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误”之我见
长恨歌之我见.

长恨歌之我见一曲《长恨歌》传唱千年,其中的写作目的仍令人疑惑。
虽然“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凄美爱情歌颂千载,但我认为《长恨歌》是一首讽喻诗。
首先,白居易身处中唐时期,诗文多针砭时弊。
况且他主张“文章合而时为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如此现实的诗人,其作品也一定多与当下的政治或时局有关,而以如此长的篇幅单纯至描写李杨二人的爱情,就有些不太可能。
有人说,长恨歌的创作时间与白居易的恋人相别的时间相近,有可能是书法失恋的伤感之情。
但我以为,白居易已经通过李杨二人的爱情意识到了江山美人孰重孰轻,他就不会再犯与唐玄宗相同的错误。
心怀国家如白居易者,一定终日沉湎与失恋的痛苦中而郁郁寡欢。
其次,创作《长恨歌》的缘由是白居易与李鸿相约,白居易作歌,李鸿写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在《长恨歌传》中,陈鸿提到白居易有“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的写作动机。
于此,《长恨歌》的指向不言而喻。
再从诗的内容入手,《长恨歌》首句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本句看似与后文无关,实则统领全诗基调,讽刺玄宗好色误国。
同时,又表明了李杨二人的爱情首先是建立在杨贵妃的美貌之上的,并非真正的爱情。
然后,白居易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李杨二人在宫中的奢靡生活,丝毫没有表现出爱情的纯真清澈,反而“芙蓉帐暖度春宵”,“从此君王不早朝”。
更甚者有“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反常的社会现象出现,可谓上行下效。
为后文马嵬之变埋下伏笔。
描写马嵬坡杨贵妃香消玉殒时的是“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未写其人,但写昂贵首饰散落一地,颇有些讽刺,因为唐玄宗给了贵妃千万珠宝玉石,却救不了她一条命。
又有些二人的爱情之间物质享受多与精神享受的意味。
再后来,马嵬之变平息后,玄宗怅然若失,整日浑浑噩噩,只因思念贵妃之情。
此时的他已被胁迫退位,成为“太上皇”,迁至“西内”。
而他已经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份地位,不顾马嵬之变的来龙去脉,只是一心沉迷于过去的男欢女爱中,作为曾经的盛唐君主,可谓是不分轻重,本末倒置。
一对回归精神故园的哀朋怨侣——红楼梦曲子《终身误》阐微

( 后天、雕琢、有价值的 )
。
的寻找 、 辨 识和认 同 。
/
克 \ 户 木—石 ( 自 然、本真、无价值的)
这里首先要说 明的是 , 所谓 “ 无价值” 是相对于 世俗眼光中的“ 有价值 ” 而言的。应该说作者 用这
几个 字 眼 是 别 具 匠 心 、 具 有 符 号学 意 义 的 : “ 木” 、
2 0 1 4年 9月 第2 4卷 第 5期
j OURNAL OF YUI L l N UN1 VERS I 1
榆 林 学 院 学 报
S e p t . 2 0 1 4
V0 1 . 2 4 No . 5
一
对 回归精神故 园的哀朋怨侣
— —
红楼 梦 曲子《 终 身误》 阐微
案, 到底 意难平 。 ” 终 至 于一 个 含 恨 而逝 、 香 消玉 陨 ,
一
“ 都道是金玉 良缘 , 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 ,
山中 高 士 晶莹 雪 ; 终不忘 , 世 外 仙 姝 寂 寞 林 。 叹人
间, 美 中不 足今 方信 : 纵 然是齐 眉举案 , 到底 意难
平。 ”
个人因出身和地位 的不 同, 都有不 同的价值标准。 然而在替宝玉择偶这件事上 , 由于宝钗的“ 贤 良” 和 黛玉身体及性情的缘故 , 众人都表现出一致的意见。
以精神分析 , 来探究其对“ 木石前盟” 念念不忘 的深
层 心理 动 因。
终 身误
可是 , 他们以“ 爱宝玉” 为借 V I , 不 由分说, 将 自己的 价值标准强加在宝玉头上 , 宝玉无可奈何地走进 了
族兴旺的延续者或重振家业 的承担者。所以, 上自
贾母 、 贾政 、 王夫人、 兄弟 姐 妹 , 下 至 丫头 、 嬷 嬷 和小
《终身误》《枉凝眉》另解

《终身误》《枉凝眉》另解
罗树人
【期刊名称】《阅读与写作》
【年(卷),期】2003(000)003
【摘要】《红楼梦》第五回,有《红楼梦曲》十二支曲子,写金陵十二钗的命运。
其中《终身误》和《枉凝眉》二曲究竟咏谁,长期以来评论家说法不一,颇值得探究。
先抄录二曲于下:
【总页数】2页(P16-17)
【作者】罗树人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1
【相关文献】
1.《经典咏流传》对音乐作品的传承与发展——以《枉凝眉》为例 [J], 徐智莉;
2.《终身误》和《枉凝眉》究竟咏谁——兼评一九八二年版《红楼梦》的两条注释及其他 [J], 李之鼎
3.《红豆词》与《枉凝眉》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比较研究 [J], 孙钰洁
4.《红豆词》与《枉凝眉》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比较研究 [J], 孙钰洁
5.试析《终身误》、《枉凝眉》的咏唱对象问题——兼评"美玉无瑕"的所指对象[J], 李华;王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揭秘红楼梦中的《终身误》误了谁的终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红楼梦中的《终身误》误了谁的终身?导语:[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抹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抹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红楼梦》成功地描写了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终身误]、这支曲子.婉转缠绵地唱出了这一悲剧。
这首曲子象征着封建婚姻的“金玉良姻”和自由恋爱的“木石前盟”,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贾宝玉和薛宝钗的结合,便都成了早已注定了的命运。
“终身误”,意为误了终身。
此曲以贾宝玉的口气,唱出了宝玉与宝钗的婚姻悲剧。
曲子运用一一对照的手法,写宝玉在“金玉良姻”与“木石前盟”两种对立的婚姻中所作的选择:写宝玉婚后念念不忘已死去的林黛玉;写宝钗婚后的冷落和难堪。
开头两句是写贾宝玉的选择,“金玉良姻”写的是宝玉与宝钗的婚姻。
在封建时代用世俗的眼光看来,门当户对,他俩的婚姻是相当美满的。
有金锁的皇商小姐和有通灵宝玉的贵族公子婚配,就像金玉一样匹配,是“天配姻缘”。
所以“金玉良姻”象征着封建婚姻。
“木石前盟”指宝玉和黛玉的爱情。
据小说第一回介绍,宝玉是青梗峰下的顽石转化、人格化。
黛玉是灵河畔的绛珠仙草的精魂。
前世她曾誓言,要以一生眼泪来偿还甘露之惠。
这“木石前盟”又是自由爱情的象征。
在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奉为天经地义婚姻法则的时代,贾宝玉选择的却是“木石前盟”,追求的是自由爱情婚姻。
在“都道是金玉良缘”的普遍看法下,他坚定只念“木石前盟”,并作为自己终生的信念。
一直到他被迫与宝钗结婚以后,他还是思念“木石前盟”。
这既是对爱情生活常识分享。
怀才不遇之我见

怀才不遇之我见高二(8)班王通最近学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看到诗人们动辄就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有鲍照“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的不得志,有杜甫“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无奈悲慨,有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满腔不满,亦有陶渊明的“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的壮志难酬。
这让我看到,从古至今,似乎大多数人都是满腹才华不得施展,满腔热血难以挥洒,于是才有他们人人都感慨英雄无用武之地。
他们全都把自己怀才不遇归咎于社会,归咎于帝王,因为社会昏暗,帝王昏庸,所以才导致自己有才难以施展,有志难以实现。
这样,似乎能说的过去,可细想一番,就不那么合乎情理了,我认为这些人只是一类人,一类自作自受无病呻吟的人。
这些人,可能是有些才华或才能的人,但他们不懂得如何使自己放光,让自己的才华发挥其光芒,实现其价值,只知道抱怨或自傲,只是静待时机,静待君王看重,得以重用,而不是去创造,争取时机,他们写的那些怀才不遇类的诗只是他们有文采的牢骚而已,哪些诗歌并不是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姑且欣赏一下文笔就可以了,不必惋惜诗人的怀才不遇。
真的才,并不只是治世济民之才,还要有为人处世,纵横捭阖,洞察世事之机之能,哪些怀才不遇者,可能只具备前者,但并不懂得后者亦是同等重要,再加上他们自身的一些毛病、脾气,所以才致使他们怀才不遇,他们让自己的才能被所谓的愤懑支配,怀才不遇也是必然的结果。
怀才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让其有用武之地,在怀才和用才之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让自己的才华有发展的条件、机会。
这个条件机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自己创造或争取的。
那些怀才不遇者可以说是彻彻底底的愚者,正所谓“愚者等待时机,智者创造时机”。
杜甫、陆游等人,还拿孔明自比,艳羡孔明能够壮志报国,为国捐躯。
可当年孔明没发迹前埋怨过、自傲过吗?答案是否定的。
相反,孔明时刻关注群雄之势,紧握动乱年代脉搏,洞悉天下,深知天下大势,他用他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告诉世人,他不怕得不到重用,他只是想要择明主而待,同时,孔明早已为自己创造了得以重用的人气条件,所以才有三顾茅庐这一佳话,孔明的才才是真才。
《终身误》解析

《终身误》解析终身误清代:曹雪芹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1)金玉良姻:指宝玉与宝钗的婚姻。
小说中曾写薛宝钗的金锁“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上面所錾的两句吉利话与贾宝玉出生时衔来的那块通灵玉上“癞僧所镌的篆文”,“是一对儿”。
薛姨妈也说:“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
”持“红楼梦反封建论”者认为这段婚姻是符合封建秩序和封建家族利益的所谓美满婚姻。
金玉:语意双关,既有贵重的意思,同时指代宝钗和宝玉。
木石,语意双关,和“金玉”相对,指代黛玉和宝玉。
(2)木石前盟:“金玉良姻”的对立面,指贾宝玉和林黛玉因前世之盟而产生的爱情。
作者虚构宝、黛生前有一段旧缘和盟约:绛珠草为酬报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之惠,要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
这两句与宝玉曾在梦中喊骂“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第三十六回)的话相似,但“俺只念木石前盟”应是摹写宝玉婚后所说的话。
持“红楼梦反封建论”者认为宝黛恋情是建立在共同反抗封建礼教基础上的爱情。
(3)“空对”句:意思是说宝玉与宝钗虽为夫妻而没有爱情。
雪,“薛”的谐音,指薛宝钗,兼喻其冷。
高士,文雅有涵养的人,指宝钗。
作者以“山中高士”比宝钗,表明了宝钗品性的高洁。
(4)“世外”句:“世外仙姝”,指林黛玉本为绛珠仙子,这里暗寓其已死,亦即所谓“已登仙籍”。
姝,美女。
林,指林黛玉。
(5)“叹人间”句:这是宝玉对自己与宝钗和黛玉之间两段情缘发出的感叹:直到今天,才终于相信人间之事始终都是美中不足的。
(6)齐眉举案:《后汉书·梁鸿传》中记载,梁鸿家贫,但妻子孟光对他十分恭顺,每次送饭给他时都把食盘举得同眉毛一样高。
后因以“举案齐眉”为封建妇道的楷模。
这里指宝玉与宝钗维持着夫妻相敬如宾的表面虚礼。
虽然宝钗对宝玉很好,但宝玉却始终放不下黛玉,所以说“到底意难平”。
士为知己者死之我见

前两天听了杨福家先生的报告之后,想了很多问题,对“士为知己者死”的思考就是其中之一。
“士为知己者死”语出《战国策·赵策》:“晋阳之孙豫让事知伯,知伯宠之,及赵襄子杀知伯,豫让逃山中,曰:‘嗟呼!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智氏矣。
’”后来,他变易姓名,漆身吞炭,使人认为不出自己,但几次刺赵襄子,都被赵襄子发现了,赵襄子因为他是义士而没有杀他。
最后一次刺杀赵襄子,赵襄子说:“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说:“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原来范、中行氏并不是豫让的知己,只有知伯,把他看作国士,才是他的真正知己,所以他要用死来报答。
《战国策》上有名的聂政、荆轲、豫让,《三国志》中的诸葛亮、姜维等都可以归结为“士为知己者死”这样的豪侠之士。
他们为了报答他人的知遇之恩,不惜生命、刚烈永诀,为朋友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成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传统信条,它反映了因为知音难得,人们为了报答知己,虽万死不辞的精神。
尤其是知识分子,一方面是洁身自好,“凤非梧桐不栖”;一方面是“士为知己者死”,如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之恩,辅佐后主,鞠躬尽瘁,成为古代知识分子向往、倾慕的典范。
我认为,“士为知己者死”主要传递的还是一个“忠”字,是我国5000年文明中“忠孝”文化在一个侧面的体现。
忠于谁?忠于比自己权位高的人。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的知识分子经常是地位不高的,他们为了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需要得到他人的赏识。
他们一生都在奋斗,考取功名、做人幕僚、期盼权高位重的人看上和赏识、获得施展抱负的机会,当这样的机遇到来的时候,怎么会不舍出自己的身家性命,为赏识的人鞠躬尽瘁呢。
我非常赞同杨福家先生强调的“学校要培养社会的好公民”这样的提法,如果只有“忠孝”,没有公民的意识,我们的国家很难有好的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必然会此起彼伏。
终身误——读《红楼梦》有感(1000字).docx

终身误——读《红楼梦》有感“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一曲《终身误》,言明了《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婚姻悲剧。
无法摆脱世俗,打破封建婚姻制度的他们,在纸醉金迷的大观园中,演绎了一场辛酸的梦。
忆起那年黛玉入府的惊艳,“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袅娜风流,弱柳扶风。
此等姿容,宝玉不由见之喜爱,赠予表字“颦颦”。
黛玉初见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惊觉熟悉,“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二人木石前盟,相见难忘。
回想黛玉在府中,与宝玉嬉笑打闹,亲密友爱,“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足见二人懵懂之中,已有甚于旁人的不同。
感情日渐浓厚之时,却不料来了宝玉的另一个表妹——薛宝钗。
宝钗出身薛府大家,生得肌肤莹润,鲜妍妩媚,不仅容貌上不输黛玉,还行为大方,处事周全。
待入了大观园,共建诗社时,才学上亦不逞多让。
而黛玉自幼丧母,体弱多病,天生忧郁,清高孤傲,看不惯宝玉与宝钗相处甚欢,常常使小性子,出言讽刺:宝玉要喝冰过的酒,宝钗劝好了他,黛玉便借紫鹃讥讽宝玉只听宝钗的话;先传了宝钗与宝玉“金玉良缘”之说,便因宝钗吃一种“冷香丸”,讽宝玉有无“暖香”来配她……尽管黛玉宝玉常闹矛盾,可心里依然只爱着对方,而宝钗对宝玉亦没有爱慕之情。
当众人都以为宝玉要娶黛玉时,贾母与王夫人等,却决定让宝玉迎娶宝钗,这就是封建婚姻制度残酷无情的地方。
林黛玉骄傲自尊,不屑于世俗,所以待人冷漠,不愿周转,而薛宝钗同样看透了世俗,却明白不可能摆脱,所以甘愿做一个合乎封建制度规范的大家闺秀;林黛玉母亲早亡,孤身寄人篱下,而宝钗娘家势力雄厚。
此两种原因,已让贾母等人做出了抉择,而黛玉宝玉之间的感情,已经不足以让她们动摇。
闻此“噩耗”,黛玉本就虚弱的身体更是经不住如此精神打击,竟自去了,而宝玉被凤姐等人以“偷梁换柱”的法子骗着娶了宝钗……实在是一场悲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 分 类 号 : 4 . I 20 2 文献标识码 : C 文 章 编 号 :62 8 8 (0 0 0 — 06 0 17 — 11 2 1 )2 0 0 — 2
一
通之处吧 , 终 身误 ” 在“ 解释的结尾又写道 :这支曲子从 曲名及十 “ 二支曲的结构看 , 当是哀叹宝钗的 , 由于宝钗的悲剧是与宝玉 、 但 黛玉紧紧纠缠在 一起 , 故此曲似亦可视 为 ‘ 钗黛 ’ 合写?可理解 为 是对 三个主人公 爱情婚 姻悲剧 的概括 。 ” 这种 前后矛盾 的说 法
性 质 的 自由恋 爱 , 在 客 观 上 他 摆 脱 不 了 “ 玉 良缘 ” 阴影 — — 但 金 的 这 属 封 建 礼 教 下 的 父母 包 办 。最 后 “ 石前 盟 ” “ 玉 良缘 ” 木 被 金 所
咏 叹的是薛 宝钗 的命 运 。如蔡义江前 辈是这样解释 它的 :这 首 “
子是把宝 玉、 黛玉 、 宝钗放在一起写 的 , 但不能 由此断定 这是合着 写 三人 或合 写二人 的。只能解 释成 曲子用对 比的手法 , 表现了宝 玉对黛 钗 两人 不 同的情 感 。这种 不 同 的情 感 贯穿 于小说 的始
终 。宝 玉在 爱 情 上 由游 离 于黛 钗 二 人 之 间 , 渐 渐 只 忠 情 于黛 玉 到
是 宝玉 , 至于宝钗 和黛 玉在曲子 中的作 用及地位是一 致的 , 到 起 的作用均是桥梁 的作用 , 故不能将曲子看成是咏叹宝钗的。 再从作者 的创作 意图上去看 。红楼梦》 《 始终把贾宝玉作 为第
人 , 是 由于宝黛二 人在精神思想上 的一致性所决 定的 , 这 这深
刻 地说明宝玉 的思 想和 当时 的世 俗之念是格格 不入的 。都道是 “ 金 玉 良缘 , 只念木石前 盟” 俺 就是宝玉思想 的真实写照 。这样 去
认为, 符合 贾宝玉 的精 神世界 。所 以 ,终身误 ” “ 曲子 的中心人物
曲子从贾宝玉婚后仍不忘死去 的林黛玉 , 写薛宝钗 的终身寂 寞。
曲名《 终身误》 就包含这个 意思 。u 红楼 梦大辞典》 , ” 《 编者亦认 为 此 曲通过写 “ 宝玉婚后仍念 念不忘死去 的林 黛玉 , 描写薛宝钗在
婚后生活 的冷落和难堪 , 又表现 了贾宝 玉的痛苦 , 复杂的 内心感
代替, 展示 了宝玉 的爱情 、 婚姻 的巨大悲剧 。他 的一生就此失去
了 意义 , 正 是 “ 身 误 ” 意 义 所 在 。所 以 , 曲子 的题 目来 看 , 这 终 的 从
对着 , 中高士 晶莹雪 ” “ 山 ,纵然是举 案齐眉 , 到底意难平 ” 是写薛
此 曲咏叹的人物也应是贾宝玉 。
宝钗 的。 俺 只念木石前 盟” “ “ ,终不 忘 , 世外仙 姝寂 寞林 ” “ ,叹人 间, 美中不足今方信 ” 是写林黛玉 的。所 以, 单从字数上看 , 得 是
不 出“ 曲写宝钗” 此 的结论 的。若按红学 界普遍 的看法 , 可反 过 亦 来说 : 曲子通过写宝玉婚后难以在精神上接受众 人皆夸 口称赞的 淑女薛宝钗 , 表现 了贾宝玉痛苦复杂的内心世界。后 一种说法倒 更适合宝玉的性 格和曲子 的内容 。既然如此 , 怎能认 定“ 终身误”
是 写 薛 宝 钗 的 呢 ? 也 许 《 楼 梦 大 辞 典 》 者 也 认 为 其 解 释 有 不 红 编
“ 身误 ” 曲中有 “ ” “ 终 一 俺 , 空对 ” “ , 叹人间 ” “ , 意难平 ” 等词 语, 这分 明是 以宝玉 的 口吻来写 出 自己精神苦 闷的 , 深刻地展示 了宝玉的叛逆思想 , 无论如何不能认 为写 的是宝钗 。诚 然 , 这 曲
“ 终身误” 知道是 : 都 金玉 良缘 , 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 , 山 中高士晶莹雪 ; 终不忘 , 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 , 中不 足今方 美 信 。纵然是举 案齐眉 , 到底意难平 。
对 于 这 支 “ 楼 梦 曲 ” 终 身 误 ” 解 释 , 学界 一 致 认 为 它 红 中“ 的 红
NO . 2
TI EDUC ME ATI ON
Febr r ua y
“ 身误" 终 之我 见
刘 丽 谷春 龙
摘要 : 贾宝玉独游太虚境时 , 曾听过 众舞女演唱的《 红楼 梦曲》其 中专 家认定“ 身误” , 终 一曲咏叹的人物是 薛宝钗 。笔 者从 小说主 人公的命运及在 小说 中的地位 , 以及小说的结构和“ 金陵十二钗” 正册的判词及 画面入 手, 认定“ 终身误 ” 咏叹的人物应是 贾宝玉。而薛
情 。[ ”1 2
笔 者认 为 这 是 个 误 解 。 终 身 误 ” 曲 咏 叹 调 人 物 应 为 贾 宝 “ 一
玉 。
首先从曲子 内容看 。终身误” “ 通过贾宝玉的 口吻来写 薛宝钗
的字 数 和 写林 黛 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字 数 是 大 体 相 当的 。都 道 是 金 玉 良缘 ” “ “ ,空
玉“ 潦倒不通 世务 , 愚顽怕读文章 ” “ 。可怜 辜负好韶光 , 国于家 于 无望 ”所 以,天下无能第一 , 今不 肖无 双” , “ 古 。宝玉真 的“ 内原 腹
来 草莽 ” “ ,天下无能第一 ” ? 大观园试才体对 额” , 吗 “ 时 他才思敏
捷, 引来贾政说 他“ 无知 的蠢物 ”可贾政他 自己做过好诗 , , 写过好 文章 吗?后来 , 大观园的诸 建筑有许 多题 名还 是宝玉拟定 的呢。 那么, 他为什么“ 不通世务 ” 呢?他为什么不像 宝钗 所劝 导那样去 走“ 经济仕途之路” 而误了终身大事呢?只有 从他 的内心世界上 , 去考虑 。这里 面的“ 误了终身” 即是 嘲讽那些 “ 禄蠢 国贼” 之流 , 而 夸赞 宝玉的反叛行 为。二 、 宝玉始终处在 “ 玉 良缘” 木石前 金 和“ 盟” 的矛 盾焦点上 , 他在精神 上忠情于 “ 木石前盟 ” ——这属 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