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蓄冷作业
冰蓄冷技术平衡电网负荷有效措施介绍

五、抽水蓄能电站效率分析
1kWh
效率0.85
效率0.80
3.468kWh冷量 能效6
效率0.85
相关管路 及其他
效率0.85
蓄能电站 计算公式:1kWh冷量=1/0.85*0.8*0.85*6=0.288kWh(度)电
冰蓄冷 计算公式:1kWh冷量=1/3.7=0.27kWh (度)电
某抽水蓄能电站
分布图
6号冷站
1号冷站 区域冷站
3号冷站
4号冷站
2号冷站 5号冷站
B、制冷设计方案
1)独栋集中常规制冷
• 依据项目功能、位置、建设周期拟设6个独立集中制冷机房,为各自独栋建筑 或组团提供空调冷源。
• 电制冷冷水机组冷却塔冷却方式,制冷机房设在地下室,冷却塔设在屋顶。 • 根据需要设置一次泵或二次泵系统,7/12 ℃; • 1号冷站——会展一期;(会议中心、室内展览馆、商业及零售--3组二次泵系统) • 2号冷站——会展二期;(室内展览馆、商业及零售分别--2组二次泵系统 ) • 3号冷站——五星级酒店;(一次泵变水量系统 ) • 4号冷站——超五星级酒店、写字楼;(酒店、写字楼一期、二期--3组二次泵 ) • 5号冷站——酒店式公寓一期;(一次泵变水量系统 ) • 6号冷站——酒店式公寓二期。 (一次泵变水量系统 )
1、设计峰值冷量:6858RT(24120kW)
2、设计蓄冰量: 26000RTh
3、设备配置:
基载主机:650RT(2286kW)
双工况蓄冰、冷水机组8台:
制冰工况-7/40 1437kW/台 电机功率382kW
冷水工况+4/40 2090kW/台 电机功率399kW
75%—100%负荷时,基载主机+双工况机组+融冰
其他冰蓄冷案例

我国冰蓄冷和水蓄冷工程案例集锦1、上海科技馆上海市2000年重点工程建筑面积10万m2,储冰量9200 RTH,2001年10月APEC会议主会场,中、美、日等21个国家元首在此聚会,工程具有深远的政治影响。
此外,作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冰蓄冷空调技术是重要内容之一。
2、咸阳机场新航站楼咸阳机场扩建工程系国家投资重点项目之一,被评为2002年全国建筑业新技术应用国家示范工程。
新航站楼建筑面积约逾70000m2,夏季空调冷源全部采用蓄冰空调方式。
系统蓄冷量达47690kWh(13560RT)。
3、西北电力集团公司西北电力调度中心总建筑面积约38000 m2,主楼建筑面积24500 m2,主楼夏季设计日空调尖峰冷负荷3378kW,蓄冰量为3564 RTH,中央空调系统选用与国际先进空调技术接轨的、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冰蓄冷与低温送风中央空调系统。
4、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政府办公大楼该大楼总面积逾50000 m2,是市政府2002年重点工程,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对大楼的可靠性和先进性提出较高要求。
大楼空调系统采用国内较先进的冰蓄冷系统,其中的关键设备采用华源公司专利产品-导热塑料盘管不完全冻结式储冰装置,储冰量高达近5000 RTh,该产品使用的“导热塑料”材料集耐腐蚀、高强度、高导热系数等特性为一体,在制冷、空调、供热、电力、水利、化工等众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5、国家电力局调度中心冰储冷低温送风空调系统建筑面积70000 m2,储冰量6800 RTh;自动化管理系统以最低能耗创造最舒适环境;具有时间预设及负荷预测功能;制冰量、融冰量及直供冷量按最优化控制策略;运行水泵按台数、变频控制,使系统能耗降到最低,自动调节送风量,适应房间空调负荷变化;自动设定最经济的送风温度,新/排风量按节能方式控制,空气品质异常优秀。
6、常德烟机厂该公司为国内四大烟草机械厂之一,拥有国内同行中最先进的设备,厂房内大多为全进口的数控机床,厂房高度超过12m,属于大空间中央空调项目,对室内的温度、湿度和气流组织的控制精度等要求较高。
冰蓄冷、低温送风、保温施工要点

由于低温送风有防结露特殊要求,对风管严密性要求很高。美国 SMACNA 标准规定 了低温送风允许漏风量,其最高要求(即送风温度为 4℃)为在送风压力 900Pa 时,风 管漏风量低于 0.9137m3/m2·h(国家规范要求空调风管漏风量为 2.93m3/m2·h)。
筑龙网
1.1 采用板边自成法兰工艺 风管连接采用先进的板边自成法兰连接方式(TDF),和传统的角钢法兰连接方式 相比,不仅解决了手工制作风管误差偏大的问题,而且大大减少了法兰连接处的漏风 量,并减轻了风管的总重量。 1.2 风管的密封 风管连接垫料采用 8501 阻燃密封橡胶条;风管联合角咬口,先在咬缝处涂刷 KS 密封胶,再进行咬接;风管法兰角处采用玻璃胶进行密封;特别是对 TDF 法兰连接处 及三通接口处,不允许出现大的漏风点。 1.3 风管漏风量测试 低温送风系统要求对所有送风主、支管进行漏风量测试,并对 30%的风管进行二次 测试。即先按常规要求,在风管保温前进行一次 100%漏风量测试,测试合格后方能进 行隐蔽工程验收,风管保温完成后,再进行送风系统的 30%漏风量抽测。在两次测试数 据均达到设计要求的基础上,才能对风管安装质量进行验收。 低温送风管道的漏风量测试要求同时满足以下二个条件:
筑龙网
冰蓄冷、低温送风、变风量系统施工要点
(一) 冰蓄冷系统安装技术要点
1.蓄冰槽的施工 蓄冰槽必须由土建专业工程师设计,并且一定要注意承重、防水、保温的设计。
2.蓄冰盘管的吊运 (1)做好蓄冰盘管的保护工作,防止磕碰,并且在盘管吊装、长距离水平运输过程中, 不允许设备长时间受力,吊点及托运受力点均要设在底座上,只是在撤出底座及上层 盘管就位时直接将吊装受力点设于盘管上,尽量减少蓄冰盘管的受力,保证盘管的完 好。 (2)做好冰槽内防水层的保护工作。设备在蓄冰槽内运输过程中,不允许采用撬杠直接 在地面上用力,撤出运输底座时防止将蓄冰槽侧壁的防水层损毁。 3.蓄冰盘管的安装
冰蓄冷技术典型应用

一项冰蓄冷技术空调的典型应用冰蓄冷技术宜在有中央空调系统的办公、商业及高档住宅中采用。
电力冰蓄冷装置基本上就是在原有中央空调系统中增加一套蓄冷储冰槽,制冰机组在用电低谷时段将电能转为为冷能,并将冷能通过冷媒循环储存在储冰槽中,待到需要调节温度时将所储存的冷能再通过空调系统释放出来,此时关闭制冷机组,从而减少高峰用电量。
华南城1号广场,总建筑面积50万平米,空调面积近40万平米。
由110KV林锦店变电站Ⅲ华南线和Ⅳ华南线10KV 双电源供电,受电点为华南城1号广场的1#中心配和2#中心配。
1#中心配受电变压器8台,分别为2台800KVA和6台1600KVA,共计11200KVA; 2#中心配受电变压器12台,分别为2台800KVA和10台1600KVA,共计17600KVA;1号广场蓄冰空调系统的蓄冷设备由380V电源供电,蓄冷专用电变压器为4台1600KVA,共计6400KVA。
二、冰蓄冷技术简介及1号广场冰蓄冷设备情况(一)冰蓄冷技术简介冰蓄冷空调系统本身并不节能,但它起到了电力移峰填谷的作用,一般来说它对用电客户和电力供应生产带来的效益如下:1.对用电客户的效益:降低整个建筑变压器装机容量约10%;降低末端的供回水温差,减少末端泵循环能耗;依靠峰谷电价差,降低运行成本15%-30%;电源中断时,利用冰蓄冷以及水泵所需要的电力可继续供冷。
2.对电力供应的效益:移峰填谷有益于电网供电平衡,可降低输、配电损失;充分利用移峰电力,提高发电的热效率;减少新电厂建设需求。
(二)1号广场冰蓄冷设备情况冰蓄冷系统主要由双工况冷水机组、蓄冰装置、板式换热器、水泵(板换冷冻泵、冷却泵、乙二醇泵)、冷却塔组成,其中双工况冷水机组、水泵以及冷塔风扇是系统中主要用电设备。
1号广场冰蓄冷系统用电设备分2014年和2015年两期投入,设备构成及用电容量情况如下:冰蓄冷系统主要用电设备构成1号广场冰蓄冷系统2014年投入设备负荷容量序号类别单机容量数量小计kW 台kW1 双工况冷水机组780 4 31202 基载冷水机组396 1 3963 乙二醇泵1324 5284 冷却水泵90 4 3605 板换负载泵110 5 5506 基载冷冻泵45 1 457 基载冷却泵55 1 558 冷却塔风扇电机11 18 198小计- - - 52521号广场冰蓄冷系统2015年最终投入设备负荷容量序号类别单机容量数量小计kW 台kW1 双工况冷水机组780 5 39002 基载冷水机组396 2 7923 乙二醇泵132 5 6604 冷却水泵905 4505 板换负载泵1106 6606 基载冷冻泵45 1 457 基载冷却泵55 1 558 冷却塔风扇电机11 18 198小计- - - 6760三、冰蓄冷用电和常规系统用电负荷对比分析(一)1号广场冰蓄冷系统与常规系统负荷容量对比1号广场冰蓄冷系统设计负荷为6760KW,若按常规空调制冷系统设计各设备功率为10330KW,冰蓄冷比常规制冷系统的用电负荷减少了35%。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应用与经济分析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应用与经济分析1. 引言1.1 冰蓄冷空调系统介绍冰蓄冷空调系统是一种利用冰的蓄冷效应来降低空调系统运行能耗的节能技术。
通常在夜间电力供应较为充裕时,利用低峰电力时段制冷,将水制成冰块并存储起来。
白天高峰电力时段,通过冰蓄冷系统释放存储的冰块来提供冷却效果,从而降低空调系统的电能消耗。
冰蓄冷空调系统不仅可以减少耗电量,还可以优化电力利用效率,降低用电峰值,减少供电紧张情况发生的可能性。
冰蓄冷空调系统适用于各类建筑物,包括商业建筑、办公楼、酒店、医院等。
它不仅可以为建筑物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还可以降低空调系统的运行成本,节约能源资源。
由于冰蓄冷空调系统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和政府机构的重视和推广。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冰蓄冷空调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同时降低运行成本,为企业和社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2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优势1. 节能环保:冰蓄冷空调系统采用冷冻水进行储存和循环利用,相比传统空调系统,具有更高的能效比和节能效果。
在峰电时段利用低成本的电力制冷水,然后在用冷却的过程中,据需求释放制冷水中的冷量,降低建筑物的负荷需求,从而有效降低了建筑物的全年度电力需求。
2. 调峰平谷:冰蓄冷空调系统可以根据电网的峰谷电价差异,合理利用低谷时段的电力进行制冷水的储存,从而在高峰时段减少电力需求,降低用电成本。
3. 稳定性强:冰蓄冷空调系统储存的冷水可以提供长时间的稳定制冷效果,避免了传统空调系统频繁启停带来的温度波动,提高了室内舒适度。
4. 声音低:由于制冷机组设在噪音较大的低谷时段运行,采用隔音的冰箱组,可以有效降低室内外的噪音污染。
2. 正文2.1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原理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原理是利用冰的蓄冷储能特性,在夜间低峰期通过制冷机组将水冷却至冰点以下并冻结成冰块,然后将这些冰块储存在特殊设计的冰块储存装置中。
白天高峰期,空调系统需要制冷时,冰块被融化而释放出储存的冷量,冷水通过冰块储存装置输送至空调系统的蒸发器,实现空调系统的制冷作用。
冰蓄冷知识点总结

冰蓄冷知识点总结一、冰蓄冷技术的原理1. 制冷原理:冰蓄冷技术利用低温时段利用外部电力或太阳能等能源,把水制冷冰冻,制得冰块。
当需要冷却的时候,释放储存的冷能,以此降低制冷系统的负荷,降低能耗。
2. 蓄冷原理:制冷设备在低峰时段运行,将冰制造好保存起来。
在高峰时段不需要开启制冷设备,通过释放储存的冷能来满足需求。
二、冰蓄冷技术的优点1. 节约能源:冰蓄冷技术能够在低峰时段利用便宜的电力或者太阳能等能源,制冷并储存冷能,降低高峰时段的能耗成本。
2. 减少负荷峰值:通过在低峰时段制冷并储存,可以在高峰时段释放冷能,降低空调系统的负荷峰值,减少对电网的压力。
3. 环保节能:使用冰蓄冷技术可以减少碳排放,降低能源消耗,对环境更加友好。
4. 应用广泛:冰蓄冷技术不仅可以应用在建筑空调系统,还可以应用在食品零售行业、交通车辆、工业生产等领域。
5. 维护便利:冰蓄冷系统相比于传统直接蒸发式制冷系统,维护成本更低,寿命更长。
三、冰蓄冷技术的应用领域1. 建筑空调系统:在商业建筑和住宅楼宇的空调系统中广泛应用,通过在夜间低峰时段制冷,白天释放冷能来降低空调系统运行成本。
2. 食品零售行业:冰蓄冷技术在超市、冷藏库等场所使用,能够减少制冷系统的耗电量,降低运行成本,同时保持食品的新鲜。
3. 交通工具:在公共交通工具和商用车辆中,冰蓄冷技术可以减少车辆空调系统的能耗,提高燃油利用率。
4. 工业生产:在一些工业生产过程中,例如塑料加工、化工等领域,冰蓄冷技术可以用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制冷成本。
四、冰蓄冷技术的发展趋势1. 太阳能结合:将太阳能与冰蓄冷技术结合,可以更好地利用清洁能源,增加系统的可持续性。
2. 智能化控制:通过智能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冰蓄冷系统的精确监控和调节,进一步提高能效。
3. 新材料应用:利用新型材料和制冷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冰蓄冷系统的效率和环保性。
4. 多元化应用:冰蓄冷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空调制冷,还可以拓展到其它工业和生活领域,提高其市场应用的多元性。
冰蓄冷储能 示范作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冰蓄冷储能示范作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冰蓄冷储能作为一种新兴的储能技术,在能源管理和节能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利用低峰时段的电能,将电能转化为冷能,然后储存起来,在高峰用电时释放出冷能,从而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和需求的灵活调节。
冰蓄冷储能系统具有大容量、高效性、可靠性等优点,因此在建筑物空调、工业制冷、能源供应管理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冰蓄冷储能的原理、应用领域以及其示范作用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我们将介绍冰蓄冷储能的基本原理,包括冰蓄冷储能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组成部分。
然后,我们将探讨冰蓄冷储能在建筑物空调、工业制冷以及能源供应管理中的应用领域,包括其在节能减排、电力峰谷填谷、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的价值和潜力。
通过对冰蓄冷储能的示范作用的分析,我们将探讨其在能源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冰蓄冷储能可以通过平衡电网负荷、提高节能效果、增强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为未来能源供应提供重要支持。
同时,我们也将对未来冰蓄冷储能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包括其在能源管理、可再生能源发展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冰蓄冷储能作为一种新型的节能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示范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冰蓄冷储能技术,我们可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电力系统的可靠稳定以及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进一步推动可持续能源的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整篇文章的框架和主要内容安排,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大纲,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
在介绍文章结构时,可以使用下述内容: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组织论述内容: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中,将简要介绍冰蓄冷储能的背景和概念,引发读者对该技术的兴趣。
随后,将详细介绍本文的结构,包括各个部分的标题和主要内容,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全文的组织结构。
最后,明确本文的目的,即通过论述冰蓄冷储能的示范作用和未来发展前景,提高读者对冰蓄冷储能技术的认识和了解。
冰蓄冷系统 施工方案

冰蓄冷系统施工方案:1. 蓄冷槽体的制作1.1 确认蓄冷槽体放置位置,混凝土基础已施工完毕,满足设备承重要求,表面平整,符合施工要求;1.2 在混凝土基础上铺设塑料布防潮、隔气层;1.3 沿设计槽钢位置在隔气层上面铺设木方,将槽钢放置在木方上面,焊接底面槽钢框架,焊接过程中注意防火,防止槽钢温度过高,引燃木方或者将塑料隔气层烫坏;1.4 在底层槽钢框架的空隙内填充橡塑保温材料压实,然后将底层钢板与保温材料接触面刷环氧树脂漆,然后就位,使底层钢板与保温材料紧密接触,分块焊接底层钢板,焊接完毕后在钢板迎水面刷环氧树脂漆,防止钢板以后遇水腐蚀;1.5 在底层槽钢钢板焊接制作完毕后,开始焊接竖直方向槽钢与三个方向的中间的两道槽钢腰梁以及蓄冷槽顶面槽钢;1.6 分别焊接三个方向侧面钢板,在焊接过程中注意钢板以及槽钢因为受热而变形,在局部地区需做反方向的拉伸处理,保证焊接的竖直和水平;1.7 在三面槽钢以及侧板焊接,经检查符合设计要求后,开始刷环氧树脂漆完毕后,蓄冰设备就位,具体就位方法参见后蓄冰盘管的安装与就位;1.8 在确认蓄冷设备位置符合设计要求后,将第四面的横向两道腰梁焊接上去,焊接完后在制作侧板,同时制作蓄冷槽体的注水管,溢流管,排污管,观察孔,液位管;1.9 以上工序完毕后,在确定无焊接瑕疵后,开始往蓄冷槽注水,注水到溢流管位置,静置24小时,确认无渗漏后放水;1.10 在蓄冷槽的中间两道腰梁以及底面梁、顶面梁外安装木方,以用来固定外板;1.11 确认蓄冷槽无渗漏后开始保温工作,采用现场聚氨酯发泡的方法保温,保证保温厚度至少为100mm,注意保温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物质,开启现场通风设施,以防中毒;1.12 蓄冷槽顶板采用100mm厚聚氨酯净化彩钢板,注意彩板上方开孔位置与蓄冷槽出水,进水位置保持一致,彩板两头的长度以盖过保温层以及木方为宜;1.13 在以上工序全部完成后,蓄冷槽体在保温层及木方外面敷设0.5mm厚镀锌钢板装饰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tub=337 !盘管导热率
Kic=2.22 !冰的导热率
Pa=27.308 !蓄冷槽与外界环境的换热量
M=335000 !冰水相变潜热
Tc=-5!制冷剂的平均温度,℃
T0=0 !初始时刻管外壁水温,取0
tt=300!计算的时间步长,单位取s
ps=917 !冰的密度
hi=1151!制冷剂与管内壁的对流换热系数,制冷剂流速取0.4m/s
一,初始值
截取管段某一横截面,如图2所示:
图2制冷管道横截面
初始时刻(还未形成冰层时),边界条件为:
其中, 指管内径, 指管内壁温度; 指管外径, 指管外壁温度,为0℃;圆管材料导热系数为 。由此可得圆管导热的热阻表达式:
进而得到圆管导热量的表达式:
(1)
式中, 为圆管长度。
圆管的导热量也即载冷剂的吸热量,而此时载冷剂的吸热来自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于第一层冰层形成所释放的冰水相变潜热,另一部分是外界环境对蓄冷槽的放热,所以有:
参考文献:
【1】张伟林等编著.FORTRAN90语言程序设计教程.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2】张奕,黄虎,张小松.盘管冰蓄冷装置管外结冰过程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36(10):1310-1313.
【3】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附件:fortran运算程序:
边界条件:
即可计算得出:
将 代入(5)式中,并对r从0到 进行积分即可得到:
...(6)
结冰过程中,结冰所释放的冰水相变潜热、 和 依次通过冰层和圆管传导至冷媒的热量,冰层的导热量和圆管导热量是相等的,由此可得到两个等式:
即可分别得到此时关于管内壁温度 和管外壁温度 的表达式:
(7)
(8)
以计算第 时间段内所结冰层厚度为例:
1模型的建立
如图1所示的为一立方体蓄冰槽,载冷剂管道位于其中心,与蓄冰槽最长边平行。冰槽的尺寸为0.3m×0.3×1.0m,选用铜管作为制冷管道,载冷剂管道外径为28mm,内径为25mm,管壁厚度1.5mm。蓄冰槽内壁为木丝纤维板,气厚度为0.01m,导热系数:0.048w/(m.k)外敷聚氨酯泡沫和塑料泡沫材料作为保温层,厚度为20mm。外界环境的温度为25℃。
2模拟结果与分析
根据模型假设,运用Fortran语言编制迭代计算程序运算程序(见附件)将初始数据代入,绘制出的图形为下图1-1至图1-3所示:
(1)运算结果与图形
分析:在结冰的初期由于冰层较薄,热阻较小,随着冰层厚度的增加,结冰的速度越来越缓慢
分析:从图中可知,不同乙二醇温度下的冰层的厚度变化趋势是相一致的
0.009807
0.01691
0.026764
分析:
1.折线的斜率绝对值从-4℃到-5℃时冰层厚度增加较快,而从零下-5℃到-6℃冰层结冰速度减慢;
2.从-6℃到-7.5℃斜率差的变小说明冰层厚度变化减慢;
表1-2
冰层质量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914
4.5164
4.114775
3.70925
2.889465
2.0623916
c=2200 !冰的比热容
L=1 !盘管的长度,单位m
rn=R0 !初始时刻冰层半径即为管外径,单位为m
X=log(R0/Ri)
Y=(X/Ktub+1/(hi*Ri))
Rr1=((T0-Tc)*tt)/(Y*R0*ps*M)-(Pa*tt)/(6.28*R0*L*ps*M)
print*,"第一层冰层厚度=",Rr1
Tif=(Kic*X*Tw+Ktub*Z*Ti)/(Ktub*Z+Kic*X)
print*,ti
Qa=3.14*ps*C*L*Tif*(R0**2-(Rn**2-R0**2)/(2*Z))
Qaa=3.14*ps*C*L*Tif*(R0**2-(((Rn-Rr1)**2-R0**2))/(2*Z))
得到 的值之后,即可利用(3)式计算得出第 时间段内所结冰层厚度 (注:(3)式中 的值,即外界环境对蓄冰槽的放热在整个结冰过程中是基本不变的,而且在蓄冰初期对冰层厚度的计算影响较小,只是到后期,由于冰层厚度的增加,结冰速度变慢, 相比冰水相变潜热越来越大,此时 值的误差对冰层厚度的计算影响增大。)。
空调蓄冷技术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冰蓄冷技术由于所需要的蓄冷槽体积较小等优点,在空调蓄冷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了提高盘管冰蓄冷装置的含冰率,充分发挥冰蓄冷的优点,必须对盘管间距进行合理设计,盘管间距设计以管外动态结冰过程为基础.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
本文根据实际冰、水相变过程中热量传递和温度变化特点,对预测结冰过程的传热控制方程进行适当简化,从而极大方便结冰过程的数值求解,缩短计算时间.在保证足够精确度前提下,为盘管间距的设计计算提供尽可能简单、快速的方法.对盘管外结冰量和冷媒进口温度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以得到考虑冰蓄冷装置整体综合经济效益的冷媒进口温度.
此时以第 时刻和第 时刻冰层半径 和 作为初始值,通过(7)和(8)式可计算出第 时刻和第 时刻圆管外壁温度 和 ,再将 和 的值代入(6)式分别计算得到 和 ,在将 和 的值代入(4)式即可得到 的值。(注:计算第 时刻的冰层厚度时,需要 和 的值,由于0时刻没有冰层,所以显然 ,此时只需计算 。)
结冰量数据分析:
表1-1
冰层质量
5.864
5.4555
5.042094
4.62383
3.7703962
2.8901972
在蓄冷槽与外界的换热为27.308w
不同乙二醇温度
-7.5
-7
-6.5
-6
-5
-4
斜率
-0.818
-0.82672
-0.8365
-0.853435
-0.880199
斜率差
0.0088
在蓄冷槽与外界的换热为40w
不同乙二醇温度
-7.5
-7
-6.5
-6
-5
-4
斜率
-0.795
-0.80319
-0.8111
-0.819781
-0.827073
斜率差
0.008
0.007862
0.00872
0.0072923
分析:
结论:蓄冷槽与外界换热量的增大表明蓄冰后期结冰的速度明显较换热量为27.308w时减慢。
经查表,得到:25℃时,空气的运动粘性系数 ,导热系数 , , 。根据竖直平壁与空气自然对流换热在层流下的经验公式及可算得 数,进而根据式得到对流换热系数。
二、迭代求解
得到第一层冰层厚度之后,即可利用其作为初始值对 后的冰层厚度进行迭代求解, 。由于管外有冰层之后,圆管的导热量也即载冷剂的吸热量,此时不仅包含冰水相变潜热和外界环境对蓄冷槽的放热,还包含冰层温度下降所释放的显热。
得到 的值之后,即可利用下式:
计算得到第 时刻的冰层半径 ,再以 作为计算下一时刻,即 时刻所结冰层厚度的初始值进行下一轮计算,如此迭代循环,即可计算得到任意时刻后的冰层厚度值。
盘管式冰蓄冷在蓄冰时冰层沿圆管径向向外增大,而冰层越厚,要求盘管内载冷剂的蒸发温度就越低,从而使制冷系统的效率大为降低,按一般推荐,冰层厚度以40mm~60mm为准,本文模拟计算的厚度上限为50mm,整个过程需要9h。
盘管结冰蓄冷过程模拟与分析
0序言
盘管式蓄冰装置是由沉浸在水装置中的盘管构成换热表面的一种蓄冰设备。在蓄冷过程中,制冷剂直接在盘管内循环,蒸发制冷吸收装置中水的热量,在盘管外表面形成冰层。融冰时温度较高的空调回水直接送入盘管表面结有冰层的蓄冰装置,使盘管表面上的冰层自外向内逐渐融化。由于空调回水与冰直接接触,换热效果好,释冷快,来自蓄冰装置的供水温度可低达1℃左右。此外,空调用冷水直接来自蓄冰装置,故可不需要二次换热设备。但是为了使实现快速融冰释冷,蓄冰装置内的水不可完全冻结成冰,故蓄冰装置的蓄冰率(IPF)较低,因此蓄冰装置容积较大。同时,由于盘管外表面冻结的冰层不均匀,易形成水流死角,而使冰装置局部形成永不融化的冰层,故需采取搅拌措施,以促进冰层均匀融化。另外,由于盘管内需要充满制冷剂,增加了成本,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
program bingxuleng
implicit none
real::R0,Rr1,Rr2,Pn,Pa,Ri,Ti,Tif,t,hi,L,Ktub,Kic,Tw,M,Qa
real::ps,z,Rn,c,Qaa,Tc,T0,X,Y,tt,I,hd
R0=0.015 !盘管外半径,m
Ri=0.0125 !盘管内半径,m
do I=1,3600*9,300
Rn=Rn+Rr1
hd=rn-r0
print*,hd !冰层厚度的变化,单位m
print*,"rn=" ,rn !冰层厚度的变化,单位m
z=log(Rn/R0)
Ti=(Tw/(hi*Ri)+(X/Ktub+z/Kic)*Tc)/(x/Ktub+z/Kic+1/(hi*Ri))
关于 的计算表达式:
…(3)
式中, 表示冰的导热系数, 表示冰层温度下降所释放的显热
, 圆管外壁与冰层交界面的温度, 表示冰水交界面温度,一般为0℃。
关于 的计算:
(4)
其中, 表示厚度为 的冰层从温度0℃下降到 时刻的温度场而传至冷媒的显热,即:
...(5)
积分号之前加负号是为了使 为正值。根据式,结合此时的边界条件,我们有:
(2)
式中, 为冰的密度, 为冰水相变潜热, 为时间步长(可任取), 为第一层冰层厚度, 为外界环境对蓄冷槽的放热量, 为载冷剂与管道内壁的对流换热系数, 为载冷剂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