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新发展_蒋骁华

合集下载

西方翻译研究的新发展(英语论文)

西方翻译研究的新发展(英语论文)

西方翻译研究的新发展(英语论文)西方翻译研究的新发展(英语论文)西方翻译研究的新发展[中文摘要] 在西方翻译研究领域,近年来可以说有两大派别占据了主导地位:一派以广义上的语言学为基础,致力于建构和发展经验性质的翻译科学;另一派则从历史的角度通过描写的方式来研究翻译问题。

两者尽管大相径庭,但有一个突出的共同点,即具有较强的经验性,与纯理论研究形成了对照。

本文旨在通过对三本代表性著作的考察,来管中窥豹,看当今西方两个主要译学研究派别的某些特点,同时可以对西方的纯理论研究略有了解。

关键词:翻译研究、新发展、代表作Recent Development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s Seen from Three Representative Books Published in the 1990’s Abstract: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despite the existence of multiple approaches, two trends of development seem to have been dominating in recent years: one based on linguistics in the wide sense; the other marked by a historical-descriptive orientation. While the two trends of development are contrastive with each other, they share one thing in common, namely, both being essentially empirical,forming a contrast to translation studies with a somewhat ‘purely’theoretical orientation. The present paper offers a discussion of 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by way of reviewing three representative books published in the 1990’s. Through the present review, we may get a glimpse not onl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major trends of development, but also of certain features of the theoretical versus the empirical orientation. Key words: translation studies, developments, representative books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西方翻译研究进展迅速。

翻译理论复习

翻译理论复习

2010-2011-1 翻译理论复习1.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在诸多翻译理论家当中,乔治.斯坦纳是西方对翻译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的著名作家。

他在其著作《通天塔之后》中提出了以阐释学为基础的翻译活动的四个步骤: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和补偿(compensation)。

首先,译者需要相信原文是有意义的,即为“信赖”,在理解和表达这种意义时,译者不可避免的要遭遇到来自原文的敌意和强烈的抵抗,难以接进原文的意义。

所以,译者的主观因素也不可避免地“侵入”到原文中去,“侵入”的目的是“吸收”,在“吸收”过程中难免要散失译语本色。

因此,“补偿”就显得必不可少。

事实上,译语本色的散失会表现在上述各个阶段,因此,“补偿”也必须贯穿整个翻译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原文的内涵,达到翻译的理想境界,翻译才能起到交流的作用。

2. 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佐哈尔是以色列台拉维夫大学( Tel Aviv) 研究文学批评的教授, 从70 年代开始, 他在文学研究中提出多元系统方法( polysystem approach) 。

在研究和描述希伯莱语文学翻译史的过程中, 他深受俄国后期形式主义特别是图尼扬诺夫( Jurji Tynjanov)的文学进化理论的影响。

佐哈尔大量借用图尼扬诺夫的概念和观点, 如系统、文学准则、区分文学系统的等级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作为衡量历史文学重要性手段的陌生化( defamiliarizatio n) 、文学演化( literary mutation) 和进化( literary evolution)等。

1978 年, 佐哈尔的《历史诗学论文集》( Papers in Historical Po et ics) 问世, 收录了他在1970~1977年间所写的系列论文, 首次介绍了“多元系统”( polysy stem) 这个术语。

生态翻译学十多年来研究发展状况总结-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生态翻译学十多年来研究发展状况总结-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生态翻译学十多年来研究发展状况总结-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它发轫于2001 年,发展至今已有十多年时间。

作为一门新兴的翻译学理论,其发展快影响大。

由中国学者首次提出的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原创性翻译理论,理应受到我们更多的关注、完善和推广。

因此,有必要对生态翻译学十多年来研究发展状况进行概要的回顾与总结,以便发现其研究的不足及需改进之处,引导更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期提高生态翻译学的实际价值和影响力。

一、生态翻译学发展回顾在全球性生态的影响下,由于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启发、相关领域学科发展的激励以及译学界生态取向翻译研究的促进,再加上现有译学理论研究的局限与缺失所产生的需要,生态翻译学应运而生[1] .生态翻译学的产生,不仅解决了译学理论研究的局限和缺失的问题,而且为当今踟蹰不前的翻译理论研究注入了活力。

生态翻译学起步于2001 年,全面开展于2009 年[1].据此,我们暂且按这两个阶段来分析总结。

(一)起步阶段(2001 -2008)生态翻译学的起步阶段主要表现为理论的提出和构建,以及参研的聚集与扩大。

它主要是由胡庚申教授提出并创立,构建过程也主要是由他个人完成。

在生态翻译学产生的初期,有不少学者参与到其中的讨论中来。

具体表现如下:1. 理论的提出与建构。

2001 年12 月6 日,胡教授在国际译联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上宣读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一文,是我国学者在国际会议上宣读的关于生态翻译学方面的第一篇文章。

生态翻译学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文对翻译活动中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对译文做出选择的探讨,为更系统构建翻译适应选择论铺平了道路,因而也为生态翻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1 -6.为更系统地构建翻译适应选择论,胡庚申教授于2004 年出版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3]1,介绍了生态翻译学是如何大胆借用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基本原理,并把这种原理引入到翻译学领域,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讲解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和基本理论。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隐喻的英译策略——以《围城》为例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隐喻的英译策略——以《围城》为例

收稿日期:2020-8-27 1 《围城》简介1.1 《围城》及作者简介钱钟书,作家、文学研究家、清华大学教授,著有《围城》《管锥编》《谈艺录》等。

其中,《围城》这部长篇小说深受大众喜爱。

该小说虽是虚构的,但却是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社会缩影,被誉为中国现当代的《儒林外史》。

20世纪70年代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中文系硕士珍妮 · 凯利(Jeanne Kelly )与华人学者茅国权(Nathan K. Mao )把《围城》译为英文,该英译本被美国图书协会选为1980—1981年度卓越学术著作。

1.2 《围城》隐喻的既往研究《围城》隐喻的前人研究多集中在关联理论、认知学等方面。

喻婷婷(2008)表明,在隐喻翻译中直接翻译应是译者首先考虑的方法。

李军艳(2009)也指出,文学翻译的目的决定其翻译应以直接翻译为主、间接翻译方法为辅。

曾昱茜(2018)基于四种基本的情感因素——愤怒、快乐、悲伤和爱,分析了《围城》中的情感隐喻,发现概念隐喻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2 生态翻译学 2.1 生态翻译学的定义根据胡庚申(2008:11)对生态翻译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隐喻的英译策略——以《围城》为例□ 胡文婷江南大学[摘 要] 隐喻作为一个巧妙的语言应用现象,非常值得研究。

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其英译策略进行研究。

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角度研究翻译活动、翻译现象和翻译理论的新研究范式。

生态翻译学认为生态、适应和选择是核心概念。

本文借由该理论框架,着重从适应—选择和三维转换的角度对《围城》中典型的隐喻现象的翻译进行讨论,旨在开拓隐喻研究的新视角,更好地探索隐喻翻译新路径。

[关键词] 隐喻;生态翻译学;英译策略;《围城》[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167(2021)04-0025-03学的定义,生态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一种生态学方法,或是从生态学角度解读翻译的研究。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新发展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新发展

三、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它将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翻译研究。 这一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生态平衡和和谐。根据生态翻译学的观点,翻译是一 个适应和选择的过程,译者需要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寻找与原文最匹配的译文, 以实现整体生态的平衡。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引导我们在翻 译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西方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该理论主张 翻译时应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力求使目标语读者在阅读翻译文本时能够产生与 源语读者相同的感受和反应。功能对等理论强调意义对等和风格对等,以及在翻 译过程中应注重传达原文的情感、语气和语境。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实用 的框架,帮助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实现更准确、更自然的表达。
六、结论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新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来认识和理 解翻译这一复杂的过程。这些新发展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理论知识,也为我们提供 了更多实用的工具和方法来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积极 和学习这些新理论和新方法,以更好地服务于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参考内容
四、后殖民翻译理论
后殖民翻译理论的是文化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对翻译的影响。这一理论主张 在翻译过程中应尊重源文化的差异和特点,反对文化霸权和殖民文化的单一化。 后殖民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保持中立和客观,避免将某种特定的文 化价值观强加给其他文化。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到翻译在不同文化交流中的 复杂性和多元性,并引导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新发展
目录
01 一、文化翻译观
03 三、生态翻译学
02 二、功能对等理论 04 四、后殖民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2013.04学教育37结合起来表示十位以上数字类似于阿拉伯数字表述。

四、泰国数字喜好与忌讳泰国社会是一个以父性主义为主的社会,在数字的喜好上偏爱单数,泰国人对于数字的喜好与我国完全不同。

首先,泰国人不讨厌“4”。

在泰语发音中,“4”的发音与中文的“”是一个音,但和泰语的“死”字发音却完全不同,因此泰国人对“4”没有忌讳。

而象征着顺利的“6”在泰国确实一个非常不好的数字,因为“6”的发音“”是泰语,有倒和落的含义,即“下坡路、不好”的意思,这种偏见就像咱们中国人对数字“4”一样。

泰国人最喜欢的数字是“9”,因为其发音“”与泰语的“上升、发展、进步”是一个音,“9”看作吉利数字,有“向前”的含义。

网络上有记录泰国交通部曾经举行特殊车牌拍卖会,一块号码为“9999”的车牌拍出675万泰铢高价。

泰国《曼谷邮报》25日报道,泰国人把一名没有公开身份的买家24日交齐车牌全款。

“9999”车牌曾以大约15.4万美元至27万美元不等的价位成交。

五、从数字成语中看中泰数字运用的异同1、汉语数字成语与泰语数字成语中意义相同并且所带数字相同的。

如:2、汉语数字成语与泰语数字成语中意义相同但数字不同的。

如:在这些数字成语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中文还是泰语,数字在成语中的存在是具有普遍性的,在数字的选择上,也是相近的,比如说,“三”“九”“百”“千”有这些数字出现的成语一般都是表示数量较多的意思。

这些相似之处表明了汉泰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共通性,但是由于各国文化还是有所差异,在数字的选择上会有着自己的特点。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根源于它自己特定的语言坏境背景,反映着特定的人文思想和思维方式。

中国和泰国自古以来有着很深的文化交流,在我们在学习和运用两国数字文字时必须要掌握好它的文化背景,正确的运用数字,才能在交往中减少误会,促进交流。

作者简介:利莉(1984—),女,广西北海人,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亚非语言文学。

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题选录

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题选录

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题选录姓名学校人学时间论文题目导师张明林北京大学 1991年‘宏达与严复的翻缺名译原则比较研究”梁群北京大学 1991年“从社会符号学角缺名度探讨翻译”常晓燕北京大学 1991年‘英译唐诗的人际缺名意义”王铁仁北京大学 1992年“论文学翻译过程” 湖仲伦才晓梅北京大学 1993年“对中国大学生英缺名语翻译及写作中错误的分析”陈丽佳北京对外 1979年“英语介词与翻译” 缺名经贸大学何建雄北京对外 1981年“翻译中的内容和缺名经贸大学形式的辩证关系”方春样北京对外 1982年“英语连词与汉译” 缺名经贸大学王恩冕北京对外 1983年‘英汉翻译中的补缺名经贸大学偿问题”江山北京对外 1984年“文学翻译中信息缺名经贸大学的传达”姓名学校人学时间论文题目导师薛治虎北京对外 1984年“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缺名经贸大学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周一曼北京对外 1984年“论英语比喻修辞风格与翻缺名经贸大学译”康晋北京对外 1987年“外名汉译混乱状况、原因及缺名经贸大学出路”张霞北京对外 1988年“论 David Copperfield的汉译缺名经贸大学——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张小玲北京对外 1990年“读《马丁·伊登)两个中译本缺名经贸大学论英语长句的汉译技巧”陈蕾北京对外 1990年“从《刀锋》的两个中译本看缺名经贸大学文学翻译中理解与表达的问题”张筱霖北京对外 1993年“散文英译汉的风格传达” 缺名经贸大学韩冰北京对外 1993年“现代汉语外来语与翻译” 缺名经贸大学康苦北京外国不详“德汉短篇小说中的隐喻及 LOTHAR语大学其翻译的可能性”薛庆国北京外国不详“阿汉句子的对比与汉译阿” 余章荣语大学韩生民北京外国 1981年“文学作品语言风格的可译缺名语大学性研究”徐家荣北京外国 1981年“试论儿童文学的翻译” 缺名语大学史天甲北京外国 1981年‘饿汉互译中数字口译技巧” 白春仁语大学段段京华北京外国语1982年“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原则” 蔡毅大学姓名学校人学时间论文题目导师许小海北京外国 1982年“关于翻译标准” 水天龙冲慧芬北京外国 1984年“论词尾了字及其译法” 周允副刘健北京外国1985年“汉语特色词及词组的翻译” 缺名语大学刘齐北京外国1985年‘从《多多益善)的两个中译缺名语大学本看非文学类的翻译”潘炳信北京外国1985年“专有名词的译写” 缺名语大学杨燕鲁北京外国1985年“试论翻译单位” 蔡毅语大学傅绍梅北京外国1985年“法语单部句的特点与翻译” 陈振尧语大学罗选民北京外国1985年“话语层翻译的途径——话刘成沛语大学语语言学在翻译中应用”美玉宁北京外国1985年“花开花落各千秋——从“恶沈大力语大学之花”三个中译本的比较谈诗歌翻译”梁少敏北京外国1985年“简谈培养翻译记忆力的间王炳东语大学题”高芙北京外国 1986年“从《推销员之死》的三个中缺名语大学译本看戏剧翻译的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曾诚北京外国1986年“英汉小说中的文体问题” 缺名语大学高志凯北京外国1986年“论外事交替传译的特点及缺名语大学其笔记技巧”姓名学校人学时间论文回国导师康泽民北京外国1986年“民族文化与文学翻译” 曹书勋语大学余小华北京外国1986年“翻译的辩证法——不等值高厚语大学中求等值”汪恰北京外国1986年“语义文化与翻译” 靳慰然语大学周清波北京外国1986年“试论文学翻译的艺术真实” 王承时语大学王秀丽北京外国1987年“翻译·语境·词义” 陈振尧语大学黎勇北京外国1987年“论文学翻译中的形与神” 丁往道语大学李红宇北京外国1987年“等效为上的原则——浅析高厚语大学奈达的翻译理论”罗天妮北京外国1987年“(刀锋》中人物对话等效翻刘成沛语大学译初探”于兴文北京外国1987年“汉语政论文中的形象词语江嘉斐语大学及其俄译问题”徐小勤北京外国1987年“文学翻译中语言风格的传祝还语大学达——浅评狄更斯小说David Copperfield 两个中译本”戴综北京外国1987年“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庄元泳语大学——试论翻译的文化等值”王谊群北京外国1987年“从言语意义论翻译的忠实庄元泳语大学性”顾青北京外国1988年“论《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文薄冰姓名学技人学时间论文同目导师宫东风北京外国1988年“文学翻译与信的基点” 薄冰语大学11付昭桂北京外国1988年“文化差异语义差异与翻译陈德新语大学的局限性”彭凤国北京外国1988年“歧义与翻译一一兼谈翻译陈德彰语大学中的理解与表达”贾文件北京外国1988年“德语政论文及其汉译法” 黄国债语大学蒋骁华北京外国1988年“从等值翻译看《红楼梦》习庄绎传等语大学语的英译”夏丽新北京外国1988年“佛教成语及翻译问题” 钱文彩语大学任卫东北京外国1988年“论最佳翻译——中国古典钱文彩语大学诗词翻译中的可能性和限度”李俊辉北京外国1988年‘从《名利场》看三种修辞手熊德倪语大学法的翻译表现”蔡剑锋北京外国1989年“论理解是翻译的基础——薄冰语大学对Sense and Sensibility三个译本的比较”沈静北京外国1989年“论幽默文学的翻译——比薄冰语大学较张谷若与董秋斯的“大卫·科波非尔”译本”马爱农北京外国1989年“儿童文学翻译特点两议” 陈德彰语大学冀群姐北京外国1989年“英语句子成分的省略及汉陈德彰语大学译”李军北京外国1989年“中国经济改革中常用套语汪嘉斐语大学的类型及其俄译原则”姓名学校人学时间论文区目导师何育广北京外国 1989年“关于翻译与文化的几点看熊偎倪语大学瞿向红北京外国1989年“语义学与翻译” 赵士钰语大学杨彩霞北京外国1989年“《飘》:两个中译本的风格及庄绎传语大学处理方法的比较”张梅北京外国1989年“主述位切分和翻译” 庄绎传语大学江竟北京外国1990年“翻译中的场景概念La No。

女性主义的翻译接受

女性主义的翻译接受

3.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忠实于作者和原文,是中西方传统翻译理论的共同基本原则,但在中西方传统翻译理论对翻译的种种隐喻性称谓中,我们发现了一点不同。

西方传统翻译理论是以性别为基础的,如将原文称为处女,将不忠实于原文的译文称作不忠的美人,或者直接将翻译与女性等同起来,认为它们都是原文和男性的依附物。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却不以性别为基础,有关翻译的隐喻基本上是号|生别无关的。

这是否说明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就没有性别差异和歧视呢?当然不是。

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在排斥女性方面,较之于西方只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西方传统翻译理论竭力将女性译者“他者化”,原因如张伯伦所说是对交陛译者,或者从更大的层面来讲,是对翻译的不信任所引起的焦虑。

他们担心译者背叛作者,翻译篡改原文,由于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从事翻译活动,他们更焦虑女性译者所表现的女性思想会对男权统治造成威胁。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几乎没有给予过女性译者任何生存的空间,所以也威胁。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几乎没有给予过女性译者任何生存的空间,所以也就谈不上女性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所体现的差异性及其意义;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缺失这种焦虑感和威胁感,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匮乏。

在翻译理论中给女性主义一席之地,在中国也仅仅是这十来年的事情,而且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接受也是介绍远远大于阐发。

中国的传统翻译实践起始于东汉末年的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从东汉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有了进一步发展,到唐代达到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

(马祖毅,1998:18)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翻译高潮,从事佛经翻译的人主要是从国外云游传道至中国的僧人。

同西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开始允许女性从事宗教文本翻译的情况不同,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翻译活动是完全禁止女性进入的。

在中国,女性真正能够从事翻译活动并出版具有一定影响的翻译文学作品,则是“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时的事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