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人教版历史八上第6课 戊戌变法优质课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优质课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优质课教案_1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作用。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由于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因此,仁人志士开始寻求新的救国之路。

本课中会介绍到维新人士通过改良的方式,寻求制度方面的变革来挽救民族危亡,然而这种变革触及了封建势力的利益,因此在慈禧太后的干预下宣告失败。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洋务运动的学习,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有了初步认识,已经知道洋务派学习只学技术的方式是不能挽救民族危亡的,但是如何挽救民族危亡,学生不知道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会如何选择。

本课就会为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会进一步了解在洋务派之后,还会有哪些仁人志士通过何种方式继续进行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公车上书”是近代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开端;了解主要代表人物,概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知道严复的主要维新思想及其在近代中国思想进步中的作用;探讨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探讨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四位历史人物为救亡图存进行的努力,认识维新变法的过程,结合“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失败,探讨戊戌变法的目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的探索之路,学习他们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重难点
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6课《戊戌变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6课《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尝试,同时对于中学历史教师来说,它又是一堂内容多、杂、难,比较棘手的课。

在本课中我力图以人为本,突现活的历史,旨在诱导学生了解历史、探究历史、反思历史。

其一:知识体系上以“再现维新”、“审视维新”、“反思维新”构建更加科学严谨的知识体系;其二:教法上采取学生自主探索、师生互动探讨等开放式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并尝试研究性学习。

【知识与能力目标】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康、梁的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与失败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要求学生归纳整理维新变法从思潮萌发到拉开序幕,再发展到高潮阶段的演进历程,进而掌握系统整理历史事件的方法;2、通过分析说明“百日维新”的政策措施的目的意图,使学生体验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运用史料观察、思考和解决历史及其相关问题的思想方法;3、通过学生课堂思考与讨论,分析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影响,从而掌握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在国势危难之间,决心救亡图存,矢志改革,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而不懈努力的学习中,感悟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探索真理的崇高精神;2、从戊戌变法失败的学习中,体会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挫折与艰辛。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理解与掌握。

1、电脑、投影仪;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3一、导入新课师:以今日新闻的形式请同学播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

并提出听闻此新闻的感受,借以吸引同学注意力。

(《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大转折,对这古老的帝国来说,犹如晴天霹雳。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赛课获奖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赛课获奖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赛课获奖教案_1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技能目标1、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

2、通过从情感目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法指导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师:以诗歌的形式[讲授新课]公车上书的视频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公车上书的背景教师讲述:《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

这一危机深深地刺激了国人的觉醒,激起了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追求独立自强的激情与呼号,变法呼之欲出。

2、公车上书(1)解释什么叫“公车上书”?公车: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参加考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

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2)出示公车上书的时间、人物、内容和影响(3)指导学生看康有为、梁启超的图片并介绍其人物。

二、维新变法思想的宣传教师讲述:虽然上书不达,但却轰动了京、沪,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康、梁带着对国势的沉痛、救国的迫切、变法的热衷、自强的思虑,继续为变法而奔走呼号。

1、思考:康梁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推动变法还进行了哪些大量活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2、课件展示学会的名称和报刊图片思考: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使维新变法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3、课件展示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上宣传变法的内容和康有为与顽固派崇厚的论战的主张请学生带有感情的朗读。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优质教案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优质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

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中国如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二、百日维新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

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6课 戊戌变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6课 戊戌变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一. 教材分析本课《戊戌变法》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1898年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变革——戊戌变法。

此次变法旨在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以振兴中华。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本节课通过介绍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次重要的改革尝试,认识其历史意义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戊戌变法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在学习本课时,学生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此外,学生应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振兴的意识,培养热爱祖国、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讲解典型历史事件,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戊戌变法。

4.情感教育:结合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戊戌变法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

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教案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及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的意义


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导入新课】1分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我国一部分先进的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轰 轰烈烈的变 法改革运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戊戌变法
(板书)课题第6课戊戌变法
(二)【出示目标】1分
2、主要内容:经济、政治、文化、军事
3、戊戌政变-变法失 败
4、性质:
5.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全班学情
( 四)【合作探究】(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15分钟:讨论5分钟,展示10分钟)
1、教 材P30“课中题”:戊戌变法的哪些内容对封建旧势力冲击最大?
2、教材P32“温故知新”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三)【自学自 测】15分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 认真自读课本,大字部分细读,小字部分快读,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交流自学结果。
一、公车上书
时间:
背 景:
发起人:
内容: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影响:
二、百日维新
1、开始标志:
3、教材P32“畅想天地”
(五)【课堂小结】1分
(六)【当堂检测】(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12分
必做题:优化:智能演练1-8,轻松尝试 :7
选做题:其他优化作业




课题
第6课戊戌变法
主备人
备课时间
周星期
第6课时

(名师整理)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形成正 确的历史现象认识观。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如何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近 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教学方法
指导法探讨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归纳法
教学准备
研读教材,设计教学。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诗歌:“世界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
提问:上述诗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谁能说一说,该诗是在怎样的史实下完成的?
二、学习新课
(一)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课本第17—19页内容,找出并标注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时间、代表人物、拉开序幕、开始、内容、结果)、作用。
(二)合作探究
1、根据戊戌变 法的内容分析,说 一说该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其对中国 的影响如何?
课型
课题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戌变法(二)——戊戌变法
时间
课时
1
主备
审核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指导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行阅读课本,找出维新变法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内容及其影响;通过合作探究,认识维新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以甲午战争 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后为背景,并以张謇为 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该时期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戊戌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运动,为什么还会失败?它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历史教训?
3、以甲午战争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为背景,并以张謇为 实例,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优质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优质课教学设计_0
每组派一个学生说明填表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带着学生重温基本知识,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以表格形式对学生进行点拨讲述四件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对其作用加以归纳总结,增强学生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在脑海中能够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3括展延伸
1.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2.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也就是学习西方科技→制度→思想的一个过程,但最终都是失败而告终,为什么呢?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八年级上册第27-40页,结合教材完成导学案的知识梳理。
四、先学:
布置学生完成课前导学案中知识梳理
五、后教:
复习过程:
1、自主构建,形成体系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中国近代化四次探索的时间、代表人、思想主张、目的、内容、结果及影响等信息,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2、反馈与点拨
5、易错点拨
听写专用名词,对易错观点点拨
6、实战演练,链接中考
学生完成导学案的实战演练
考查内容涉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六、板书设计
二、揭示学习目标: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知道武昌首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机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的艰辛历程。(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3)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戊戌变法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
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
诗歌里“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假如有一台时光机,让你回到“那个多事之秋”,你会有何感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资产阶级改良派是如何救国的,翻到课本第6课。

(提示:“多事之秋”指的是《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剧了中国民族危机。

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他们站出来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变法图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一)公车上书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公车上书的主要人物和大致经过。

2.教师解释: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参加考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

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3.材料引入:
材料一世变小,则治世法因之小变;世变大,则治世法因之大变。

材料二《易》曰:“穷则变,变则通。

”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

4.图片展示:展示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图片
5.问题思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要求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学生讨论)
6.教师讲述渡:《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

这一危机深深地刺激了国人的觉醒,激起了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追求独立自强的激情与呼号,变法呼之欲出。

(二)维新思想的传播
1.教师讲述:虽然上书不达,但却轰动了京、沪,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康、梁带着对国势的沉痛、救国的迫切、变法的热衷、自强的思虑,继续为变法而奔走呼号。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
提示:
3.教师强调: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
(一)百日维新
1.材料展示:“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

”“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2.教师讲述: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临内忧(揭竿斩木)外患(瓜分豆剖)。

康有为言辞恳切,光绪帝被深深感动,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3.学生发言:阅读教材,总结变法的内容并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
提示:
4.问题探究: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变法触动哪些人的利益?
提示: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等;地主阶级顽固派
(二)戊戌政变
1.教师讲述: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9月21日,慈溪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2.图片展示:展示谭嗣同图片
3.学生感悟: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
提示: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师提问: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5.教师归纳:①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②顽固派实力强大;③维新派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④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⑤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6.教师讲述: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一场
思想启蒙运动。

三、课堂总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

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❸板书设计➷ 戊戌变法
(1898年)
⎝ ⎛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激化过程⎝ ⎛序幕:公车上书
发展:办《时务报》《国闻报》,宣传变法思想
高潮:百日维新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一系列变革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扼杀变法意义: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❹教学反思➷
本节课事件的内在逻辑和线索清晰;重点需要把握百日维新的内容以及重要影响。

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可以引导学生把本节的重要内容的因果关系、演变过程用图示的方法反映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