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毒蛾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1. 引言1.1 舞毒蛾的危害性舞毒蛾是一种昆虫害虫,主要危害森林、果园和农田作物。
其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农作物的危害:舞毒蛾的幼虫以叶片为食,会造成作物叶片被啃食、凋谢,影响光合作用,导致作物生长发育受阻,产量减少。
2. 对果树的危害:舞毒蛾喜欢啃食果实,导致果实质量下降,外观变差,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果实腐烂,影响果树的产量和品质。
3. 对森林的危害:舞毒蛾在森林中大量繁殖,会对森林树木造成严重破坏,影响森林生态平衡,甚至导致森林火灾的发生。
及早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控制舞毒蛾的危害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舞毒蛾的生物特性及采取合理的防治方法,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其对农作物、果树和森林的危害。
舞毒蛾的危害性不容忽视,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来应对。
1.2 舞毒蛾的生命周期舞毒蛾是一种对农业生产具有严重危害的害虫,其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舞毒蛾的卵呈扁平椭圆形,通常呈黄色至橙黄色,卵壳上具有网状纹理。
幼虫是舞毒蛾的主要危害阶段,幼虫体长约2-3厘米,身体呈纺锤形,表面有细毛,颜色从浅绿到深绿不等。
蛹是幼虫变态成成虫的中间阶段,蛹通常埋在土壤中,呈棕色或褐色。
成虫是舞毒蛾的繁殖阶段,成虫体长约2-3厘米,翅膀呈白色带灰色斑纹,具有强烈的飞行能力。
舞毒蛾的生命周期通常在温暖的季节内完成,其繁殖速度较快,一年内可发生多代。
幼虫主要以植物叶片为食,造成植物叶片被啃食、叶面被蛀、叶缘被损等症状,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及时了解舞毒蛾的生命周期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减轻其危害、保护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2. 正文2.1 舞毒蛾的生物特性舞毒蛾(又称舞蛾、玉米螟)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主要危害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
舞毒蛾成虫体长约2厘米,翅展约3-4厘米,前翅灰白色,有深棕色斑纹,后翅呈乳白色。
舞毒蛾幼虫是害虫的主要阶段,幼虫体长约2-3厘米,呈粉红色或绿色,头部较大,有黑色斑点。
舞毒蛾简介

7 鉴别
7.2 卵块的鉴别 • 栎毒蛾、模毒蛾和木毒蛾卵块的形态和位置有不同。 根据观察或资料介绍, 模毒蛾一般产在树干缝隙或树皮鳞片下; 栎毒蛾卵块薄、形状不规则;
木毒蛾卵块茧状。
7 鉴别
7.3 成虫的鉴别 1 前翅底色白色………………………………..................2 前翅底色非白色……………………………................. 3 2 前翅横线深锯齿形……………………….............模毒蛾 前翅横线深非锯齿形…………………….............栎毒蛾 3 后翅黄棕色……………………………….............舞毒蛾 后翅非黄棕色,前缘色深……………….............木毒蛾
2 生物学
• 2龄以后白天潜伏在落叶及树上的枯叶内或树 皮缝隙里等隐蔽处,一般黄昏后出来危害。 • 后期幼虫食叶量大,有较强的爬行转移危害能 力,能吃光老、嫩树叶。 • 幼虫历期1.5月。雄幼虫5龄,雌幼虫6龄,若 食物不良,可出现7龄幼虫。 • 6月中旬幼虫老熟,于枝、叶间,树干裂缝处、 石块下,树洞里吐少量丝缠固其身化蛹。6月 下旬至7月上旬化蛹最多。蛹期12-17天。
7 鉴别
7.1 舞毒蛾的形态特征 幼虫: • 老熟时体长约50~70毫米,头黄褐色有八字形黑色纹, 体黑褐色。背线与亚背线黄褐色。前胸至腹部第2节的 毛瘤为蓝色,腹部第3~8节的6对毛瘤为红色。 蛹: • 体长20~26毫米,纺锤形,红褐色。体表在原幼虫毛瘤 处生有黄色短毛。臀棘末端钩状突起。
2 生物学
舞毒蛾生活史示意图
2 生物学
• 该虫1年1代。 • 北京地区舞毒蛾卵期较长,从8月至翌年4月, 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内越冬。 • 4月下旬或5月上旬幼虫孵化,孵化的早晚同卵 块所在地点的温暖程度有关。 • 幼虫孵化后群集在原卵块上,气温转暖时上树 取食幼芽,以后蚕食叶片。 • 因刚毛中间具有呈泡状扩大的毛,因此1龄幼 虫能借助风力飘移很远,可达1 英里。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1. 引言1.1 舞毒蛾的概述舞毒蛾(Helicoverpa armigera)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属于鳞翅目昆虫。
成虫翅展约35-40毫米,翅膀呈棕色或深灰褐色,前翅中间有一条宽阔的暗色横带。
幼虫体色变化多样,通常为淡黄色或绿色,并具有多条黑色斑纹。
舞毒蛾是一种多食性害虫,主要危害棉花、大豆、玉米、番茄、辣椒等农作物,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舞毒蛾的寿命大约为30-40天,雌虫寿命略长于雄虫。
它们主要以花粉和花蜜为食,雌虫在交尾后会产下数百个卵,卵期一般为3-5天。
幼虫孵化后便以植物叶片为食物,并在约3-4周内完成五龄幼虫期,然后会蛹化为蛹。
舞毒蛾每年可进行多代,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更有利于其繁殖和生长。
由于舞毒蛾繁殖速度快、危害广泛,对农作物的影响严重,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接下来将详细介绍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各种防治方法。
1.2 危害及传播途径舞毒蛾又称为玉米舞蹈虫,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昆虫害虫。
其主要危害对象为玉米、水稻、棉花等农作物,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舞毒蛾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行扩散和卵、幼虫附着于工具、运输工具、农作物等进行传播。
舞毒蛾卵在适宜条件下孵化成幼虫,幼虫进入宿主植物内部取食,造成植物叶片被啃食、叶脉变黄枯萎,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舞毒蛾还会引起玉米穗部变形、发育不良,最终导致减产甚至死亡。
传播途径的扩散使得舞毒蛾的危害范围逐渐扩大,给农作物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对于控制舞毒蛾的危害至关重要。
2. 正文2.1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舞毒蛾(Scientific Name: 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主要危害蔬菜、水稻、棉花等作物,范围遍及全球各地。
舞毒蛾成虫体长约20-30毫米,翅展70-100毫米,前翅灰褐色,带有深色或淡色纵纹;后翅较为透明。
其幼虫多为灰白色或淡绿色,头部较小,身体有直纹和点纹。
舞毒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繁殖迅速
由于舞毒蛾的繁殖能力极 强,它们能够在短时间内 将森林中的树叶全部啃光 ,导致树木死亡。
影响生态平衡
森林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地 ,舞毒蛾的大量繁殖会破 坏森林生态平衡,对整个 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对农作物的危害
严重的经济损失
舞毒蛾能够啃食各种农作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威胁食品安全
由于舞毒蛾的幼虫会啃食果实和种子,这些被污染的农作物可能会 对人体造成危害,威胁食品安全。
舞毒蛾的天敌包括寄生蜂、寄生蝇、 鸟类等,可以通过保护和利用天敌来 控制舞毒蛾的种群数量。
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如Bt乳剂、核多角体病 毒等来防治舞毒蛾,这些生物农药对 舞毒蛾有很好的杀伤力,同时对环境 友好,不会污染环境。
化学防治
药剂喷洒
在舞毒蛾发生严重的地区,可以 使用化学药剂如有机磷、氨基甲 酸酯类等对树干或地上进行喷洒 ,杀灭幼虫和蛹。
生命周期与繁殖
01
02
03
04
舞毒蛾的生命周期分为卵、幼 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舞毒蛾产卵于寄主植物上,通 常在叶背或枝条上。
幼虫孵化后,经过多次蜕皮, 发育为蛹,蛹经过一段时间后
羽化为成虫。
成虫繁殖能力强,一次产卵量 可达数百粒。
02
舞毒蛾的危害特点
对森林的危害
01
02
03
食量大
舞毒蛾能够大量啃食森林 中的树叶,对树木造成严 重的损害。
VS
详细描述
在生物防治实践中,通常采用释放舞毒蛾 的天敌,如寄生蜂、寄生蝇等,来控制舞 毒蛾的数量。此外,利用微生物如细菌和 病毒也对舞毒蛾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案例二:舞毒蛾的化学防治实践
总结词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舞毒蛾(Gypsy Moth)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它的食物来源广泛,危害严重。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是农业生产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就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详细探讨。
一、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1.外貌特征:舞毒蛾成虫体型较大,翅膀呈灰褐色,有淡色斑点;幼虫呈浅灰色,体表有一行黑色斑点;蛹呈棕色。
2.生活习性:舞毒蛾主要危害树木,特别是橡树、杨树、桦树等阔叶树;在幼虫期主要是以叶片为食,造成树木叶片凋萎、叶片面积减少,甚至全株死亡。
3.生命周期:舞毒蛾一年发生一代,成虫主要在夏季出现,交配产卵后进入蛹期,蛹经过冬季后春季羽化为成虫。
4.冬虫:舞毒蛾的卵在树皮、树干及各种植物表面产卵,卵固定在这些地方冬季经受低温和风雨的影响,成为冬季的危害源。
二、综合防治技术1.物理防治(1)采用人工捕捉的方式,即使用灯光、粘虫板等吸引成虫,然后用手工捕捉或使用粘虫板粘住成虫,达到控制数量的目的。
(2)人工清扫卵。
在冬季卵固定在树干上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人工方法清扫卵,或者用封闭的方法涂抹杀虫剂,防止卵孵化。
2.化学防治(1)对成虫进行喷洒杀虫剂,控制成虫数量,减少卵的产生。
(1)引入天敌,如天敌昆虫、鸟类等,对成虫和幼虫进行天敌防治,达到控制数量的目的。
(2)利用微生物杀灭舞毒蛾,对蛹、幼虫进行微生物防治。
4.生态防治(1)加强树木的保养,树木生长健康,对舞毒蛾抵抗能力增强。
(2)调整树木的植栽结构,增加耐干旱、抗病虫能力的树种,减少舞毒蛾的危害。
5.综合措施(1)对舞毒蛾的综合防治,需要联合使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生态防治等多种手段,形成综合防治体系,从多方面控制舞毒蛾数量。
(2)针对不同阶段的舞毒蛾,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全面控制舞毒蛾的数量。
通过对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只有了解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才能更好地进行防治工作。
延安市安塞区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

延安市安塞区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一、舞毒蛾的发生及危害舞毒蛾是一种侵袭性很强的食叶性害虫,主要危害棉花、玉米、大豆、蔬菜等多种农作物,其幼虫在作物叶片上大量啃食,造成叶片凋谢枯黄,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光合作用。
严重时,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或甚至全毁,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舞毒蛾主要发生在夏季,尤其是7月至8月的高温多雨的季节,这样的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其寄主和卵的孵化,同时也为成虫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舞毒蛾的发生范围和密度也在逐渐扩大,给农作物生产带来了更大的威胁。
二、舞毒蛾的防治措施针对舞毒蛾的严重危害,农业生产者和相关专家学者都在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防治方法,以减少其对农作物的威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利用天敌或病原微生物来控制害虫的数量。
对于舞毒蛾来说,可以利用天敌的天敌,比如蝇子科、蜻蜓等捕食性昆虫来控制其数量。
还可以利用一些寄生性昆虫或寄生性病原微生物,如细小瓢虫、细小袋牙蝇等来控制其数量。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防治方法,适用于大规模农田或者发生严重害虫的情况。
常用的化学药剂有各种杀虫剂,如氯氰菊酯、敌敌畏、拟除虫菊酯等。
使用化学药剂要注意安全使用,避免对环境和产出造成影响。
3. 农业措施通过改变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或种植方式,可以减少舞毒蛾的发生。
比如在不同时间种植不同品种的农作物,避免同一种类的农作物连作,定期轮作不同的农作物,可以减少舞毒蛾对特定作物的侵害。
生物技术防治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防治方法,主要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发抗虫转基因植物,使其对舞毒蛾等害虫表现出抗性。
目前,已经研发出一些抗虫转基因玉米、棉花和大豆等作物,可以减少舞毒蛾的危害。
三、延安市安塞区舞毒蛾防治的现状与建议在延安市安塞区,舞毒蛾的防治工作一直是农业生产者和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工作。
但是受到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舞毒蛾害虫的危害仍然不容忽视。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属鳞翅目毒蛾科,其幼虫以危害叶片为主,是世界性农林害虫。
(一)、生活史1年发生1代,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内越冬,幼虫有吃卵壳习性。
越冬后翌年4-6月份开始孵化,孵化时间与温度有关,一般4月中旬开始孵化,孵化期12~14天;1龄幼虫有下垂吐丝的习性,可以借助风传播扩散(重点防治时期),2龄以后的幼虫常日间潜伏在树枝背面、树皮缝里及石块下,黄昏后出来为害幼虫期,雌虫6龄,雄虫5龄,历期约35天;5月下旬-7月上旬幼虫陆续化蛹,6月上中旬-7月中下旬成虫羽化,不同地区,舞毒蛾不同生长阶段开始的时间不同;成虫有趋光性,雄蛾羽化后常在林间飞舞,所以被称为舞毒蛾,雌蛾羽化后不飞翔,会分泌性引诱剂(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舞毒蛾),引诱雄蛾前来交尾。
卵常产在向阳面(所以在清理卵块时重点在向阳处找),常为卵块,每雌产卵常为1-2块,卵块上有黄色体毛,每卵块500粒左右卵。
(二)、寄主舞毒蛾寄主范围广,可以危害多种针阔叶树,约为500多种寄主植物。
杨、毛白杨、柳、栎树、杨梅、桦树、山毛样、鼠李、杜鹃花、怪柳、沙棘、榆树,还为害山楂、苹果、柿树、桃、杏、核桃、海棠、榆叶梅、枫杨、刺槐、椴、云杉、落叶松、华山松等。
(三)、趋性成虫具有趋光性,可以利用黑光灯诱杀和人工捕杀成虫。
影响幼虫扩散的两个因素——风和幼虫所在的高度关于幼虫扩散的几个观点:1、1龄幼虫在盛行风下自身水平的扩散距离幼虫吐丝长度和自身体重与其吐丝下坠速度的关系,吐丝的幼虫体重较不吐丝的小,下坠速度也相对较慢。
幼虫吐丝下垂时,体卷曲,虫体的中轴线平稳同万有引力的方向平行。
2、初孵幼虫当身体毒腺周围发生黑斑块时即开始扩散。
幼虫具有取食前宁愿扩散到比较高的树枝上( 该幼虫是正向光合营养和负向地性)也不愿先取食的特性。
这种取食前的扩散最多在50一60小时内,超过50~60 小时后即可死亡。
大多数幼虫,在吐丝以前,空中迁移的距离不超过临近树,反复重新扩散的总距离是有限的。
舞毒蛾发生规律及有效防治措施

农家科技45植保土肥舞毒蛾是一种世界性的森林害虫,食性杂、分布广、易爆发、传播快,多在针阔叶林中生存,为害林木和果树,属鳞翅目毒蛾科。
舞毒蛾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为害广、蔓延快的一种林业有害生物。
近年来,受气候、生态环境等因素变化的影响,在生产过程中无论是阔叶树,还是针叶树,均遭受了舞毒蛾的为害,严重影响了森林健康,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舞毒蛾的形态特征、发生及为害规律、防治措施,为舞毒蛾防治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1.舞毒蛾的形态特征。
舞毒蛾卵为圆形,两侧稍扁,直径0.9~1.3毫米,初期呈杏黄色,后期变为褐色。
蛹体长20毫米,纺锤形,呈黑褐色或红褐色,覆有黄色短绒毛。
幼虫长约2毫米,淡黄色,随着龄期的增加开始变成黑褐色,胴部有黑色或灰色短毛。
老熟幼虫体长50~70毫米,头部黄褐色,宽6毫米,呈“八”字型灰色条纹。
雄蛾成虫体长18~20毫米,展翅45~47毫米;雌蛾成虫体长25~28毫米,展翅75~80毫米。
雄蛾头部黄褐色,复眼黑色,前翅表面褐色或暗褐色,有锯齿状横线,横脉上有弯曲的黑褐色斑纹,反面黄褐色;雌蛾前翅黄褐色,横脉呈“<”型斑纹,1个,黑色,斑纹雄蛾雌蛾相近,雌蛾腹部相比要肥大一些。
2.舞毒蛾的生活习性。
舞毒蛾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卵块在石缝、树皮、土地的缝隙过冬。
翌年5月上旬,杨、柳展叶时上树为害,多于嫩梢取食叶肉,留下叶脉,当受惊扰时立即停食不动或迅速吐丝下垂,随风飘往他处。
老龄幼虫则少有吐丝下垂现象,受惊也不坠落。
随着虫龄增大,食量骤增,四龄以后能食尽整个叶片,大发生时,往往数日即能将杨叶吃光。
每龄幼虫在脱皮前停食2~3天,脱皮后停食1天。
幼虫有强烈的避光性,尤以老龄幼虫更为明显,晚间上树取食,白天下树潜伏。
幼虫常吐丝作一护膜在其中脱皮,以后幼虫体渐渐收缩,进入预蛹期,约经3天脱皮成蛹;6月下旬为化蛹盛期。
蛹群集,往往数头由臀棘联在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8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石块缝隙或树干背面洼裂处越冬,寄主发芽时开始孵 化,初孵幼虫白天多群栖叶背面,夜间取食叶片成孔洞,受震动后吐丝下 垂借风力传播,故又称秋千毛虫。2龄后分散取食,白天栖息树杈、树皮缝 或树下石块下,傍晚上树取食,天亮时又爬到隐蔽场所。 幼虫期约60天,5~6月为害最重,6月中下旬陆续老熟,爬到隐蔽处结茧化 蛹。蛹期10~15天,成虫7月大量羽化。 成虫有趋光性,雄虫活泼,白天飞舞于树冠间。雌虫很少飞舞,能释放性 外线激素引诱雄蛾来交配,交尾后产卵,多产在树枝干阴面。 每雌可产卵1~2块,每块数百粒,上覆雌蛾腹末的黄褐鳞毛,卵在树上多 产于枝干的阴面,来年5月间越冬卵孵化,初孵幼虫有群集为害习性,长大 后分散为害。为害至7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在树干洼裂地方、枝杈、枯叶 等处结茧化蛹。
Page 3
根据其地理分布和生物学习性,目前被分为 3个亚种: 亚洲亚种Lymantria dispar asiatica 可危害约 500 种寄主植物,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部分 地区。 日本亚种L. d. japonica 主要分布于日本的本州、四国、九州及北海道的南部和 西部地区。 欧洲亚种L. d. dispar 可为害250种寄主植物,主要分布于欧洲,1869 年由欧 洲传入美国。
Page 11
预测与预报方法:
舞毒蛾发生量调查方法
1、卵及卵块调查法 由于舞毒蛾每头雌蛾产卵块1-2块,且位置相对较固 定,易于发现,同时卵期长达9个月左右,所以一般将卵和卵块作为调查的 重点。 2、幼虫期调查方法 幼虫期调查相对较为困难,应在踏查的基础上,设立 固定标准地与临时标准地进行调查。 3、成虫期调查方法 根据舞毒蛾成虫具有强的趋光性,因此可以利用黑光 灯、双波灯、频振灯等对舞毒蛾发生期和发生量进行预测预报。
发生范围及危害程度测报
主要是通过线路调查舞毒蛾的分布范围,在调查发生量的同时调查危害程 度,并对下一年度该虫发生趋势进行预测,必须结合历史发生情况。
Page 12
综合防治:
1、加强果园管理 加强龙眼园管理,对园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清园。铲除杂 草,对龙眼植株进行整枝修剪,剪除枯枝、残枝、病虫害枝,并集中烧毁。 2、人工摘卵块 舞毒蛾卵块孵化期长,可达9个月以上。卵块常出现在龙 眼枝梢基部或枝干上,一般易发现,可通过人工剪除,集中烧毁来消灭它。 3、诱杀成虫 利用该虫具有趋光性的特点,可在成虫羽化期用灯光诱杀。 4、生物防治 释放舞毒蛾天敌如黑瘤姬蜂、卷叶蛾姬蜂、毛虫追寄蜂、广 大腿小蜂、舞毒蛾平腹小蜂或使用白僵菌(含孢量100亿/克,活孢率90%以 上)、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每单位加水3000倍,3龄虫前使用)、苏云金杆 菌液加水1000倍喷布均可有效防治舞毒蛾为害。 5、化学防治 采用化学农药如2.5%溴氰菊酯3000-5000倍液、20%杀灭 菊酯1000倍液、2.5%敌百虫粉剂、0.25的灭扫利、20%的速灭杀丁、75% 辛硫磷乳剂2000倍液、乳油2000-25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也 可防治舞毒蛾为害。
Page 9
生活习性:
1龄幼虫由于有“风帆”,所以可以借助风力远距离飘移。 在其生长的过程中具有分散习性,幼虫历期较长,一般在一个半月左右。 7月上旬开始化蛹,蛹期12-17天,主要在树枝叶间,树皮缝、树干裂缝 处、石块下,该虫不织茧,切吐少量的丝将蛹体固定住。8月份为羽化期, 因为羽化后的雄成虫在日间常常成群飞舞,故称之为“舞毒蛾”。羽化后2- 3天即可交尾。 雌蛾产卵在树干表面、主枝表面、树洞中、石块下、石崖避风处及石砾上 等。每雌平均产卵量为450粒,每个卵块为300多粒卵,大发生时最高产 卵量可达1000粒,平均为750粒。
舞毒蛾
• 姓名: 杨卓师 • 专业: 植物保护 • 学号:416032020
Page 1
主要内容 :
第一部分:舞毒蛾简介 第二部分:发生与为害 第三部分:形态特征 第四部分:发生规律 第五部分:生活习性 第六部分:预测预报方法 第七部分:综合防治
Page 2
舞毒蛾简介:
舞毒蛾的名称与分类地位
鳞翅目Lepidoptera 毒蛾科Lymantriidae 毒蛾属Lymantria 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 别名秋千毛虫、苹果毒蛾、 柿毛虫
Page 10
预测与预报方法:
发生期测报方法
发生期预测可以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三种。 在短期和中期预测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调查情况,结合舞毒蛾不同虫态 发生期统计表来进行预测下一虫态发生期,即我们知道了前一虫态的发生 期,加上期距天数,就能测报后一虫态的发生期。 长期预测中,主要是根据舞毒蛾发生规律进行预测,我们掌握了其不同虫 态和虫龄时的发生期、死亡率、越冬基数,则可以进行长期预测了。
Page 4
据《中国森林昆虫》对我国发生记录的总结,舞毒蛾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北纬20° ~58° 之间,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中等地区。
Page 5
发生于为害:
幼虫主要为害叶片,该虫食量大,食性杂, 严重时可将全树叶片吃光。 该虫亚洲亚种可危害500余种寄主植物。 其中以杨、柳、榆、山楂、苹果、沙棘、 柿、杏、茶叶、水杉、云杉、落叶松、 马尾松、油松等的被害最为严重。 该虫大面积暴发时,植物叶片常被吃光,严重影响林木生长,甚至导 致树木死亡。 1974-1976年此虫在辽宁省南部大发生,将许多蚕场的栎叶食尽,杨、 柳、榆、山楂、苹果叶等也受到严重危害。 1987年山东枣庄市柿树虫株率为100%,平均虫口密度高达309头/株, 最大虫口密度竟达1634头/株,造成1987-1998年两年柿树大幅减产, 经济损失巨大。
Page 6
形态特征:
成虫雌雄异型. 雄成虫:体长约20毫米,前翅茶褐 色,有4、5条波状横带,外缘呈深 色带状,中室中央有一黑点。 雌成虫:体长约25毫米,前翅灰白 色,每两条脉纹间有一个黑褐色斑 点。腹末有黄褐色毛丛。
Page 7
形态特征:
卵:圆形稍扁,直径1.3毫米,初 产为杏黄色,数百粒至上千粒产在 一起成卵块,其上覆盖有很厚的黄 褐色绒毛 幼虫:老熟时体长50-70毫米,头 黄褐色有八字形黑色纹。前胸至腹 部第二节的毛瘤为蓝色,腹部第三 -九节的7对毛瘤为红色。 蛹:体长19~34mm,雌蛹大,雄 蛹小。体色红褐或黑褐色,被有锈 黄色毛丛。
Page 13
谢谢观赏 请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
Page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