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不跟陌生人走
小班社会实践教案《不跟陌生人走》4篇

小班社会实践教案《不跟陌生人走》小班社会实践教案《不跟陌生人走》精选4篇(一)教学目标:1. 认识并理解“不跟陌生人走”是保护自己安全的重要原则。
2. 学会正确判断陌生人的真实意图,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 能够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自己,避免与陌生人接触。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正确的防范意识,学会避免与陌生人走在一起。
2. 帮助学生学会鉴别陌生人的真实意图,做到甄别真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故事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你们平时都会遇到陌生人吗?你们对陌生人的态度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不能随便跟陌生人走在一起?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分析陌生人的种类:- 陌生人并不都是坏人,有些陌生人是可以信任的。
- 但是,我们不能轻易相信陌生人,因为有些陌生人可能有不好的意图。
2. 讲解“不跟陌生人走”原则:- 学会通过外貌、言行等特征判断陌生人的真实意图,避免与对自己有不好意图的陌生人接触。
- 如果有陌生人向你走来,不要慌张,要冷静判断他的意图。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请学生分小组,每组讨论以下案例:- 你下午放学后在街上走着,有一个陌生人朝你走来,他对你说:“小朋友,我家的猫丢了,可以帮我找找吗?”你会怎么做?2. 分组讨论结果汇报。
四、游戏活动(20分钟)1. 制作“陌生人表情卡”,包括陌生人的开心、伤心、生气等各种表情。
2. 分成小组进行游戏,一人扮演陌生人出示表情卡,其他人根据表情判断该陌生人的真实意图,并给出自己的回应。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再次强调“不跟陌生人走”的重要性和正确的判断陌生人意图的方法。
2. 鼓励学生将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保护自己的安全。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回家后和家长讨论“不跟陌生人走”的原则,写一篇心得体会。
教学评价:1. 通过讨论和汇报,考察学生对“不跟陌生人走”原则的理解程度和能力。
2. 评价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对陌生人的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程度。
幼儿小班安全教案《不跟陌生人走》3篇

幼儿小班安全教案《不跟陌生人走》幼儿小班安全教案《不跟陌生人走》精选3篇(一)教案标题:不跟陌生人走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到不跟陌生人走是保护自己的一个重要规则。
2. 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幼儿识别陌生人的能力。
教学准备:1. 课件或图片:包括陌生人的图片和熟悉人的图片。
2. 讲述故事的道具:如玩具人物等。
3. 幼儿安全活动手册、绘本或故事书。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幼儿回忆安全知识:询问幼儿是否知道一个重要的安全规则是什么?2. 激发兴趣:介绍今天的主题“不跟陌生人走”,并询问幼儿是否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这个规则的内容。
讲述故事:1. 使用道具或图片,讲述一个关于不跟陌生人走的安全故事。
故事情节可以包括一个小孩子在外面玩耍时被一个陌生人叫走了,然后有一个熟悉的人出现并帮助小孩子回到家的情节。
2. 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强调小孩子遇到陌生人时应该做的事情:不跟陌生人走,立即找熟悉的人寻求帮助。
讨论与互动:1. 观察图片:给幼儿展示一些陌生人和熟悉人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并区分陌生人和熟悉人的特征。
可以问幼儿陌生人和熟悉人有什么不同之处。
2. 对话练习:模拟幼儿在外面遇到陌生人的情景,让幼儿依据刚刚学到的知识回答应该怎么做。
小组活动:1. 分成小组,让幼儿互相交流,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陌生人问题。
例如在公园、学校、超市等地方如何正确面对陌生人。
2. 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让其他同学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
巩固与评价:1. 通过观察幼儿在讨论和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幼儿对于不跟陌生人走的理解程度。
2. 提醒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牢记这个规则,并在遇到困难时找到可信赖的人求助。
拓展活动:1. 绘本阅读:选取一本与不跟陌生人走相关的绘本进行阅读。
2. 角色扮演:让幼儿分扮演陌生人和熟悉人的角色,模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陌生人的情景,让幼儿熟悉处理的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图片和活动的形式,让幼儿了解到不跟陌生人走的重要性,并学会正确面对陌生人的方法。
幼儿园小班安全课教案《不跟陌生人走》含反思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应变能力。
3. 教育幼儿懂得与陌生人保持距离,不跟陌生人走。
4. 增进幼儿与家长之间的亲情,提高家庭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掌握不和陌生人走的安全知识。
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应变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故事课件、图片、安全知识卡片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幼儿被陌生人带走的案例,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思考安全问题。
2. 主体故事:讲述一个幼儿被陌生人带走的故事,让幼儿了解不和陌生人走的重要性。
3. 情景模拟:组织幼儿进行情景模拟,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亲身体验不和陌生人走的过程。
4. 安全知识讲解:通过图片和卡片,向幼儿讲解不和陌生人走的安全知识,让幼儿掌握相关技能。
5. 互动环节:组织幼儿进行安全知识问答,检验幼儿对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
6. 总结与反思:让幼儿和家长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家庭安全意识。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评价幼儿对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家长反馈:了解家长对教学活动的评价,以便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
3. 幼儿自评:让幼儿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培养幼儿的自我认知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幼儿对不和陌生人走的安全知识掌握不够牢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应变能力,提高幼儿的安全防范意识。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安全问题,为幼儿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成长环境。
六、教学延伸活动1. 家庭作业:请家长协助,在家中模拟陌生人场景,让幼儿实践不和陌生人走的原则。
2. 社区实践:组织幼儿和家长一起参加社区安全宣传活动,提高幼儿在社区中的安全意识。
七、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法:通过生动的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思考安全问题。
小班安全活动及反思《不跟陌生人走》3篇

小班安全活动及反思《不跟陌生人走》小班安全活动及反思《不跟陌生人走》精选3篇(一)在小班安全活动中,可以进行以下活动和反思《不跟陌生人走》的教育:1. 角色扮演:让孩子们分成小组,在安全的环境中模拟遇到陌生人的情景,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来练习和学习如何回应陌生人的接触。
2. 绘画比赛:让孩子们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对《不跟陌生人走》的理解和反思,鼓励他们画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与其他孩子分享自己的作品。
3. 故事讲解:通过故事讲解的方式,向孩子们介绍相关的安全知识。
可以选择适合小班孩子的故事书籍,如《小红帽》等,引导他们理解陌生人的概念以及遇到陌生人时该如何应对。
4. 家长参与:邀请家长参与安全教育活动,可以开展家长与孩子一起讨论如何应对陌生人的话题,以及家庭中如何确保孩子的安全。
5. 反思讨论:在做完活动后,组织孩子们进行反思讨论。
问孩子们他们从活动中学到了什么,以及对于《不跟陌生人走》有什么新的认识和感受。
通过反思讨论,加深孩子们对于安全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安全教育中,需要注意适应孩子们的年龄和发展水平,保证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孩子们内化安全意识和正确的行为习惯。
小班安全活动及反思《不跟陌生人走》精选3篇(二)教案概述:主题:不和陌生人走年级:小班时长:1课时(约3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和认识陌生人,不随意与陌生人走动。
2. 学会拒绝陌生人的示范行为和表达方式。
3. 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陌生人的能力。
教学准备:1. 课件或图片,用于呈现陌生人的形象。
2. 盲人杖或信号灯模型,以示范拦住陌生人的正确姿势。
3. 角色扮演道具,如面具、道具服饰等。
4. 魔术小道具,用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个魔术小道具,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
2. 讲述一个关于陌生人的小故事,引出主题:“不和陌生人走”。
Step 2:了解和认识陌生人(10分钟)1. 展示陌生人的图片或课件,指出他们可能长得和我们不一样,可能是衣着不同,也可能有不同的目的。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不跟陌生人走》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不跟陌生人走》含反思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了解不和陌生人走的重要性,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2. 培养幼儿辨别陌生人,以及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
3. 加强幼儿的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安全防范意识。
二、活动准备:1. 教学材料:陌生人图片、安全知识卡片等。
2. 教学环境: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
3. 教学辅助工具:PPT、音响等。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一个关于幼儿被陌生人拐骗的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出活动主题。
2. 教学环节:a. 教师向幼儿介绍陌生人的概念,让幼儿能够辨别陌生人。
b. 通过PPT展示陌生人可能使用的一些拐骗手段,让幼儿了解并学会防范。
c.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陌生人拐骗场景,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拒绝陌生人。
3. 巩固环节:a. 教师发放安全知识卡片,让幼儿学习安全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b.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安全小贴士。
四、作业布置:1. 家长配合: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提醒幼儿不和陌生人走,加强幼儿的安全教2. 幼儿回家后,向家长分享本次活动所学的安全知识。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应变能力,让幼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正确处理。
3. 加强家园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4. 定期进行类似活动,让幼儿在反复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安全知识的印象。
六、活动准备:1. 教学材料:安全知识手册、安全标志图片等。
2. 教学环境:安全、易懂的教学环境。
3. 教学辅助工具:投影仪、音响等。
七、活动过程:1. 复习环节: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检查幼儿对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教学环节:a. 教师向幼儿讲解安全标志的含义,让幼儿了解并在生活中能够识别。
b. 教师通过播放短视频,展示在公共场所如何寻求帮助,让幼儿学会向周围人求助。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不跟陌生人走》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不跟陌生人走》含反思一、教学内容1. 教学主题《不跟陌生人走》2. 教学目标1.能够在遇到陌生人时,不离开自己的亲属或监护人。
2.能够识别陌生人和熟人的不同特征。
3.能够说出遇到危险时应该怎么做。
3. 内容安排时间活动安排方法5分钟热身游戏快速点名10分钟课堂讲解老师讲解陌生人的危害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的方法15分钟视频解说播放“小红帽”、“千万别跟陌生人走”等相关视频20分钟童谣训练听、唱“不做傻小孩”、“棕熊棕熊转一转”等相关童谣10分钟模拟体验根据情境,老师进行模拟危险情境,让孩子们练习自我保护10分钟总结反思老师引导孩子们反思本次活动的重点和所获得的成果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解法2.视听法3.童谣教学法4.模拟演练法三、教学步骤1. 热身游戏老师快速点名,让孩子们以最快的速度回答自己的名字,以充分激发孩子的热情和活跃度。
2. 课堂讲解老师在黑板前简单明了地讲解陌生人的危害,以及如何保护自己。
例如,不要接收陌生人的礼物、不要与陌生人说话、不要跟陌生人走等。
3. 视听法播放一些有关“不跟陌生人走”的相关视频,如“小红帽”、“千万别跟陌生人走”等。
4. 童谣教学法通过唱儿歌、学童谣的方式来帮助孩子们记忆相关防范措施。
例如“不做傻小孩”、“棕熊棕熊转一转”等。
5. 模拟演练法老师模拟危险情境,例如一个陌生人向孩子们说请他们帮忙找狗,让孩子们的父母在旁观察孩子们的反应。
在演练过程中,老师重点观察孩子们是否愿意与陌生人走,是否能及时报告父母等。
6. 总结反思在教学活动的结尾,老师会引导孩子们回忆、总结本次活动,回答“你学到了什么?你在哪些方面提高了自己?你将来做到什么样的防范措施?”等方面的问题,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四、反思通过本次社会活动的教学,孩子们明确了如何提高防范危险的意识,掌握了识别陌生人的能力,学习了遇到陌生人时应该采取的正确方式。
幼儿园小班安全活动教案《不和陌生人走》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安全活动教案《不和陌生人走》含反思幼儿园小班安全活动教案《不和陌生人走》含反思「篇一」活动领域:社会、艺术活动目标:1、能说出交通标志的外形特征和含义2、尝试制作活动室的安全标志活动准备:交通标志图片、画笔、记录表《要小心的物品》活动过程:1、我认识的交通标志。
出示交通标志,请幼儿说一说交通标志的外形(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及其含义。
归纳这些交通标志的规律:外形简单,颜色有红、黄、蓝、白四种颜色。
颜色和外形:红色的圆形表示禁止;黄色的三角形表示警告;蓝色的长方形表示指示。
2、观察活动室环境,寻找安全隐患。
想一想:活动室里有哪些东西可能会造成危险?(幼儿边说教师边记录幼儿说出的危险物品)分组到活动室的各区域、各角落找一找你,看看有哪些东西会造成危险,并记录在《要小心的物品》统计表中。
3、展示幼儿的记录表,并分享应该注意哪些事情才不会造成伤害,如:正确使用剪刀、订书机。
豆子、卫生纸等不能塞进鼻子和耳朵里,也不能吞到肚子里。
玩具和钱币等不能放进嘴巴里。
不拿剪刀、筷子等尖利和细长的东西奔跑,以免戳到自己和别人。
线和绳子不能缠到脖子上玩。
不能乱丢东西,以免不小心踩到而滑倒。
洗手时要注意尽量不要把水弄到地上,以免滑倒。
【附】《要小心的物品》统计表要小心的`物品在哪找到它的物品的数量 1、 2、统计和记录时的要点:①认真寻找有可能的危险物品。
②将在不同地方找到的相同物品归类计数。
③根据表格的项目对应填写,可以写字,也可以画图画。
幼儿园小班安全活动教案《不和陌生人走》含反思「篇二」名称:安全过马路目的:1、让幼儿知道看红绿灯过马路2、让幼儿知道常见车辆禁行的交通标志等准备:常见的交通标志,警车模型、小型红绿灯模型、《小小学交通》一书过程:一、看一看1、交通标志的识别二、玩一玩:1、玩车子模型2、开小车让车过马路3、小结:过马路红灯停,绿灯走。
走路要走横道线三、说一说:1、知道看过的交通标志讲讲交通标志的意义:哪一种是告诉我们可以一直向前走;哪一种是告诉我们此处可向右转弯;哪种是告诉我们此处不能左转弯;哪一种是告诉我们可以过街。
幼儿园小班《不跟陌生人走》安全教案【三篇】

【导语】通过思考和回答教师预设的问题以及对关键经验的梳理,帮助幼⼉有效的树⽴⾃我保护意识,建⽴起与陌⽣⼈交往的经验。
®⽆忧考⽹整理了幼⼉园⼩班《不跟陌⽣⼈⾛》安全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活动⽬标 1.知道不能随便相信陌⽣⼈,更不能跟陌⽣⼈⾛。
2.理解故事内容,明⽩不能让陌⽣⼈随便进门。
3.有初步的⾃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兔乖乖》故事课件;墨镜⼀个,糖果若⼲。
活动过程 ⼀、创设情景,让幼⼉明⽩不能跟陌⽣⾛的道理。
1.情景试探幼⼉。
幼⼉在户外站队准备活动,本班教师暂时离开幼⼉。
执教⽼师戴墨镜扮演陌⽣⼈,⽤糖果来吸引幼⼉,试探能否带⾛幼⼉。
2.根据幼⼉的表现进⾏谈话。
幼⼉回活动室坐好,执教⽼师介绍⾃⼰,告诉幼⼉不能随便相信陌⽣⼈,更不能跟陌⽣⼈⾛。
⼆、结合故事进⾏安全教育。
1.播放故事课件,幼⼉观看。
师: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中有谁?发⽣了什么事? 2.帮助幼⼉理解故事内容,学说相应短句。
师:兔妈妈出门前对⼩兔说了什么?⼤灰狼来敲门,⼩兔⼦怎么说的?怎么做的?为什么不给⼤灰狼开门? 三、⼩结性谈话。
让幼⼉懂得不跟陌⽣⼈⾛,不让陌⽣⼈进家门,要有⾃我保护意识。
活动延伸与建议 1.结合故事内容进⾏分⾓⾊表演。
2.家长带幼⼉外出时提醒幼⼉要⼀直跟家长在⼀起,不能轻易相信陌⽣⼈,不要随便接受别⼈的东西。
⼆ 活动⽬标: 1、知道不能轻信陌⽣⼈的话,不跟陌⽣⼈⾛。
2、了解和掌握⼀些和陌⽣⼈相处的⽅法。
活动准备: 1、有关的图⽚四张。
2、请⼀位幼⼉不认识的阿姨扮演陌⽣⼈,并设置表演情境。
3、玩具、果冻、巧克⼒。
活动过程: ⼀、故事《沙沙和陌⽣⼈》 1、讲述故事《沙沙和陌⽣⼈》:变⾊龙沙沙独⾃在院⼦⾥玩,这时⼀个陌⽣⼈问他公园怎么⾛,沙沙有礼貌地告诉了他该怎样⾛,陌⽣⼈⾮常感谢沙沙。
回到家⾥,沙沙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说:“沙沙,你做得对!不过还有⼀些事情你要多加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不跟陌生人
走
设计思路
新人园幼儿,总是缠着教师要找妈妈。
尤其是晚上离园时,每位家长都急切地想第一个接到自己的宝宝,有的家庭是多名成员同时来接。
有的家庭则是今天爸爸妈妈接,明天爷爷奶奶接,后天又是叔叔阿姨接。
众多家长陌生的面孔.给教师接待离园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同时,我们也感觉到,在晚离园环节中存在着不安全的隐患。
为此。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我采取设置情境的方法,让幼儿在其中获得亲身体验,并逐渐促使孩子产生自觉的自护行为,养成良好的离园常规习惯。
于是,便有了《不跟陌生人走》的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不能跟陌生人走。
2.模拟体验离园情景,知道老师叫到名字,再站起有礼貌地离班。
活动准备
一位陌生人由其他班教师扮演,零食若干。
活动过程
1.情景体验:陌生人走进班里来接小朋友
陌生人:我接毛毛和东东。
这两名小朋友坐着不动,只是怀疑地看着陌生人。
陌生人:我是你们妈同事,我带来了许多好吃的,跟我走吧,我把好吃的都分给你们,好吗?(陌生人拿出几个包装漂亮的巧克力、薯片等食品)这时。
毛毛和东东看到食物后马上站起来,走向陌生人。
又
有四五个小朋友也跟着走向陌生人,还有的小朋友伸手要陌生人手里的食品。
陌生人:还有谁想跟我们一起走?我们还要去游乐场玩呢!(又有两个小朋友站起来.跟随陌生人往外走。
)
教师:(拦住)你们干什么去啊?你们认识她吗?
幼儿摇摇头。
教师:这位阿姨,你知道这些小朋友的妈妈叫什么名字吗?
陌生人:不知道。
教师:你知道小朋友们的家住在哪里吗?
陌生人:不知道。
教师:这位阿姨不认识你们的妈妈,不知道你们的家住在哪里,你们还能跟她走吗?
幼儿:不能(小朋友们纷纷走回了自己的座位)。
一
2.提问引导
教师:为什么不能跟她走呢?
幼儿:她不认识我的妈妈。
幼儿:她不认识我的家。
幼儿:我妈妈说:坏人会把小孩卖到农村,不让回家。
教师:阿姨要是给你们糖吃,你跟她走吗?
幼儿:不走。
幼儿:好吃的里可能有毒药。
教师:阿姨带你们去游乐场玩,你去吗?
幼儿:不去。
3.小结
教师:不认识的人就是陌生人。
陌生人来接时,小朋友千万不要跟他走。
如果陌生人拿出好吃的。
要带我们去游乐场玩儿,我们也不要跟着走,我们要等谁来接才走呢?
幼儿:等爸爸妈妈来接。
教师:对!只有等到爸爸妈妈或家里人来接才能走。
爸爸妈妈没来的时候不要着急,要跟老师在一起。
如果爸爸妈妈们都来接时,你们也不要着急,要等老师看到你的爸爸妈妈后,叫到你的名字才能离开座位去找爸爸妈妈。
4、教师自然引出儿歌《妈妈没来我不急》,引导幼儿一起朗诵。
5、幼儿模拟体验离园情景。
等教师念叨小朋友的名字后才能站起来离开座位,自然走到院子里游戏。
活动自然结束。
附儿歌:《妈妈没来我不急》
幼儿园,门儿开.
爸爸妈妈都接来。
毛毛妈妈没有来.
急得毛毛哭起来。
陌生人,走过来.
干万不要去理睬。
别乱跑,慢等待.
爸爸妈妈一定来。
点评
新小班刚刚入园,幼儿哭闹、家长焦虑的现象,加重了早来园、晚离园环节的工作难度。
虽说教师对于这两大环节的工作早有心理准备,但在应对的过程中确也感到紧张和不安,生怕出现一些安全问题。
我园一直注重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教师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的意识非常强。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们及时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幼儿园实行了接送卡制度,每张接送卡上都有幼儿及家人的合影,家长持接送卡来接幼儿,教师依卡了解持卡人是否是孩子的家人.确认后方可让家长接走,及时有效地缓解了教师对孩子家长还不太熟悉的状况。
其次,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教育活动.试图通过活动来提升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本活动就是其中之一。
在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过程中,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利
用情景设置法,具体形象地创设了真实情景,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跟陌生人走的危害,使幼儿获得了有益的生活经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可以说,整个活动自然化、生活化,提升了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并能帮助幼儿逐步建立起良好的离园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