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简答题讲解
脊椎动物部分简答题

第十六章鱼纲复习题1、简述海产硬骨鱼、淡水鱼的渗透压调节方式。
答:淡水鱼的体液的盐分浓度一般高于外界环境,为了维持其渗透压的平衡,它通过肾脏借助众多肾小球的泌尿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及时排出浓度极低的大量尿液,保持体内水分恒定。
另外,有些鱼类还能通过食物或依靠鳃上特化的吸盐细胞从外界吸收盐分,维持渗透压的平衡。
海水硬骨鱼体内的盐分浓度比海水略低,为了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鱼类一是从食物内获取水分;二是吞饮海水,海水先由肠壁连盐带水一并渗入血液中,再由鳃上的排盐细胞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从而维持正常的渗透压。
2、比较硬骨鱼和软骨鱼的主要区别。
答:软骨鱼类:是内骨骼全为软骨的海生鱼类,体被盾鳞,鼻孔腹位,鳃孔5-7孔。
鳍的末端附生皮质鳍条。
歪形尾,无鳔和“肺”,肠内具螺旋瓣,输卵管与卵巢不直接相连,雄鱼有鳍脚,营体内受精。
硬骨鱼类:骨骼大多由硬骨组成,体被骨鳞或硬鳞,一部分鱼类的鳞片有次生退化现象;鼻孔位于吻的背面;鳃间隔退化,鳃腔外有骨质鳃盖骨,头的后缘每侧有一外鳃孔。
鳍膜内有鳍条支持,大多为正型尾。
通常有鳔,肠内大多无螺旋瓣;生殖腺外膜延伸成生殖导管,二者直接相连。
无泄殖腔和鳍脚,营体外受精。
3、说明鱼类与水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答:鱼类适应水栖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身体大多呈纺缍形,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无颈部;体表被有鳞片,皮肤富有粘液腺;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大多具侧线系统,可感知水波及水流等;心脏具有一心室、一心房,血液循环为单循环等。
第十七章两栖纲复习题1、简述两栖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特征。
答:两栖类适应陆生的特征:①出现了五趾型附肢,肩带借肌肉间接地与头骨和脊柱联结使前肢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有利于在陆上捕食和协助吞食;腰带直接与脊柱联结,构成对躯体重力的主要支撑和推进,初步解决了在陆上运动的矛盾。
②成体用肺呼吸,初步解决了从空气中获得氧的矛盾。
③随着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系统也由单循环改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脊椎动物》 导学案

《脊椎动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2、掌握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特点。
3、理解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包括身体结构、运动方式、呼吸和循环系统等。
(2)各类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特征和代表动物。
2、难点(1)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身体结构和功能的演变。
(2)理解脊椎动物适应不同环境的方式和机制。
三、知识讲解(一)脊椎动物的定义和主要特征脊椎动物是指有脊椎骨的动物,脊椎骨为其身体提供了支撑和保护。
其主要特征包括:1、具有脊椎骨,形成了内骨骼的核心结构。
2、神经系统发达,头部明显,有脑和感觉器官。
3、具有较为完善的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和血管。
4、大多数种类具有成对的附肢,用于运动和捕食。
(二)脊椎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可分为以下五大类:1、鱼类(1)特征身体大多呈流线型,有利于在水中游动。
体表常覆盖鳞片,用鳃呼吸,通过鳍来游泳。
(2)代表动物如鲤鱼、金鱼、鲨鱼等。
2、两栖类(1)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四肢出现,但还不够发达。
(2)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等。
3、爬行类(1)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2)代表动物蛇、龟、蜥蜴等。
4、鸟类(1)特征身体呈流线型,前肢变成翼,体表覆羽,骨骼轻、薄、坚固,胸肌发达,有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
(2)代表动物鸽子、麻雀、老鹰等。
5、哺乳类(1)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分化,大脑发达,体温恒定。
(2)代表动物猫、狗、人类等。
(三)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脊椎动物的进化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过程。
鱼类是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它们适应了水生环境。
随着环境的变化,一些鱼类逐渐进化出了能够在陆地上短暂生存的能力,进而发展成为两栖类。
脊椎动物学重点简答题

简答题1、脊索动物们动物特征①具脊索,在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位于消化管背面、神经管腹面,终生存在于低等脊索动物(文昌鱼)或仅见于幼体时期(如尾索动物)。
(脊椎动物中的圆口累脊索终生保留,其它类群只在胚胎期出现脊索,后来被脊柱所取代,成体的脊索完全退化或保留残余)②背神经管,是一条位于脊索上方的中空的管状神经索,是脊索动物的神经中枢,管内腔为神经腔。
前端膨大为脑,后部为脊髓。
③咽鳃裂,消化管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称为鳃裂,鳃裂之间的壁上着生布满毛细血管的鳃,有呼吸作用。
④具肛后尾。
⑤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闭管式循环(除尾索动物),大多数脊索动物血液中具有红细胞。
⑥具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
2、脊索出现的意义强化了对躯体的支持与保护功能,提高了定向、快速运动的能力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功能,也是躯体的大型化成为了可能,是脊椎动物头部(脑和感官)以及上下颌出现的前提条件。
3、头索动物在研究脊索动物演化上的意义是典型的桥梁动物.终生具有脊索动物的三个主要特征: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除此之外,还具肌节、有奇鳍、肛后尾、闭管式循环,但无头、无骨骼、无心脏、排泄器官为肾管。
躯体前部的中胚层以肠体腔法形成(与棘皮和半索动物一致),身体中后部则是由裂体腔法形成(与高等脊椎动物一致),另外,躯体两侧的一对腹褶为脊椎动物成对附肢的雏形。
4、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点①神经系统发达,神经管的前端分化为脑,又进一部分化为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眼、耳、鼻等重要的感觉器官集中在身体前端并具有保护他们的头骨,形成了明显的头部,神经管后端分化为脊髓。
②脊柱代替了脊索+,脊椎动物以由许多脊椎骨组成的脊柱代替柔软的脊索作为支持身体的中轴,大大提高了运动的灵活性及支持、保护的强度。
③除圆口纲外,均出现了能动的上下颌(极大的增强了动物主动摄食和消化食物的能力),出现了成对的附肢作为运动器官(极大增强了脊椎动物的运动、摄食、求偶和躲避敌害的能力)④循环系统完善,具有能搏动的心脏,血液中具有红细胞,其中的血红蛋白能高效氯携带氧气。
脊椎动物知识点总结大一

脊椎动物知识点总结大一脊椎动物知识点总结脊椎动物是地球上最进化的生物之一,拥有脊柱和脊椎骨。
本文将为您总结一些关于脊椎动物的知识点,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类生物。
一、脊椎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根据不同的特征和进化线索,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群:1. 鱼类:鱼类是最早进化出来的脊椎动物,主要特征是鳞片和鳃呼吸。
鱼类可以分为软骨鱼和硬骨鱼两大类。
2. 两栖动物:两栖动物可以在水中和陆地上生活,最著名的两栖动物是青蛙。
两栖动物的特征是具有肺和皮肤呼吸,以及生活史中的蝌蚪阶段。
3. 爬行动物:爬行动物可以分为蜥蜴、蛇、鳄鱼和龟鳖等不同类型。
爬行动物的特征是四肢承受身体的重量和表皮的角质化。
4. 鸟类:鸟类是羊膜动物中最为进化的类群之一。
鸟类的特征是具有羽毛和鸟喙,能够飞行并进行高度复杂的行为。
5. 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进化程度最高的类群。
哺乳动物的特征是具有乳腺和发达的大脑,能够进行高级的学习和适应复杂的环境。
二、脊椎动物的骨骼系统脊椎动物的骨骼系统起到支撑和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
这个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脊柱:脊柱是脊椎动物身体的主要支撑结构,由一系列的脊椎骨组成。
脊柱不仅能够支撑身体,还保护了脊髓。
2. 骨骼:脊椎动物的骨骼由骨头、关节和软骨组成。
骨头提供支撑和保护,关节使得动物能够进行运动,软骨则起到减震的作用。
3. 头骨:头骨是脊椎动物头部的支撑结构,保护了脑部和感觉器官。
头骨的形状和结构因不同的物种而异。
4. 四肢:脊椎动物的四肢分为前肢和后肢,用于移动和捕食。
不同的动物根据其生活方式和环境的不同,四肢形状和功能也有所不同。
三、脊椎动物的呼吸和循环系统脊椎动物的呼吸和循环系统是维持其生命活动的重要系统。
这些系统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呼吸系统:脊椎动物的呼吸系统通过气管、肺和鳃等器官进行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不同的动物根据其生活环境和进化历史,呼吸器官也呈现出多样性。
2. 心血管系统:脊椎动物的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
《脊椎动物》 讲义

《脊椎动物》讲义一、什么是脊椎动物在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中,脊椎动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群体。
脊椎动物,顾名思义,就是具有脊椎骨的动物。
脊椎骨就像是身体内部的一根坚固“大梁”,为身体提供了支撑和保护。
脊椎动物的种类繁多,包括我们熟悉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从广阔的海洋到陆地,从天空到地下洞穴,脊椎动物几乎占据了地球上各种生态环境。
二、脊椎动物的特征1、脊椎骨脊椎骨是脊椎动物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这一骨骼结构不仅赋予了身体基本的形态和支撑,还为神经的传导提供了通道,使得神经信号能够快速、准确地在身体各部位传递。
2、内骨骼与无脊椎动物的外骨骼不同,脊椎动物具有内骨骼。
内骨骼更加坚固且灵活,能够随着动物的生长而生长。
3、头部明显脊椎动物通常具有明显分化的头部,头部集中了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等,这有助于它们更好地感知周围环境,及时发现食物、危险和潜在的配偶。
4、复杂的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相对更为复杂,拥有大脑和脊髓,能够进行更高级的思维和行为活动。
三、鱼类——脊椎动物的先驱鱼类是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它们在水中生活。
1、外形和结构鱼类通常具有流线型的身体,这有助于它们在水中减少阻力,快速游动。
鱼鳍则帮助它们保持平衡、改变方向和游动。
鱼类通过鳃呼吸,从水中摄取氧气。
2、种类繁多从小小的金鱼到巨大的鲸鲨,鱼类的种类极其丰富。
有的鱼类生活在淡水环境,如河流、湖泊;有的则生活在海洋中。
3、特殊的适应性为了在水中生存,鱼类发展出了许多特殊的适应性特征。
比如,一些深海鱼类能够发光,有的鱼类具有电感应器官,帮助它们在黑暗或浑浊的水中感知周围环境。
四、两栖类——从水到陆的过渡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类。
1、幼体与成体的差异两栖动物的幼体通常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后,成体可以在陆地生活,用肺呼吸,但皮肤也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
2、生活环境它们既能在水中活动,也能在陆地上栖息,但通常需要靠近水源,因为它们的生殖过程仍然离不开水。
名词解释(脊椎动物)

22 胼胝体: 左右大脑半球通过许多神经纤维 互相联络,神经纤维构成的通路称胼胝体,是哺 乳类特有的结构。 23 活命中枢: 延脑是重要的内脏活动中枢, 节制呼吸、消化、循环、汗腺分泌以及各种防御 反射,称为活命中枢。 24内分泌腺: 是不具导管的腺体,其所分泌的 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对于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稳 定,代谢、生长发育和行为等,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25反馈: 由于血液中激素浓度的变动而引起内 分泌腺受到抑制或兴奋的机制称为反馈。
1 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 胎生和哺乳的脊椎动物。它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 和行为最复杂的一个高等动物类群。 2 胎生:哺乳动物的胎儿,通过胎盘和母体联系,并从 母体获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称为胎生。 3 妊娠: 哺乳动物的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完成胚胎发育 过程,成为幼儿时产出,这一过程称为妊娠。 4 无蜕膜胎盘: 部分哺乳动物的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 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不紧密,胎儿产出时不使子宫壁大出 血,为无蜕膜胎盘。 5 蜕膜胎盘: 部分哺乳动物的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 母体子宫内膜结为一体,因而胎儿产出时需将子宫壁内膜 一起撕下,造成大量流血,为蜕膜胎盘。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1吞咽式呼吸 :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 部的颤动升 降造成空气吸入和呼出肺的动力来完成 呼吸这种方式称为吞咽或呼吸。 2 幼态成熟 :有些鲵螈类如山溪鲵和滇池蝾螈等在 性成熟和具有生殖能力时,仍保留着幼体时期某些特 征,这种现象称为幼态成熟。 3幼体生殖 :处于幼态时期的动物就能进行生殖的现 象。 4原脑皮 :低等脊椎动物大脑表层仅有零星的神经细 胞分布,并不形成细胞层。
爬行纲
1次生腭:指口腔顶壁的数块骨形成的水平分 隔,爬行动物中以鳄类的次生腭最完整,作 用是使内鼻孔后移,将鼻腔和口腔分开。 2胸腹式呼吸:借助于胸廓的扩张与缩小及腹 壁肌肉运动完成呼吸的呼吸方式称胸腹式呼吸。 3新脑皮:大脑表层的锥体细胞聚集成神经细 胞层。
脊椎动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脊椎动物学名词解释脊索:脊索是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之一。
它是位于脊索动物消化管背侧,神经管腹侧的一条纵贯身体前后、支持身体纵轴的棒状结构,由许多内部富含液泡的细胞组成,外面围有两层结缔组织鞘(脊索鞘)。
低等类群终身存在,而高等类群只出现于胚胎期,到成体被分节的脊柱所取代。
被囊:动物体外的被囊由外套膜分泌而来,具有保护功能,与出芽生殖有关。
动物界中具有被囊的动物仅见于尾索动物和少数原生动物。
背神经管:是脊索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位于脊索的背方,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
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分化为脑和脊髓。
咽鳃裂:咽鳃裂是脊索动物消化管前端咽部两侧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的裂孔。
是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之一。
内柱(咽下沟):是原索动物咽部内壁腹侧中央的一条纵沟,故也称咽下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
腺细胞分泌的粘液可以将随水流进入咽的食物颗粒结成食物团,纤毛细胞的纤毛可将食物团驱向围咽环,故与摄取食物有关。
它与甲状腺属同源器官。
背板(咽上沟):又称咽上沟。
是原索动物咽壁背侧的一条膜状纵褶,仍与食物摄取有关。
逆行变态:动物一般的变态是器官结构由简单变得更为复杂,而海鞘的变态则与一般变态恰恰相反,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器官,如脊索,背神经管等,形态结构变得比幼体更为简单,生活方式也由自由生活变为固着生活,我们把海鞘这种独特的变态方式称作逆行变态。
门静脉:某段静脉两端都有毛细血管,则这段静脉称为门静脉,如:肝门静脉。
鱼:以鳃呼吸,以鳍游泳的有鳞片的低等的在水中生活的脊椎动物。
开放式循环:血液循环过程中要经过血窦而非完全在血管中流动的循环方式称开放式循环。
封闭式循环:血液完全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的循环方式称封闭式循环。
轮器:文昌鱼缘膜边缘由纤毛上皮组成的伸向前方的许多指状突起称为轮器。
轮器可以搅动水流,使流水成为旋涡,以聚集食物。
鳃笼:七鳃鳗等圆口纲动物支持鳃囊的一系列软骨,由9 对垂直排列的弯曲的软骨和 4 对纵走的长杆状软骨互相连接而成,因似笼形,故称鳃笼。
脊椎动物学考研题库及答案

脊椎动物学考研题库及答案脊椎动物学考研题库及答案脊椎动物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对象是脊椎动物的形态、生态、进化以及分类等方面的知识。
对于考研学子来说,脊椎动物学是一个必修科目,掌握好相关的知识点对于他们的考试成绩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脊椎动物学考研题库及答案,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1. 以下哪个是脊椎动物的特征?A. 内骨骼系统B. 有脊椎骨C. 有四肢D. 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答案:A、B、C、D。
脊椎动物的特征包括内骨骼系统、有脊椎骨、有四肢以及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
2. 脊椎动物的分类主要依据什么进行?A. 骨骼结构B. 神经系统C. 生殖方式D. 食性答案:A。
脊椎动物的分类主要依据骨骼结构进行,包括颅骨、脊椎、肢骨等方面的特征。
3. 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中,下列哪个物种首次出现了有脊椎骨的特征?A. 鱼类B. 两栖类C. 爬行类D. 鸟类答案:A。
鱼类是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首次出现有脊椎骨的物种。
4. 以下哪个是脊椎动物的四个亚门?A.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B.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C. 鱼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D. 鱼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答案:B。
脊椎动物的四个亚门分别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
5. 下列哪个是脊椎动物的两个基本系统?A.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B. 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C. 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D. 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答案:C。
脊椎动物的两个基本系统是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
6. 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中,下列哪个结构最先形成?A. 中胚层B. 外胚层C. 内胚层D. 原肠答案:B。
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中,最先形成的是外胚层。
7. 脊椎动物的呼吸器官主要包括以下哪些?A. 鳃B. 肺C. 皮肤D. 鳞片答案:A、B、C。
脊椎动物的呼吸器官主要包括鳃、肺以及皮肤等。
8. 下列哪个是脊椎动物的生殖方式?A. 卵生B. 胎生C. 产卵D. 孵化答案:A、B、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举例说明鸟类是如何完成双重呼吸的。(8分)
(1)肺:一个由各级支气管形成的彼此吻合的密网状管道系统。
当气管进入胸腔后分为左、右支气管,即初级支气管,
①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平衡(1分)
②体温调节中枢(丘脑下部)通过神经和内分泌腺的活动来完成协调(1分)
③产热生化机制:脊椎动物的甲状腺素作用于肌肉、肝和肾脏,激活了与细胞膜相结合的依赖于Na+、K+的ATP酶,使ATP分解而放出热量。(2分)
(2)恒温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极为重要的进步性事件。
①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和发酵过程;(1分)
4.学习行为及其类型?性改变的行为。(2分)
(2)主要类型:
习惯化、经典的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模仿、印记学习、推理学习。(3分)
六、简述(25分)
1、你对鱼的鳞、鳍、尾有何知识?(10分)
要点:(1)具几种鳞、特点、鳞式;(3分)
(2)几种鳍、功能、鳍式;(4分)
(5)具有羊膜动物式的排泄器官后肾;(1分)
(6)大脑明显分为两半球,纹状体,表层出现神经细胞集中的新脑皮;(1分)
(7)完全脱离水的束缚,在陆地繁殖,
体内受精。(1分)
2.两栖类对陆生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6分)
(1)陆生的初步适应:基本解决了在陆地运动(1分)、呼吸空气(1分),同时发展了适于陆生的感官和神经系统(1分)。
高温下,机体细胞(特别是神经和肌肉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持久,肌肉的粘滞性下降,因而肌肉收缩快而有力,显著提高了恒温动物快速运动的能力,有利于捕食及避敌。
恒温还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围,特别是获得在夜间积极活动的能力和得以在寒冷地区生活。这也是中生代哺乳类能战胜在陆地上占统治地位的爬行类的重要原因。
B羊膜卵出现的进步意义:
羊膜卵可以产在陆地上并在陆地上孵化。
体内受精,受精作用可无需借助水作为介质。
胚胎悬浮在羊水中,使胚胎在自身的水域中发育,环境更稳定,既避免了陆地干燥的威胁,又减少振动,以防机械损伤。
C恒温出现的进步意义:
恒温的出现,是动物有机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环境条件对立统一的结果。
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发酵过程,使数以千计的各种酶催化反应获得最大的化学协调,从而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
10对脑神经:(1分)
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
外展神经、颜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4分)
5.脊椎动物分为哪几个纲?每纲各举4个代表(8分)
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2分)
每纲4个代表动物1分
六、简述(15分)
试述动物由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及两栖类的适应和不完善性?(15分)
2011复习题
一、简答(26分)
1.为什么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动物。(7分)
(1)体披骨质鳞片或骨板,皮肤干燥,缺乏皮肤腺;(1分)
(2)具真正的牙齿。
具次生颚,内鼻孔后移,口腔与鼻腔分开;(1分)
(3)胸椎、肋骨与胸骨形成胸廓,可保护内脏和加强呼吸作用;(1分)
(4)大、小肠交界处开始出现盲肠,可消化纤维;(1分)
(3)几种尾、形状功能。(3分)
2、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有几大进步事件,随机举出两个进步事件的意义?(15分)
要点:(1)五大进步事件:具上下颌、五指型附肢、羊膜卵、恒温、胎生哺乳。(5分)
(2)进步意义。每个意义5分
A五指型附肢的进步意义
(1)适应陆生的五趾型附肢,这是动物演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2)作为鱼类运动器官之一的偶鳍结构比较简单,肩带直接附在头骨后缘,活动的方式和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它与鱼鳍之间只有一个单支点,以此作为杠杆,完成单一的转动动作。两栖动物的五趾型附肢与鱼鳍不同,肩带游离,前肢在摆脱头骨的制约后,不但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而且也增强了动作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腰带一方面直接与脊柱牢固地联结,另一方面又与后肢骨相关节,构成支持体重和运动的主要工具,使登陆的目标得以实现。
D胎生和哺乳的进步意义
胎生和哺乳对后代的发育和生长具有完善、有利的保护。从受精卵、胚胎、胎儿产出、至幼仔自立的整个过程均有母兽的良好的保护,使后代的成活率大为提高,而使哺乳类在生存竞争中占有较高的起点,在地球上的生存和发展中具有较大的优势。
简答(35分)
1.恒温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8分)
(1)恒温调节机制
没有成对附肢(1分)
终生保留脊索,没有真正的脊椎骨,只有一些软骨小片直立于脊索上方及神经管的两侧,是脊椎的雏形(2分)
脑的发达程度低,内耳只有1-2个规管(1分)
营寄生或半寄生生活(1分)
3.鱼类如何调节体内肾透压?(8分)
生活在不同水环境中的鱼有不同的排泄机制,它们依靠肾脏的特点来调节体内肾透压(2分)
②在高温下,机体细胞(主要是神经和肌肉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持久,肌肉收缩快而有力显著提高了恒温动物快速运动的能力,有利于捕食和避敌;(2分)
③恒温还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围。(1分)
2、为什么说圆口纲是脊椎动物亚门中最低等的一个纲。(6分)
没有上、下颌,具吸附性的、不能开闭的口漏斗(1分)
然后再分支为次级支气管、三级支气管,三级支气管再分支出许多微支气管。(2分)
(2)气囊:鸟类特有。是呼吸的辅助系统,由单层上皮细胞膜围成,无气体交换功能,共4对半,位于体壁与内脏之间。(1分)
后气囊:腹气囊一对和后胸气囊一对(1分)
前气囊:锁间气囊一个、颈气囊一对、前胸气囊一对(1分)
(3)“dpv”系统、单向流、双重呼吸概念(3分)
(1)硬骨鱼类:
体内含盐量水环境含盐量
淡水硬骨鱼7‰< 2‰肾小体发达(2分)
海水硬骨鱼7‰> 20‰肾小体退化,鳃上有泌盐细胞。(2分)
(2)软骨鱼类:血液中有高浓度的尿素(20-25‰)体液浓度高于水的盐浓度,肾小体发达。通过特有的直肠腺排除盐分。(2分)
4.鱼类具有几对脑神经,都是什么?(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