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七单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七单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标分析本单元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通过一个个的故事,认识课文中的人物,从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到残疾人、普通人,这些人物身上都具有一种执著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

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让孩子了解17世界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事迹,并受到其伟大科学精神的启发和感染。

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品味语言,留心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中要瞻前顾后,说写结合,读写结合,做好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工作。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材分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七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组教材的专题是“认准目标,不懈努力”。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严谨的思考推理,以及反复的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本文故事引人入胜,叙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教学时可有多条线索进行教学。

我从“胆大妄为”“固执”入手,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孩子们找找为什么人们认为他胆大妄为、固执的句子,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力求让孩子在习得语文方法的同时,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伟大科学精神。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学情分析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绝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比较落后,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差,上课时不爱动脑、动笔,需要不断督促。

本单元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符合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 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结果都 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说错了。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 落下, 落下,总是 同时着地 ,铁球往下 落的 速度 与铁球的 轻重 没 有关系。 有关系。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试验前
胆大妄为、 胆大妄为、 固执, 态度变化 固执, 会让他丢尽脸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1.搜集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伽利略的科学小 1.搜集有关伽利略的科学小 故事。 故事。 2.在家中动手把试验做一做。 2.在家中动手把试验做一做。 在家中动手把试验做一做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我会读: 我会读: 伽利略 辩论 信奉 违背 磅重 拴住 拖住 解释 的确 宣布 比萨 固执 胆大妄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1564~ 伽利略·伽利雷 (1564~1642) 是 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 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 数学家。也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 拓者,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17岁进入比萨大学攻读医学,后来 转攻数学,毕业后任大学教授。他 是为维护真理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战 士。恩格斯称他是“不管有何障碍, 都能不顾一切而打破旧说,创立新 说的巨人之一”。1564年2月15日生 于比萨,1642年1月8日卒于比萨。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 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 就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就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 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 会拖住落得快的, 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就会比 10磅重的铁球 10磅重的铁球 慢 。 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 就有11磅重, 11磅重 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就会比 10磅重的铁球 10磅重的铁球 快 。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案例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课堂阅读和课后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利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运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细节,培养细心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明重力现象,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2.学习伽利略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的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畏困难的态度。
3.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他们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团队精神。
4.培养学生尊重科学、敬畏自然的价值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情境,教师将通过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一个生动、具体的科学探究场景。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启学习之旅。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总结出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科学原理。
师:“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得出了结论:在地球表面,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所有物体都将以相同的加速度自由下落,这就是重力现象。”
2.教师强调伽利略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鼓励学生学习这种精神。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写一篇关于重力现象的小短文。
3.讲解伽利略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学习他的探究精神。
师:“伽利略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敢于质疑权威,勇于实践。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分段讲解)教学设计 冀教版

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分段讲解)教学设计 冀教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预习作业1.熟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并标出音节,要求把字音读准确。

2.给自然段标出序号。

3.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信奉、胆大妄为、固执、惊讶、宣布。

4.查阅资料,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

第1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语境认识“妄、执”等生字,辨析5个多音字“着、的、当、更、为”在文中的正确读音,并能区分1组形近字“辩、辨、辫”。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对比品读,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比品读表现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语段,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收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名言引路,走近“伽俐略”1.课前交流:“赠名言”。

师:世界上有许多伟人,他们将自己毕生的理念全部融入在简短的言语中,以此来传承伟大的精神,激励世人的斗志。

可以说,这些言语是集“万千精华于一身”,不停地唤醒着许多沉睡的心灵。

孩子们,那么多的名人名言中,也一定有一句让你感怀至深,让你备受鼓舞,让你铭记于心!谁愿意现场来交流?教师也赠送学生一则名人名言:(课件出示)“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1)指名朗读后交流自己从这句名言可以触摸到作者大致是个怎样的人?预设:不盲目迷信、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善于实践……(2)揭示名言作者: 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伽俐略。

(多媒体出示伽利略画像和名字)(3)引导学生交流从课外收集到的关于伽利略的成就资料。

(要求语言简练)(4)课件出示:伽俐略一生的辉煌成就。

(简表)师:伽利略能够获得那么多了不起的成就,正是因为他恪守这样的信念——(齐读名言)2.紧扣“经典”,走进文本。

师:孩子们,要真正读懂伽利略,光凭这则名言是远远不够的,伽利略能这样说,那么他究竟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可以借助于各种文学作品,在充满情味的语言文字中去逐渐丰满伽俐略伟大的形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原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原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原理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原理是自由落体定律。

两个不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物体,由于它们材质相同、密度相同,而且根据自由落体与地心引力的原理,所以下落速度一样。

扩展资料
传闻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得出了重量不同的两个铁球同时下落的结论,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正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多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但这是不太可能存在的,不同重量的物体只有在真空条件下才可能同时落地,当美国宇航员大卫·斯科特登月后曾尝试于同一高度同时扔下一根羽毛和一把铁榔头,并发现它们同时落地,这才证明了自由落体定律的正确性。

即使伽利略真的`做过这个实验,那也是局限于当时的科技程度这才“看上去”同时落地的。

关于自由落体实验,伽利略做了大量的实验,他站在斜塔上面让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从塔顶上落下来,并测定下落时间有多少差别。

结果发现,各种物体都是同时落地,而不分先后。

也就是说,下落运动与物体的具体特征并无关系。

无论木制球或铁制球,如果同时从塔上开始下落,它们将同时到达地面。

伽利略通过反复的实验,认为如果不计空气阻力,轻重物体的自由下落速度是相同的,即重力加速度的大小都是相同的。

2024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2024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2024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2024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1(约1041字)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理解个别词语。

(重点)2、熟练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3、设计有关基础知识的练习题。

4、初步了解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

(尝试)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老师手中有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

如果同时从同一高度松开手,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谁得出了这样的结果?2、简单介绍你对伽利略的了解。

我所知道的他的情况有限,哪位同学向我详细介绍一下他的成就。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看看伽利略是怎样得出“两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二、小老师检查预习情况:小黑板出示预习目标逐项进行1、对基础知识的检查(1)小老师用自己的方式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是否正确、流利)(2)小老师用卡片出示词语指名读、解释词语。

(针对学困生)(3)小老师听写典型的词语。

2、对课文内容的检查(1)课文主要内容写了什么?(2)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教师边听课边做记录,检查工作完后作补充、指导、评价)三、课堂反馈练习1、分组交流设计的题目。

(教师巡视指导。

)2、评选设计题目优秀的学生并给予鼓励。

(特别是学困生)3、教师用小黑板出示练习题。

(重点是学困生)4、反馈课文主要内容。

(小黑板出示课文主要内容的练习题。

)四、学生提出预习中的疑难困惑教师做好记录,以待下节课解决。

五、针对课文内容及疑难布置第二课时的预习内容板书设计: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伽利略)2024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2(约1792字)【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认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了解他们的一些重要贡献或成就。

初步感知伽利略追求真理、勇敢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初步感知伽利略的伟大)1、(出示图片)同学们,这两个铁球,一重10磅,另一个重1磅,同时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落下来,你们想想看,谁会先着地呢?是的,两个铁球会同时着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25课(板书课题,齐读。

[精选]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多音字讲解

[精选]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多音字讲解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多音字1. 的的多音字(dí、dì、de、dī)2. 磅的多音字(bàng、páng)1的的多音字(dí、dì、de、dī)一、(dí)的确1.的确有人赞赏过我的美貌。

2.我的确只有这点钱了。

3.的确这样。

我觉得口渴了。

4.的确,这次旅行是悠闲的。

5.我的确一直憎恨无信之徒。

二、(dì)目的 1.这一目的是最富实用性的。

2.目的是向公司的雇员募捐。

3.他们不惜一切来达到目的。

4.我达到了这次访问的目的。

5.要把它们用于原来的目的。

三、(de)好的 1.哪个男孩是你最好的朋友? 2.我买的苹果都是好的苹果。

3.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工作。

4.她在数学成绩最好的班上。

5.会谈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

四、(dī)打的 1.打的赶夜路,很辛苦。

2.妈妈叫我打的,赶快过来。

3.这个地方不好打的。

4.他在路边招手打的。

5.我不想打的,我的钱不多了。

2磅的多音字(bàng、páng)一、(bàng)磅秤1.需要时再挪准磅秤使之平衡。

2.那么,请你们把箱子放在磅秤上。

3.我今天在磅秤上称的体重为100磅。

4.我想把行李过一下磅,有磅秤吗 5.女士们总是在磅秤上称自己的体重。

二、(páng)磅礴 1.历史洪流气势磅礴,奔腾向前。

2.这儿的群山气势磅礴。

3.母子俩都被这气势磅礴的海浪吸引住了。

4.书中的文体,那些条理清楚,无懈可击,气势磅礴的句子,使我大为震惊。

5.山河气势磅礴,巍峨庄严。

人教版小学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及赏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的伟大科学家。

他曾经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那时候,人们都相信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物体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

但是,伽利略却对此提出了疑问。

他想,如果把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拴在一起,那么这两个物体下落的速度会是什么样的呢?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伽利略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实验。

他准备了一个十磅重的铁球和一个一磅重的铁球。

当这两个铁球同时从塔顶释放时,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结果。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两个铁球并没有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重的铁球下落得快,轻的铁球下落得慢。

相反,它们几乎是同时着地的。

这个实验结果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也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

赏析:这篇课文讲述了科学家伽利略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故事。

通过描述他在比萨斜塔上进行的著名实验,展现了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和实践检验真理的原则。

首先,课文揭示了伽利略的敢于质疑和探索的精神。

他不盲目接受亚里士多德的权威理论,而是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种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是我们学习科学知识、追求真理的重要品质。

其次,课文强调了实践检验真理的重要性。

伽利略没有停留在理论争论上,而是选择了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实验,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体现了科学方法的核心原则——通过观察、实验和验证来获取知识和理解自然现象。

最后,课文通过描绘实验的结果和人们的反应,展示了科学发现对人类认知的影响。

伽利略的实验不仅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也为物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的进步需要勇气、创新和实践,只有不断挑战和超越现有的知识框架,才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总的来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以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教育我们要有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坚持实践检验真理的科学方法,为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 们就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 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 难解答。
亚里士多德: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 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 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 速度是 1磅重的10倍。
信奉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 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 不容更改 真理 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谁 责备 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 : “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 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 类的真理吗?”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 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 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 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 着地。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 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 同时着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08年5月25日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 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斯多德 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两个不同重 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 同时着地,铁球落下的速度跟铁球 的轻重没有关系。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 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斯多德 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两个不同重 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 同时着地,铁球落下的速度跟铁球 的轻重没有关系。
10+1>10,把两个 铁球看作一个整体 就有11磅重,重量 大于10,因此速度 比10磅重的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 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 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 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斯多德 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两个不同重 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 同时着地,铁球落下的速度跟铁球 的轻重没有关系。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 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 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 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 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 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10+1<10,两个小球拴 在一起,落得慢的拖住 落住落得快的,因此速 度比10磅重的慢.
25 两 个 铁 球 同 时 着 地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 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 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 速度是 1磅重的10倍。
亚里士多德:
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 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 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 献。
伽利略: 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 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 数学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