家的政治哲学,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均体现于它的实践伦理上,因此研究儒家思想毫无疑问是当今管理学界的一大热点,发掘儒家哲学的管理思想是有利于分析和解决现代社会出现的管理现象及问题,尤其在中国特殊的现代化进程当中。

《大学》是中国“四书”之首,而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第一大基石,一句“治国平天下”引来的是无数君王政治家的青睐,而其中的道理更是折服了不少远见与睿智并存的管理者。

一、《大学》之道与管理《大学》无外乎“格物”“至知”“诚意”“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语。

为何说《大学》是“四书”之首,北宋的二程认为《大学》是“初入德学之门”的要籍。

因为它在第一章就明确指出了“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由己达人的行为与过程,每个人都可以发扬其内在的光明德性,当然这种德性是儒家所倡导的人性与心性,而后通过自身来影响别人,即“新民”的过程,最后达到“至善”的境界。

孔子“修己安人”管理思想的现代诠释

孔子“修己安人”管理思想的现代诠释

孔子“修己安人”管理思想的现代诠释【摘要】管理的本质是一种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是崇尚科学主义的工具理性文化,注重自我价值和追求法治,强调管理的制度化、定量化和严格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崇尚人文精神、伦理道德、集体主义的“家天下”文化,以重视“情感管理”,强调人本位的儒家思想理论体系为主导。

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要想成为“君子”即好的管理者,务必从这三方面进行由“内圣”到“外王”的修炼。

【关键词】儒家管理思想孔子修己安人文化孔子认为管理是个修己安人的过程。

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儒家倡导“修己以敬”、“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从领导者的自我管理,到对各级管理人员的人事管理,再到对整个组织成员的管理,这就是儒家所提出的修己安人的管理方式。

以“修己”作为出发点,进而推广到“安人”的目标,“修己”,契合儒家的“内圣”之道,指人的主体心性修养,道德、学识、能力方面的自我修养,当然以道德修养为重,这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基础。

“安人”即所谓“外王”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修己到推己及人,使人“安”,“安”是一种精神上的自足状态,必须使人“安”才会达到管理之“和”。

《大学》把“内圣外王”具体化,提出“三纲领”,“八条目”。

“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发扬光大自身的德性,即推己及人,使人民弃旧从新,亦即以己之德教化百姓,就是达到仁的至高境界。

“八条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前五条是“内圣”即修己,后三条属“外王”即安人,“格物而后至知,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修身”是最重要的核心,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本,后四者只是修身的方法,是从属于修身的目的;修身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尽管三者是修身的理想,但为了实现这些理想,则又必须从修身做起,正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浅谈修身之道对现代企业管理启示

浅谈修身之道对现代企业管理启示

Sweeping over the Management管理纵横 |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141浅淡修身之道对现代企业管理启示孟 楠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 300000一、中国古代哲学家关于修身的阐述在孔子的思想中,自修对于个人而言非常重要,通过自修能够达到道德理想。

孔子认为修身就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意思就是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使周围的人们安乐,使所有百姓都安乐。

孔子认为君子的标准之一就是修养自己。

孔子的修身过程会使周围的人和百姓都得到安乐,所以他的修身更多的强调在国家层面。

孔子还认为一个人想要修养自己必须通过实践,在日常生活中要付出行动,并且这种修身要贯穿个人的一生,不断的去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平到达道德理想。

孟子认为修身活动的基础是养心,孟子曾说过:“养心莫善于寡欲”,意思是修养内心的方法,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

孟子还说过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古代的人不得志时修养自身提高个人道德水平,得志时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孟子的修身之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对自己进行反省,进行自我批评,遇事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反问自己。

总而言之,孟子认为修身就是“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平天下”。

孟子认为大家都能修身,天下就可以得以太平。

《大学》开篇就说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们要回归向善的本性,强调个人要修身的重要性,个人要推己及人,用个人的力量去影响他人,使每个人都善良并保持不变。

这句话是《大学》对修身的论述。

《大学》中还说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修身的具体方式。

这八个修身的具体方式由内到外,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到高,由个人到国家,涉及了各个层面的修身。

荀子曾经也说过“君子养心,莫过于诚”。

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想培养自己的品德,最关键的在于真诚。

荀子还说过“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