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心理学考研知识点:睡眠与梦

合集下载

有意思的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有意思的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有意思的心理学知识点总结一、睡眠和梦境睡眠是人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睡眠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历多个睡眠阶段,包括快速眼动(REM)睡眠和非REM睡眠。

在REM睡眠阶段,我们会做梦并且大脑活动活跃,而在非REM睡眠阶段,我们处于深度睡眠状态,身体进行修复和休息。

梦境是睡眠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它可以触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想法和欲望。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梦境可以揭示我们的潜意识和内心冲突。

另一方面,一些研究者认为梦境是大脑在整理信息和体验的过程中产生的结果。

二、记忆和遗忘记忆是我们对过去经历和信息的存储和回忆,而遗忘则是我们对这些信息的丧失和遗忘。

在记忆方面,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工作记忆是我们在短期内保存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而长期记忆则是我们永久性存储和回忆信息的能力。

遗忘是我们在存储信息过程中的一种不可避免的过程。

一些研究认为,遗忘是因为信息没有得到加强和巩固,而另一些研究指出,遗忘是由于重要信息和不重要信息的竞争,导致了信息的丧失。

三、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是个人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的良好状态,而心理疾病则是一些影响个人行为、情感和认知功能的异常状态。

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对个体的生活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因此很多研究者致力于探索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

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遗传、环境、社会和心理因素等。

心理治疗和药物疗法是目前治疗心理疾病的主要手段,但很多研究者也在探索一些新的疗法,如心理干预、音乐治疗等。

四、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学科。

在社会心理学中,研究者关注人们在群体中的互动、信念和行为,以及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影响。

群体动力学、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力等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和知识点。

例如,米尔格拉姆的实验阐述了在权威的压力下,人们会违背自己的道德和良知进行不道德的行为。

睡眠心理学深入了解睡眠和梦境

睡眠心理学深入了解睡眠和梦境

睡眠心理学深入了解睡眠和梦境睡眠心理学是指研究人类睡眠过程及其与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学科。

睡眠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不仅能够恢复体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对大脑进行重要的修复和整理工作。

本文将深入探讨睡眠心理学的知识,包括睡眠的基本概念、睡眠的阶段和周期、睡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梦境的意义。

一、睡眠的基本概念睡眠是一种生理状态,是人类大脑和身体的一种休息方式。

睡眠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可逆性,即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被唤醒;二是周期性,人们一天内需要多次进行睡眠。

在睡眠的过程中,人的意识活动处于暂时性的停止状态,大脑进入一种休眠状态,肌肉得以放松,身体得以恢复和重建。

二、睡眠的阶段和周期睡眠分为两个基本阶段:快速眼动睡眠(REM)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

睡眠周期通常从非REM睡眠开始,然后经历一系列的REM和NREM阶段,每个睡眠周期大约持续90至120分钟。

在NREM睡眠中,大脑的电活动呈现出较为平稳的模式,有助于肌肉修复和组织生长;而在REM睡眠中,大脑活动频率增加,眼球快速运动,同时伴随着生动的梦境。

三、睡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充足的睡眠对于人类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睡眠不足或者质量不佳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情绪波动和抑郁等。

研究表明,睡眠不良与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障碍密切相关。

而良好的睡眠可以提高人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改善心理状态,增强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四、梦境的意义梦境是人类睡眠过程中的一种心理体验,研究梦境对于理解人类心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梦境往往与人类的日常生活经验和情感状态密切相关。

弗洛伊德将梦境解读为对潜意识的一种象征性表达,认为梦境是人类内心冲突和欲望的一种释放和反映。

梦境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还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五、如何改善睡眠质量为了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人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睡眠。

首先,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尽量在相同的时间入睡和起床。

睡眠与梦专题知识

睡眠与梦专题知识

第12页
睡眠障碍
30%以上人群有睡眠障碍。 曾有一对夫妇来到北京大学第六医 院睡眠门诊看病,当初妻子把袖子撸起 来,胳膊上一排牙印,她说:“医生您看, 这就是他睡觉时给我咬。”丈夫解释 是:“那睡眠是我做梦啃萝卜呢。” 这是成年入障碍一个——快速眼动 期睡眠行为障碍(RBD),患者在睡眠时会 表现出各种复杂异常行为,动作比较粗 暴、猛烈,伴有梦语,会对同床者造成 伤害。
误区四: 饮酒能够催眠。 误区五: 安眠药能够长吃。
睡眠与梦专题知识
第20页
几点提议
睡眠与梦专题知识
正确把握自己睡眠时间,养成早睡早起好习惯。睡眠浅 时候,应尽可能晚睡早起,躺在床上时间过长会降低熟
1 睡感。
创造良好睡眠环境。合理利用光照,不要让卧室太亮; 睡前防止服用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上床前1 小
REM

( Aserinsky&Kleitman,1953 ) 。
睡眠者不表现REM时段称为非快
速 眼 动 睡 眠 ( non rapid eye
movement,NREM)。
睡眠与梦专题知识
第10页
梦剥夺试验
试验证实:假如对快速眼动阶段睡眠进行剥夺, 即进行梦剥夺, 只要眼动仪 测定出睡眠 过程中出现了快速眼动现象即梦境,就把正在睡觉人叫醒,通俗点 说就是不让他做梦, 他一夜里出现多少次快速眼动睡眠, 就叫醒他多少次。 那 么被试者次日醒来就会有不舒适 感觉,好像没睡好,以为心里不踏实。
睡眠与梦专题知识
第17页
提问与讨论
1、判断以下现象是否属于睡眠障碍:打鼾? 说梦话? 2、主观失眠是一个什么现象? 3、睡眠分为哪几个阶段?
4、做梦出现在睡眠哪个阶段?
5、REM和NREM?

2018考研普通心理学要点:睡眠的四个阶段

2018考研普通心理学要点:睡眠的四个阶段

睡眠与梦
借助脑电图EEG分析睡眠本质。

⼤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中多β波,频率⾼波幅⼩;处安静或休息状态时多α波,频率低波幅⼤。

睡眠状态时多△波,频率更低,波幅更⼤。

睡眠分四个阶段:
第⼀阶段:浅睡状态,⾝体放松,呼吸变慢,易被惊醒,α波为主,持续约10分钟。

第⼆阶段:睡眠锭阶段,偶尔出现低频⼤幅波,持续约20分钟第三阶段:仍存在睡眠锭,△波开始出现,更放松,持续约40分钟。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状态,△波⼤规模出现,呈低频⼤幅,出现梦游、梦呓尿床等,持续时间约20分钟。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波消失,⾼频低辐波,进⼊新的阶段。

梦境出现,容易惊醒。

第⼀个睡眠周期中可持续10分钟,以后逐渐增加可⾄1⼩时。

所有⼈睡眠都会经历这四个阶段,前四个阶段⼤约要经过60到90分钟。

当接近黎明时,第三、四阶段睡眠会消失睡眠功能理论:功能恢复理论认为睡眠使得⾝体能够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

但研究显⽰减少睡眠并没有明显不良影响,只是某个成分可能对⾝⼼健康有重要影响。

⽣态学理论认为睡眠的⽬的是减少能量消耗和避免受伤害,
以后进化为⽣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个中⼼环节,是正常脑功能变化的⼀部分。

失眠通常会伴随其他⽅⾯的问题,最常见的是精神失调。

心理学 睡眠、梦

心理学  睡眠、梦

心理学睡眠、梦心理学:睡眠、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睡眠和梦是两个既熟悉又神秘的领域。

我们每天都会经历睡眠,也常常会做梦,但对于它们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和意义,却并非每个人都能说得清楚。

睡眠,对于维持我们的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就像是我们身体的“充电时间”,让我们的大脑和身体在经过一天的活动后得以恢复和休整。

从生理角度来看,睡眠过程中身体会进行一系列的修复和调整工作。

比如,细胞的新陈代谢加快,免疫系统得到增强,肌肉得以放松。

同时,大脑也会清除一天中积累的代谢废物,巩固记忆,并为第二天的思维和行动做好准备。

然而,睡眠不仅仅是一种生理现象,它还与我们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长期的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可能会导致情绪波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反之,心理压力、焦虑情绪等也可能影响我们的睡眠。

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比如,当我们面临重要的考试或工作压力时,往往会出现失眠的情况。

而失眠又会进一步加重我们的焦虑和压力,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那么,什么是良好的睡眠呢?一般来说,良好的睡眠包括足够的睡眠时间、合适的睡眠深度和规律的睡眠节律。

对于成年人来说,每晚 7 9 小时的睡眠时间是比较理想的。

但这也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需要更少的睡眠时间就能保持良好的状态,而有些人则需要更多。

睡眠深度也很重要,它分为浅睡眠和深睡眠阶段。

深睡眠阶段对于身体的恢复和记忆的巩固尤为关键。

而规律的睡眠节律则有助于调整我们的生物钟,让身体和大脑适应固定的睡眠和觉醒时间,从而提高睡眠质量。

说完睡眠,我们再来说说梦。

梦是睡眠中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部分。

在睡眠的特定阶段,我们的大脑会产生各种各样奇异的梦境。

梦的内容千奇百怪,有时是美好的场景,有时是恐怖的经历,有时甚至是毫无逻辑的片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梦并非毫无意义的随机组合。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的表达,是被压抑的欲望和情感的一种变相满足。

在他的理论中,梦的显性内容,也就是我们在梦中所经历的具体情节,往往是经过伪装的。

心理学睡眠、梦

心理学睡眠、梦

飞成年人梦见飞翔,是一种心理上的“退行”,代表在现 实中遇到为难的事或挫折。有时也说明肺部、呼吸道在睡眠 中受到压抑。高处跌落象征着一种不安全感,或是地位的失 落。小孩子做这样的梦,说明在长身体。彩色梦说明做梦人 情感丰富,想像力强。
经过多年研究,加菲尔德博士得出了一个惊人结论:无论 国籍、性别、贫富、贵贱、宗教信仰以及文化背景,全世界 60多亿人每天晚上都在做着大同小异的12种梦。也可以说, 是12对梦。因为相对于每一种噩梦,一般都有一种对应的、 令人陶醉的美梦。
显梦:按照梦的意思去解。
隐梦:不直接表达出来,有象征意义。
梦例:
一位女大学生,梦见一个男医生要给她打针,她很害 怕。医生说,这儿有一颗药,把它吃了就没事了。
梦的意思是说,一个男人想和她发生性关系,也就是打 针,她怕怀孕,而这个男人说“吃了避孕药就没事了”。
有一个大学生临毕业时,有二个单位可供选择,一个单位 名气较大,另一个稍小些,待遇也是前者稍高。但是前一个单 位工作比较紧张,压力较大,后一个较轻闲。他很难决定,到 了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有外敌侵略,敌机在投弹。而他却 在一个地窖里,或者说防空洞里,和兄长一起及对自我形象的关注,害怕言谈 举止的错失。言语攻击性强的人,也会经常做这种梦。被追杀 却跑不快象征着矛盾。做这种梦的人,往往性格不够果断,在 做决定时优柔寡断。蛇一条蛇象征着性。不同形态的蛇意义不 同:石头中的蛇代表着性压抑,水中的蛇代表性无能。一堆蛇 则象征着对危险的焦虑。
常人还有一种偏见,认为不可 随便去喊醒梦游者,因为梦游者忽 然惊醒会吓疯的。事实上,梦游者 很难被唤醒,即使被唤醒了,他也 不会发疯,只是感到迷惑不解而已。 还有人认为梦游事实上是在做梦, 可心理学家观察到:梦游往往发生 在做梦很少的非快速眼动期。

心理学理解人类睡眠与梦境

心理学理解人类睡眠与梦境

心理学理解人类睡眠与梦境睡眠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身体和心理恢复的关键环节。

而在睡眠过程中,我们还会梦境,梦境让我们进入了一个虚拟世界,有时是愉快的,有时是恐怖的,让人难以捉摸。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理解人类睡眠与梦境。

睡眠的类型及其功能根据睡眠的特点,可将其分为快速眼动睡眠(REM)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两种类型。

NREM睡眠又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入睡期、浅睡期和深睡期。

睡眠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睡眠有助于身体机能的恢复和修复。

在入睡期和浅睡期,身体的代谢率降低,有机体能够休息和修复受损的组织。

而在深睡期,人体的生长激素分泌达到高峰,有助于身体发育和修复。

其次,睡眠对记忆和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入睡后的几个小时是记忆巩固的关键时期,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和学习能力。

此外,睡眠还对情绪和情感调节具有重要作用,不良的睡眠质量会导致人们情绪低落、焦虑和压力增加。

睡眠障碍及其影响然而,有些人常常面临睡眠问题,如入睡困难、失眠、多梦等。

这类问题统称为睡眠障碍。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它表现为入睡困难、夜间醒来频繁、早醒等。

失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睡眠质量,导致白天注意力不集中、疲劳和情绪不稳定等问题。

另外,多梦也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多梦会导致人们在睡眠中频繁醒来,感到疲累和不舒适。

睡眠障碍对个体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

睡眠质量下降会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而长期的失眠还与糖尿病、心脏病、肥胖等疾病风险的增加相关。

梦境的解析与作用梦境是睡眠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由大脑产生的虚构场景和情节组成,是一种非现实的体验。

梦境的具体含义仍然是心理学界的一个谜。

但是有许多理论试图解释梦境的作用和功用。

弗洛伊德的理论认为,梦是隐意识下的欲望和冲动的表达,具有解释性和保护性的作用。

根据他的理论,梦境中的象征和暗示可以揭示人们的潜意识冲突和欲望,对个体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中的睡眠与梦境

心理学中的睡眠与梦境

心理学中的睡眠与梦境睡眠和梦境是心理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

睡眠和梦境对于人类的心理健康和认知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睡眠的基本特征、梦境的定义与分类、睡眠与梦境的关系以及心理学中相关研究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睡眠的基本特征睡眠是一种周期性的行为状态,通常表现为主观上的安静、舒适和对外界刺激的隔绝。

睡眠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 有意识觉醒受抑制;2) 大脑电活动发生变化,进入不同的睡眠阶段;3) 躯体活动减少;4) 外界刺激对个体的感知减少。

二、梦境的定义与分类梦境是在睡眠过程中产生的主观体验,通常与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相伴而生。

梦境的分类可根据其内容、情感体验方向和梦境产生的睡眠阶段进行。

按内容分类,梦境可以分为现实梦和奇幻梦。

现实梦是在梦境中的情节和场景与现实生活相似,往往体现睡眠者的体验和记忆;而奇幻梦则与现实生活脱离,内容包括超自然现象、怪异场景等。

按情感体验方向分类,梦境可分为愉快梦和恶梦。

愉快梦表现为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而恶梦则是负面、恐惧、焦虑等情感的体验。

按梦境产生的睡眠阶段分类,梦境可分为快速眼动期(REM期)梦与非REM期梦。

REM期是睡眠的一种特殊阶段,此阶段下,大脑电活动变得活跃,眼球快速运动,同时呈现出详细的梦境。

三、睡眠与梦境的关系睡眠与梦境密切相关,睡眠是梦境发生的基础。

睡眠的不同阶段会影响梦境的质量和内容。

在睡眠中,人们会经历多个睡眠周期,包括非REM期和REM期。

在非REM期,睡眠较为深沉,梦境相对较少;而在REM期,睡眠较为浅,梦境则比较丰富。

梦境往往发生在REM期,这一特点也被用来解释为何很多人在清晨醒来时能够清楚地回忆起梦中的情节。

此外,睡眠过程中的梦境还与个体的情绪状态和经历相关。

一些研究发现,梦境中出现的情感体验与个体的日常生活经历和情感有关。

例如,一个人在白天经历了一场令人紧张的考试,晚上的梦境可能与考试有关,表现出焦虑和紧张的情感。

四、心理学中相关研究的应用睡眠与梦境的研究在心理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心理学考研知识点:睡眠与梦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考研中的重点内容,正因为如此,我们一定要在考研备考初期的时间把基础打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普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2018考研的小伙伴们,一定要仔细阅读,好好学习哦!
睡眠与梦
睡眠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

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脑电波)脑电波。

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

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更大更慢的纯△波,睡眠者很难被唤醒。

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核心率、低波幅的脑电
波出现。

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第一次出现10分钟,以后逐渐增加。

睡眠的功能理论:
Ⅰ功能恢复理论: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和恢复
减少睡眠并没有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这种发现没有支持以上理论。

Ⅱ生态理论:动物睡眠的目的是要减少能量消耗和避免受到伤害
Ⅲ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

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本能的反映。

Ⅳ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这些活动是为了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

Ⅴ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

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有很多,小编会一直为大家整理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你们,快来和小编一起学习吧,知识是积累起来的,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学习,不要投机取巧哦,所以你们还等什么呢?快学习吧!小编一定会给大家加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