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

合集下载

简述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趋势

简述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趋势

简述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趋势绘画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还有助于发展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儿童绘画更加多样化。

传统的纸笔绘画已经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现在的学前儿童绘画中经常使用电子画板、绘画软件等工具,孩子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现更加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同时,多媒体技术也提供了更多的互动性,孩子们可以通过触摸屏幕、拖拽等方式与绘画进行互动,增强了绘画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个性化发展成为学前儿童绘画的重要特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兴趣,学前儿童绘画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教师应该注重挖掘孩子的潜能,引导他们发展自己的绘画风格和表达方式。

例如,有些孩子对色彩非常敏感,可以引导他们在绘画中运用丰富的色彩;有些孩子对形状和线条的表现力较强,可以鼓励他们进行几何图形的绘画。

通过个性化培养,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自信心,让他们在绘画中找到快乐和成就感。

第三,跨学科的整合成为学前儿童绘画的新趋势。

艺术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

学前儿童绘画的发展应该与语言、数学、科学等学科相互融合,使绘画成为学习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例如,在绘画活动中可以加入对颜色、形状、大小等概念的学习,通过绘画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可以利用绘画来讲述故事、表达情感,帮助孩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跨学科的整合不仅能够提高学前儿童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注重过程而非结果的原则也日益被重视。

传统上,绘画教育更加注重作品的成果,强调技法和效果。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学前儿童绘画的过程对于他们的发展更为重要。

在绘画过程中,孩子们可以锻炼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耐心和专注力,还可以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学前班如何帮助孩子发展绘技巧

学前班如何帮助孩子发展绘技巧

学前班如何帮助孩子发展绘技巧绘画是学前儿童在艺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绘画,孩子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学前班是孩子们开始接触艺术教育的时候,那么学前班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发展绘技巧呢?一、提供良好的绘画环境学前班应提供良好的绘画环境,包括宽敞明亮的教室,美观的墙壁装饰以及富有创造力的绘画材料。

孩子们应该有足够的空间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同时需要有足够的绘画工具来实现他们的创意。

例如,提供各种颜色和形状的纸张、彩色铅笔、蜡笔、水彩等多种绘画材料,以满足孩子们不同的绘画需求和兴趣。

二、引导孩子通过绘画表达情感在学前班,老师应该引导孩子们通过绘画来表达情感。

绘画是孩子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与他人进行沟通。

老师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些主题,让他们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例如,让孩子们画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或者画自己的家人,通过绘画来展示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感受。

三、鼓励孩子发展绘画技巧在学前班中,老师应该鼓励孩子们发展绘画技巧。

绘画是一项技能,需要不断地练习和培养。

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孩子们观察事物的细节、帮助他们学习绘画的基本技巧,如调配颜色、运用不同的线条表现等,来提升他们的绘画技巧。

同时,老师还可以邀请专业绘画老师来学前班进行讲座或者示范,激发孩子们对绘画的兴趣和热爱。

四、提供合适的绘画活动学前班应该提供一系列合适的绘画活动,以帮助孩子们发展绘画技巧。

这些活动可以包括绘画比赛、主题绘画作品展览、绘画工作坊等。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可以有机会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从中学习和借鉴别人的绘画技巧。

同时,这样的活动也可以提升孩子们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五、创造机会让孩子欣赏艺术作品学前班应该创造机会,让孩子们欣赏各种艺术作品,并从中获得灵感。

这可以通过组织参观画廊、美术馆或者艺术展览来实现。

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并激发他们对绘画的兴趣和热爱。

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在了解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阶段与特点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划分人物及总共有几个阶段,陈鹤琴将学前儿童绘画能力划分为涂鸦期(1~2岁)、象征期(2~3岁)、定型期(3~7岁)、写实期(7岁以后)四个阶段。

这一知识点更多的采取客观题的方式考查,重点在于我们要掌握每个阶段的名称及其对应的年龄段,包括每个阶段的特点,能够反选阶段名称,下面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这部分的知识点。

陈鹤琴关于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观点:
第一,涂鸦期(1~2岁),分为三种表现形式:
(1)波形图,从左下方向右上方重复画弧线,而且这些线条总是略向上的;
(2)乱丝图,画着不同方向的曲线和直线;
(3)圆形图,顺时针方向画圆圈。

第二,象征期(2~3岁),分为三个阶段:
(1)普遍性的象征阶段:儿童所画具有普遍性的象征意味,圆圈可代表物,比如水果或房子,又可代表人或者是其他任何东西;
A.涂鸦期
B.象征期
C.定型期
D.写实期
E.命名期
【答案】ABCD。

如何培养幼儿的绘能力

如何培养幼儿的绘能力

如何培养幼儿的绘能力幼儿的绘画能力是他们在艺术创作中表达自我、发展想象力和观察力的重要手段。

对于幼儿的美感培养和认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幼儿早期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介绍几种方法和具体技巧,帮助幼儿发展绘画能力。

一、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观察力和想象力是绘画能力的基础,因此,教育者应针对幼儿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培养。

首先,可以通过游戏和互动的方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可以组织一些游戏活动,如找相同、找不同等,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和比较事物的特点。

同时,鼓励幼儿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并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次,可以运用故事绘本、图画资料等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教育者可以给幼儿展示一些绘画作品,然后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

同时,也可以让幼儿用图画来表达他们所看到和所听到的故事,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二、提供合适的绘画材料和环境幼儿在绘画过程中需要合适的材料和环境来进行创作。

教育者应该提供多种绘画工具和材料,如彩色铅笔、蜡笔、水彩、颜料等,以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

此外,教育者还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个安静、整洁和宽敞的绘画区域。

这个区域应该有舒适的座位、充足的光线和足够的工作空间。

同时,教育者还可以摆放一些绘画作品,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创作欲望。

三、引导幼儿进行绘画创作在幼儿绘画过程中,教育者起着引导和指导作用。

他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引导幼儿进行绘画创作。

首先,可以提供一些主题或者话题,引导幼儿进行创作。

比如,可以要求幼儿画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家庭成员或者心目中的美丽场景等。

这样的主题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

其次,教育者可以提供一些绘画技巧和方法,并示范给幼儿看。

比如,可以教幼儿如何运用不同的线条、色彩和形状来表达自己的主题。

通过示范和指导,幼儿能够更好地掌握绘画的基本技能。

最后,教育者还可以鼓励幼儿自由发挥,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情感。

他们可以提供一些问题或者提示,让幼儿用绘画来回答。

第三章 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发展阶段与特点

第三章 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发展阶段与特点
画所知而非所见44夸张式夸张式第二节第二节儿童手工制作能力儿童手工制作能力的发展的发展一玩耍阶段一玩耍阶段2244无目的享受变化的无目的享受变化的快感快感使用手掌使用手掌指尖压挖撕剪指尖压挖撕剪刀随意刀随意二直觉表现阶二直觉表现阶有意图的制作有意图的制作团搓压捏表现基本团搓压捏表现基本特征特征非理性夸大的非理性夸大的单纸折叠和剪出直单纸折叠和剪出直线弧线但幼稚粗线弧线但幼稚粗三灵活表现阶段三灵活表现阶段5577岁制作复杂喜爱的形象制作复杂喜爱的形象拉雕塑等技能出现拉雕塑等技能出现有一定的细节和特征有一定的细节和特征伴有情节场面伴有情节场面自剪自贴光滑整齐自剪自贴光滑整齐多纸折叠且立体精细多纸折叠且立体精细第三节第三节儿童美术欣赏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能力的发展生理性的直接感知阶段生理性的直接感知阶段视觉感知能力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规律和罗恩菲尔德的儿童画发展阶段比较
0-2岁:感觉运动阶段
(皮)1、模仿、客体永久性A(8-12个月)、B(12-18个月) (罗)2、美术活动的基本背景(触摸、听等感觉经验)

2-4岁:前概念期(符号功能期)
(皮)1、延迟模仿、假装游戏(与现实生活日益分离、自己身份加入 的减少、复杂性提高协调到相互)、独白




(二)直觉表现阶段(4-5岁)
有意图的制作、
团搓压捏表现基本特征、 非理性、夸大的、 单纸折叠和剪出直线弧线、 但幼稚粗糙

(三)灵活表现阶段( 5-7 岁)
制作复杂喜爱的形象、
拉、雕塑等技能出现、 有一定的细节和特征、 伴有情节场面、 自剪自贴、光滑整齐

(罗)2、涂鸦阶段:乱涂、重复性控制、非眼前的复制展现

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特点一、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定义学前儿童绘画能力指的是儿童在未接受正规美术教育之前,通过自主绘画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绘画技能和创造力。

二、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阶段1.涂鸦阶段大约在1岁左右,孩子开始抓住笔或者蜡笔乱涂乱画,这个时候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是单纯地享受着颜色和手感带来的快乐。

2.随意涂鸦阶段2-3岁左右,孩子开始有目的地进行涂鸦活动,他们会尝试用线条、点、圆等基本图形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模仿阶段3-4岁左右,孩子开始模仿周围环境中的事物进行绘制。

他们会通过观察周围事物,并尝试用简单线条勾勒出它们的形状。

4.符号化阶段4-5岁左右,孩子开始将自己所见所闻转化为符号,并用这些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例如,他们会用三角形代表房子,用圆形代表太阳等等。

三、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特点1.简单性由于孩子在学前阶段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因此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绘画作品通常都非常简单,主要由基本的线条和几何图形组成。

2.色彩鲜艳学前儿童对于颜色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用鲜艳的颜色来装饰自己的绘画作品。

3.随意性学前儿童绘画作品通常都比较随意,他们不会受到成人思维模式的限制,在创作时更加自由张扬。

4.主观性由于孩子在学前阶段还没有完全掌握客观事物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因此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绘画作品更多地反映了自己内心世界中的想法和感受。

四、影响学前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因素1.家庭环境孩子在家庭环境中接触到的事物和经历会对他们的绘画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家长可以通过给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绘画材料和创作空间,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教育方式学前儿童在接受正规美术教育之前,大部分时间都是通过自主绘画活动来进行绘画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的绘画能力发展至关重要。

老师应该采用开放性、启发性的教育方式,鼓励孩子自由创作,并及时给予积极评价和指导。

3.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绘画能力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第三章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发展阶段与特点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第三章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发展阶段与特点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第三章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发展阶段与特点1.儿童美术能力发展阶段图像能力的形成阶段(2-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尝试着通过简单的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他们开始涂鸦,但只是尚未具备图像的概念,只是进行简单和随意的线条和色彩的表现。

图像能力的发展阶段(3-4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通过各种图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图。

他们可以用简单的图像来描绘他们看见的事物,例如画出车、树等。

他们还可以通过图像的组合来表达复杂的事物和场景。

美术表现能力的综合阶段(4-6岁):在这个阶段,儿童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美感和审美标准。

他们开始尝试用多种材料和技巧来进行绘画创作,并且能够进行一定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2.儿童美术能力的特点(1)感知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在美术活动中通过观察、辨别和区分事物的特征,逐渐形成对事物的感知能力。

他们能够观察到事物的外形、颜色、纹理等特征,并通过绘画的形式来表达。

(2)想象和构思的能力:学前儿童的想象和构思能力是美术创作的基础。

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创造出新的形象和场景,并通过绘画的形式来表达出来。

他们的创作具有很强的个性化和独特性。

(3)表现能力的特点:学前儿童在美术创作中,表现能力主要表现在对线条、色彩、形状和空间的运用上。

他们能够通过简单的线条和色彩的组合来表达事物的形态,能够通过透视和立体的表现来构建空间的感觉。

(4)语言表达与绘画表达的结合:学前儿童的表达方式主要是通过语言和绘画来进行的。

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过语言来解释和描述自己绘画作品中的内容。

(5)情感表达与审美情趣培养:学前儿童在美术活动中,能够借助绘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同时,通过赏析和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以上是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发展阶段与特点的简要介绍。

儿童在学前阶段的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儿童的能力发展特点,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设计相应的美术教学活动,帮助儿童全面发展他们的美术能力。

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学前儿童的绘画能力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线条阶段(2-3岁):儿童开始掌握持笔的动作,能够画出
简单的线条,如横线、竖线、曲线等。

2. 图形阶段(3-4岁):儿童能够画出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
如圆、方、三角形等,并且能够使用几种颜色进行着色。

3. 拼贴阶段(4-5岁):儿童开始探索不同的材料和工具,可
以通过剪纸、折纸等方式进行拼贴创作,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和创造力。

4. 意象阶段(5-6岁):儿童开始通过自由绘画表达内心的想
法和感受,能够画出有代表性的人物、动物等形象,增强观察力和想象力。

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特点包括:
1. 呈现儿童特有的形象和表现方式: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常常具有夸张、变形等特点,他们可能将人物画得很大或很小,线条可能不够流畅,但这些特点正是他们表达个性和情感的方式。

2. 注重绘画的过程而非结果:学前儿童在绘画过程中更注重自己的动手实践和探索,对于最后的绘画结果可能并不太在意,他们更享受表达自己的过程。

3. 表达情感和体验的需求: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常常通过色彩、线条和形象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体验,例如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开心、生气、害怕等情绪。

4. 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学前儿童在绘画中展现出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可以将多个元素进行组合,并创造出独特的形象和场景。

绘画对学前儿童的发展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帮助他们表达情感和体验,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和专注力。

学前儿童的绘画过程应该被鼓励,让他们自由地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涂鸦阶段(约—岁)
(一)未控制的涂鸦
1.时间:涂鸦开始后的半年左右
2.特点:无规律可循的点、线混杂图,涂到画纸之外
3.原因:
(1)不知道自己的运笔动作和涂鸦结果之间的直接联系
(2)握笔的动作——手掌和手指共同操作,肩部、手臂和肘部无控制动作(3)大小肌肉尚在发展
(二)有控制的涂鸦
1.时间:2岁左右
2.特点:重复的或具有上下左右方向的各种线条,能将涂鸦控制在画纸之内
3.原因:
(1)能知道自己的运笔动作和涂鸦结果之间的直接联系
(2)手眼协调
(3)控制肌肉动作
(三)圆形涂鸦
1.时间:2岁半左右
2.特点:圆圈线条,涡形线、不闭合闭合的圆圈、复线圆圈
3.原因:
(1)能知道自己的运笔动作和涂鸦结果之间的直接联系
(2)手眼控制和协调
(3)关节和肌肉更加灵活
(四)命名涂鸦
1.时间:涂鸦过程中开始说故事
2.特点:具有明显的表达意图,对涂鸦进行命名
3.涂鸦出现的原因:
涂鸦是儿童绘画活动的起始阶段
(1)源于儿童身体运动的需求,随着身体运动能力和协调的提高逐渐发展(2)源于儿童探索周围世界的欲望
4.“涂鸦滞后”现象
一些没有条件看见别人写字或画画的孩子,即使到达涂鸦期的年龄,也没有出现涂鸦活动。

模仿是影响涂鸦行为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5.当儿童出于涂鸦期,成人应持的态度和发挥的作用如下:
(1)成人应该重视儿童的涂鸦,切不可认为是孩子的随意胡闹而加以制止。

(2)成人应该在儿童涂鸦期发挥适当的作用。

二、象征阶段(约—5岁)
(一)图形
简单几何形和线条的组合,与想表现的真实事物想去甚远,具有象征的意义。

典型代表:“蝌蚪人”
(二)色彩
1.能够识别主要的色相,有颜色个人偏好
2.象征阶段初期,用色不受物体固有色的限制,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自由涂抹自己偏好的物体。

3.象征阶段后期,逐渐按照物体固有色选择色彩,可以用方向一致的线条均匀地涂色,并图在轮廓线以内。

(三)构图
一个个独立的形象罗列在画面上,各个形象在大小、位置、间隔等方面并没有刻意安排,它们在共同的空间里的相互关系没有任何法则可循,但又确实有一定的表现主题。

(四)成人的态度和作用
1.保护儿童的绘画兴趣
2.提供适当绘画工具
3.时与儿童交流,鼓励儿童
4.丰富儿童的生活和视觉经验
三、图式阶段(约5—7岁)
儿童绘画创作的高峰期
画法上逐渐稳定,造型呈现出模式化的,喜欢用固定的样式和画法表现不同的对象,被称为“概念画”。

(一)造型
能用流畅的线条来描绘表现对象的整体形象,还能够用一些细节表现事物的基本。

(二)色彩
1.能够按照物体固有色来着色;
2.开始尝试用色彩进行情感表现;
3.画色丰富,有时候画面会出现主色调,使整个作品色调和谐;
4.能够在轮廓线内均匀涂色。

(三)构图
开始注意物体的大小比例、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和构图的层次感,但还把握不到位。

1.透明画
已有表现空间遮挡关系的愿望,但大部分儿童尚不能自发地表现物体的空间遮挡关系。

2.基底线
(1)探索式的地平线
(2)画纸的底边作为基底线
(3)多条基底线
(四)别差异
1.时间:象征阶段的中后期至图式阶段
2.差异
男孩:喜爱描绘具有力量和动态、形状鲜明的事物
女孩:喜爱描绘鲜艳、亮丽、具有装饰的事物
(五)成人的态度和作用
1.激发儿童的创作热情
2.提供机会加深儿童对生活和世界的感知和体验
3.扩大创作与表现的范围和主题,让儿童在创造中感受绘画的乐趣
4.丰富绘画工具材料,尽量给儿童提供多种选择
四、幼儿绘画中独特的表现形式
(一)夸张
指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常不自觉地把自己认为最重要、印象最深、最关心的事物画得突出而仔细,而忽视事物整体以其他自己觉得不重要的地方。

幼儿的夸张并非一种有意识的强调手法,而是对事物的相互关系缺乏比较和认识的表现,是只顾自己所关心的对象而忽略了其他的结果,是幼儿自我中心主义的集中体现。

(二)透明画法(或X光线画法)
现实中重叠着的物体在幼儿的画面中互不遮挡,或者是将看得见的物体外部和看不见的物体内部一块画出来,如同X光射线透视过一样。

透明画法是幼儿绘画中常见的表现形式。

当儿童按照自己的计划一个个描绘视觉形象时,并没有预见到最终的画面可能存在的视觉问题。

(三)拟人
指幼儿将世界万物,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均看成似人般有生命的存在,并将人的各种特点和感受赋予它们。

幼儿:“泛灵论者”
(四)独特的空间表现
1.展开式构图
幼儿将不同视角观察到的事物在同一个画面上表现出来,画面中的人或物由中心点向四周展开。

2.鸟瞰式构图
儿童从天空鸟瞰一般记录地上的一切,他们把画纸当作地面,将地上的事物互不遮挡地呈现在画面中。

学前儿童手工能力的发展
一、玩耍阶段(约2—4岁)
1.手工活动对材料、工具等物质材料的依赖较大。

2.对材料、工具的质、用途掌握不够
3.手部肌肉、骨骼发育不够成熟
4.天生喜爱动手探索
5.无明确的手工活动目的,自由的玩耍,把工具和材料当作玩具
二、直觉表现基本形状阶段(约4—5岁)
1.有一定的创作愿望和创作意图
2.可以制作球形、长条等基本的物件,长条出现长短、粗细的变化
3.比较熟练使用胶水,运用剪刀剪直线和弧线,进行简单的折纸活动和拼贴活动。

三、样式化表现阶段(约5—7岁)
1.能够灵活地运用搓、压、捏、团等技能制作出条形、球形、立方体和饼状等不同的基本物,能通过对基本物的雕塑或组合来塑造表现对象
2.能运用多种材料对作品进行加工和细部刻画
3.自如使用剪刀,制作剪纸作品
4.能进行综合材料的立体造型以对细节进行装饰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
一、本能直觉阶段(约0—2岁)
(一)对颜色的早期直接审美感知
婴儿视觉偏爱:
彩色——灰色
暖色——冷色
明亮——黑暗
(二)对形状的早期直接审美感知
婴儿形状偏爱:
复杂——简单
立体——平面
二、主观的审美感知阶段(约2—7岁)
(一)关注作品内容多于形式
首先感知的是美术作品的内容,较少意识地注意到作品的形式审美。

这表明儿童还没有完全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态度,对待美术作品只是一种“求实”态度。

对作品内容的把握还往往是浅表层次上的感知、理解
面对绘画作品时,儿童将其中心意义理解为他们生活经验中熟悉的内容
(二)初步关注作品的形式审美
1.线条与形状
倾向于把线条与形状和具体的形象联系起来谈论
2.色彩
丁秀玲从色彩的视觉效果、情感效果和象征效果这三个层面研究了幼儿对色彩的感受。

(1)幼儿在色彩的三个层面的审美感受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
(2)幼儿的色彩审美感受具有比较明显的年龄发展的阶段特点,主要表现在他们对色彩的情感以为和象征意义的感受以色彩的冷暖、轻重感受上。

(3)在较高层次的色彩审美把握上,幼儿存在着较明显的个别差异。

3.空间构图
很多幼儿能够感知到美术作品的空间深度
可以感受到构图的节奏
4.情感表现
大多数幼儿能感知到作品的情感表现
幼儿通常从作品的内容、自己的情感偏好、想象因素和作品形式等几个方面来解释作品的情感表现。

从幼儿为美术作品所取的名字中,可以发现有的幼儿知觉到了文本的情感表现。

(三)儿童对美术作品的偏爱和评价标准
幼儿喜欢的是再现的作品和能够识别出作品中所描述对象的非再现的作品。

作品的内容是否客观地、真实地再现了现实世界,作品的色彩是否丰富、鲜艳是他们判断作品好坏的两个最主要的标准。

5—6岁儿童的审美评价带有明显的个倾向,倾向于用自己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幼儿审美判断的标准:
(1)作品的非审美,即画得像不像;
(2)作品的绘画技巧;
(3)色彩的、形状的、整体的形式。

幼儿喜欢看一些具体的、简练的形象;
喜欢鲜艳和绚丽的色彩。

(4)是幼儿对作品题材的熟悉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