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关于语文教学中文体意识培养的思考

关于语文教学中文体意识培养的思考【摘要】语文教学中文体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至关重要。
本文从提升学生对不同文体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体特点的敏感性、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引导学生从文体角度进行作文创作等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结合实际案例,说明文体意识培养的实践方法,加强语文教学中文体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也促进学生成为具有文学修养的终身学习者。
通过全面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各种文学作品,同时也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文体意识、文体特点、文学作品、理解能力、敏感性、思考、作文创作、实践方法、综合素养、终身学习者。
1. 引言1.1 语文教学中文体意识的重要性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与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而中文体意识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影响。
中文体是指文学作品中所采用的不同文体形式,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描写文等,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体的认识和理解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具体来说,学生通过学习不同文体,可以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增加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对中文体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也有助于学生在写作时更加准确地选择适合的文体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中文体意识的培养,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培养他们成为具有文学修养的终身学习者。
1.2 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1. 学生对不同文体的理解能力不足,很多学生对文言文、现代白话文、诗歌等不同文体的特点和表达方式缺乏深刻理解,导致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局限性。
2. 学生对文体特点的敏感性不足,缺乏对文体特色的感知和把握能力,难以准确把握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影响文学欣赏和作文表达的质量。
文体意识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技巧探究

文体意识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技巧探究【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体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培养学生对不同文体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各种文学作品。
引入文体意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文体意识的方法可以通过分析和比较不同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作者的用意和情感,进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通过实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文体的风格和特点,从而加深对文体意识的理解。
为了提高学生的文体意识,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从实践中逐步提高文体意识。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体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也可以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文体意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技巧、认识和理解、引入文体意识、实例运用、提高学生、重要性、结论。
1. 引言1.1 文体意识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技巧探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体意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巧。
文体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包括散文、诗歌、小说等多种形式。
在教学中,引入文体意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对文体的认识和研究,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文体意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帮助学生区分不同文体之间的差异,了解它们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文体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更加投入到阅读过程中。
通过引入文体意识,教师可以设计更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文体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文体特点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如何通过实例进行文体意识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体意识水平,使他们在阅读中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提升语文阅读的效果和品质。
2. 正文2.1 文体意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文体意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体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文体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文体意识被广泛地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文体是文学作品在形式意义上的特征,不同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不同的文体特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对文体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文将探讨文体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并提出一些教学方法和措施,以促进学生对文体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文体意识对于学习和理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将接触到很多文学作品,包括古诗词、现代诗歌、古典小说、现代散文等。
每种文学作品都具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通过对文体的学习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结构、语言和意义,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文体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文学作品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产物,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
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情感,而文体意识正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这些情感的桥梁。
文体意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具备的语言运用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对文体的学习和理解,可以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其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理解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体意识的渗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通过创设情境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文体的情感和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文体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让学生扮演诗人或诗中的人物,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在学习名篇散文时,可以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人物,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和意义,提高其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注重文体,彰显魅力——浅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教学实践新课程NEW CURRICULUM《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作为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不能仅仅看到文本的思想内容,更要关注文体样式;不能只看到文字表面承载的言语信息,更要看到文字背后隐匿的言语形式。
下面就结合课堂实例说说自己关于文体方面的一些认识和想法。
其一,明确要求,把握文体目标。
“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是对小学语文第三学段提出的目标。
语文课堂只有明确课标制定的宏观目标,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因此每一个教师在上每一节课的时候,明确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每一课的文体都有着不同之处,教师教学中要把握文体特征,制定合适的目标。
例如,《孔子游春》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时紧紧抓住文本叙事性的特点,通过“赏春”“论水”“言志”这三个板块进行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文本的具体语言解读叙述性文体的特点,关注了叙事性文本的表达。
第二自然段“赏春”的教学,教师则紧紧扣住文本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发现拟人、比喻、排比的表现手法,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想象中进行感悟。
在朗读指导时,教师采用了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发现其中的不同。
对于学生能自己理解的内容,老师让学生反复读,再进行比较,自己发现,自己感悟。
课堂上,教师有了明确的要求,从文体的样式出发,会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目标,开展好课堂的教学活动。
其二,关注文本,开发文体资源。
苏教版教材在一些课文后安排了“阅读链接”,如“作家卡片”“名著便览”等,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或课后指导学生阅读,为文本学习储备些信息。
也可以自己对课文内容进行增补。
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莫高窟》等写景类说明性文体时,可以抓住游览的顺序来进行教学。
移步换景是写景类文章通用的写作手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说明性这类文本的特点,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其三,渗透方法,有效感悟文体。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文体意识的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文体意识的渗透摘要】文体意识的渗透在小学阶段要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学习。
其领悟、体会的方式、程度、要求应视学段、年级而定。
低中年级重在无痕渗透。
高年级讲究随机点化。
文体教学的关键环节:1、教学内容要凸显文体特质。
2、教学思路要彰显文体特征。
3、教学策略要外显文体特性。
【关键词】文体意识;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文体知识是语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阶段的文体教学不能指向概念的讲授与识记、操练与掌握,而应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学习,领悟、体会不同文体的独特形态和鲜明特征,其领悟、体会的方式、程度、要求应视学段、年级而定。
低年级重在无痕渗透。
由于受到年龄、知识背景、阅读经验、理解能力等限制,低年级学生对于文体知识,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但这并不意味着低年级教学可以弃文体特点于不顾。
教师要始终怀有强烈而敏锐的文体意识,并以此为观照,解读文本,确定教学思路并实施教学,在“随风潜入夜”式的无痕渗透中,教出这一类文本的味道来。
比如教学《丑小鸭》一课,一个孩子突然指着书上的“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一句,说作者写错了:“丑小鸭”是动物,应该用动物的“它”。
这时,教师便鼓励学生继续读课文,看看还有没有其他与此相关的发现。
学生兴致盎然,纷纷发现课文写丑小鸭用的都是“他”,却不知道为什么。
教师趁势提问:“这个‘他’会说话,会伤心,还会羡慕别人,跟生活中的小鸭子一样吗?”“那他像谁呢?”这下学生明白了,课文是把丑小鸭当作一个孩子来写的。
这里,教师虽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童话知识,却用对话引导学生意会到了童话文本会把物当人来写的特点。
高年级讲究随机点化。
对文体特点的意会和识别,只是感性材料积累阶段,若仅限于此,文体意识难以形成。
高年级的文体意识培养必须逐步从感性走向理性。
一方面,教师要把自身的文体意识落实在教学的方方面面。
另一方面,要随着阅读进程的推进,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有意识地点化、揭示和归纳相关文体知识。
文体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文体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文体意识是指人对某种文体的辨析和掌握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对不同文体的学习和理解,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方式,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和表达能力,也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下面从课堂教学、阅读教育和写作指导三个方面说明文体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基础和核心的环节。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对不同文体的认识和分析,引导学生在掌握常规的叙事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基础上,探究更加复杂的文体类型。
例如故事、小品文、散文、杂文等。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文体的阅读、赏析和模仿,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和不同文体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在学习中,一些课堂活动如小组竞赛、文学赏析等,也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体的理解和掌握。
阅读教育是培养学生文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和阅读指导,拓宽学生的视野,豁达学生的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需要选择适合他们的阅读材料,例如小学一、二年级,可以选择《三只小猪》等童话故事,培养学生的故事情节的理解能力;小学三到五年级,可以选择《小学生日记》等杂文散文,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力。
在阅读中,可以结合文体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写作指导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写作指导,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提升文体意识水平。
在写作指导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对不同文体的意识,让学生理解不同文体之间的区别,加强对文体的创作能力。
在写作中,学生需要注意充分发挥不同文体相应的特点和特色,调整语言的使用方式和写作的表现形式。
例如在写一篇议论文时,需要在语言上具有说服性,换句话说要让读者相信自己所说的观点,同时在逻辑上也需要有严密的结构和连贯的论证。
文体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文体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文体意识是指人们能够感知和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表达形式与风格特征,以及根据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和风格特征进行运用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文体意识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和运用语言表达形式,培养学生的优美语言表达能力。
一、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文学对于孩子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培养孩子的文化修养,提高孩子的道德情操,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阅读故事、讲解有趣的文学典故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为进行文体意识渗透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课文进行文体意识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渗透文体意识。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课文中提取出最具代表性的语言表达形式和风格特征,例如:诗歌中的韵律、对仗、比喻、拟人等,散文中的修辞语言、叙述手法、对比等。
通过讲解这些语言表达形式和风格特征,让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外延。
三、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四、创建文学氛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文学作品、讲解文学典故、组织文学社团等途径,创建良好的文学氛围,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体意识的培养提供更为广泛的场景。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同时通过自己的创作提高自我表达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文体意识的渗透效果。
综上所述,文体意识的渗透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可以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文艺素养和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加强对文体意识的渗透教学,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文学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谈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文体意识的培养

谈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文体意识的培养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逐渐注重培养学生的中文体意识。
中文体意识是指学生对中文语言的结构、特点、规则和使用方式的认知和理解程度。
培养学生的中文体意识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和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中文体意识的培养。
1.利用规范化教学提高学生的中文体意识在小学高段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应注重规范化教学,通过讲解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和语法知识,引导学生对中文语言的规范使用进行认识。
例如,老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文章类型,介绍不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通过分析文章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中文体各种表现形式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注意规范使用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表达意义和语法关系的重要工具,通过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涵。
老师可以通过标点符号专题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并在实际阅读中进行标点符号的灵活运用。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中文体意识。
2.培养学生的词语运用能力词语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对于学生的中文体意识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在小学高段阶段,学生应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丰富的词汇量。
老师可以精选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经典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并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词语运用的讲解和练习。
同时,在阅读中,老师还可以教导学生查阅词典等工具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学生在掌握了一定词汇量的基础上,还需要学会准确运用词语,避免产生歧义。
老师可以利用词语搭配、固定搭配和词义辨析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词语之间的搭配规律和辨析要点。
同时,还可以通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注意词语的准确性和恰当性。
3.培养学生的语篇组织意识语篇组织意识是指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时,能够把握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遵循文章的行文结构和组织原则。
培养学生的语篇组织意识可以提高他们对中文体的认知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它教学承载着很多很多的东西:从大处说有传统文化的传承、仁义道德的承载、人文素质的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文学欣赏等等,从小处讲有读书识字、写信明义的作用。
正是有了这么多“沉重”的任务,所以语文课程资源也较其他学科丰富的多。
几乎每个阶段、每篇文章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然而,好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恰恰忽视了语文作为“工具”的作用,过分的追求“文学性”,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不少的偏差。
常见的偏差:过分淡化文体,舍本逐末。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还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从对教材编者提出选文“体裁”要求,到对学生提出“文体的把握”要求,说明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紧紧围绕文本的文体特征,从“交给方法”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准确定位,明确文体意识要求。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
对作者来说,他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去恰当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建构自己的作品,以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
对读者而言,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可以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之前,获得此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实践的效率。
文体意识的培养,需要依托文本阅读实践进行,所以,教师应当利用文体鲜明的教材,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这样目的明确而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就容易精力集中,有效突破。
而这样的目标,紧紧抓住了文本的文体特征,直指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
二、注重方法,注意文体意识体现。
文体意识的培养并不是空中楼阁,它依托于具体的文本阅读实践。
不同的文体有自己独特的文体特征,在教学中,不同文体的文本,也应该有相适宜的阅读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明白诗歌、记叙文、说明文、小说、散文等不同文体概念及相关知识。
就记叙文来说,最基本应让学生明白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或状物、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六要素等等。
小说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虚构,是用典型环境和具体情节表现人物。
散文,在真实的基础上可采用艺术手法,形散而神不散等等。
所以不同的文体应体现出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教学方法。
下面我以小说为例来说说教学中我是如何来训练学生的文体意识的。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的阅读三部曲:
第一步:写什么?
1、情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主题
第二步:怎么写?
小说的写作技艺:怎样塑造人物?怎样设置情节?怎样描写环境?
第三步:写得怎样?
阅读要有独特的感受。
我们以《小英雄雨来》为例来说怎么样实施。
《小英雄雨来》是一篇中篇小说,
篇幅很长,长文如何短教?抓文体知识就很简单了。
确立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1、学习雨来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
2、了解雨来的英雄事迹。
3、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三个目标分别对应了小说的三要素,也体现了教参的教学要求。
教学之前,先介绍小说的写作背景(社会环境),调动学生的情绪,然后按照以下顺序来赏析这篇小说。
首先赏析故事情节——拟小标题
这篇课文已经有序号把情节自然分开,六年级学生完成小标题比较容易了。
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因此要确立好主人公和线索,前后要一致。
《小英雄雨来》就是以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线索贯穿全文的,主人公是雨来,所以拟定小标题的时候都应该站在雨来的角度进行,分别是:游泳本领高;上夜校读书;了解到形势;掩护交通员;勇斗小鬼子;跳河智逃生。
小标题加上主人公就可以做段意了。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赏析人物训练点:
1、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
【分析:他是一个??(形象特点)的XXX(身份】雨来是一个机智勇敢,xx的小孩。
2、这一形象具有什么品质或者个性?
3、刻画这一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
【分析:概括介绍(全景式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他人的言行心理评价、衬托(正衬、反衬)】技巧:
(一)从描写手法入手分析形象
“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一边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运用动作描写表现出雨来的调皮机灵)
(二)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雨来这一人物形象。
雨来是一个勇敢机智,热爱祖国(形象特点)的小孩(身份定位)。
雨来面对鬼子的利诱毒打都一个答案“不知道”可以看出他的勇敢,坚强不屈。
赏析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种。
环境描写的作用
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③揭示人物心理,衬托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
④揭示深化主题;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小英雄雨来》中有三处典型的环境描写,每一处的作用各有不同,参照上面的思考角度,不难确定。
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还乡河才会有游泳本领高的雨来,美丽的家乡需要用生命去保护,跳河逃生。
第二处在第六节的第一自然段,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暗示着雨来的悲剧命运,烘托了群众的悲痛心
情)第三处“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旋窝哗哗地向下流。
虫子在草窝里叫着。
”渲染了悲伤的氛围,烘托了人们以为雨来牺牲了的悲痛心情。
赏析小说的表现手法:以小见大、因事说理、欲扬先抑、托物言志(象征)、卒章显志、设置悬念、伏笔铺垫、讽刺、正、侧面描写结合、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细节描写、各类修辞(比喻、比拟、对比、夸张、排比、借代、双关、对偶、设问、反问??)
在《小英雄雨来》中,设置悬念、细节描写比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