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毒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舞毒蛾的生活习性及其防治

第38卷第4期吉 林 林 业 科 技V ol 138 N o 142009年7月J I LI N FORESTRY SCIE NCE AND TECH NO LOGYJuly 12009文章编号:1005-7129(2009)04-0055-02 中图分类号:S76313 文献标识码:B舞毒蛾的生活习性及其防治李 丽1,邓志刚2,毛洪捷2(11梅河口市城市建设征费办公室,吉林通化 135000;21通化市城市绿化管理处,吉林通化 134001)摘要:舞毒蛾是园林植物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
本文介绍了舞毒蛾的生活习性及形态特征,提出了防治方法。
关键词:舞毒蛾;形态特征;防治方法收稿日期:2009-06-11作者简介:李丽(1970-),女,吉林梅河口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绿化工作1 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 )属鳞翅目毒蛾科,别名:秋千毛虫、柿毛虫、松针黄毒蛾。
分布广,食性杂,为世界性害虫。
主要危害海棠、稠李、、榆、桦、云杉、刺槐、山楂、苹果等500多种植物。
幼虫蚕食叶片,严重时能吃光树叶,妨碍树木生长,影响观赏效果。
1形态特征1.1成虫雌雄异型。
雄虫体长15~20mm ,翅展45~47mm ,茶褐色,头黄褐色,触角羽毛状黄褐色,干背侧灰白色。
前翅有4~5条浓褐色波状横纹,中室中央有一黑褐圆斑。
后翅色较淡,外缘色较浓成带状。
雌虫体长25~30mm ,翅展70mm 左右,乳白色,触角栉齿状,黑色,前翅上的横线和斑纹与雄虫相似,为褐色。
后翅近外缘有一褐色波状纹,外缘有7、8个褐色斑点,腹部肥大,末端密生黄褐色毛丛。
1.2卵近球形,直径019~113mm ,初为黄褐色,后变紫褐色,略有光泽。
卵块成椭圆形,表面被有黄褐色或黄棕色绒毛。
1.3幼虫体长50~70mm ,初龄幼虫灰黄色,后变为深褐色,头部黄褐色,正面有深色“八”字形黑纹明显;幼虫胴部背面有两排对生的毛瘤,前5对为蓝色,后6对为红色,其上均有黑点,瘤上生有红黑色短毛;各节两侧均有毛瘤,上生有黑色与黄白长毛;第6、7腹节背中央各有一红色柱状毒腺为翻缩腺。
栗产区舞毒蛾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

栗产区舞毒蛾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贾云霞【期刊名称】《河北果树》【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2页(P52-53)【作者】贾云霞【作者单位】河北省遵化市林业局 064200【正文语种】中文舞毒蛾,鳞翅目毒蛾科,又名秋千毛虫、苹果毒蛾、柿毛虫。
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中、西北等地均有分布。
舞毒蛾的幼虫主要危害叶片,几周内可把树叶吃光,是危害板栗的主要害虫之一。
1.1 雄成虫体长约20mm,前翅茶褐色,有4、5条波状横带,外缘呈深色带状,中室中央有一黑点。
1.2 雌虫体长约25mm,前翅灰白色,前翅上斑纹与雄虫相似。
腹末有黄褐色鳞毛。
1.3 卵圆形稍扁,0.9~1.3mm,其上覆盖有很厚的黄褐色绒毛。
1.4 幼虫老熟时体长50~70mm,头黄褐色,有八字形黑色纹。
胴部背面灰黑色,背线黄褐,腹面暗红色,胸、腹足暗红色。
1.5 蛹体长19~24mm,雌蛹大,雄蛹小。
体色红褐或黑褐色,被有锈黄色毛丛。
主要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内越冬,翌年5月上旬幼虫开始孵化。
初孵幼虫白天多群栖于叶背面,夜间取食叶片,受震动后吐丝下垂借风力传播,故又称秋千毛虫。
幼虫历期较长,一般在1.5个月左右。
7月上旬开始化蛹,蛹期12~17d,主要在树枝叶间、树皮缝、树干裂缝处、石块下。
8月份为羽化期,因为羽化后的雄成虫在日间常常成群飞舞,故称之为“舞毒蛾”。
雌虫笨重,很少飞舞,能释放性外激素引诱雄蛾来交配,羽化后2~3d即可交尾产卵,多产在枝、干阴面。
每雌可产卵1~2块,平均产卵量为750粒,大发生时最高产卵量可达1000粒。
大约1个月内幼虫在卵内完全形成,然后停止发育,进入滞育期。
卵期长达9个月。
舞毒蛾雌、雄成虫均有强烈的趋光性,雄成虫有较强的趋化性。
3.1 清园春季芽体萌动前,对园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清园。
铲除杂草,进行整枝修剪,剪除枯枝、残枝、病虫害枝,并集中烧毁。
3.2 人工采集卵块烧毁卵一般大量集中于石崖下、树干、主枝等处,卵期长达9个月,人工采集卵块并集中销毁。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1. 引言1.1 舞毒蛾的危害性舞毒蛾是一种昆虫害虫,主要危害森林、果园和农田作物。
其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农作物的危害:舞毒蛾的幼虫以叶片为食,会造成作物叶片被啃食、凋谢,影响光合作用,导致作物生长发育受阻,产量减少。
2. 对果树的危害:舞毒蛾喜欢啃食果实,导致果实质量下降,外观变差,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果实腐烂,影响果树的产量和品质。
3. 对森林的危害:舞毒蛾在森林中大量繁殖,会对森林树木造成严重破坏,影响森林生态平衡,甚至导致森林火灾的发生。
及早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控制舞毒蛾的危害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舞毒蛾的生物特性及采取合理的防治方法,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其对农作物、果树和森林的危害。
舞毒蛾的危害性不容忽视,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来应对。
1.2 舞毒蛾的生命周期舞毒蛾是一种对农业生产具有严重危害的害虫,其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舞毒蛾的卵呈扁平椭圆形,通常呈黄色至橙黄色,卵壳上具有网状纹理。
幼虫是舞毒蛾的主要危害阶段,幼虫体长约2-3厘米,身体呈纺锤形,表面有细毛,颜色从浅绿到深绿不等。
蛹是幼虫变态成成虫的中间阶段,蛹通常埋在土壤中,呈棕色或褐色。
成虫是舞毒蛾的繁殖阶段,成虫体长约2-3厘米,翅膀呈白色带灰色斑纹,具有强烈的飞行能力。
舞毒蛾的生命周期通常在温暖的季节内完成,其繁殖速度较快,一年内可发生多代。
幼虫主要以植物叶片为食,造成植物叶片被啃食、叶面被蛀、叶缘被损等症状,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及时了解舞毒蛾的生命周期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减轻其危害、保护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2. 正文2.1 舞毒蛾的生物特性舞毒蛾(又称舞蛾、玉米螟)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主要危害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
舞毒蛾成虫体长约2厘米,翅展约3-4厘米,前翅灰白色,有深棕色斑纹,后翅呈乳白色。
舞毒蛾幼虫是害虫的主要阶段,幼虫体长约2-3厘米,呈粉红色或绿色,头部较大,有黑色斑点。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舞毒蛾是一种对农作物危害较大的害虫,其幼虫以农作物的叶子、茎和果实为食,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对舞毒蛾进行有效的综合防治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舞毒蛾是一种昆虫,成虫体长约2~3厘米,前翅呈灰褐色带有深色斑点,后翅呈灰色透明。
成虫主要在夜间活动,喜欢采食植物的花蜜。
雌虫产卵在适宜的环境中约为10~15天,产卵期长达2~4月。
舞毒蛾幼虫是其为害农作物的主要形态,幼虫体色以灰褐色为主,头部较小,身体呈圆柱形,有条纹,以茎叶等植物为食,造成叶片被啃食,病斑较大。
幼虫期约为30~40天,然后通过蛹期转变为成虫。
舞毒蛾主要以玉米、水稻、棉花等作物为食,对这些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其繁殖速度快,易于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因此是一种难以控制的害虫。
二、舞毒蛾的生态特性舞毒蛾对生长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适宜的温湿度是其大量繁殖的主要条件。
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舞毒蛾的生长发育速度加快,繁殖能力增强。
舞毒蛾还具有一定的避敌能力,对一些常见的农药具有一定的耐药性。
舞毒蛾主要在春夏季节繁殖,成虫多在晚间活动,对农作物造成危害。
在繁殖期内,舞毒蛾会选择适宜的农作物进行产卵,使得农作物容易受到其为害。
三、综合防治技术针对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特性,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治技术进行控制其数量,减小对农作物的危害。
综合防治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
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或病原等生物资源进行防治害虫的一种技术手段。
对于舞毒蛾的生物防治,可以选择其天敌和寄生虫进行防治。
天敌中的天敌有蜂、蝇、蜘蛛等昆虫,它们能够捕食舞毒蛾的卵和幼虫,减少舞毒蛾的数量。
通过增加这些天敌的数量,可以有效地控制舞毒蛾的数量,减小其对农作物的危害。
一些寄生虫也对舞毒蛾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寄生虫能够寄生于舞毒蛾的幼虫体内,引起其死亡,从而减少害虫的数量。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1. 引言1.1 舞毒蛾的概述舞毒蛾(Helicoverpa armigera)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属于鳞翅目昆虫。
成虫翅展约35-40毫米,翅膀呈棕色或深灰褐色,前翅中间有一条宽阔的暗色横带。
幼虫体色变化多样,通常为淡黄色或绿色,并具有多条黑色斑纹。
舞毒蛾是一种多食性害虫,主要危害棉花、大豆、玉米、番茄、辣椒等农作物,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舞毒蛾的寿命大约为30-40天,雌虫寿命略长于雄虫。
它们主要以花粉和花蜜为食,雌虫在交尾后会产下数百个卵,卵期一般为3-5天。
幼虫孵化后便以植物叶片为食物,并在约3-4周内完成五龄幼虫期,然后会蛹化为蛹。
舞毒蛾每年可进行多代,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更有利于其繁殖和生长。
由于舞毒蛾繁殖速度快、危害广泛,对农作物的影响严重,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接下来将详细介绍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各种防治方法。
1.2 危害及传播途径舞毒蛾又称为玉米舞蹈虫,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昆虫害虫。
其主要危害对象为玉米、水稻、棉花等农作物,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舞毒蛾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行扩散和卵、幼虫附着于工具、运输工具、农作物等进行传播。
舞毒蛾卵在适宜条件下孵化成幼虫,幼虫进入宿主植物内部取食,造成植物叶片被啃食、叶脉变黄枯萎,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舞毒蛾还会引起玉米穗部变形、发育不良,最终导致减产甚至死亡。
传播途径的扩散使得舞毒蛾的危害范围逐渐扩大,给农作物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对于控制舞毒蛾的危害至关重要。
2. 正文2.1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舞毒蛾(Scientific Name: 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主要危害蔬菜、水稻、棉花等作物,范围遍及全球各地。
舞毒蛾成虫体长约20-30毫米,翅展70-100毫米,前翅灰褐色,带有深色或淡色纵纹;后翅较为透明。
其幼虫多为灰白色或淡绿色,头部较小,身体有直纹和点纹。
舞毒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繁殖迅速
由于舞毒蛾的繁殖能力极 强,它们能够在短时间内 将森林中的树叶全部啃光 ,导致树木死亡。
影响生态平衡
森林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地 ,舞毒蛾的大量繁殖会破 坏森林生态平衡,对整个 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对农作物的危害
严重的经济损失
舞毒蛾能够啃食各种农作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威胁食品安全
由于舞毒蛾的幼虫会啃食果实和种子,这些被污染的农作物可能会 对人体造成危害,威胁食品安全。
舞毒蛾的天敌包括寄生蜂、寄生蝇、 鸟类等,可以通过保护和利用天敌来 控制舞毒蛾的种群数量。
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如Bt乳剂、核多角体病 毒等来防治舞毒蛾,这些生物农药对 舞毒蛾有很好的杀伤力,同时对环境 友好,不会污染环境。
化学防治
药剂喷洒
在舞毒蛾发生严重的地区,可以 使用化学药剂如有机磷、氨基甲 酸酯类等对树干或地上进行喷洒 ,杀灭幼虫和蛹。
生命周期与繁殖
01
02
03
04
舞毒蛾的生命周期分为卵、幼 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舞毒蛾产卵于寄主植物上,通 常在叶背或枝条上。
幼虫孵化后,经过多次蜕皮, 发育为蛹,蛹经过一段时间后
羽化为成虫。
成虫繁殖能力强,一次产卵量 可达数百粒。
02
舞毒蛾的危害特点
对森林的危害
01
02
03
食量大
舞毒蛾能够大量啃食森林 中的树叶,对树木造成严 重的损害。
VS
详细描述
在生物防治实践中,通常采用释放舞毒蛾 的天敌,如寄生蜂、寄生蝇等,来控制舞 毒蛾的数量。此外,利用微生物如细菌和 病毒也对舞毒蛾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案例二:舞毒蛾的化学防治实践
总结词
舞毒蛾防治技术方案

附件5舞毒蛾防治技术方案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又名秋千毛虫、苹果毒蛾、柿毛虫,英文名Gypsy moth,属鳞翅目毒蛾科。
国内主要分布于北纬20°-58°之间,主要省份为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四川、贵州、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
该昆虫取食栎、柞、杨、柳、桦、槭、榆、椴、鹅耳枥、黄檀、山毛榉、核桃、稠李、苹果、梨、杏、樱桃、山楂、柿、桑、樟子松、红松、落叶松、云杉等500余种植物。
其中以栎、杨、柳、榆、苹果、山楂、桦受害最重。
幼虫危害叶片,严重时可将全树叶片吃光。
一、发生特点舞毒蛾一年发生1代,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内越冬。
根据其地理分布和生活特性舞毒蛾被分为亚洲型和欧洲型两种,欧洲型舞毒蛾的雌成虫没有飞翔能力,而亚洲型舞毒蛾的雌成虫则可以飞翔,有趋光性。
1龄幼虫能借助风力及自体上的“风帆"(刚毛中间泡状扩大的毛)飘移,2龄以后白天潜伏在落叶及树上的枯叶内或树皮缝内,黄昏后出来为害。
低龄幼虫受惊扰后吐丝下垂,随风在林中扩散。
雄幼虫5龄,雌幼虫6龄。
老龄幼虫有较强的爬行转移危害能力,食叶量大,严重时可将整株树叶吃光.为害至7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在树干凹裂处、枝杈、枯叶等处结茧化蛹。
7月中旬为成虫发生期,雌雄异型,雄蛾善飞翔,白天常成群在林缘飞舞。
卵多产于树枝干的阴面或其他物体的表面,每雌产卵1—2块,每1卵块有300-600粒卵,最多达1000粒,上覆雌蛾腹末的黄褐鳞毛(见附图).该虫多发生在郁闭度0。
2-0.3,没有下木的阔叶林或新砍伐的阔叶林以及植被稀少的松林中,通风透光的林缘地带危害最重,而在林层复杂、郁闭度较大的林区很少大量发生。
气候干旱有利于舞毒蛾暴发,我国舞毒蛾猖獗周期为8年左右,即准备1年,增殖期2-3年,猖獗期2-3年,衰亡期3年。
二、治理对策舞毒蛾的治理应从改善林分入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一要提高林分郁闭度,在林缘种植油松、华山松、白皮松、核桃等舞毒蛾不喜食树种。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舞毒蛾(Gypsy Moth)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它的食物来源广泛,危害严重。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是农业生产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就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详细探讨。
一、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1.外貌特征:舞毒蛾成虫体型较大,翅膀呈灰褐色,有淡色斑点;幼虫呈浅灰色,体表有一行黑色斑点;蛹呈棕色。
2.生活习性:舞毒蛾主要危害树木,特别是橡树、杨树、桦树等阔叶树;在幼虫期主要是以叶片为食,造成树木叶片凋萎、叶片面积减少,甚至全株死亡。
3.生命周期:舞毒蛾一年发生一代,成虫主要在夏季出现,交配产卵后进入蛹期,蛹经过冬季后春季羽化为成虫。
4.冬虫:舞毒蛾的卵在树皮、树干及各种植物表面产卵,卵固定在这些地方冬季经受低温和风雨的影响,成为冬季的危害源。
二、综合防治技术1.物理防治(1)采用人工捕捉的方式,即使用灯光、粘虫板等吸引成虫,然后用手工捕捉或使用粘虫板粘住成虫,达到控制数量的目的。
(2)人工清扫卵。
在冬季卵固定在树干上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人工方法清扫卵,或者用封闭的方法涂抹杀虫剂,防止卵孵化。
2.化学防治(1)对成虫进行喷洒杀虫剂,控制成虫数量,减少卵的产生。
(1)引入天敌,如天敌昆虫、鸟类等,对成虫和幼虫进行天敌防治,达到控制数量的目的。
(2)利用微生物杀灭舞毒蛾,对蛹、幼虫进行微生物防治。
4.生态防治(1)加强树木的保养,树木生长健康,对舞毒蛾抵抗能力增强。
(2)调整树木的植栽结构,增加耐干旱、抗病虫能力的树种,减少舞毒蛾的危害。
5.综合措施(1)对舞毒蛾的综合防治,需要联合使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生态防治等多种手段,形成综合防治体系,从多方面控制舞毒蛾数量。
(2)针对不同阶段的舞毒蛾,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全面控制舞毒蛾的数量。
通过对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只有了解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才能更好地进行防治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舞毒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姓名刘艳红班级10植物保护学号100703054017学科昆虫研究法舞毒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刘艳红2013年7月摘要;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 世界性害虫。
一年发生1 代, 幼虫在卵内越冬, 越冬翌年5 月孵化, 危害树木, 7 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在树干等处吐丝固定虫体化蛹, 不解茧。
7 月下旬至8 月上旬羽化, 不久开始交尾产卵。
招引天敌, 其中: 山雀、杜鹃等。
介绍了舞毒蛾的分布、危害、寄主、形态、生活史及习惯、天敌, 并提出对舞毒蛾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舞毒蛾; 分布; 生物特性; 天敌;防治对策Abstract: Gypsy moth 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 world harmful insect.A year has 1 generation, survives the winter by the young insectinthe egg, survives the winter vertical stroke year in May to hatch,harm trees, in July, middle ten days, old ripe young insect in boughand so on place spinning fixed insect body pupation, relentlesscocoon. From late July to the beginning of August emergence, soonstarts to spawn. Attracts thenatural enemy, among: Tit, cuckooand so on. In the article introduced gypsy moth's distribution, theharm, the host, the shape, the life history and the custom, thenatural enemy, and propose tussock moth's preventing andcontrolling method.Key words: Gypsy moth; Distributi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Naturalenemy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ontrol舞毒蛾 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 别名:秋千毛虫、苹果毒蛾、柿毛虫。
1、分布寄主和危害:属鳞翅目, 毒蛾科。
属世界性害虫。
在我国发生普遍, 各地均有分布。
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及欧洲和美洲。
主要在北纬 20~58度之间。
食性很广, 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区。
幼虫主要为害叶片,主要危害杨、柳、桑、苹果、柿、梨、桃、杏、山楂、槭、云杉、落叶松、樟子松、油松、红松等 500 多种植物。
该虫食量大,食性杂,严重时可将全树叶片吃光, 并且也舐食果实。
2. 形态特征2.1 成虫雌雄异型,雄蛾体长 16~21mm,翅展 37~54mm,前翅灰褐色或褐色,有深色锯齿状横线,中室中央有 1 个黑褐色点,横脉上有一弯曲形黑褐色纹,前后翅反面呈黄褐色。
雌蛾体长 22~30mm,翅展 58~80mm,前翅黄白色,中室横脉明显具有 1 个“<”形黑色褐纹,其他斑纹与雄蛾近似,前后翅外缘每两脉间有 1 个黑褐色斑点。
雌蛾腹部肥大,末端着生黄褐色毛丛。
2.2 卵舞毒蛾的卵呈圆形,两侧稍扁,直径 1.3mm,初期为杏黄色,以后转为褐色,卵粒密集成一卵块,上被黄褐色绒毛。
2.3 幼虫舞毒蛾 1 龄幼虫头宽 0.5mm,体黑褐色,刚毛长,刚毛中间具有呈泡状扩大样的毛,称为“风帆”,是减轻体重、易被风吹扩散的构造。
2 龄幼虫头宽 1mm,黑色,体黑褐色,胸腹部显现出 2 块黄色斑纹。
3 龄幼虫头宽 1.8mm,黑灰色,胸、腹部花纹增多。
4 龄幼虫头宽 3mm,褐色,头部出现明显 2 条黑斑纹。
5 龄幼虫头宽 4.4mm,黄褐色,虫体花纹与 4 龄近似。
6 龄和 7 龄幼虫头宽 5.3~6.0mm,头部淡褐色,散生黑点,“八”字形黑色斑纹宽大,背线灰黄色,亚背线、气门上线及气门下线部位各体节均有毛瘤,共排 6 纵列,背面 2 列毛瘤色泽鲜艳,前 5 对蓝色,后 7 对为红色。
2.4 蛹体长 19~34mm,梭形,红褐色,有光泽。
雌蛹大,雄蛹小,体红褐色或黑褐色,被有锈黄色毛丛。
腹节可活动。
3.生物学特性舞毒蛾 1 年发生 1 代,8 月至翌年 4 月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内越冬,幼虫及蛹期较短,4 月下旬或 5 月上旬幼虫孵化,孵化的早晚同卵块所在地的温度有关。
翌年 5月取食数种发芽时孵化, 幼虫有吃卵壳的习性,树上不残留卵块痕迹。
幼虫孵化后群集在原卵块上,气温转暖时上树取食幼芽。
1 龄幼虫能借助风力及自体上的“风帆”飘移很远,可达 1.6km。
2 龄后分散取食,白天潜伏在落叶、树杈、树皮缝或树下石块下,傍晚上树取食,天亮时又爬到隐蔽场所。
低龄幼虫受震动后吐丝下垂借风力传播,故又称秋千毛虫。
后期幼虫有较强的爬行转移危害能力,能吃光树叶。
雄虫蜕皮 5 次,雌虫蜕皮 6 次,均夜间群集树上蜕皮,幼虫期约 60d,5~6 月为害最重,6 月中下旬陆续老熟,爬到隐蔽处结茧化蛹。
6 月下旬至 7 月上旬化蛹最多,蛹期 12~17d,成虫 7 月大量羽化,7 月中下旬为盛期。
成虫有趋光性,雌蛾不大活动, 常停留在树干上,有较强的引诱力,能释放性外激素引诱雄蛾来交配,交尾后产卵,多产在树干或主枝的阴面、树洞中、石块上、屋檐下等处,雄蛾善飞翔,日间常成群在林中飞舞。
每次可产卵 1~2 块,每头雌蛾一生产卵 400~1 500粒。
每块数百粒, 上覆雌蛾腹末的黄褐鳞毛, 绒毛使卵块能忍受- 20oC 的低温和水的长期浸泡。
成虫有趋光性。
该虫多发生在郁闭度 0.2~0.3、没有下木的阔叶林或植被稀少的松林中,气候干旱有利于舞毒蛾的发生。
4.天敌昆虫中国已知舞毒蛾天敌昆虫91种,分别隶属6目19科,其中寄生昆虫55种,包括膜翅目Hymenoptera的姬蜂科Ichneumonidae、茧蜂科Braconidae、小蜂科Chalcididae、姬小蜂科Eulophidae、长尾小蜂科Torymid- e、金小蜂科Pteromalidae、跳小蜂科Encyrtidae、旋小蜂科Eupelmidae,双翅目的寄蝇科Tachinidae、麻蝇科Sarcophagidae;捕食昆虫36种,有直翅目Orthoptera的螽斯科Tettigoniidae,螳螂目Mantodea的螳螂科Mant-idae,鞘翅目Coleoptera 的步甲科Carabidae、葬甲科Si-lphidae、皮蠹科Dermestidae,异翅目Heteroptera的蝽科Pentatomidae、猎蝽科Reduviidae、姬蝽科Nabidae,以及膜翅目的蚁科Formicidae[12]。
其中,中国已知的姬蜂种类有窄腹凹眼姬蜂Casinaria tenuiventris(Gravenh-orst)、舞毒蛾黑瘤姬蜂Coccygomimus disparis(Viereck)等9种;还有部分国外寄生于舞毒蛾的姬蜂,虽然在我国有所分布,但尚未见有舞毒蛾的寄主,包括欧洲从舞毒蛾上育出的黄阿格姬蜂Agryponflaveol atum(Gravenhorst)、德国育出的镰形栉姬蜂Banchusfalcato-rius(Fabricius)等16种姬蜂。
当然除此之外,我国也有可能发现其他种类、新记录种或新种。
在寄生性昆虫中,以幼虫寄生性天敌最多,寄生率较高。
1982年,研究人员在黑龙江省桦南县孟家岗林场发现,毒蛾绒茧蜂对舞毒蛾幼虫的寄生率达15.3%~39.8%。
在山东嵛山,以舞毒蛾茧蜂为主的4种绒茧蜂的自然寄生率为32.31%。
在生态环境好的林区,前期幼虫被绒茧蜂等天敌的自然寄生率达43.8%[1,4]。
在卵寄生性天敌中,大蛾卵跳小蜂[Doencyrtuskuwanal(Howard)]对舞毒蛾卵的任何发育阶段都可寄生,而且能顺利地完成生活史,在野外,1个卵块的卵粒寄生率一般在50%以下。
舞毒蛾卵平腹小蜂[Anasta)tus disparis(Rusckka)]的寄生率平均为19%。
5.防治方法5.1 人工采集在舞毒蛾大发生的年份,舞毒蛾的卵一般大量集中在石崖下、树干、草丛等处,卵期长达 9 个月,所以容易实施人工采集并集中销毁。
也可人工采集幼虫,这种方法于小面积严重发生地块实施较好,可以控制舞毒蛾的大发生危害。
因此,必须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集中采集卵块,并及时销毁,以减少虫口密度。
采集时间应在舞毒蛾幼虫暴食期前的3~4 龄期进行。
采集幼虫法可作为采卵块方法的延伸和补充。
5.2 烟剂防治每年的 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在舞毒蛾幼虫 3 龄期左右时进行化学烟剂防治,放烟时间一般为清晨或傍晚出现逆温层时,烟点之间的距离为 7m,烟点带间的距离为 300m,如果超过 300m,则应补充辅助烟带。
在放烟时一定要按照烟剂安全操作规程操作,放烟过程中注意防火,防止引起森林火灾。
且烟剂应以生物农药为主,以降低化学农药对环境的破坏作用。
但在必要时也可以使用化学药剂紧急压低虫口密度,减轻灾害损失。
5.3 灯光诱杀及时掌握舞毒蛾羽化始期,预测羽化始盛期,并在野外利用黑光灯或频振灯配高压电网进行诱杀,出灯时以 2 台以上为 1 组,灯与灯间的距离为 500m,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在灯诱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灯具周围的空地喷洒化学杀虫剂,及时杀死诱到的各种害虫。
5.4 性引诱剂诱杀舞毒蛾成虫具有较强的趋化性,特别是对雌蛾释放出的性信息素有趋向性,根据这一特点,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舞毒蛾成虫。
性引诱剂诱杀与灯诱不同的是具有专一性,即只对舞毒蛾有效果,所以能够将其集中歼灭。
5.5 改善环境,保护天敌舞毒蛾的发生与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改善林分结构、提高环境质量、合理密植是防治该虫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从根本上控制舞毒蛾大发生的综合治理措施。
根据国内研究报道,中国舞毒蛾天敌共计 6 目 19 科 91 种,其中寄生性昆虫 57 种,姬蜂科 30 种,寄生蝇 27 种,半翅目 19种,步甲科 10 种。
卵期寄生天敌主要是大蛾卵跳小蜂;幼虫期天敌主要是绒茧蜂、寄蝇;蛹期天敌主要有舞毒蛾黑瘤姬蜂、寄蝇等。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现在已知的舞毒蛾天敌昆虫约有 30 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