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孔镜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合集下载

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分析

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分析

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分析引言: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患者通常会经历腰痛、放射痛和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椎间孔镜技术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

本文将对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进行分析。

一、椎间孔镜技术的简介椎间孔镜技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通过向患者的椎间孔内引入显微镜和相关器械,可以直接观察和处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变部位。

相比传统开放手术,椎间孔镜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疼痛轻等优点,因此越来越受到患者和医生的青睐。

二、椎间孔镜技术的治疗原理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理是通过显微手术器械进入椎间孔内,清除或破坏导致症状的突出椎间盘,减轻或消除神经根受压的病变,从而缓解患者的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

三、近期疗效分析近期针对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进行的研究显示,椎间孔镜手术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并且术后康复速度较快。

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在椎间孔镜手术后的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患者的腰痛和放射痛明显减轻,而且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此外,还有研究显示,椎间孔镜技术对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也有一定作用。

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椎间孔镜治疗后,患者的尿潴留、无力和感觉异常等神经功能缺陷明显改善。

这表明椎间孔镜技术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还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外,为了评估椎间孔镜技术的长期效果,一些研究对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

其中一项研究显示,椎间孔镜手术后5年,患者的腰痛和放射痛仍然保持在较低水平,且没有明显的复发情况。

这说明椎间孔镜技术具有较好的长期疗效。

四、术前评估与手术适应症要确保椎间孔镜技术的治疗效果,术前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术前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确定手术的适应症和手术方案。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来说,适应症包括: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病情持续数月并且保守治疗无效、存在神经损伤等。

椎间孔镜与显微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

椎间孔镜与显微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

椎间孔镜与显微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探究椎间孔镜与显微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以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为对象,共80例,40例患者应用显微镜手术治疗,为对照组,40例患者实施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视为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半年、术后1年,腰椎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P<0.05。

结论腰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术具有微创特点,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时,有效促进患者腰椎功能恢复,提高治疗有效率。

关键词: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突出;显微镜手术近年来,我国医疗技术发展迅猛,微创技术逐渐应用成熟,且先进的手术设备、器械广泛应用于临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术式逐渐增多,受到患者与医护人员的青睐。

相比于传统开放术式,微创技术具有较多优点,如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1]。

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微创术式代表,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取得显著效果。

本文将以近年来80例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为对象,共80例,研究时间是2020年1月-2022年8月。

对照组患者,男、女各18例与22例,年龄为58-71岁,年龄平均值为(66.46±5.68)岁。

实验组患者,男、女各20例与20例,年龄为56-72岁,年龄平均值为(66.76±5.27)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分析,P>0.05。

1.2方法对照组为显微镜手术治疗:指导患者保U型垫上仰卧,取透视床下置,垫空腹部,实施全麻操作,使用C形臂X线及透视,确定手术节段,在体表标记。

在术前,常规消毒与铺巾,在脊柱正中或者微偏处作切口,主要位置为上位腰椎棘突至下位腰椎棘突。

皮肤、皮下组织、腰背筋膜逐层切开,紧贴骨面,将椎间盘突出侧椎板、关节突剥离。

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研究

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研究

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研究发表时间:2020-08-18T16:53:38.990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6期作者:田晓东张哲李鹏庄鹤程漠松李雪峰周健琦[导读] 分析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分析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我科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共50例,均给予椎间孔镜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和腰椎功能。

结果:治疗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和腰椎功能优于治疗前, P<0.05。

通过疗效评价,优良率达到96.0%。

无一例出现并发症。

结论: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确切。

【关键词】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临床疗效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主要由腰椎间盘退变、纤维环破坏等引起的神经卡压综合征引起。

通常表现为下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多数患者有较长的坐位病史[1]。

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综合征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

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是椎间盘退变。

髓核周围纤维环断裂可使髓核从后纵韧带薄弱处突出或膨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可引起下腰痛或下肢麻木、刺痛性疼痛。

此外,如果症状加重,压迫马尾神经将导致排尿功能障碍。

近年来,椎间孔内窥镜以其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等优点逐渐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本研究分析了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科2019年1月-2020年1月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共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34-78(53.55±2.26)岁。

1.2方法患者给予椎间孔镜手术治疗。

在局麻侧卧位条件下,经患者一侧或经椎间孔置入装有光通道、成像通道和工作通道的椎间孔内窥镜系统。

在内窥镜直视下,可清楚地看到突出的髓核、受压的神经根、硬膜囊和增生的骨组织,然后用各种钳子取出髓核,咬除部分增生的上关节突骨。

扩大狭窄的神经根管,直接解除神经根受压,同时进行持续冲洗和消炎治疗,缓解软组织疼痛。

1.3观察指标比较治疗前后疼痛和腰椎功能情况以及优良率。

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临床疗效分析一、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原理及技术特点经皮椎间孔镜(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简称 PELD)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通过极小切口在患者的腰部进行操作,使患者的腰椎间盘得到有效治疗。

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利用麻醉和 X 射线引导下,在患者的腰部皮肤上钻取极小孔道,然后将椎间孔镜插入椎间盘突出症的部位,对突出的椎间盘进行切除,达到治疗的目的。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技术特点主要包括微创、创伤小、恢复快等。

相较于传统的开放手术,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术中创伤小、出血少,患者的术后恢复较快,术后疤痕较小,术后并发症较少。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临床疗效1. 临床疗效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一项关于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 Meta 分析结果显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并且具有较好的长期疗效。

另一项临床研究显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后,患者的手术效果稳定,且术后疼痛症状得到明显的缓解,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有着良好的疗效。

2. 术后并发症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并发症率较低。

一项研究显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并发症率仅为 3.8%,术后出血、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非常少见,且大多数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另一项针对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回顾性研究显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具有较低的术后并发症率,对患者的身体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小。

3. 术后生活质量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一项关于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显示,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包括身体功能、疼痛程度、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另外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患者的自我照顾能力和社交功能都得到了良好的恢复,术后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临床疗效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临床疗效。

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介绍了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正文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概述、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原理、临床疗效分析、疗效评价指标以及治疗结果及讨论。

结论部分对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展望,最后进行结论总结。

研究认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该疗法为患者提供了一种较为轻便的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临床疗效、治疗结果、疗效评价、应用前景、存在问题、结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腰椎疾病,主要由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引起的。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存在创伤大、恢复慢、并发症多等问题,因此急需寻找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估该治疗方法对患者的疼痛缓解、功能恢复以及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

通过对临床疾病数据的分析,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与传统手术治疗的疗效差异,以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治疗选择,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探讨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提供思路和建议,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进步和优化。

1.3 研究意义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工作压力的增加,这一疾病的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而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存在创伤大、恢复周期长以及术后并发症多等问题。

寻找一种能够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且创伤较小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指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导致椎间盘髓核组织向后、侧后方向突出,压迫腰背神经根或腰脊髓,引起不同程度的腰背痛、下肢放射痛或运动障碍等症状。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等,但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如保守治疗疗效慢、反复发作等,手术治疗创伤大、恢复缓慢等。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逐渐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患者麻醉后,在腰部皮肤上作出小切口,经过椎弓根内侧到达腰椎间盘,然后通过镜头引导下,移除椎间盘突出部分,并在突出部位填充物质,从而减轻神经根或脊髓压迫。

这种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切口美观,在德国等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疗效。

在国内,近年来也有关于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报告。

一项临床研究观察了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疗效。

研究发现,手术后患者的腰背痛、下肢放射痛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手术治疗后患者的神经根功能明显改善。

手术过程中无出血或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明显瘢痕。

随访6个月后,患者的症状未出现复发。

还有一项研究观察了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

研究以10年为观察周期,对10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

结果显示,在手术后的10年时间里,有93例患者的症状改善稳定,仅有7例患者出现了轻度的腰痛。

长期随访结果也显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切口美观,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这种微创手术不仅创伤小,恢复快,而且可以减轻神经根或脊髓压迫,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但需要指出的是,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的适应症和操作技术对医生的经验要求较高,因此在选择手术方式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综合评估。

《2024年腰椎侧路椎间孔镜微创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范文

《2024年腰椎侧路椎间孔镜微创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范文

《腰椎侧路椎间孔镜微创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篇一摘要:本文通过对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见治疗方法及微创治疗技术的进展进行概述,重点介绍了腰椎侧路椎间孔镜微创治疗技术,并探讨了其临床疗效及治疗效果的评估方法。

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回顾性分析,展示了该技术在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优势和效果。

一、引言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其中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因其症状严重、治疗难度大而备受关注。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微创治疗技术在腰椎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腰椎侧路椎间孔镜微创治疗技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成为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及传统治疗方法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组织突破内层纤维环及后纵韧带,向椎管内移位并压迫神经根或脊髓的疾病。

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开放手术、物理治疗等,但这些方法往往创伤大、恢复时间长,且可能伴有术后并发症。

三、腰椎侧路椎间孔镜微创治疗技术腰椎侧路椎间孔镜微创治疗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脊柱微创手术技术。

该技术通过侧路途径,利用椎间孔镜进行操作,实现对突出椎间盘的切除和神经根的减压。

该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

四、临床疗效分析本研究通过对采用腰椎侧路椎间孔镜微创治疗的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该技术的临床疗效。

1. 手术方法及操作过程:手术采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通过侧路途径插入椎间孔镜,对突出椎间盘进行切除和神经根减压。

2. 治疗效果评估: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椎间盘突出的改善情况及神经根减压效果。

3. 临床疗效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随访观察,采用腰椎侧路椎间孔镜微创治疗的患者在术后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功能恢复较快,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影像学检查显示,椎间盘突出得到明显改善,神经根减压效果显著。

五、讨论腰椎侧路椎间孔镜微创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

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发表时间:2016-11-10T15:03:52.530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6年6月第6期作者:张明彦常磊刘斌彭帅沈雄杰刘向阳[导读] 采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分析疗效。

湖南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湖南长沙 410005【摘要】目的采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分析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月,采用椎间孔镜治疗的8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

随访内容包括术前与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指数,且优良率大于80%。

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选择椎间孔镜手术技术治疗,手术疗效满意。

【关键词】椎间孔镜;腰椎间盘突出症最近十年,脊柱微创技术方兴未艾、蓬勃发展,脊柱内窥镜技术、扩张通道技术、经皮内固定技术等得到广泛应用。

我院也紧跟时代潮流,在全省率先开展椎间孔镜的手术治疗。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1月~2016年1月,采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89例病例资料,分析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3年1月~2016年1月,本院采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9例。

其中,男性41例,女性48例,平均年龄34.8岁,L4/5节段突出77例,L5/S1节段突出12例。

患者术前均完善腰椎正侧位X线检查、腰椎CT和腰椎MRI检查。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单肢放射痛,部分患者还伴有不同程度腰臀部疼痛。

89例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见表一)。

1.2 手术方法均采用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技术完成手术。

患者侧卧于可透视手术台上,术前予以氟比洛芬酯镇痛。

术前根据CT和MRI确定穿刺点,消毒铺巾后局麻穿刺点,间断透视下穿刺针经安全三角进入硬膜外腔,硬膜外腔可用6-8ml局麻药浸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椎间孔镜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8-02-28T11:33:11.1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1月第2期作者:黄建伟胡代灵
[导读] 椎间孔镜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确切,而且手术切口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脊柱外科重庆 408300)
【摘要】目的:研究椎间孔镜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作出分析。

方法:将自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纳入为本次研究工作对象;按照患者意愿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施行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研究组施行椎间孔镜治疗;治疗结束后跟踪随访一年并分析比较两组的治疗疗效。

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优良率(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83.33%),P<0.05。

结论:椎间孔镜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确切,而且手术切口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椎间孔镜;腰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2-0208-02
腰间盘突出症[1]属于常见的骨科疾病,确诊为该疾病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为主。

本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讨椎间孔镜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作出分析。

现将本次研究工作结果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自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纳入为本次研究工作对象;按照患者意愿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分组,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8例,共30例,患者年龄28岁~63岁,平均(43.44±2.77)岁;病程0.5年~15.0年,平均病程(2.14±1.32)年;对照组有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共30例,患者年龄26岁~65岁,平均(44.08±2.32)岁;病程0.8年~14.5年,平均病程(2.53±1.02)年;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提示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施行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2] 行全身麻醉,并采取俯卧位;借助C型X线机定位后,作一切口约5厘米,切开腰筋膜并剥离同侧骶脊肌,采用拉钩将椎板拉开,充分暴露椎板、关节突;将1/3上、下椎板并关节突内侧采用枪式椎板咬骨钳咬除,产生一个正方形骨窗(长宽约1.5厘米)。

拉开对侧神经根,切除椎间盘骨赘及椎体后缘骨赘;术后置入引流管,引流48小时,给予抗感染治疗3~5小时,嘱咐患者卧床静养一周,一周后在腰围保护下适当活动。

1.2.2研究组施行椎间孔镜治疗[3] 采取侧卧位,借助C型X线机定位及监测,结合椎间盘突出具体位置与椎间孔具体大小选择适合的进针路线。

行局部麻醉,将穿刺针由局部麻醉进针点经椎间孔最后到达椎间隙;将对比显影液注入椎间盘,起显示效果以确定纤维环完整度;导丝经穿刺针置入,并逐级扩大工作通道直至可放入7.5厘米工作套管,采用配套夹钳取出突出髓核;确定椎间盘完全摘除后,转动工作套管,并仔细检查排除有无游离椎间盘碎块;若患者纤维环有破损,则应用双极射频消融技术进行针对性的修复与封闭;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1小时,1小时后在腰围保护下适当活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①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平均住院时间);②手术治疗效果。

1.4 判定标准
结合患者的实际病况参考NAKAI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分为四度,优、良、中、差。

①优:术后患者疾病症状体征均完全缓解,且神经功能、腰椎活动恢复正常,可以正常生活、正常工作;②良:术后患者疾病症状体征均明显缓解,但劳累会再次出现症状,不影响正常生活、正常工作;③中:术后患者疾病症状体征均有缓解,但仍有轻度腰痛不适感或下肢胀痛感,工作需减轻;④差:术后患者疾病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无法正常工作、正常生活。

1.5 统计学方法
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19.0处理分析数据,P<0.05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详细见表1及表2。

3.讨论
腰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确诊为腰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多由于腰椎间盘髓核或其它部分出现程度不一的退行性改变,当受外力作用下,纤维环破裂,会导致髓核突出至后方、椎管内,引发脊神经根受刺激而患者出现腰部疼痛等症状表现[4]。

本次研究为进一步探析椎间孔镜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特选取30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施行椎间孔镜治疗,另选取30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施行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从研究结果表1、表2可知,椎间孔镜治疗的治疗优良率明显优于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且手术相关指标均优于后者。

椎间孔镜治疗腰间盘突出症,术中给予患者局部麻醉,同时开一小切口(约7毫米),通过将椎间孔扩大顺利取出髓核;与传统手术比较,该疗法创伤小,出血量小,术野更清晰,并且不造成脊柱稳定结构受破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疾病康复[5]。

综上所述,给予腰间盘突出症患者施行椎间孔镜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确切,且切口小,创伤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邓红震.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33):6521,6524.
[2]陈燕,吴刚,刘锴等.椎间孔镜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6,37(11):1277-1278.
[3]易志.经皮椎间孔镜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术期护理措施探究[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15(4):509-510.
[4]杨爱玲,周云仙,庞清江等.椎间孔镜治疗老年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J].现代实用医学,2016,28(2):262-263.
[5] 何井法.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7):132-1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