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毒蛾简介
延安市安塞区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

延安市安塞区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舞毒蛾是一种高度破坏性的农业害虫,常常被称为“农田上的飞虫杀手”。
在延安市安塞区,舞毒蛾的发生情况比较普遍,严重危害农田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对于舞毒蛾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舞毒蛾是一种寄主广泛的害虫,能够危害多种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黄豆等。
它主要以飞行和寻找食物的方式侵袭农田,对作物叶片、花朵和果实进行啮食,导致植株生长迟缓,严重的话甚至可导致作物死亡。
而且,由于舞毒蛾的寄主范围广泛,不同作物之间的轮作也无法有效地阻止舞毒蛾的传播和扩散,给农作物种植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针对延安市安塞区舞毒蛾的发生情况,政府和农业科研单位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加强对舞毒蛾的监测和预警工作。
通过定期调查和观察,掌握舞毒蛾数量和分布的变化,及时发现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疫情,做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推广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和生物防治方法。
选择具有长效、低毒、对作物无残留的农药进行喷洒,减少对人和环境的危害。
利用天敌,如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对舞毒蛾进行有效的生物防治。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防治能力,教育他们掌握科学的防治技术和方法,提高作物的抗虫能力。
要加强农田管理,防止舞毒蛾的繁殖和传播。
包括合理的农田用地布局,减少农田间的距离,避免舞毒蛾的跨区域传播;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垃圾,减少舞毒蛾的栖息地;采用合理的种植和农业措施,如改变播种时期、调整播种密度、选择抗虫的优良品种等,以减少舞毒蛾的侵害。
延安市安塞区舞毒蛾的发生和防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政府、农民和科研单位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舞毒蛾的防治工作。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控制和减少舞毒蛾的数量和繁殖,才能保障农田的安全和作物的产量,为农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延安市安塞区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

延安市安塞区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舞毒蛾是一种昆虫,属于蛾科。
它们的幼虫会吃掉植物的叶子和茎木,严重危害农作物和森林。
近年来,舞毒蛾在中国多个地区频繁发生,给农业和林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本文将重点介绍延安市安塞区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
一、舞毒蛾的发生情况舞毒蛾是一种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昆虫,通常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
最早在中国被发现的是在2008年,但其发生范围不断扩大,已经影响了全国许多地区。
据延安市林业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安塞区的舞毒蛾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主要集中在林区和农田地带。
二、舞毒蛾的生命周期和特点舞毒蛾的生命周期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成虫翅膀展开后长约30毫米左右,身体呈扁平形状,主要以双翅舞蹈为特点,故名舞毒蛾。
幼虫期是舞毒蛾的伤害期,通常会从植物的顶端或叶子处开始啃食,逐渐覆盖植物并向其下部扩散。
幼虫身体呈淡绿色,身上有许多黑色的斑点,体长约30毫米。
它们喜欢在植物的下部或地面上结茧,这就是它们变成蛹的地方。
蛹期一般持续1-2周,成虫会在晚上飞出来寻找繁殖对象。
三、舞毒蛾的危害程度舞毒蛾的危害程度非常严重。
当幼虫大量啃食植物时,叶子变得干燥,植株易于死亡,导致农业和林业生产大幅度下降。
同时,舞毒蛾会从一个林区传播到另一个林区,进一步扩大了危害面积。
四、舞毒蛾的防治措施在安塞区进行舞毒蛾的防治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加强监测力度。
在春季和秋季时,要定期检查农作物和森林中是否有舞毒蛾的危害现象,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 加强针对性的施药。
在幼虫严重危害植物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化学防治措施。
但应注意目标药物的选择,尽量选择对舞毒蛾有较强杀虫作用且对环境污染小的药物。
3.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要加强对森林和农田的生态建设,提高森林和农田的生态系统稳定性,享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
4.利用天敌放生。
构建天敌生态系统,使木虱天敌等能够适应该地区的环境和需求,有效控制舞毒蛾。
总之,舞毒蛾的防治要依据本地防治实际情况而制定,注重预防和综合治理的原则,有效地保护森林、农业生产。
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

舞毒蛾的发生及防治舞毒蛾属鳞翅目夜蛾总科毒蛾科舞毒蛾属,别名秋千毛虫、苹果毒蛾、柿毛虫。
是一种食性广谱的食叶害虫,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区。
幼虫主要为害叶片,主要危害杨、柳、桑、苹果、柿、梨、桃、杏、山楂、械、云杉、落叶松、樟子松、油松、红松等500多种植物。
该虫食量大。
食性杂,严重时可将全树叶片吃光。
现将舞毒蛾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1形态特征1.1成虫雌雄异型,雄蛾体长16吨1mm,翅展37~54rnm,前翅灰褐色或褐色,有深色锯齿状横线。
中室中央有1个黑褐色点,横脉上有一弯曲形黑褐色纹,前后翅反面呈黄褐色。
雌蛾体长22~3~,翅展58啊0mm,前翅黄白色,中室横脉明显具有1个“<”形黑色褐纹,其他斑纹与雄蛾近似,前后翅外缘每两脉间有1个黑褐色斑点。
雌蛾腹部肥大,末端着生黄褐色毛丛。
1.2卵舞毒蛾的卵呈圆形,两侧稍扁,直径1 3mm,初期为杏黄色,以后转为褐色,卵粒密集成一卵块,上被黄褐色绒毛。
1.3幼虫舞毒蛾1龄幼虫头宽0.5Ⅱ1111,体黑褐色,刚毛长,刚毛中间具有呈泡状扩大样的毛,称为“风帆”.是减轻体重、易被风吹扩散的构造。
2龄幼虫头宽1衄,黑色,体黑褐色,胸腹部显现出2块黄色斑纹。
3龄幼虫头宽1.8mm.黑灰色.胸、腹部花纹增多。
4龄幼虫头宽3mⅡI,褐色。
头部出现明显2条黑斑纹。
5龄幼虫头宽4.4nm,黄褐色,虫体花纹与4龄近似。
6龄和7龄幼虫头宽5_3咱.Omm,头部淡褐色。
散生黑点,“八”字形黑色斑纹宽大,背线灰黄色,亚背线、气门上线及气门下线部位各体节均有毛瘤,共排6纵列,背面2列毛瘤色泽鲜艳,前5对蓝色。
后7对为红色。
1.4蛹体长19~34mm,雌蛹大,雄蛹小,体红褐色或黑褐色,被有锈黄色毛丛。
2发生规律舞毒蛾1年发生1代,8月至翌年4月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内越冬,幼虫及蛹期较短,4月下旬或5月上旬幼虫孵化,孵化的早晚同卵块所在地的温度有关。
舞毒蛾

Page 8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石块缝隙或树干背面洼裂处越冬,寄主发芽时开始孵 化,初孵幼虫白天多群栖叶背面,夜间取食叶片成孔洞,受震动后吐丝下 垂借风力传播,故又称秋千毛虫。2龄后分散取食,白天栖息树杈、树皮缝 或树下石块下,傍晚上树取食,天亮时又爬到隐蔽场所。 幼虫期约60天,5~6月为害最重,6月中下旬陆续老熟,爬到隐蔽处结茧化 蛹。蛹期10~15天,成虫7月大量羽化。 成虫有趋光性,雄虫活泼,白天飞舞于树冠间。雌虫很少飞舞,能释放性 外线激素引诱雄蛾来交配,交尾后产卵,多产在树枝干阴面。 每雌可产卵1~2块,每块数百粒,上覆雌蛾腹末的黄褐鳞毛,卵在树上多 产于枝干的阴面,来年5月间越冬卵孵化,初孵幼虫有群集为害习性,长大 后分散为害。为害至7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在树干洼裂地方、枝杈、枯叶 等处结茧化蛹。
Page 3
根据其地理分布和生物学习性,目前被分为 3个亚种: 亚洲亚种Lymantria dispar asiatica 可危害约 500 种寄主植物,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部分 地区。 日本亚种L. d. japonica 主要分布于日本的本州、四国、九州及北海道的南部和 西部地区。 欧洲亚种L. d. dispar 可为害250种寄主植物,主要分布于欧洲,1869 年由欧 洲传入美国。
Page 11
预测与预报方法:
舞毒蛾发生量调查方法
1、卵及卵块调查法 由于舞毒蛾每头雌蛾产卵块1-2块,且位置相对较固 定,易于发现,同时卵期长达9个月左右,所以一般将卵和卵块作为调查的 重点。 2、幼虫期调查方法 幼虫期调查相对较为困难,应在踏查的基础上,设立 固定标准地与临时标准地进行调查。 3、成虫期调查方法 根据舞毒蛾成虫具有强的趋光性,因此可以利用黑光 灯、双波灯、频振灯等对舞毒蛾发生期和发生量进行预测预报。
苹果舞毒蛾

对雌蛾分泌的性外激素反应敏感,雌蛾体肥大,不 善飞;成虫有趋光性。
幼虫共6-7龄,初孵幼虫白天多群栖叶背面,夜 间取食叶片成孔洞,受震动后吐丝下垂借风力传播, 2龄后分散取食,白天栖息树杈、树皮缝或树下石 块下,傍晚上树取食,天亮时又爬到隐蔽场所。
幼虫老熟后,多在大白天隐藏的场所化蛹。 舞毒蛾的天敌有近200种,常见的有西玛拉亚
毒蛾类
一、舞毒蛾 又称大毒蛾、秋千虫、柿毛虫。鳞翅目、毒蛾科。 (一)、危害
舞毒蛾食性杂,寄主植物有200多种,主要危害苹果、梨、 桃、李、杏、梅、樱桃、山楂等果树。幼虫食害叶片,严重时 叶片被食成网眼,甚至将全树叶片食光,肯食幼果果皮,伤口 形成木栓化,影响质量。
(二)、形态特征 成虫:雌雄异型。雄体长18至20毫米,茶褐色,前翅 有4至5条深褐色波状纹,中室中央有1黑褐色圆斑, 头部棕黄色,复眼褐色,触角羽毛状。 雌体:长25至28毫米,翅展70至75毫米,触角节状, 前翅上的横线与斑纹同雄相似,为暗褐色,腹部肥大, 末端密生黄褐色鳞毛。
25%灭幼脲3号1500倍、2.5%溴氰菊酯乳剂 、 1.8%阿维菌素类4000倍液 、1.2%苦·烟乳油 1000倍液喷洒树冠杀死幼虫。 (4)利用黑光灯和性诱剂诱杀成虫。 (5)保护天敌。
聚瘤姬蜂、舞毒蛾黑瘤姬蜂、舞毒蛾卵平腹小峰、 核多角体病毒 、梳胫饰腹寄蝇、毒蛾绒茧蜂 、 山雀等,对控制治方法
(1)秋、冬或早春刮下卵块,集中烧毁。 (2)喷洒舞毒蛾核多角体病毒悬液(舞毒蛾感病毒 的死虫体∶水=1∶5000倍)。 (3)5月幼虫期,喷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 20%除虫咪4000-5000倍,40%乐果乳剂1000倍 液等杀死幼虫。
卵:圆形或卵:圆形,灰黄色,有光泽。卵块大, 每卵块有数百粒至数千粒。 幼虫:体长50至70毫米,头黄褐色,正面有“八” 字形黑纹。体黑褐色,背面有两排较大的瘤状突 起,前五对黑色,后六对红色。各突起上生有许 多黄褐色长毛,体毛有毒,触及皮肤有痛痒感。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1. 引言1.1 舞毒蛾的危害性舞毒蛾是一种昆虫害虫,主要危害森林、果园和农田作物。
其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农作物的危害:舞毒蛾的幼虫以叶片为食,会造成作物叶片被啃食、凋谢,影响光合作用,导致作物生长发育受阻,产量减少。
2. 对果树的危害:舞毒蛾喜欢啃食果实,导致果实质量下降,外观变差,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果实腐烂,影响果树的产量和品质。
3. 对森林的危害:舞毒蛾在森林中大量繁殖,会对森林树木造成严重破坏,影响森林生态平衡,甚至导致森林火灾的发生。
及早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控制舞毒蛾的危害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舞毒蛾的生物特性及采取合理的防治方法,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其对农作物、果树和森林的危害。
舞毒蛾的危害性不容忽视,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来应对。
1.2 舞毒蛾的生命周期舞毒蛾是一种对农业生产具有严重危害的害虫,其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舞毒蛾的卵呈扁平椭圆形,通常呈黄色至橙黄色,卵壳上具有网状纹理。
幼虫是舞毒蛾的主要危害阶段,幼虫体长约2-3厘米,身体呈纺锤形,表面有细毛,颜色从浅绿到深绿不等。
蛹是幼虫变态成成虫的中间阶段,蛹通常埋在土壤中,呈棕色或褐色。
成虫是舞毒蛾的繁殖阶段,成虫体长约2-3厘米,翅膀呈白色带灰色斑纹,具有强烈的飞行能力。
舞毒蛾的生命周期通常在温暖的季节内完成,其繁殖速度较快,一年内可发生多代。
幼虫主要以植物叶片为食,造成植物叶片被啃食、叶面被蛀、叶缘被损等症状,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及时了解舞毒蛾的生命周期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减轻其危害、保护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2. 正文2.1 舞毒蛾的生物特性舞毒蛾(又称舞蛾、玉米螟)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主要危害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
舞毒蛾成虫体长约2厘米,翅展约3-4厘米,前翅灰白色,有深棕色斑纹,后翅呈乳白色。
舞毒蛾幼虫是害虫的主要阶段,幼虫体长约2-3厘米,呈粉红色或绿色,头部较大,有黑色斑点。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舞毒蛾是一种对农作物危害较大的害虫,其幼虫以农作物的叶子、茎和果实为食,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对舞毒蛾进行有效的综合防治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舞毒蛾是一种昆虫,成虫体长约2~3厘米,前翅呈灰褐色带有深色斑点,后翅呈灰色透明。
成虫主要在夜间活动,喜欢采食植物的花蜜。
雌虫产卵在适宜的环境中约为10~15天,产卵期长达2~4月。
舞毒蛾幼虫是其为害农作物的主要形态,幼虫体色以灰褐色为主,头部较小,身体呈圆柱形,有条纹,以茎叶等植物为食,造成叶片被啃食,病斑较大。
幼虫期约为30~40天,然后通过蛹期转变为成虫。
舞毒蛾主要以玉米、水稻、棉花等作物为食,对这些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其繁殖速度快,易于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因此是一种难以控制的害虫。
二、舞毒蛾的生态特性舞毒蛾对生长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适宜的温湿度是其大量繁殖的主要条件。
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舞毒蛾的生长发育速度加快,繁殖能力增强。
舞毒蛾还具有一定的避敌能力,对一些常见的农药具有一定的耐药性。
舞毒蛾主要在春夏季节繁殖,成虫多在晚间活动,对农作物造成危害。
在繁殖期内,舞毒蛾会选择适宜的农作物进行产卵,使得农作物容易受到其为害。
三、综合防治技术针对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特性,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治技术进行控制其数量,减小对农作物的危害。
综合防治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
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或病原等生物资源进行防治害虫的一种技术手段。
对于舞毒蛾的生物防治,可以选择其天敌和寄生虫进行防治。
天敌中的天敌有蜂、蝇、蜘蛛等昆虫,它们能够捕食舞毒蛾的卵和幼虫,减少舞毒蛾的数量。
通过增加这些天敌的数量,可以有效地控制舞毒蛾的数量,减小其对农作物的危害。
一些寄生虫也对舞毒蛾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寄生虫能够寄生于舞毒蛾的幼虫体内,引起其死亡,从而减少害虫的数量。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1. 引言1.1 舞毒蛾的概述舞毒蛾(Helicoverpa armigera)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属于鳞翅目昆虫。
成虫翅展约35-40毫米,翅膀呈棕色或深灰褐色,前翅中间有一条宽阔的暗色横带。
幼虫体色变化多样,通常为淡黄色或绿色,并具有多条黑色斑纹。
舞毒蛾是一种多食性害虫,主要危害棉花、大豆、玉米、番茄、辣椒等农作物,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舞毒蛾的寿命大约为30-40天,雌虫寿命略长于雄虫。
它们主要以花粉和花蜜为食,雌虫在交尾后会产下数百个卵,卵期一般为3-5天。
幼虫孵化后便以植物叶片为食物,并在约3-4周内完成五龄幼虫期,然后会蛹化为蛹。
舞毒蛾每年可进行多代,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更有利于其繁殖和生长。
由于舞毒蛾繁殖速度快、危害广泛,对农作物的影响严重,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接下来将详细介绍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各种防治方法。
1.2 危害及传播途径舞毒蛾又称为玉米舞蹈虫,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昆虫害虫。
其主要危害对象为玉米、水稻、棉花等农作物,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舞毒蛾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行扩散和卵、幼虫附着于工具、运输工具、农作物等进行传播。
舞毒蛾卵在适宜条件下孵化成幼虫,幼虫进入宿主植物内部取食,造成植物叶片被啃食、叶脉变黄枯萎,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舞毒蛾还会引起玉米穗部变形、发育不良,最终导致减产甚至死亡。
传播途径的扩散使得舞毒蛾的危害范围逐渐扩大,给农作物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对于控制舞毒蛾的危害至关重要。
2. 正文2.1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舞毒蛾(Scientific Name: 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主要危害蔬菜、水稻、棉花等作物,范围遍及全球各地。
舞毒蛾成虫体长约20-30毫米,翅展70-100毫米,前翅灰褐色,带有深色或淡色纵纹;后翅较为透明。
其幼虫多为灰白色或淡绿色,头部较小,身体有直纹和点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鉴别
7.2 卵块的鉴别 • 栎毒蛾、模毒蛾和木毒蛾卵块的形态和位置有不同。 根据观察或资料介绍, 模毒蛾一般产在树干缝隙或树皮鳞片下; 栎毒蛾卵块薄、形状不规则;
木毒蛾卵块茧状。
7 鉴别
7.3 成虫的鉴别 1 前翅底色白色………………………………..................2 前翅底色非白色……………………………................. 3 2 前翅横线深锯齿形……………………….............模毒蛾 前翅横线深非锯齿形…………………….............栎毒蛾 3 后翅黄棕色……………………………….............舞毒蛾 后翅非黄棕色,前缘色深……………….............木毒蛾
2 生物学
• 2龄以后白天潜伏在落叶及树上的枯叶内或树 皮缝隙里等隐蔽处,一般黄昏后出来危害。 • 后期幼虫食叶量大,有较强的爬行转移危害能 力,能吃光老、嫩树叶。 • 幼虫历期1.5月。雄幼虫5龄,雌幼虫6龄,若 食物不良,可出现7龄幼虫。 • 6月中旬幼虫老熟,于枝、叶间,树干裂缝处、 石块下,树洞里吐少量丝缠固其身化蛹。6月 下旬至7月上旬化蛹最多。蛹期12-17天。
7 鉴别
7.1 舞毒蛾的形态特征 幼虫: • 老熟时体长约50~70毫米,头黄褐色有八字形黑色纹, 体黑褐色。背线与亚背线黄褐色。前胸至腹部第2节的 毛瘤为蓝色,腹部第3~8节的6对毛瘤为红色。 蛹: • 体长20~26毫米,纺锤形,红褐色。体表在原幼虫毛瘤 处生有黄色短毛。臀棘末端钩状突起。
2 生物学
舞毒蛾生活史示意图
2 生物学
• 该虫1年1代。 • 北京地区舞毒蛾卵期较长,从8月至翌年4月, 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内越冬。 • 4月下旬或5月上旬幼虫孵化,孵化的早晚同卵 块所在地点的温暖程度有关。 • 幼虫孵化后群集在原卵块上,气温转暖时上树 取食幼芽,以后蚕食叶片。 • 因刚毛中间具有呈泡状扩大的毛,因此1龄幼 虫能借助风力飘移很远,可达1 英里。
•
体长约20毫米,前翅茶褐色,有4、5条波状横带,外缘 呈深色带状,中室中央有一黑点。 触角干棕黄色,栉齿褐色;下唇须棕黄色,外侧褐色; 头部棕黄色,胸部、腹部和足褐棕色;体下面棕黄色。 前翅浅黄色布褐棕色鳞;基线为二个黑褐色点;亚基线 黑褐色;内线黑褐色,波浪形;中室中央有一黑点;横 脉纹黑褐色;中线为黑褐色晕带;外线黑褐色,锯齿状 折曲;亚端线黑褐色与外线并行;亚端线以外色较浓; 端线为一条黑褐色细线;缘毛棕黄色与黑色相间。 后翅黄棕色,横脉纹和外缘色暗;缘毛棕黄色。前、后 翅反面棕黄色,横脉纹和外缘色暗。
舞毒蛾简介
1 舞毒蛾的名称与分类地位
鳞翅目Lepidoptera 毒蛾科Lymantriidae 毒蛾属Lymantria 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
1 舞毒蛾的名称与分类地位
根据其地理分布和生物学习性,目前被分为 3个亚种: • 亚洲亚种Lymantria dispar asiatica
7 鉴别
7.1 舞毒蛾的形态特征 雄成虫:
•
雄外生殖器钩形突细 长,弯曲;抱器瓣宽, 末端有一指状背侧突; 囊形凸宽大,三成虫:
• • • • •
体长约25毫米,翅黄白色微带棕色,斑纹同雄蛾。 前翅灰白色,每两条脉纹间有一个黑褐色斑点。 后翅横脉纹与亚端线棕色,缘毛黄白色,有棕黑色点。 腹末有黄褐色毛丛。 卵: 扁圆形,直径约1.3毫米,初产为杏黄色,后变为紫褐 色。数百粒至上千粒产在一起成卵块,其上覆盖有很厚 的黄褐色绒毛。
雌成虫能飞翔,可危害约 500 种寄主植物,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部分地区。
• 日本亚种L. d. japonica
雌成虫也能够飞翔,主要分布于日本的本州、四国、九州及北海道的南部和西部地区。
• 欧洲亚种L. d. dispar
雌成虫不能飞翔,可为害250种寄主植物,主要分布于欧洲,1869 年由欧洲传入美国。
4 危害
关于暴发周期问题 • 周期性暴发说法 猖獗发生周期大约为8年,即准备1年,增殖2~3 年,猖獗期2~3年,衰亡期2~3年。 • 评述
5 地理分布
5.1 总体情况
该虫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部分地区。
5 地理分布
5.2 我国分布文献记录 据《中国森林昆虫》对我国发生记录的总结,舞 毒蛾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北纬20°~58°之间,主 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及中国台湾, 主要省分是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陕西、宁夏、 甘肃、青海、新疆、河北、山西、山东、河南、 湖北、四川、贵州、江苏、台湾。
2 生物学
• 成虫自6月底开始羽化,7月中、下旬为盛期。 • 雌蛾羽化后对雄蛾有较强的引诱力,对光有一 定趋性。雄蛾较活跃,善飞,日间常在林中飞 舞。 • 交尾后,雌蛾产卵在树干或主枝上、树洞中、 石块上、屋檐下、墙壁上等处。 • 幼虫食物充足时,成虫产卵多,反之产卵少。 每头雌蛾一生产卵400-1500粒卵。
7 鉴别
中国毒蛾属常见重要种类有4种,3种是分布于 古北区和东洋区的舞毒蛾、栎毒蛾L. mathura Moore和模毒蛾L. monacha (L.),另1种是分布 于东洋区的木毒蛾L. xylina Swinhoe,4种毒蛾 的寄主都很广泛。
7 鉴别
7.1 舞毒蛾的形态特征 雄成虫:
• • •
2 生物学
3 寄主植物
• 据报道,该虫亚洲亚种可危害500余种寄主植 物。 • 其中以杨、柳、榆、山楂、苹果、沙棘、栎类、 柿、杏、桦、槭、椴、核桃、板栗、杜仲、马 桑、刺梨、火棘、茶叶、水杉、云杉、落叶松、 马尾松、油松等的被害最为严重。
4 危害
• 该虫大面积暴发时,植物叶片常被吃光,严重影 响林木生长,甚至导致树木死亡。 • 1974-1976年此虫在辽宁省南部大发生,将许多 蚕场的栎叶食尽,杨、柳、榆、山楂、苹果叶等 也受到严重危害。 • 1987年山东枣庄市柿树虫株率为100%,平均虫 口密度高达309头/株,最大虫口密度竟达1634 头/株,造成1987-1998年两年柿树大幅减产, 经济损失巨大。 • 1996-1998年在黑龙江伊春地区的红星林业局等 地,相继发生大面积危害。
7 鉴别
7.4 幼虫的鉴别 1 体背中央有成对蓝黑色毛瘤…………………………… 2 体背中央无成对蓝黑色毛瘤…………………………… 3 2 体背中央有5对蓝黑色毛瘤;后6对为红色毛瘤;体红褐 色或黑褐色,被褐黄毛……………………………舞毒蛾 仅腹部第1~2节各有1对蓝黑色毛瘤;体灰白色具大量黑 色斑或黄色具大量黑色斑…………………………木毒蛾 3 体斑纹不明显,黑褐色布白色细斑纹,前胸背板白色无 条纹,第5腹节有八字纹,气门线黑色,气门下线灰色 ….………………………………......………………栎毒蛾 体具明显的斑纹,体白灰色或黄绿色具深棕色和黑色斑 纹和纵带;毛瘤橙色、橙红色和浅黄色…………模毒蛾
5 地理分布
5.3 国家林业 部门监测结 果 2008年共发 生533万亩, 主要分布于 黑龙江、内 蒙古和辽宁 等地,吉林、 河北、山西、 甘肃、四川 和贵州等地 也有发生。
5 地理分布
5.3 国家林业部 门监测结果 2009年发生 面积减少,共 计181万亩, 主要分布于辽 宁、黑龙江、 内蒙古、吉林 和河北等地, 山西、陕西、 甘肃、四川和 新疆等地也有 发生。
7 鉴别
栎毒蛾雄成虫
栎毒蛾雌成虫
栎毒蛾卵块
栎毒蛾幼虫
7 鉴别
模毒蛾雄成虫
模毒蛾雌成虫
模毒蛾幼虫
7 鉴别
木毒蛾雄成虫 木毒蛾卵块
木毒蛾雌成虫
木毒蛾幼虫
8 防控
灯光和诱捕器诱杀 : 条件适宜的地区,可以利用杀虫灯和性诱剂及配套诱捕 器诱杀成虫。 病毒防治 : 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环境和其他生物安全,舞毒蛾 幼虫感病后外表柔软,易弯曲,身体破裂,流出乳白色 或褐色的液体,病毒通过感病个体的粪便、唾液和病死 虫体液污染叶片等昆虫食物感染其它健康舞毒蛾形成流 行病,并通过雨水、风和鸟类等天敌使病毒在林间自然 传播,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仿生药剂防治 : 灭幼脲类药剂对天敌相对安全,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