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六.doc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六)

(二)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完成相关题目。
(15分)【甲】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每空1分)(1)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__(3)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10.翻译句子。
(4分,每题2分)(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分)1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这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二)(15分) )文言文阅读9.(每题1分,共4分)(1)坠落(2)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共同,一起(4)只是10.(每题2分,共4分)(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1.(共3分,每句1分)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
②眠觉:睡醒。
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
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
⑥就:拜访、访问。
⑦经宿:一整夜。
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 欣然起行( )② 念无与为乐者( )③因起彷徨( )④人问其故(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
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4.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愉快地,高兴地2.想到,思考3.于是4.原因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 attention!《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现如今,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课后题答案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题答案一、《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给你带来什么样的美感?这两篇短文在行文风格上有很大不同。
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
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
读此文,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二《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
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三、《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及答案(四)(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及答案(甲)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3分)①与其奇者()②但少闲人()③月色入户()10.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3分)①实是欲界之仙都②念无与为乐者③相与步于中庭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6分)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2.按要求填空(4分)从表达方式上看,甲乙两文都能紧扣景物特征进行,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用原文句子回答)的语句中。
答案:(二)、古文阅读(5分)9、(3分)参与、欣赏,只、只是,门10、(3分)①实是/欲界之仙都②念/无与为乐者③相与/步于中庭11、(6分)(1)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儿竞相跳出水面。
(3分,颓和竞各占0.5分)(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分,空明和盖各占0.5分)12、(4分)描写议论归隐山林,沉醉自然超凡脱俗的欣喜之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与答案

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能够当堂记住这两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养成背诵名篇的好习惯。
背诵是学习古文的基本功,它对于牢固掌握古文内容和培养语感是很重要的。
默写是为了检查背诵的效果,也要在课堂上完成。
二、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记住词的基本意义。
〖参考答案
1、歇,消散。
2、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3、念,想;遂,于是、便;至,到。
4、但,只。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专练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沉鳞竞跃___________ (2)相与步与中庭______________2.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B.实是欲界/之仙都C.盖/竹柏影也D.念/无与为乐者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面对美景,两篇文章的作者各发出怎样的感慨?情感有何相同之处?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小石潭记》)1.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晓雾将歇(hé)B.沉鳞竞跃(yào)C.参差披拂(cī)D.佁然不动(tái)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五色交辉(_________)(2)四时俱备(_________)(3)青树翠蔓(_________)(4)俶尔远逝(_________)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及答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及答案(甲文)答谢中书书(13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6、解释下列加点字。
(4分)(1)晓雾将歇(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怀民亦未寝(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7、翻译下列句子。
(2分)(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8、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3分)19、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写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的语句中。
(4分)答案:16、(1)消散(2)参与,这里指欣赏(3)睡觉(4)只是17、(1)潜游在水底的鱼儿竞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8、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栢影也。
19、山川之美月色/月夜之美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对即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
读练习及答案六
很多中考生一直在文言文阅读上难以取得高分,文言文阅读需要大家做练习题,这样才能积累文言文阅读答题经验,下面为大家带来中考文言文阅读《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六,希望能帮助中考生在文言文阅读上取得高分。
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完成相关题目。
(15分) 【甲】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每空1分)
(1)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__
(3)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4分,每题2分)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分)
4.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这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每题1分,共4分)
(1)坠落(2)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共同,一起(4)只是
2.(每题2分,共4分)(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共3分,每句1分)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共4分)《答谢中书书》表达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有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