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反思改进教案)【教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
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
本节课在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满清王朝经过与外国列强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这就迫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另外寻找一条民族救亡之路。
维新变法在当时就成为中国一条最合适的挽救民族存亡之路。
变法的失败又使中国的有识之士明白:在中国不能再依靠腐朽的清王朝本身,必须寻找革命的道路,成立政党,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
因此这一课是腐朽的清王朝的没落向新生的革命的中国的过渡。
【学情分析】1、本课是八年级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关系到学生对历史的理解程度。
2、结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采取情境烘托、设疑讨论、分组导学等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导学任务。
3、教师采用合作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作业课外试题和课堂质疑、讨论和课外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式。
4、八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基础,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七年级学生有较大的提高,这为开展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和保障。
然而由于本课在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结合点,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连皇帝都参与了变法,居然会失败,这一点学生有点不明确。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公车上书,“戊戌六君子”相关内容。
2、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及其社会背景;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维新变法的性质及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
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3、知道维新派创办的主要刊物。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红岩中学田春艳【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公车上书、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以及戊戌变法的内容等历史基础知识。
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和历史文献等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找出戊戌变法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改良运动,是进步的,爱国的。
从而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及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重点的突破:运用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等人的活动入手,结合问题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
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维新变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难点的解决:先让学生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讨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后我再加以引导,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指导法探究法提问启发法多媒体演示法【教学资源】1、含梁启超、康有为等人图片的演示文稿;2、多媒体教学设备3、学生编排历史短剧【板书设计】维新变法拉开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及其机关报——强学会、《中外纪闻》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及结果戊戌变法 1898年6月—9月(百日维新)第6课戊戌变法1、维新变法拉开序幕2、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3、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及其结果【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是通过介绍当时中国社会背景而进行导入的,但也可以让学生作复习小导师自行导入,不过我认为第一种还是比较好的,因为,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了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便于解决重点和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我国一部分先进的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改革运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戊戌变法。
一、维新变法拉开序幕设计思路:在讲第一部分维新变法拉开序幕时,先打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让学生介绍康有为、梁启超的资料,我认为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并为下一步讲授开展变法的原因做好铺垫。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1)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制。
3.介绍“维新派”及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相关事迹等。
4.补充戊戌变法的背景,让学生对当时的时代环境有更为清晰的认知。
(3)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
3.图文结合,详细介绍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的情况,突出《时务报》和《国闻报》,思考其带来的作用。
结论: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制造舆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4.通过展示史料,引导学生思考史料:材料一:这些时报虽然没有送到光绪皇帝手里,但因为内容痛切,在北京的一些官员和士大夫辗转传抄,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刊载,因此流传颇广,影响颇大。
——李侃《中国近代史1840—1919》材料二: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思考: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结论:主要宣传变法图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第三篇走向高潮光绪帝与百日维新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分析百日维新的背景。
2.展示史料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并提出建议:采法俄、日以定国是,大集群臣而谋变法等。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3.展示漫画(右图所示),组织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说说图中的光绪帝处境如何?(2)你认为光绪帝急需解决哪些问题?(3)此时的光绪帝做出怎样的选择?结论:(1)光绪帝没有实权,慈禧太后操纵着清廷大权。
(2)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下的大清岌岌可危的国运;挣脱慈禧太后的权力束缚,夺取实权。
(3)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4.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对戊戌变法有更系统的了解。
5.通过列表的方式,引领学生归纳百日维新的内容,分析起影响。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精选6篇)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精选6篇)《戊戌变法》篇1三、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师:1898年1月24日大年初三下午三点,在总理衙门的西花厅,一方是李鸿章,荣禄,一方是康有为,在场的还有翁同龢等人。
荣禄首先发难,讲:“祖宗之法不可变!”康有为立即驳斥道:“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既如此地为外交署,亦非祖宗之法所固有,因时制宜,诚非得已!”双方的辩论,较量主要围绕三个问题面展开的。
1.主要内容生:(在事先准备的基础上由六位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辩论)2.实质与作用师: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什么呢?生:(分析回答)师:论战的作用有哪些呢?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与认识)师:这场论战说明了什么?反应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论战的实质去思考)生:(思考、讨论回答)师:(谈自己的看法)说明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分享政权的愿望,反映出他们有强烈的鲜明的爱国心,正义感。
师:(引导学生回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潮,洋务派的洋务思想)这些思想与维新派的维新思想有什么异同点?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主张、目的、特点、代表的阶级利益等方面思考回答)师: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
而社会改良真能得以实施,还需要什么条件呢?(引导学生从改良的概念入手进行思考)生:(讨论、思考、简单回答)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皇帝的支持,维新派还要有具体的改良方案和自身组织上的准备。
(按学生的思路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讲述)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全国人民反对,康有为从广东赶到北京后,再次给皇帝上书(第五书)(打出第五书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变法的紧迫感,重要性。
上书仍未直接到光绪皇帝手中,但其内容痛切,在大小官员中辗转传抄,引起强烈反响。
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发表——光绪看到了。
准备召见,囿于非四品以上的官员不得召见的祖制,遂改令递送条陈,并下令:对康有为的条陈要随到随送,不得阻拦扣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教师归纳:学习他为民族大业
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精
神。 提问: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
什么精神?
教师强调:戊戌变法虽然失败
了,但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 【问题 6】课件出示研读材料:
影响。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
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
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
望态度。
材料二:变法形势危急时,维
新式学堂
想的传入
裁减绿营,训 有利于提高军
练形式军队 队的战斗力和
军事素质
生读书口答:实施变法的 1898
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历史上 【问题 3】作为一次由皇帝亲 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自支持、发动的维新变法,又
得到那么多读书人的支持,最 生:变法失败了。
后能否获得成功呢?
师:变法没能像维新派所期望
二次备课
“南洲讲学开新派,万木森森 一草堂。”万木草堂由康有为 创办,他在此讲“中外之故救 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 情境 国之法”,广招弟子,意欲改 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 引入 革清朝的政治与教育制度,并 积极性。 培养了梁启超、韩文举、陈千 秋、麦孟华等一批维新变法人 才,因此草堂被视作戊戌变法 的策源地。《马关条约》的签 订,使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 重,试看康有为等人为挽救民 族危亡进行了哪些探索,今天 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和探讨这
2,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变法的影
响,之后共同归纳总结如下:
1.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
爱国政治运动,加快了中国近
代化的进程。
2.维新派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
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
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
爱国和进步的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6课戊戌变法》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的一个章节。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历史背景、主要人物、改革措施、失败原因等多个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来加深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和革命的区别可能还不是非常清晰,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区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认识改革事业的艰巨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来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与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戊戌变法的过程,包括主要人物、改革措施等。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巩固。
强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对后世有何影响?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2024-2025学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上课用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2.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
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中国如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二、百日维新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
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6课《戊戌变法》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6课《戊戌变法》一. 教材分析本课《戊戌变法》是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基本情况,认识戊戌变法的意义和教训。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危机、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活动、戊戌变法的展开、戊戌变法的失败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并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的意义和教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戊戌变法的意义和教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戊戌变法的意义和教训。
2.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原因和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内容。
3.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戊戌变法的意义和教训。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教材。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的课件。
3.视频资料:关于戊戌变法的相关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历史事件,引出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戊戌变法的原因和失败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戊戌变法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思考维新派和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提高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的影响。
难点
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失败原因。
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有着不同的反应,并在寻求试图摆脱这种局面的方法。
前面我们学习了农民阶级掀起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洋务派兴办的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而洋务运动也随着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而成了明日黄花。
既然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都不能完成这一任务,那么,中国的资产阶级又如何呢?
一、公车上书——拉开序幕
教师:1895年春,正直中国科举考试,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莘莘学子听到了什么?为挽救民族危亡又做了什么事情呢?
学生:他们听到了签署《马关条约》的消息,然后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教师:(解释)拒和是指不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变法是指改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
学生:(整理、记忆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起人、影响)
二、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舆论宣传
教师:公车上书失败了,维新人士就此罢休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他们转而去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积极地宣传变法思想。
请大家整理出他们的活动情况。
学生:(讨论、整理)
地点报刊人物主张
上海《时务报》梁启超《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
教师:(提出问题)比较维新派与洋务派政治思想的主要区别。
学生:洋务派主张维护封建统治,维新派主张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三、百日维新——达到高潮
教师: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唯一途径就是变法。
光绪帝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被深深地打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指导学生找出百日维新的时间和内容)
学生:(讨论、整理)
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
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无策。
四、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中说:“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那今日中国早就不是贫弱的样子了!”
教师: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看出戊戌变法的结果是怎样的?
学生:失败了。
教师: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顽固派是如何破坏变法,打击维新派的?
学生:(讨论归纳)①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
②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教师:(展示谭嗣同的绝命诗)
材料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教师:(提问)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学生:“贼”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
“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教师:谭嗣同本来有逃走的机会,但他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来唤醒民众,你认为他这样做值不值得?为什么?
学生1:不值得,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
学生2:值得,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
教师: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
沧海浮沉,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会永远铭记。
教师: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1)历史意义: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2)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3)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
(4)结论: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
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
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第6课戊戌变法
一、公车上书(拉开序幕)
1.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加剧
2.时间:1895年
3.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参加会试的举人
4.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二、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舆论造势)
1.《时务报》,上海,梁启超,《变法通议》
2.《国闻报》,天津,严复,《天演论》
三、百日维新(高潮)
1.人物:光绪帝、康有为
2.内容:政治、经济、教育、军事
四、戊戌政变(失败)
1.原因: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2.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教学反思
一、为学生探究创设情境,并提供探究的材料。
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更好地将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制造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历史氛围。
二、当然,我的教学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注意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复习巩固
2、如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中学生必备的技能。
教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