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合集下载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列国纷争1、原因(1)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

(2)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概况(1)“春秋五霸”(2)“三家分晋”“田氏代齐”(3)“战国七雄”3、影响(1)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2)秦灭东周知识提升1:关于“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表明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实质上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二)与华夏认同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2、表现:(1)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2)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3、影响: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基础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一)经济发展1、表现:(1)农业:铁器牛耕和兴修水利(2)工商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城市兴起,经济功能发展;出现不少大商人2、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分工(2)井田制逐渐崩溃(3)推动各国变法,促进社会转型(4)推动思想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二)变法运动1、背景:(1)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结构发生变化(2)兼并战争日益激烈,各国亟需富国强兵2、代表——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战国)(2)内容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政治——奖励军功,限制贵族特权;推行县制;主张以法治国,中央集权3、结果:商鞅被杀,变法成功4、地位: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5、影响:(1)顺应了历史潮流,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2)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三、孔子和老子(一)孔子1、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2、主要思想:(1)思想核心是”仁“(2)政治上:以德治民,以礼治国(克己复礼);主张恢复周礼(3)教育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3、文化贡献:《论语》和”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二)老子1、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2、主要思想:(1)世界观:天地万物的本原是”道“(2)朴素的唯物论(3)朴素的辩证法(4)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3、文化贡献:《老子》(《道德经》)四、百家争鸣(一)历史背景1、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2、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3、文化:私学兴起(学在民间)(二)主要思想派别(三)影响(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基础(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知识提升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铁犁牛耕;手工业技术革新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集体耕作——个体农耕;工商食官——打破工商食官,出现大商人土地制度的变化: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

统编高中历史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统编高中历史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象。华夏民族与国家在独自发展的历程中,在政治、文化、民族 意识上都表现出一种开放、兼容、内聚的形式与态度,这在本质 上对华夏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方向起了定位作用,也促进民族、国 家几千年来不断发展,并形成一些重要的民族与国家认同的特 点,如种族的兼容性、国家对民族的安全性义务、文化的互融性 与开放性等。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一致性使我们的民族、国家 具有十分顽强的生命力。积淀深厚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和对国家 机器公共职能的实际需求,以及长此以往所产生的对祖国、民众 的情感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华夏民族广大民众的生命价值 取向,凝聚成为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
[练经典小题]
1.春秋后期,礼乐制度崩坏,太史乐官流散,典籍落入民间,
士子国人,初则竞相传诵,转而各家自立说。据此可知,百
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
()
A.铁犁牛耕的使用
B.周王室衰微
C.文化扩散和教育下移
D.礼乐制度被破坏
解析:据材料“太史乐官流散,典籍落入民间,士子国人,初
则竞相传诵,转而各家自立说”说明文化扩散和教育下移带来
知识梳理(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1)春秋:齐国 、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 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 五霸”。
(2)战国: ①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 卿大夫 掌握了实权, 例如晋国的三家分晋,齐国的田氏代齐。 ②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 7 个 大国,史称“ 战国七雄 ”。 ③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在公元前 256 年 被 秦国 吞并。
核心特征:学术自由。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 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 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韩非子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 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原创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原创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原文大意是:“在上位者只要重 视礼,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 位者只要重视义,百姓就不敢不 服从;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信,百
现的是( B)
A.民本思想 C.礼法并重
B.仁政思想 D.礼治为先
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 你。”这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即是指统治者施以恩惠,采取有 利于取得民心的政治方略,故B
——马兴《春秋时期山西境内北狄的华夏化及其对华夏族的影响》
思考:上述史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因素有哪些?
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打破了民族之间的界限,促进了民族融合。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方面 生产力发展: 铁犁牛耕出现,水利兴修; 生产关系变化:井田制瓦解,土 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小农经济逐 步形成,由集体变为个体经营;
治国理念 “仁”“为政以德”
“仁政”
民本思想 “节用而爱人”
“民贵君轻”
历史观 “克己复礼”,较保守 主张社会进步
荀子 性恶论 强调 “仁义”“王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主张社会进步
史料探究
史料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君执柄以处势,故 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 以法为本,法不阿 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 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结合所学可知,①②③分别 为春秋战国时期在经济、政 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转型的表 现;④说法不正确,中央集 权制度的正式确立是在秦朝 建立后,故A项正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测 当堂测试 测试
依据材料提取有效信 息,排除错误选项。

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

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

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一、背景概述自周末诸侯分封制度开始,中原地区就不断地出现了各大诸侯国之间的争斗。

在权利、领土、经济等方面,诸侯国之间争斗不断,这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以战争为主体的诸侯纷争时期一直持续到秦统一六国之前。

二、诸侯纷争的原因1.领土争夺在那个时代,领土之争是诸侯国之间最为根本的矛盾,各大诸侯国之间与邻国的交界之地的争斗不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仅是文化残缺的情况。

2.利益的争夺诸侯国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不断地争夺资源。

例如,某个诸侯国可以采摘大量的天然香料,这些香料可以在贸易中换取大量的金银,从而获得优势和财富。

3.个人的野心诸侯国中的一些君主,他们的个人野心也是导致战争不断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各大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纷争充斥着勇者斗狠的场面,形成了一个虚假的诸侯国集团。

三、变法运动的兴起1.新思想的兴起变法运动是通过一些思想家的策划,让君主和百姓对运行中的诸侯分封制度进行质疑和改革。

在这里,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中的思想为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2.被压迫阶层的呼声变法运动的兴起离不开被压迫阶层的呼声。

在民众中,不断有人通过上书、上表等方式向君主质疑分封制度的弊端和不足,这也是变法运动能够在这个时期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

3.各方达成共识变法运动的兴起最终得到了君主和百姓的认可和支持。

在这个时期,容易被忽视料想来自于民间良好的对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四、纷争的不断升级1.不同阶层间的冲突激化作为变法运动的起源,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开始不断升级。

在这种情况下,民众之间开始流传一些关于君主和百姓之间的争斗,或者是对分封制度的抗议。

2.新权力的崛起在变法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君主和百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各大诸侯国和地区,新的权力在这个时期也得以崛起。

在这种情况下,不同时期的新兴势力通过对权力、领土等各种资源的“各显神通”,逐渐形成了复杂的格局以及一系列的战争。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列国纷争1.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公元前770—前476年)“春秋五霸”: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2.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3.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公元前475—前221年)战国七雄: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二)民族关系:“华夏”认同1.时间: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

2.表现: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②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3.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一)经济发展的表现(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1.农业:①生产工具: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起来③经营方式:由集体耕作向小农经济转变④农业技术: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⑤水利: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2.手工业: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铁器广泛使用。

3.商业:“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不少私营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名词解释】小农经济①一家一户: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分散性)②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③自给自足: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封闭性)④精耕细作:多投入多产出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吴 楚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时代特征1:诸侯纷争与政权下移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 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 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 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 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刘向《<战国策>书录》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时代特征1:诸侯纷争与政权下移
材料一: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秋, 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王卒大败。 祝聃射王中箭,王亦能军。
材料二:势力逐渐强大的诸侯,打着 “尊王”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春秋时 期,晋300年大小兼并战争约500场会盟 数十次,大量诸侯国被吞并。


时代特征4:诸子竞起与“百家争鸣”
争鸣
论战辩驳 代表不同阶级
吸收借鉴 百家合流
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共同发展 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共识:主张结束混乱,统一思想,统一社会。
西周 早期 国家
分裂孕育统一、国家趋向成熟 政体已显雏形、社会已在转型
OPTION 01
诸侯纷争 礼崩乐坏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时代特征1:诸侯纷争与政权下移



魏齐


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兼并。 主要的大国包括:齐、楚、 秦、燕、赵、魏、韩七国。 各国以统一为目标,攻城灭 国。
战国形势图
时代特征2:区域统一与华夏认同
春秋列国形势图
材料1 “春秋无义战”,论其实质,都 是大国霸主对弱小国家的侵占、掠夺 和兼并。经过齐、晋、楚、秦等大国 的轮番争霸战争之后,处于大国周围 的许多小国相继被灭:齐国兼并了30 余国,成为东方大国;晋国兼并了20 余国,成为中原的大国;楚国兼灭的 国家最多,达到40余国,成为南方的 大国;秦向西兼灭10余国,成为西方 的大国。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

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
诸侯争霸、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7:“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
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 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打手击中旧。贵各族国势地力主,阶建级立的起普有遍利发于展中壮央大
——《史记·商君列传》
四、思想之变
(一)春秋先声
自主学习:了解孔子与老子的基本思想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仁和礼,仁指的是仁者爱人,礼指的是克己复礼; 主要观点: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同时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 礼乐制度;教育上提出“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整理了一 系列典籍《诗》、《书》、《礼》、《易》、《春秋》;
派别
代表人物
孟子
儒家
荀子
道家
庄子
阴阳家
邹衍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子
思想主张
”性善论“、仁政 ”性恶论“、隆礼重法
逍遥自由
”相生相胜“理论 ”兼爱“、”非攻“、”
节俭“、”尚贤“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二)百家争鸣
这一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 内的反映;
——《史记·苏秦列传》
(二)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铁犁牛耕的推广
农业生产力提高
促进手工业发展和工商业繁荣
个体劳动、个体经营 (私田开拓、公田不治)
个体小农脱离氏族, 宗法关系遭到破坏
井田制瓦解 土地私有制确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新兴地主阶级出现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梳理 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梳理 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梳理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列国纷争1、背景:①东周时期,周王室控制力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

②诸侯实力日益强大独立性增强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

2、表现(1)春秋五霸:东方的齐国、北方的晋国、南方的楚国、长江下游的吴国与越国(2)战国七雄的形成(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实质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①三家分晋: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②田氏代齐: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姜姓国君③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最终形成韩、赵、魏、楚、燕、齐、秦七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根本原因:生产力提高(3)实质:分封制瓦解直接原因:王室衰微知识延伸: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不同项目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时代特征处在奴隶制瓦解时期处在封建制确立时期战争性质奴隶主之间的争霸战争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战争结果冲击了奴隶制,使东周处于分裂局面封建制逐渐处于社会主导地位,为统一打下基础3、影响(1)积极:①列国纷争,政治秩序的动荡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②一系列兼并战争加速了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的进程。

③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也促进了当时各民族的交融④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兴起并掌握政权,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转型和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2)消极: 战乱频仍给百姓带来灾难。

知识拓展:周朝的政治经历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变化历程,反映了“西周分封制实行巩固了统治”→“春秋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诸侯争霸,不再服从周天子的命今”→“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崩溃,兼并战争不断,新兴地主阶级夺权”的历史变迁。

(二)华夏认同(1)华夏:华,指服章之美;夏,意为礼仪之大。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少数民族先进而自称为“华夏”。

(2)原因:诸侯争霸;民族斗争;民族往来频繁;礼乐制度的教化(3)影响①战国之后,内迁民族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②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③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程标准课标解读课标导航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1.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诸侯纷争对民族融合和统一的作用。

3.搜集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和庄子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百家争鸣的内容,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百家争鸣”的意义。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背景: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2.表现(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称“春秋五霸”。

注意“春秋五霸”的地理区位。

(2)“战国七雄”①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史称“三家分晋”②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注意各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分布。

3.结果: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

挑战周天子权威4.影响(1)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等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1)农业⎩⎨⎧①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②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农业生产率提高。

公元前256年,李冰主持修建,具有防洪、灌溉和水运等作用。

(2)工商业⎩⎨⎧①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

②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③私营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2.变法运动(1)背景:兼并战争日趋剧烈。

(2)目的:富国强兵。

(3)代表:商鞅变法 姓公孙,生于卫国,受封于商。

①时间:公元前356年。

剥夺和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

②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强制把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实行什伍连坐;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④影响: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孔子与老子1.孔子 (1)生平: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破落的贵族家庭。

关爱他人(2)主张⎩⎨⎧①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②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应适时改良。

(3)成就⎩⎨⎧①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推动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②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古文献,后来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2.老子(1)生平: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

(2)主张⎩⎨⎧①万物本原为抽象的“道”。

②包含朴素的辩证法。

世间事物都是对立的,可以相互转化③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百家争鸣1.社会变革(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

(2)各国统治者出于竞争需要,争相招揽人才。

(3)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

2.百家争鸣(1)内涵:士人从各自代表的阶级阶层集团利益出发,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代表⎩⎪⎪⎨⎪⎪⎧①儒家:战国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

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②道家: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③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④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人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⑤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提出“相生相胜”理论。

(3)影响⎩⎨⎧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不仅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阅读教材·想一想1.阅读教材P11“史料阅读”:“家殷人足,志高气扬”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和变法运动有何关系?提示:现象:私营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富比王侯。

关系: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导致上层建筑变革。

2.阅读教材P11“学思之窗”: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

提示:体现了商鞅主张变法和反对因循守旧的态度,有利于变法措施的推行。

3.阅读教材P13“思考点”: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你能举出若干学派的核心思想内容吗?提示:原因:①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

②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各诸侯国富国强兵的需要。

核心内容:儒家的“仁”或“仁政”;墨家:兼爱、非攻、尚贤;法家:法治。

发掘教材·读一读1.阅读“春秋时期青铜戈”(见教材P9)信息解读:上图为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青铜戈。

“青铜戈”是古代格斗兵器中最典型的代表,反映了古代先进的青铜铸造工艺,在中国古代军事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阅读“战国形势图”图片(见教材P10)信息解读:春秋后期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出现混战纷争局面。

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最后形成“战国七雄”。

3.阅读“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见教材P11)信息解读: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周王朝势力渐弱,列国各自为政,经济也自成体系。

各诸侯国纷纷自行铸造货币,相互流通,形成了多币制和多币型长期共存并用的特殊局面。

探究一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的必然性史论要点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

3.战争的频繁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为了在战争中把握主动,避免失败或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

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变法。

4.法家思想的推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对点训练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掀起了变法的热潮。

这一时期的变法主要适应了()A.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B.法家推崇者的需要C.新兴农民阶级的需要D.宗法贵族们的需要解析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分享政治权力,参与政权。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就是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进行的。

答案 A2.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是()A.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B.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的兼并对象C.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D.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解析法家主张以法治国,追求功利。

践行法家思想,能够实现富国强兵,避免在争霸战争中失败或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这是各诸侯国国君推行变法的出发点。

答案 B探究二时代变革中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史论要点对点训练1.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其核心思想是()A.以德服人B.“仁”C.克己复礼D.仁政解析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材料“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体现了“仁”的思想,即“仁者爱人”。

答案 B2.《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反映出()A.孔子强调道德的作用B.老子重视法律C.老子主张顺应自然D.老子哲学中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解析题干材料中“法”字的含义是“仿效”“效法”。

材料的核心观点是“自然”,是天地万物效法的终极目标。

由此可见,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探究三(核心素养)“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意义素养解读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春秋战国时期,伴随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奴隶制经济崩溃,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士阶层地位上升,颇受重用。

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3)随着“私学勃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平民开始接受教育;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百家争鸣”局面的意义(1)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为当时中国社会变革、转型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

(2)奠定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彰显了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

对点训练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关于“百家争鸣”部分写道:“惟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新集体”主要是指()A.诸侯B.卿C.士D.商人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抓住“百家争鸣”,说明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此时期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故C正确。

答案 C2.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实价值。

”这说明()A.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B.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C.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D.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更有难以估量的现实价值”可知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故B项正确。

答案 B【典例1】《左传》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

违背了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礼崩乐坏A.诸侯坐大 B.王室衰微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增强题干材料所述现象的表现C.封邦建国体制瓦解D.经济领域变革题干材料所述现象的表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立意以《左传》记载的史料信息为切入点,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