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皂素分子改性研究进展_刘昕

合集下载

茶皂素研究进展

茶皂素研究进展

茶皂素研究进展李国武;郭晨;段一凡;肖文军【期刊名称】《茶叶通讯》【年(卷),期】2016(43)1【摘要】茶皂素是广泛存在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中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在食品、日化、建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茶叶籽及茶叶中含有较高含量的茶皂素,但因其不是评价茶产品品质的主要成分而相对研究及开发利用较少。

本文从茶皂素的理化性质、制备技术、分析方法、生物活性、产品开发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茶叶籽与茶叶中茶皂素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Tea saponin is an biological activity material of the same class.widely exist in Theaceae Camellia plant. Which has expansiv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prospect in Food. Daily use chemical. Building materials ifeld etc Tea seed and tea have high content Tea saponin, but it has les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cause it is not the main evaluation criterion of tea product quality. In this paper, the tea saponin physicochemical property, preparation technics, analytical method, biological activity,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were reviewed attempt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ea saponin of tea and tea seed.【总页数】6页(P14-18,22)【作者】李国武;郭晨;段一凡;肖文军【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省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湖南长沙 410128;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省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湖南长沙 410128;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省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湖南长沙 410128;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省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湖南长沙4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71.1【相关文献】1.超声-水浸提茶皂素及茶皂素水溶液应用研究 [J], 戚晓阳;张颂培2.茶皂素活性羟基保护中间体——茶皂素乙酸酯的制备工艺研究 [J], 张龙;曹阳;刘彤;郭妤;高瑞晗;唐婷;廖雄3.茶皂素在血吸虫防治上应用的研究Ⅰ.茶皂素对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的杀灭效果[J], 张楚霜4.茶皂素的鱼毒活性及其应用的研究Ⅴ.茶皂素的溶血性与鱼毒作用 [J], 朱全芬5.茶皂素的提取纯化及成品中茶皂素含量的测定 [J], 谢秋英;黄玉英;宋振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茶皂素提取及应用研究进展

茶皂素提取及应用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in extraction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 of tea saponin
XIONG Daoling,ZHANG Tuanjie,CHENJinzhou,XU Guanghui,CHENChao,LUOi,WANG
(School ofM etallurg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Jiangxi University ofScience& Tecl1Ilo1ogy,Ganzhou 341000, Jiangxi, China)
资源开发利用提供 了科 学性指导 。
关键词 :茶饼 ;茶皂素 ;表 面活性剂志码 :A
文 章 编 号 : 1000—6613(2015)04—1080—08
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15.04.031
· 1080 ·
化 工 进 展 CHEM 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
2015年 第 34卷 第 4期
茶皂素提取及应用研 究进展
熊道 陵 ,张 团结 , 陈金 洲 ,许光辉 ,陈超 , 吕琪 ,汪扬
(江 西 理 工 大 学 冶 金 与 化 学 工 程 学 院 ,江 西 赣 卅I 341000)
目前我 国油茶种 植面 积为 5500万亩 ,占我 国木 本 食用 油料 面积 的 80%以上 ,油 茶籽 产量 达到 8O 多 万吨 ,压 榨后 茶饼产 量可 达 50多万 吨 。茶饼 价值 高 ,茶饼 中含 有脂 肪、茶 皂素 、蛋 白、纤 维、多糖 、 淀 粉 、单 宁 、咖啡 因等 有用成 分 J,利 用价 值 高 。 茶 饼 中的茶 皂素是 一种 五环三 萜类 皂甙 ,不仅 具有

茶皂素提取研究进展

茶皂素提取研究进展
[3 ] 水提 % 醇萃法 是在综合了水提法、 有机溶剂法、 水提 % 沉淀法三者优点的基础上,根据茶皂素易溶 于热水和乙 醇,不溶 于 冷 水 的 性质,用 热 水 作 为 浸提 剂,而 后 于 浸 提液 中 加 入 一 定比 例 的 絮 凝 剂
52( 沉淀除杂冷却后, 再用质量分数为 8*4 的乙醇转萃提纯的一种方法 " 用该法生产茶皂素的收率 # 67’ )& ,
易的树脂将是该法能否工业化的关键 ! ) ! * + 膜过滤法 [)%] 曹万新 较早提出了超滤膜法 ! 他利用该法进行了小试, 产品纯度达 #(& 以上, 精制皂素具有较好的 质量 ! 但该法的缺点是膜易受到污染, 超滤前常需用其它方法对其净化, 且滤膜的再生也是一大难题, 但总的 来说, 该法优点颇多, 适于工业化, 已见申请了专利!
[!& ] 蛋白质含量也高 & , * 个百分点" 刘大川 报告了丙酮 : 己烷 : 水混合溶剂的粘度、 密度、 三元溶剂相互之间
的混溶性, 并对该混合溶剂与棉籽油的混溶性及三元体系在室温下的相图等基本性质进行了研究, 论证了该 混合溶剂用于棉籽油浸出和脱除棉酚的可行性 "
#$
纯$

#" !$ 沉淀法 铅盐沉淀法: 原理是利用酸性皂苷可被中性醋酸铅沉淀, 中性皂苷可被碱性醋酸铅沉淀而将两者分离, [& ] [!+] 此法现已很少用" 冯志明 对用絮凝剂沉淀除杂, 再用高分子化合物沉淀茶皂素进行了研究" 杨坤国 将乙 醇提取的浓缩液与丙酮混合以除掉残留茶油及有色物质, 并同时也对胆甾醇沉淀法进行了探讨, 原理是利用 皂苷能与胆甾醇生成难溶性的分子复合物这一特性, 使其与其它水溶性成分分离" # " # $ 萃取法 [!’, !*] 卢仁杰 利用茶皂素溶于热无水乙醇而难溶于冷无水乙醇的特性, 对块状粗茶皂素进行提纯, 可得 到含量 8+4 左右浅黄色至白色粉状茶皂素" 他还利用低级醇通过连续提取的方法提纯粗茶皂素, 无论是从

茶皂素的提取工艺研究

茶皂素的提取工艺研究

茶皂素的提取工艺研究茶皂素是从茶叶中提取的一种天然物质,具有很高的药用和保健功能。

茶皂素的提取工艺对于提高茶皂素的提取率和纯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茶皂素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并提出一种简便、高效的提取方法。

1.茶皂素的提取方法2.提取工艺参数的选择在茶皂素的提取过程中,工艺参数的选择对提取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工艺参数包括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溶剂种类及浓度、茶叶粉末颗粒度等。

我们需要通过实验确定最佳的工艺参数。

3.茶皂素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我们需要对茶皂素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各种提取方法的优缺点,提取工艺参数对茶皂素提取率和纯度的影响等。

这将有助于我们确定最佳的提取工艺。

4.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我们需要设计实验来验证提取工艺的可行性,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可以通过正交设计或单因素实验进行,以确定最佳的提取工艺参数。

实验结果分析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如方差分析等。

5.研究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6.提取工艺的优化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对提取工艺进行进一步优化。

优化可以包括工艺参数的进一步调整、反复实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或者引入新的辅助技术来提高提取效果。

7.提取工艺的应用前景茶皂素具有很高的药用和保健功能,提取工艺的研究应用前景广阔。

我们需要对提取工艺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应的应用建议,如茶皂素的制剂开发、茶皂素的应用领域拓展等。

茶皂素的提取工艺研究对于茶叶的综合利用和茶叶产品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优化提取工艺,我们可以提高茶皂素的提取率和纯度,为茶叶的加工利用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茶皂素的应用前景广阔,有望成为茶叶产业的新的增长点。

茶皂素的分离纯化方法的初步研究

茶皂素的分离纯化方法的初步研究

茶皂素的分离纯化方法的初步研究【摘要】茶皂素是茶叶中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多种药用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茶皂素的分离纯化方法,以期为其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首先介绍了萃取茶叶中的茶皂素的方法,然后详细讨论了初步分离纯化方法,包括柱层析技术、色谱技术和质谱技术的应用。

通过这些方法的探讨,我们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研究,深入了解茶皂素的性质和功能,为其在医药和保健品领域的应用开拓新的可能性。

这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和拓展茶叶的应用领域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茶皂素、分离、纯化、萃取、柱层析、色谱技术、质谱技术、研究成果、展望、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茶皂素是茶叶中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强,茶皂素在保健食品和药物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

茶叶中的茶皂素存在于复杂的混合物中,其提取和分离纯化具有一定的难度。

寻求快速、高效的分离纯化方法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过去,常用的茶皂素提取方法主要包括溶剂萃取和超声波提取等,但存在提取效率低、操作繁琐等问题。

开发一种简便、高效的茶皂素提取方法至关重要。

为了对茶皂素进行有效的分离纯化,柱层析、色谱和质谱等分析技术也被广泛应用。

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够提高茶皂素的分离效率,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解析其结构和活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茶皂素的分离纯化方法进行初步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索更高效、更简便的茶皂素分离纯化方法,为进一步揭示茶皂素的生物活性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茶皂素的分离纯化方法,以提高茶叶中茶皂素的纯度和提取效率。

茶皂素作为茶叶中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菌、抗炎等作用,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茶叶中的其他杂质和成分会影响茶皂素的提取和纯化,因此寻找一种高效、简便的分离纯化方法对茶皂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茶皂素应用研究进展

国内茶皂素应用研究进展
·64·
山 东 化 工 SHANDONGCHEMICALINDUSTRY 2018年第 47卷
国内茶皂素应用研究进展
尤 龙1,张 营1,范传海1,任士伟1,2
(1.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 临沂 276700; 2.农业部植物营养与新型肥料创制重点实验室,山东 临沂 276700)
摘要:茶皂素是一种性能良好的天然表面活性剂,能被加工成多种高值产品。茶皂素具有良好的乳化、分散、发泡、湿润、消炎、镇痛等作 用,已被用于各个领域。本文对国内茶皂素的主要应用领域进行了归类,包含日化、农业、医药、环境等行业,并对主要的研究成果进行 了综述。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茶皂素;应用 中图分类号:TQ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21X(2018)17-0064-02
杨云秋等 [6]考察 了 茶 皂 素 联 合 联 苯 菊 酯 对 白 蚁 进 行 灭 治 是否具有增效作 用,采 用 浸 纸 法 分 别 测 定 茶 皂 素、联 苯 菊 酯 及 不同比例、浓度的混剂作用于圆唇散白蚁的毒力活性。结果表 明,茶皂素对联苯菊酯防治白蚁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3 茶皂素在医药行业的应用
李运涛等[2]通过从茶籽饼粕中提取茶皂素,并将其与过硼 酸钠进行复配进而制取性能良好的洗涤助剂。研究了不同提 取工艺的影响因素,考察了产品在洗涤剂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可以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制得的洗涤剂 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冯章明等[3]以含氢硅油与不饱和聚醚进行硅氢化反应,再 与茶皂素进行酯化反应,与叔胺盐酸盐反应制得茶皂素改性有 机硅季铵盐,其转化率分别达到 95%、90%、95%。应用在洗发 香波中,最佳用量为 0.1% ~0.4%(质量分数)。讨论了茶皂素 和季铵盐含量对香波性能的影响,结果证明,当 n(茶皂素):n

14茶皂素提取工艺及分析方法研究

14茶皂素提取工艺及分析方法研究

展较快,70年代末,夏春华等开始研究茶皂素的提取及定量检测方法[51,以后
不少学者在茶皂素的提取、检测、应用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1.1茶皂素化学结构的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分离技术和测试手段的不断进步,茶皂素的化 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现在已经确定了茶皂素的分子结构
repetition,short analyze
process,and
on
little reagent
consumption.
I also did some research
liquid Teasaponin flocculating,which is added by tap
water to add producing water which is flocculating disposed by 30%Poly aluminum chloride adding 4%.The flocculation is
times,liquid and
Camellia
adding get the
oleifera pancake in the proportion of 5:1,3:l,2:1
producing water,the second time best result
turn,the first
time
can
1%conch polysaccharide
and when adding
8.5%it can get better result.
The author did primary research for using water
as
disposed

茶皂素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茶皂素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茶皂素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作者:赵文净吴明霞来源:《湖南农业科学》2020年第07期摘要:茶皂素是一种天然优良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日用化工、农药等方面有广泛地应用。

对茶皂素的提取方法进行综述,主要介绍了水提取法、有机溶剂提取法、辅助提取法(超声辅助和微波辅助)、生物提取法、索式提取法等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茶皂素提供参考。

关键词:油茶饼粕;茶皂素;提取;工艺;综述中图分类号:TS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0X(2020)07-0093-04Abstract: Tea saponin is a kind of natural excellent nonionic surfactant, which is widely used in daily chemical industry and pesticides. The extraction methods of tea saponin were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water extraction, organic solvent extraction, assisted extraction (ultrasonic-assisted and microwave-assisted), biological extraction, and Soxhlet extraction were introduced, which provided reference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ea saponin.Key words: Camellia oleifera cake; tea saponin; extraction; technology; review茶皂素又名茶皂甙,是广泛存在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山茶、油茶、阿萨姆茶、山茶花、茶梅、茶树等)器官中的一类具有齐墩果烷型结构的五环三萜类皂甙物质,由苷元、糖体和有机酸3部分组成,是一种天然优良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日用化工、农药等领域有广泛地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亚硫酸氢钠进行磺化反应,最终得到目标产物。 实验结果表明最优的磺化工艺 :温 度 80 ℃,茶 皂 素单乙醇酰胺琥珀酸与亚硫酸氢钠物质的量比 1∶1,反应时间 2.5 h。 该新型表面活性剂同时具有 阴离子及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优点,HLB 值为 19.06, 临界胶束质量分数为 0.1%, 低于茶皂素 (0.5%);其起泡力及稳泡性均优于茶皂素。 1.2 阳离子茶皂素表面活性剂
NH4OH 或 3%~5% KOH 溶液进行水解。 该条件碱 性较强,有时候会引起苷元降解和异构化,可采用 更温和的条件, 如: 在无水乙醇中加入无水碘化 锂,6-二甲基吡啶进行水解反应。 2010 年叶勇等[12] 公开了 1 种制备茶皂素苷元的方法: 以茶皂素为 原料,采用醇酸或醇碱处理得到茶皂素苷元。 2.1.2 酶水解法 酶具有特定的选择性, 作用于 特定类型的糖苷键,且条件温和。 通过酶解不仅可 以测定糖苷键构型, 还可以得到维持原有结构的 原皂苷元。 构成皂苷的糖有多种,为达到很好的降 解效果,通常采用各种混合糖苷酶进行水解。 2.2 茶皂素修饰物结构测定方法
Itoch 等对茶皂素结构做了最早的报道[13]。 随 后 Yoshikawa 等对皂苷的分离和结构鉴定做了进 一步研究[14-15]。 各种植物中的三萜皂苷的结构都存 在显著差异, 即使同一种植物, 在不同的生长环 境中生成结构不同的皂苷。 油茶皂苷的精确化学 结构还有待深入的研究。 迄今,国内关于油茶皂苷 的研究还有待提高, 目前主要停留在提取工艺研 究方面。 目前对茶皂素苷元结构研究较出色的是 魏 均 娴 等[16]对 普 洱 茶 籽 的 皂 苷 元 结 构 研 究 。
2010 年杨磊等[6]报道了一种基于茶皂素的新 型乳化剂茶皂素单乙醇酰胺琥珀酸单酯硫酸钠的 合成,其利用化学改性增强茶皂素的表面活性。 改 性方法是:利用茶皂素上的羧基与单乙醇胺反应, 引入一个羟基和亚胺基, 然后利用羟基与顺丁烯 二酸酐反应,得到茶皂素单乙醇酰胺琥珀酸;随后
120
中国食品学报
2012 年第 12 期
2011 年 宋 湛 谦 等[10]利 用 胺 解 反 应 ,将 茶 皂 素 刚性疏水基上的酯基脱除,得到脱酯基茶皂素,然 后通过比较脱酯基茶皂素与茶皂素表面张力和泡 沫稳定性, 提高对茶皂素吸附与聚集能力规律的 认识。 典型的合成步骤是:将茶皂素 15.7 g,正丁 胺 10.2 g 装入 250 mL 单颈瓶中,加入 150 mL N, N 一二甲基 甲 酰 胺 ,将 原 料 溶 解 ,在 60 ℃时 搅 拌 反应 18 h。 反应物冷却,在 660 Pa 压力下蒸去 N, N-二甲基甲酰胺,剩余物用无水乙醇反复洗涤至 中性,过滤,干燥得到目标产物。 茶皂素的临界胶 束浓度和临界表面张力值分别为 0.54 g / L 和 40.4 mN / m,脱酯基茶皂素临界胶束浓度和临界表面张 力分别为 0.25 g / L 和 47.6 mN / m。 脱酯基茶皂素 的聚集能力比茶皂素有了明显的增强。 其主要原 因可能是茶皂素分子在聚集过程中, 虽然酯基连 接基团是疏水的, 但是相对于五环三萜的刚性结 构,存在着空间阻碍作用,妨碍了茶皂素主要疏水 部分的相互靠近, 而脱酯基连接基团有利于茶皂 素的聚集。
2 茶皂素糖基降解
皂苷水解后生成皂苷元 (saponin aglycone), 其化学结构可分为三萜、甾体两大类。 其中甾体苷 元为甾体类化合物, 通常由 27 个碳原子组成,脱 氢后形成 Diels 衍生物。 甾体皂苷一般不含羧基,
第 12 卷 第 12 期
茶皂素分子改性研究进展
121
多为中性皂苷。 三萜类皂苷多为酸性皂苷,三萜苷 元是三萜类化合物,通常由 30 个碳原子组成。 关 于皂苷的研究己有近百年的历史, 但由于皂苷的 结构复杂,极性大,难分离和具有溶血性和毒性等 因素,因此研究进展较缓慢。 近年由于现代色谱分 离技术,波谱结构测定技术,分子和细胞水平的生 物活性测定技术等的快速发展, 大大加快了其研 究进程。
随着环境安全意识的提高,人们对日化产品, 尤其是洗发护发产品提出了多种要求, 除了基本 的清洁功能外,还需具有调理、营养等功能。 常见 的香波调理物质有油脂、脂肪醇、聚季铵盐等,其 中聚硅氧烷具有多种优异的特性,包括柔顺性、成 模性、温和性和生物惰性,尤其具有吸引力。 阳离 子聚硅氧烷与头发有良好的静电亲和力, 洗涤后 能赋予头发良好的梳理性, 光泽和一定的抗静电 以及抑菌性,然而其起泡性能不足。 茶皂素虽然具 有优良的起泡性能,但是与头发亲和力不足,洗涤 后无法赋予头发调理性能。 2004 年陶莉等[7]通过 茶皂素分子改性将有机硅连接到茶皂素上, 制备 出一种性能优良,对人体安全,无环境污染的香波 调理剂— ——茶皂素改性有机硅季铵盐。 其制备方 法:以含氢硅油、缩水甘油烯丙醚、丙烯醇聚氧乙 烯聚氧丙烯烯丙醚进行硅氢化反应, 再与茶皂素 进行醚化反应, 最后与叔胺盐酸盐反应制得最终 产物,转化率分别达到 95%,90%,95%。 茶皂素改 性产物中季铵盐能对头发产生吸附作用, 季铵盐 比例越高,在头发上吸附越多,其柔顺性、成模性 及润滑性越好。 然而季铵盐量过多,会使头发变得 粗糙发硬,降低泡沫稳定性和稠度。 因此对于茶皂 素和季铵盐的比例必须取得一个平衡值。 实验结 果 表 明 茶 皂 素 与 季 铵 盐 物 质 的 量 比 维 持 在 2.5∶1 到 3.5∶1 之间较好。 1.3 非离子茶皂素表面活性剂
茶皂素结构比较复杂, 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 茶皂素本身的分离提取以及表面活性 。 [3-5] 其生物 活性的研究才刚起步,有待深入研究,以阐明具体 的构效关系和相应的分子机制。 为了充分挖掘茶 皂素这一我国特有的优良资源, 必须研究茶皂素 分子改性,调节其理化性质和生理活性,以产生丰
收稿日期: 2012-08-30 基金项目: 浙江省公益性项目(No. 2011C22080);国家自
摘要 茶皂素是我国特有的天然功能分子,充分开发其潜在价值,创制新型食品乳化剂以及新资源食品,具有 极高的经济意义。 分子改性是目前有效的活性调控手段。 茶皂素的分子改性才开始起步,鉴于其在食品工业广 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茶皂素分子改性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茶皂素; 分子改性; 表面活性; 皂苷元 文章编号 1009-7848(2012)12-0119-04
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No. 31101226) 作者简介: 刘昕,女,1988 年出生,硕士 通讯作者:需求。 目前部 分研究人员已认识到茶皂素分子改性的重要性, 开始一些尝试性研究。 对茶皂素的分子改性主要 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修饰茶皂素的羟基,改造其 表面活性;二是降解茶皂素的糖基,获得有生理活 性的皂苷元。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综述茶皂素分 子改性的研究进展。
茶皂素作为一种天然可降解产物, 具有合成 类表面活性剂不可比拟的优势。 然而由于茶皂素 的复杂结构, 作为表面活性剂人们对其组织规律 还知之甚少, 限制了茶皂素更广泛的应用。 2010 年叶勇等[8]公开了一种 茶 皂 苷 高 级 脂 肪 酸 酯 的 制 备方法,在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将茶皂苷与高级 脂肪醇混合、反应,分离催化剂后获得茶皂苷高级
我国的油茶籽产量居世界首位, 每年都有成 千上万吨榨油后剩下的油茶粕, 其中茶皂素的含 量可在 10%左右。 茶皂素(Tea Saponin)又名茶皂 苷,是一类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类皂苷化合物,由 皂苷元和糖基组成,广泛存在于山茶科植物的根、 茎、叶、花、果中。 茶皂素是一种优良的天然功能分 子,已被用于饮料、食品中。 利用其较强的吸收二 氧化碳的特性及乳化功能, 茶皂素可作为增泡剂 用于食品、饮料工业。 应用茶皂素为增泡剂而酿成 的啤酒, 不但发泡率高、 口味香气怡人, 而且具 有更长的保质期, 且贮藏期比一般啤酒高 20%以 上。 在日本,已有茶皂素的改性产品 α-糖基茶皂 素,而且被用于多种药物或保健饮料及食品[1]。 同 时,茶皂素还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抗 过敏等多种重要的生理活性[2]。 深入研究茶皂素的 改造及利用, 对综合利用油茶资源具有十分重要 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2010 年叶勇等[9]还公开了 1 种茶皂苷衍生物 的 制 备 方 法 :1) 取 三 苯 基 氯 甲 烷 与 茶 皂 苷 反 应 , 然 后加入溴苄与茶皂苷反应;2) 取三溴化磷与糖反 应 ,再 与 溴 苄 反 应 ;3)取 步 骤 1)制 备 的 茶 皂 苷 和 步骤 2)制备的糖混合,再加入三苯甲基脱保护剂 进行反应;然后在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加入苄基 脱保护剂反应,得到最终茶皂苷衍生物。 上述制备 方法所得茶皂苷衍生物作为表面活性剂, 在高盐 和高温环境中发泡力和稳泡性能更强。
第 12 卷 第 12 期 2 0 1 2 年 12 月
中国食品学报
Journal of Chinese 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12 No. 12 Dec. 2 0 1 2
茶皂素分子改性研究进展
刘 昕 1 刘松柏 2* 宋俊梅 1* (1 山东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济南 250353 2 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 杭州 310058)
脂肪酯。 所用催化剂为 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 (DCC)和 4-二 甲 胺 基 吡 啶 (DMAP)的 混 合 物 ,其 中 DCC 用 量 为 茶 皂 素 物 质 的 量 的 1 ~1.5 倍 , DMAP 用量为茶皂素质量的 5%~10%。 由上述方 法制备的茶皂苷高级脂肪酯, 在茶皂素分子结构 中增加了 1 条憎水基链, 使其在高温和油中的发 泡力和稳泡性能更强。
三萜皂苷元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具有广泛 的药理活性,包括抗肿瘤、抗病毒、抗糖尿病等活 性。 三萜皂苷元极性较三萜皂苷小,能溶入低极性 溶剂中。 三萜化合物在无水条件下,与强酸(如硫 酸、盐酸)、中等强酸(如三氯乙酸)或 Lewis 酸(如 氯化锌、三氯化铝)作用,产生颜色变化,如常见的 醋酐-浓硫酸反应、三氯乙酸反应等,利用这些颜 色反应对三萜类化合物进行定性的结构鉴别[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