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

合集下载

舞毒蛾的一生以及对伊春近两次的危害

舞毒蛾的一生以及对伊春近两次的危害

舞毒蛾的一生以及对伊春近两次的危害摘要:夏天七月的夜晚,常在灯光周围看到数以千计的飞蛾在飞舞,其中前翅带有4条锯齿状暗色横线、中室中央有一个黑褐斑点的就是舞毒蛾。

本文从舞毒蛾的生长过程、对人类的影响、产生的原因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舞毒蛾:影响;规律;原因舞毒蛾一年一个世代,有四种形态,成虫、卵、幼虫、蛹,不同形态其发生时间、表现的特征和对林木造成的危害都不相同。

舞毒蛾是世界性害虫,世界许多国家、我国许多省市、我市各县区局均有分布。

成虫:雌雄蛾大小和形态有差别,雌蛾比雄蛾大,体翅黄白色,触角丝状,腹部肥大,腹部末端生有黄褐色绒毛。

雄蛾体翅褐色,触角双节齿状,腹部末端较尖。

一般成虫常出现在七月份,对光具有强烈趋向性,寿命为3~7天,主要使命是繁殖后代,产卵后很快死亡。

每只雌蛾产卵1~2块,每块卵粒100~1200粒,雌蛾对雄蛾有较强吸引力,雄蛾经常白天在林间飞翔,故称舞毒蛾。

卵:单个卵为圆形,初期黄色,以后逐渐变成褐色。

数百粒卵产在一起。

成为一块卵块,卵块上有黄褐色绒毛。

一般舞毒蛾于7月中下旬开始将卵产于有灯光的建筑物、路灯上和郁闭度较小向阳背风的受害较轻的林地中,在林间产卵在柞树、槭树、榆树、桦树、杨树叶的背面或者白桦和落叶松主干和大侧枝上,以卵块度过漫长的冬天,卵期长达9个月。

幼虫:幼虫共分五个龄期,不同虫龄形态不相同。

1.龄幼虫体黑褐色。

刚毛之间具有泡状扩大的毛,又称“风帆”,幼虫可利用它借风远离传播。

2.龄幼虫体黑褐色,头黑色,胴部出现两块黄色斑纹。

“风帆”逐渐消失。

3.龄幼虫头面黑色,胴部花纹增多。

4.龄幼虫头面暗褐色,头面出现两条八字形黑斑纹。

5龄幼虫头面黄褐色。

八字形黑斑纹更加明显,背面两侧生有毛瘤,前5对为蓝色,后6对为红色。

幼虫是在5月初由越冬卵孵化产生。

幼虫出现时间由卵所在地点的温度决定,一般在阴坡温度较低的地方,幼虫出现较晚。

刚孵化的幼虫,群集在原卵块上,气温转暖时,开始上树或吐丝下垂借风传播,取食整个叶片,一般天冷时。

舞毒蛾的生活习性及其防治

舞毒蛾的生活习性及其防治

第38卷第4期吉 林 林 业 科 技V ol 138 N o 142009年7月J I LI N FORESTRY SCIE NCE AND TECH NO LOGYJuly 12009文章编号:1005-7129(2009)04-0055-02 中图分类号:S76313 文献标识码:B舞毒蛾的生活习性及其防治李 丽1,邓志刚2,毛洪捷2(11梅河口市城市建设征费办公室,吉林通化 135000;21通化市城市绿化管理处,吉林通化 134001)摘要:舞毒蛾是园林植物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

本文介绍了舞毒蛾的生活习性及形态特征,提出了防治方法。

关键词:舞毒蛾;形态特征;防治方法收稿日期:2009-06-11作者简介:李丽(1970-),女,吉林梅河口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绿化工作1 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 )属鳞翅目毒蛾科,别名:秋千毛虫、柿毛虫、松针黄毒蛾。

分布广,食性杂,为世界性害虫。

主要危害海棠、稠李、、榆、桦、云杉、刺槐、山楂、苹果等500多种植物。

幼虫蚕食叶片,严重时能吃光树叶,妨碍树木生长,影响观赏效果。

1形态特征1.1成虫雌雄异型。

雄虫体长15~20mm ,翅展45~47mm ,茶褐色,头黄褐色,触角羽毛状黄褐色,干背侧灰白色。

前翅有4~5条浓褐色波状横纹,中室中央有一黑褐圆斑。

后翅色较淡,外缘色较浓成带状。

雌虫体长25~30mm ,翅展70mm 左右,乳白色,触角栉齿状,黑色,前翅上的横线和斑纹与雄虫相似,为褐色。

后翅近外缘有一褐色波状纹,外缘有7、8个褐色斑点,腹部肥大,末端密生黄褐色毛丛。

1.2卵近球形,直径019~113mm ,初为黄褐色,后变紫褐色,略有光泽。

卵块成椭圆形,表面被有黄褐色或黄棕色绒毛。

1.3幼虫体长50~70mm ,初龄幼虫灰黄色,后变为深褐色,头部黄褐色,正面有深色“八”字形黑纹明显;幼虫胴部背面有两排对生的毛瘤,前5对为蓝色,后6对为红色,其上均有黑点,瘤上生有红黑色短毛;各节两侧均有毛瘤,上生有黑色与黄白长毛;第6、7腹节背中央各有一红色柱状毒腺为翻缩腺。

栗产区舞毒蛾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

栗产区舞毒蛾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

实生砧萌发芽全部抹除,接芽对侧防风柱留1个芽保留3~4片叶摘心,对这个砧芽的控制做到“活而不旺,控而不死”,以利于接口愈合。

对于成活率低的树体萌生的砧芽要注意保护,不全部抹去,以恢复树势待下次或下年补接。

3.2绑新梢、摘心带木质芽接可充分利用活的防风柱,将接穗新梢用解下的塑料布条引绑到活支柱上,一般引绑3~4次,一直到新梢长到50cm 为止。

引绑一定要用8字形捆绑,以免折伤。

当接芽长出30cm 时,从新梢顶端5~6cm 处进行摘心,促生分枝。

3.3松绑及时松开或去除捆绑的塑料布,松绑可分2次进行。

第1次将接芽新梢芽上部的塑料条解开,第2次将接芽下部的塑料条解开。

松绑可在新梢长到25cm 左右时结合防风同时进行。

3.4防虫嫁接后接芽易被害虫危害,影响愈合,严重时造成接穗新梢枯死。

解绑后可用菊酯类杀虫剂涂抹接口,也可树体喷药。

作者邮箱:*************栗产区舞毒蛾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贾云霞(河北省遵化市林业局064200)舞毒蛾,鳞翅目毒蛾科,又名秋千毛虫、苹果毒蛾、柿毛虫。

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中、西北等地均有分布。

舞毒蛾的幼虫主要危害叶片,几周内可把树叶吃光,是危害板栗的主要害虫之一。

1.1雄成虫体长约20mm ,前翅茶褐色,有4、5条波状横带,外缘呈深色带状,中室中央有一黑点。

1.2雌虫体长约25mm ,前翅灰白色,前翅上斑纹与雄虫相似。

腹末有黄褐色鳞毛。

1.3卵圆形稍扁,0.9~1.3mm ,其上覆盖有很厚的黄褐色绒毛。

1.4幼虫老熟时体长50~70mm ,头黄褐色,有八字形黑色纹。

胴部背面灰黑色,背线黄褐,腹面暗红色,胸、腹足暗红色。

1.5蛹体长19~24mm ,雌蛹大,雄蛹小。

体色红褐或黑褐色,被有锈黄色毛丛。

主要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内越冬,翌年5月上旬幼虫开始孵化。

初孵幼虫白天多群栖于叶背面,夜间取食叶片,受震动后吐丝下垂借风力传播,故又称秋千毛虫。

幼虫历期较长,一般在1.5个月左右。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1. 引言1.1 舞毒蛾的危害性舞毒蛾是一种昆虫害虫,主要危害森林、果园和农田作物。

其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农作物的危害:舞毒蛾的幼虫以叶片为食,会造成作物叶片被啃食、凋谢,影响光合作用,导致作物生长发育受阻,产量减少。

2. 对果树的危害:舞毒蛾喜欢啃食果实,导致果实质量下降,外观变差,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果实腐烂,影响果树的产量和品质。

3. 对森林的危害:舞毒蛾在森林中大量繁殖,会对森林树木造成严重破坏,影响森林生态平衡,甚至导致森林火灾的发生。

及早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控制舞毒蛾的危害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舞毒蛾的生物特性及采取合理的防治方法,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其对农作物、果树和森林的危害。

舞毒蛾的危害性不容忽视,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来应对。

1.2 舞毒蛾的生命周期舞毒蛾是一种对农业生产具有严重危害的害虫,其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舞毒蛾的卵呈扁平椭圆形,通常呈黄色至橙黄色,卵壳上具有网状纹理。

幼虫是舞毒蛾的主要危害阶段,幼虫体长约2-3厘米,身体呈纺锤形,表面有细毛,颜色从浅绿到深绿不等。

蛹是幼虫变态成成虫的中间阶段,蛹通常埋在土壤中,呈棕色或褐色。

成虫是舞毒蛾的繁殖阶段,成虫体长约2-3厘米,翅膀呈白色带灰色斑纹,具有强烈的飞行能力。

舞毒蛾的生命周期通常在温暖的季节内完成,其繁殖速度较快,一年内可发生多代。

幼虫主要以植物叶片为食,造成植物叶片被啃食、叶面被蛀、叶缘被损等症状,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及时了解舞毒蛾的生命周期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减轻其危害、保护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2. 正文2.1 舞毒蛾的生物特性舞毒蛾(又称舞蛾、玉米螟)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主要危害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

舞毒蛾成虫体长约2厘米,翅展约3-4厘米,前翅灰白色,有深棕色斑纹,后翅呈乳白色。

舞毒蛾幼虫是害虫的主要阶段,幼虫体长约2-3厘米,呈粉红色或绿色,头部较大,有黑色斑点。

舞毒蛾的防治措施

舞毒蛾的防治措施
【 关键 词 】 舞毒蛾 防治措施
舞 毒蛾属 鳞翅 目, 毒蛾 科 , 毒蛾 属 , 名秋千毛 虫 、 温变暖时上树取食树芽 。1 别 龄幼虫能借助风力及 自身 的 苹果毒蛾 、 柿毛虫 。幼虫主要为害叶 片 , 舞毒蛾 食量大 , “ 风帆 ” 移很远 , 离可达 1 k 。舞毒蛾 2龄后 分散 飘 距 .i 6n
4 mm, . 4 黄褐色 , 虫体花 纹与 4 相似 。6 龄 龄和 7 幼虫 龄 1 . 虫 成 虫雌雄异 型 , 4成 雄蛾体 长 1 —2mm, 展 多种针阔叶 树种和 果树 , 6 1 翅 当大量发 生时 , 甚至 为害到农 但在 不 同的地 理分布 区 , 主要为 害的树种 3 7~5mm, 4 前翅 呈灰 褐色或 褐色 , 有深色锯 齿状 横线 。 作物 和杂草 , 中室 中央有 1 黑褐色 点 ,横脉 上有一 弯曲形黑 褐色 有 所不 同 ,是因为 舞毒蛾 是第三纪 针阔混 交林 的居住 个
物叶 片。 其中南湖公园寄主植物主要有杨 、 、 、 、 柳 榆 栎 山 环 , 缚毒 纸 、 绳 , 毒 毒杀 幼虫。 杏、 山楂 、 落叶松等 , 受其为 害极重 。 54植 物制 剂 防 治 幼 虫期 喷洒 触 杀性 杀 虫 剂 , . 如

版块 —
J su b n ku i i h a a

舞毒 蛾的 防 治 施 措
文, 田月东
( 春市南湖公园 10 2 ) 长 3 0 1
【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改变, 植物的保护也越来越被重视 , 观赏 本文作者结合工作实践就舞毒蛾为害树木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 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减 轻体 重 、 风吹 扩散 的构造 ; 2龄幼 虫头宽 1 m, a r 黑色 ,

林州市舞毒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一)

林州市舞毒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一)

林州市舞毒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一)摘要通过多年观察,总结出舞毒蛾的研究方法、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以为舞毒蛾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舞毒蛾;柿树;发生规律;防治技术舞毒蛾(LymantriadisparLinnaeus),又名秋千毛虫、柿毛虫,属鳞翅目毒蛾科,能取食500余种植物,其中以栎、杨、李、樱桃、苹果、山楂、柿、杏、柳、榆受害最重1],在林州市主要为害柿树。

该虫突发性强,暴食性强,危害性大,大发生时常将柿树叶片吃光,造成柿树长势衰弱,产量下降,品质降低,甚至绝收,经济损失巨大。

据统计,林州市现有成龄柿树10万余株,年产鲜柿5000t,由于受舞毒蛾的危害,每年减产约1500t,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

为有效控制该虫的发生,确保柿树高产稳产,笔者通过多年观察,总结出该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现介绍如下。

1研究方法1.1观察点的选择采用野外定点观察的方法,观察点设在任村村后沟。

该点为舞毒蛾的常发区域,散生栽培的柿树较多,环境条件与林州市其他舞毒蛾发生区基本一致,有较强的代表性。

1.2观察方法于每年4月中下旬柿树发芽时开始观察,隔2~3d调查1次,重点调查舞毒蛾不同虫态的发生数量及变化情况、幼虫活动为害规律、不同小环境条件下的发生特点。

同时,结合群众防治实践经验,对各种防治方法的防治效果进行调查分析。

通过系统观察与防治调查,总结出舞毒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2发生规律2.1生活史据观察,舞毒蛾在河南省林州市1年发生1代,以卵块在树干、树皮缝、枝桠处、落叶层、石块下、梯田堰缝等处越冬,翌年4月下旬卵开始孵化,5月上中旬为孵化盛期,5月中旬孵化结束,孵化期16~19d。

幼虫生长期40d左右,6月上旬幼虫开始老熟化蛹,6月中下旬化蛹最多,6月底化蛹基本结束。

蛹期10~15d。

成虫于6月中旬开始羽化,6月下旬为盛期,7月上旬基本结束,卵于6月中旬开始出现,7月上中旬产卵基本结束,卵期9个月。

2.2生活习性(1)成虫。

桑树舞毒蛾防治方法

桑树舞毒蛾防治方法

评估标准
评估标准包括防治效果、持效期和安全性等方面。其 中,防治效果是指防治后舞毒蛾的数量和为害程度与 防治前相比的降低程度,是评估防治效果最主要的指 标;持效期是指防治措施对舞毒蛾的控制作用能够持 续的时间;安全性是指防治措施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程度,如对天敌、蜜蜂等的影响。
防治效果的监测
监测方法
04
防治效果的评估与监测
防治效果的评估
评估方法
防治效果的评估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如生物统计 法、对比试验法、田间调查法等。其中,生物统计法 是通过统计舞毒蛾的虫口密度、有虫株率等指标,来 评估防治效果;对比试验法则是通过设立对照区,比 较防治区和对照区的舞毒蛾数量和为害程度,来评估 防治效果;田间调查法则是通过在防治前、防治后分 别调查舞毒蛾的数量和为害程度,来评估防治效果。
环境污染
防治舞毒蛾的过程中可能 会使用农药,造成环境污 染和对有益昆虫的伤害。
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产量下降
舞毒蛾对桑树的危害会导致桑 叶产量下降,进而影响蚕茧的
产量和质量。
成本增加
为了防治舞毒蛾,需要投入人力 、物力和财力,增加了农业生产 的成本。
经济效益受损
长时间的防治和受害树木的更换会 导致农业经济效益受损。
树势削弱
长时间的取食导致桑树生 长势逐渐削弱,树冠变小 ,产量下降。
树枝折断
幼虫在桑树上爬行或栖息 时,可能造成树枝折断, 影响桑树的结实和成形。
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平衡失调
舞毒蛾的大量繁殖会对桑 树和其他植物的生态系统 造成破坏,影响生态平衡 。
生物多样性减少
舞毒蛾的侵害会改变桑树 和其他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进而影响土壤肥力和生 物多样性。
《桑树舞毒蛾防治方法》

延安市安塞区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

延安市安塞区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

加强防治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加强科研合作和技术交流
建立科研合作 机制,加强国 内外科研机构
的合作
开展技术交流 活动,分享防 治经验和技术
成果
引进先进技术 和设备,提高
防治效果
加强人才培养, 提高防治人员 的专业素质和
技术水平
增加防治经费投入
提高防治经费比例,确保 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加强防治经费的管理,确 保经费的合理使用
社会效益: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 质量,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
对舞毒蛾种群的控制效果
防治措施:化学 防治、生物防治、 物理防治等
防治效果:降低 舞毒蛾种群密度, 减少危害
防治效果评估: 通过监测舞毒蛾 种群数量、分布 范围、危害程度 等指标进行评估
防治效果持续时 间:根据防治措 施的不同,防治 效果持续时间也 不同,需要定期 监测和调整防治 策略。
延安市安塞区舞毒蛾的发生及 防治
汇报人:
单击输入目录标题
舞毒蛾在延安市安塞区的发生情况
舞毒蛾的防治措施 防治效果评估 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加强防治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添加章节标题
舞毒蛾在延安市安塞区的发生 情况
发生区域和范围
延安市安塞区: 舞毒蛾主要发生 区域
发生范围:主要 集中在山区和丘 陵地区
THANK YOU
汇报人:
缺乏病虫害防治资金的投入和 保障
社会公众对舞毒蛾的认知不足
舞毒蛾的危害性:对 农作物、树木等造成 严重破坏
舞毒蛾的传播途径: 通过风、水、昆虫等 传播
舞毒蛾的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生物防治、 物理防治等
社会公众对舞毒蛾的 认知不足:缺乏对舞 毒蛾危害性的认识, 不了解防治方法,对 防治工作缺乏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
舞毒蛾属鳞翅目夜蛾总科毒蛾科舞毒蛾属,别名秋千毛虫、苹果毒蛾、柿毛虫。

是一种食性广谱的食叶害虫,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区。

幼虫主要为害叶片,主要危害杨、柳、桑、苹果、柿、梨、桃、杏、山楂、械、云杉、落叶松、樟子松、油松、红松等500多种植物。

该虫食量大。

食性杂,严重时可将全树叶片吃光。

现将舞毒蛾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1形态特征
1.1成虫
雌雄异型,雄蛾体长16吨1mm,翅展37~54rnm,前翅灰褐色或褐色,有深色锯齿状横线。

中室中央有1个黑褐色点,横脉上有一弯曲形黑褐色纹,前后翅反面呈黄褐色。

雌蛾体长22~3~,翅展58啊0mm,前翅黄白色,中室横脉明显具有1个“<”形黑色褐纹,其他斑纹与雄蛾近似,前后翅外缘每两脉间有1个黑褐色斑点。

雌蛾腹部肥大,末端着生黄褐色毛丛。

1.2卵
舞毒蛾的卵呈圆形,两侧稍扁,直径1 3mm,初期为杏黄色,以后转为褐色,卵粒密集成一卵块,上被黄褐色绒毛。

1.3幼虫
舞毒蛾1龄幼虫头宽0.5Ⅱ1111,体黑褐色,刚毛长,刚毛中间具有呈泡状扩大样的毛,称为“风帆”.是减轻体重、易被风吹扩散的构造。

2龄幼虫头宽1衄,黑色,体黑褐色,胸腹部显现出2块黄色斑纹。

3龄幼虫头宽1.8mm.黑灰色.胸、腹部花纹增多。

4龄幼虫头宽3mⅡI,褐色。

头部出现明显2条黑斑纹。

5龄幼虫头宽4.4nm,黄褐色,虫体花纹与4龄近似。

6龄和7龄幼虫头宽5_3咱.Omm,头部淡褐色。

散生黑点,“八”字形黑色斑纹宽大,背线灰黄色,亚背线、气门上线及气门下线部位各体节均有毛瘤,共排6纵列,背面2列毛瘤色泽鲜艳,前5对蓝色。

后7对为红色。

1.4蛹
体长19~34mm,雌蛹大,雄蛹小,体红褐色或黑褐色,被有锈黄色毛丛。

2发生规律
舞毒蛾1年发生1代,8月至翌年4月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内越冬,幼虫及蛹期较短,4月下旬或5月上旬幼虫孵化,孵化的早晚同卵块所在地的温度有关。

幼虫孵化后群集在原卵块上,气温转暖时上树取食幼芽。

1龄幼虫能借助风力及自体上的“风帆”飘移很远,可达1.6km。

2龄后分散取食。

白天潜伏在落叶、树权、树皮缝或树下石块下,傍晚上树取食,天亮时又爬到隐蔽场所。

低龄幼虫受震动后吐丝下垂借风力传播,故又称秋千毛虫。

后期幼虫有较强的爬行转移危害能力。

能吃光树叶。

雄虫蜕皮5次,雌虫蜕皮6次。

均夜间群集树上蜕皮,幼虫期约60d,5咱月为害最重,6月中下旬陆续老熟,爬到隐蔽处结茧化蛹。

6月下旬至7月上旬化蛹最多,蛹期12~17d,成虫7月大量羽化,7月中下旬为盛期。

成虫有趋光性,雌蛾有较强的引诱力,能释放性外激素引诱雄蛾来交配,交尾后产卵。

多产在树干或主枝的阴面、树洞中、石块上、屋檐下等处,雄蛾善飞翔,日间常成群在林中飞舞。

每次可产卵1~2块,每头雌蛾一生产口日400~1 500粒。

该虫多发生在郁闭度0.2~0_3、没有下木的阔叶林或植被稀少的松林中。

气候干旱有利于舞毒蛾的发生。

3防治方法
3.1人工采集
在舞毒蛾大发生的年份,舞毒蛾的卵一般大量集中在石崖下、树干、草丛等处,卵期长达9个月。

所以容易实施人工采集并集中销毁。

也可人工采集幼虫,这种方法于小面积严重发生地块实施较好,可以控制舞毒蛾的大发生危害。

因此,必须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集中采集卵块。

并及时销毁,以减少虫口密度。

采集时间应在舞毒蛾幼虫暴食期前的¨龄期进行。

采集幼虫法可作为采卵块方法的延伸和补充s
3.2烟剂防治
每年的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舞毒蛾幼虫3龄期左右时进行化学烟剂防治,放烟时间一般为清晨或傍晚出现逆温层时,烟点之间的距离为7m,烟点带间的距离为300m。

如果超过300m,则应补充辅助烟带。

在放烟时一定要按照烟剂安全操作规程操作,放烟过程中注意防火,防止引起森林火灾。

且烟剂应以生物农药为主,以降低化学农药对环境的破坏作用。

但在必要时也可以使用化学药剂紧急压低虫口密度,减轻灾害损失。

3.3灯光诱杀及时掌握舞毒蛾羽化始期,预测羽化始盛期,并在野外利用黑光灯或频振灯配高压电网进行诱杀。

出灯时以2台以上为1组,灯与灯间的距离为500IIl,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在灯诱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灯具周围的空地喷洒化学杀虫剂,及时杀死诱到的各种害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