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四首
语文必备古诗四首

语文古诗
1、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初中古诗词精选大全必背四首诗

初中古诗词精选大全必背四首诗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时期,以下是四首精选的必背古诗词,它们不仅在文学价值上具有代表性,同时也在考试中经常出现。
1.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在夜晚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2.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的这首诗通过对泰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3.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反映了杜甫在战乱时期对国家和家庭的忧虑,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4.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的这首诗以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冬日江边的宁静画面,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世的心境。
这四首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背诵和理解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更好地领略古代诗人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情感。
7年级古诗词四首

7年级古诗词四首7年级古诗词四首:《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1、《观沧海》曹操东汉末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代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后两句抒情。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
3、《次北固山下》王湾唐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了,取象宏大。
春来雪融,江水漫涨,崖岸宽阔,和风劲吹,船帆鼓起,何其壮也!诗人将“海日”、“残夜”、“江春”、“旧年”四个意象并置,使读者体会出时序交替的绝妙情景,流露出诗人的赞叹之情。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第课古诗四首

第课古诗四首《古诗四首》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所选的四首诗都是古诗中的精品,非常适合学生诵读,以培养他们对古诗的喜爱。
以下是四首古诗的原文和内容简析:1.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幽州台上俯瞰四周,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
2.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末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写泰山雄伟磅礴;五六句是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
七八句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下望诸山,必将心胸开阔,精神百倍。
3.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4. 《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初一一单元古诗词四首

初一一单元古诗词四首
初一一单元的古诗词四首包括《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曹操的一首诗,全诗通过生动的画面描绘,展现了曹操远大的抱负和豪情壮志。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诗中描绘了北固山下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钱塘湖春天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诗人马致远的一首诗,全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四首古诗词都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对于提高初一年级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七年级古诗四首

七年级古诗四首摘要:一、前言二、古诗简介1.《登鹳雀楼》2.《春夜喜雨》3.《泊秦淮》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三、每首古诗的详细解读1.《登鹳雀楼》a.作者背景b.诗文解读c.艺术特点2.《春夜喜雨》a.作者背景b.诗文解读c.艺术特点3.《泊秦淮》a.作者背景b.诗文解读c.艺术特点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a.作者背景b.诗文解读c.艺术特点四、总结正文:一、前言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古诗我们可以领略古人的智慧,感受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为您解读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四首古诗:《登鹳雀楼》、《春夜喜雨》、《泊秦淮》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二、古诗简介1.《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这首诗通过描绘鹳雀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2.《春夜喜雨》《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诗中描绘了春雨滋润万物、大地复苏的生动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欣喜之情。
3.《泊秦淮》《泊秦淮》是宋代诗人柳永的作品,通过描绘秦淮河畔的优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闲适之情。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唐代诗人韩愈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早春时节的景色,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三、每首古诗的详细解读1.《登鹳雀楼》a.作者背景: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
b.诗文解读:诗中描绘了鹳雀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c.艺术特点:诗中运用了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使诗篇韵律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春夜喜雨》a.作者背景:杜甫,唐代著名诗人。
b.诗文解读:诗中描绘了春雨滋润万物、大地复苏的生动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欣喜之情。
c.艺术特点:诗中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篇形象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泊秦淮》a.作者背景:柳永,宋代著名诗人。
b.诗文解读:通过描绘秦淮河畔的优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闲适之情。
四首古诗词

四首古诗词
第一首:
《寒食城东即事》
唐·王维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第二首: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第三首: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第四首: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九下语文古诗词四首

九下语文古诗词四首
1、《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4、《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请一生讲述一个曹操的故事。
2、教师做点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多媒体课件展示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
(1)学生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及停顿。
1、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了吗?
3、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
4、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
5、文章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五、学习(次北固山下)
(一)作者介绍
(二)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划出课文节奏
4、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七、课堂小结
1、学生背诵古诗。
2、教师结合学生背诵情况小结本课。
训
练
提
升
1、解释下列词语
临()沧()
萧瑟()行()
若()志()
客路()旧年()
2、填空
①、《观沧海》一诗选自《》,作者,字,(朝代),家、家、诗人,他的诗以见长。他与其子、合称“三曹”。
②、《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该诗作者为代诗人。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把不懂的句子提出来,教师点拨。
六、合作学习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3、说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中的景象,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三
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的反复朗诵并背诵古诗。
2、深刻理解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难点:体会雄伟壮丽的景象。
导学流程
课
前
检
测பைடு நூலகம்
给下列词语注音
谯郡()碣石()
澹澹()萧瑟()
竦峙()
板书设计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曹操王湾
观海水山岛客路青山外绿水前
树木百草观景潮平岸阔风正帆悬
秋风洪波海日残夜江春旧年
想日月星汉思乡北归大雁捎书洛阳
抒豪迈之情主旨,江南早春游子思乡
目
标
展
示
1、有情感的背诵古诗文。
2、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宁县中(小)学教学导学案
科目:语文教者:
课题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课型
新授
课时
安排
1课时
导
学
达
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4)学生齐读课文,领会诗意。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并指出翻译中遇到的问题。
3、指名学生翻译课文,教师补充。
四、合作探究
3、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
布置作业
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这两首古诗
2、课外收集学习曹操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
指
导
自
学
1、借助相关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借助注释及工具书,正确理解课文中的生字及读音。
3、默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
4、品读课文,感受诗歌蕴含的意境之美。
教学反思
导
学
达
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