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体验与表现研究
三年级语文教案《情感体验与表达》

三年级语文教案《情感体验与表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2. 帮助学生学会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3.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情感体验的概念;2. 学会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2. 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和教学课件;2. 学生准备纸笔,课堂参与积极性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讨论不同情感的表现形式,引发学生对情感体验的思考。
2. 情感体验:教师讲解情感体验的概念,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的情感体验,并用简短的语言描述出来。
3. 情感表达:教师示范如何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情感,鼓励学生模仿并进行表达练习。
4. 情感分享:学生分组进行情感分享,每组选择一个情感主题,展示他们的情感表达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5. 情感表达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情感表达作品,可以是诗歌、散文、绘画等形式,让全班同学共同欣赏。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情感体验与表达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
六、课堂延伸1. 鼓励学生在家中继续进行情感体验与表达的练习,可以写日记、画画等形式;2. 组织学生参加情感表达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3. 鼓励学生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情感体验与表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课堂氛围活跃,学生表现出了较强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情感体验与表达,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情感体验与表达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希望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展现更多优秀的情感表达作品。
探索幼儿的情感世界

探索幼儿的情感世界幼儿的情感世界是一个充满奇妙与挑战的领域。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着许多情感的起伏和体验。
探索幼儿的情感世界,是帮助他们建立积极情感、发展健康人格的重要工作。
本文将从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家庭和学校对情感的引导、以及教师在幼儿情感发展中的角色等方面展开探讨。
幼儿时期是情感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情感体验正在形成和发展。
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在于情感表达的直接与自发性。
他们往往会毫不掩饰地表达喜怒哀乐,而且情感变化较为频繁。
例如,一个小朋友可能会在一刻钟之内由于玩具被抢而生气,过不久又转为开心。
这种情感的快速转变和表达方式是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之一。
家庭是幼儿情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在家庭中,父母是幼儿情感发展的第一任教师。
他们的情感表达和情感态度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
父母可以通过积极的情感表达,让幼儿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关爱,从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
此外,父母还可以通过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解释和引导他们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逐渐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感。
在学校环境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活动和互动,为幼儿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幼儿园的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游戏和合作活动,让幼儿感受到友谊和团队合作的快乐,从而培养他们的友善和合作精神。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引导幼儿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情商和情感管理能力。
幼儿的情感发展还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合力。
家长和教师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相互交流幼儿情感发展的情况和问题,制定合理的引导计划,并确保执行。
教师可以在课程中设置专门的情感教育环节,为幼儿提供情感表达的机会和途径。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幼儿的情感变化,及时给予肯定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方式。
总的来说,探索幼儿的情感世界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任务。
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家庭和学校的引导以及教师的角色都是关键因素。
幼儿情绪情感的表现及教师回应策略的研究

幼儿情绪情感的表现及教师回应策略的研究幼儿情绪情感是指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和对自身情绪体验的表达,是其自我认知与社会交往的基础。
幼儿在情感发展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多种情绪状态,包括高兴、悲伤、愤怒、恐惧等。
由于幼儿的情绪情感表现不稳定、变化多端,并且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对于幼儿情绪情感的有效回应是幼儿园老师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幼儿情绪情感的表现1、高兴:幼儿在玩耍、听音乐、看书、游戏等活动中,会表现出欢快、笑容满面的情绪。
2、悲伤:当幼儿遭遇到被吓到、害怕、受伤、失落等情况时,会表现出哭泣、低落的情绪。
4、恐惧:当幼儿面临陌生人、黑暗、异动物等情况时,会表现出害怕、胆怯、不安的情绪。
5、惊喜:当幼儿适应新环境、学习新技能、完成任务等情况时,会表现出惊喜、兴奋的情绪。
二、教师回应策略1、尊重幼儿情感体验:幼儿在表达情感时,需要得到认同和理解。
教师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尊重,认真聆听幼儿的情感表达,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
2、提供情绪安全:幼儿在情感发展时需要情绪安全的保障,教师应该为幼儿创造一个温馨、温暖、有亲声亲语的环境,降低幼儿的不安和恐惧。
3、教授情感调节技能:幼儿需要在情感发展中学会自我调节自己的情绪。
教师可以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游戏、讲故事等方式,教授幼儿合理调节情感的技能,建立健康的情感管理模式。
4、理性分析情感问题:在幼儿情感发展中,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当幼儿出现情感问题时,教师应该冷静理性、耐心分析,找出问题所在,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幼儿建立自我调节的机制。
5、注重家园合作:幼儿情感发展不光靠学校的教育,家庭对幼儿情感发展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需要与家长合作,共同关注和引导幼儿情感发展,共同建立和谐的情感支持体系。
总之,幼儿情绪情感的表现和回应策略是幼儿园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和引导,不仅有益于幼儿的情感健康,也能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情感体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思考

2020年15期┆67研究情感体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思考蔡 力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持续进步,如何提高学生们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和表现,是小学音乐教育当中较为重要的内容。
关键词:情感体验;小学音乐教学;思考 在今天,我们通常情况下所阐述的所谓的情感体验式音乐教育,即通过音乐教育过程,掌握基本音乐情感体验能力和积累基础音乐活动经验。
其与传统的音乐教育并不对立,只是侧重点不同,导致过程不同。
但是音乐教育走向情感体验,是目前音乐教育的趋势。
一、基于情感体验的小学音乐教学的价值新课标明确要求,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音乐课程教学,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发现美、理解美。
基于理论的审美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因为学生心智不够成熟,理论知识匮乏,而通过情感体验的方式,教师可以抛开理论,使学生通过情感共鸣理解与感悟课时内容的内涵及情感表达,所以情感体验是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形成审美观的必然选择,这也是情感体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价值所在。
二、情感体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思考 (一)以丰富的教学手段,强化情感体验小学阶段,学生刚刚步入学校,对周围的一切事物既陌生又好奇,他们愿意体验一切有趣的东西,但是真正要引起他们对某些事物的热爱,必须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往往也是他们发展的第一步,只有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才会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但是小学生相较于其他阶段学生而言,自我约束力薄弱,对于任何事物的观感都比较直接,不感兴趣的东西往往不会过多接触。
因此,音乐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适当而正确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避免学生丧失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音乐教育者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会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让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体验音乐所带来的美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身的能动作用,音乐教育者创设情境的同时也要适度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因材施教,运用一切有效资源,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帮助学生进入音乐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教学法,进一步发展和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体验比较研究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体验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们逐渐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体验差异,这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心理学现象。
于是目前也有许多学者从心理学视角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体验进行了研究比较。
首先,跨文化研究需要考虑两个重要因素:情感和文化。
情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具有内在的感受体验和情感行为的表现,人类社会中的文化因素也会影响到情感体验的表达。
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个人对某些情感的感受和表达方式会发生变化,这也正是跨文化情感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其次,关于情感体验方面,研究人员普遍认为,人类的情感体验具有共性和差异性。
比如在恐惧和快乐方面,几乎所有的文化背景中都有相似表现;而在悲伤和愤怒方面,由于文化背景的影响,表现会有所不同。
因此,研究人员将一些情感定义为“基础情感”,这些情感跨文化表现基本相似,如喜悦、悲伤、恐惧、厌恶、愤怒等基本情感。
但是,在文化差异方面,还需要研究人员就情感的不同维度进行深入探讨。
因为情感不仅是基础情感,还包括更广泛的文化情感,比如礼仪、道德等等,这些情感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也有明显的差异。
据研究表明,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比较强,强调自我表达;而亚洲文化中,集体主义比较强,强调他人情感和社会关系。
因此,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愿意在公共场合表达情感,而在亚洲文化中,在公共场合更愿意控制自己的情感,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尴尬。
再次,情感的表达与文化背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比如,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表达情感时倾向于用言语进行,而在东亚文化中,倾向于用非言语表达(如直接的眼神接触),这与亚洲人更注重非言语交流有关。
此外,从情感体验个体差异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际关系等角度来看,情感与不同文化背景也有密切联系。
一些研究发现,东亚文化中的人更注重人际关系,并且在表达情感时也会考虑到他人感受,避免过于直接地表达情感;而在西方文化中,更注重个人表达和自我表现,表达时较为直接和坦率。
幼儿园的情感体验与表达

01
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幼儿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从
而形成健康的自尊和自信。
情感体验有助于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
02
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够让幼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感,提
高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
情感体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性
03
在幼儿园中与同伴和教师的互动中,通过情感体验,幼儿能够
学会分享、关心他人和合作等社会性行为。
情感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
情感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感教育旨在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
情感教育有助于提高幼儿园教育的质量
通过关注和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能够营造温馨、和谐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效果。
情感教育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健康的情感发展对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和抗 压能力。
情感表达能力
评价幼儿是否能够用语言 和非语言的方式表达自己 的情感,是否能够有效地 沟通。
情感调控能力
评价幼儿是否能够调节自 己的情绪,是否能够在不 同情境下保持冷静和理智 。
03
幼儿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
幼儿情感表达能力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幼儿情感表达能力是指幼儿通过语言、表情、动 作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的能力。
制定合作计划
丰富活动形式
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制定情感体验活动的计 划,明确活动目标、内容和时间安排。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角色扮演、故事 会、游戏等,激发幼儿参与情感体验活动 的兴趣。
鼓励幼儿表达
及时反馈与调整
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 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家庭和幼儿园应及时反馈幼儿在活动中的 表现,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活动内容和方 式,以更好地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是培养学生情感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体验的实践方法:
1. 引导学生情感共鸣:选择具有情感内涵的文学作品,如故事、诗歌等,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并让他们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2. 创设情感氛围:通过朗读、音乐、图片等方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情感氛围中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教学内容。
3.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亲身体验作品中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情感。
4. 情感分享:组织学生进行情感分享,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共鸣能力。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参观、采访、写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情感。
6. 教师的情感引导: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情感素养,通过自己的情感表达和引导,感染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通过以上情感体验的实践方法的实施,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情感体验对其学习效果和认知发展的影响分析

学生情感体验对其学习效果和认知发展的影响分析学生情感体验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感受到的情绪、情感状态和心理体验。
研究发现,这些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认知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将情感和认知的关系纳入教学实践,成为提升学生整体学习体验的重要方面。
情绪在学习中的重要性经常被低估。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揭示,情感和认知之间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影响的。
积极情感状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提高学业成绩。
而消极情感则可能导致注意力下降、学习动机不足,从而对学习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情绪通常包括快乐、自信和满足感等,这些情感能够激励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学习。
当学生感到快乐时,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心智更加开放,这使得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处理信息。
此外,快乐还与内在动机密切相关,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有研究指出,情感因素能够改善记忆效果,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更容易回忆所学内容。
反之,消极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
例如,当学生感到焦虑时,可能会产生对考试或评估结果的恐惧,从而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历认知负担增加,注意力分散。
这种高焦虑状态会干扰信息的编码过程,使得知识易于遗忘。
此外,挫败感和无助感也会导致学生产生逃避行为,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进程。
通过对学生情感体验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情感不仅影响学习效果,还对认知发展有着直接关联。
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智力、理解和思维能力等方面逐渐成长的过程。
积极情感如信心和主观幸福感能够促进创新思维,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学生拥有良好的情感体验时,他们往往更愿意尝试新想法,并在面对挑战时展现出更加灵活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来优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通过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开展小组讨论等手段,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从而形成友好的学习氛围。
此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识别和处理那些可能阻碍学生积极情感发展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情感体验与表现研究一、课题提出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像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是音乐欣赏十分重要的过程,它能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音乐美。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它能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和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把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放在总目标的首位,把感受与鉴赏、表现放在学段内容标准的前面,强调感受、鉴赏、表现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
由此可见,如何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表现能力,是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重点,也是近年来音乐教育工作者努力研究的课题。
二、实验过程与方法2000年3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情感体验与表现研究》课题组成立,实验对象为2000、20001年度的1~4年级学生。
在实验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同年级中随机抽取一个班作为实验班试教,观察其实施效果,经历了准备、实验、总结三个阶段。
对实验过程中所采取消的措施和方法归纳如下:(一)营造欣赏氛围良好的欣赏氛围有助于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能鼓励、帮助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进行大胆的尝试,展开自由的想象和表现。
创设情境就是再现音乐所描绘的情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景中进行着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那么应该怎样在欣赏教学中创设情境呢?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利用图画再现音乐情境,符合低年级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及大屏幕投影,可以营造出优秀且感人的情境,而且能大大提高效率。
在课堂中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扮演角色,音乐中的角色不再是书本上的,而就是同学们自己。
这样。
孩子们对音乐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加深了内心体验。
另一方面,由于运用了表演,不仅使音乐所描绘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而且罩上了感情色彩。
本课题的实验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以趣味性情境活动为载体,通过“耳动、脑动、眼动、口动、手动”,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形象思维的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教与学过程中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参与性,合作性和艺术性。
本课题实验摒弃了传统教学中的单向注入及生硬的提问语言等,提倡教学过程中多一些想象与思考,多一些鼓励,多一些愉悦。
在教学形式上,提倡课堂讨论,提倡七嘴八舌,提倡标新立异。
课堂组织形式上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
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二)丰富情感体验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是在有了情感之后,才去歌唱的。
当人们用语言不足以表现自己的情感时,才有了用音乐来表现自己情感的愿望,因此情感体验是一切音乐以及音乐能力发展的前提。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要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就应采取多种方法让他们走进音乐的天堂。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让儿童接触音乐之前,有一个让儿童体验自然情绪的阶段,诗意的朗诵,带感情地讲故事,都是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条件。
在欣赏课中,教师精心设计好语境,能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振奋的心理状态,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达到以语激情、以情动情、以情感人、以情激思的地步。
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情感激发、陶冶的氛围中,和谐自然地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
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
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就应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
挖掘音乐情感,应当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调式调性、织体、曲式结构等音乐要素进行深入地探讨。
从节奏方面看,要让学生懂得舒缓的节奏使人沉静、激越的节奏使人振奋,战场上催人奋斗的战鼓与节日欢庆的锣鼓都向我们表明了不同节奏所具有的作用;从和声方面看,色彩有的明亮、有的暗淡、有的和谐、有的刺耳,明亮的色彩使人感到心情舒畅,暗淡的色彩使人情绪低落,和谐的色彩使人感到宁静,刺耳的色彩使人感到紧张;从曲式结构上看,三部曲式结构的音乐作品,呈示部与再现部所表现的情感基本相似,展开部与呈示部在旋律、和声、调式调性等方面有很大区别,因此所表现的情感有一定的变化。
音乐就是内容和外部的各种运动、快和慢、强和弱、高和低、长和短、紧张的平静、欢乐与悲哀各种因素的表现,它所表达的情感与人的情感是同步的。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聘想像的空间。
在欣赏教学中,我们强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欣赏音乐,而不去框架学生的思维。
正如“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自己的见解。
比如欣赏贝多芬的《月光》,事先我们没有对学生说过这首乐曲的名称及作者,也没做任何提示,而是让学生安静的聆听,然后请学生用文字的形式把它描绘下来。
有的学生写到:“这是一个宁静的聆听,然后请学生用文字的形式把它描绘下来。
有的学生写到:“这是一个宁静的夜晚,皎洁的月光照着……"有的写到是一对情侣在晚上的树林边约会,有的说是莫斯科效外的夜晚等等。
学生的这些理解无可厚非谁对谁错。
正是由于在实验过程中经常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使欣赏教学成为自由、探究、交流的生动过程,实现了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过程。
(三)探索表现形式在课题实验中,我们针对学生活泼好动,善于表现的特点,待学生理解、领悟音乐后,及时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
如唱一唱欣赏曲的主题或主要片断、用乐器演奏欣赏的主题或片断,熟悉音乐主题,结合音乐进行身体动作或表演,随音乐击拍、踏脚、拍手,做各种即兴动作等。
在低年级学生,采取比较浅显,显懂的方式,由音响感知与情感体验引起自己想像,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如模仿小鸟飞、大象笨拙的步伐、狮子的吼叫、小天鹅的翩翩起舞等。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通过探索多种音乐表现形式,来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表现意识,让学生把自己体验的音乐情感、想象到的音乐形象或意境,用多种方式表达出来。
引导学生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亲自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延伸其情感,使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情感的陶冶。
三、实验结果近三年的实验证明:在欣赏教学中,通过营造良好的欣赏氛围(音乐情境氛围、学生主体氛围和师生互动氛围)、丰富情感体验(以语唤起情感、以生活感受体验音乐情感、积极挖掘情感、鼓励自由想像)、探索表现形式等教学方法和措施,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丰富,音乐表现力得到提高。
实验效果显著,理念及方法新颖,操作性强,便于推广普及。
我们在实验前对各年级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了音乐欣赏调查问卷,无明显差异,三年的实验教学完成后,通过检测,学生的情感得到了丰富,现将实验结果分述如下:音乐听辨测试比较(表1)测试内容测试手段班级 N X2 S2 Z P 显著性能听辩音乐的段落听《赛马》说出乐曲有几个场景实验班 47 19.41 1.24对比班 49 15.18 3.24 10.46 P<0.001 有显著差异能听辩出各种乐器听《金蛇狂舞》,辨别乐曲中大量运用的打击乐器实验班 47 16.53 3.24 对比班 49 16.48 3.56 4.56 P<0.01 差异显著能表现音乐的情绪听《赛马》和《金蛇狂舞》,辨别音乐体现的情绪实验班 47 17.58 对比班49 15.42 1.36 11.12 P<0.001 有显著差异能听辨出音乐主题变奏的次数听《我为祖国守大桥》主旋律变奏实验班 47 18.33 0.22 49 16.30 1.77 10.01 P<0.001 有显著差异能感受、表现出音乐速度的变化听《森吉德玛》判断乐段间的速度变化实验班 47 15.75 1.13 49 15.45 5.47 P<0.01 差异显著测试说明:测试曲目为《赛马》、《金蛇狂舞》、《森吉德玛》,检测方式为问卷,检测对象为2001-2002年度的三年级学生。
检测的结果说明,进行了实验教学的班级学生的听辨能力明显高于对比班。
测试内容班级 N X2 S2 Z P 显著性学生描绘的意境与音乐所表现的情境相实验班 40 18.2 0.41 对比班 45 15.67 1.35 13.18 P<0.001 极显著差异音乐联想的丰富性实验班 40 18.19 0.54 对比班 45 16.48 3.05 10.45 P<0.001 极显著差异音乐联想的丰富性实验班 40 15.78 4.15 对比班 45 15.49 4.346.76 P<0.01 差异显著测试说明:测试曲目为笛子独奏《秋湖月夜》,检测方式为绘画,此测试曲目选自教材外音乐,为笛子独奏曲,在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测试时,老师没做任何讲解,让学生自己聆听音乐、展开想象,用绘画描绘下来,如果用绘画不行可改成用文字说明,测试对象为2002~2003年度三年级学生。
测试时间为40分钟。
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班对音乐的想像力和联想力均高于对比班的学生。
音乐情感领悟测试比较(表3)测试内容测试手段班级 N X2 S2 Z P 显著性学生体验部白情感与音乐情感的相似性辨别音乐体现出的情绪实验班 48 21 1.44 对比班 54 17.6 0.85 12.54 P<0.001 差异异常显著音乐情感的联想与想象的丰富性辨别音乐体现的情景实验班 48 17.53 1.42 对比班 54 17.43 1.39 6.72 P<0.01 差异显著对音乐情感的独特见解对作品情感内涵的独特理解实验班 48 18.8 0.24 对比班 54 16.5 1.71 12.21 P<0.001 极显著测试说明:测试曲目为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检测方式为文字,此测试曲目选自教材外音乐,是贝多芬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测试是在四年二期的学生中进行的,在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测试时,教师没告诉学生乐曲的曲名,也没做任何提示,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用文字写下来。
测试时间为40分钟。
检测说明实验班的学生对音乐情感的领悟明显高于对比班的学生。
范林南同学在2002年全国少儿舞蹈比赛中获一等奖。
她表演的《喜雪》出神入化,把看到下雪的喜悦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音乐表现测试比较(表4)测试内容班级 N X2 S2 Z P对音乐表现感兴趣实验班 40 15.75 1.13 对比班 45 17.40 0.73 12.15 P<0.001 有显著差异参与表现的积级性体现实验班 40 15.80 4.13 对比班 45 14.9 4.24 5.77 P<0.01 有差异参与表现的合作性体现实验班 40 20 0.46 对比班 45 14.91 0.84 17.72 P<0.001 有显著差异艺术表演的综合性体现实验班 40 19.12 1.24 对比班 45 14.94 3.46 16.7 P<0.001 有显著差异参与表现的创造性体现实验班40 14.78 5.08 对比班 45 14.65 5.14 6.53 P<0.01 有差异测试说明:检测方式为观察,检测对象为2002~2003年度的三年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