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翻译规范研究述评_韩江洪

合集下载

商务英语翻译国内外研究的综述

商务英语翻译国内外研究的综述

商务英语翻译国内外研究的综述/h1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扩大和经济贸易的高速发展,社会对“语言+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商务英语作为ESP的重要分支,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进行研究。

一、国外研究综述英美等国的应用语言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关于“专门用途英语”或“特殊用途英语”(简称ESP)的教学理论。

1.ESP的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主要回答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ESP)的语言本质、学科属性、文体特征等认识论层面的问题。

例如,Strevens指出:在内容和目标有特定学习群体的特殊需要时,ESP不仅包含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而且有明显的专业内涵,是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的结合。

Barber、Tarone和Lackstrom等学者从文体学、句法学、语用学、体裁分析等角度研究了商务英语的词汇特点、语言特征和文体特征,通过分析语言的宏观结构和实现这些结构的微观语法词汇模式,来研究商务英语翻译的认知结构和建构策略,探索特定商务交际情境下的语言学习。

2.ESP的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主要解决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有关的系列问题,如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语言技能的培训、测量和评估以及教学方法等。

例如,Dudley主张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以任务为主,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即“为用而学,用中学,学中用”。

它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实践空间,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Douglas指出,特殊目的语言能力由语言知识(语法知识、语篇知识、功能知识和社会语言学知识),策略能力和背景知识(话语领域)构成,因此商务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应从语言知识、策略能力和商务背景知识三方面着手。

二、国内研究综述国内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从2010年起开始蓬勃发展,并逐渐呈现上升趋势。

具体研究现状如下:1.研究主题类型。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大体分为五类,一是进行理论剖析,即分析语言学理论尤其是翻译学理论对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指导意义,如建构主义、功能目的理论等指导下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二是研究教学模式,即探讨当今流行的一些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在商务英语翻译课堂中的运用,如任务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案例分析法等;三是研究现状、提出对策,即描述当前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如学生基础较差、教材陈旧、师资力量不足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四是研究翻译实训教学,即关注校企合作,面向市场或区域经济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五是关注网络多媒体和语料库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运用。

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写作规范及要求

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写作规范及要求

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写作规范及要求
文献综述是对已经发表的学术文献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和评价的一种
学术写作形式。

在撰写文献综述的过程中,外文翻译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面是一些关于外文翻译的写作规范和要求。

1.准确:外文翻译要准确无误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翻译过程中应注意
遵守语法规则、掌握专业术语以及正确理解上下文。

2.逻辑清晰:翻译后的中文句子要符合中文语法和表达习惯,并保持
逻辑上的连贯。

避免使用过于生硬或拗口的句子结构。

3.简洁明了:文献综述注重对已有文献的概括和总结,因此翻译过程
中应力求简洁明了,避免翻译过多的细节和废话。

4.专业术语准确翻译:外文翻译中的专业术语在翻译过程中要保持准
确性。

可以参考已有的专业词典、论文翻译表格等工具来确保专业术语的
正确翻译。

5.文体和语气恰当:根据不同的文献类型和句子语境,选择合适的文
体和语气进行翻译。

可以参考论文综述的写作规范和范例,避免过于口语
化或过于正式的翻译。

在撰写文献综述的过程中,准确和恰当的外文翻译是非常重要的。


有通过准确和规范的翻译,才能保证文献综述的质量和可信度。

因此,应
该注重提升外文翻译的能力并积极学习相关的写作规范和要求。

翻译规范及其研究途径

翻译规范及其研究途径

翻译规范及其研究途径翻译规范是翻译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领域。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决定了翻译规范的多样性。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考虑语言的转换,还要文化背景的差异,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本文将探讨翻译规范的定义、分类及其研究途径,旨在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一、翻译规范的定义与分类翻译规范是指在进行翻译活动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这些原则和标准可能涉及到语言、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方面。

根据其性质,翻译规范可分为以下几类:1、语言规范:涉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词汇、语法和句法转换的规范。

这些规范确保了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2、文化规范:涉及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差异的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尊重和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元素,同时将其融入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中。

3、社会规范:涉及社会习惯和礼仪的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了解并遵循目标语言的社会习惯和礼仪,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期望。

4、心理规范:涉及心理活动和认知过程的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分析和把握原文作者和目标读者的心理活动,以确保翻译的有效性和说服力。

二、翻译规范的研究途径要研究翻译规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途径:1、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词汇、语法、句法等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异与相似之处,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

2、语料库研究法:利用语料库资源,对大量的翻译实例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翻译规范和技巧。

3、实证研究法:通过实验和调查等手段,对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揭示翻译规范的实际情况和应用效果。

4、跨学科研究法:将翻译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如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等)进行跨学科研究,深入探讨翻译规范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

三、翻译规范的应用与评估翻译规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包括准备阶段、翻译阶段和审校阶段。

在每个阶段中,翻译规范都发挥着指导作用,帮助我们做出合理的决策。

同时,我们也需要对翻译规范的应用进行评估。

评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准确性评估:译文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是否避免了歧义和误解?2、流畅性评估:译文是否通顺、易读?是否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3、文化适应性评估:译文是否适应该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是否保留了原文中的文化元素?4、社会认可度评估:译文是否符合目标语言社会的价值观和习惯?是否得到了目标读者的认可?总之,了解并遵循翻译规范是提高翻译质量的关键。

当代西方翻译规范研究

当代西方翻译规范研究

当代西方翻译规范研究仝亚辉(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河南洛阳 471003)摘 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翻译研究进入了多元理论时期,图里是对翻译规范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人,他采用描写性的研究方法力图重建翻译活动中的规范,此后赫门斯、切斯特曼和诺德等都对翻译规范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梳理西方翻译规范的发展过程,对促进中国的翻译规范研究、扩大研究范围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翻译规范;系统;描写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研究进入了语言学翻译理论蓬勃发展的时期,早期语言学派翻译研究学者借用(应用)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的成果对翻译规范进行了一些规定性研究,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结构和语言现象,探索在翻译过程中为实现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等值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以指导译者的翻译实践(韩江洪、张柏然,2003)。

进入70年代,随着霍尔姆斯《翻译研究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的发表,西方翻译研究进入了多元理论时期(姜秋霞、杨平,2004),多学科理论被应用到翻译理论研究中,翻译规范的研究也呈现出与语言学理论时期不同的面貌。

吉登恩・图里(Gideon Toury)、特奥・赫门斯(Theo Hermans)、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以及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等都在规范方面进行了相当的研究和探索。

与语言学派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结构和语言现象寻找翻译规范不同,当代翻译规范研究所采取的是一种独立而客观的立场,将翻译活动置于目的语的社会文化多元大系统之中,观察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重建翻译过程中译者以及其他主体性因素所遵循的规范。

1. 图里的翻译规范研究图里对翻译规范的关注和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他的研究集中在特定的历史阶段(1930~1945年)、特定的文化/语言背景(希伯莱语)、特定的文本类型(英语和德语小说的翻译)。

描写性与规定性翻译研究方法

描写性与规定性翻译研究方法

描写性与规定性翻译研究方法摘要:翻译研究范式经历了有规定走向描写的过程。

本文试从翻译研究从规定走向描写的发展历程,发展趋势,理论成果分析方面进行论述,分析和总结,反思当前此方面研究的成就也不足,以期对将来的研究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规定性,描述性,翻译研究一,引言在语言学中,描写(descriptive)与规定(prescriptive)是一对相对的理论原则,也是两个相对立的方法论范畴。

传统的翻译研究只注重原则、标准、方法和技巧,是规定性的研究;而现代翻译研究重描写,是指由语言学,文学批评理论,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等所有带主义的词组成的理论。

规定的理论可以看成是传统的理论。

它和传统上的思维习惯一脉相承,虽然有时也参考一些现代的发展,但总的趋势没变。

总的说来,这种理论在翻译研究中主观性强,一般属于保守派。

翻译中规定性的理论也可以说就是“忠实论”,翻译的标准是普遍的,可以应用于任何翻译,这个标准就是“忠实”。

描写翻译研究的任务是发现翻译的规律,包括翻译过程、产品、影响、效果等等,相关的问题有译文读者的接受,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文本、读者、译者、赞助人等与翻译策略和结果的关系等等。

描写重客观、重理性、重分析、重经验,但是它的不足是容易埋没价值问题。

上个世纪50 年代,西方翻译研究的范式发生了转变,由规范转向描述。

(李红满,2002) 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转变。

传统的规范性翻译研究侧重于文本的对照力图探索。

语言转换的规律,评判译文的优劣,进而对翻译实践提供具体的指导。

而描述性翻译研究则突破了由单纯的文本构成的封闭空间,将翻译视为一种文化和历史现象,在目的语社会文化这个大环境中研究翻译,考察翻译与译入语文化的互动关系。

其着重点不在于制定规范,作出价值判断,而在于客观地描述实际发生的翻译现象。

二,由规定转向描述性翻译研究的发展过程传统的翻译研究大多倾向于规定性,注重翻译标准的设定,研究应当怎么译,强调翻译的忠实性。

从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看美剧字幕翻译_以美剧_生活大爆炸_为例_韩江洪

从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看美剧字幕翻译_以美剧_生活大爆炸_为例_韩江洪

第27卷第1期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7No.12013年2月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Feb.2013从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看美剧字幕翻译———以美剧《生活大爆炸》为例韩江洪, 郭玉婷(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合肥 230009)摘 要:文章运用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美剧《生活大爆炸》第五季第24集婚礼片段的字幕翻译进行评估。

通过分析研究,认为《生活大爆炸》的翻译属于显性翻译,虽然译文包含了少量的显性和隐性错误,但其并没有对文本的主要功能造成影响。

译文与原文的匹配程度高,译文的质量很高。

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充实国内有关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实证研究;另一方面,对《生活大爆炸》的字幕翻译作出评估可以为影视剧字幕翻译在质量评估方面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字幕翻译;美剧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634(2013)01-0081-07Application of House's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Model in SubtitleTranslation-A Case Study of American TV Series Big Bang TheoryHAN Jiang-hong, GUO Yu-ting(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Abstract:This paper applies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TQA)model of Juliane House in the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of the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the wedding scene selected from the 24th episode,5th season of American comedy Big Bang Theory.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Big BangTheoryis overt translation with a few overt and covert inappropriateness which has little influence onthe entire function of the subtitles.As a whole,the translation corresponds to the source text to agreat extent,so the quality of this translation is high.This research enriches the empirical researchconcerning House's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model and it is valuable for the research of film andTV series translation concerning the evaluation of subtitle translation.Key words: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TQA)model;subtitle translation;American TV series一、引 言朱莉安·豪斯在《翻译质量评估模式》(A Model of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1]及其修订本《翻译质量评估———修订模式》(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Model Revised)[2]提出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被认为是“国际翻译批评界第一个有完整理论和实践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3]84。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介绍韩江洪\摘要:本文探讨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的主要思想。

他认为,翻译规范是由翻译理念因子演变而来。

他把规范分为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后者又细分为责任规范、交际规范和关系规范。

他系统地描述了规范对具体翻译活动的影响;指出“明晰”、“真实”、“信任”、“理解”四种价值观是翻译规范的基础和依据。

他的翻译规范论是对图瑞描述性翻译规范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1·引言近二十年来,翻译规范的描述性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第一个较为系统地对翻译规范进行描述性研究的当推图瑞,他的《描写翻译学及其它》系开山之作。

在他之后,不少译论者都涉足这一研究领域,并均有建树,赫曼斯和切斯特曼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图瑞和赫曼斯的理论近来国内译界已有评介,如赵宁(2001)和廖七一(2000),而切斯特曼的规范论尚未见介绍。

切斯特曼在图瑞和赫曼斯的理论基础之上,对有关翻译规范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规范的来源、规范对具体翻译活动的影响、规范背后的价值观等等,首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进而构建了自己的翻译规范理论。

他的规范论为翻译规范理论之河注入了一股活水,标志着翻译规范研究又朝前迈进了一步。

2·翻译规范的来源切斯特曼致力于把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的理论和看法纳入一个宏观的框架之下。

他借用了社会生理学中的一个词meme。

meme是社会生理学家岛金斯(Dawkins)在1976年写的一本书《自私的基因》(“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出来的,他的这个概念在原书里是用来描述文化现象的进化。

meme来源于希腊语词根mimeme,岛金斯把mi-去掉,是为了使它看上去更像gene。

岛金斯认为meme是文化传播的单位。

切斯特曼把岛金斯的meme概念引入到翻译研究中来,他认为翻译中的meme指的是翻译理论和观念(切斯特曼1996:63-71; 2000a: 1-17)。

我们据此姑且译meme为“理念因子”。

它不可避免地影响译者的思维方式和翻译。

国外词汇语用学研究述评

国外词汇语用学研究述评

国外词汇语用学研究述评词汇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兴分支,主要词汇在特定语境下的意义和用法。

近年来,国外词汇语用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对国外词汇语用学研究进行述评,旨在梳理其主要研究成果、现状、重点问题、应用前景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国外词汇语用学研究在近几十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研究人员通过对实际语言的观察和描写,深入探讨词汇在语境中的动态意义和用法。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词汇的语义特征;2)语境对词汇意义的影响;3)词汇意义的动态构建;4)词汇语用与文化因素的关系。

在这些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语料库分析、实验方法、个案研究等。

语料库分析通过大量真实语言数据,揭示词汇在语境中的分布和意义。

实验方法则通过观察和测量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变化,分析语境对词汇意义的影响。

个案研究则深入探讨特定词汇在特定语境下的意义和用法。

尽管国外词汇语用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对非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研究相对较少。

这可能导致研究人员对词汇语用学的理解存在文化局限性。

现有研究方法较为零散,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指导。

这可能导致不同研究之间的可比性和可靠性受到影响。

现有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方面尚显不足,尤其在语言教学、语言习得和文学创作等方面的应用仍需进一步探讨。

国外词汇语用学研究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语言教学中,词汇语用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词汇的动态意义和用法,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在语言习得中,词汇语用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词汇,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在文学创作中,词汇语用学可以帮助作家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从而更好地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国外词汇语用学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仍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增加对非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研究,提高研究的跨文化代表性;2)构建统一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指导,增强研究的可比性和可靠性;3)加强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方面的探索,提高词汇语用学对语言教学、语言习得和文学创作等方面的指导作用;4)新兴技术,如自然语言处理和等,将其与词汇语用学相结合,为语言学研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3-05-23作者简介: 1.韩江洪(1967-),男,安徽霍邱人,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外语系副教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翻译学; 2.张柏然(1943-),男,江苏武进人,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翻译学、双语词典学。

国外翻译规范研究述评韩江洪1,张柏然2(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摘 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国外翻译规范研究大体上可分为3个方面:传统语言学、篇章语言学和翻译研究学派。

前两种规范研究是规定性的,注重制定一定的语言学规范和文本类型样板;从翻译研究角度进行的规范研究是描述性的,旨在通过析出和描述规范来揭示翻译的本质和规律。

传统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的翻译规范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现阶段已经式微;翻译研究学派的规范研究意义显著,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关键词:翻译规范;传统语言学;篇章语言学;翻译研究学派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22X (2004)022*******A Review of Foreign S tudies of Translation NormsHAN Jiang 2hong 1,Z HA NG Bo 2ran 2(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Nanjing Universi ty,Nanjing,Jiangsu Prov.,210093,China)Abstr act:Since 1950s foreig n studies of translation no rms hav e been co nducted mainly from three appro aches:traditi onal lingui stics,text 2linguistics,and translatio n studies.Hig hly prescriptive,the first two approache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fo rmulating lingui stic no rms or genre pro files for translators,whereas the third approach,w hich is largely descrip tive,aims at revealing the nature and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 n by analyzing and describing translation no rm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limi tations o f the first tw o approache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hird.Key wor ds:translation norms;tradi tional linguistics;tex t 2linguistics;translation studies什么是规范(norm)?如何看待规范?目前翻译理论领域中的/规范0尚没有普遍接受的定义,较具代表性的有以下3种:(1)巴切(Bartsch,1987)认为/规范是正确性观念的社会现实0;(2)图瑞(Toury,1980)把/规范0定义为/对翻译进行描述性分析的一个范畴,即某一译语社会里所共享的价值和观念,如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适当的,什么是不适当的,转化成在特定情况下正确的适当的翻译行为原则0;(3)赫曼斯(Hermans,1996)认为/规范是心理和社会实体,是人们互动交际中重要的构成因素,属于社会化进程中的一部分。

从广义上讲,规范涵盖常规与法令之间的全部领域。

0本文综合以上3种定义,采取/规范0一词的广义定义,把法令、规则和常规统统纳入到/规范0的范畴之内。

第一个把/规范0(nor m)概念引入翻译研究领域的是吉瑞#列维(Jiri Levy),他于1963年把/规范0与翻译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To ury,1999)然而,对翻译规范的研究此前早已开始,只不过人们当时并未使用/规范0一词,而使用的是/规则0(rule)。

综观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国外翻译规范研究,大致可分为3个方面:(1)从传统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规范;(2)从篇章语言学角度研究规范;(3)从翻译研究角度探讨规范。

1.从传统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规范20世纪后半叶,随着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对翻译较有系统的研究开始了。

翻译研究被认为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语言学派典型的代表人物卡特福德(Catford,1965)把翻译界定为:用一种语言(译语)中相等值的文本材料来替代另一种语言(原语)。

原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差异归因于两种语言第27卷 第2期2004年3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Journal o f PL A Universi ty o f Forei gn Lang uages Vol.27 No.2Mar.2004系统之间的差异。

翻译的任务是找出两种语言在内容、风格、效果等方面完全一致之处。

语言学派对具体的语言现象做比较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都建立在对两种语言中被视为正确的语言单位和语法结构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

他们往往从原语中的具体结构和现象出发,找出相对应的翻译方法,用来指导译者。

在这方面很有影响的有:前苏联译论者创立的翻译转换法、法国人维纳(Vinay)和达尔贝勒纳(D arbelne t)1958年提出的7种翻译方法,以及英国人纽马克(Newmark,1988)总结的翻译的十多个步骤,等等。

在西方翻译理论界,最早且较为系统地提出翻译理论研究应属于语言学范围的,是前苏联的费道罗夫。

他早在1953年就明确指出翻译的过程是使用语言的过程,因此在翻译中,语言问题应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

在费达罗夫之后,前苏联译论界开始注重语言比较研究,列茨克尔等一批译论者总结出一整套翻译转换法)))操作规范,包括词汇转换法、语法转换法和修辞转换法。

(蔡毅、段京华,2000)法国人维纳和达尔贝勒纳受费道罗夫影响,在1958年出版了著作5法英比较修辞6。

他们认为必须把翻译列入语言学的范围,提出/翻译是一个真正的学科,具有自身特殊的技巧和问题,0值得在语言学分析手段的启示下进行系统研究。

他们列举了7种翻译方法:意译法、借词译法、直译、换位译法、调整译法、等值译法和归化法。

(许钧、袁筱一,1998)纽马克在他的5翻译教程6(1988)一书中提出了十多种翻译步骤,如直译、借词译法(trans 2ference)、文化等值(cultural equivalent)等等。

他所谓的/翻译步骤0实际上是翻译句子或更小的语言单位的方法。

这些语言学派的学者一方面关注原语和目标语的语言规范,也即如何按照特定的规则和规范来产生正确的译本,另一方面,他们又进行语言比较研究,发现两种语言系统之间的关系和规律,总结了一套翻译规则让译者去遵守。

这种研究是规定性的,而不是描述性的。

此种研究存在缺陷,因为它侧重研究语言差异问题,忽略了翻译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关联。

翻译不单单是语法形式的翻译,而且具有特定的交际功能。

按照语言系统的规则选择的目标语形式可能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译本一定能实现它在译语文化或语境下的交际功能。

这种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翻译规范的局限性,促使翻译规范的篇章语言学研究应运而生。

2.从篇章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规范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篇章语言学的兴起,翻译研究得到了发展。

篇章语言学将文本界定为交际的基本范围和研究的主要目标。

对翻译来说,这意味着文本被视为翻译的基本单位,翻译不再是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而是重新建构文本。

所以翻译的重心转向了产生文本。

原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字句结构上,而且还反映在超越句子的规律上。

规范研究的篇章语言学派代表人物首推德国人诺伊贝特(Neubert),他把翻译定义为/原语文本导致的译语文本的生产0。

(Schaffner,1999)他认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是文本,译者首先应把握整个文本的宏大陈述,然后将文本划分为较小的单个的可转换的语义单位。

他主张文本层次上的对等。

为了达到文本对等,译本必须做到/真正的连贯0。

他强调,/真正的连贯0是翻译较大篇幅的文本应遵循的规范。

(G entzler,1993)不少译论者把文本按不同的规律分成不同的类型。

赖斯(Reiss)将文本划分为3种类型:信息文本(着重于内容和信息)、形式文本(着重于语言形式)和呼吁文本(着重于对读者发出呼吁)。

翻译主要是受原文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某种功能的制约。

纽马克(1988)则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将文本分为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 tion)、信息功能(inf ormative function)和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其文本类型的划分法与赖斯颇为相似。

在此基础之上,译论者们企图通过对原语和目的语系统的比较和描述建立文本类型的样板(prototype 或genre profile)。

不同文本类型样板要求不同的翻译方法与之相适应。

例如,纽马克主张,在以表达功能为主的文本中,作者独特的语言形式和内容应视为同等重要,翻译方法应以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为主;翻译以信息功能为主的文本和以呼唤功能为主的文本,宜主要采用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的方法。

这些样板是根据目标语规范重建而成的原语文本模式。

翻译规范在这里主要体现在如何按照目标语规范来产生某一文本类型的样板,它也涉及到某种特定文本对另一种特定文本的替代。

文本类型样板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中的作用我们认为是有限的。

一方面,并非所有的类型都是高度规约化的,将文本简单地划分成若干类型就显得有些不切实际;另一方面,许多文本都包含不变和可变因素。

语篇语言学的翻译研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而面#54#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年对诸多可变因素,文本类型样板却给人以过于死板之感。

以上两种研究从根本上说都还是规定性的。

规定译者必须遵守一定的语言或文本类型样板规范,其核心是寻求原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之间的对等。

3.从翻译研究的角度探讨规范20世纪70年代后期,/翻译研究学派0在以色列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兴起。

该学派学者主要研究译本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及译本对目标语文化中的文学规范和文化规范所产生的影响。

其中探讨翻译规范理论的代表人物有以色列的图瑞、英国的赫曼斯(Hermans)和芬兰的切斯特曼(Chester man)等。

第一个从翻译研究(Transla tion Studies)的角度系统地研究翻译规范的是图瑞,此后许多学者都对这个问题做了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