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译文对照 第六章 玄牝之门

合集下载

《道德经》注音版第六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六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六章原文及译文【原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注音版】谷(gǔ)神(shén)不(bù)死(sǐ),是(shì)谓(wèi)玄(xuán)牝(pìn),玄(xuán)牝(pìn)之(zhī)门(mén),是(shì)谓(wèi)天(tiān)地(dì)根(gēn).绵(mián)绵(mián)若(ruò)存(cún),用(yòng)之(zhī)不(bù)勤(qín).【译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pìn)”世间万物生机,生生不息,就好像一个神奇的母亲的存在一样,我们管他叫做“玄牝”,“玄牝”就是“道”“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就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源。

冥冥之中它好像是客观存在的,“道”是永不枯竭的。

扩展阅读:《道德经》经典名言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出处】《道德经》第一章。

【解释】天地万物之道是可以认知的,但道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名也是可以名状的,但名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解释】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解释】有与无相互滋生,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比较而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声音音律的相互应和而成曲调,前与后相互联接而成顺序。

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解释】天地无所谓仁慈不仁慈,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无所谓仁慈不仁慈,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生自灭。

道德经第六章解读

道德经第六章解读

道德经第六章解读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老子(李聃)创作。

第六章是其中的一章,下面是对《道德经》第六章的简要解读:
《道德经》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解读:
1.谷神不死:"谷神" 可能指的是一种自然的、持久的力量,这种
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不会死亡。

"谷" 在这里可能有深层次的象
征意义,代表着生命的源泉和丰饶的土地。

2.玄牝:"玄牝" 是神秘的女性力量的象征。

这里的"玄" 表示深
奥、神秘,而"牝" 是雌性的意思。

整句话可能暗示着宇宙间存
在着一种神秘而深奥的女性原力。

3.玄牝之门:"玄牝之门" 可能指的是宇宙的根源,女性力量的源
泉。

这是一种非常深邃和神秘的存在,是天地生成的根本。

4.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这句话暗示着玄牝之门存在于永恒中,
它的存在不需要劳苦的维护。

生命的源泉是永恒的,不需要过
多的努力,自然而然地存在。

总体理解:第六章强调了宇宙中深邃、神秘、永恒的女性力量,以及这种力量的不朽和源远流长。

通过谈论这种玄妙的存在,老子可能在表达一种对宇宙和生命奥秘的敬畏,以及对自然力量运行的信任。

请注意,《道德经》的解读因人而异,不同的学者和哲学家可能有
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这只是一个简要的解读,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深入研读这一章,探索其中更多的哲学内涵。

经典的力量之《道德经》第六章

经典的力量之《道德经》第六章

经典的力量之《道德经》第六章原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不死(掌握采集大道能量的方法就可以长寿),是谓玄牝(就好比掌握了复制生命的方法)。

玄牝之门(复制生命的不二法门),是谓天地根(是与天地同寿的根本)。

绵绵若存(绵绵不断的生命形式就是这样存在的),用之不勤(大道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

译文:变幻莫测的大道是博大无边、无所不能、永恒不灭的,这就是微妙的母性。

宇宙万物以它为母性而诞生,因此称它为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

它若隐若现地存在于天地间,具有繁衍生命的无尽作用。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本章用简洁的文字描写形而上的实存的“道”,它空虚幽深,因应无穷,永远不会枯竭,永远不会停止运行。

这种支配万物发展变化的力量,就是对立统一规律。

“谷神不死”,体现出“道”的永恒性,即恒“道”。

老子想说明“道”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从时间而言,它历久不衰,天长地久。

从空间而言,它无处不在、无穷无尽。

它孕育着宇宙万物而生生不息。

“玄牝之门”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根源,它的作用非常的大。

“玄牝之门”、“天地根”,都是用来说明“道”为产生天地万物的地方。

我们知道人类最原始的本性表现为对母体的信恋,这应该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所感知。

然而这种本性在人类的精神的需求上,却又曲折地表现为依赖于自然,企求与自然合为一体的那种强烈的愿望。

我们今天对大自然的怀念,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那种向往,也正如孩提时对温柔的母体,急切地希望在自然无穷的奥秘中寻回我们失去太多了的东西。

老子所讲的“道”具有伟大而崇高的母性,天地和万物从它那里诞生,并从它那里获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和享用不尽的养料。

它养育着却不占有己有,给予却不自恃有功。

这种奉献而不索取的品质和精神恰似养育我们的父母。

我们的父母对我们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作为子女的就应该尊重父母、孝顺父母,也就是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情感,尊重他们的付出和劳动,尊重他们为家庭、为社会所做的贡献。

《道德经》(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道德经》(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道德经》(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第六章谷神不死①,是谓玄牝②。

玄牝之门③,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④!其若存⑤!用之不堇⑥。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

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

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注释]①谷神:过去据高亨说:谷神者,道之别名也。

谷读为毂,《尔雅·释言》:“毂,生也。

”《广雅·释诂》:“毂,养也。

”谷神者,生养之神。

另据严复在《老子道德经评点》中的说法,“谷神”不是偏正结构,是联合结构。

谷,形容“道”虚空博大,象山谷;神,形容“道”变化无穷,很神奇。

②玄牝(pin):玄,原义是深黑色,在《老子》书中是经常出现的重要概念。

有深远、神秘、微妙难测的意思。

牝:本义是是雌性的兽类动物,这里借喻具有无限造物能力的“道”。

玄牝指玄妙的母性。

这里指孕育和生养出天地万物的母体。

③门:指产门。

这里用雌性生殖器的产门的具体义来比喻造化天地生育万物的根源。

④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

⑤若存:若,如此,这样。

若存:据宋代苏辙解释,是实际存在却无法看到的意思。

⑥堇(jin):通勤。

作“尽”讲。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谷中央无谷也。

无形无影,无逆无违,处卑不动,守静不衰,谷以之成而不见其形,此至物也。

处卑而不可得名,故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门,玄牝之所由也。

本其所由,与极同体,故谓之天地之根也。

欲言存邪,则不见其形;欲言亡邪,万物以之生,故绵绵若存也。

无物不成,用而不劳也,故曰用而不勤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谷至虛而猶有形,谷神則虛而無形也。

虛而無形,尚無有生,安有死耶?謂之谷神,言其德也。

謂之玄牝,言其功也。

牝生萬物,而謂之玄焉,言見其生之而不見其所以生也。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玄牝之門,言萬物自是出也。

《道德经》再释义:第六章?谷神不死

《道德经》再释义:第六章?谷神不死

《道德经》再释义:第六章谷神不死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空虚博大(生育天地万物)的神,恒远存在,它是天地、万事万物孕育、生成及所有玄妙现象产生的母亲。

玄妙母亲的门户,是天地的根源。

它能量连绵不断而永存,用的时候没有穷尽。

“道”无极为一,无极育“太极”为1。

本章所讲解的“谷神”就是生育天地万物的“太极”。

也就是,太极生阴阳,故天地生,天地生八卦,故万物成。

在前章“众妙之门”时,已经举例讲解了“道”一的例子。

“道”一,这个一中又包含了很多的1,本章讲的空虚博大的“谷神”就是其中的1。

上一章我们讲了天地之气轻清之气上扬为天,重浊之气下沉为地,天居上,地居下,众生万物生成其间。

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气相交名为精气。

故天能降甘露,地能生万物。

然天雨虽宽也不润无根之草,万物生长必有归根之时,那么天地的根究竟在哪里呢?它的根就在“谷神”。

这一章主要讲解“道”无极,“谷神”太极,“天地”阴阳,他们之间的关系。

讲解了天地(阴阳)出自太极”的门户,“谷神是天地的“根;太极“谷神”是”道一“中的”1“;太极“谷神”的能量犹如上章所讲的那样像一个大的风箱,“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能量无穷无尽、绵绵不断无声无息的供养着天地及天地间万事万物。

大道无极,内育太极;太极开合,生阴阳;太极开合,养育天地万物;阴阳互胜,万物生长。

就这样一开一合,任万物生长老死,一开一合,任万物生死死生无穷尽;所以,《阴符经》言: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

是言“道”之玄妙。

天地、人间万事万物抱阴阳而成形赋命。

万事万物的生成都有根有源。

天地的根源在“谷神”;大道开合,天地生成,万物有始;大道开合,任天地万物生生化化绵绵不绝。

《道德经》中的“玄牝之门”是个部位?想歪了!

《道德经》中的“玄牝之门”是个部位?想歪了!

《道德经》中的“玄牝之门”是个部位?想歪了!“玄牝”、“玄牝之门”出自《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自古以来,读不懂此段强作解的人不少,闹出了不少笑话。

有人在某百科上一本正经这么解释“玄牝”,认为“具体所指其说非一,有天与地、鼻与口、上与下、父精与母血和肾、元神、黄庭中丹田、心之左右二窍等诸说。

又有认为即玄关一窍,”然后又引所谓《悟真直指》:“谷神之动静,即玄牝之门也。

这个门在人身为四大不着之处,天地之正中,虚悬一穴,开阖有时,动静自然,号之曰玄关一窍,又号之曰众妙之门。

”又认为“玄牝,欲望也。

欲望生则思想存。

”上述其实全都是不着调的胡说八道。

“牝”,即雌性,也即所谓母性,在这里以“万物之母”中的“母”的含义相通,其实指的是根源与终极。

因此“玄牝”,说白了就是“终极性的玄”。

那么,什么是“玄”呢?《道德经》第一章其实已经解释清楚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所谓“玄”其实就是一种“同”,一种“共性”,但这种“同”或“共性”,不是具象的,而是抽象的。

是“有”、“无”之间的一种共性。

“有”与“无”有共性吗?它们存在相生关系。

注意,这里不存在先后问题。

第二章对此有明白阐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也就是说这种“对立面的同一性”,或者说“矛盾的统一性”就是所谓的“玄”。

将表面上的对立消解,或矛盾进行解构,就是所谓的“玄同”,这在第五十六章非常明确:『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因此,所谓的“玄牝”其实就是“玄之又玄”,也即“同一”的再“同一”,或“统一”的再“统一”。

从《道德经》学习修身齐家:第六、七章的解析

从《道德经》学习修身齐家:第六、七章的解析

从《道德经》学习修身齐家:第六、七章的解析-经典原文(王弼版):【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全浩译】:道创造万物从无到有以及养育的过程——道(圣灵)的做工,还有它的状态,或者理解为道创造生命万物的流通场境,是活泼而永不止息的。

所以它是元极且奥妙的阴性母体。

这母体缔造生产万物的出口处,或者理解为我的心,叫做天地的根。

道(圣灵)细微、隐形且绵长地存在着——像人的呼吸,它的运行(爱的作用)是无疲劳、无止尽的。

天地是长久存在的。

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意义不只是为自己、它们也不只是靠自己而诞生的,所以具有长久的生命。

所以,圣人先考虑众生而后考虑自身,却位居首要;圣人无我、舍弃自身的形体、视万物同为自己的身体,却能长久存在。

难道不是由于圣人不追求私利的原因吗?所以他们反而可以实现个人的价值;无分别心地先爱别人,却得到了圆满的爱。

-感悟1(本意推究):a 第六章的见解众说纷纭。

“谷”,有人认为通“浴”、有人认为通“欲”、有人认为通“穀”——养育的意思(这个说法较主流)、有人认为是“谿”——溪水的意思。

有人认为“谷神”是名词,即“道”;有人认为“谷神”是形容词,空虚又神秘。

谷、神、不死是“道”的三种性质。

在汉典查选了几个意思如下:(1)会意。

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水形而不全,表示刚从山中出洞而尚未成流的泉脉;下面象谷口。

“谷”是汉字部首之一。

本义: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往往包含一个流域。

(2)两山之间的水流。

《说文》:“泉出通川为谷。

”(3)水流会聚的地方。

老子喜欢用水相关的东西做比喻,经文里面很多水字偏旁的字,还有装水的容器。

所以我对前面的“冲”和这里的“谷神”也想到了用水流关联的解释。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注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注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注解【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