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在侦察中的作用和连环杀人案案例-PPT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特大系列杀人案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分析

特大系列杀人案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分析

系列杀人案的心理特征一、居住范围和身份特征心理学认为,行为主体为了达到一个既定的目标,总是倾向于采取那些路径最短、能量消耗最少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最小努力原则”心理学中,有一个“最小努力原则”。

这条原则在极大范围内阐述了除去许多其他因素影响之外的人们心理以及行为的选择,在研究犯罪过程中,“最小努力原则”也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

心理对距离的感知结果,对于人的行为的最终抉择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一个人对于距离的感知受以下条件制约: 一是终点与起点有相似的吸引力; 二是间隔点障碍的数量; 三是对路线的熟悉程度; 四是事实上的实际距离; 五是路线的吸引力。

系列强奸犯罪行为人所能选择的距离一定是以上几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心理地图,是指个体在与周围环境发生交互作用中,对这些环境因素进行归纳。

在大脑中形成的对熟悉环境的认知心像。

它代表着个体有关空间心像的主观性,虽然由于个体成长背景、社会阶层与地位,以及生活环境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和印象也各有不同,但大多数人的心理地图是十分接近的。

心理地图的成因,有五个基本因素: 路径、边缘地界、街区、繁华点和地理标示。

心理地图提供了一个人潜在活动空间的最远范围,个体大部分的有意行为都会在这个行为空间里进行。

在个人的心理地图中,由于不熟悉或因其区域令人不快而使自己熟悉的区域呈现出不连续的特点,而且行为空间的结构也变得日趋线形化。

由于日常生活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犯罪行为人的行为仍然不会超出他们的日常经验、习惯以及对外界的理解和认识,就像一个人去买东西一样,犯罪行为人也会选择那些最方便的地方去作案,而且最终的归属地就是他们的家或工作地点或较靠近朋友的地方。

人们的行动除了受限于物理的自然限制,如河流、海洋、湖泊、峡谷和各级公路等以外,心理的界线同样影响人的行为,如具有较低社会地位的犯罪行为人可能避免去一个富人聚集地区。

研究表明,系列强奸犯罪地点在空间上也是有模式的。

其作案地点的数据呈现出明显的聚集特点以及距离消退现象。

心理分析在侦察中的作用和连环杀人案案例

心理分析在侦察中的作用和连环杀人案案例

案例分析

非洲好望角地区:1986年以来一个连环杀手在 这一地区屡屡作案,罪犯经常在普兰火车站附近 劫持男童,再带到偏僻的地方,掐死男童,然后 再将他们鸡奸。罪犯已经杀死20多个男孩。 1994年当当地的犯罪心理剖析人员刚刚来到的时 候,就再次遇到了罪犯的再次犯案。一片片荒芜 的沙丘,一簇簇茅草在微风中摇曳,远处的山林 笼罩在雾霭之中。就在一座沙丘后面,有一具尸 体躺在那里。死者是一位11岁的男孩,名叫鲁斯。
警方的分析过程和侦破过程

第四阶段:画像阶段:1、在好望角普兰地 区,大部分是黑人。所以如果是白人的话 不可能能先后带走20多个男孩子而不被人 所怀疑。所以罪犯是一个黑人。2、犯罪是 个同性恋同时有恋童癖。3、连续八年作案 所以罪犯的年龄应该在30~35岁之间。4、 罪犯能够把孩子骗走所以说明他懂得如何 和小孩子交往能够骗取孩子的信任,所以 罪犯可能从事的是教师、慈善会或警察。
连环杀人犯罪人类型

7、可能受害者人选(potentialvictim) 大多数连环杀手会有自己固定的加害对象 特征,比如有的喜欢杀妓女,有的喜欢杀 小孩。对于喜欢杀妓女的连环杀手而言, 他周围所有妓女就都是可能受害人选。
连环杀手的成因的分析

1、遗传原因:随着科学的进步,科学家的 研究发现,很多的连环杀手的染色体是异 常的。近年来,英国科学家一直都在努力 研究暴力犯罪行为和人体生理结构之间的 联系。而且最近几年来,科学家除了研究 犯罪者的大脑结构之外,还将更多注意力 集中到了犯罪者的基因研究上。
连环杀手的成因的分析

2、心理:CarlJung曾说过:正常人是不 会折磨别人的,一般来说,被虐者最后会 成为施虐者。心理可以说是给连环杀手展 开杀戮的“枪”上膛的因素。相信很多人 都知道很多的连环杀手是有心理疾病的人。

侦破中的心理痕迹分析

侦破中的心理痕迹分析

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 1997年1月J ourna l of Hebe i Tea che rs Co llege(Soc ia l Sc ience Ed iti on) No.1,1997 J a n.1997侦破中的心理痕迹分析李 靖 王金兰摘 要 心理痕迹分析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新突破,具有重要的刑侦价值,其内容包括:个性分析、活动特点分析和无意识特征分析。

关键词 现代化犯罪 刑侦 心理痕迹分析现代化犯罪多智能性犯罪,犯罪分子或伪造现场,或戴手套作案,或利用电子计算机,很少留有犯罪的物质痕迹。

已有的侦破经验越来越不能满足需要,犯罪现实呼唤着新侦破技术的出现。

美国的道格拉斯・莫尔认为,个性分析技术是一项很重要的侦破方法。

在21世纪,刑事侦察方法将有两大突破:一是个性分析技术,二是催眠术的运用。

其中的“个性分析技术”便指的是心理痕迹分析。

心理痕迹相对物质痕迹而言,指罪犯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点。

这些特点通过犯罪行为间接地反映在罪犯在作案现场遗留的痕迹中,也就是说,在犯罪现场的物质痕迹中包含着犯罪分子丰富的心理内容。

因此,它愈来愈引起刑侦工作者的重视。

面对复杂多样的刑事现场,我们该去分析些什么呢?笔者认为,就侦破案件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内容。

第一,心理痕迹的分析是罪犯的个性分析个性是指此人区别于彼人的心理特点,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包括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点。

前者如动机、需要、目的、兴趣等带有倾向性特点的个性心理;后者如能力、气质、性格等稳定的、典型的个性特征。

个性在行为中会表现出来,同样也往往在犯罪中反映出来。

换言之,一个人的个性,确实可以诱导出该人的行为模式。

许多成功的案例都是以分析罪犯的动机、需要、认知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为突破口。

在现场可能没有有价值的物质痕迹,却不能没有心理痕迹。

连环杀人犯的心理浅析

连环杀人犯的心理浅析

风铃为谁而鸣——连环杀人犯的心理浅析注:本稿件仅供里屋心理学研究会与《恐怖推理研究》电子杂志发表,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1985年12月29日,在伦敦东部的Hackney Wick,发现了一具女尸,被害人是一个19岁的从事秘书工作的女子Alison Day。

而与此相隔不久,86年春季,伦敦南部65公里的Guildford 郊外的一个村子中,在林地里又发现了一具女尸,死者是17岁的女孩Maartje Tamboezer。

这片林地上长满了风铃草,因此被警官们将这件案子称为“风铃草调查”(Bluebell inquiry)。

虽然两地相距甚远,但警方仍然从这两起以及后面发生的多起杀人案件中找到了共性,包括了用来勒死被害人的带子,用剪下来的衣服塞住被害人的嘴巴,捆绑被害人的双手的方式,尤其是在公共场合纵火焚烧尸体的尝试,这在英国当时任何杀人案件中都是前所未有的行为方式。

这起连环杀人案件由于苏格兰场以英国人特有的严谨到古板的地毯式搜索,以及被称作“犯罪心理侧写”(Psychological profile)之父的著名犯罪心理学家David Canter对凶手相貌特征、生活方式及成长经历准确到令人吃惊的描述,最终告破,凶手正是一名经常乘坐火车四处旅行工作的木匠,而其犯案地点和时间正好与英国某条铁路的轨迹和时刻表相吻合。

这起案件,也成为了犯罪心理侧写学的典型教材。

当然,我写本文并非是深入研究这起案件,而只是由这起案件切入,就连环杀人犯的心理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事实上我刚拿到这个选题,立即下意识地就想起了“风铃草调查”,而本文的标题也就是出自这起案件,甚至我在写作本文时,耳机里听的歌也是那首Nick Cave &Kylie Minogue 《Where the wild rose grow》。

(不知道这首歌的可以去找来听听)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换言之,也就是相互作用的方式,有很多的差别,尤其有两方面与暴力犯罪的不同形态的联系更为密切。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2)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2)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引言犯罪心理学是通过对犯罪分子的心理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来理解和预测犯罪行为的学科。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犯罪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帮助警方、法庭和心理学家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以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为题,介绍一宗真实的案例,并对犯罪分子的心理进行分析。

案例背景案例发生在某个小城市,一名年轻女性被发现被谋杀在自己家中。

她的尸体被发现在浴室里,她的遗体显示出明显的暴力痕迹。

她的同事称她是个性格开朗、外向的人,没有任何仇恨或纠纷的记录。

案件分析首先,通过对案件现场的勘查可以发现一些案件的特征。

浴室是一处犯罪现场经常被使用的地方,由于这里面有水,可以很方便的清理血迹,这可能是犯罪分子选择该处作案的原因之一。

其次,对于一名年轻女性的谋杀案,通常由非犯罪者所犯,这是因为女性通常比男性体力较弱,相对较容易受到攻击。

因此,犯罪嫌疑人可能是一个外貌普通、体力较强的男性。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对案件动机的分析来寻找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

据说,被害人是一个开朗、外向的人,她在社交圈子中很活跃,并且没有任何仇恨或纠纷的记录。

这一切都使得案件的动机更加模糊不清。

通常,犯罪嫌疑人会有一些对被害人产生愤怒、敌意等负面情绪的原因。

但是目前的调查情况并未发现这类证据,这可能是犯罪嫌疑人隐藏了真实的动机。

在进一步的调查中,警方还发现凶手在逃离现场后,曾在周围一处男性居民的前花园留下了一对手套。

这些手套经过DNA鉴定,得出是属于一名男性嫌疑人的。

手套的存在表明犯罪分子可能是一个有备而来的计划者,他遗留手套可能是故意犯罪的一种手法。

这种行为可能与犯罪分子的心理有关。

犯罪分子的心理分析通过对案件的分析和调查,我们可以得出犯罪分子可能具备以下心理特征:1.冷酷无情 - 犯罪嫌疑人在谋杀中表现出了冷酷无情的态度,因为他选择了一个泡沫区域作为作案地点,这样可以更容易地清理现场,以避免被发现。

2.计划性强 - 犯罪分子留下手套的行为表明他是一个有备而来的计划者。

犯罪心理行为分析课件

犯罪心理行为分析课件
警方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走访和痕迹鉴定工作确定,该宿舍失踪的学生马 加爵有重大嫌疑。2月24日向全国发出A级通缉令。
被杀害的四名大学生分别是:杨开宏;龚博;唐学李,;邵瑞杰。据老 师、学生介绍,马加爵和被害的四名大学生平时关系都不错,五人是同班同 学,他们经常在一起活动。
2004年3月15日晚19时35分,马加爵在海南三亚被抓获,经警方审讯, 他交代了杀人原因,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2004年6月17日,马加爵被执行死刑。
马加爵事件犯罪心理分析
校园环境分析
马加爵因家境贫寒,性格内向,在宿 舍内常受到舍友的歧视。在冬天温度比较 低的时候,马加爵宿舍的同学曾经给马加 爵一二块钱,让他替自己洗衣服,马没钱 就洗了。“没想到连打牌你都玩假,你为人 太差了,难怪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 “马加爵宿舍的同学曾在马加爵的被子上撒 尿”,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就是偏见和歧视, 歧视农村人、歧视贫穷人。而歧视的后果 就是招来激烈的反抗,乃至连同歧视行为 比较少的同学也招来杀身之祸。
赵在美国读中学时,经常会因为 口音而遭到白人(其中不乏富家 子弟)的嘲笑。他曾经参加过基 督教青年团体,虽然他非常聪明, 但还是常常遭到当中富人孩子的 欺凌和侮辱。
上大学后,由于孤僻的性格和 诡异的举动,许多女孩子都不 愿接近他,他对女孩的追求一 直都停留在想象的层面。
个人性格分析
由于从小移居美国,生活环境 与之前截然不同,赵承熙十分不适 应,加上从小就患有孤独症,还被 白人嘲笑。
个人成长经历分析
赵承熙自小有些口齿不清, 而且很少与家人交流,到美 国不久便被诊断有孤独症症 状。但他的母亲好像不太重 视这件事。
赵很少参加同学组织的各种 活动,独来独往,也从不参 加在美的韩国年轻人的聚会。 他的母亲曾尝试带儿子接受 心理治疗、帮助他在篮球场、 跆拳道馆、教会里找朋友, 却无果而终。

犯罪心理画像案例

犯罪心理画像案例

犯罪心理画像案例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罪犯的心理特征、行为动机和心理机制的科学。

通过对犯罪
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为犯罪预防和犯罪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犯罪心理画像案例来具体分析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

这个案例发生在一个小镇上,一名年轻女性被发现被谋杀。

经过警方调查,发
现凶手是受害者的前男友。

通过对凶手的心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犯罪心理画像。

首先,凶手具有控制欲。

在与受害者交往期间,凶手对受害者展现出强烈的控
制欲望,试图控制受害者的一切行为和思想。

然而,当受害者试图摆脱他的控制时,凶手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不安和焦虑,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其次,凶手具有攻击性。

在与受害者发生矛盾时,凶手表现出极大的愤怒和攻
击性,他无法接受受害者的反抗和挑战,因此选择了极端的手段来解决矛盾。

这种攻击性的心理特征使得他在面对问题时无法理性思考,而是选择了暴力行为来解决问题。

此外,凶手还具有自卑感和依赖性。

在与受害者分手后,凶手表现出极度的自
卑感和依赖性,他无法接受失去受害者的事实,试图通过暴力行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这种自卑感和依赖性使得他无法正确处理失恋的情绪,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综上所述,通过对这一犯罪心理画像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犯罪者的心理
特征和行为动机。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征,还可以为犯罪预防和犯罪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希望通过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减少犯罪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安宁和稳定。

【刑侦 课件 幻灯】侦查讯问(第三章)犯罪嫌疑人心理

【刑侦 课件 幻灯】侦查讯问(第三章)犯罪嫌疑人心理

你认为同伙讲哥们义气,不会把你交出去 的,所以只要自己不说,警察就发现不了 19.8 75.3 你的犯罪事实。
26.4
23.8
20.7
19.8
1
2
3
4
2、侥幸心理的类型
(1)盲目型自信
(2)分析选择型自信
3、侥幸心理在讯问中的表现
(1)表情: 貌似轻松自由自然,实则敏感戒备;
(2)语言: 态度蛮横,大喊大叫,或否认抵赖、谎供、乱供;
(1)首先要弄清犯罪嫌疑人产生戒备心理的原因 ; (2)要进行政策、法律教育,摆事实,讲道理,使其真正认识到法 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3)讯问人员要尊重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和自尊,与其建立心理联系, 使其真正地相信我们 。
拒供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自我 实现
尊重需求
归属感和爱
安全需求
生理需求 (衣、食、住、行)
(3)也可以利用制造错觉的方法加重犯罪嫌疑人的猜疑 心理使其认为公安机关已经掌握其犯罪的证据
(4)还可以直接出示证据来瓦解犯罪嫌疑人的侥幸心理。
(三)抵触心理
抵触心理是犯罪嫌疑人对社会、对办案机关的一 种不满和敌视。
1、 抵触心理产生的原因
(1)信仰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差异; (2)强烈的反社会意识; (3)有罪不知罪,愚昧无知; (4)讯问的过程使犯罪嫌疑人预感到罪行将败露或者错误地认为将 要追究其亲友的法律责任; (5)侦查人员的违法行为或过激言行,损害了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和 自尊心,或者过去党和政府对他或他的亲属的处理失误等。 (6)悲观心理
所谓救济性权利,是指犯罪嫌疑人对国家专门机关 所作的对其不公正或不合法的行为、决定,要求另一 专门机关予以审查并作出改变或撤销的权利。 三、推定性权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环杀人犯罪人类型

3、强迫症(compulsionobsessive)全称: 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O.C.D.),连 环杀手大多会有心理及精神疾病,强迫症是比较 典型的一种。病症反映为潜意识里强迫自己进行 一种行为。例如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精神病学实 验室人员近期对墨一重刑犯监狱的连环杀手进行 研究后发现,绝大多数连环杀手存在严重的心理 障碍,而且这些障碍的形成多与他们成长过程中 所处的社会和家庭环境有关。
连环杀人犯罪人类型

4、信徒/崇拜者(cultfollowing)对连环 杀手顶礼膜拜的人,其中一些自己也最终 沦为连环杀手,与之类似的还有fans,即 普通的粉丝。
连环杀人犯罪人类型

5、恋尸癖(necrophilia)藉由与死尸发 生性关系而得到快感。在一个临床报告中, 有一病人因为相信女性在活着的时候,阴 道有牙齿会咬掉阴茎,所以他在杀了某个 女人之后,才敢放心地与其性交。以死尸 为性对象的人通常有嫉妒的情绪障碍。部 分连环杀手会有这种疾病,这也是促使他 杀人的重要原因。
连环杀人犯罪人类型

7、可能受害者人选(potentialvictim) 大多数连环杀手会有自己固定的加害对象 特征,比如有的喜欢杀妓女,有的喜欢杀 小孩。对于喜欢杀妓女的连环杀手而言, 他周围所有妓女就都是可能受害人选。
连环杀手的成因的分析

1、遗传原因:随着科学的进步,科学家的 研究发现,很多的连环杀手的染色体是异 常的。近年来,英国科学家一直都在努力 研究暴力犯罪行为和人体生理结构之间的 联系。而且最近几年来,科学家除了研究 犯罪者的大脑结构之外,还将更多注意力 集中到了犯罪者的基因研究上。
第X讲
犯罪心理剖析方法在 连环杀人案件的运用
连环杀人案例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人们在体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种种 便利和享受的同时,也面临更多怪异、反 常、无情的犯罪行为及其危害。近几年来, 中国出现了很多的连环犯罪的案件,而且 不容否认的是,中国的连环犯罪案件在与 日俱增而且性质越来越恶劣,

连环杀人案件的特征

第一,作案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做一次案 会休息一段时间再进行下一次作案,两次 作案期间连环杀手会跟正常人一样,很难 分辨出来。
连环杀人案件的特征

第二,受害者多有共性,多属于同一受害者类型(即 victimpattern)。连环杀手的犯罪有以下特点:1、影响力巨大, 很容易造成社会的恐慌。例如,RichardRamirez(夜间狙击手)在 1984年至1985年的一年里,使洛杉矶和三藩市都被一片恐怖的气氛 所笼罩。而著名的绿河杀手也一度在当地引起了巨大的恐慌。连环杀 手不但给受害者及其家庭成员、亲属等带来的巨大的痛苦,也使其他 的人陷入恐慌之中,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2、连环杀手的犯罪行为 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更容易根据其犯罪行为做出心理等方面的归纳。 美国犯罪心理分析大师约翰;道格拉斯曾谈到:“犯罪者在开始他的活 动时,都有他的喜好和他自己的技巧……我们必须能够过一遍他的程序, 知道怎样操纵他反应的方式、他打算采取的下一步骤。他在玩一种游 戏,我们必须能够像他一样严肃地玩这个游戏,并在他前往犯罪的道路 上堵住他!”。3、传统的侦查方法难以破获此类案件。因此需要犯罪 心理剖析的帮助。针对这样的情况,犯罪心理剖析也就变得非常的重 要。
连环杀人犯罪人的类型

1、食人族(anthropophagi)对吃人肉 的人的统称。对于连环杀手来说,处理受 害者尸体是个麻烦事。但如果杀手碰巧是 个食人族就不用担心这个了。
连环杀人犯罪人类型

2、模仿杀手(copycat)连环杀手经媒体 报道后,又是会得到一些人的崇拜,甚至 有可能出现模仿该连环杀手杀人手法的连 环杀手,后者即被称作前者的模仿犯。模 仿杀手会对警方造成迷惑,对破案造成极 大障碍。
连环杀手的定义
连环杀手的定义 连环杀手(serialkiller)较为完整的概念是 由美国FBI探员RobertRessler和犯罪专家 RobertD.Keppel博士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提 出的,指在一段时间内作案(杀人)三次 及三次以上的杀人凶手。连环杀手一般有 两大特性,这也就是确定一个杀手是否是 连环杀手的重要依旧。
连环杀人犯罪人类型

6、恋童癖(pedophilia)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 手册》中提到,诊断为恋童症的人,必须大于十六岁而性 对象需小于十三岁。在恋童的行为中,大多是藉暴露自己 的性器官给小孩看,或玩弄小孩的性器官,只有少于一成 的人有真正的性交。恋童者侵犯的对象,可能是自己家中 的幼童或任何小孩子。从被捕的恋童症犯人背景得知,这 群人较其它性变态的年龄较大,约在三十五岁以上。大多 是幼年家庭生活不快乐,造成依赖、没有自信的人格,对 性保守,且在正常婚姻性关系上适应不良。很多以儿童作 为受害者类型的连环杀手都患有恋童癖。例如很有名的杀 人小丑。他就是一个典型的有恋童癖的人,至于杀人的原 因,他自称是出于对同性恋的憎恨,但其实被害者中大部 分也是异性恋者。
连环杀手的成因的分析

比如,英国有“死亡医生”之称的哈罗德 •希普曼被认为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杀人最 多的连环杀手。从1975年到2019年,被这位 “死亡医生”杀害的至少有215名病人,其中包 括171名妇女和44名男子,受害者中绝大多数都 是老年妇女。其杀人动机至今仍是众说纷纭的不 解之谜。他在被捕后自缢于监牢之中之后英国的 科学家已经将希普曼的大脑切除,并将进行仔细 研究,以发现其令人发指的犯罪行为是否与其大 脑中的某个“魔鬼基因”有关联。
连环杀手的成因的分析

2、心理:CarlJung曾说过:正常人是不 会折磨别人的,一般来说,被虐者最后会 成为施虐者。心理可以说是给连环杀手展 开杀戮的“枪”上膛的因素。相信很多人 都知道很多的连环杀手是有心理疾病的人。
连环杀手的成因的分析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精神病学实验室人员近期对 墨一重刑犯监狱的连环杀手进行研究后发现,绝 大多数连环杀手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而且这些 障碍的形成多与他们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社会和家 庭环境有关。研究人员发现,导致他们成为连环 杀手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童年期遭受过性或 心理上的虐待,使大脑机能出现紊乱;二是较高 比例的连环杀手脑部受过创伤;三是先天妄想型 人格。很多的连环杀手是童年阴影导致的心理疾 病从而走上杀戮之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