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乡村四月》教案1
四年级语文《乡村四月》教案

四年级语文《乡村四月》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乡村四月》。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3.学会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进行诗意的想象和创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朗读、背诵《乡村四月》;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难点: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进行诗意的想象和创作。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乡村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乡村的印象和感受。
(二)学习《乡村四月》1.教师范读《乡村四月》,学生跟随朗读。
2.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如“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等。
4.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感受。
(三)深入解读诗歌1.教师提问: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句,如“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等,进行诗意的想象和创作。
4.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和创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朗读、背诵诗歌1.学生自选伙伴,互相背诵《乡村四月》。
2.教师邀请学生上台背诵,给予表扬和鼓励。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3.教师布置作业:以“乡村四月”为主题,创作一首小诗。
四、教学反思1.对学生的诗歌创作指导要更加细致,关注每个学生的创作过程和成果。
2.在课堂讨论中,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和感受诗歌。
3.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乡村四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也激发了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认为《乡村四月》中的“绿遍山原白满川”是如何描绘乡村景色的呢?学生回答:我觉得这句话是在形容山和原野上绿色植物遍布,河川里白色的水花四处飞溅。
2.教学难点:教师提问:那么,“子规声里雨如烟”这句诗,你们又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呢?学生思考后回答:我觉得这句话是在描述细雨中,子规的鸣叫声和如烟的雨雾交融在一起,给人一种朦胧美的感觉。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标题:古诗《乡村四月》教案引言概述:古诗《乡村四月》是中国著名诗人林徽因创作的一首优美的诗歌,描绘了乡村四月的景色和人们的生活。
如何设计一份教案,让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歌的内涵和情感,是每位语文老师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从诗歌背景、诗歌内容、诗歌形式、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五个部分展开讨论,为教师们提供一份完整的《乡村四月》教案。
一、诗歌背景1.1 作者背景:林徽因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女作家、诗人和建筑师,生活在动荡的时代,对乡村生活有着深刻的感悟。
1.2 作品背景:《乡村四月》是林徽因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她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1.3 时代背景:诗歌创作于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人们对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有着独特的情感。
二、诗歌内容2.1 描写景色: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乡村四月的美丽景色,如绿柳拂堤、桃花潭水、红杏出墙等。
2.2 表达情感: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体现了作者对简单纯真生活的向往。
2.3 反映人生:诗歌中蕴含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三、诗歌形式3.1 诗歌结构:《乡村四月》是一首七绝诗,每句四个字,共四句,形式简洁明快。
3.2 语言特点:诗歌运用了大量的形象化语言和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3 韵律节奏:诗歌的韵律优美流畅,朗朗上口,适合朗读和赏析。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乡村四月》的背景和内容,掌握诗歌的形式和特点。
4.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诗歌欣赏,提高语感和审美能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4.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诗歌感悟生活,体验美好情感,增强对自然和乡村的热爱。
五、教学方法5.1 听课导读:通过导读诗歌背景和作者生平,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2 朗诵赏析: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验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人教版语文《乡村四月》教案

《乡村四月》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乡村四月》,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诗中描绘的乡村景象和农忙情景的关键词汇。
o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古诗的背景、作者及诗歌风格,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o采用诵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法,深入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o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想象和描述,将诗歌中的景象转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培养尊重劳动、珍惜粮食的态度。
o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o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歌描绘的乡村景象和农忙情景。
o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o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将诗歌中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o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价值观融入日常行为中,培养尊重劳动、珍惜粮食的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乡村风光图片、视频等)•古诗朗读音频•预习任务:学生预习古诗,尝试理解诗句意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情境创设:o播放一段乡村风光的视频,展示乡村的宁静、美丽和淳朴。
o提问:你们对乡村有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发言)2.揭示课题:o板书课题《乡村四月》,学生齐读。
o提问:看到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o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o指名学生朗读古诗,相机正音。
2.理解诗句意思:o学生尝试解释诗句意思,教师相机引导,纠正错误。
o提问: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3.整体感知:o引导学生归纳古诗的主要内容,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o提问: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发言)三、再读古诗,深入理解1.精读诗句:o学生逐句朗读古诗,思考每句诗的意思和所描绘的景象。
o提问:每句诗写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2.重点诗句品析:o“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乡村四月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漂亮的桃花岛,这里有蓝蓝的天空,碧绿的山原,清新的空气……这儿是乡村,其实不少诗人都喜欢乡村田园生活,像南宋诗人翁卷就是其中一位,对照李白杜甫,翁卷很目生,那我们就先简单地了解一下他。
他是浙江永嘉(温州)人,很有才华,却没有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乡村四月》。
板书:乡村四月乡村是地点(江南一带)四月是时间(初夏时期) 听老师读诗题,从老师的读中,你听出了什么? (听出憧憬之情) 是啊,我憧憬乡村四月。
可能大家还没有我这种感觉,因为你们没读进乡村四月。
没关系,现在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
二、初读诗,了解诗意。
1.请大家大声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
(自由读) 2.谁愿意在大家面前吟诵吟诵?(2 分钟)正音:多音字:卷、了生字:规、闲3.师范读,生个性读,把诗读通了(用喜欢的方式读)。
4.小组读,齐读。
5.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说诗句的意思。
理解古诗的意思有那些方法呢?(注释、上下文、字典、请教别人……)6.先自己利用这些方法悟一悟,不懂的可以请教别人或者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7.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
你明白了那句的意思?(让学生粗略地讲,无需一定要读诗句再说)说到“白满川”时,借助课件理解。
过渡语: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了大概的轮廓,这就是多读的魅力。
它能把藏在字里行间的画面立体起来。
三、品读美景。
1.但刚才同学们说的只是乡村四月大概的轮廓,大家能否再清晰地告诉老师,在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你们的答案写在纸上,然后举起来。
2.老师随着学生写的词语,问:你看到?你听到?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山原白川子规烟雨3.引导:(1)不少人写了“山原”,那就首先看看山原:a 如果学生都只写了“山原”/ “山”等时——师导:你看到的是山原,但诗人看到的是“绿遍山原”,你说这有什么不同?那是怎样的山原啊?如果学生中有写“山原”,也有写“绿遍山原”的时候——师导: (问写“绿遍山原”的学生)为何你要把“绿遍” 写进去?你写的时候,脑海里浮现的是怎样的山原?b 辐射:这是他看到的山原,你们看到的山原是怎样的山原?用笔在“山原”前面加个词,写出你想象到的怎样的山原。
四年级语文《乡村四月》教案

四年级语文《乡村四月》教案四年级语文《乡村四月》教案【教学理念】追求随课堂的有效性,让随堂课在真实中见精彩,平实中现智慧,朴实中含韵味,踏实中求质量。
【学习目标】1、独立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学习重点】读懂诗意,熟读成诵。
【学习难点】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解题1、六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乡村生活的画面,随着课文的学习,我们走进了自然和谐的乡村人家,游览了辽阔宁静的牧场之国,今天让我们一起步乡村四月。
(齐读课题)2、读了题目,你就了解到什么?你知道吗?这四月就是指江南农村春末初夏的时侯,这正是江南农民春耕的时节。
二、读通诗句,书写生字1、久居江南的南宋诗人翁卷,如何用诗句记下这时的情景呢?让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正音,齐读。
3、蚕桑的平舌音读得真准,它们是今天要学习的生字,会写吗?(范书)蚕,天虫为蚕,第一笔是横,可别写成撇;桑叶的桑要想把它写得美观,上面的三个“又”就要讲究穿插,写得富有变化,给人高低错落之感。
来,自己抄写一遍。
三、疏通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1、刚才我们学写了生字,读通了诗句:从小学一年到现在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首先要借助注释,疏通字词, 接着读通诗句,了解诗意,最后想想画面,体会情感。
下面我们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2、借助注释,你知道哪些词的意思?(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3、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第二句过渡:第一句写出乡村景美,第二句写人,乡村的人又怎样呢?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⑴ “蚕桑”的意思?刚才我们借助注释知道了是结束的意思,再把蚕桑放进句中读一读──刚刚结束蚕子和桑叶又插秧,通吗?蚕桑该做什么讲?(点播:看来理解古诗,不能用常用的分解法或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要放到诗句中去读。
教案指导·带着学生读古诗《乡村四月》

教师推荐教案:《乡村四月》指导教案古诗《乡村四月》是丰子恺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描绘乡村春景来表达作者对乡土生活的关注和热爱。
这首诗篇在语言表达、节奏运用以及形象描绘上都有着高超的技巧和优美的境界,是一篇难得的优秀古诗。
本教案以《乡村四月》为主题,通过带着学生一起赏析这首诗歌来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的特点,能辨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2. 学习品味优秀的古诗,提升鉴赏能力;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4. 能熟练朗读和背诵诗歌,提高口语表达水平。
二、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引出诗歌,让学生预习、掌握诗歌基本信息,准备课堂学习。
2. 共同品味诗歌(15分钟)读诗歌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比如: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的情感表达有哪些特点?如何理解“家风”“桃花”等词汇?通过交流,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古诗之美。
3. 诗歌鉴赏(30分钟)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古诗的韵律、节奏和意象,并通过问答、练习等方式展开学生的思维和表达。
比如:如何理解“翠阴”“绿暗”等词汇的意象?如何体会诗歌中的韵律和节奏?如何处理生词?通过这样的方式,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表达能力。
4. 诗歌朗诵(20分钟)通过老师的示范和学生的跟读,让学生大胆、自信地朗诵这首诗歌,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要让学生注意韵律和节奏,达到语音语调协调和顺畅。
5. 诗歌表演(30分钟)学生可以通过课堂或者课外合作,自由组织表演小组,以自己的方式为诗歌《乡村四月》编排表演和诠释,展现个人的特色和才艺。
比如:可以通过组织音乐、舞蹈、朗诵、配乐等方式,呈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要让学生充分体现自己的创意和思考,通过多样化的表演形式,展示诗歌的魅力和内涵。
三、教学收获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可以从多个视角来认识和体验古诗《乡村四月》的内涵和感受。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23《古诗词三首》之《乡村四月》教学设计和平小学孟美玲一.教材分析《乡村四月》是四年级下册的一首诗,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紧张、繁忙。
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
静动结合,有色有声。
“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诗人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代诗歌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
他们已认识并学习了许多唐诗,能够在理解文言字词、句子的基础上,理解课诗句大意。
他们还不能够深切体味祖国古代灿烂的文化瑰宝,需要教师深度挖掘和展示诗词这种文学题材的美感,努力打破文言、白话的不良衔接所带来的文化裂缝,续接中华民族的涓涓文脉,从而引起他们对古代文化、国学经典的强烈兴趣。
三.设计理念本设计立足学生已有的经验,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充分留给学生诵读时间,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词,走入意境、感悟诗情、积累语言,最大限度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蚕、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做到熟读成诵。
3.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4.激发想象,把诗改写成小作文,感受古诗的魅力。
五.教学重难点:1.抓住重点词,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
2.感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蚕桑”,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强化学法,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流程:一、直接导入,扫清障碍在诗人笔下,乡村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22课古诗词三首,先来看第一首——乡村四月。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愿意读一读?(2)(2)谁再来?指2名学生读诗。
(3)仔细听,老师是怎么读的?(4)老师想和你们合作读一读。
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明白了吗?现在我们换过来读。
太享受了!谁还想读?(5)我们一起读。
二、研读深入,体会意境(20分钟)(一)小组合作,初步理解诗的意境(1)你们都有哪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呢?(2)评价:同学们所说的方法都非常好。
下面请你们根据自学提示自主学习这首诗。
1、运用看注释、查资料、组内交流等方法,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想象:诗人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教师板书:想象画面)(3)老师检查一下你们的自学情况:投影:蚕桑请你读第一个词语谁明白?插田:插秧。
见过插田吗?子规声:杜鹃鸟的叫声。
所以呀,子规——又叫布谷鸟。
子规叫就告诉我们农忙季节来了,人们要开始忙碌了。
雨如烟:雨如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啊?这样轻柔的雨拂在你的脸上,会是什么感觉?师评价:同学们,你们想啊,如烟的雨,轻轻的,柔柔的,拂在你的脸上,正像一句诗里所讲:沾衣欲湿杏花雨哪!)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三个字——雨如烟。
(4)同学们,词语是有温度的,词语也是有画面的。
透过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知识技能目标】
1.会认“蚕”字,会写“蚕”“桑”两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诵、熟练地背诵诗歌,并能准确无误地默写。
3.能领会诗的意思,并能说出一、二句诗的大意。
4.积累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德育目标】
通过本诗的教学,让学生热爱富有情趣的乡村。
【美育目标】
通过对本诗的阅读,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相机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谈话导入)
孩子们,在四月的春天,你们到过乡村吗?在你们心目中的乡村,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下面我们来看看宋朝诗人翁卷是怎样来写乡村的四月的?
二、阅读诗歌
1.学生在小组内自读。
2.在班上交流,让个别学生在班上朗读,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同时让学生说说读了本诗的收获。
3.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三、指导学生领会诗的意思
1.学生自读诗歌,并借助字典、词典理解诗歌的意思。
2.让一些学生说出自己对诗歌意思的理解。
3.教师指导学生领会诗的大意。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川,平地。
子规:杜鹃鸟。
了:结束。
整首诗的大意:四月的春天,万物复苏,山陵和原野上一片绿色,稻田里的水开始上涨,并映着天空的光辉;杜鹃鸟声声地叫着,天空中飘落着如烟的细雨。
在乡村的四月,闲人很少,他们都很忙,他们才刚刚把蚕送上山,又忙着插秧。
4.激发学生对勤劳的乡村人民的热爱。
同学们,乡村的人民这样勤劳,你们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情呢?
四、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熟练地背诵。
五、小结
古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是很富有情趣的,同学们试着说说你们收集到的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如:
过故人庄书湖阴先生壁游山西村
唐·孟浩然宋·王安石宋·陆游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茅檐长扫静无苔,莫笑农家腊酒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丰年留客足鸡豚。
工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一水护田将绿绕,山重水复疑无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两山排闼送青来。
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作业
1.写生字“蚕”“桑”,并至少组两个词。
2.抄写诗歌并能默写。
3.积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至少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