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二轮(通用版)复习对点特训:第15讲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特训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战前的局部战争和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战前的局部战争和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
战前的局部战争和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
一、亚非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 (一)背景: (二)中国的抗日战争 (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 二、西班牙内战(二战的彩排!) 三、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四、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复习导入】 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危机,
面对危机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哪两种解决危机 的典型方式?
三、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1、原因:
⑴法西斯国家力量壮大, 与英法美等国的矛盾加剧。 ⑵法西斯国家共同利益的需要。
【思考】共同的利益指什么?
指:共同对抗英法美,争夺世界霸权,抢夺殖民地 和势力范围。
⑴1936.10,德意签订协定,形成“柏林--罗马轴心” 2、过程 ⑵1936.11,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⑶1937.11,意大利加入“反共”协定,结 成
关于绥靖政策: 有多层含义的一种姑息纵容政策
下列观点您同意那几种?请说明理由。 ①绥靖政策是帝国主义的反苏反共政策(祸水东小国利益来维护本国利益的政策。 ④绥靖政策是处于守势的帝国主义国家的霸权政策。
四、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一)英法美的绥靖政策
美国罗斯福新政 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
德、日法西斯对内、对外政策有什么相似之处? 对内:恐怖统治;对外:侵略扩张
德意日法西斯对外疯狂的侵略扩张使什么成为 世界的主要矛盾?
20世纪30年代,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世界人民与 法西斯势力之间的矛盾。
一、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
(一)背景: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2)英法的不干涉和美的中立,使西班牙共和 国政府得不到西方国家的援助,却纵容了法西斯 的侵略;
(3)反法西斯一方力量的薄弱。
二、西班牙内战(1936—1939)(欧洲最早!)

高三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人民版)

高三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人民版)

04
专题四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专题四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 和平
一 战后初期的世界政治形势 二 美苏对峙——冷战局面的形 成 三 人类对和平的追求 四 紧张对抗中的缓和与对话
05
专题五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专题五 烽火连绵 的局部战争
一 冷战阴影下的局部“热战” 二 频繁的地区冲突 三 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
06
专题六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 题
专题六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 界的时代主题
一 争取人类和平
二 追求共同发展
学习与探究之一 二战主题影视歌 曲演唱欣赏
学习与探究之二 我心目中的“战 争与和平”——模仿战地记者
学习与探究之三 “走向多极的世 界”演讲赛
感谢聆听
一 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 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02
专题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专题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二 火山上的短暂稳定
03
专题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专题三 第二次世 界大战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 大战的新阶段 四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五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高三历史选修3-20世纪的 战争与和平(人民版)
演讲人 202X-06-08
目录
专题一的和平
专题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专题四 雅尔塔体制下的 冷战与和平 专题五 烽火连绵的局部 战争 专题六 和平与发展—— 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01
专题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专题一 第一次世 界大战

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选修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建议

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选修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建议

2.教训。 (1)发生冲突的国家往往两败俱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遭 受灾难性的破坏。 (2)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应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国家不 分大小一律平等,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当受到尊重; 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应当遵循国际关系准则,本着友好协商的 精神加以解决,而不应当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2.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发动者的目的决定的,而目的又 受战争发动者所处的社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利益等因 素的制约,因而对战争性质的认识涉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 面。同时,目的的多样性又促使我们必须分清其优劣是非,凡 是只为自己国家考虑、对他国构成伤害的目的都是需要谴责的, 其战争性质必然是非正义的,反之则为正义的。
3.战争的胜负: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比较多,其中起决定 性作用的是国家的实力,而实力能否充分发挥、能否由弱变强, 又受制于社会制度、统治政策、战争性质等各种因素。从战争 的进程来看,指挥员的素质、军队的战斗力、战役谋略得当与 否、战场各部分的配合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战争的结果。
4.战争的影响:任何战争都会造成对人类自身的巨大破坏, 造成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损失。但是,有些战争在客观上会 产生积极作用,而且这种积极作用要比其损失大得多。有无这 种积极作用、积极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规模。
国家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谈判对手的 合理利益,意味着谈判双方在各自希望得到的目标之间实现某 种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着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中的任何霸权 主义和强权政治。妥协是斗争结果的另一种形式。二战后的 70 多年来,这种妥协的实例比比皆是,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 以对话代替对抗、以缓和与合作代替战争或冷战的新局面。这 是人类社会在经过 20 世纪的战争风云之后,进一步走向文明与 成熟的标志。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3.性质: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4.影响: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战争。 (1)为基本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 使和平思想深入人心。 (2)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局势。 (3)客观上推动和诱导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4)唤起了世人对战争与和平、生命与自由等问题的重视和反思。
3.国际联盟 (1)成立:1920年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 (2)主要活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和裁军;加强国际 合作。 (3)历史地位 ①促进了各国的交往和联系。
②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的和平。
考点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 1.原因 (1)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的影响。 (3)英法的绥靖政策和美苏的中立自保政策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4)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未能联合成一个整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美对德宣战,中国对同 盟国宣战,俄国退出一

同盟国相继投降,一 战结束
3.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1)在经济实力方面,德奥集团处于劣势。 (2)同盟国集团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3)战争末期,同盟国各国普遍发生革命和起义,也是加速失败的重
要原因。 (4)日本、美国参战,使协约国的实力进一步增强。
4.一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1)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2)世界格局发生变化,表现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美、日开始崛起,建立国际联盟。 (3)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加速了新技术的发展;促使政府职能转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 念。
华约组织。 3.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间进行了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
对抗。在双方争夺的重点地区未见热战,但局部热战并未避免。

高二历史选修三学探诊答案

高二历史选修三学探诊答案

高二历史选修三学探诊答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三)20世纪以来,时代的变化使得战争与和平出现了新的特点:1、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

为什么人类社会在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2、一战后,出现了短暂的和平。

二战后,出现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3、核武器既是毁灭地球的武器,也是制约战争的因素。

4、 20世纪下半期,局部战争和地区性冲突不断5、人类渴望和平。

和平思想、和平运动,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6、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

霸权主义,是指强国、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径。

“强权就是真理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第1课战云密布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一、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本目的讲授思路是:问题导学,让学生理解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引起的。

阅读教材第一目,回答以下问题:1、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资本主义自诞生起,就伴随着对市场的争夺,占领殖民地时期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对于市场的需要、对于市场的争夺,是资本主义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对市场的需要,资本主义国家就在世界范围内占领殖民地,把殖民地变为他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殖民扩张和掠夺式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2、依据教材第2、3段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有哪些?(1)科学成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经济飞速发展。

(2)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3)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新浪潮。

精修版高考历史(通用版)复习:第15讲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特训 含答案

精修版高考历史(通用版)复习:第15讲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特训 含答案

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第一部分专题四第15讲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欧战爆发,日本声明:“帝国不介入,专注于中国事变”。

1940年日本估计欧战将很快结束,必须利用德国的胜利,抓紧时间南进(南进政策指日本侵华后向东南亚扩张)。

7月27日,联席会议具体制定了南进的方针政策。

1941年4月17日,日本大本营陆海军部作出了《对南方施策纲要》的新决定,认为只有在美英荷的对日禁运威胁到日本的生存以及对日本加重军事压迫时,才能对南方行使武力。

1941年7月2日,日本御前会议确定首先南进。

1939年9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阶段,中国抗日战争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英法等国家。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投入南方战线的兵力只占陆军总兵力的二成,其余一成留在本国,三成配置在朝鲜和中国东北,四成配置在东北以外的中国其他地区。

配置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军队,负有确保中国内陆作战的任务,故陆军总兵力的七成仍用于侵华战争。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现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初期日本制定“南进”计划的目的。

(2)如何理解二战初期中国抗日战争“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英法等国家”?解析:(1)根据材料“认为只有在美英荷的对日禁运威胁到日本的生存以及对日本加重军事压迫时,才能对南方行使武力”可以归纳为抢夺南方战略资源;结合所学,可以从切断英美援华补给线、确保在中国大陆的霸权、向太平洋地区扩张等角度归纳。

(2)根据材料“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投入南方战线的兵力只占陆军总兵力的二成,……陆军总兵力的七成仍用于侵华战争”可以归纳为中国抗日战争牵制了日军主力,延缓了日军“南进”,避免了苏联两线作战;结合所学,还可以从英法当时执行绥靖政策产生消极影响的角度归纳。

答案:(1)目的:抢夺南方战略资源;切断英美援华补给线;确保在中国大陆的霸权;向太平洋地区扩张。

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对点特训:第15讲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串讲2 演练含答案

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对点特训:第15讲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串讲2 演练含答案

第一部分专题四第15讲串讲21.(2016·广东揭阳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美国自从在国联问题上失误之后,孤立主义一度重新甚嚣尘上。

在华盛顿体系中,它“参与其中而不负责任”,继而带头提出所谓“非战原则”,甚至在中国东三省发生日本制造的“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国务卿史汀生也只发了个“不承认”的声明,以致法西斯国家得以得寸进尺,终于酿成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几年,以往美国执行的政策基本未变,1935~1937年间连续通过几个“中立法案”,声称要避免“重犯”上次欧战时的错误,禁止向交战国提供贷款、出售军火等。

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美国在1939年开始修改中立法,取消过时的“军事禁运”,转而实行“现购自运”。

当时德国支付和运输能力均较英法为弱,因此这种“现购自运”政策于英法有利。

……大约到了1940年,战争形势急转直下,德国先后入侵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这年9月27日,日军侵入印度支那,接着又公布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把矛头指向美国,才使美国在心理上有所觉醒,认识到摆脱孤立主义之必要,包括罗斯福总统本人在内。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于1940年9月与英国签订《驱逐舰—海军基地协议》,即由美国向英国提供驱逐舰,英国向美国提供大西洋海军基地;1940年3月签署“租借法案”,决定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援助并拨款70亿美元,以作建立和运输租借物资之用。

这样,美国就由中立国变为非交战国,实际上站到了交战的一方。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长期保持中立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放弃中立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答案:(1)原因:一战结束后,国内孤立主义盛行;30年代经济危机,美国政府忙于国内经济与社会改革;美国尽力维护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巩固既得利益。

(2)原因:日本等法西斯国家的扩张逐渐将目标指向美国;美国的海外利益因法西斯扩张受到严重损害;反法西斯战争不断失利,世界各国的和平与民主遭受威胁。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人教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人教版)

【深化必备】 二战中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相互配合 (1)政治上互相协作:为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经 常进行双边或多边的高级会谈,特别是美、英、苏三国首脑 之间经常保持密切的联系。战争期间共召开四次三国首脑会 议,协调解决了许多重大问题,对当时和战后的形势都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 (2)经济上互相支持:为了充分发挥盟国的经济优势,保证战 争的胜利进行,盟国在经济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如美 国《租借法》的通过等。这种经济上的联系与合作,对提高 盟军的作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冷战”的原因 ①二战后,苏、美、英等大国以雅尔塔会议为中心确定了战后 世界格局,即雅尔塔体制。 ②雅尔塔体制是建立在战时军事实力基础上的,具有大国强权 和霸权主义色彩,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 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③二战后,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超群,苏联也成为仅次于美国 的第二世界强国,战后形成了一个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 ④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使全球战略矛盾对立。 美国为了称霸,挑起了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
(3)影响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经济损失达3 000多亿美元,夺走了 2 000多万人的生命。 ②一战使西欧相对衰落,使美国、日本崛起,改变了世界政 治格局。 ③一战中,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匈牙利爆发了匈牙利革 命,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苏 俄。 ④一战也引发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浪潮,打击了西方殖民 统治。
(3)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①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成为印巴矛盾的导火线,从1947年开 始,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区爆发了三次战争,南亚次大陆局势持续 紧张。 ②1980年,伊朗和伊拉克爆发了一场长达8年的战争,即两伊战 争,它是二战后持续时间较长、损失消耗最大的局部战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专题四第15讲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欧战爆发,日本声明:“帝国不介入,专注于中国事变”。

1940年日本估计欧战将很快结束,必须利用德国的胜利,抓紧时间南进(南进政策指日本侵华后向东南亚扩张)。

7月27日,联席会议具体制定了南进的方针政策。

1941年4月17日,日本大本营陆海军部作出了《对南方施策纲要》的新决定,认为只有在美英荷的对日禁运威胁到日本的生存以及对日本加重军事压迫时,才能对南方行使武力。

1941年7月2日,日本御前会议确定首先南进。

1939年9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阶段,中国抗日战争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英法等国家。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投入南方战线的兵力只占陆军总兵力的二成,其余一成留在本国,三成配置在朝鲜和中国东北,四成配置在东北以外的中国其他地区。

配置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军队,负有确保中国内陆作战的任务,故陆军总兵力的七成仍用于侵华战争。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现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初期日本制定“南进”计划的目的。

(2)如何理解二战初期中国抗日战争“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英法等国家”?解析:(1)根据材料“认为只有在美英荷的对日禁运威胁到日本的生存以及对日本加重军事压迫时,才能对南方行使武力”可以归纳为抢夺南方战略资源;结合所学,可以从切断英美援华补给线、确保在中国大陆的霸权、向太平洋地区扩张等角度归纳。

(2)根据材料“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投入南方战线的兵力只占陆军总兵力的二成,……陆军总兵力的七成仍用于侵华战争”可以归纳为中国抗日战争牵制了日军主力,延缓了日军“南进”,避免了苏联两线作战;结合所学,还可以从英法当时执行绥靖政策产生消极影响的角度归纳。

答案:(1)目的:抢夺南方战略资源;切断英美援华补给线;确保在中国大陆的霸权;向太平洋地区扩张。

(2)理解:中国抗日战争牵制了日军主力,延缓了日军“南进”,避免了苏联两线作战;英法实行绥靖政策,未能有效遏制法西斯猖狂进攻。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国会内外的孤立主义势力和孤立主义思潮对罗斯福的对外政策影响很大,罗斯福在就职前出版的《向前看》一书中,明确申明:“不要也不应该将美国拖进欧洲或任何地方的政治争论中。

”……针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并不是不想参战,有的垄断集团就认为,在欧亚两洲发动战争和实行经济军事化是美国摆脱危机的出路,但何时参战能最大限度的捞取好处,这需要仔细考虑、斟酌……在20世纪30年代,国际局势日趋紧张,战争迫在眉睫的时候,美国人就起来反对美国卷入欧洲战争。

……在英法绥靖政策的影响下,美国在推行绥靖的同时宣布中立,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在国际关系中的有利地位与交战国双方进行贸易往来,大发横财。

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美国才对日宣战。

——摘编自薛艳萍《论二战前期美国保持中立的原因》(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美国在二战前期保持中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期间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影响。

解析:(1)根据材料“国会内外的孤立主义势力和孤立主义思潮对罗斯福的对外政策影响很大”能够得出罗斯福外交政策受到孤立主义的影响;根据材料“在欧亚两洲发动战争和实行经济军事化是美国摆脱危机的出路,……这需要仔细考虑、斟酌”能够得出经济危机的冲击;根据材料“美国人就起来反对美国卷入欧洲战争”能够得出美国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根据材料“在英法绥靖政策的影响下,美国在推行绥靖的同时宣布中立”能够得出英法绥靖政策的影响。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推行绥靖的同时宣布中立”“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美国才对日宣战”能够得出美国对外政策“由中立到参战”。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美国参战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并组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加强对法西斯力量的有效反击,加速二战进程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答案:(1)原因:罗斯福外交政策受到孤立主义的影响;经济危机的冲击;美国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英法绥靖政策的影响。

(2)变化:由中立到参战。

影响:组织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加快了二战胜利的进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的演说中指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表明,“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必然会引发制度的“总危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

斯大林的演说在西方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书”。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讲。

他说:“美国和大英帝国的公民到处都可以享受的自由,在许多的国家里是不存在的,其中一些是十分强大的国家”。

“不久刚被盟国的胜利所照亮的大地,已经罩上了阴影。

没有人知道,苏俄和它的共产主义国际组织打算在最近的将来干些什么,以及它们扩张和传教倾向的止境在哪里”。

对此,斯大林谴责丘吉尔“站在战争挑拨者立场上号召同苏联进行战争”。

——摘编自叶江《斯大林的战后世界体系观与冷战起源的关系》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演说内容的相似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两次演说。

解析:(1)根据材料“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美国和大英帝国的公民到处都可以享受的自由,在许多的国家里是不存在的”归纳为都宣扬本方社会制度优于对方;根据材料“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不久刚被盟国的胜利所照亮的大地,已经罩上了阴影”归纳为都指责对方是世界和平的破坏者。

(2)根据材料“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美国和大英帝国的公民到处都可以享受的自由,在许多的国家里是不存在的”归纳为两次演说反映了意识形态的矛盾和国家利益的冲突;根据材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书”“站在战争挑拨者立场上号召同苏联进行战争”归纳为加深了苏联与英美的不信任,破坏了盟国间的合作;结合所学,还可以从加剧“冷战”和两极格局形成等角度归纳。

答案:(1)相似:都宣扬本方社会制度优于对方;都指责对方是世界和平的破坏者。

(2)简评:两次演说反映了意识形态的矛盾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加深了苏联与英美的不信任,破坏了盟国间的合作;加剧了“冷战”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马岛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著名的一场海战。

由于导弹、核潜艇等新技术装备投入战场,使这场海战明显区别于传统海战,它实际上揭开了新时代的序幕——高科技战争时代来临了。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军队占领马尔维纳斯群岛。

英国立即组建了一支庞大的特混舰队决心夺回马岛。

马岛战争是以海军为主、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现代化战争。

战争期间双方在战斗中大量使用各类战术导弹、制导鱼雷和激光制导炸弹,在战场上取得惊人的效果,因此全世界军界人士称此战为“导弹时代的首次战斗”。

由于制导武器从发现目标到完成攻击的整个过程,都由精确的制导系统控制,使攻击距离、命中精度和破坏威力远远超过传统火炮,战争的破坏性和残酷性大大增加。

战争中双方积极运用空中力量,用于控制战区、对海对陆攻击、侦察、兵力投送和后勤补给等,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客观地说,战争中阿根廷空军的表现相当优秀,作战骁勇,战技娴熟,取得了巨大的战果,但他们却是在孤立地作战,能看到的只是优秀的飞行员和精良的武器,他们在家门口失掉了制空权,英国空军却在万里之外夺得了制空权。

一得一失之间,是国运兴衰的见证,也是两支不同类型的空军最明显的差距体现。

战后,无论是战争双方还是其他一些海军大国,包括美国,都从这场现代化高科技战争中学到了不少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已经影响了到目前为止的所有海战的指挥。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马岛之战的最新的特点以及阿根廷战败的原因。

(2)从马岛之战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启示?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由于导弹、核潜艇等新技术装备投入战场,使这场海战明显区别于传统海战,它实际上揭开了新时代的序幕——高科技战争时代来临了”“战争期间双方在战斗中大量使用各类战术导弹、制导鱼雷和激光制导炸弹,在战场上取得惊人的效果”“攻击距离、命中精度和破坏威力远远超过传统火炮,战争的破坏性和残酷性大大增加”“战争中双方积极运用空中力量,用于控制战区、对海对陆攻击、侦察、兵力投送和后勤补给等,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进行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他们却是在孤立地作战,能看到的只是优秀的飞行员和精良的武器,他们在家门口失掉了制空权,英国空军却在万里之外夺得了制空权”“一得一失之间,是国运兴衰的见证,也是两支不同类型的空军最明显的差距体现”可以归纳得出。

(2)可以从国家主权的维护、综合国力的提升、科技的重要性等角度考虑。

答案:(1)特点:高科技战争;导弹广泛应用;空中力量发挥关键作用;战争破坏性增加。

原因:阿根廷综合国力不如英国;部队之间缺乏配合,指挥不力。

(2)启示:国家主权必须维护;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重视海洋资源;重视高科技的发展。

(言之成理即可)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20世纪20年代,同英国一道,日美是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倡导者,而在30年代前半期,太平洋两岸几乎没有真正的冲突,因为日本能做到在中国粗暴行事而不招致他国的联合反对。

但从30年代中期开始,大国关系逐渐重组,中国得以不再孤军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接二连三地获得外部大国的帮助。

到30年代末,美国、英国、荷兰、法国和苏联之间形成了松散的同盟,各国都想遏制日本的推进。

可以说,这是一个改造过的华盛顿体系,剔除了日本,加入了苏联。

为此,日本试图将苏联从“协作国”中分离,并与德、意结成牢固的同盟。

——据[美]入江昭《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华盛顿体系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体系变化带来的影响。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在20世纪20年代,……日美是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倡导者……而在30年代前半期,太平洋两岸几乎没有真正的冲突”得出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前半期,以美英日为主导;根据材料“到30年代末,……各国都想遏制日本的推进……剔除了日本,加入了苏联”得出20世纪30年代末,苏联加入,日本受到孤立。

第二小问原因,主要源于日本与原体系成员的利益出现冲突,体现在日本扩大对外战争,尤其是对华战争,威胁其他国家利益;根据材料“日本试图……与德、意结成牢固的同盟”得出日本与德、意结成法西斯同盟,威胁世界安全。

(2)可从中国国际地位和处境的改善、促使世界格局变化(华盛顿体系瓦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影响战争进程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