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合集下载

2012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慢性腹泻分类、原因及表现

2012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慢性腹泻分类、原因及表现

慢性腹泻分类:慢性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的症状,是由于胃肠道的分泌、消化(消化食品)吸收及运动(运动食品)功能障碍,导致粪便稀薄,次数增加,病程超过2个月者,称为慢性腹泻。

临床上按解剖部位结合病因分:1.胃源性腹泻,包括胃部疾病和肠内容物或胆汁返流入胃造成的腹泻;2.肠源性腹泻,包括肠道的各种炎症如菌痢、克隆病、不全肠梗阻、肿瘤、消化不良、菌群失调、对鱼、虾过敏,食物中毒及某些腹泻药、降压药引起的腹泻;3.内分泌失常性腹泻,如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引起的腹泻;4.功能性腹泻,如情绪性腹泻、肠道易激惹综合症。

以上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中,最常见的为各种肠道感染、结肠和直肠癌,葡萄(葡萄食品)球菌肠毒素所引起的食物中毒及肠道易激惹综合症。

慢性腹泻的常见原因:1.消化系统疾病(1)胃部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术后导致的胃酸缺乏等。

(2)肠道疾病:肠结核、慢性菌痢、慢性阿米巴性痢疾及血吸虫病感染等。

(3)肠道非感染性疾病: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多发性息肉、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4)肠道肿瘤。

(5)胰腺疾病: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切除等。

(6)肝胆疾病:肝硬化、胆汁淤滞性黄疸、慢性胆囊炎及胆石症等。

2.全身性疾病(1)内分泌及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促胃液素瘤、类癌综合征、糖尿病性肠病等。

(2)其他系统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尿毒症、放射性肠炎等。

3.药物导致的腹泻:如甲状腺素、洋地黄、抗肿瘤药物、抗生素等。

4.神经功能紊乱:如肠易激综合征。

慢性腹泻临床表现:慢性腹泻是临床上常见症状。

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便稀,甚至带粘冻、脓血,持续两个月以上。

小肠病变引起腹泻的特点是腹部不适,多位于脐周,并于餐后或便前加剧,无里急后重,大便量多,色浅,次数可多可少;结肠病变引起腹泻的特点是腹部不适,位于腹部两侧或下腹,常于便后缓解或减轻,排便次数多且急,粪便量少,常含有血及黏液;直肠病变引起者常伴有里急后重。

腹泻诊断标准

腹泻诊断标准

腹泻诊断标准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以大量黏液性粪便、出现多次排便为特征,其病因千差万别,治疗方式多样,诊断标准杂乱无章。

本文旨在从诊断标准的角度出发,介绍腹泻的诊断标准,提出建议,为腹泻的治疗提供参考。

一、腹泻的定义腹泻是指大量(成团)黏液性粪便,和至少三次以上排便的情况。

根据腹泻的持续时间,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

急性腹泻持续时间在一周内;慢性腹泻持续时间在一周以上。

二、腹泻的诊断标准1、临床症状诊断腹泻的临床症状包括:大量黏液性粪便、腹痛、腹部肿胀、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引起的脱水症状等。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确定诊断。

2、检查(检验)项目腹泻的检查(检验)项目包括:血常规、腹部超声、腹腔镜检查、放射线检查、肠镜检查等。

根据检查结果,可以诊断出腹泻的类型及病因,为治疗腹泻提供依据。

3、治疗诊断治疗是诊断腹泻的最终目的,根据检查项目和临床症状,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减轻病情并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三、腹泻诊断总结腹泻的诊断标准不仅要兼顾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还要综合治疗目的考虑。

有些疾病如传染性腹泻,因其出现的症状很相似,需要进行更多的检查,以确定其真正的诊断;而慢性腹泻则更复杂,除了上述的检查项目外,还包括血液检查、胆囊放射、抗生素治疗等,因此应根据腹泻的病因和类型制定个性化的诊断标准,以求得更明确的诊断。

四、腹泻治疗建议1、服用正确药物对于腹泻,除了根据诊断结果采取治疗措施外,服用正确的药物也是非常重要的。

应根据腹泻类型,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正确药物,以更有效地治疗腹泻。

2、保持健康饮食患有腹泻的人应该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汤、稀饭、玉米等,以减轻腹泻症状,促进腹泻的痊愈。

3、加强体育锻炼适度运动可以加强肠道蠕动,以及消化吸收的功能,有助于疾病的恢复,减轻症状,促进治疗效果,是腹泻治疗中一项重要的建议。

总之,腹泻的诊断标准应该兼顾临床症状、检查结果、治疗效果三个方面,并综合考虑,以便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如此才能有效地治疗腹泻。

慢性腹泻的护理PPT课件

慢性腹泻的护理PPT课件

典型案例
1 患者:张先生,45岁,慢性腹泻病史3年 2 症状:每日排便3-5次,大便不成形,偶有腹痛 3 护理措施:饮食调整,增加纤维摄入,避免刺激性食物 4 药物治疗:遵医嘱使用止泻药和益生菌 5 心理护理:关注患者情绪,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 6 康复指导: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预防复发
护理方案
诊断和治疗
1. 诊断方法: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 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2. 治疗原则:针对病因、对症治疗、预 防并发症
3. 药物治疗:抗感染药物、止泻药物、 补液治疗等
4. 非药物治疗:饮食调整、生活方式改 变、心理治疗等
5 . 并发症处理:针对脱水、电解质紊乱、 评估
2018
营养状况:体 重增加,食欲
改善
2020
生活质量:恢 复正常生活, 提高生活质量
2022
01
02
03
04
05
症状缓解:腹 泻次数减少, 持续时间缩短
2019
心理状态:焦 虑减轻,睡眠
质量提高
2021
并发症预防:减 少感染、脱水等
并发症发生率
谢谢
慢性腹泻的护理PPT课件
目录
01. 慢性腹泻概述 02. 慢性腹泻的护理要点 03. 慢性腹泻的护理技巧 04. 慢性腹泻的护理案例分析
病因和症状
病因:感染、食物中毒、 药物反应、肠道疾病、 精神紧张等
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每 天排便次数超过3次,粪 便稀薄或水样,可能伴有 腹痛、腹胀、乏力等症状
05
药物相互作用:注意药物之 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 应
02
药物剂量:根据患者年龄、 体重和病情调整药物剂量
04
药物副作用:了解药物可能 产生的副作用,注意观察并 及时处理

慢性腹泻的诊断思路

慢性腹泻的诊断思路

慢性腹泻的诊断思路慢性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其病因多且复杂,依据病因分为肠道感染、肠道非特异性炎症、小肠吸收不良、肿瘤及功能性肠病等。

慢性腹泻的病因诊断需依据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通过正确、合理的临床思维进行综合分析,做出病因诊断。

积极治疗引起腹泻的原发疾病是慢性腹泻的基本治疗原则,通过对原发疾病的有效治疗,纠正腹泻症状。

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时排便习惯的次数,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有未消化食物,或带有黏液、脓血,常伴有腹痛、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及排便失禁等。

正常人每天通过饮水及唾液腺、胃、肠、肝、胰等分泌的消化液,有大量的液体和电解质进入小肠,并经小肠吸收。

通过回盲瓣进入结肠的液体约2L,其中90%被结肠吸收,随粪便排出体外的水分在200mL以下。

水随Na+的吸收而吸收,随C1-的分泌而分泌。

任何减少Na+、水的吸收和(或)增加C1-、水分泌的过程均可导致腹泻。

胃肠分泌亢进、炎性渗出物增多、消化不完全、吸收不良及胃肠运动过快等是发生腹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腹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诊断并不困难,关键是明确引起腹泻的病因。

依据病程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病程少于2个月者为急性腹泻,超过2个月者为慢性腹泻。

依据发病机制可分为渗出性腹泻、渗透性腹泻、分泌性腹泻、吸收不良性腹泻及胃肠运动性腹泻。

依据病因分为肠道感染、肠道非特异性炎症、小肠吸收不良、肿瘤及功能性肠病。

(1)肠道感染性疾病:如慢性痢疾(细菌性、阿米巴性)、肠结核及血吸虫病等;(2)肠道非特异性炎症:如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缺血性肠病、放射性肠炎等;(3)肿瘤:如大肠癌、结肠腺瘤病、淋巴瘤、胃泌素瘤、肠血管活性肠肽瘤及类癌等;(4)小肠吸收不良:如慢性胰腺炎、乳糖不耐受症、小肠吸收面积减少(短肠综合征、近段小肠-结肠吻合或瘘管)、惠普尔病(Whipple dis-ease)、∝-重链病、系统性硬化症及原发性小肠吸收不良(热带性口炎性腹泻、成人乳糜泻)等;(5)胃肠运动性腹泻:如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泻、甲状腺功能亢进等;(6)药源性腹泻:如由于泻剂、抗生素、降压药、乳果糖等药物引起的腹泻。

《慢性腹泻基层诊疗指南》要点

《慢性腹泻基层诊疗指南》要点

《慢性腹泻基层诊疗指南》要点慢性腹泻是指连续或反复持续3个月以上的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烂或水样,且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

慢性腹泻的病因复杂,包括消化系统疾病、营养物质吸收障碍、肠道感染、药物反应等多种因素。

对于慢性腹泻的基层诊疗,以下是一些要点。

1.详细病史采集: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腹泻病史,包括病程长短、腹泻的性质、伴随的症状等,并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用药史、既往疾病史等。

2.体格检查:医生应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查看皮肤黏膜是否有营养不良的表现,触诊腹部是否有压痛、包块等异常体征。

3.实验室检查:适当的实验室检查对于鉴别慢性腹泻的病因非常重要。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粪便常规、大便培养等。

4.病因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初步进行慢性腹泻的病因诊断。

常见的病因包括慢性感染性腹泻、功能性腹泻、肠道炎症、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5.治疗方案:根据慢性腹泻的病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感染引起的腹泻,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功能性腹泻,可采用改变饮食习惯、增加纤维摄入量、使用止泻药等措施;对于肠道炎症引起的腹泻,需使用适当的抗炎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吸收不良综合征,需根据具体的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6.营养支持:慢性腹泻患者易导致营养不良,因此在治疗的同时,应进行营养支持。

包括增加膳食中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摄入量,以及考虑使用口服或静脉营养支持。

7.随访与复查:慢性腹泻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进行定期随访和复查。

医生应定期询问患者的症状是否有改善,是否出现新的症状,并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慢性腹泻的诊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针对具体的病因进行治疗,同时进行营养支持和定期随访复查。

这些要点可以指导基层医生进行慢性腹泻的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腹泻的分级标准

腹泻的分级标准

腹泻的分级标准
腹泻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其分级标准主要依据病情的严重程度,主要分为轻度腹泻、中度腹泻、重度腹泻和持续性腹泻。

1. 轻度腹泻
轻度腹泻是指每天大便次数增加不多于3次,大便形状轻度改变,水分增加不多,没有脓血。

患者
通常没有发热、腹痛等症状,仅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加。

这种腹泻通常很快就能自行恢复,不需要特殊治疗。

2. 中度腹泻
中度腹泻的症状比轻度腹泻更严重,每天大便次数较多,可能超过5次,大便呈水样或稀糊状,可
能伴有脓血。

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发热等症状。

这种腹泻需要进行治疗,以防止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3. 重度腹泻
重度腹泻是最严重的腹泻级别,每天大便次数可能会超过10次,大便呈水样或稀糊状,可能伴有大
量脓血。

患者可能会出现高热、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甚至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这种腹泻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4. 持续性腹泻
持续性腹泻是指腹泻症状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周没有缓解。

这种腹泻可能是因为某些慢性疾病或者肠道炎症引起的,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总之,腹泻的分级标准是依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来分的,从轻度腹泻到重度腹泻症状逐渐加重。

对于不同级别的腹泻,治疗方法也不同,需要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卫生也是预防腹泻的重要措施。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慢性腹泻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慢性腹泻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慢性腹泻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一、概述(一)定义腹泻(diarrhea)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时习惯(>3次/d),粪质稀薄,含水量增加(>85%),大便可伴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

一般来说,急性腹泻病程在2~3周内,而慢性腹泻(chronic diarrhea)指病程>4周,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二)分类慢性腹泻的基本病理生理学变化是肠道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减小或分泌能力增加,导致大便粪质含水量增多,进而导致腹泻。

根据腹泻的病理生理类型不同可将腹泻分为4类:分泌性腹泻、渗出性腹泻、渗透性腹泻和动力性腹泻。

根据有无器质性病变,慢性腹泻可分为器质性腹泻和功能性腹泻。

从鉴别诊断的角度出发,慢性腹泻也可按临床特点进行分类,即水样泻、脂肪泻和炎症性腹泻。

多数腹泻是在多种因素和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三)流行病学腹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而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慢性腹泻在临床上很常见,据估计我国3%~5%的人群患过慢性腹泻。

因慢性腹泻定义以及诊断标准尚未统一,不同地区对慢性腹泻的定义也不相同,故难以针对慢性腹泻进行准确的流行病学调查。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一)病因慢性腹泻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见表1。

在慢性腹泻的病因中,大部分为功能性疾病,主要包括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IBS-D)和功能性腹泻。

表1 慢性腹泻的病因(二)发病机制正常人每24小时约有9 L水分和电解质进入小肠,其中2 L来自饮食,7 L来自消化道和肝胆胰分泌的消化液,小肠可吸收其中90%的水分,仅有1~2 L排至结肠,结肠又可吸收其中90%水分,最终仅有0.1~0.2 L水分随粪便排出。

如胃肠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粪便中水分增加,即可造成腹泻。

三、诊断、鉴别诊断与转诊(一)诊断步骤慢性腹泻的诊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判断是否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腹泻。

中医解释腹泻的原因

中医解释腹泻的原因

腹泻的原因中医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腹泻夏天很多人都贪凉,穿衣又少,饮食也不规律等,导致拉肚子的现象,其实就是医生说的腹泻。

那么腹泻到底是什么原因,中医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呢?带着这些疑问都一起来看下文吧,你会知道答案的哦。

几乎每个人都发生过腹泻的现象,严重的时候,身体会因为缺水而虚脱的呢,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腹泻呢?腹泻以大便稀薄、次数增多为特点,常伴随腹胀腹痛、恶心厌食、肠鸣矢气、疲乏无力等症状。

从中医的证候分析,脾胃气虚、脾肾阳虚、湿热蕴脾、食滞肠胃、寒湿困脾等均可引起腹泻。

脾肾阳虚证引起的腹泻多在天亮之前发生,故也称“五更泻”。

现代医学通常把腹泻病程超过两个月者称为慢性腹泻。

大肠肿瘤、肝癌、内分泌肿瘤患者常可长期间断性发生腹泻,故慢性腹泻应认真查找原因,血样便和腹泻与便秘交替常是大肠癌的表现。

大肠癌手术后常有腹泻表现,某些化疗药及放射性肠炎也可引起腹泻。

腹泻除注重病因治疗外,首先应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以及纠正酸碱平衡失调,饮食口味不可太重,应及时补充盐分,多喝水,适当增加碱性食物,防止因腹泻引起的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

不少成年人常有慢性腹泻,大便次数多,大便不成形。

有的是早晨一起床就先去厕所,吃完早饭又去厕所,便前腹痛急迫,便意难忍,便后腹痛消失,便意不尽感。

一般早上和上午大便次数较多,常因吃凉食水果、腹部受凉、精神紧张、吃韭菜喝牛奶后,腹泻加重。

许多患者病情反复、迁延难愈,病程可长达数年以上,去医院检查一般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也不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

医学将这种慢性腹泻称之为肠易激综合症,属胃肠功能性紊乱的疾病范畴。

慢性腹泻患者很痛苦,怕出门,怕出去旅游,一出门首先做的事就是上厕所,因为一有便意,非上厕所不可。

中医认为,健康的原动力不足会导致我们的脾胃功能减弱,脾气不足,脾主运化。

慢性腹泻症状:发烧、体重持续下降。

原因:压力是导致腹泻的重要原因。

解决方法:若腹泻持续,可能导致脱水。

所以要多喝水,补充水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慢性腹泻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慢性腹泻是临床上常见症状,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每日排粪量超过200g ,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病程在两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根据病因不同,临床症状呈多样化。

一、慢性腹泻的临床表现
慢性腹泻临床上常见症状,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便稀,甚至带粘冻、脓血,持续两个月以上。

小肠病变引起腹泻的特点是腹部不适,多位于脐周,并于餐后或便前加剧,无里急后重,大便量多,色浅,次数可多可少;结肠病变引起腹泻的特点是腹部不适,位于腹部两侧或下腹,常于便后缓解或减轻,排便次数多且急,粪便量少,常含有血及黏液;直肠病变引起者常伴有里急后重。

因病因不同慢性腹泻还有不同的伴随症状如腹痛、发热、消瘦、腹部肿块或消化性溃疡等。

二、慢性腹泻常见并发症
1、营养不良及维生素缺乏症:腹泻病程较长,如禁食时间过久或长期热量不足,常可引起营养不良和各种维生素缺乏症。

消化不良与营养不良可互为因果,往往造成恶性循环,导致不良后果。

维生素A 缺乏可引起干眼症及角膜软化症;维生素D 缺乏可引起手足抽搐症。

2、感染:常见有中耳炎、口角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疖肿、败血症、泌尿道感染及静脉炎等。

各种感染可能成为腹泻的病因,但也有在腹泻之后,由于全身抵抗力降低而继发感染。

迁延性腹泻或原有营养不良病儿,容易并发真菌感染,如鹅口疮、真菌性肠炎,甚至引起全身性真菌病。

3、中毒性肝炎:重型腹泻可能出现黄疸,常见于营养不良及重症败血症病儿,预后不良,故中毒性肝炎是腹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4、其他症状:如急性肾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等,如处理不当还可发生急性心力衰竭、高血钾、中毒性肠麻痹、肠出血、肠套叠等,偶可见肠穿孔和腹膜炎。

温馨提示:患儿腹泻一般常见的是稀便、水样便、蛋花样便、黄绿色便或便中有少量黏液。

每天患儿腹泻5次左右。

孩子腹泻时,如果便中带有血丝或出现血水样便、脓样便,每次便量较少,却坐在便盆不愿起来,就有可能是痢疾,或是空肠弯曲性腹泻或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腹泻,应立即就医。

原文链接:/fx/2014/0804/187402.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