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感教学是通过优秀言语作品作为中介,这些优秀作品渗透着作者的主体生命、人格精神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展现着丰富的想象、动人的节奏、变换的意象。
它无不激发学生的爱好、兴趣、需要的动机和情趣,更能使学生体会到成长发展和创造的愉快。
语感教学融进了学生的知、情、意、理,从而有利于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因此更有利于为“立人”服务。
语感教学倡导开放的教学,它向生活开放、向心灵开放,因为领悟作品离不开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
以言语为对象对人全方位素质的培养是语感教学的最终目的。
语感教学尊重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的创造精神。
一、小学语文教学培养语感的重要性“首先,语感是言语活动的必备前提条件。
我们进行任何一种言语活动(包括语文学习)都必须以具有一定的语感能力为先决条件,否则根本无法参与任何一种言语活动。
由此可见,语感是语文能力的基础。
其次,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语文能力的高低。
语文能力一般包括语言能力和篇章能力,前者是基础,而前者又以语感为核心,因为信息交流直接凭借的是语感,离开语感就谈不上信息交流。
由此可见,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
最后,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语文审美能力的雅俗。
审美教育要通过形成良好语感来完成,言语活动(包括语文学习)中的审美对象的感受、审美情感的诱发、审美能力的形成都必须基于语感。
由此可见,语文能力最高境界——语文审美能力的形成要以良好语感的形成为标志。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因此通过语感能力所体现的语言功底、智力水平、思想品格、审美情趣、文学修养生活交际能力等既是主体语文素养的体现,更是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语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语感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语感引言: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语感是指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和直觉认识,是语文学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每位语文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语感的培养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语言的美。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学作品中的词语、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美妙之处。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背诵经典诗歌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感。
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手段,使学生在互动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二、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兴趣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程度决定了他们对于语感的认识和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喜好,设计有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动画片、听故事、演戏等方式来感受语言的美。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外出参观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培养自己的语感。
三、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语感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重视学生的写作、口语等方面的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写作、辩论、演讲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机会,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阅读、个人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语言的美。
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喜爱和感悟。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语感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感知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语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语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语感语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学科,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学科之一。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具有良好的语感,可以使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更加得心应手,更加有自信。
本文将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行探讨。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础。
通过阅读,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题材和形式的文本,增加词汇量,丰富语言表达方式。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如课外阅读、读书社、课堂小组阅读等,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中体验语言的魅力。
其次,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等方式,帮助学生善于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背景知识的补充、文本语言特点的讨论等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观察式写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事物、场景、情感等,让学生深入感受和理解,为写作提供素材。
2.鼓励学生多进行写作实践,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通过课堂作文、课外作文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手,提高写作的技巧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评选优秀作文、进行作文点评等方式,激励学生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文字的学习,更是口语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口语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互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锻炼发言和听取他人观点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语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语感语文作为一门核心学科,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则是语文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
语感是指学生对于语言的感知、理解和把握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词语、句子和篇章层面分别讨论如何培养和拓展学生的语感。
一、词语层面的语感培养1.注重词语的形音义词语的形音义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不同的词汇内容和构造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词汇积累和应用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词汇拼读、词语造句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形音义,并提高对词语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同时还可以利用词语的同义词、反义词以及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词汇。
2.多角度理解词语的语义词语的语义是指词语所具有的意义和内涵,培养学生对于词语的多角度理解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联想和引导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探究词语的内涵和使用场景,同时还可以进行词语的情境运用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词语的语义。
二、句子层面的语感培养1.学习句子的结构和语法句子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感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简单明了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主谓宾结构、修辞手法和语气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可以通过例句分析和句子改写的练习,提高学生对于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的掌握能力。
2.拓展学生的句式表达能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常常只局限于简单的句式结构,缺乏句式的运用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模仿和创造不同类型的句子,让学生熟悉并灵活运用各种句式结构,从而拓展学生的句式表达能力。
三、篇章层面的语感培养1.学习篇章结构和段落的组织篇章的结构和段落的组织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如何进行合理的段落组织和篇章结构安排,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感具有直接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解读经典文段和名家作品,引导学生理解篇章结构和段落组织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进行篇章分析和写作技巧的指导,培养学生合理安排篇章结构和段落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性及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性及方法一、引言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是学习语言的重要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水平。
本篇文章将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
二、培养语感的重要性1.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感强的学生能够更准确地运用词汇,选择恰当的句式进行表达,这对写作和口语交流都至关重要。
通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加清晰,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2. 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具备良好语感的学生在阅读时,能够更容易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句子结构及作者的意图。
这种理解不仅限于字面意思,还能帮助学生领会深层含义和情感,从而提升整体的阅读能力。
3. 促进写作水平提升在写作过程中,语感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词汇和句型,使得文章更具表现力与逻辑性。
良好的语感使得学生在写作中更加自信,能够更好地构思和组织文章。
三、培养语感的具体方法1. 多读优秀的范文和课文教师可以为学生选取一些经典的优秀课文和范文,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
在朗读中,学生不仅可以体验到优美的语言,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语言的节奏和韵律。
2. 开展语言游戏和活动通过组织各种语言游戏,如成语接龙、词语接龙等,增加学生对语言的兴趣。
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感,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语感。
3. 创设语境,进行情境对话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对话练习。
在真实的交流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语言应用的实用性,并逐渐培养起语感。
4. 多进行写作练习定期安排写作训练,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或日记写作。
写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选择与运用,帮助他们不断调整和改善自己的写作风格。
5. 开展讨论与分享课堂上可以设置讨论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或写作体会。
在讨论中,学生可以互相学习,提升对语言的感知力。
四、结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提高他们语言能力的重要一环。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方法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的一种准确、深刻的直觉。
它能于瞬间得到语表、语里、语境、非语境等多项意义的总和,而在敏锐的悟性中蕴含着创造性。
老一辈语文教育家都非常重视语感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说:“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要注重积累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欣赏语言艺术,增强语感,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言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是承载思想内容的重要平台,而且经典著作的语言都极富特点,很值得学生去感知和体味,最终做到有意识地摹写和运用。
语文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广泛阅读,从优秀的篇章中感知、积累、丰富语感,为学生的写作引进潺潺活水。
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的,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
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
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
二、要注重想象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的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
”牛顿也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设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语言文字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来完成,也只有通过想象的中介作用才能准确地、全面地把握作者所传达的复杂的感情信息。
论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轻重 、缓 和 ,体会作者要 表达的感情 。
说就是学生 的语 言表达能力 , 要求流利 、
真正 要表达的思想通过仔细分析告诉学
生 ,这样 学生 自己想到的和教师 的进行 对 比,找 出相似的地方和不 同的地方 ,
的语 文素养 ,所 以语感 的培养在语文学
习过程 巾有重要 的地位 ,重视对小学生
其 中,这样读起课 文来才会声情并茂 ,
培养途径研 究 【 J J . 新教育 , 2 0 0 8 ( 1 2 ) .
( 作 者单位 :河南省巩义市涉村镇
第一小学 )
I . ; 昌 嘧 O65
在 潜移 默 化 中就 让 学 生 的语感 得 到 培 养 。比如在学 习雷锋叔叔助人 为乐 的精
录音 、师生 同读 、让 学生站起来读 ,采
用 多种 方式积极 引导 学生进行正确 的朗 读 ,可 以让学生 朗读 、默读 、复读 、分 角色 朗读等多种 朗读 方式训练他们 ,力 争做到读字清楚 、 发音标准 、 富有感情 , 通过这样 的反复 阅读学 生就能不断地在 朗读中得到感悟 ,培养学生好 的语感 。
通过读后感 、续写等形式 。迁移运 用是
一
方法 ,让他们 带着问题朗读 ,把不懂 的
地方标注 m来 ,在 老师讲课过程 中重点 听 ,学生在读课文 的过程中要边读边思 考边 品味 ,这样学 生就能更容易 了解作
种较开放 的训练方式 ,让学生在 听说
对于小学生来说 ,朗读 是最直接也 是最有 效的培养语感 的方式 ,小学语文
让学生在 朗读中培养语感 ,要特 别注意
存朗读过程 中的轻重 、 缓急这几种语调 , 文章写 的是抒情 写景 的内容 ,在 朗读时 就要 轻读 ;在表示疑 问和惊讶时就要 重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韵律感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韵律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韵律感是非常重要的。
语感和韵律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韵律感。
一、注重朗读与模仿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和韵律感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精选一些经典的诗歌、散文等文本,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去朗读。
通过多次反复朗读,让学生熟悉句子的结构、词语的运用以及语调的把握,从而逐渐培养起学生的语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模仿优秀的朗读者,学习他们的语调和节奏,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二、课文鉴赏与欣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课文的鉴赏与欣赏。
通过对诗歌、散文等文本的解读和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感受到语言的美妙之处。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词语的搭配和句子的结构,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敏感性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诵读比赛、朗诵会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朗诵才艺来提高自信心,并激发对语言的热爱。
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韵律感,教师可以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比如,可以借助音乐和舞蹈来教授诗歌,让学生通过音乐的节奏和舞蹈的动作来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感和韵律感。
四、创设语言环境和氛围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韵律感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富有节奏感的音乐、朗诵等方式,营造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语言的美妙。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进行语言表达,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演讲等活动,提高他们的语感和韵律感。
总结起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韵律感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和设计。
教师应该注重朗读与模仿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来熟悉语言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遵义县第三小学张文涛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而“培养学生的语感”便是这语文素养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语感”二字,如其基本理念部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①,总目标之中要求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后在各阶段的目标中,对语感的培养就更见具体、明确了。
其实早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强调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②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
” 当今语文教育的著名学者王尚文先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的重新审视、重新定位中,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语感作为一个人必备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什么是语感: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
它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
我国最早提出语感这一概念的是夏丏尊先生,他曾对语感做了一番深入浅出的解释:“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 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
‘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
见了‘新绿’两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
见了‘落叶’两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吧。
”可见,在夏丐尊先生看来,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一种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而王尚文先生则认为:“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的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
它表现为对作用于他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为因个人情意的需要或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
”③总之,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它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言语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④语感敏锐的人,不仅能够把握言语对象的字面意思,而且还能迅速、直接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丰富内涵以及弦外之音、音外之意。
二、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日益频繁的交往中,人们对语言信息的接受往往引发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强烈敏锐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是思想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人们之所以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以及从语句或一段的开头即能预测出整个语句或语段的趋向,可以在一瞬间辨认出词义的细微差别和色彩感情,正是凭语感。
具备了良好的语感能使人感受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更能使其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诸如文化、审美的熏陶。
可以说,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
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一)以读为本,培养语感“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
既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必经之路。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
汉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文章结构的严谨美,都需要通过有指导、有要求的反复吟诵,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意。
”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朗读、范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
1、范读夏丏尊先生说:“国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传语感于学生。
”教师的范读,体现了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其表情、语气、语调、体态都作为一种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会看得到,听得清,可以模仿、学习。
教师读得好,可以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起到“情染语感”的作用。
有位老师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先用诵读创设情景,使学生觉得仿佛在送行的人群中,教师也恍若置身十里长街。
然后再用哀婉的语调朗读着:“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随后问:“幸福应该是愉快的感情,‘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是赞美的语调,为什么老师读得反而低沉了,轻了,慢了。
”教师意在读中激情。
学生动情地说:“因为这种幸福人们再也享受不到了!”“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再也看不到了!”“悲痛中回忆快乐,使我们悲上加悲!”2、自由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自由朗读比齐读更加有效。
朗读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感受来读,边读边品味课文的感情,如果觉得还存在没有充分领悟的地方,可以慢慢读,多读几遍,从而不断加深学生的感受。
《黄继光》一文中,有一组重点句子:“他感到指导员在看着他,战友们在看着他,朝鲜人民在看着他,祖国人民在看着他,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一位老师教学时,抛开繁琐的提问和分析,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个句子,去体味文意,领悟情感。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朗读声随着排比的推进,由小到大,感情也越来越强烈。
当读到“黄继光站起来了”时,“站”字很自然地吐出了最强音。
此时,一个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崇高形象也“站”在了学生的心中。
3、分角色读分角色朗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
朗读中可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感受。
如《狼和小羊》一课,狼说得话要嗓子粗,声调高,语速快,还读出恶狠狠的、蛮不讲理的神情;而小羊说的话要读得慢而轻,读出善良、温和与可怜。
学生在角色朗读中与主人公一起思考,一起感受,对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体验的真切深刻,不但培养了朗读的热情、兴趣,还发展了他们的语感能力。
4、引读有的班级学生朗读整体较弱,语感普遍不强,学生的情感与教师的情感、文本的情感不能很快产生共鸣。
此时可用“引读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在教师情感的感染下,相对集中感悟某些重点词句,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情。
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炸暗堡”部分:师: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吹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
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战士冲上来了,可是,敌人的机枪还在扫射。
万分紧急关头,董存瑞——生:昂首挺胸,站住桥底下,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
师: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生: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
师:1秒钟,2秒钟……董存瑞——生: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师:董存瑞抬头眺望远方,仿佛看到胜利的红旗在隆化中学的上空高高飘扬,他用尽力气高喊着——生: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此段朗读,学生在教师的“引读”下通过对董存瑞炸暗堡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集中感受,在学生的情感深处刻下了一个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惜粉身碎骨的光辉形象。
(二)品词析句,训练语感:咬文嚼字,品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
朱熹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熟后理自见得。
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
”(见《朱子语类》)。
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也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
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可见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
由此,我们在课堂上要着力引导学生推敲词句,品析文本,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在文本、师生、作者和编者间形成平等的对话,感悟用词的准确性,感悟语句的意境,体验语句的情感,增强语感的灵敏度。
具体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加、减、调、换”等方式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感。
1、加。
就是加进课文中没有写出的内容再与原句比较。
如《狼牙山五壮士》中,“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一句,让学生在“走”前面加上“我们”,把这句话改为“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我们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
然后比一比,两句话在情味上有什么不同,通过揣摩比较,学生领悟到在当时环境险恶的情况下,一个“走”字掷地有声,充分体现了五壮士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2、减。
就是把原句中的某个词语减去,再与原句比较。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开来的方向”一句。
把句子中的三“都”去掉,然后与原句比较。
通过比较,学生明白这三个“都”不写,句子也通,意思也一样,但情味就大不相同了。
有了这三个“都”,就突出地表现了全国人民对周总理的怀念、爱戴是一致的,是人同此心,无一例外的。
3、调。
就是把前后几个词语调换位置,然后进行比较。
”《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有这么两句话:“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这里的“眺望”和“望望”都是看的意思,能不能调个位置?学生通过调序朗读,通过思考,通过联系上下文和原句比较,就知道这两个词不能换位置。
因为,是由于他们与日寇英勇顽强的搏斗,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已安全转移,“眺望”写出了五壮士心中充满的无比自豪,和对人民对部队的无比热爱、留恋。
回头“望望”向上爬的敌人,表达了五壮士对敌人的无比蔑视。
4、换。
就是将句子中某个词语换成另一个词语,然后进行比较。
《燕子》中有这么一句话:“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正在演奏的曲谱啊。
”为让学生体会到“痕”字好在哪里,可先启发学生思考:电线一般用什么量词?(根)然后换成“根”后与原句比较:在这里用“根”好还是“痕”好。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和对生活的联想,学生体会到了用词的妙处:一个“痕”字把处于高、远处的电线只能隐约可见的特点极准确地表现了出来,与后面描写“燕子”成了“音符”相映成趣,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美。
(三)联系生活,汲取语感敏锐的语感总是和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
训练语感,应引导学生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对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单靠翻查字典,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真切。
” ⑤茅盾先生也说,理解文章应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