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评价标准新
2024最新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24最新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一、前言根据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为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地理教育质量,教育部对初中地理课程进行了修订。
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强调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旨在让学生通过地理研究,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提升地理学科素养,培养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具备初步的地理探究能力,为终身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新课程标准共分为四个部分:地球与地图、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和乡土地理。
1. 地球与地图主要包括地球的认识、地图的绘制和运用等,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球形状、地球运动、地图阅读和绘制的初步技能。
2. 人文地理主要包括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认识人类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增强对国家地理、文化、历史的了解,提升乡土情怀。
3. 自然地理主要包括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认识,理解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 乡土地理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点和发展变化,培养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四、课程实施1. 教学建议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实践能力。
2. 评价建议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关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3. 教材编写教材应遵循课程标准,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注重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五、附录附录1:课程标准编制说明详细介绍课程标准的编制背景、原则、过程和主要内容。
附录2:课程标准编制参考文献列出课程标准编制过程中参考的主要文献。
附录3:课程标准修订历史梳理课程标准从起草到修订的过程。
结束语本次修订的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旨在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为培养具有地理学科素养的人才奠定基础。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1. 引言1.1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颁布的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目标和方法等进行规范的文件。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地理教育也在不断调整和更新。
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发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与之前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相比,有许多差异和变化。
本文将对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从目标设置、内容调整、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和地理知识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新旧标准之间的优势和不足,为地理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2. 正文2.1 目标设置的差异目标设置的差异在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都有明显的变化。
旧标准中,地理课程的目标设置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和分析能力。
而新标准则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地理学习,能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标准对地理教育的目标也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审美情感和创新精神,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旧标准则相对更为注重纯粹的知识学习和考试成绩,强调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死记硬背和笔头功夫。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目标设置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注重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新标准更符合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2.2 内容调整的不同1. 课程结构调整: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将原有的内容重新组织,注重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旧版标准中地理知识点分散,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新版标准则更加清晰明确,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全面理解。
2. 知识延伸和拓展: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在内容设置上更加注重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理现象。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广大中学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地理课程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新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此前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入调整和修订。
本文将对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变化和影响。
一、课程目标新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实现学生综合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将地理学科的学科要求与教学目标相结合,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学习兴趣和责任感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而旧版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有着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的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目标上较为笼统。
二、教学内容新版地理课程标准突出了思维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划分,增加了地理技能、地理方法和地理实践三大板块,强调地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与此新版课程标准对一些传统的内容进行了深化和拓展,增加了地理科技知识,强化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地理学科的实用性。
而旧版地理课程标准较为偏重地理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对地理实践的要求相对较少。
三、教学方法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提倡启发式教学、研究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旧版地理课程标准中,教学方法相对较为传统,注重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接受。
四、评价方式新版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化评价的理念,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强调对学生的品德、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全面评价,提倡综合素质评价。
而旧版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评价较为传统,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
新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相对于旧版地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较大调整和改革。
2024年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2024年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前言本课程标准是根据我国教育法和地理教育发展规划,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的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全面了解地球与地图、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增强对地理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课程目标1. 理解地球与地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地理观察、描述和分析地理特征的方法。
2. 掌握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和创新能力。
4. 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和地理责任感。
课程内容1. 地球与地图- 地球形状、地球运动- 地图的类型、制作和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概念2. 自然地理- 气候、水文、地貌、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资源的类型、分布和利用3. 人文地理- 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域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政策4. 区域地理- 中国的地理特征、行政区划和区域差异- 世界的地理特征、主要国家和地区- 全球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教学建议1. 结合实际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式,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GIS、遥感图像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 注重学生的跨学科学习,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4.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评价建议1. 注重学生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考试、考查、报告、展示等。
2. 关注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表现,鼓励学生创新和团队合作。
3. 定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和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地理学科评价方案

初中地理学科评价方案一、评价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初中学生在地理学科方面的学习情况,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评价方案旨在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在初中地理学科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二、评价内容1. 知识掌握- 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的记忆和理解- 地理事实、数据、图表的识记和运用- 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运用2. 技能运用- 地理观察和描述能力- 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运用能力- 地理绘图和制图能力3. 思维能力- 地理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 地理分析、综合、评价能力- 地理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4. 情感态度- 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地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地理学科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三、评价方法1. 平时成绩- 课堂表现(出勤、发言、合作等)- 作业完成情况(数量、质量、创新等)- 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2. 考试成绩- 期中考试- 期末考试- 模拟考试3. 实践作业- 地理观测、调查、实验等实践活动- 地理项目研究、课题探究等实践成果4. 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学习态度、收获和不足等)- 同伴评价(相互之间的学习情况和表现等)四、评价标准1. 知识掌握- 优秀:全面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能够灵活运用- 良好:较好地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能够运用- 一般:基本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需要引导和帮助- 待提高: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掌握不足,需要加强学习和辅导2. 技能运用- 优秀:地理观察、描述、信息处理、绘图等技能熟练,能够创新运用- 良好:地理观察、描述、信息处理、绘图等技能较好,能够运用- 一般:地理观察、描述、信息处理、绘图等技能基本具备,需要指导和练习- 待提高:地理观察、描述、信息处理、绘图等技能较弱,需要加强训练和辅导3. 思维能力- 优秀:地理空间想象、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能力较强,能够创新解决问题- 良好:地理空间想象、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能力较好,能够解决问题- 一般:地理空间想象、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能力基本具备,需要培养和提高- 待提高:地理空间想象、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能力较弱,需要加强培养和辅导4. 情感态度- 优秀:对地理学科充满兴趣,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具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和使命感- 良好:对地理学科有兴趣,能够参与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和使命感- 一般:对地理学科兴趣一般,需要激发和引导,加强实践活动和教育- 待提高:对地理学科缺乏兴趣,需要重点关注和引导,加强教育和生活实践的结合五、评价实施1. 定期进行评价,如每学期一次。
中学地理学科作业规范与评价标准

中学地理学科作业规范与评价标准
一、规范要求
1. 作业内容应与地理学科教学内容相符,不得偏离主题。
2. 作业要求清晰明确,不应存在歧义或模糊之处。
3. 作业的字数要求应明确,并在适当范围内。
4. 作业应按时完成,不得迟交。
5. 作业应以个人的智力和诚信完成,不得抄袭或使用不正当手段。
二、评价标准
1. 内容充实度(40%):作业的内容是否准确、全面,是否涵盖了教学要点。
2. 表达水平(30%):作业的文字表达是否清晰、准确,语言是否流畅。
3. 结构合理性(20%):作业的组织结构是否清晰,逻辑是否连贯。
4. 创意和独立思考(10%):作业是否展示了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评价方法
1. 教师根据作业的规范要求和评价标准进行评分,每个评价标准按权重进行评估。
2. 评价结果可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进行评定。
3. 反馈评价结果,包括对作业优点的肯定和对不足之处的指导建议。
四、学生权益保障
1. 学生有权接受对作业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反馈。
2. 学生有权提出对作业成绩评定的异议,并接受教师的重新评估。
3. 学生有权享受公正、客观的评价和评分。
以上是中学地理学科作业规范与评价标准的文档,旨在确保作业规范性和评价公正性,促进学生学业发展和提高。
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共同努力提升地理学科水平。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详细解读2024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详细解读2024引言:本文将详细解读2024年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旨在帮助教师、学生和家长更好地理解该标准,以便更有效地实施和学习地理课程。
一、背景介绍:2024年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是根据教育改革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结合国内外地理教育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知识进行制定的。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知识和地理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求。
二、主要内容:1. 课程目标:明确了初中地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的培养。
2. 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地理信息素养、地理思维素养、地理实践素养和地理价值观素养。
3. 课程内容:详细列出了各个年级的地理课程内容,包括地理基础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实践。
4. 学习要求:明确了学生在不同年级应具备的学习要求和能力,以及学科评价的指标和方式。
5. 教学方法: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实地考察、讨论研究等,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
6. 教材建设:强调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鼓励多样化的教材形式和资源利用。
7. 教师角色:明确了教师在地理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提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
三、实施建议:1. 学校:加强地理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教学资源和设施支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培养。
2. 教师:熟悉新课程标准,合理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3. 学生:积极参与地理学习活动,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注重实践操作和思维训练,培养地理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4. 家长:关注孩子的地理学习情况,与学校和教师保持良好的沟通,提供学习支持和鼓励,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结语:通过详细解读2024年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课程目标、核心素养、学习要求和教学方法等内容,为地理课程的实施和学习提供指导和参考。
《改版后的2023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改版后的2023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改版后的2023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摘要本文档旨在深入解读2023年改版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本标准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修订,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本文档将详细阐述修订背景、主要变化、课程目标、教学建议等方面的内容,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学生及家长提供准确、全面的指导。
一、修订背景1. 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全球教育正逐渐从重视知识传授向培养核心素养转变,对地理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 国家教育政策调整:我国近年来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社会需求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4. 地理学科发展:地理科学研究的深入和跨学科交叉,为地理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教学手段。
二、主要变化1. 课程结构调整:优化了课程内容体系,强化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2. 课程目标更新: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明确了学生应达到的目标。
3. 教学内容拓展:增加了地理信息技术、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等现代地理学科热点内容。
4. 教学方法创新:鼓励采用项目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主动研究和实践创新能力。
5. 评价体系改革:建立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三、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必要的地理基础知识,学会使用地理工具和方法,提高地理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培养观察、思考、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增强国家认同和全球意识,培养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四、教学建议1. 重视课程导入: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注重学科交叉:融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 利用现代技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等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总目标(测量目标)*获得地球和宇宙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 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 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 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程标准行为动词与水平要求摘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高中地理学科评价标准(必修1)地理必修1水平参照试题合格水平:1. 下列天体系统中,不包括地球的是()A. 银河系B. 总星系C. 河外星系D. 太阳系2. 太阳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有()①引起潮汐现象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④诱发地质灾害A. ①③B. ②③C. ①②D. ③④3.图1中属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是()A.①B.②C.③D.④4. 地球成为太阳系中有生物的特殊行星的原因是()A. 宇宙时空无限大,天体运动互不影响B. 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不断变化C.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D. 地球体积大小合适,使水以液态形式存在5. 下列河湖,没有直接参与海陆间水循环的是()图1A.塔里木河B.闽江C.长江D.太湖6.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A.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存在B. 不同地区间的气压差异C. 不同地区间的海陆差异D. 不同地区间的热量差异7.图2中所示河谷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侵蚀作用B.流水堆积作用C.冰川侵蚀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8.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最明显的是在哪个大陆的中纬地区图2 A.北美大陆B.南美大陆C.亚欧大陆D.非洲大陆9.图3中能正确表示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模式的是()A. B. C. D.暖流寒流图310.读亚洲7月季风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季风A的风向是:_________季风B的风向是_________(2)图中季风A和季风B,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是__________,这类季风在________(地区)最为典型。
(3)受图中季风影响的地区,夏季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图4良好水平:1.2006年4月11日,欧洲航天局的“金星快车”飞抵金星附近,进行探索研究。
金星属于()A.地月系B.太阳系C.河外星系D.狮子星座2.第29届奥运会将于2008年8月8日10时(北京时间)在北京举行开幕式。
与此同时,日本东京的区时(东九区)是()A.7时B.9时C.19时D.1l时读图5,完成3-4题。
3.北半球正值()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4.在地球的自转运动中,甲、乙两地(Ⅱ)A.角速度甲大于乙B.线速度乙大于甲C.角速度相等D.线速度相等5.从水循环角度来看,“南水北调”工程的作用是图5()A.增加了长江流域的地表径流B.减少了长江流域的雨水下渗C.导致长江流域水量不平衡D.改变了长江流域的自然水循环6. 关于自然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冰原带是地球上跨经度最多的自然带B. 热带草原带以非洲和南美洲分布最广C. 温带森林带在南半球分布最广D. 除南极洲外,其余各大洲均有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7.图6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A.①B.②C.③D.④图68.读图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洋流为寒流B.b洋流为暖流C.c处不可能有大渔场D.d洋流为西风漂流9.图8中甲处的地质构造是()A.向斜B.背斜C.断层D.陡崖图810.读图9,完成下列各题。
()图9(1)从性质上看,甲图中B是气团,C、D、E三地中气温最高的是地。
(2)甲图为锋天气图。
该锋面过境后,E地天气状况是。
(3)乙图中F处是气压中心,该天气系统位于半球,在其控制下多为天气。
优秀水平:1. 一年中正午物体的影子只朝北不朝南的地方位于()A. 北回归线以北至北极圈以南的地区B. 赤道以北地区C. 赤道以南地区D.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杭州(30ºN)某同学对传统的太阳能热水器进行改造(如图10):将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装在一个大玻璃箱里,并将热水器的支架改造成活动形式。
据此回答2-3题。
2.12月22日正午,为使热水器受热最多,需调节活动支架,使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为()A.23°26ˊB.36°34ˊC.53°26ˊD.66°34ˊ3.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尽可能使一年内正午太阳光线与集热板保持垂直,集热板与地面夹角的调整幅度为()1.3图10 A.23°26ˊB.30°C.46°52ˊD.60°4. 下表为某城市的气候资料,根据资料判断该城市的气候类型为()1月7月平均气温(℃)11 27平均降水量(mm)75 5A.5. 图11四幅图中的地点均位于北半球同一纬度且同一季节,其中气温最低的是()图11读图12 ,图中三条纬线的纬度分别为25°、30°和35°,回答第6、7题。
6.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图12A. 甲图在南半球B. 乙图在北半球C. 甲图洋流为寒流D. 乙图洋流为寒流7. 若甲、乙两图都位于太平洋,甲、乙两图中洋流的名称正确的是()A. 甲图为秘鲁寒流B. 乙图为东澳大利亚暖流C. 甲图为千岛寒流D. 乙图为巴西暖流读图13,完成8—9题。
8,关于a、b两地大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压a地低于b地B.气温a地低于b地C.a地空气受热下降D.b地空气冷却下降9.甲处有大面积绿地。
绿地对空气的作用是()A.净化、增温B.净化、增湿C.增温、增湿D.增温、减湿图1310.图14中KQ线为昏线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此时北京(地方时)时间为__________时。
北印度洋洋流呈______时针流动。
(2)B所在的大洲最典型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该气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岛西侧幽深曲折的峡湾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4 (3)D港口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
D港虽地处极圈内,但终年不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J附近洋流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
若此时有一货轮需在一个月之内由D港直抵E地某港口,你认为①②两条线路最合理的是那一条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F附近为___________(自然带),南半球没有这一自然带的原因是超常水平:1.下列地理现象可能与太阳活动关系较大的是()(1)某地突然降暴雨(2)打往美国的有线电话突然中断(3)指南针突然不能正确指示方向(4)某地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周期为11年A(1)(2) B(2)(3) C(2)(4) D(3)(4)12 月22 日,我国某中学的地理小组的同学,进行太阳高度值测量,在学校的操场上选择一点A 处,垂直立一个竹杆(杆长2 米),进行太阳高度角和当地经纬度观测,将观测到的杆端点在地面所投影的变化记录在操场平地上(如图15),回答2-3题。
2 .该地的地理坐标约为()A .东经127 . 5度北纬21度34分图15B .东经120度北纬45度C .东经112.5度,北纬21度34分D .东经120度北纬23度26分3 .该地当日正午太阳高度大约为()A. 30度 B . 45度 C . 60度 D . 90度读图16,完成4 —6 题。
4.若BD 表示赤道,AC 表示晨线,则下列表述中可能的是()A .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北B .此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大于夜长C .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D .北极圈内全部出现极昼或极夜图165 .若BD 表示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AC 表示地轴指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热带范围将增大B .极点的极昼期会变长C .北京冬季更加温暖D .我国一月份0 ℃等温线向南移动6 .若O 为北极点,AOD 区域内有70度经度跨度的范围为6 月7 日,则北京时间可能是()A . 6 月6 日巧时20 分B . 6 月7 日0 时40 分C . 6 月7 日9 时20 分D . 6 月8 日9 时20 分7.下面四幅图分别代表一种气候类型,哪幅图代表温带海洋性气候()图17图18为某城市一住宅区房屋建筑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8—9题。
图188.当II幢上午阳光被第Ⅲ幢房屋严重遮挡时节,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南极臭氧空洞达一年中的最大值B.哈尔滨的冰雕艺术节正拉开帷幕C.我国的低温中心在青藏高原D.驯鹿向南迁徙到温带草原带9.王某打算购买II幢501、502、601、602中的一套房屋,如果只从光照条件和气温季节差异的最佳搭配考虑,他应该选择()A.501 B.502 C.601 D.60210.图19为地球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其他地区为白昼,读图判断:(1)此时,90°E的区时是月日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____时。
(2)此时,赤道下晨昏线相交点的经度分别为:A.45°W,135°WB.135°E,45°WC.60°E,120°WD.0°,18°(3)此时,与上海处于相同日期的经度范围为:图19A.90°W向东至180°B.0°向东至180°C.90°W向东至90°ED.0°向东至90°E(4)此日,会出现的地理现象是____________(多项选择)A.黄赤交角略微变小B.东京白昼时间比悉尼长C.上海的日出时间比北京晚D.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最小E.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F.地球自转线速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参考答案:合格水平:1.C2.B3.D4.C5.A6.D7.D8.C9.C10.(1)西南,东南(2)A,东亚(3)高温多雨良好水平:1.B2.D3.B4.C5.D6.C7.C8.D9.B10. (1)冷 C (2)暖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好(3)高北晴朗优秀水平:1.A2.C3.C4.D5.B6.C7.B8.B9.B10.(1)21:20分逆(2)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冰川侵蚀作用(3)巴伦支海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增湿千岛寒流①线,②线虽然路程较近,但此时为北半球冬至,a北极附近极夜,不利航行;b北冰洋封冰,货船不能通行;(或谈②线优点)(4)亚寒带针叶林带南半球同纬度大部分为海洋超常水平:1.D2.A3.B4.C5.C6.B7.D8.C9.D10.(1)12 22 12 14(2)D (3)A (4)D E高中地理学科评价标准(必修2)必修2水平参照试题合格水平1.美国有许多老人在退休以后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气候B.土壤C.地形D.矿产资源2.下列关于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等级越高,其服务范围越小B.城市等级越低,提供的职能种类越多C.在一定的区域内,低一级城市的服务范围被高一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包括D.相同级别的城市,其服务范围是相互重叠或嵌套的3.下列城市分区中受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影响最大的是()A.商业区B.工业区C.住宅区D.文教区4. 今天,一个全球性企业可以把它的研究开发部、加工基地、销售总部分设在世界各地而这些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就象在同一座办公楼一样方便,这有赖于()A. 交通运输网 B. 邮政网络 C. 电信网络 D. 电视会议5.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的时期是:()A.采猎文明时期 B.农业文明时期C.工业文明时期 D.近20年以来6.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 )A工业、农业、科技的持续发展B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C文化、教育和精神文明的持续发展D工业、农业、社会的持续发展7.下列言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是()①“只有一个地球”的公益广告②保护地球生物的生存能力和多样性③垃圾分类存放,研制在自然不可分解的包装袋④使用有磷洗衣粉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8 “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A.持续性原则B.公平性原则C.协调性原则D.共同性原则9.下列现象能体现出封建王朝皇帝主宰天下的意志的是()A.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愿意要男孩B.北京故宫位于市中心,其他古建筑则是已此为轴线的原点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