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审核版)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2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2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地看,国势盛衰与语言传播存在着某种正相关的关系。
国势强盛往往会推动它所承载的语言和文化的传播,而国势衰微则常常会导致以它为物质载体的强势语言乃至文化受损。
反观汉语的国际传播过程不难发现,伴随着历史上中国国势的盛衰与消长,汉语的国际传播与国际化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起伏和波动。
在东亚历史上,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中原王朝,相对于生活在这一区域内和周边地区的其他民族具有强大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优势。
汉语和汉字也随着汉文化的扩散而远播四方,成了这一地区的通用语言文字。
强大的国势,有助于扩大汉语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历史上,由于秦汉一统及其强大的影响力,汉字汉语不仅为中国古代的许多民族相继采用,而且也被周边不少邻国长期使用。
不少民族语言文字在汉语族际化的过程中日渐式微,甚至最终消失,成了语言化石。
如契丹文字、女真文字和西夏文字等。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条件,汉字伴随着汉文化东传朝鲜、日本和南部越南,形成“汉字文化圈”。
汉语一度成为朝鲜与越南长期使用的官方语言,并广泛地渗入日本社会。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答案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1.【答案】D【解析】A项“现存唐、宋、元三代唐诗选本都未收录此诗”分析错误,根据原文可知“唐《才调集》和宋刊本王安石《唐百家诗选》”收录了。
B项曲解文意。
原文是“无法说清其中的奥妙”,这是他未能做出解释的原因,是知道奥妙而未解释。
C项“他认为此诗彰显了七绝含蓄浑成、风旨深永的诗体特点”分析错误,根据原文,这是作者观点,而非唐汝询的观点。
2.【答案】D【解析】文章没有使用对比论证方法,只是列举不同时期一些诗评者的不同观点。
3.【答案】A【解析】曲解文意,是对该诗是不是“唐人七绝第一”的争议,而不是对这首诗的争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4.【答案】B【解析】“富裕家庭子女的劳动观存在更多问题”于文无据,属于主观臆断。
5.【答案】C【解析】“只要……就”表述过于绝对。
6.【答案】①材料一侧重当下重视劳动教育的现实背景,直面青少年中存在的劳动观异化的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②材料二侧重阐述了劳动教育的意义,将劳动的意义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③材料三侧重谈学校教育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结合广州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何有效避免将劳动教育书本化、形式化的问题。
(每点2分)【解析】非连续性文本所给材料虽然都是围绕同一个话题展开,但不同材料因陈述的角度、作者的观点不同,对问题的切入点也不完全相同。
因此,要注意文本切入点,看清材料报道的对象;注意选文的题目、出处,看清材料是围绕什么问题,从什么角度展开的。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7.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文主要表现村民和锅扣对温温狼性的害怕和防备,但温温却知恩图报,最终保护了锅扣。
由此看出,表现的是温温作为狼的善良、忠心和人性的复杂,而非“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与“人性的美好”。
8.①这是锅扣和温温关系的转折点,既表现了锅扣的狠心,也表现了温温的聪敏。
2020年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0年高三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习总书记指出,“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徳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人有德而立、国有德而兴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文化的基础性构建与推进是通过善文化在个人一家庭一社会的内化与践行。
善是人之为人之本。
孟子作为传统善文化的奠基者及推进者,提出了“四端说”,他调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体悟并践行“良知”是个体道德修为的基础。
善是知行合一的根本要求。
中国传统善文化要求“仁者爱人”,要“泛爱众”;行为上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能做到“民胞物与”,以实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追求。
仁爱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基础,与邻为善,互利共生,构成了交往的和平主义价值理念。
仁爱主义、集休主义、和平主义是善文化谋求人共同生存、命运一体的道德价值观。
善的培有、实践的第一场所在家庭。
中国传统善文化培育与践行的根本是家国一体,“孝忠”合一。
儒家认为:“孝悌也者,共为仁之本与。
”孝是徳之本、教之源。
对父母、先祖的爱、养、畏、敬,及对兄长的尊敬、友爱,是孝悌文化的基础。
要将感恩、敬畏、奉献、責任等基本道德意识、情感、价值作为家教、家风的内涵培育下一代,谋求个人善行与社会善行在价值观上的一体性,追求与实现家庭之善和国家之善在道德践行上的一致性。
善是人实现“天人合一”、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
中国在文明的“轴心”时代,已经奠基了天、地、人是同源相生、同道相存、同场相在的共同体的信念。
所谓“黄天无亲,唯德是辅”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其中的“道”、“天(理)”往往与人的善心、良心相通相连。
江西省2020届高三12月语文试卷及答案

江西省2020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作家、艺术家进行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创造不仅是个人审美情绪的宣示,而且是履行社会审美导师之职能。
这种功能,使得他们较之他人更需要具有一种社会担当意识。
社会担当意识的核心是家国情怀。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艺术家是社会家国情怀的代言人之一。
检阅中国古代文艺发展史,我们发现称得上社会家国情怀代言人的作家、艺术家是很多的。
他们的优秀作品构成了璀璨的星河,激励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地进行着强国富民的伟大事业。
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美学从历代作家、艺术家卓越的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以家国情怀为内核的美学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两个理论:一是“诗言志”。
最早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
此后,《左传》《庄子》也提出这一命题。
汉代《毛诗序》不仅再次申说“诗言志”,还提出“教化”说。
“教化”又称“风教”。
“风”多义,一指《诗经》中的“国风”,即民歌;二指情感。
《毛诗序》强调教育的普遍性,受教育者不仅有下层百姓,还有上层统治者。
“教”的目的是“化”。
具体来说,就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其关键是将“教”转化为“志”。
经此转化,“言志”的“志”就不止属于个人,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私志”成为“公志”一一家国之志。
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必须落实在审美上,具体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情上。
而情贵在真,贵在自然——自然而然。
言志贵在至诚,只有至诚,它与教化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也才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艺术审美力。
二是“兴寄”论。
“兴”最早来自《诗经》的“六艺”说,它是《诗经》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
初唐诗人陈子昂将“兴”与“寄”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新概念——“兴寄”。
“兴”重情,重美:“寄”重理,重善。
“兴寄”的核心为家国情怀。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2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答案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2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1.B【解析】A项,《诗经》不一定是最早的诗歌一体。
C项,推动并引领着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发展潮流,只是在一段时间里。
D项,凝练结合高度统一的是文学语言和音乐语言。
2.C【解析】文章并没有详细阐述文艺工作者的具体做法。
3.D【解析】根据原文国学热、诗词热与文艺工作者是否用现代方式传承经典不构成假设关系。
4.B【解析】B项,“不仅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增加投入比重,攻坚克难;更重要的是要对全国进行摸底清理,建档立卡防止遗漏”错误。
结合文本内容“主要做到以下三方面:第一方面,今年要对照‘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安全饮水这四个方面,在全国进行一次摸底清理,建档立卡,记在账上,逐项、逐户、逐人对账销号,防止出现遗漏。
第二方面,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3万人以上的县有111个,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的县有98个……还要落实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分析可知,两项工作不存在递进关系。
故选B。
5.C【解析】C项,“部分发达国家给予高度评价并进行了借鉴”错误。
结合材料四内容“巴基斯坦参议员、巴议会中巴经济走廊委员会主席穆沙希德·侯赛因了解到……中国未来脱贫事业最关键的举措之一”“南非人类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跃成为经济超级大国确实是历史上最不寻常的故事之一。
’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如是感慨”“当被人问到世界能从中国的发展经验中学到什么时……这一口号十分了不起”“在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尼·林斯眼中……他由衷感叹:‘这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秘诀”等分析可知,“部分发达国家给予高度评价并进行了借鉴”无中生有。
故选C。
6.参考答案:①工作更加细致,突出重点,针对问题制定方案进行整改;②克服“表格扶贫”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增进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扶贫工作的认识、理解,激励扶贫干部;③通过产业扶贫等方式,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4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含答案)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请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
这时代性格是不能离开了那个时代而存在的。
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陈子昂作为盛唐诗坛的先驱,也是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之间的桥梁,陈子昂就是不满足于现状的唐代诗人的代表。
②他的最有名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动人心魄的诗篇,它鼓舞了人们的事业心,增强了突破现状的豪迈气质,一种追求理想的热情,一种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新鲜品质,它乃是陈子昂在诗歌史上给人们最深刻最难以磨灭的印象。
陈子昂在诗歌主张上与李白是先后相映成辉的,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等也与李白的《行路难》等一类篇章有极多共同之处。
如果陈子昂所反映的时代竟是没落的,李白所反映的时代也竟是没落的,那么历史上还有什么唐代上升的高潮呢?事实上陈子昂是呼唤着盛唐时代的,李白是歌唱了盛唐时代的;他们之间原极为相近。
而孕育这样诗人的正是一个半世纪所形成的一个上升发展的时代高潮。
③中国诗歌史上,作为一个理想的诗歌时代,唐代以前大都向往于建安,唐代以后则转而醉心于盛唐。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5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现象五:“年轻人宁送外卖不进工厂”,职业教化没有吸引力。高职院校招生困难,职校毕业生不愿进工厂,青年择业就业观扭曲,工匠流失严峻。当前,选择职业教化的基本是考不上一般中学的孩子,被认为是差生。以广东为例,接近50%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其中大约30%的中职毕业生能升入高职院校,只有10%的高职毕业生能升入应用型本科院校深造。
关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争议,始终围围着七绝第一的话题,最终是否第一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诗话和选本的论争中,破除此诗“不行解”的怀疑,由无解而可解,真正读懂了这首唐诗。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发觉者、诠释者、还是参与探讨者,都功不行没。由此亦可见,对于唐诗的理解和接受是一个持续、变更的过程,前人留下的文学经典,仍旧在等待有心之人去发掘其中的奥妙。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5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出塞行(其一)》,被世人奉为名诗绝句,粗通唐诗者皆可背诵。若细考现存唐、宋、元三代唐诗选本,却发觉除唐《才调集》和宋刊本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外,其他选家都未收录此诗。虽然王昌龄在当时就以七绝著名于世,但此诗长期以来未受青睐。真正使此诗广受赞誉、奉为七绝第一的是明代的诗论家和选家。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不分版本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不分版本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①你与朋友刚刚听了一场演讲,虽然你觉得演讲不是太坏,但在与别人讨论后你会发现,自己似乎接受了这样的想法:该演讲几乎是垃圾。
或者本来你认为这场演讲不是太好,讨论之后,却觉得这简直就是最精彩最伟大的演讲。
②这种情形在生活中最常见不过了。
你和你的朋友都不太喜欢这个演讲,但是你们的理由都非常微小。
可所有的理由聚集在一起,就有足够的证据让你觉得你实际上很不喜欢那场演讲。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群体成员都竭力地将观念表达得比真实的感受还要极端一点,以引起其他人的关注。
这样一来,如果你得出每个人都不大喜欢某场演讲的结论,你就会试图表达出自己更极端的观点,让大家认为你非常机敏。
如果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这样的话,群休观点极端化将在所难免。
③无论在生活中的现象还是心理学家的实验中,群体的讨论使群体原来支持的意见,讨论后变得更加支持,而群体原先反对的意见,讨论后变得更加反对,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变得极端化。
群体讨论使群体的态度倾向于朝两极方向运动,原来赞成的更加赞成,原来反对的越发反对。
这种现象被社会心理学称为群体极化现象。
④群体极化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叫冒险偏移,另一种叫谨慎偏移。
群体极化使一个群体更加谨慎还是更加冒险取决于全体初始的倾向。
如果全体人在一开始倾向于谨慎,那么结果就是更加谨慎,反之,那么更加冒险。
⑤群体讨论之所以导致冒险偏移,其原因在于:第一,群体的责任扩散。
在群体讨论和群体决策中,个人的责任得到扩散,个人对其行为的责任意识明显下降,即使说错了或决策错误,责任是大家的,平分到每一个人身上的责任仅是很小的一局部,这就增强了人们决策的胆量。
促使人们选择风险更大的决策。
第二,群体内的舆论压力。
在群体当中,个人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群体舆论评价的影响,如果个人谨慎,有可能会被别人嘲笑为胆小鬼,正是出于此种考虑,个体大多会有意无意地偏向冒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⑴《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⑵屈原在《离骚》中有两句专门写到自己制作衣服的材料,借此表达自己的高洁品质:,。
⑶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美女(俄)契诃夫记得还是在做中学五年级或六年级学生的时候,我和爷爷到顿河区罗斯托夫去。
那是八月里的一天,天气闷热,令人烦闷不堪。
由于热、干燥,以及尘雾吹到我们身上的热风,眼睛困得睁不开,嘴巴发干;不想看,不想说,不想思索,当那睡意朦胧的车夫乌克兰人卡尔波扬鞭打马,鞭子甩到我的制帽上的时候,我既不*,也不出声,只是从半睡中清醒过来,无精打采地瞥一眼远处透过烟尘能看到的村庄。
我们停下来在亚美尼亚的一个大村庄巴赫契——萨拉赫爷爷熟识的富裕的亚美尼亚人家里喂马。
在这个亚美尼亚人的房间里,没有漆过油漆的木墙啦,家具啦,红褐色的地板啦,都散发出一股被太阳晒过的干木料的气味。
无论你往哪儿看,到处是苍蝇、苍蝇、苍蝇……爷爷和亚美尼亚人正在谈论放牧啦,牧场啦,羊群啦……听着他们俩嘟嘟囔囔的谈话声,我开始对草原、太阳、苍蝇等等产生了怨恨的情绪。
亚美尼亚人不紧不慢地走进门厅,喊叫道:“玛霞!过来斟茶!你到哪儿去啦?玛霞!”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十五六岁的始娘走进屋子,穿一身普通的花布连衣裙,戴着白头巾。
她洗碗、斟茶的时候,背对着我站着,我只看见她腰身纤细,光着脚丫,裸露的小后脚跟被下垂的长裤脚盖住了。
主人请我过去喝茶。
我坐到桌旁,姑娘给我斟了一杯茶,我看见她的脸,忽然感到,仿佛有一阵清风掠过我的心灵,把一天来的种种苦闷和灰尘通通吹散了。
我看见了一张在光天化日下或梦里神游时从未见过的俏丽无比而神韵非常的脸。
正如理解闪电一样,我一下子便意识到了:我面前站着个美女。
我敢起誓,玛莎,或照她父亲的叫法,玛霞,是真正的美女,但我不能证明这一点。
往往有这种情况,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
并非只我一个人发现那亚美尼亚姑娘美。
我爷爷是个快80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而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随即问道:“这是你的女儿吗,阿维特那扎雷奇?”“女儿!这是我女儿……”主人回答说。
“多好看的闺女呀!”爷爷称赞说。
亚美尼亚姑娘的这种美,艺术家或许会称作古典的或端庄的吧。
也正是通过对这样的美的观察,上帝晓得是怎么回事,才会使人深信;您见到的容貌是端正的,头发、眼睛、鼻子、嘴、脖子、胸脯以及青春肌体的每一个动作,都交织在一起,融会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的旋律,在这旋律中大自然的音韵不差一个音符;您完全觉得,一个理想的美女就应该有玛莎那样笔直而略微凸起的鼻子,那样大大的黑眼晴,又黑又长的睫毛,那样令人神魂颠倒的目光;她那黑黑的卷发和眉毛,就像翠绿的芦苇依恋静静的小溪,飘拂在温柔而白嫩的额头和面颊上。
您看着她,不由自主地便会产生一种愿望,即跟玛霞说点什么,说点极愉快、真诚、美丽得跟她本人一样美丽的话。
对这种美,我的感受却很怪。
玛莎在我心中激起的不是欲望,不是欣喜,不是快乐,而是一种愉快却痛苦的忧伤。
这忧伤飘忽不定,朦朦胧胧,像一场梦。
不知什么缘故,我为我自己,为我爷爷,为那亚美尼亚人感到惋惜,我有这样一种感觉:仿佛我们几个人都失去了对生活来说很重要、很必要的东西。
爷爷也忧愁起来。
他已不再谈起牧场和羊群,而是默默不语,若有所思地望着玛莎。
喝完茶,爷爷躺下午睡了,我走出屋子,坐在台阶上。
我坐的台阶被晒得滚烫;太阳把我的头、胸、背晒得火辣辣的,可我并不以为怎样,我只觉得我身后的门厅里和房间里有一双赤脚踩在木制的地板上发出窸窣的声音。
收拾完茶具,玛莎跑下台阶,我身边像有一股轻风吹过,然后她又像鸟儿一样跑进了一间被熏黑的小房里(大概是厨房),从那里飘出了烤羊肉的香味和亚美尼亚人的说话声。
她在黑暗的门道里消失了,不大工夫玛霞在门口露面了,厨房的热气弄得她满脸通红,她肩膀上扛着一大块黑面包;面包很重,她便优美地拱起腰身,穿过院子跑到打谷场,跳过篱笆,钻进残麦秸金色的云雾,在大车后边不见了。
她及其美丽的身影越是经常在我眼前闪现,我便越感到忧伤。
我为自己、为她、为乌克兰人感到遗憾,她每次穿过谷壳的云雾向大车跑去的时候,乌克兰人总要满怀惆怅地目送她。
或许这是我对美丽的嫉妒吧,或许我为这女孩不属于我,也永远不属于我,我对于她是个陌生者而感到遗憾吧,或许我隐约感觉到她的罕见的美是偶然现象,毫无用处,就像大地上的一切没有永恒一样,或许我的忧伤是人在观察真正的美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觉吧,只有上帝才知道!两三个钟头之后,我们坐上大车,走出院子。
我们坐在车上,都一声不响。
仿佛在互相怄气似的。
远远地可以看到罗斯托夫和那希切万了,一直默默不语的卡尔波突然回头看了看,说道:“亚美尼亚人的那个女孩真讨人喜欢!”他朝着马背抽了一鞭子。
(有删节)(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描写“在这个亚美尼亚人的房间里”,家具等处处散发着“被太阳晒过的干木料的气味”表达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B.小说主人公玛霞不仅外貌“端正”“ 美丽”,而且她身上洋溢着一种由内而外的干净、清纯、明丽的美,这正是“美女”摄人心魄的魅力所在。
C.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集中笔力从正面描写了一位有着姣好容颜,美妙身材,优雅气质的美女,这样的构思更能紧扣题目。
D.“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这句话表明,美是只可意会的,对美的感受因个体的不同而不同,这正好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E.“我”是贯穿小说的线索式人物,作者主要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展现“我”对美的感受,在“我”的心里,玛霞就是美的化身。
(2)爷爷是个怎样的人,他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6分)(3)这篇小说情节有什么特点,它和我们学过的哪篇小说风格很相似?(6分)( 4)极致是美的悲伤,这篇小说在表现美的同时,也透露出淡淡的忧伤,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国学大师饶宗颐余秋雨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还断言:只要香港有饶公,就不能算文化沙漠。
这位饶公,就是的国学大师饶宗颐。
在香港,饶公是名人,也可算奇人。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人称“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然而,谁会相信,这位顶着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学府客座教授头衔的大学问家,竟是从广东潮州走出来的一名初中生!少年早慧的饶宗颐,20岁出头因整理发表了父亲的遗著《潮州艺文志》而文名大噪,旋即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
当时,日军已经南侵,中大迁往云南。
在赴聘途中,饶宗颐大病一场,滞留在香港。
没想到,这场大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香港,他有机会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学者王云五和叶恭绰,从而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
而这场大病,是饶公此生害过的一场大病。
因此,对佛、道都深有研究的他认为,这是一种缘分。
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很广。
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的学问分归八个门类,后来郑炜明先生更是添加补充,细分为十五类。
儒学、道学、佛学,诗、词、文、史,目录、考古、敦煌学,音律、书法、绘画、甲骨文,饶公样样都有研究;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
哪来的这么广泛的兴趣、这么旺盛的精力?饶宗颐的回答是:得益于从小文化空气的“熏蒸”,正如林语堂所言,学问是像熏火腿一样“熏”出来的。
我家里有那么多书,我整天在看,把读书当成了玩耍,用的时间比在学校上课的还多。
在那个小图书馆里,我可以一边享受,一面玩,懂不懂就在那里面逛。
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
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
例如,他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震惊了国际学界;他的《梵学集》,也开辟了该领域中国学术研究的新天地。
为了达到“专”,饶公不顾一切地“往里钻”。
像梵学,为了品到“原汁原味”,他硬是从40多岁开始埋头学习梵文,一学几十年,可以朗朗而读。
饶公说,我的梵文是与一位印度学者“换”来的。
50年代末,那位在内地留学过的学者提出向我学《说文解字》。
我正好想用功学学梵文,于是与他讲了条件:用《说文解字》交换梵文。
此后几年间,我们互为老师,都学到了想学的东西。
支撑饶宗颐在学术方面锲而不舍深钻的,是一种“求阙’’精神。
饶公说,‘‘求阙’’是曾国藩的话。
他认为做人、做学问,都要“求阙”。
“阙”同现在的“缺”,就是要不知足的意思。
实际上,天下万物都是有“缺”的,追求把“缺”的补齐,可事实上永远也补不齐,这样就会永远不知足地追求下去。
饶公是史学家,他说,最令我兴奋的是今天中国不断地有很多新东西(出土文物)从地下冒出来了。
而这些东西又带出了许多新问题,需要解答。
比如,遇见冒出来的东西以后,发现有的文字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本子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为什么会这样子呢?你就要解答了,我是研究这方面的,我有找出答案的责任,我要研究。
我不能不研究,别人有没有兴趣,我不管;别人说这个毫无用处,没有意思。
我不理,我对它有兴趣,我就要研究。
价值这个东西很难讲,我看有价值,别人看毫无价值。
在学术上,越有争执的东西,越需要讲出一个道理来。
我就是要找出这个“ 道理”来。
了解饶公的人说,别看他是国学大师,但他一点也不迂腐、守旧,开拓精神极强。
他周游世界,精通英、法、德、日文。
他研究国学,不仅从中国古籍中找材料,还密切关注着考古的新发现。
例如,他用四川三星堆考古成果,印证以往古文献资料的研究结论,并进一步取得新的重要发现。
他借鉴西方汉学家研究方法,从印度和西域文字典籍入手,拓展汉学研究的视野。
他还利用敦煌写卷的新资料,深入研讨诸多史学之谜;通过“比较古文字学”,探索远古中外文化交流问题。
难怪季羡林教授称其在掌握材料、运用材料上“令人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感”。
以有限的生命探求无涯的学问,于是饶宗颐做到了既博又专。
(有删节)(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饶宗颐打小就泡在自家的小图书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