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胡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8】《胡杨》

【18】《胡杨》
开裂、旋转、倾倒、刮、抛、弹跳、填平、形成、腾起 这是胡杨挑战沙漠的宣言,它以生一千年不死的绿意,倒也 一千年不朽的骨骼,震撼着沙漠。这是一种刺破心扉、深入骨 髓的震撼。人有一种死,不叫死,叫万古;树有一种枯,不叫 枯,而叫千秋;胡杨虽枯,豪气千秋。
学了这一部分,你想到了什么?
任何生命只有在恶劣的环境中经 过艰难的磨砺,才能顽强地去面对各 种各样的打击,才能在任何打击下都 毫不屈服。
课文品读
1、默读课文,说说胡杨给你留下了什么
样的印象,找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跟同学交流。
2、划出文章的中心句,感受文章的主旨。
中心句
“活着一千年不死, 死了一千年不倒,倒 下一千年不烂”。
学习第一部分
一种树,可以“活着一千年不 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 不烂”。这种树就是胡杨。 这是文章的第一段,总起全文,开门见山就 陈述了胡杨坚韧、顽强与不朽的特点。“一 种树”、“这种树就是胡杨”这两个短句写 出了作者对它的惊叹之情;三个“一千年” 是全文的中心句,它从时间跨度上给人带来 极强的震撼力,从而产生对胡杨这种生命的 敬畏和赞叹之情。
2、第四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胡杨第一个,同一棵树上 长着大小和形状不同的两种叶子,像寄生树但又不是 寄生树。具体地说,长在下面的叶子比较小,椭圆形 的,像一片指甲;慢慢往上,叶子才比较大一些,直 至舒展成小孩巴掌一样大小——形状也相似。
这段话运用(比喻 )的修辞手法,分别把 ( 长在下面的叶子 ) 比作(指甲 ) ,把( 长在上面的叶子 )比作( )。 小孩巴掌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胡杨( )特点。句中的破折号 一树两叶的奇特 表示的意思是( )。 递进
学习第5-6自然段,找出胡杨一千年不朽的原因 的句子。 1.胡杨倒下来一千年不烂,也许与沙漠里干燥 的气候有关。 2.在其后的一千年里,借助大漠里炼狱般的环 境,蒸发掉了体内的所有水分,只留下一身筋 骨。 3.雷轰电击只会使它的筋骨更坚硬。

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胡杨》教案

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胡杨》教案

《胡杨》教案设计课前组织学生微课预习一、导入1.板书课题,读题。

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谈自己对胡杨的了解。

二、欣赏胡杨,感悟品格(一)借助媒体,了解胡杨生存环境。

播放视频(胡杨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孤独守望的情景)教师解说:在亚欧大陆的中央地带,有一片黄色的荒原——塔里木盆地。

这是一个风沙主宰的世界。

极度的干旱让塔克拉玛干沙漠成为地球上最荒凉的角落。

胡杨却以自己的方式在这里演绎着生命的传奇。

一个曾经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海边的树种,当烈日把沧海变成沙漠,当风让沙漠一天天长大,它仍然在沙丘间守望。

在漫长的风和水的争夺过程中,当河流消失,当风沙湮没,当人类放弃家园,胡杨仍然执著地守候着生命最后的希望。

这就是胡杨的生存环境,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介绍。

出示:胡杨,秋天最美的树……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三千八百平方千米的塔里木胡杨林。

自己读一读这段话,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什么?通过你的读告诉大家。

(二)品词析句,感悟胡杨品格,加入朗读技巧指导1.自主阅读,发现特点(1)找出描写胡杨特点的段落,自由地读一读,想一想胡杨是一种什么样的树?把你想到的记在书上。

(坚韧、无私、悲壮)(2)讨论交流: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胡杨的这些特点?(3)教师引读:“胡杨,是最坚韧的树”——(生接读“胡杨的根茎……层层黄沙。

”)“胡杨,是最无私的树”——(生接读“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留给了自己。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生接读“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仍坚定地挺立着。

”)怎样读好这一段?通过微课播放选取朗读技巧。

此处要注意“停连”这个技巧的运用,“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这些词要注意重读。

2.展开想象,感受品格(1)出示:胡杨,是最坚韧的树。

胡杨的根茎很长,能深达二十米,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去寻找地下的泥土……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

①(指名读)你这样读是想告诉大家什么?(重读能告诉大家什么)②联系实际理解二十米的根有多深,零上四十度的炙热和零下四十度的严寒是什么样的滋味?学习作者列数字的写作方法。

胡杨

胡杨

湘教版六年级下《胡杨》教学反思小学语文十二册第十八课是《胡杨》。

课文开头是这样写的,一种树,可以说“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烂。

这种树就是胡杨。

学生读到这里,就可以体会到胡杨的坚韧与不朽。

教学这课时,我不仅利用课文的插图让学生观察,而且准备了网上资料和图片,让课本的文字变成一副副鲜活的画面,让学生理解了胡杨“一树两叶”的特点以及它是一种巨树,是搬不动的,不可肢解的,也是不朽的。

学生通过读文,看图,感受到了胡杨的大气和活力。

串讲课文以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知道,胡杨长在沙漠里,它的木质为何那样坚硬,为何它倒下了一千年不烂呢?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胡杨木质坚硬是因为沙漠里气候炎热,把它体内的水分都蒸发掉了;它不烂是因为体内没有水分了。

整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高。

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胡杨》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唐炳良,他带着一种崇敬的情感来赞美胡杨的顽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令人震撼的,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没有按照串讲课文的老方式去讲解课文,而是给学生自由阅读品读的空间,让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说说这些句子在表达作者情感上有什么作用。

由于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学生通过自由品读,讨论交流,对文中的几句含义深刻的话有了较深的理解,体会胡杨这种植物令人震撼的生命力。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自由阅读品味,学生获得了更多的阅读体验,从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我反思课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给学生更多的阅读体验,在不断的阅读中循环渐进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我认为,学好语文要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在语文学习上没有阅读量的积淀是不可行的,我希望同学们更多地课外阅读,在积淀中收获成长,是一定会感受到学习课文的乐趣的。

《胡杨》课件1-优质公开课-湘教六下精品

《胡杨》课件1-优质公开课-湘教六下精品

它为什么能让作者产生这
样深深的敬意呢?
课文学习
同学们知道,胡杨长 在沙漠里,它的木质为何
那样坚硬,为何它倒下了
一千年不烂呢?
课文学习
胡杨木质坚硬是因为:沙 漠里气候炎热,把它体内的水
分都蒸发掉了;它不烂是因为:
体内没有水分了。
写法点拨:
这种借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 的一种品质的写法就叫“借物喻人”。 无论是写景还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 喻人的方法,可使文章立意深远,表 情达意阅读课文,思考: 本文用了什么手法赞美了胡
杨的什么品质?
课文学习
本文作者善于运用象征
的手法,赞美胡杨不畏艰险、 无私奉献的品性,更赞美具
有这种品性的人 。
作业
1、阅读《胡杨》,分析作 者的写作方法;
2、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
读后感。
再见!
树叶阔大清香。耐旱耐涝,生命 顽强,是自然界稀有的树种之一。
树龄可达200年,树干通直,高
10-15米,稀灌木状。
胡杨特点
胡杨树叶奇特,因生长在极
旱荒漠区,为适应干旱环境,生
长在幼树嫩枝上的叶片狭长如柳,
大树老枝条上的叶却圆润如杨。
胡杨图片欣赏




小组合作探究:
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
胡 杨
唐炳良
课文导入
在茫茫的大沙漠,当黄沙袭来的时候, 所有的生命都折服于沙漠的肆虐的时候,河 流退却了,人群退却了,就连那雄伟的城郭 也被掩埋了……有一个绿色的精灵,以不屈 的精神与沙漠抗衡,与风暴搏斗,生生不息。 你知道它是谁吗?
胡杨简介
胡杨是落叶中型天然乔木,
直径可达1.5米,木质纤细柔软,

[优质]语文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学会倾听》优质课教学设计2

[优质]语文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学会倾听》优质课教学设计2

[优质]语文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学会倾听》优质课教学设计2《学会倾听》教案教材分析《胡杨》是一篇精读课文,以神奇的植物为题材,目的是让孩子们在感受植物神奇的同时,注意作者观察植物的方法。

语言优美,充满激情,散文之魂“情”动其间,让孩子们在饱含各种情感的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略胡杨精神,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其次,抓住“两个版块”,体会两种情感。

一是学习“生命强大”部分,体会胡杨的品质,二是学习“顽强”部分,体会作者对胡杨的赞美。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会写“啃、聊、唠、滤、聆、皿”等生字,理解新词。

2.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过程与方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用简短的语言写出四、五、七段的意思,背诵喜欢的段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于倾听,感受美好的心灵之声。

重难点1.感受生活中可以想象得到的声音和可以听见的声音。

2.学会倾听,感受美好的心灵之声。

教学方法给学生自由阅读品读的空间,让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在文中勾划出比喻句,拟人句,说说这些句子在表达作者情感上有什么作用。

由于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学生通过自由品读,讨论交流,对文中的几句含义深刻的话有了较深的理解,体会胡杨这种植物令人震撼的生命力。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自由阅读品味,学生获得了更多的阅读体验,从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我反思课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给学生更多的阅读体验,在不断的阅读中循环渐进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声音和图片)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描绘情境1.(多媒体呈现画面)你听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吗?你听过蚂蚁跑步的声音吗?你听过雪花飘飘的声音吗?多么美妙的声音啊!同学们,只要你学会倾听,你就一定会听见。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受内容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胡杨第二课时

胡杨第二课时
(1)“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烂。”
(2)感受到了胡杨顽强的生命力:
(3)大生命是搬不动的.更是不可吱解的:(第2~4自然段)
①抓住“胡杨是沙漠里的巨树”,体会胡杨是“大生命”。作者如何具体表现的呢?
②抓住“有谁能搬动胡杨这样的大树”体会。
(4)胡杨倒下来一千年不烂。(第5~7自然段)
课时目标:
1.精渎课文,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
2.体会“一千年……一千年……一千年’’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间。
2.感情朗读课文?
3.作者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去写这篇文章的? (崇敬)
二、精读感悟
1.过渡:作者崇敬胡扬什么?
2.学生朗读感悟。
3.汇报交流。
2.赶快写一写自己对胡杨的赞美吧。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的收获。
课后反思
编写时间执行时间主备人执教者总序第60个教案
课题
胡杨
共2课时
第2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1、学会本课八个生字,理解生词,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想感情,了解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策略
导读导学
教学活动
课前、课中反思
①为什么千年不烂?
②抓住“大生命在本质上也是不朽的”.体会其顽强的生命力。
(5)胡杨千年不倒。(第8——9自然段}
为什么千年不例?倒下时是怎么样的情景?
(6)第10自然段.如何理解?
4.小结。
作者崇敬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
三、升华感情,书写敬意
1.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啊,它感动了作者,也感动了我们。你对那段最有感触,请动情朗读。

《胡杨》课件2-优质公开课-湘教六下精品

《胡杨》课件2-优质公开课-湘教六下精品

读课文,找答案
1、胡杨为什么倒下一千年不烂? 2、胡杨活着时的样子是怎样的?
3、胡杨不倒的原因什么?
胡杨的筋骨是怎样的一副筋骨? 霜风击不倒,挣扎爬起,沙尘
掩盖,奋力撑岀。他们为理念而慷
慨就死。虽断臂折腰,仍挺着那一 副副铁铮铮的风骨;虽痕伤累累, 仍显现着一腔硬朗朗的本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胡杨立于大漠深处,森森然,____不可摧。
有谁能搬动胡杨这样的大树?
课文小结
胡杨象征着不朽的生命,
胡杨挺拔着绿色的希望,胡杨
呼唤着无限的启示,胡杨矗立
着永恒的精神!不论是生与死,
他们都是沙漠不朽精神的象征!
小练笔
我们感动于胡杨,感动于它顽强
的生命,感动于它毫无保留的奉献精
神。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也有话想
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分析
这句话点明文章的中心,起到 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胡杨树在恶劣
的自然条件下抗争着,无论是挺立
还是倒下,活着还是死去,都充满 了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胡杨立于大漠深处,森森然,万力不可摧。
• 胡杨立于大漠深处,森森然,____不可摧。
• 胡杨立于大漠深处,森森然,____不可摧。
说,想赞一赞这西域的美丽风景——
胡杨。赶快写写,赞美赞美胡杨吧!
再见!
了什么?
课文理解
动词:开裂、旋转、倾倒、刮、抛、
弹跳、填平、形成、腾起。
体会:这是胡杨挑战沙漠的宣言,它
以生一千年不死的绿意,倒也一千年不朽
的骨骼,震撼着沙漠。这是一种刺破心扉、 深入骨髓的震撼。胡杨虽枯,豪气千秋。
课文分析
“一种生命,屹立着,或者

〖2021年整理〗《胡杨》优秀教案

〖2021年整理〗《胡杨》优秀教案

《胡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八个一类字,理解“逼视、炼狱、蒸发、湮灭、壅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感情,学习作者的写法。

难点及重点:1、理解句子的意思。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猜谜语:活着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

(打一植物)。

2、板书课题:胡杨3、从谜语中,你感受到胡杨有哪些特点。

4、出示胡杨的课件。

5、导入新课学习。

观看了这么多美丽的画面,下面我们再去文字中感受胡杨之美。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1、初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

2、利用工具书或其它参考书,尝试自己理解。

3、与同桌交流学习成果。

4、集体交流。

师重点指导。

区分并掌握字的写法:摧-催;燥-躁;椭-随;练-炼。

理解字义:森森然;炼狱;干燥;湮灭;壅住。

三、再读课文先读读含有这些字词的句子,再整体读课文,比一比,是否比第一次流利。

四、整体感知1、说说胡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找出相关的句子再读一读,谈一谈。

2、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3、齐读中心句,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一、深入学习课文,了解胡杨的特点1、默读全文,找出概括胡杨特点的关键语句。

2、学生汇报,整体感知胡杨的特点。

关键句:胡杨是沙漠里的巨树。

胡杨倒下了一千年不烂。

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烂。

二、赏析课文,感悟胡杨的精神1、学习第2-4自然段。

A、自由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胡杨是沙漠中的巨树?(1)从课文中的描写,理解胡杨外形之“巨”。

(2)抓重点句理解:大生命是搬不动的,更是不可肢解的。

(胡杨坚不可摧,强不可撼,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B、指名学生朗这些关键句,加深理解。

2、学习5-6自然段。

A、指名读,思考:你是如何理解一千年不烂的?造成胡杨千年不烂的原因是什么,找课文中的句子,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一谈?(千年不烂,特殊的环境,炼就了胡杨这种特性)千年不烂,可以看胡杨怎样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8、胡杨执行时间月日
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

自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

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设计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猜谜:“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烂”这是一种什么植物?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课件出示胡杨的图片,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胡杨的资料。

4、这就是胡杨,今天,让我们随同唐炳良先生一起走近胡杨,去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二、自读课文,识记字词
1、课件出示自觉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主识记生字,并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觉效果。

(1)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小组开火车认读,师正音纠错。

重点指导:“摧、燥、蒸、埃”的读音。

(2)介绍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3)以男女生同学比赛的形式快速说出词语的意思。

课件出示词语:森森然、逼视、三匝、干燥、炼狱、蒸发、湮灭、壅住、沟壑、尘埃等词语。

4、学生提出初读课文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尝试互相解决问题。

三、再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2、胡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件出示中心句:“一种生命,屹立
着,或者倒下,无论活着还是死去,都使人不能漠视它的存在。


3、齐读中心句。

4、课文是怎样突出胡杨特点的?下节课我们再深入地进行学习、了解。

板书设计18、胡杨
森森然、逼视、三匝、干燥、炼狱、蒸发、湮灭、壅住、沟壑、尘埃




课题18、胡杨执行时间月日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介绍胡杨特点的方法,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重点难

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教学准

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设计
一、深入学习,了解胡杨的特点
1、默读全文,找出概括胡杨特点的关键语句。

2、学生汇报,整体感知胡杨的特点。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1)胡杨是沙漠里的巨树
(2)胡杨倒下来一千年不烂
(3)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

二、赏读课文,感悟胡杨的特点
1、学习2-4自然段,体会“胡杨是沙漠里的巨树”。

(1)自由朗读课文,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胡杨是沙漠里的巨树”?(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2、学习5、6自然段,体会“胡杨倒下来一千年不烂”。

(1)指名读这两个自然段,你是怎样理解“一千年不烂”的?
(2)小组交流。

(3)指名汇报,并指导朗读。

3、学习第7-9自然段,体会胡杨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的特点。

(1)默读这一部分,看看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同桌交流,并把感受深刻的句段读给同桌听。

(3)指名汇报学习结果。

三、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再读中心句:“一种生命,屹立着,或者倒下,无论活着还死去,都使人不能漠视它的存在。

”此时的你又有什么感受?
2、指名说,师引导。

胡杨象征着不朽的生命,胡杨挺拔着绿色的希望,胡杨呼唤着无限的启示,胡杨矗立着永恒的精神!无论是生与死,它们都是沙漠不朽的精神象征!
3、课件再次出示胡杨的图片,你想对这些不朽的生命说些什么?
4、学生自由练说,指名说。

四、总结写作特点
1、把《杨柳》和《胡杨》对照起来读一读,在表达上你能发现什么吗?
2、全班交流:都是采用的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18、胡杨
千年不死
千年不倒(力不可摧、生命不朽)千年不烂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