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治病必求于本

合集下载

治病必求本(本科内经选读论文)

治病必求本(本科内经选读论文)

治病必求本黄帝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杀生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治病必求于本”指治疗疾病时需寻找发病根本原因,从根本上治疗,是临床疗效的保证,作为一种治疗原则,指导了几千年来的中医医疗实践,也是中医学长盛不衰的根本所在。

中医温和且贴近人民生活的治疗方式更容易让人接受,巧妙结合“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找出疾病之根本。

治病,包括治已病和治未病,“正治”与“反治”。

告诫医者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要探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宜采取针对疾病根本原因确定正确的治本方法。

是几千年来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一直遵循着的基本准则。

疾病的发生,必有其原因,病机的变化,必有其关键所在,疾病症候虽然繁杂,也必然有其主次真假之别。

即是表明中医在辩证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要注意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或矛盾之主要方面,寻求疾病的根本所在。

在临床实践中,可以看到多数的疾病临床表现与其本质是一致的,然而有时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时则与其本质不一致,出现了假象。

为此,确定治疗原则就不应受其假象的影响,要始终抓住对其本质的治疗。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此皆属正治之法。

大凡病情发展较为正常病势较轻,症状亦较单纯的,多适用于本法,如风寒外感病人,用辛温解表法即属正治,胃寒而痛者,用温胃散寒法,即为正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就是以热治热,以寒治寒。

前者用于阴寒之极反见热象,即真寒假热的患者;后者用于热极反见寒象,即真热假寒的患者。

二者治疗的实质仍然是以热治寒,以寒治热。

即为反治。

诚如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认为:“经日:治病必求于本。

本为之根也,源也。

世未必有源之流,无根之木,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经也。

故善为医者,必责根本。

”同时又指出人体:“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

有思虑伤脾,脾虚不能统血而矢出者;有思虑伤脾,脾虚不能消谷而作泻者。

治病必求于本,本在阴阳

治病必求于本,本在阴阳

治病必求于本,本在阴阳《伤寒论》是一部什么书?《伤寒论》为后汉人张仲景著。

它是同疾病作斗争的产物,反映了我国医学在后汉时期的光辉成就。

《伤寒论》原名叫《伤寒杂病论》,因当时被兵火破坏,已残缺不全。

后经晋人王叔和整理,到宋朝“至平”中,校正医书时,先将《伤寒论》十卷颁行于世。

从此一书分为二书,一名《伤寒论》,一名《金匮要略》。

《伤寒论》问世以来,深受广大医家推崇,为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由于《伤寒论》在医学上的科学成就,被奉为中医学必读之书。

但是,对此书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问题。

如有人把《伤寒论》当做治外感的专书,还说:“外感学仲景,内伤法东垣”,我认为《伤寒论》不是专治外感,而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书。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起见,从以下几点进行叙述。

张仲景在原序中,很自负地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从这两句话,可以体会张仲景著书目的在于广治诸病,并不只治一个外感病。

方有执能体会书中的精神,他在《伤寒论条辨》写道“论也者,仲景自道也,盖谓愤伤寒之不明,戚宗族之非命,论病以辨明伤寒,非谓伤寒之一病也。

”方氏把“论病”髙于伤寒之上,则与“原序”的精神互相契合,认识了《伤寒论》是辨证论治的书,不落于专治外感的偏见,无疑是正确的。

或有人问:如果伤寒同杂病未分前的《伤寒杂病论》,说是辨证论治的书,还可令人接受。

如今两书已分,只剩下《伤寒论》了,还强调它有“杂病”的辨证论治内容,这样说是很难理解的。

对这个问题,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答。

首先从六经分证来说,《伤寒论》的六经分证是广义的,包括杂病在内。

试看六经分证的提纲,只提“太阳之为病”……“厥阴之为病”,其中并不提“伤寒”二字,这就看出,六经分证是广义的,包括了杂病。

举例来说:属于杂病范围的宿食和中寒的吐泻,在《伤寒论》的阳明、太阳两经中,无法可以分出它只是外感而不是杂病。

所以,伤寒一过了太阳经,其中就包括了杂病的内容,这也是临证的事实。

治病为何必求于“本”

治病为何必求于“本”

治病为何必求于“本”《黄帝内经》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堪称中医思维的高度概括,那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治病必求于本”。

但是具体而言,“本”谓何也?本,此指阴阳。

因为阴阳是“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而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也就是阴阳的失调,所以,“治病必求于本”,意为阴阳为自然万物之本,人为万物之一,疾病亦本于阴阳,故当求阴阳之本而治。

人的健康标准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素问·调经论》提出的“阴阳均平”、“命曰平人”,《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即人体阴阳和谐平秘,则健康无病;阴阳失调逆乱,则百病丛生。

所以古人在治疗疾病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要使人体失调的阴阳气血恢复至和谐平秘状态,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诊断上诊察阴阳的失调状况,在治疗则重视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

故此句从哲学的高度提示了治疗疾病的总则,即以调节阴阳为治疗总纲。

就人体而言,这里的“阴阳”到底指的是什么?后世医家针对此句,又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对“治病必求于本”的内涵加以深化,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及临床具体运用很有帮助。

第一,肾阴肾阳为本。

清·冯兆张在《锦囊秘录》中指出,“本”应为肾阴肾阳。

其云:“人之有生,初生两肾,渐及脏腑,五脏内备,各得其职,五象外布,而成五官,为筋、为骨、为肌肉皮毛、为耳目口鼻躯设形骸,然究其源,皆此一点精气,神递变而凝成之也。

充足脏腑,固注元气者,两肾主之。

其为两肾之用,生生不尽,上奉无穷者,惟此真阴真阳二气而已,二气充足,其人多寿:二气衰弱,其人多夭;二气和平,其人无病;二气偏胜,其人多病;二气绝灭,其人则死,可见真阴真阳者,所以为先天之本,后天之命。

两肾之根,疾病安危,皆在乎此。

学者仅知本气,而不知乘乎内虚;仅知治邪,而不知调其本气;仅知外袭,而不知究其脏腑;仅知脏腑,而不知根乎两肾;即知两肾,而不知由乎二气,是尚未知求本者也。

治病必求于本的道理和意义

治病必求于本的道理和意义

治病必求于本的道理和意义
中医用药,同如战场用兵,讲求配合密切,有方有术。

主要治疗之药类似统帅,是针对疾病的主要症结,而其他辅助药物为副将,与主要治疗药物协同作战,从而达到治病求本,对症治病的目的。

这也就是中医常讲的“治病必求其本”。

在《本草纲目》主治的条目中通常会对药材的主治病症做出大致的总结。

比如:赤简“助阳气,可补五劳七伤,治风虚眩晕头痛。

”这里的“五劳七伤”和“风虚”都属于病因的范畴。

由此可见,中医讲求治病求本的理念是自古相传的。

治病求本就是要找出导致疾病发生的致病因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这也是辨证治疗所必须遵循的。

要真正做到治病求本,就必须弄清与“本”相对的另一个概念——“标”。

“标”“本”是一个相互对立的概念,各自都有多种解释,明白“标”“本”后,可以据此说明疾病发生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双方的主次关系。

就从正邪这对矛盾关系来说,正气为本,邪气为标;而以病因与症状这对矛盾关系为例说明,则本即病因,标即症状;再从病变的部位来说,内脏为本,那么体表就是标;而以疾病发生的先后来看,旧病是本,与之相对的新病是标;原发病是本的话,继发病就是标。

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形象地了解“标”“本”的关系。

治病必求于本的道理和意义

治病必求于本的道理和意义

治病必求于本的道理和意义
古人有句老话:“治病必求于本”,这句话提醒我们,若想恢复健康,就应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

不论我们所面对的是心理健康问题还是身体健康问题,都应从根本上去治病,去了解真正的根本原因才能够有效地恢复健康。

首先,治病必求于本的道理是指,当我们面临身体健康问题时,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用药物、手术等急救措施而不能着眼于根本的原因。

今天的社会,由于科技的进步,人们获得药物和治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但是,人们缺乏去治病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病因,去了解真正的根本原因。

只有去了解和思考病因、根本原因,才能更好地恢复自己的健康,而不是陷入一个偏激的治疗情况中。

其次,治病必求于本的道理也指当我们面临心理健康问题时,我们也不能盲目地做出一些急救措施而忽视了根本的原因。

现在,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很快,大多数的精神分析、心理治疗都可以有效地缓解心理上的压力,但是只有理清并找出心理上的根本原因,才能有效地恢复健康。

只有深入挖掘心理,才能慢慢发现心灵深处有些什么潜藏藏着却又极其隐蔽的原因在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只有彻底解决这些根本的病因,才能真正的恢复健康。

最后,治病必求于本的意义就是提醒我们,在控制我们的健康时,要积极心态,要以勤奋的态度去追求健康的原因,去发现病因的根源。

健康是一种心态,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更是内心世界的因素。

健康的内心,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

总而言之,“治病必求于本”关乎着我们每个人的健康,不仅仅是一句早已被证明是正确的古老老话,更是一种健康观念。

只有把它牢牢地践行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才能够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治病求本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治病求本

温法:用温里祛寒的方法,祛除里寒证的
一种治法。 具体运用:
温中散寒
温经散寒 温肺化饮 温肾利水 温胃理气
清法:用寒凉的药物,通过清热、凉血、泻火
的方法,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种治法。
适应症:里热实证。
具体运用:
清热 泻火 清热解毒 清热凉血 清热泻肺 清心泻火 清胃泻火 清肝泻火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 活血、
复习思考题
1. 2. 3. 4.
5.
6. 7.
8.
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什么叫治病求本? 什么叫正治法? 什么叫“寒者热之”? 什么叫“同病异治”?什么叫“异病同治”? 中医治疗疾病的八大基本治法是什么? 八法中,------法治疗表证, ------法治疗里寒 证,-------法治疗各种虚证,-------法治疗里 热证。 治则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意义。
一致时,就采取逆其证候性质而 进行治疗的一种法则。 寒者热之 虚者补之 热者寒之 实者泻之
反治法:当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相
反时,就采取顺其病势的方药进 行治疗的一种法则。 如:伤食致泄泻,用通利法。 血虚便秘,用补血法。
治标治本(标本缓急)
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标本同治
三、调整阴阳
阴阳应保持平衡 平衡破坏了叫阴阳失调 损其有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补其不足(虚者补之、阴阳双补)
四、扶正祛邪
邪>正,邪胜则病 ,邪盛则病进 。
正>邪,正胜则不病,正盛则病退。
调节正邪之间的力量对比,使得正>邪。
扶正: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
抗邪能力。
多用补法:药物、针灸、气功、推拿、
锻炼、精神调摄、饮食调养等。

中医治病实质论文

中医治病实质论文

中医治病实质浅探【摘要】中医是以“治病必求于本”、“以平为期”的治疗理念执行着“辨证论治”的诊疗方式,从《黄帝内经》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思想的表述可以看出,中医所治者为得病之“人”,而非病人所患之“病”。

中医诊疗模式关注是人体的生理状态,采取因势利导、恢复生理的治疗方式,而非现代医学单纯祛除病因的对抗性治疗。

【关键词】中医实质;治病求本;以平为期;生理传统中医学以“辨证论治”为特点,“有是证用是方”,故而被西医学认定的病因不明、只能对症治疗的功能性病变、疑难杂症等,中医却能给予相应的治疗。

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治疗的是人的生理状态,而非使人生病的病理因素。

中医治疗原则的根本大法是“治病必求于本”,而“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人以阴阳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明确指出“阴阳”为本。

“阴阳”作为一对描述世间对立制约关系的矛盾范畴,在人体内同样表现为正与邪,气与血,物质与能量等的相对的变化关系。

而另一方面,作为治疗理念的“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主张“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治病的重点在于调节人体阴阳,恢复人体正常生理机能,其本质在于“治人”而不是“治病”。

这类似于现代医学所提出的人体“自稳态”学说:疾病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中一定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人体“自稳态”被破坏而发生的内环境紊乱和生命活动的障碍[1],即生理功能的异常,故疾病的治疗也应着眼于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第67条中述及“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在没有外界治疗因素干预的状况下,疾病何以能够自愈?唯有自身生理机能的恢复正常方可如此!再看中医治病八法中“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皆是补正固本以及疏通经络以期恢复人体正常生理机能而治愈疾病,而并非直接针对病症本身[2]。

治病必求于本各家注解

治病必求于本各家注解

治病必求于本各家注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身体不适的情况,需要寻求治疗的方法。

而治病的过程中,我们往往面临众多疑问和困惑,急需有权威的指导和解答。

因此,《治病必求于本各家注解》这篇文档就成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治病的首要原则就是求助于专家和权威的医学知识。

大家都知道,拥有丰富医学知识的专家能够通过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做出准确的判断,以及给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求治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不要盲目自行治疗或听信一些不可靠的观点。

其次,治病过程中,了解各家医学观点和不同医学流派的治疗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医学领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各个医学学派和不同的医生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式。

通过深入了解各家医学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治疗的多样性和不同的思路。

这样在实际治疗中,我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

最后,总结来说,《治病必求于本各家注解》这篇文档对于我们在治疗过程中的指导和帮助至关重要。

它提醒我们要相信专业医生的判断和建议,尽量避免自行治疗的风险。

同时,通过学习各家医学观点和治疗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治疗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总之,《治病必求于本各家注解》这篇文档的出现无疑为我们在治疗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辅助。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份宝贵的资料,增加对治疗的了解并加强与医生的沟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应对身体的不适,提高治疗的效果,最终实现健康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 药来 治疗 。
22 反治 .
如 果病 情 复杂 或病 势严 重 , 体 不能 机
正 常地 反映邪 正 相 争 的实 际 情 况 , 畜 亦 可表 现 病
安, 用药后病情可暂时缓解, 但每天夜间仍有极 l l 少量风团疹块, 加重, 近日 治疗无效。 诊见患畜体 l l 瘦, 全身有大小不等的疹块 , 大如核桃 , 小如豌 I l 豆, 有的连在一起 , 大如手掌, , 质硬 皮肤发热发 l I 痒, 摸之不痛, 瘙痒不安, 啃咬。 舌红, 苔腻, 脉滑。I I
} 袈旗 医
病 的 本 质 是 一致 的 , 热 证 表 现 热 象 . I 0 如 坦I t }
2 1 第 3期 ( 第 16 ) 0 2年 总 6期
寒象 , 但有时病情复杂 , 病势严重 , 机体 能 常 地 反 映邪 正相 争 的情 况 , 临床 表 现则 与 其 本质 小
汗属 表证 , 急 发汗解 表 , 同时 又有 四肢 发 凉 、 应 但 肠 呜泄泻 的里 证 , 应温 里 , 这种表 里俱 急 的情 治 在 况下 , 即可用 解表药 和温里药 同时治疗 的方 法 。
2 正治 与反 治
肠人 手破结 时 , 就应先穿刺放气 以治标 , 在肚胀
缓解后再破结通肠 以治本 , 正如《 素问・ 标本病传 论》 “ 日: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 ……先病而后
临床上常用 的治疗方法 , 又因所用药物 的性质 与 疾病 的症象相反 , 所以又叫逆治。《 索问 ・ 至真要 大论 》 :寒者热之 , 言 ” 热者寒 之 , 温者 清之 , 清者 温之 , 者收之 , 散 抑者 散 之 , 者 润 之 , 者缓 之 , 燥 急
坚者软之 , 脆者 坚 之 , 者补 之 , 者 泻 之 ”此 皆 衰 强 ,
生中满者治其标…小大不利治其标 。” 由此可见 急则治其标仅为权宜急救之法 ,待危象消除 , 病 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 发挥网络和多媒体等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 以视频 和动 并 画教学为突破 口, 加强 了 V D D D教学资源 的 C 、V 建设 积极制作 电子教案 、视频示范等教学资料 , 采用文字 、 动画 、 视频 、 插图 、 背景等多种表现手 法, 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 、 形象的特点 , 调动了学
件上 皆不宜单治只能同治 , 如病势较轻 , 用扶 可 正 治本 为主 , 驱邪治标为辅 的“ 标本兼顾” ,7 法 『 1 = f J 如脾 胃虚弱而致的胃肠食滞 , 可采用健脾益 胃为 主 、 气 导滞 为辅 的治疗 方 法 , 理 如果 标本 俱 急 , 可 用“ 标本 同治 ” , 法 如病 畜外感 风寒 , 发热 , 冷 , 怕 无
属 正 洽 之 法 , 言 之 , 证 表 现 热 象 f 用 寒 凉 药 简 热 i 寸 来治疗 , 寒证 表 现 寒 象 时用 温 热 药 来 治 疗 , 证 实
时。正如《 素问・ 五常政大论》 ” 日: 治热以 , 寒 温而 I l 行之, 治寒以热, 凉而行之。以此减轻或防止格拒 I ” l
反应 , 提高疗效。 l l
32例 5月 28日,域川乡郭某家一 匹黄骟 l 病 l 0 年 1 1 l J
骡来诊 。主诉 : 患畜长期拉稀 , 近半月加重 , 经当 l l 地兽 医治疗后好转 , 但随全身出现疹块 , 痒不 I 癌 l
表 现实 象 时 用下 药来 治 疗 , 证 表 现 虚象 时用 温 虚
专 为标 。标本 的运用原则为急则治其标 , 缓则治其 题 本和标本同治。
论 1 急则治其标 在疾病过程 中标症紧急 , . 1 如不 述 及 时 治 疗 就 会 危及 患 畜 生 命 或 影 响本 病 治疗 时
而采 取 的一 种 急救 法 。例 如结 症继 发肠 臌 气 , 在 气胀 严 重 , 势 急 剧 , 病 已危 及 患 畜 生命 或 影 响 直
正治和反治 , 出自《 素问 ・ 至真要大论》 逆者 “
正治 , 从者反治” 。在临床上多数疾病的症象与疾
4 小 结
中草药具有天然性 、 无毒副作用 、 无抗药性 、 绿色环保等特点 , 其作为饲料添加剂在畜禽养殖 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基于此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 课程在畜牧 、 医、 兽 养殖 、 饲料等专业的地位 日益 凸显 , 而传统的中草药添加剂课程已面临新的挑
生学 习的兴趣、 提高 了听课的效率和积极性 。 3 . 真实产品作为教学载体 以真实的工作任 .2 6 务或产 品为载体实现教学 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 促进学生 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如引 进 中草 药 成 分分 析 化验 系统 , 示 中草药 添 加剂 演
加 工 方法 等 。

纯 以热治寒 , 或以寒治热 , 往往发生药 物下咽 l } 即吐的格拒现象而影响治疗效果 , 时就要用反 I 此 l 佐法以起诱导作用 , 防止疾病对药物的格拒对抗 l } 作用 , 即于温热方药 中佐少量寒凉药或治寒证则 1 1 药 以冷服法 ; 寒凉方药 中佐少量温热药 , 或治热 J I 证药 以热服法。此虽与上述有所不 同, 但亦属反 I i 治法之范畴 , 多用寒极热极之时或寒热格拒 现象 I I
致, 出现假 象 。 因此确 定 治疗 原 则就 不 麻 受其 在疾 病 的症 象 与 本 质 相 一 致 的情 况
假象 影 响 , 始终 抓住 对其 本 质 的治疗 ? 要
21 正 治 .
下 , 用 与 疾 病 的 症 象 相 反 的方 法 治疗 , 逆 采 是 病 的 症 象而 治 ,正 治含 有 正 规 和 常规 的意 思 , 是
战, 优化《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 》 课程教学 内容 , 创 新教学模式 , 丰富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 突出工 学结合 、 校企合作 , 采用项 目驱动任务导向 , 使之
适应 于课程教学的需要 , 适应 于社会生产实际的 需要 , 是中草药饲料添加剂课程教师长期而艰巨 的任务 , 意义重 大而 深远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