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_兼谈_翻译学_的学科性问题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原典选读-样章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West第一章翻译研究名与实 (21)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James S. Holmes 第二章翻译的实质 .. (39)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Eugene A. Nida & Charles R. Taber 第三章翻译的功能类型 (59)A Functional Typology of Translation .............................Christiane Nord 第四章翻译方法 (81)Translation Methods ..........................................................Peter Newmark 第五章翻译戏剧文本 . (93)Translating Dramatic Texts ................................................Susan Bassnett 第六章翻译法律文类 .. (107)Translating Legal Genres ..................................................Vijay K. Bhatia 第七章论中国诗歌翻译.. (121)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Parker Po-Fei Huang 第八章诗歌翻译形式与翻译诗歌形式 .. (139)Forms of Verse Translation and the Translation of Verse Form........................................................................................ James S. Holmes 第九章文学多元系统中翻译文学的地位.. (153)The Position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Within the Literary Polysystem.....................................................................................Itamar Even-Zohar 第十章翻译规范的性质与作用 .. (161)The Nature and Role of Norms in Translation ·····················Gideon Toury下编西方口译研究 (179)Interpreting Studies in the West第一章语言与记忆——交传笔记研究 (191)Language and Memory: A Study of Note-taking in ConsecutiveInterpreting ................................................................Danica Seleskovitch 第二章同传——传译过程、模式与策略中变量的相互依存 . (203)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Interdependence of Variables in theInterpreting Process, Interpreting Models and InterpretingStrategies ..........................................................................Hella Kirchhoff 第三章同传——意义单位及其他. (215)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Units of Meaning and Other Features.......................................................................................Marianne Lederer 第四章会议传译——不同用户群的期待 . (229)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Expectations of Different User Groups.................................................................................................Ingrid Kurz 第五章同传中的文本类型与互文性 (245)Types of Texts and Intertextuality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Bistra Alexieva 第六章同传中认知负荷的应对策略 (255)Cognitive-load Related Coping Tactics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Daniel Gile 第七章同传中意义的合成. (275)Meaning Assembly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Robin Setton 第八章从复杂技能探讨口译与笔译 (297)A Complex-skil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Annette M. B. de Groot 第九章会议传译与社区翻译中的质量评估 (315)Quality Assessement in Conference and Community Interpretation.......................................................................................Franz Pöchhacker 第十章同传负荷模式中“走钢丝”假说的检验 . (337)Testing the Effort Models’ Tightrope Hypothesis in SimultaneousInterpreting ··············································································Daniel Gile第八章从复杂技能探讨口译与笔译A Complex-skil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内容提要文章从认知心理学视角分析口笔译过程,探讨提高译员传译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于巴斯奈特的介绍

关于巴斯奈特的介绍-社会科学论文关于巴斯奈特的介绍张莉苹(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1)摘要:通过对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进行了全面的介绍,目的是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该翻译理论,更加符合当代的翻译标准。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潮流,因此在以后的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介绍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 08—0238—02一、文化翻译观产生的历史随着全球科学研究关于人类中心范式”的树立与翻译理论研究中文化学派的崛起,翻译的文化价值观便逐步成为了翻译研究关注的重点之一。
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是英国沃瑞克大学比较文学理论和翻译研究生院的教授、诗人、翻译家、和文学家。
作为翻译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文化翻译观”对当代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都产生重大影响。
巴斯奈特在1980年出版了以《翻译研究》直接命名的专著,以回应翻译研究学派”创始人、荷兰著名翻译理论家霍尔姆斯提出的建立翻译研究独立学科的倡议。
在这本著作中,巴斯奈特勾勒了翻译研究的学科框架,回顾了翻译研宄已经取得的成绩,并为翻译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翻译研究》分别于1991年和2002年两次修订,并多次再版,现己成为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
1990年,巴斯奈特和美籍比利时学者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编撰并出版了《翻译、历史与文化》论文集。
其中的《翻译研究》是巴斯奈特的代表性作品,此书在其出版的30多年内,逐渐成为了世界翻译研究者的必读书目。
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语言学家们从语义学、描写语言学、符号学、以及应用语言学等方向来分析解释翻译问题,试图从语言学的角度找到解决翻译问题的方法。
语言学家们尝试把语言切分成许多基本的组成部分,来确定最基本的翻译单位。
从他们的视角来看,如果找到了语言和语言之间基本翻译单位的等值方法,就完全可以解决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问题,在文化翻译学派诞生之前,西方翻译理论研究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语言派、功能学派和结构主义学派。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概述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概述作者:李希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4期摘要:本文收集整理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这些理论成果突破传统的翻译理论,侧重对原文本、翻译过程、目的语读者对译本的接受度及社会文化因素进行关注,翻译研究方法开始从“规定”向“描写”过渡,翻译理论研究正慢慢朝多学派、多学科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西方翻译理论;描写作者简介:李希,湖南衡山人,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4--011、介绍本文就上个世纪80年代文化转向以来的一系列翻译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第一部分讲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第二部分讲述80年代以来的翻译研究成果,包括对翻译过程、译文接受度给予更多关注的翻译研究以及90年代出现的功能学派、文化派等的翻译研究。
西方翻译理论由此呈现出从“规定”转向“描写”、从“原文”转向“译文”、从“无力的研究碎片”到“强有力的理论体系”的新型研究特点。
2、翻译研究学科的出现在过去几个世纪中,翻译研究处于随意、无序的状态,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转折点,许多原先从事相近学科研究的人由语言学、语言哲学和文学转向翻译领域,还有一些人来自表面上并不相近的学科如信息理论、逻辑学和数学等领域,这些研究者把原学科的模型及方法带入翻译研究。
在这种背景下,Holmes第一个提出了“translation studies”这一学科命名,并初步划定了翻译学的研究范围。
90年代,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译员训练项目的开展(超过250个训练项目)以及大量学术著作的涌现,不同的研究派别之间讨论声此起彼伏,翻译研究因形形色色理论的加入而愈显生机,例如:多元系统理论、目的论、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等。
3、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3.1 过程导向研究90年代开始,有学者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层面。
西方翻译简史第五讲(现当代)

进入20C以来,大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 束划线。战前将近半世纪称现代,战后称当代。
第一节 现代翻译概貌
• 这一时间翻译特色概述: 1)在古典作品的翻译方面,翻译家们不再强调原作的风格高雅, 而把译文必须朴素通顺、准确当做衡量译作的标准。 2)翻译的重点,很明显地突出对近代、当代文学作品,特别是 俄国和北欧各国作品的译介。 • 康斯坦斯 加尼特 康斯坦斯·加尼特 加尼特Constance Garnett:英国20世纪最著名的女 翻译家,为数不多的以翻译作品获得文学家地位的人物之一。 第一个把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译成英语的人, 译俄国作品数量最多的翻译家。 • 莫德夫妇 莫德夫妇—路易斯·莫德和艾尔默·莫德Louise and Aylmer Maude:以研究托尔斯泰作品著称。 • 所译《战争与和平》被视为标准英译本,奠定了作为托尔斯 泰权威英译者的地位。 •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原籍俄国,1945年入 美国籍。 在英语世界里不仅获得“20C重要小说家”地位, 且称得上20C的优秀翻译家之一。
• 法国瓦莱里 瓦莱里Paul Valery:用诗人眼光看待翻译,强 瓦莱里 调译者必须冲破原文形式,特别是原文句法约束, 使译文同原文一样,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文学感。 • 法国20C上半叶翻译理论值得一书的理论家马鲁佐 马鲁佐 J.Marouzeau,巴黎大学教授,《论拉丁语翻译》: ,巴黎大学教授, • 翻译首先是一门技巧。 • 翻译不可不讲究译文清晰、生动、易懂,以争取 尽可能多的读者,但译者的最根本任务乃是像语 言学家、教育者和注释者一样,向读者揭示原作 的内容而不是它的外壳。 • 使用词典的目的,不是为了翻译,而是为了理解。 • 翻译不可凭猜测。 • 翻译必须采用活的语言。
12 第二编 当代西方译论 1西方翻译学流派

我们介绍11个学派:
▪ 1。 语言学派 ▪ 现代翻译理论是从语言学派开始的,兴起于5、
60年代,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 对语言结构所做的严密分析为基础,研究原语 和译语之间在词法和句法上的一系列对应和转 换规则,追求原文和译文的等值,主要代表人 物有英国的卡特福德(John Catford)、早年的 奈达(Eugene A. Nida)和德国的威尔斯 (Wolfram Wilss).
本,相信某种“深层结构”一定存在在源本里;其二、 如果说文艺学派过于强调翻译中的“创 造性”从而造
成了译本的不确定性,则语言学派总相信存在着一个确 定不变的内核,翻译家 和评论家只要努力一定能够找
到.这就把翻译变成了一种理想主义;其三,如果说文 艺学派实际上没有什么理论,那现在语言学派提出的理 论也未免过于单调,说到底不过是个等值理理论,包括 Catford也是如此.只不过Nida从传教士的角度出发, 强调上帝的意思一定要正确无误地传达给说各种语言的 信徒,因而强调效果,提出了个“动态对等”或“等效 翻译”原理,而Catford更强调功能对等。Wilss的“受 者等值”(Reception Equivalence)与二者其实也差不多
translation studies.
▪ 继Holmes之后,1978年, Andre Lefevere建议学术 界将Translation Studies 作为翻译学科的正式名称 (Lefevere 1978)。1980年,Susan Bassnett 出版了第 一本以‘翻译学’为名的学术著作。Gideon Toury早在 1981年就已采用这一名称,1989年更把他和Jose Lambert创刊主编的专业学术杂志《Target》的副标题 定为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Studies”.从 此,这一名称基本上为学术界所接受。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西方翻译理论简介中西译论因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习惯形成了彼此相异的译论体系。
西方翻译理论有着严格的方法论、精确的理论描述、细腻和定性定量的分析。
战后西方翻译研究更是欣欣向荣,翻译流派异彩纷呈,翻译大家层出不穷,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研究角度日新月异。
译介和引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成果,加强中西译论的交流与对话,无疑对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大有裨益。
正如奈达所说,翻译理论应“兼容并包,利用多种手段来解决翻译中的种种难题”。
积极地了解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打破翻译研究的地域、学科、流派的限制,形成跨学科综合、多元互补的研究格局,汲取一切译论的研究成果,这无论对初涉译事的后生或对有相当经验的译者应该说都不无裨益。
西方翻译理论也包括古典译论、现代译论、当代译论,尤其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更是流派林立,如美国翻译培训派: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里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庞德:细节翻译理论、威尔:翻译的矛盾;翻译科学派:乔姆斯基:语言的“内在”结构、奈达:翻译中的生成语法、威尔斯:翻译的科学、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早期翻译研究派: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霍姆斯、勒非弗尔、布罗克与巴斯奈特;多元体系派: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瓦解、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佐哈尔: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图里:目标系统;解构主义派:福科:解构原文、海德格尔:重新认识命名、德里达: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解构与创译。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大家包括奈达(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威尔斯(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纽马克(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斯坦纳(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的步骤)、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费道罗夫、v.科米萨罗夫的翻译理论、穆南(语言与意义、“世界映象”理论与可译性、意义交流与翻译、可译性与限度)、塞莱丝柯维奇和法国释意理论(释意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05
西方翻译理论的应用领域
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的特点
文学翻译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 要求翻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 、广博的文化知识和较高的审美 情趣,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情感
和风格。
文学翻译的难点
文学翻译的难点在于如何处理语 言的韵律、修辞、意象和象征等 方面,要求翻译者具备较高的语
言转换能力和文化素养。
翻译的定义与分类
翻译的定义
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中的文本 或思想以另一种语言的形式进 行再现的过程。
翻译涉及对原语言的理解、表 达和传达,以及在目标语言中 构建相应的语义和语境。
翻译旨在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 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翻译的分类
01
02
03
文学翻译
涉及文学作品、散文、诗 歌等文学作品的翻译。
非文学翻译
日期: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汇报人:
目录
• 西方翻译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 翻译的定义与分类 • 西方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 • 西方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 西方翻译理论的应用领域 • 西方翻译理论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01
西方翻译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翻译理论的起源
古希腊罗马时期
翻译理论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 ,当时的翻译家提出“字面翻译 ”和“精神翻译”两种方法。
Investment Agreement》、《Sales Contract》等,都是西方翻译理
论在商务翻译领域的经典案例。
口译
口译的特点
口译具有即时性和交互性,要求翻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 底、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准确传达说话人 的意思并促进双方交流。
口译的难点
口译的难点在于如何处理语言的口语化表达、口音和语速 等方面,要求翻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转换能力和快速反应 能力。
西方当代翻译思想与流派(I)解析

他们将非语言因素纳入研究视野,创建关于翻译 的描写、评估或教学的模式,在探讨翻译语篇问题 的同时也揭示世界观、意识形态或权力运作对翻译 的迹象和特征。他们不再像以往的语言学派学者那 样把翻译仅仅看成是过程和行为的影响。他们的研 究在一定程度上也同样透露出向文化转向的迹象和 特征。他们不再像以往的语言学派学者那样把翻译 仅仅看成语言转换的过程,而同样意识到翻译是体 现和推动社会的力量。在他们的理论框架和具体分 析中,我们可以发现现代语言学以及翻译的语言学 派对语言和社会关系的新认识。也许我们可以把称 作他们是新一代语言学派,“第二代语言学派”。
奈达的翻译思想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描写语言学阶段——(从1943年—1959年)主要集中于 句法、词法和语义翻译问题的描写研究。
交际理论阶段——(从1959年—19、最丰产的时期。
社会符号学阶段——(70年代以后)其研究进入了一个 新的阶段。一方面,他保留了交际理论的观点,另一方 面,他对自己以前的不少观点或修正,或补充和发展。 他更加关注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问题,并开始采用社会语 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翻译问题。
斯奈尔-霍恩比:“译文文本不再是原文文本字当句对 的临摹,而是一定情境,一定文化的组成部分。文本不 再是语言中静止不变的标本,而是读者理解作者意图并 将这些意图创造性再现于另一文化的语言表现”。翻译 不仅受制于文化,同时又对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因而 翻译被看成是重写,是操纵,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社会 行为。
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和翻译理论家。他原 籍俄罗斯,后移居捷克,最后加入美国国籍。他于 1959年发表论文“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从语言学的角度 对语言和翻译的关系、翻译的重要性以及翻译中存在 的一般问题做出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述,为当代语言学 派翻译研究的理论方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被奉为 翻译研究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3月第23卷 第2期中 国 翻 译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March, 2002Vol. 23 No. 2
收稿日期:2001-05-20当 代 西 方 的 翻 译 学 研 究——兼谈“翻译学”的学科性问题潘文国 (华东师范大学 对外汉语系, 上海 200062)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接上期)
音乐(原文)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其中要求汉字字符与英语音节一一对应是为了保持原歌的演唱速率;译文用词的虚实要与音乐的轻重相应;句读一致的关键在于译文语气的连续或停顿不能与乐句相悖,而不是要求译文与原文在标点符号方面保持形式上的绝对一致;字调与音乐走向相协调的本质是使译文不至于因为字音的高低被音乐改变而使人费解或误解。译文既要适合听,又要适合唱,所以在高音音符下尽可能配上开口元音字。还要在可能的情况下根据音乐风格为译文选择合适的韵。薛范(1997:171)把他译歌的经验概括为“统摄原意,另铸新词”。的确,鉴于歌词受音乐约束的特点,译者必须在贯通原文的前提下着手翻译,除了借鉴其它文本的翻译经验以外,要综合考虑、灵活运用上面讨论的几个原则,反复琢磨,试验译文的演唱效果,直至译文与音乐配合默契,从而最大限度地在译语听众中再现原作的风貌。注:①翻译歌曲很多,因为本文讨论的是英汉翻译,所以讨论范围限于英语歌曲。②文中所列歌曲,都是根据歌谱把汉字与英文音节相对应地标注的。在乐谱可以略去的情况下,略去了乐谱。③文中所举例子,除“Edelweiss”是全面讨论以外,其余无论褒贬仅限于被引用的部分和所分析的一个方面。④未注出处的歌曲系从网上下载。①② 小节线“|”是作者根据歌谱在英文的对应位置上标注的。参 考 文 献[1]本社.美国歌曲选[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2]方竹.美丽的白莲——曾宪瑞作词歌曲选[C].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3]何卓.世界金曲200首[C].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4]廖明涛.英文抒情歌曲赏析[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5]鲁允中.韵辙常识[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6]孙慧双.歌剧翻译与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7]陶辛.圣诞名歌赏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8]许讲真.语言与歌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9]薛范.爱情歌曲选粹[C].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10]杨波.英文经典歌曲精选[C].深圳:海天出版社,2000.[11]杨瑞庆.歌曲创作90题[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12]张永年,周启德,何瑞镛.英语歌曲选[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作者简介]李程, 上海交通大学在读研究生, 研究方向: 英汉翻译[作者电子信箱] wrenli@263.net
当代翻译学流派面面观 香港学者的新著中对西方翻译理论的分类只是个粗线条的勾勒,对当代新理论的不同观点未能细分。作为补充,我们的想法是先按学科意识的自觉与否分为传统、现代、当代三大类,其次对“翻译研究派”的不同观点进行细分,然后再对这一学派以外的重要学者进行介绍。霍姆斯及赞同他主张的一批学者一度被称作“翻译研究学派”(Gentzler,1993),而后来“Translation Studies”事实上又成了国外对整个“翻译学”的正式称呼,这就造成了一些混乱。特别是,这一派的学者在理论研究深入的过程中,观点逐渐分化,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再用一个名称去称呼也显得过于笼统。同时与其他使用“Translation Studies”一词、但在基本观点上与之完全不同的学派也不易区别开来。新的提法“描写-系统学派”(Hermans,1999),也还未能全部概括该派学者的研究特色。据赫曼斯的介绍,这一派的基本观点形成于六十年代,发展于七十年代,于八十年代才广为人知,九十年代则为巩固、扩展与更新期。这一学派人所共知的奠基者当然是霍姆斯,其实当时与他持有同一观点、经常在一起交流的还有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些学者如列维(JiríLevy)、波波维奇(Anton Popovic)与米柯(Frantisek
Miko)等,只是他们因为早逝而很早“退出”了。以后常在一起交流的有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Itamer Even-Zohar)和图里,及比利时学者兰姆勃特、 布罗依克(Raymond van denBroeck)和勒弗维尔(他后来去了美国,也把影响带到了美国)。后来,通过几次小型学术会议,这一学派的成员又扩大到英国的巴斯奈特和赫曼斯、比利时学者杜尔斯特(Lieven D’hurst)、韩国学者Theresa Hyun等人。形成了这一学派的中坚,也是推动翻译学在全世界确立的功臣。由于这一原因,这一学派还曾赢得过“低地国家学派”、“洛文-特拉维夫轴心”(因为几次会议先后在比利时的洛文大学和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大学举行)、“操纵学派”(1985年赫曼斯主编的论文集《论对文学的操纵》出版,在国际译界产生极大的影响,被看作这一学派的宣言书)、“多元系统学派”(埃文-佐哈尔的主要主张)、“描写翻译学派”(图里的主要主张)等美名,其实指的都是同一批人。最后,这一支队伍又扩大到观点接近的一批学者,如德国的凡尔米埃(Hans Vermeer)、瑙伯特、斯奈尔-杭贝(MarrySnell-Hornby),加拿大的贾尔(Daniel Gile)、品姆(AntonyPym),和美国的文努蒂等。下面我们先介绍霍姆斯的贡献,再按各人特色命名、介绍当代一些主要翻译学流派。霍姆斯是美籍荷兰学者,英—荷诗歌的杰出翻译家,长期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工作,1986年去世。他的主要论文都收在他去世后人们为他编的集子《文学翻译和翻译学论文集》(1988)里,文章不多,但确实非常精彩。例如他谈到诗歌翻译中的“历史化”(to historicize)和“现代化”(to modernize)的关系、“归化”(to naturalize)和“异化”(to exoticize)的关系、“原汁原味”(retentive)和“再创造”(recreative)的关系(Holmes,1988:35-52),都很有启发性。在翻译理论上,如果说以前的文艺学派更注重译成的作品,语言学派更注重译前的原文的话,霍姆斯可说是第一个关注到过程的,他认为翻译过程是个作决定的过程,一个决定接着一个决定,到了某个点以后,翻译就开始产生了自己的一套规则,有的决定已不需考虑就可作出,而且往往可以看出原来看不到的问题。因此不管翻译的结果怎么样,换一个人照样还可以翻译,不一定更好或更差,但肯定不同。其不同决定于翻译者本身的素养、最初的选择,以及语言锁住、翻译开始走自己的路的那些点。它既不在源语,也不在目的语,而在中间的那片灰色地带(Holmes,1973-4:79-80)。霍姆斯在学派中的工作是侧重理论和体系的全面勾勒,而团结在他周围的那些人也都各有侧重,例如埃文-佐哈尔提出了“多元系统”假说,图里侧重经验性的研究,兰姆勃特侧重翻译史,而勒弗维尔关注翻译与哲学的关系等。随着研究的深入,在大同下分出了小异,形成了相应的学派。“多元系统”学派“翻译研究派”最早几位学者霍姆斯、巴斯奈特和勒弗维尔都与荷兰、比利时有关(巴斯奈特当时在做的翻译也与荷兰语和佛莱芒语有关),加上其他一些人,因此人们常说翻译学是从“低地国家”兴起的。而另两位重要人物却是以色列的学者:埃文-佐哈尔和图里。七十年代以前,以色列在翻译理论和实践方面可说乏善可陈,七十年代后,埃文-佐哈尔和图里相继崛起,特别是《国际翻译学通讯》(TRANSST)(The InternationalNewsletter of Translation Studies)和《Target:国际翻译学杂志》(TARGE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Studies)于1987年和1989年先后创刊以后,特拉维夫大学更成了翻译学研究的重镇。 当代翻译学为什么会在低地国家和以色列这样的地方兴起?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翻译史论家根茨勒认为这与它们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关。荷兰、比利时的学者与德国和捷克的语言文学界常有接触,而以色列跟德国、俄国,后来又跟英美联系较多。在翻译问题上就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它们都是小国,人口少,说的是小语种,“民族”文学都深受周围“大”语种文学的影响,如荷兰受到德语、法语和英语文学的影响,以色列深受德语、俄语和英语的影响。以色列的情况比低地国家还要严重,前者至少还有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学传统,而以色列的希伯来语根本没有自己文学的典范,其文学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完全依赖于外语文本。更重要的是,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原因,这些国家的整个文化都依赖于翻译。对于荷兰和比利时来说,懂的外语越多,经济、学术和社会活动的机会就越多;对于以色列来说,整个民族的生存都有赖于翻译。如果说荷比两国还只是处在欧洲的十字路口,那么,以色列不仅处在东西方的交汇点,还处在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的交汇点(Gentzler,1993:106)。也正因为此,在翻译学研究上,以色利人也比荷兰人更朝前走了一大步。如果翻译学兴起的时候,人们还只是对语言学派的不满、寻找文学的回归的话,以色列人更进而认为,不但语言的界限要突破,文学的界限也要突破,要把翻译研究纳入整个文化的范围,不但要研究不同文化间的文学的翻译和联系,还要研究同一种文化系统内部不同文学间的关系,还要研究翻译作品引起的语言和文学的演变。因此他们在与荷兰等国的翻译学家有许多共同点的同时,也表现出了许多不同点。例如前者还基本相信翻译家的主观能力,认为成功的翻译作品会影响特定社会的文学和文化习惯,而后者恰恰相反,认为是接受一方(他们叫Target,或目标方)的文化决定了翻译家的美学观念,从而影响其翻译过程中的决策。以色列派的代表是埃文—佐哈尔和图里。埃文-佐哈尔本人不是翻译理论家,而是文化学家。但他从观察翻译对社会的影响而提出的“多元系统”(Polysystem)理论(Even-Zohar,1978;1990),却在现代翻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思想来源于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家梯雅诺夫(JurijTynjanov)、雅可布逊、埃肯鲍姆(Boris Ejkhenbaum)等人,但在他手里得到了很大发展。所谓“多元系统”,指的是社会中各种相关的系统——文学的和非文学的——组成的网络。系统是分层级的,有“高级”或“典范”的形式如诗歌,也有“低级”或“非典范”的形式如儿童文学和通俗小说;有“首位”重要的(创新的)和“次位”重要的(只是强化现存形式的)等等,多元系统理论就是要解释在某种特定文化中各种系统的功能。翻译文学只是他研究的一个方面,但他发现,一般总认为翻译是一种次位系统,这是不准确的。对于一种大的古老的文化如英语、法语来说也许是如此,但对一些年轻的或小的国家如以色列和低地国家等可能就非如此。他总结出有三种社会条件可以使翻译成为“首位”系统。这就是:1.一种年轻的或正在形成的文学;2.一种边缘的或弱势的或两者兼而有之的文学;3.一种处在危机或转折点的文学。第一种情况如以色列,第二种情况如低地国家,第三种情况他举的是六十年代的美国,那时现存的种种文学模式对年轻作家没有吸引力,他们就转而向外寻求(其实对我们理解“五四”前后的中国也很有启发)。而在这三种情况之外,在一种强势文学系统里,翻译就只好扮演“次位”的角色,但它仍能不时提出一些新的观念(Even-Zohar,1990:46-8)。从翻译文学可以在目标方系统中扮演多种角色的事实出发,就必然得出翻译行为是由翻译文学在该系统中的地位决定的这个结论,是社会、文化条件决定了对需译材料的选择。如果该系统中缺少某些技巧、形式甚至体裁,就可能会通过翻译引进,以保持整个系统的活力和“动态的多样性”。因而,“翻译就不再是个其性质和界限一经确定就不再变化的东西,而是依赖于一定文化系统中各种关系的一种活动。”(Even-Zohar, 1990:51)这一对翻译性质的新认识导致了一系列新见解,其一是把翻译看作只不过是系统间传递的一种特殊形式,这就使人们能从更广泛的范围内来看待翻译问题,以把握它的真正特色(同上, 73-4) ;其二可以使人们不再纠缠于原文和译文间的等值问题,而把译本看作是存在在目标系统中的一个实体,来研究它的各种性质(同上, 74-5)。正是这一点后来发展成了图里的“目标侧重翻译理论”(Target-oriented approach) ;其三,既然译文并不只是在几种现成的语言学模式里作出选择,而是受多种系统的制约,那么就可以从更广泛的系统间传递的角度来认识翻译现象(同上, 75-77)。多元系统理论实际上可看作“文化”学派的一种温和形式,在本质上两者是相似的。对照霍姆斯所提出的翻译学框架,他们都是“描写翻译学”下侧重“功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