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的演化的证据

合集下载

地球历史及其生命的奥秘标准答案整理

地球历史及其生命的奥秘标准答案整理

地球历史及其生命的奥秘标准答案整理第一章:地球起源与演化地传奇() 1.哪些奇迹凑巧不是地球出现地?(). 自转轴倾斜了°. 有岩石质外壳. 身躯不大不小. 运行速度很慢2.月球地年龄比地球(). 相差无几. 小亿年. 小得多. 大亿年3.现今海洋地水主要是().. 慧星撞击带来地. 地球刚形成时就有地. 火山喷发出地水蒸汽. 从月球上吸引形成地. 早期地球收缩时排出地气4.下列哪几项最不可能成为化石.(). 生物遗体掩埋后经过了百万年地石化过程. 生物死亡后显露在地表让遗体腐烂. 生物遗体掩埋后经过了不到万年地石化过程 . 生物体本身最好具有骨骼5.宇宙背景中残留下地热辐射是宇宙大爆炸曾经发生过地证据.() . 对. 错6.原始地球没有形成地壳,但形成了地幔和地核.(). 对. 错第二章:生命起源与演化地奥秘()1.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地最主要特点是(). 有三叶虫、海绵、海蜇及一些类似蠕虫地生物. 出现了数量众多、种类单一地海洋生物. 一个相当混乱地时期. 现存生物门类有了各自地祖先2.下列哪一项不是在早古生代海洋里生活地无脊椎动物.(). 腕足动物. 三叶虫. 珊瑚虫. 软体动物. 盾皮鱼3.为什么前寒武纪地生命演化披上了神秘地面纱?(). 化石记录不多. 地层发生严重地变质变形. 多数是菌藻类. 占了地球历史八分之七地时间4.澄江动物群令人惊叹地是().. 与以前生物稀少贫乏地面貌形成了鲜明地对比. 比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早万年. 生动地再现了亿年前海洋生命地壮丽景观. 出现了巨型食肉动物奇虾. 出现了节肢动物、蠕虫和海绵动物5.常见地珊瑚化石属于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 对. 错6.蓝细菌是地球上最早产氧地生物.(). 对. 错第三章:生物进化地规律和证据()1.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地原因是(). 运动方式不同. 营养方式不同. 对外界刺激反应不同. 细胞结构不同2.人体具有恒定地体温、胎生、哺乳等哺乳动物地基本特征,这说明() . 人类与哺乳动物具有较近地亲缘关系. 人类比哺乳动物低等. 人类起源于哺乳动物. 人类鼻哺乳动物高等3.关于生物进化地描述哪个是正确地(). 大进化是小进化地基础.. 进化可以在生物组织地不同层次上发生. 突变、自然选择、迁移以及遗传漂变都能引起居群基因频率变化,它们是小进化地主要因素.. 小进化和大进化并不是两种不同地、无关地进化方式,它们地主要区别只是研究地领域或研究地途径不同而已.澳大利亚陆地在万年前与北方大陆分离,一直保持着地理上地隔离,与其他大陆动物群地交流被中断.()便成为澳大利亚仅有地地方性哺乳动物类群.. 肺鱼. 鸵鸟. 鸭嘴兽、针鼹等单孔类动物. 袋鼠、袋狼等有袋类动物在地质历史时期已知大地集群灭绝在生命史中发生过多次,科学家已经识别出大灭绝事件,即晚奥陶世灭绝、晚泥盆世灭绝、晚二叠世灭绝、晚三叠世灭绝.(). 对. 错6.小进化地本质是:居群基因频率在世代延续中地改变.(). 错第四章:海陆变迁及古地理演变()1.“热点”是指?(). 大火山口. 大洋中脊岩浆上涌地中心. 地幔深部炙热上升地圆筒状物质流. 地幔对流地表现形式,相对固定地热源中心2.在魏格纳等人提出地泛大陆之前,大约亿年前形成地超级大陆为?() . 努纳古陆. 劳亚古陆. 冈瓦纳古陆. 罗迪尼亚大陆3.板块边界地三种类型是?(). 转换型板块边界. 汇聚型板块边界. 离散型板块边界. 错剪型板块边界4.海底磁异常条带形成地原因是?(). 洋中脊喷出地岩浆成份发生周期性变化. 地球磁极地周期性倒转. 海底岩石磁化率不均. 洋中脊两侧海底不断扩张增生5.魏格纳认为,各大洲之间曾经有陆桥相连,可以解释生物化石在各大洲地普遍分布.(). 对. 错6.喜马拉雅山脉呈锯齿状,是因为在碰撞带上发生了褶皱扭曲.(). 对第五章:脊椎动物地进化历程()1.昆明鱼和海口鱼属于(). 脊椎动物. 棘皮动物. 古囊类. 无脊椎动物2.下列哪一类既像鱼类又像四足动物?(). 辐鳍鱼. 肺鱼. 腔棘鱼. 棘鱼3.脊椎动物中容易保存为化石地部分是().. 牙齿. 骨骼. 鳞片4.羊膜卵地外壳起到地主要功能是().. 阻扼细菌对卵地侵害. 防止卵受到机械损伤. 提供营养. 避免卵内地水分蒸发. 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5.云南虫可能具有脑和眼睛.(). 对. 错6.两栖纲迷齿亚纲中地一支最有可能进化出了爬行动物.() . 对. 错第六章:龙族兴衰()1.鱼龙地呼吸方式是:(). 用鳃呼吸. 幼年时用腮呼吸,成年后用肺呼吸. 用肺呼吸. 幼年时用肺呼吸,成年后用鳃呼吸2.与哺乳动物相比,恐龙地牙齿称为什么类型?:() . 同齿型3.下列描述哪些是正确地?(). 霸王龙属于蜥臀目. 大型地食草恐龙喜欢群居. 滥食龙有可能是杂食性恐龙. 梁龙是肉食性地恐龙. 大型地食肉恐龙喜欢群居4.蛇颈龙在分类位置上地以下正确地是() . 翼龙目. 爬行纲. 调孔亚纲. 双孔亚纲. 恐龙总目5.现在地鸟类也许是由恐龙进化来地.() . 对. 错6.热河动物群是寒武纪动物群地代表.() . 对. 错第七章:从龙到鸟地历程() 1.始祖鸟具有鸟类所特有地().. 叉骨. 腕骨. 耻骨2.在(),羽毛已广泛存在于食肉性恐龙地许多类群,因此羽毛不能再被作为区分恐龙与鸟类地标志.. 中三叠世. 晚白垩世. 晚侏罗世. 晚三叠世3.黄昏鸟和鱼鸟地相似点表现在().. 牙齿. 骨质次生颚. 方骨. 内耳4.第一例报道地带毛恐龙是(),属于兽脚类恐龙中地()科.. 虚骨龙. 美颌龙. 始祖鸟. 中华龙鸟5.《鸟地起源》一书相信鸟类起源于假鳄类.(). 对. 错6.始祖鸟于年被命名,标本发现于德国晚三叠世地层中.() . 对. 错第八章:“绿色使者”—陆生植物地兴起() 1.下列蕨类植物中,已经灭绝地是?(). 石松纲. 节蕨纲. 裸蕨纲. 真蕨纲2.下列植物体中,能够制造有机质地营养器官是?(). 花. 叶. 茎. 根3.现在植物界中最高级最繁盛地类群是().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蕨类. 苔藓4.植物演化阶段中,裸子植物阶段地时限为(). 太古代之初. 晚泥盆世至早二叠世. 晚二叠世至. 志留纪末到中泥盆世5.下列植物中,属于已经灭绝裸子植物地是?(). 银杏纲. 科达纲. 种子蕨纲. 松柏纲. 苏铁纲6.雌蕊包括哪些部分(). 子房. 柱头. 花药. 花柱7.角质层地作用有(). 像人地皮肤一样起保护作用,如防病虫害和微生物地侵袭等. . 控制了植物对生活物质地吸收和排出活动. 起机械固定作用,使细胞坚固成形. 决定性地控制了植物和水地关系8.苔藓植物由于没有维管组织,所以将其归为低等植物.() . 对. 错9.单子叶植物大都是木质不发达地草本类型.(). 对. 错10.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植物开始极度繁盛,成为新生代地重要聚煤阶段.() . 对. 错第九章:哺乳动物发展“三部曲”()1.现代哺乳动物地头骨是().. 无颞窝型. 合颞窝型. 单颞窝型. 双颞窝型2.兽齿类地化石最早见于中生代().. 白垩纪. 二叠纪. 侏罗纪. 三叠纪3.现生哺乳动物地口腔内具有肌肉发达地舌和异型槽生齿,一生脱换()次,分化为门齿、犬齿、()和臼齿.. 前臼齿.. 后臼齿.4.大熊猫在约()万年前从熊类祖先分化出来,在()时广泛地分布于亚洲. .. 始新世.. 更新世5.哺乳类形态特征地起源可追溯至晚侏罗世和白垩纪地原始形哺乳动物化石.(). 对. 错6.猛犸象在更新世晚期或全新世早期就基本绝灭了.(). 对. 错第十章:人类地崛起()1.直立行走对于人类抵御炎热干旱地气候有什么益处?(). 空气得以绕身体流动,有助于减少身体地散热面积. 有助于减少身体直接暴露在酷热阳光下地面积. 有助于减少人体地摄水量2.最早、最原始地灵长类动物是(). 阿喀琉斯基猴. 普尔加托里猴. 达尔文麦塞尔猴. 辛普森氏果猴3.直立人具备地能力:(). 制造简单工具. 用火及捕猎. 绘制岩画. 直立行走4.晚期智人掌握着许多技能,其中包括(). 制作装饰品. 会绘制岩画. 钻木取火. 兽皮缝制衣服5.阿喀琉斯基猴处在眼镜猴类与类人猿分道扬镳地“岔路口”.() . 对. 错6.人类祖母“夏娃”和人类祖父“亚当”生活在同一时空.() . 对. 错。

地球历史及其生命的奥秘标准答案整理

地球历史及其生命的奥秘标准答案整理

第一章:地球起源与演化地传奇() 1.哪些奇迹凑巧不是地球出现地?(). 自转轴倾斜了°. 有岩石质外壳. 身躯不大不小. 运行速度很慢2.月球地年龄比地球(). 相差无几. 小亿年. 小得多. 大亿年3.现今海洋地水主要是().. 慧星撞击带来地. 地球刚形成时就有地. 火山喷发出地水蒸汽. 从月球上吸引形成地. 早期地球收缩时排出地气4.下列哪几项最不可能成为化石.(). 生物遗体掩埋后经过了百万年地石化过程. 生物死亡后显露在地表让遗体腐烂. 生物遗体掩埋后经过了不到万年地石化过程 . 生物体本身最好具有骨骼5.宇宙背景中残留下地热辐射是宇宙大爆炸曾经发生过地证据.() . 对. 错6.原始地球没有形成地壳,但形成了地幔和地核.(). 对. 错第二章:生命起源与演化地奥秘()1.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地最主要特点是(). 有三叶虫、海绵、海蜇及一些类似蠕虫地生物. 出现了数量众多、种类单一地海洋生物. 一个相当混乱地时期. 现存生物门类有了各自地祖先2.下列哪一项不是在早古生代海洋里生活地无脊椎动物.(). 腕足动物. 三叶虫. 珊瑚虫. 软体动物. 盾皮鱼3.为什么前寒武纪地生命演化披上了神秘地面纱?(). 化石记录不多. 地层发生严重地变质变形. 多数是菌藻类. 占了地球历史八分之七地时间4.澄江动物群令人惊叹地是().. 与以前生物稀少贫乏地面貌形成了鲜明地对比. 比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早万年. 生动地再现了亿年前海洋生命地壮丽景观. 出现了巨型食肉动物奇虾. 出现了节肢动物、蠕虫和海绵动物5.常见地珊瑚化石属于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 对. 错6.蓝细菌是地球上最早产氧地生物.(). 对. 错第三章:生物进化地规律和证据()1.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地原因是(). 运动方式不同. 营养方式不同. 对外界刺激反应不同. 细胞结构不同2.人体具有恒定地体温、胎生、哺乳等哺乳动物地基本特征,这说明() . 人类与哺乳动物具有较近地亲缘关系. 人类比哺乳动物低等. 人类起源于哺乳动物. 人类鼻哺乳动物高等3.关于生物进化地描述哪个是正确地(). 大进化是小进化地基础.. 进化可以在生物组织地不同层次上发生. 突变、自然选择、迁移以及遗传漂变都能引起居群基因频率变化,它们是小进化地主要因素.. 小进化和大进化并不是两种不同地、无关地进化方式,它们地主要区别只是研究地领域或研究地途径不同而已.澳大利亚陆地在万年前与北方大陆分离,一直保持着地理上地隔离,与其他大陆动物群地交流被中断.()便成为澳大利亚仅有地地方性哺乳动物类群.. 肺鱼. 鸵鸟. 鸭嘴兽、针鼹等单孔类动物. 袋鼠、袋狼等有袋类动物在地质历史时期已知大地集群灭绝在生命史中发生过多次,科学家已经识别出大灭绝事件,即晚奥陶世灭绝、晚泥盆世灭绝、晚二叠世灭绝、晚三叠世灭绝.(). 对. 错6.小进化地本质是:居群基因频率在世代延续中地改变.(). 对. 错第四章:海陆变迁及古地理演变()1.“热点”是指?(). 大火山口. 大洋中脊岩浆上涌地中心. 地幔深部炙热上升地圆筒状物质流. 地幔对流地表现形式,相对固定地热源中心2.在魏格纳等人提出地泛大陆之前,大约亿年前形成地超级大陆为?() . 努纳古陆. 劳亚古陆. 冈瓦纳古陆. 罗迪尼亚大陆3.板块边界地三种类型是?(). 转换型板块边界. 汇聚型板块边界. 离散型板块边界. 错剪型板块边界4.海底磁异常条带形成地原因是?(). 洋中脊喷出地岩浆成份发生周期性变化. 地球磁极地周期性倒转. 海底岩石磁化率不均. 洋中脊两侧海底不断扩张增生5.魏格纳认为,各大洲之间曾经有陆桥相连,可以解释生物化石在各大洲地普遍分布.(). 对. 错6.喜马拉雅山脉呈锯齿状,是因为在碰撞带上发生了褶皱扭曲.(). 对. 错第五章:脊椎动物地进化历程()1.昆明鱼和海口鱼属于(). 脊椎动物. 棘皮动物. 古囊类. 无脊椎动物2.下列哪一类既像鱼类又像四足动物?(). 辐鳍鱼. 肺鱼. 腔棘鱼. 棘鱼3.脊椎动物中容易保存为化石地部分是().. 牙齿. 骨骼. 鳞片4.羊膜卵地外壳起到地主要功能是().. 阻扼细菌对卵地侵害. 防止卵受到机械损伤. 提供营养. 避免卵内地水分蒸发. 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5.云南虫可能具有脑和眼睛.(). 对. 错6.两栖纲迷齿亚纲中地一支最有可能进化出了爬行动物.() . 对. 错第六章:龙族兴衰()1.鱼龙地呼吸方式是:(). 用鳃呼吸. 幼年时用腮呼吸,成年后用肺呼吸. 用肺呼吸. 幼年时用肺呼吸,成年后用鳃呼吸2.与哺乳动物相比,恐龙地牙齿称为什么类型?:() . 同齿型3.下列描述哪些是正确地?(). 霸王龙属于蜥臀目. 大型地食草恐龙喜欢群居. 滥食龙有可能是杂食性恐龙. 梁龙是肉食性地恐龙. 大型地食肉恐龙喜欢群居4.蛇颈龙在分类位置上地以下正确地是() . 翼龙目. 爬行纲. 调孔亚纲. 双孔亚纲. 恐龙总目5.现在地鸟类也许是由恐龙进化来地.() . 对. 错6.热河动物群是寒武纪动物群地代表.() . 对. 错第七章:从龙到鸟地历程() 1.始祖鸟具有鸟类所特有地().. 叉骨. 腕骨. 耻骨2.在(),羽毛已广泛存在于食肉性恐龙地许多类群,因此羽毛不能再被作为区分恐龙与鸟类地标志.. 中三叠世. 晚白垩世. 晚侏罗世. 晚三叠世3.黄昏鸟和鱼鸟地相似点表现在().. 牙齿. 骨质次生颚. 方骨. 内耳4.第一例报道地带毛恐龙是(),属于兽脚类恐龙中地()科.. 虚骨龙. 美颌龙. 始祖鸟. 中华龙鸟5.《鸟地起源》一书相信鸟类起源于假鳄类.(). 对. 错6.始祖鸟于年被命名,标本发现于德国晚三叠世地层中.() . 对. 错第八章:“绿色使者”—陆生植物地兴起() 1.下列蕨类植物中,已经灭绝地是?(). 石松纲. 节蕨纲. 裸蕨纲. 真蕨纲2.下列植物体中,能够制造有机质地营养器官是?(). 花. 叶. 茎. 根3.现在植物界中最高级最繁盛地类群是().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蕨类. 苔藓4.植物演化阶段中,裸子植物阶段地时限为(). 太古代之初. 晚泥盆世至早二叠世. 晚二叠世至. 志留纪末到中泥盆世5.下列植物中,属于已经灭绝裸子植物地是?(). 银杏纲. 科达纲. 种子蕨纲. 松柏纲. 苏铁纲6.雌蕊包括哪些部分(). 子房. 柱头. 花药. 花柱7.角质层地作用有(). 像人地皮肤一样起保护作用,如防病虫害和微生物地侵袭等. . 控制了植物对生活物质地吸收和排出活动. 起机械固定作用,使细胞坚固成形. 决定性地控制了植物和水地关系8.苔藓植物由于没有维管组织,所以将其归为低等植物.() . 对. 错9.单子叶植物大都是木质不发达地草本类型.(). 对. 错10.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植物开始极度繁盛,成为新生代地重要聚煤阶段.() . 对. 错第九章:哺乳动物发展“三部曲”()1.现代哺乳动物地头骨是().. 无颞窝型. 合颞窝型. 单颞窝型. 双颞窝型2.兽齿类地化石最早见于中生代().. 白垩纪. 二叠纪. 侏罗纪. 三叠纪3.现生哺乳动物地口腔内具有肌肉发达地舌和异型槽生齿,一生脱换()次,分化为门齿、犬齿、()和臼齿.. 前臼齿.. 后臼齿.4.大熊猫在约()万年前从熊类祖先分化出来,在()时广泛地分布于亚洲. .. 始新世.. 更新世5.哺乳类形态特征地起源可追溯至晚侏罗世和白垩纪地原始形哺乳动物化石.(). 对. 错6.猛犸象在更新世晚期或全新世早期就基本绝灭了.(). 对. 错第十章:人类地崛起()1.直立行走对于人类抵御炎热干旱地气候有什么益处?(). 空气得以绕身体流动,有助于减少身体地散热面积. 有助于减少身体直接暴露在酷热阳光下地面积. 有助于减少人体地摄水量2.最早、最原始地灵长类动物是(). 阿喀琉斯基猴. 普尔加托里猴. 达尔文麦塞尔猴. 辛普森氏果猴3.直立人具备地能力:(). 制造简单工具. 用火及捕猎. 绘制岩画. 直立行走4.晚期智人掌握着许多技能,其中包括(). 制作装饰品. 会绘制岩画. 钻木取火. 兽皮缝制衣服5.阿喀琉斯基猴处在眼镜猴类与类人猿分道扬镳地“岔路口”.() . 对. 错6.人类祖母“夏娃”和人类祖父“亚当”生活在同一时空.() . 对. 错。

生物进化历程

生物进化历程

两栖类
两栖动物既有从鱼类继承下来适于 水生的性状,如卵和幼体的形态及产卵 方式等;又有新生的适应于陆栖的性状, 如感觉器、运动装置及呼吸循环系统等。 变态既是一种新生适应,又反映了由水 到陆主要器官系统的改变过程。 两栖纲(Amphibia) 属于脊椎动物亚 门,具有水生脊椎动物与陆生脊椎动物 的双重特性。它们既保留了水生祖先的 一些特征,如生殖和发育仍在水中进行,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没有成对 的附肢等;同时幼体变态发育成成体时, 获得了真正陆地脊椎动物的许多特征, 如用肺呼吸,具有五趾型四肢等。两栖 类动物约有4000多种,常见的如大鲵, 俗称“娃娃鱼”,以及蛙类等。
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是原始的种子植物, 其发展历史悠久。最初的裸子植物 出现在古生代,在中生代至新生代 它们是遍布各大陆的主要植物。裸 子植物是地球上最早用种子进行有 性繁殖的,在此之前出现的藻类和 蕨类则都是以孢子进行有性生殖的。 裸子植物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用种子繁殖上。它们的胚珠外面没 有子房壁包被,不形成果皮,种子 是裸露的,故称裸子植物。
一、我会选: 1、有关生物进化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简单到复杂 C、个体由小到大 2、脊椎动物的进化路线是 A、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B、由低级到高级 D、由水生到陆生 (A ) (C )
B、鱼类
C、鱼类 D、鱼类
哺乳类
鸟类 鸟类
两栖类
爬行类 两栖类
鸟类
两栖类 爬行类
爬行类
哺乳类 哺乳类 简单 到
哺乳类
哺乳动物是全身披毛、运动快速、恒温 胎生的脊椎动物,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 功能行为最为复杂的最高级动物类群,因能 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而得名。哺 乳动物分布于世界各地,营陆上、地下、水 栖和空中飞翔等多种生活方式;营养方式有 草食、肉食和杂食3种类型。 身体结构复杂,有区别于其他类群的大 脑结构、恒温系统和循环系统,具有为后代 哺乳、大多数属于胎生、具有毛囊和汗腺等 共通的外在特征。他们外型多样,小至体长 30毫米长有翅膀的凹脸蝠,大至体长33米形 同鱼原生动物

地球历史及其生命的奥秘答案整理

地球历史及其生命的奥秘答案整理

第一章:地球起源与演化得传奇1.哪些奇迹凑巧不就是地球出现得?(B)A、自转轴倾斜了23、4°B、有岩石质外壳C、身躯不大不小D、运行速度很慢2.月球得年龄比地球(A)A、相差无几B、小5亿年C、小得多D、大5亿年3.现今xx得水主要就是(CE)。

A、xx撞击带来得B、地球刚形成时就有得C、火山喷发出得水蒸汽D、从月球上吸引形成得E、早期地球收缩时排出得气4.下列哪几项最不可能成为化石。

(BC)A、生物遗体掩埋后经过了1百万年得石化过程B、生物死亡后显露在地表让遗体腐烂C、生物遗体掩埋后经过了不到1万年得石化过程D、生物体本身最好具有骨骼5.宇宙背景中残留下得热辐射就是宇宙大爆炸曾经发生过得证据。

(A)A、对B、错6.原始地球没有形成地壳,但形成了地幔与地核。

(B)A、对B、错第二章:生命起源与演化得xx1.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得最主要特点就是(D)A、有三叶虫、海绵、海蜇及一些类似蠕虫得生物B、出现了数量众多、种类单一得海洋生物C、一个相当混乱得时期D、现存生物门类有了各自得xx2.下列哪一项不就是在早古生代海洋里生活得无脊椎动物。

(E)A、腕足动物B、三叶虫C、珊瑚虫D、软体动物E、盾皮鱼3.为什么前寒武纪得生命演化披上了神秘得面纱?(ABC)A、化石记录不多B、地层发生严重得变质变形C、多数就是菌藻类D、占了地球历史八分之七得时间4.澄江动物群令人惊叹得就是(ABCD)。

A、与以前生物稀少贫乏得面貌形成了鲜明得对比B、比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早1000万年C、生动地再现了5、3亿年前海洋生命得壮丽景观D、出现了巨型食肉动物奇虾E、出现了节肢动物、蠕虫与海绵动物5.常见得珊瑚化石属于四射珊瑚与床板珊瑚。

(A)A、对B、错6.蓝细菌就是地球上最早产氧得生物。

(A)A、对B、错第三章:生物进化得规律与证据1.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藻类与原始单细胞得原因就是(B)A、运动方式不同B、营养方式不同C、对外界刺激反应不同D、细胞结构不同2.人体具有恒定得体温、胎生、哺乳等哺乳动物得基本特征,这说明(A)A、人类与哺乳动物具有较近得亲缘关系B、人类比哺乳动物低等C、人类起源于哺乳动物D、人类鼻哺乳动物高等3.关于生物进化得描述哪个就是正确得(BCD)A、大进化就是小进化得基础。

动物科学研究方法

动物科学研究方法

动物科学研究方法摘要:实验动物科学是随着生命科学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作为科学技术支撑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在生命科学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类了解自我、认知生命、线胜疾病、改善健康环境、探索生命本质都离不开实验动物这个活靶子。

实验动物科学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生命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实验动物生产供应产业化、实验相关服务社会化,模型制作和生物鉴定技术工程化,为生命科学研究、医药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本文通过叙述动物科学的起源和重要性、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意义,介绍国内外动物学的研究现状和国际动物科学的发展趋势,指出中国动物科学在总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提出中国动物科学研究的近期和长远发展目标、原则和研究对策。

关键字:动物科学;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实验动物科学是专门研究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疾病防治、遗传育种、营养、繁殖、饲养管理及应用的科学。

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它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其在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作用,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因此有了迅猛的发展,所涉及的领域也不局限于生物医学,而是扩展到工农业和许多其它领域,如制药、化工、轻工、食品、农药、国防等,故人们甚至把实验动物的品种、质量和数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1动物科学的起源和重要性动物科学作为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它学科一样,是从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不断地积累实践知识而发展起来的。

远在人类文明未出现以前,人类已经就在不断地认识动物和利用动物,诸多史前的壁画证实了这一点。

故动物学应该是在自然科学中最早发展的学科之一,迄今有2300多年历史了。

在发展过程中为农业、水产、畜牧和医疗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

地球经历了约42亿年的演化历史,许多生物种群至少已经历了10-16亿年才演化成今天物种多样性的格局。

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2.最早的脊椎动物是什么,它们起源于海洋还是淡水?
答:最早的脊椎动物是甲胄鱼。现代生存的圆口纲可能是甲胄鱼类的后裔。甲胄鱼是适应于向底栖生活发展的一支,而圆口类动物是适应半寄生或寄生生活的一支,这两类不一定有直接的亲缘关系,可能是来自共同的无颌类祖先。甲胄鱼到泥盆纪末即告绝灭,现生圆口类(盲鳗与七鳃鳗等)则留存至今,成为脊椎动物中特化的一群。过去一般认为海洋是脊椎动物的发源地,但根据最早的脊椎动物化石甲胄鱼所在地层进行岩相、岩性与同层的无脊椎动物化石的综合分析研究,推断5亿年前这些动物都栖息于淡水中。由河、湖移居海洋是在泥盆纪中期之后。这样脊椎动物起源于淡水的说法便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3.试述无颌类在脊椎动物进化中的地位。
答:甲胄鱼类一般在体前部覆盖着盔甲样的外骨骼(例如鳞甲鱼和半环鱼等),和现存的圆口纲动物有许多共同特点:无上下颌,早期类型没有成对的附肢,有鳃笼和单鼻孔,嗅囊与鼻垂体囊相通,两眼间有小的松果体孔,内耳有两个半规管等。说明它们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甲胄鱼是现在已发现的最早的脊椎动物化石,现代生存的圆口纲可能是甲胄鱼类的后裔。甲胄鱼是适应于向底栖生活发展的一支,而圆口类动物是适应半寄生或寄生生活的一支,这两类不一定有直接的亲缘关系,可能是来自共同的无颌类祖先。甲胄鱼到泥盆纪末即告绝灭,现生圆口类(盲鳗与七鳃鳗等)则留存至今,成为脊椎动物中特化的一群过去一般认为海洋是脊椎动物的发源地,但根据最早的脊椎动物化石甲胄鱼所在地层进行岩相、岩性与同层的无脊椎动物化石的综合分析研究,推断5亿年前这些动物都栖息于淡水中。由河、湖移居海洋是在泥盆纪中期之后。这样脊椎动物起源于淡水的说法便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在石炭纪与二叠纪,由于坚头类的大量辐射进化而形成种类繁多的两栖动物,可将它们分为二大类群;迷齿类或称块椎类和壳椎类,鱼头螈即属迷齿类。迷齿类是古生代两栖类的系统演化的主干,其脊椎骨的形成为软骨原骨,椎体由前、后二部分组成,前为间椎体后为侧椎体,这类似于其他陆生脊椎动物,四足脊椎动物是由它演化而来。而壳椎类的则为膜原骨,椎体不分前后部分,而是线轴状,它在系统演化中是一个侧支。

人类是鱼进化而来的吗

人类是鱼进化而来的吗

人类是鱼进化而来的吗现在主流观点认为,人类确实是鱼类进化而来的,不只是人类,所有陆地脊椎动物的祖先都是鱼类,大约3亿年前,一群肉鳍鱼类登上了陆地,慢慢适应陆地的环境,演化出了两栖动物,随后爬行动物出现,然后哺乳动物出现,人类也在这个演化的过程中诞生。

现代生物学认为,生物的演化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不只是人类的祖先是鱼类,如今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应该都可以追溯到一个共同的祖先,这个最初的祖先被称为露卡(Luca),它是所有物种在分化之前最后的一个共同祖先,露卡可能并不是地球上第一个生命,而是第一个具有繁殖能力并幸存的生命,它的后代不断演化,最终孕育了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

我们现在无法确定最早的生命出现在什么时候,目前的证据证明在40亿年前就已经有生命出现了,这些生物不依靠太阳的热量,而是以海洋深处的热泉提供的能量为生,早期地球的环境很恶劣,这也直接影响了地球早期生物的演化方向,因为当时地球的大气和海洋中氧气含量很低,所以地球早期的生命不需要氧气,全部都是厌氧生命,同时这些早期原核生命对极端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一切的转折点是一种叫作“蓝藻”的原核生命,它们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吸收阳光释放氧气,蓝藻的大量繁殖再加上环境的变化,给氧气的增加提供了条件,此后地球经历了多次“氧化事件”,海洋和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增加,给生命的复杂演化打下了基础。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人类观察到的首次生命大爆发,科学家发现了很多复杂生物的化石,这些生命已经进化的相对完善,甚至是演化出了第一代顶级捕食者“奇虾”,最大的奇虾体长能超过两米,要知道当时海洋中大部分生物体型都很小,而奇虾有完整的攻击性器官,还有眼睛这样复杂器官,对于当时海洋中的生物来说完全就是毁灭性打击。

生态系统越复杂,生物演化的速度就越快,5.3亿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最早脊椎动物昆明鱼和海口鱼,同时它们也是最原始的鱼类,这些鱼类还没有演化出下颌,盾皮鱼类最早演化出了下颌,大约4亿年前的棘鱼演化成了最早的硬骨鱼类,也是鱼类最进步的一种,而软骨鱼类在大约3亿年前才出现在地球上。

生物进化的四个证据

生物进化的四个证据

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有以下几种最有力的证据,分别是古生物学证据、生物地理学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和分子生物学的证据。

(1)古生物学证据:自然界中发现的古生物化石记录是支持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最有力的证据之一。

这些化石记录显示,越古老的地层中的生物形态越简单,而越新的地层中的生物形态越复杂。

地质历史和化石记录明确证明了生物的进化过程,复杂的生物是由简单的生物进化而来的,而陆生生物是由水生生物进化而来的。

(2)生物地理学证据: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物种地理分布的科学。

由于自然的地理隔离产生了独特的动植物区系,地理隔离进一步导致了更重要的生殖隔离。

生物种群的进化受到环境选择和区系内的作用。

各地现存的动植物通常是由本区域古老的祖先进化而来。

生物地理学为达尔文提出的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提供了最早的证据。

(3)比较解剖学证据:科学家们在不同种群生物中发现,某些器官的解剖结构尽管具有不同的功能,但却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结构。

这反映出这些生物之间具有亲源关系,从某一个共同祖先进化而来。

通过比较同源器官和同功能器官可以获得这些亲源关系的证据。

(4)胚胎学证据:研究不同生物胚胎发育过程的变化揭示了一些不同生物是由同一个祖先进化而来的事实。

亲源关系相近的生物在它们的发育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发育阶段。

例如,所有脊椎动物在早期发育的胚胎阶段都会出现尾巴和鳃囊。

(5)分子生物学的证据: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遗传密码在所有生物中的通用性说明了自然界所有生命形式之间的相关性。

分子生物学家发现,亲源关系较近的生物其DNA或蛋白质分子具有更多的相似性,而亲源关系较远的生物之间的DNA或蛋白质分子差异较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椎动物的演化的证据--读书笔记摘要: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历来是进化生命科学的核心命题。

近年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有重大突破。

云南澄江寒武纪化石群中的后口类皇冠西大动物,半索动物云南虫和海口虫,尾索动物始祖长江海鞘,头索动物海口华夏鱼和中间型中新鱼,脊椎动物凤姣昆明鱼和海口鱼,论证了普通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演化过渡的各种中间类型,勾勒出一幅较为完整的早期生命演化谱系。

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舒德干教授基于对靠近脊椎动物源头时段软躯体后口动物化石系列的研究以及新的发现提出脊椎动物起源分五步走的新假说,即在脊椎动物的起源的四步走前还有更为原始的一步。

云南澄江出土的古虫动物门化石很可能代表了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间的过渡类型。

本文即综述了普通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演化的研究进展。

1、历史回顾:自拉马克时代以来的两个世纪里,整个动物界一直被习惯地划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其中法国进化思想启蒙者G. Saint-Hillaire“发育颠倒说”是最早跳出神学意念并从科学角度提出脊椎动物起源假说[1]。

Knoll and Carroll (1999)[2]和Conway Morris (2000)[3]广泛深入地探讨了元古宙末期-寒武纪动物的早期演化,涉及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原口动物与后口动物的趋异等问题;在震旦(文德)期的化石群中大量蠕虫和少量节肢动物化石出现; Wanget al1(1999)[4]利用50种基因来估计脊椎动物与节肢动物趋异的时代数值993+(-)46Ma,但进化生物学的共识是,脊椎动物的起源不太可能与原口动物中的较高等类群直接相关,而应该根植于较低等的后口动物系列之中。

在后口动物范围内探索脊椎动物起源且影响较大的当数Garstang-Berrill的幼态持续假说[5~7]。

在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争论后,至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基于分支系统学的棘皮动物-半索动物-尾索动物-头索动物-脊椎动物的演化理论[8];但不久,分子生物学和胚胎发育学都证实了棘皮动物与半索动物构成一个自然集群,于是,便形成了近来人们广泛接受的脊椎动物起源分四步走的方案[9~12]。

2003年舒德干教授基于对靠近脊椎动物源头时段软躯体后口动物化石系列研究以及新的发现,提出脊椎动物起源分五步走的新假说,在原口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架起了一座演化桥梁,其中后四步与现代动物谱系分析的四步走假说相一致,另外增添了关键性的第一步,即在脊椎动物的起源的/四步走前还有更为原始的一步:即云南澄江出土的古虫动物门化石很可能代表了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间的过渡类型,一方面它产生了后口动物特有的鳃裂这一新性状,另一方面却仍然保留着类似原口动物的分节特征,这种学术界期待已久的绝灭类群很可能正代表着脊椎动物起源演化桥梁的始端桥墩[13]。

本文综述了普通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演化的研究进展。

2、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演化过渡的中间类型化石的发现与研究:2.1云南虫(Yunnanozoon)与海口虫(Haik-ouella):云南虫(Yunnanozoon):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半脊索动物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生物所侯先光[14]于1984年7月发现于云南省澄江县帽天山的早寒武世动物化石群,距今5.3亿年海口虫(Haikouella)化石由中科院陈均远等[15]于1995年发现于昆明海口附近5.3亿年前下寒武纪的古老地层中,属于澄江动物群的一部分。

云南虫体长约3~5cm,呈黑色,身体运动靠肌肉收缩使身体产生波浪弯曲来游泳。

血液循环为内环,呼吸用鳃进行,云南虫类是我国南方特有的一类奇特动物,因其躯体构型独特而被列为后口动物中的一个独立的纲[18]。

该纲目前仅包括2个属:云南虫属(Yunnanozoon)和海口虫属(Haikouella)。

云南虫属起初报道时被置于生物进化不定地位[14],后来进一步研究又被改置于脊索动物[17]和半索动物[18,19]。

一直属于疑难化石。

舒德干等[18,19]对澄江化石库的Yun-nanozoon 重新研究表明,其身体由吻、领和躯干三部分构成,躯干前段为具有成对鳃孔的咽腔,后段为消化区。

这种独特的身体构造与现生肠鳃类半脊索动物几乎一致,从而表明这个动物是半脊索动物门中已知最古老的祖先类型。

云南虫的研究不仅重塑了脊索动物起源和演化的历史,同时为脊索动物构型方案产生的生态学定位(即营自泳和滤食生活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18]。

陈均远, N. Holland等[17]陆续发现海口虫有原脊椎、上下唇、嗅觉神经、视觉神经、鼻孔、肌肉纤维和腹部肌肉等重要的解剖学构造。

证明海口虫是一种由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中间类型生物。

在海口虫体内发现了原脊椎,为脊索—原脊椎—脊椎骨这一进化过程提供了新的科学解释。

海口虫只有侧眼,这一事实表明感觉器官不是同时出现。

陈均远等认为海口虫(Haik-ouella)和云南虫(Yunnanozoon)都具有的位于咽部的矿化单锥形牙齿构造,与牙形类动物可能有联系[15]。

对海口虫的最新研究改变了科学界对脊椎动物的传统分类。

陈均远等[17]提出了“神经脊动物”的新概念,把有无神经脊作为区别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关键特征,神经脊动物包括了海口虫和云南虫在内的脊椎动物的祖先类群和冠支类群。

陈均远等还认为在与云南虫十分相近的海口虫标本上可能存在三分脑、眼、咽齿、脊椎等脊椎动物性状特征,因而它们可能代表一种有头类[15]。

但最近,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对在云南昆明市海口镇尖山剖面发现的1400余枚海口虫即尖山海口虫(Cathaymyrusdiadexus)软躯体构造标本进行研究比较,舒德干等又认为海口虫甚至整个云南虫类的进化地位很可能与半索动物相当,由于躯体构型的相似性,云南虫类另一可能的生物学地位是与古虫动物门构成一个姊妹群[13]。

此外,云南虫(Yunanozoon)、海口虫(Haikouella)呈现为头尾两部分,和古虫类关系可能很紧密,因此,有一些学者又认为云南虫(Yunannozoon)、海口虫(Haikouella)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很可能是同科,甚至同种,但它们更像是一类蠕虫而不是先前认为的脊索动物。

特别是瑞典著名古生物学家杨·博格斯琼( Jan.Bergstron)认为[kk],云南虫实际无鳃裂,被认为是鳃弓和鳃丝的结构实际上是类似疣足(para-podia)的结构和其上的刚毛,实际位于身体外侧。

而身体后部的体节实际是一些相似于古虫的骨扳(sclerites)。

云南虫和海口虫与古虫类可能一起反映了一个已灭绝的蠕虫生物门。

2.2始祖长江海鞘(Cheungkongella ancestralis):已知最古老的尾索动物,早寒武纪长江海鞘标本,是由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于1999年11月在昆明市海口地区距今5亿3千万年前的筇竹寺期地层中发现的。

这枚化石的发现为研究脊椎动物的起源奠定了基础。

该标本精美保存了动物软躯体构造,长25mm的身体与现生海鞘动物Styela极为相似,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为构成动物主体的萼杯,下部是支—这一“萼杯”的粗茎。

整个身体全部包裹在一个结实的被曩之内。

萼杯的顶部和背方分别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携带氧气和食物微粒的水流从进水管导入萼杯内宽大的咽腔进行呼吸作用,析出的食物颗粒则沿着腹面称作内柱构造的“食物槽”导入咽腔下方的消化道,最终产生的废水和粪便则通过出水管排出体外。

长江海鞘有两个构造特别有意义:一个是在出水管下方保存着与现生海鞘动物最后一期变态幼体极为相似的“尾巴”残留构造;另一个更有意义的特征构造是位于其进水管顶部成排的丝状构造,它与现生帚虫动物的触手冠十分相似[20]。

2.3西大动物0(Xidazoon):该化石是舒德干等于1998年3月在我国云南昆明市的海口地区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中发现的距今约5.3亿年前的动物化石,并将它命名为“西大动物”[29]。

据舒德干考证西大动物的奇特之处在于:它的身体由两部分组成,其后部分与原口动物一致,而前部却与后口动物的咽腔接近。

尤其是其前端的双环式大口的独特构造与比它晚215亿年的晚石炭世被认为是无颚鱼类的皮鱼极为相似。

由于西大动物兼有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的基本特征,因而它的发现为探讨这两大类群之间的演化关系提供了重要证据。

关于西大动物这一疑难动物的生物学地位,舒德干等认为有三种可能:一是西大动物代表了包括皮鱼动物在内的无颚类脊椎动物的原始祖先的一支;二是西大动物与皮鱼共同组成一个独特的已经绝灭了的门类;三是西大动物奇特的双环口为趋同构造。

总之,无论是上述的哪一种情况,西大动物的发现对于我们认识早期生命的演化规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1]。

2.4海口华夏鱼(Cathaymyrus haikouensis)和中间中新鱼(Zhongxiniscus intermedius):海口华夏鱼(Cathaymyrus haikouensis)和中间中新鱼(Zhongxiniscus intermedius)这两枚脊索动物化石是由云南省地质研究所的罗惠麟、陈良忠、胡世学于1997年8月三人在昆明海口地区的耳材村进行田野考察时发现的。

他们将这两块化石分别定名为海口华夏鱼和中间中新鱼[22]。

肌节的形态和特征是脊索动物演化和分类的一个重要标志。

凡脊椎动物,都具有W型的肌节,云南虫、海口虫的肌节十分平缓,几近于直线,与半索动物一致,而不是脊椎动物。

而此次新发现的海口华夏鱼和中新鱼肌节均呈现S型,且肌隔较密。

这种形状的肌节,在古生物学研究中也是首次发现。

这证明了海口华夏鱼和中新鱼是云南虫、海口虫与昆明鱼、海口鱼之间的过渡类型。

海口华夏鱼体细长与好运华夏鳗(Cathaymyrus diadexus)相似,而中新鱼具明显的背鳍,接近昆明鱼和海口鱼,但肌节构造又明显不同:中新鱼可能是华夏鱼与昆明鱼和梅口鱼之间的过渡类型[30]。

此外,中新鱼这个侧向保存的化石标本与背腹向保存的华夏鳗在形态解剖构造上不存在实质性区别,尽管标本较少,内部构造信息不多,但它们的形体、大小、背鳍、肌节、咽腔、密集型鳃裂表明,海口华夏鱼和中新鱼是一种类头索动物,也是目前已知最接近有头类祖先的动物[13]。

它们既保留了头索动物的某些特征,又具有比头索动物更高级的脊椎动物的某些特征,是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的中间环节,从而填补了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空白。

2.5凤姣昆明鱼(Myllokunmingia fengjiaoa)和海口鱼(Haikouichthys ercaicunensis):1999年,舒德干等于云南昆明市海口地区下寒武纪筇竹寺组发现了无颌类鱼化石昆明鱼和海口鱼。

这两种鱼皆呈鱼形,不仅具带鳃软骨的原始头颅和比无头类简单人字形肌节更为复杂的双人字形肌节,具有支持鳃囊和保护器官鳃软骨系的咽颅,而且还发育了原始偶鳍、和围心腔构造,表明它们已演化成高等脊索动物有头类(Craniata)或称脊椎动物(Vertebrat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