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卞之琳翻译思想研究述评
翻译对中国新诗产生和发展的作用——以卞之琳为中心的研究

成的。 ② 对 此 ,卞之 琳也 曾在 另一 篇文 章 中 明确 地 指 出来 过 , “ 译诗”往往 比 “ 外 国诗原 文 ” 对
一
国的诗创 作影 响更 大 。 ⑧也就 是 说 ,西 方诗 对 新 诗 的影 响 ,主要 是 通 过作 为 翻译 作 品 的 “ 西 方
三种翻译方式 中,卞之琳 最为看重 “ 格律 体” 。他提 倡格律诗 的理论 ,并在 写作和 翻译 实践 中实行 自 己的理论。卞之琳对外 国诗 的翻译和研 究 ,经 由他 自己的写作和理论 ,促进 了中国新诗在 格律化 方 面
的探 索。通过 卞之琳这一个案研 究表 明 ,尽 管新诗 的发生和发展确 实受到 了外 国诗 的影响 ,但新诗 也
事 。 自新诗 诞生 以来 ,它与外 国诗 的关 系问题 ,就 是 常被谈 及 又往 往众 说纷 纭 的一个 问题 。而在
这 当 中 ,外 国诗 的 翻译对 中国新 诗 的产 生 和 发 展 所 起 的 作 用 ,又 可 以说 是 最值 得 研 究 的一 个 课 题 。本 文将 以中 国现 代诗 人卞 之琳 为个 案 ,从 其 有 关 西 方 诗 的翻 译 对 中 国新 诗 的影 响 的观 点 出 发 ,考察 其 本人 相关 的写 作 和翻译 实践 ,并进 一 步探讨 翻译 与新 诗 的关 系 。
一
、
翻译 与中 ,首先是 诗 人 ,其 次是 翻译 家 。其 实 ,卞 之琳 还有 另一 不 为一般 评 论 者重 视 的身份 ,即批评 家 。卞 之琳 写过 大量 有关 中国新 诗 的诗 人 和作 品 的文章 ,并 且往 往有 极 为 独到 的见 解 。若论 个 中原 因 ,当然 ,肯 定与 他本 人就 是一 个卓 有 成就 的诗 人有 关 。卞之 琳 的评 论 ,涉及 翻 译与 中国新诗 的关 系 、新 诗 的形 式 ( 包 括 诗 体 ) 等 问题 。他 的理 论 主 张 ,与 其 原 创 写作 和 翻译 实践 有很 大程 度 的相应 性 。 卞 之琳 本人 对新 诗 和外文 诗 的 翻译 的关 系 ,有 非 常 精 到 的认 识 。1 9 8 1年 ,卞 之 琳 在 一 份 名
浅析卞之琳英诗汉译之“以顿代步”

浅析卞之琳英诗汉译之“以顿代步”作者:白玉洁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3期摘要:在中国现代诗史上,卞之琳的定位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家,一个卓越的翻译家,他以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在英诗汉译方面创造性提出“以顿代步”的翻译方法,并遵循“亦步亦趋”的翻译准则,一定意义上推动了中国新诗的长足发展,对中国的现代主义诗歌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关键词:卞之琳;英诗汉译;“以顿代步”;翻译实践作者简介:白玉洁(1991-),女,西北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生,从事英语笔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02一、引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纵观古今中外,诗歌名家的翻译历来是公认最艰难的译事之一。
如果翻译一首诗歌,若是逐字逐句直译出来,原文的音韵就会大为减少。
因此,美国著名诗人弗洛斯曾说:“诗歌就是在翻译中丧失的东西。
”因此,无论是英诗汉译或是汉诗英译都要注意保留诗歌的视觉美感,准确传达原诗的意义和意境,再现原作的艺术效果。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译者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上都有明显提升,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也是时殊风异,各有千秋。
这一阶段主要从事英文诗歌翻译的代表有王佐良、卞之琳、屠岸等人,这一时期主要提倡采用格律诗形式翻译英语格律诗,其中一派主张“克隆”英文原诗的韵律,另外一派主张用汉语的顿来代替英诗中的韵律,再现原诗的节奏,这种方法即由翻译名家卞之琳所提倡的“以顿代步”。
二、百年新诗史上的“第一人”——卞之琳“从技术上来说,卞之琳是中国新诗百年来的第一人!”这是著名学者,同时也是卞之琳的学生江弱水对其老师的评价。
卞之琳(1910~2000)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著名诗人以及文学批评家,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著有诗歌《断章》,作为其流芳百世的代表作。
同时,他在莎士比亚文学方面也颇有建树,为现代诗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另一个重要身份即新文化运动中别具一格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卞之琳 哈姆雷特译本

卞之琳哈姆雷特译本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而卞之琳是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将《哈姆雷特》译为中文。
以下是关于他译本的评价:
1. 翻译风格:卞之琳的译文风格独特,语言简练,富有诗意,能够很好地传达原文的情感和意境。
2. 语言表达:他的译本在语言表达方面非常出色,能够将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读者,而且读起来自然流畅,易于理解。
3. 文学价值:作为一位文学大家,卞之琳的译本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于读者理解原著和领悟文学艺术都有很大的帮助。
总的来说,卞之琳的《哈姆雷特》译本是高质量的,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中文表达习惯,为读者提供了很好的阅读体验。
不过,每个人的阅读习惯和感受不同,建议亲自阅读并体验其译本。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卞之琳,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和翻译家。
卞之琳顺应时代潮流,在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将其所翻译的英文诗歌带入中国文化内涵认识之中,使得中国古典文化与世界文化相接轨,提高了中国诗歌的内涵,也为中国英语教育贡献良多。
如今,卞之琳的译作也相当受到读者们的喜欢和认可,她的翻译研究对翻译学有着极大的启发,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伦理问题。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在卞之琳的文学创作中,翻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卞之琳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道:“翻译是我写诗的延伸,翻译让我认识了这个世界,同时也让我将这个世界的好处带回了祖国。
” 卞之琳尝试了用诗意化的方式亲身去体验翻译的过程,她不仅通过自己的诗歌去诠释翻译中的内涵,同时也尝试了将翻译中的灵感带入自己的诗歌中。
她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意象、朴实的语言呈现,能准确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受,给人提供文化交流的指向。
卞之琳在其诗歌中用英文写下了大量令人感动的诗篇,比如她的《和南都的女人们一道看落日》《阳光被撕碎成片片砖石》,通过她的自我修炼和不断的努力,她提高了其语言的表达能力,并将其反映在她翻译的英文诗歌的写作和翻译的过程当中。
她将自己的诗歌翻译成英文,使得这些诗歌走出了中国去到世界各地。
这些诗歌翻译充分展现了卞之琳对语言的敏感和对文化的尊重,而这也使她在诗歌英文自译中有着独特的贡献。
伦理问题在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伦理问题。
翻译不只是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翻译过程中社会制度、国家文化、历史和地理背景也会对翻译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翻译者需要全面考虑不同的因素并贯彻其责任,纠正谬误并且尽可能贴近起源文本。
卞之琳也曾提出她所面临的翻译伦理问题。
翻译的自由翻译的自由又被称为翻译的问题反映。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碰到一些不同的问题,包括接受方的文化特点、叙事风格、语法词汇以及语言结构等。
而在这些问题之间,译者还需要面对一些更加困难的问题即如何在尊重起源文本的基础上把翻译成完美的译文。
卞之琳译诗理论及实践探索

卞之琳译诗理论及实践探索卞之琳是我国著名诗人、翻译家。
他辨证地吸取传统的翻译理论,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提出了“信”、“似”、“译”的翻译思想。
他指出翻译不仅要忠于内容,而且要忠于形式;翻译就是“译”,不该是“创作”。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以顿代步”的翻译策略。
标签:卞之琳;“信”、“似”、“译”;“以顿代步”;诗歌翻译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卞之琳的诗歌创作与翻译同步开始,并经历了从开始到探索,从成熟到高峰的阶段。
在仔细研究前人诗歌翻译的实践以及中国白话文的特点之后,卞之琳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翻译理论及策略来保留原文的内容和形式,并且在自己的翻译实践中很好地进行了验证。
一、翻译思想——“信”、“似”、“译”我国翻译界一直存在着“信、达、雅”,“神似”与“形似”,“直译”与“意译”之争。
“信、达、雅”说源自严复的译作《天演论》中的“译例言”。
严复在此书中感叹译事有三难,即“信、达、雅”,逐渐被人们尊为翻译标准。
有些翻译家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了不同的翻译标准,如“神似”“形似”翻译标准。
傅雷在其所译巴尔扎克长篇小说《高老头》的序言中把翻译比做临画,提出“舍形求神”这一艺术主张即“神似”说,受到我国译界、特别是译学研究中文艺学派的极大推崇。
“神似”“形似”说是继“信、达、雅”翻译标准之后引起译界争论的另一热点所在。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中两种基本的翻译方法。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鲁迅、瞿秋白为代表的直译派和以梁实秋、赵景深为代表的意译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把“直译”“意译”之争推向了高潮。
但是,对于文学翻译,特别是对于诗歌翻译,等同地对待“信、达、雅”或是追求原作以外某种独立存在的“雅”,全都是不可取的。
卞先生早在西南联大授课时就强调,就译诗而论,应该“破‘信达雅’说、‘神似形似’说、‘直译意译’说”,后来在评论我国新时期的译诗成就时又指出“‘信、达、雅’教条的无稽,‘直译’、‘意译’争论的无谓”,谈论何其芳译诗时再一次重申“反对讲‘信达雅’分‘直译’、‘意译’、‘形似’、‘神似’”。
卞之琳翻译理论评价

下?”的中文句子,诠释了哈姆雷特内心的纠结,也 使翻译非常接近中国的文化,语言词语运用上也体现 了中文博大精深、来去自如的表达流畅性,可谓忠于 原文的同时,做到了传神。 四、评价 卞之琳作为一个诗人,有着许多不朽的作品。 但是作为一个翻译家,笔者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比 如,“以顿代步”,虽然在音律上翻译得非常有顿挫 感,完美贴合了西方诗歌的韵律的特点,但是违背了 他所提出来的“忠实”原文的要求。可见,在诗歌的 内容翻译上他很好地遵守了这一要求,但是似乎忽略 了中文的流畅感。比如,“看她,在田里独自一个”, 在这个句子的翻译上, “看她 / 在田里 / 独自 / 一个”, 从音律上确实完美诠释了韵律感, 但是同时应注意到, 过分追求贴近韵律感, 反而忽视了中文语法的流畅性。 如果按照正常的语句顺序,翻译应为,“她独自一个 人在田里”,这才符合中文主谓宾顺序,也比较容易 理解。而卞之琳为了韵律感,打乱了主谓宾的正常顺 序,虽然读者也可以理解翻译内容所想表达的内容, 但是失去了了英文原文中音律与英语语句表现出的孤 独落寞的感觉。这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在追求形似的 过程中, 丢失了神似的重要原则, 背离了 “忠实” 二字。
三、翻译理论 卞之琳的翻译理论主张“信、似、译”。他在 这一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翻译观点,改进 与完善了之前的翻译理论。“信”就是要求译文要忠 于原文。“似”就是翻译要做到近似。由于语言与文 化背景上的差异,翻译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所以需 要译者做到形意近似。“译”,强调作为译者,虽然 不能完全复制两种语言之间的寓意,但也不可擅自发 挥,作为语言转换者,要尽可能地在原文的束缚制约 下合理改动。 卞之琳认为译作需要尽可能在思想内容、 艺术形式上和原作品保持近似一致。这在他的许多翻 译作品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卞之琳非常强调“忠 实”二字。在诗歌翻译领域,他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诗歌是所有文体中最难翻译到令人满意的文体。诗歌 非常在意格律、节奏。卞之琳建议要根据英文诗歌的 格律性,用白话文,同时也用格律体翻译。他提出以 顿代步的方法。从字面理解,英文诗歌具有英语格律 的音步一说,而中文可以用顿的感觉来代替英文诗歌 中的音步。卞之琳提出“诗人译诗,以诗译诗;格律 实践。《割麦女》就是非常好的例子,做到了他所提 出的以顿代步。第一节节选: 原诗:Behold her,single in the field Yon solitary Highland Lass! 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 Stop here ,or gently pass! 译文:看她,在田里独自一个, 那个苏格兰高原的少女! 独自在收割,独自在唱歌; 停住吧,或者悄悄走过去!
卞之琳翻译理论探析

卞之琳翻译理论探析严荔【摘要】A Probe Into Bian Zhilin's Translation TheoryYAN Li(School of Economy,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610064 China,)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s to have a detailed study on Bian Zhilin'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As a translator,Bian Zhilin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both translation theory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His study focused on literal criticism and Shakespeare's studies and he also plays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translation circle.He has done a lot of translations including English verses and Shakespeare's drama,through which his theory on poetry translation "translating verse into verse" has been applied.Besides that,he also postulates other translationtheories,such as "faithfulness,resemblance,translation","all-round faith"and "playing the sedulous ape" etc.%卞之琳是活跃在我国文坛的著名诗人和翻译家,建国以后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和文艺研究,是我国重要的莎学学者和诗歌翻译理论家,在中国译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简论卞之琳的翻译思想与实践

卞 之 琳 先 生 ( 90 20 1 1 - 0 0年 ) 我 国 著 名 的 诗 是 人 , 是知名 的 翻译 家 、 学 批评 家 。一 生创 作 诗歌 也 文 仅 1 0首 的 卞 之 琳 先 生 并 不 以 高 产 著 称 … , 与 之 相 7 但 对 的 , 论 是 其 早 年 翻 译 西 洋 诗 文 的 《 窗 集 》, 是 无 西 还
昆 明 学 院 学 报
2 1 , 3 s :2 0 1 3 ( ) 19—12 3
CN 5 3一l 1 / I S 1 7 - 6 9 2 1 G4 S N 6 4—5 3
J u n lo n n ie st o r a fKu mi gUnv riy
【 言 语 学研 究】
p e iu trt r e tg B a r n lt n te r n rcie gv s s m e n u r sa ela n ihe me t r co sl e au e h r a e. in S t s i h o a d p a t ie u o e n w e q i e sw l s e l tn n . i i a ao y c i i g Ke r s y wo d :Bin Z i n;t n lt n t e r ;r y fn w o ms e lcn o tw t n;fi f l e s ie e s r n l t n a hl i r sai h o a o y h me o e p e ;r p a i g F o i Du h at u n s ;l n s ;t sai h k a o
两 种 标 准 。“ 实 际 的 翻 译 过 程 中 , 个 翻 译 者 往 往 在 一 根 据 不 同 的需 要 会 共 同 采 用 直 译 和 意 译 这 两 种 方 法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 为 国 内 学者 们研 究 。 该研 究 可 分 为 三 个 阶段 : 2 O世 纪 5 O年 代 到 8 O 年 代 末 为 第 一 阶段 , 以“ 信” “ 似”
“ 译” 翻译三原则研究和卞译莎剧( 主 要 是 卞 译《 哈 姆 雷特 》 ) 研 究为特 色; 2 0世 纪 9 O年 代 为 第二 阶段 , 以
文章 编 号 :1 6 7 3 —0 4 5 3 ( 2 0 1 4 ) 0 2 —0 0 5 2 —0 4
国 内卞 之 琳 翻译 思 想研 究 述 评
梅 阳春 ,汤金 霞
( 南 京 师 范 大学 泰 州 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 江苏 泰州 2 2 5 3 0 0 )
摘
一
要: 卞之 琳 的翻 译 思 想是 对 “ 信、 达、 雅” “ 形似 、 神 似” “ 直译 、 意译 ” 的继承和扬 弃, 在过 去 5 O余 年 内
莎剧 内容 与形式 的统 一 的可能性 ” _ 4 ] 。 卞之 琳译完《 哈姆 雷特 》 后, 基于 种种 原 因 , 在
接下 来 的 2 0多 年 内淡 出 了 翻 译 界 , 导 致 国 内卞 氏
为划 分标 准 , 对 国内 5 0余 年卞 氏译论 研究 成果进
行 梳理分 类 , 使 其能 更好地 指导 翻译 实践 。 按 时间划 分 , 国 内卞 氏译 论 研 究 可 分 为 三个 阶段 : 2 0世 纪 5 0年 代 到 8 0年 代 末 为 第 一 阶段 , 2 0世 纪 9 0年代 为第 二 阶段 , 本世 纪 以来 为 第 三
的先河 。在 该文 中 , 巫 宁坤 从体裁 、 句法、 格律、 韵
律、 人 物语 言 、 意 象和 双关语 等角 度将 卞译本 和此
前流传 最广 的朱 生豪 的译本 进行 了对 比研究 。巫
宁坤 强调《 哈姆雷 特 》 的译作 在 内容和 形式上 都应 该最 大限度 地接 近原 文 。朱 生豪 采用 散文体 呈 现 原文 , 虽 然 通俗 流 畅 , 但 改变 了原 文 的诗 体形 式 ,
拓 展 第 一 阶 段 研 究 内容 为 特 点 ; 2 1 世 纪 以 来 的研 究 为 国 内卞 氏 译 论 研 究 的 第 三 阶段 , 最 具 新 意 的 是 卞 之 琳 中文 诗 歌 的 英 文 自译 研 究 和 卞 之琳 诗歌 翻译 与诗 歌 创 作 的 关 系研 究 。
关 键 词 :卞之 琳 翻 译 思 想 ; 研 究 阶段 ; 研 究 范式 中 图分 类 号 : H3 1 9 . 3 文献标识码 : A
一
、
2 0世纪 5 0年代 到 8 0年代末 的研 究
1 9 5 6 年, 卞译《 丹 麦 王 子 哈姆 雷特 悲 剧 》 ( 作
表论 文《 诗 人卞 之琳谈 诗 与翻译 》 ④, 以访谈 录的形
式探讨 了卞之琳 的英诗汉译 思想 , 重点 论述 了卞之 家 出版社 , 1 9 5 6年) 出版 。次年 , 巫 宁坤 发表 论 文 《 卞 之琳译 哈姆 雷 特 》 , 开启 了 国 内卞 氏译 论 研 究
第1 4卷 第 2期 江 苏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V o l ・ 1 4 No ・ 2 2 0 1 4 年 6 月 J o u r n a 1 o f j i a n g s u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J u n .2 0 1 4
阶段 。
译论 研究 在这 段 时 间也 处 于 暂停 状态 。“ 文 化 大 革命 ” 之后 , 卞 之琳 重 拾 译 笔 , 国 内卞 之琳 翻 译 思 想研 究也 随之 开展起 来 。 古苍 梧是 文革后 国内第一 位研究 卞 之琳 翻译 思想 的学 者 。1 9 7 8年 , 古苍 梧在 《 开卷 》 杂 志上 发
强调 , 卞之 琳 翻译 思 想 “ 对 于 中 国翻 译 理 论 的 贡
献, 毫不亚 于 ‘ 信、 达、 雅’ 之 说 提 出之 初 的历 史 功 绩” ] 。卞 之琳 翻译 思 想 对 中 国 翻译 理论 建 设 的
在一定 程度 上改 变 了原 文 的 内容 和 效 果 , 导 致 国
卞之 琳 的翻译 思 想 , 尤 其是 他 的“ 信、 似、 译” 翻译 三原 则是对 “ 信、 达、 雅” “ 形 似、 神似 ” “ 直译 、 意译 ” 的继 承和 发展 。方平 认为 , 卞之 琳 的翻译思
想汲 取 了“ 信、 达、 雅” “ 形似 、 神似 ” “ 直译 、 意译 ” 的 合理 成分 , 足 以使 卞 之琳“ 能够 和傅雷 这样一 位声 誉卓 著 、 受 人尊敬 的 翻译名 家旗鼓 相 当” l 】 ] 。江枫
内读 者对 原作 的认 识 产生 了一定 程度 的偏 差 。卞 之琳 在翻译 《 哈姆 雷特 》 过程 中 , 以译 文对原 文 “ 从
贡献 以及 对翻译 实践 的指 导作用 使其 从诞 生之初
即为研究 者瞩 目。本 文 以研 究 时间段 和研究 类别
内容 到形 式 ( 广 义 的形 式 , 包 括 语 言 风格 等 ) 全 面 而充 分 的忠 实” l 3 为 宗 旨, “ 证 实 了 在译 文 中保 存
收 稿 日期 :2 0 1 4— 0 2 —0 8
琳对英诗格 律 、 韵律 的处理方 法和“ 以顿 代步 ” 的 翻 译策 略。这篇论文借鉴 了巫宁坤 的研究成 果 , 在广
基 金 项 目:江 苏 泰 州 “ 十二五” 规划 2 0 1 3年 度 课 题 “ 翻译 论 理 视 阙下 的卞 之 琳 译 论3 5 1 6 ) 作 者 简 介 :梅 阳春 ( 1 9 7 9 ) , 男, 安徽无为人, 南 京师 范 大 学 泰 州 学 院 讲 师 , 主要 从 事 英 汉 翻 译 、 英美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