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通。罐诊图解.

合集下载

气血通罐诊经验方法

气血通罐诊经验方法

气血通罐诊经验方法气血通拔罐可使皮肤出现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反映,主要是颜色与形态的变化,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罐斑”。

常见的皮肤变化有潮红、紫红或紫黑色瘀斑。

皮肤的这些变化属拔罐正常治疗反应,可持续一至数天消失。

一般阳证、热证、实证多呈现鲜红色瘀斑反应;阴证、寒证、血瘀证多呈现紫红色、暗红色瘀斑反应、寒证、湿证皮肤多呈现水珠或水泡;热毒炽盛的患者皮肤常出现出血点或血泡;慢性病或虚证的患者皮肤多呈现潮红或淡红色;如局部没有瘀血现象或虽有2轻度的潮红现象,但起罐后很快消失,恢复皮肤原来的颜色,一般则多提示病邪尚轻,病情不重,病已接近痊愈或取穴不够准确;在连续拔罐的过程中,皮肤上所呈现的罐斑颜色逐渐变浅或减少,说明病情逐渐减轻,如皮肤上呈现的罐斑颜色逐渐变深或增多,说明疾病的病情也正在加重,而且此时与患者主诉的症状往往也是一致的。

因此在临床上可根据罐斑的变化,判断病因,诊断病情。

气血通诊病背部拔罐5分钟后局部瘀斑或血泡,色淡为虚;色深伴局部发热者为热毒炽盛或阴虚火旺;色深但局部不发热者多为位瘀血、寒凝、阳虚、气虚;斑的色泽还应结合所在部位进行诊断,例如感受风寒时,患部往往罐斑色深,肾脏病或中医辩证认为肾阴虚所致的高血压症,肾俞部位罐斑往往深于其他部位。

局部出现水泡、水肿、潮湿者为湿气盛;水泡色清为寒湿盛,色黄为湿热盛;局部微痒或出现皮纹为受风;罐中气暖为湿热重;罐中无温热感但有水珠为寒湿重。

气血通诊病拔罐法与刺络法配合应用时,可通过观察拔出的血液、浓液、体液、分泌物进行观察,如血色深红为热,乌红为瘀,青紫为里寒色淡黄红色为风湿痹症;血流的动态,清淡难凝为血虚,沉凝易结为气虚血瘀,流动缓慢为气血两虚,流动急促为热盛;血中寒脓为外伤感染或湿毒相搏;透明水液为后血色恢复慢者是患中风、胸痹、风湿等症已久。

八纲之间虽有区别,但联系又非常密切,如:就阴阳与表里、寒热的关系来说,在里的多属于阴,在表的多属于阳。

寒化的多属于阴,热化的多属于阳。

罐诊 (2)

罐诊 (2)
下,蠕动慢。食少,大便不正常。 9.起罐时出现灰白色是胃虚症。 10.起罐时出现凹陷状 11.起罐时出现青色是胃寒症。
1.起罐时出现紫红色罐斑,表示大肠有热,可出现大便干燥 或出现口臭、头晕等现象。
2.起罐时如出现淡紫色圈圈表明大肠有宿便,干
燥等。
3.起罐时如出现白色表示为风寒侵体。主要在腹部。
4.出现潮红色,并伴有毛孔粗大,为大肠湿热,消化差.大 便勤,或伴有餐后迅速排便现象。
1.起罐时出现潮红色斑片,有胃病。 2.起罐时中央为白色,属胃寒病,表现为胃
痛,遇寒疼痛加剧。 3.起罐时如出现有红色,表明上火、食欲不
振、积食等。 4.起罐时如出现淡紫色圈圈,代表生气状。
5.周围出现淡紫色圈圈,为浅表性胃炎。 6.周围出现深色紫圈圈,为慢性胃炎。 7.有凹陷状并伴有淡紫色,为萎缩性胃炎。 8.呈凹陷状,并伴有灰白色。表明胃功能低
分伴有肝腹水。 9.起罐时出现白色是肝血虚。 10.起罐时出现潮红色是肝阴虚。 11.起罐时出现紫红色、深紫红色是肝阳亢。 12.起罐时出现白色伴随毛孔粗大是肝风内
动。
1.罐时出现潮红色疹状时.表明为食欲不振或食后 两肋胀满。大便稀并可伴有眩晕,倦怠等症状。
2.起罐时如出现紫红色并有隆起的现象,表明有 脾肿大征兆。伴随脾气暴躁,性情不稳。

背部罐诊图示
(一)罐印
粉红色:有无斑点,并 立即恢复皮肤本来颜 色是,说明该区无病。
鲜红色:热症,实证。 白色:虚证,气血双亏,
功能低下。 紫色:伴血块,表明瘀
证,旧病。 青色:寒症,湿症。 紫黑色:罐印深黯,表
明血瘀,病程已久。
形状:
片状为局部有病; 疹子状为局部发炎; 圈状为慢性病; 点状为初发病; 云雾状为气滞血瘀。

罐诊

罐诊

常见症候—心区
• 心血虚与心阴虚:心悸怔忡,失眠多梦,为心血虚与 心阴虚的共有症。若兼见眩晕,健忘,面色淡白无华, 或萎黄,口唇色淡,舌色淡白,脉象细弱等症。为心血 虚。若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 脉细数,为心阴虚。 • 心脉痹阻: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 , 时发时止。若痛如针刺,舌尖暗紫、紫斑、紫点,脉细 涩或结代,为瘀阻心脉,若体胖痰多、身重困倦、闷痛 特甚、舌苔白腻、脉沉滑为痰阻心脉;若剧痛暴作,得 温痛缓,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为寒凝 之象;舌淡红或暗红苔薄白,脉弦,为心脉气滞之征。
诊断要点:诊断中需根据颜色,形状,温度诊断
• 1、 颜色分健康色和病理色。健康色为粉红,颜色是最基 础的诊断方法颜色又包括色和泽。有光泽突起饱满,毛孔 均匀并很快恢复的为健康 • 病理色分为四种:红,白,青,紫。 • 红色:是指热症实症以及正发初发的炎症 • 白色:是指虚症以及功能低下 • 青色:是指该脏腑为寒症 • 紫色: 是指有淤症,慢性病。
白而色淡,肺胃虚寒。色皑白而虚浮为阳气虚样:色淡 白无华,行走乏力,劳倦,多为营血不足。
常见症候-肺区
肺与大肠辩症:肺居胸中,经脉下络大肠,与大肠相表 里。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 毛,开窍于鼻,大肠主传导,排泄糟粕。 肺气虚: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动则益甚,痰液清 稀,声音低怯,神疲体倦。或有自汗,畏风、易于感冒, 舌淡苔白,脉虚。 肺阴虚: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干燥。体形消瘦, 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甚则痰中带血,声 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
常见症候—心区
• 痰火蒙心:凡外感邪热内蕴或五志之火过极。都能导 致痰火蒙蔽神明常见神昏谵语、惊狂、不寐、壮热面赤 、 舌1-色绎,苔黄厚腻、脉滑洪数。 • 心与小肠病辩症:心居胸中、心包络卫护于外、为心 主的宫城、其经脉下络小肠。两者相为表里。心主血脉 。 又主神明。开窍于舌:小肠分清泌浊,具有化物的功能 。 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 动后加重,或有自汗,舌淡苔白,脉虚为心气虚:若兼 见畏寒肢冷,心痛,舌淡胖,苔白滑,脉微细,为心阳 虚;若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

罐诊

罐诊

出,宗气不能生成,肺也就失去了主持一身之气的作用,
随着呼吸停止,人的生命也就会停止。所以说肺主一身 之气,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
脏腹辩症-肺区
鼻是呼吸之气出入的通道,所以称“鼻为肺窍”。
鼻 的通气和嗅觉的功能,主要依靠于气的作用。肺气和呼 吸利,嗅觉才能灵敏。正因为鼻为肺窍,所以鼻又成为 邪气侵犯肺脏的道路,故温热邪气之侵犯肺卫,多由口
如血色深红罐诊的步骤在人体脊柱部位及两肋选定代表人体五脏六腑的十一个灌区这十一个罐区是从大椎到长强均排列九罐肺区心区胆区胃区大肠区小肠区左肾区右肾区膀胱区在胆与胃之间两则右边肝区左边为脾区共十一个罐留罐56分钟罐内形成负压肌体局部充血在起罐的瞬间认真观察各区皮肤颜色斑点形状分布位置和皮肤凹凸的程度准确的判断发病原因与病情
6.出现白色为气血亏损。
罐斑-心区
7.出现凹陷状为心血不足,脉弱,气短。
8.出现红色为心火大。
9.起罐时出现青白色是心阳虚。 10.起罐时出现灰白色或毛孔闭塞是心气虚。 11.起罐时出现潮红色、紫红色罐斑是心阴虚。
12.起罐时出现白色是心血虚。
脏腹辩症-胆区

胆附于肝而为表里,在生理上关系至为密切。
常见症候-肺区
邪热蕴肺:邪气犯肺,蕴遏不懈,而致肺失清肃。症见 咳嗽,痰粘色黄,气息喘促,胸闷胸痛,身热口渴,或 鼻涕黄涕,鼻衄,咽喉肿痛,舌干而红,脉数。 痰浊阻肺:因湿痰内阻,而影响肺气的清肃,则可致咳 嗽气喘,喉中痰鸣,痰稠量多,胸肋支满疼痛,倚息不 得安卧。
常见症候-肺区
外感风寒:风寒袭于肺卫,肺气失宣。隧致恶寒发热, 头痛,无汗,鼻塞流涕,咳嗽而痰涎稀薄,口不渴,舌 苔薄白,脉象浮紧等。 白而色淡,肺胃虚寒。色皑白而虚浮为阳气虚样:色淡 白无华,行走乏力,劳倦,多为营血不足。

罐诊

罐诊

罐诊1.罐印粉色、无斑点、取罐后马上消失。

2.鲜红——热症、实症、炎症。

3.白色——虚,气血双方、每个脏腑功能不好。

4.紫色、有斑块——有淤血,形成时间已经很长。

5.青色——寒症、寒气、可以艾灸。

6.紫黑色——血瘀严重,气滞,寒性体质、补阳气。

形状1.点状——初发2.圈状——慢性病3.片状——已近有病了,还没发炎4.云雾状——气滞血瘀5.疹状——严重温度1.冷——风湿、寒症2.热——血热按区观察1.肺区:点状、紫红色的斑点、罐的边缘一气管炎。

潮红色斑:肺热、口渴、胸痛(闷得症状)。

2.心区:上焦出现上下相连的紫色,有心胸气短的症状,心经不同,小面积的斑片:供血有关,脑供血不足,头部有麻胀感、头晕。

下焦:在罐的底部出现,有颈椎病,肩周炎,手麻,取罐时毛孔大——风湿。

黑色紫条索状——说明很危险、脑梗、有白色圈圈、内有黑条、冠心病。

3.胆区:有凹凸不平的小疙瘩,胆结石或胆囊方面有问题,按之病,吃鸡蛋疼,就是胆结石。

紫红色斑点:排泄功能失调。

紫红色的斑点(斑疹子)=胆囊炎)。

4.肝区:潮红色的点点——火气大,脾气暴躁,失眠心烦,肝经实火,大便干燥,小便黄。

中间发青,周围红——炎症,可能是肝炎。

慢罐黑紫色大片状:脂肪肝。

5.脾区:诊片:脾虚、阳虚,健脾丸。

阴虚吃:归脾丸。

便秘吃补益气丸,紫红色的片状:高血压(鱼卵、鱼头、小鸡蛋不能吃)。

6.胃区:潮红色斑片:胃病,胃热。

中间是白色的:胃寒,常胃疼。

有红色的疹子,外面圈圈白:慢性胃炎,有红色疹子,没有白圈圈的——急性胃炎。

7.大肠区:紫红色的斑片:大便干燥,口臭。

(生姜+红糖水)8.小肠区:紫红色斑片:小便异常,腹胀。

9.肾区:紫红色斑点:肾气不固小便多。

白色的:肾虚,全身会有浮肿(尿少)。

凹凸不平的小坑:肾结石。

毛孔扩大(命穴附近)说明两腿有关节炎。

10.膀胱:紫红色瘀斑(强穴),男性有前列腺炎(前腺炎肥大、尿急、尿痛)。

女性:月经不调,妇科病。

(带脉穴一定要拔)。

最全拔罐穴位疗法图解:拔上一罐,病去一半!

最全拔罐穴位疗法图解:拔上一罐,病去一半!

最全拔罐穴位疗法图解:拔上一罐,病去一半!1.感冒-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2.经常性感冒,气管炎-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3.肺气肿,哮喘-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4.胃肠炎-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5.胃病-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6.呃逆,胆囊炎-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7.腹痛,结肠炎-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8.便秘-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9.食管炎,泌尿感染-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0.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1.静脉曲张-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2.面神经麻痹,衰弱-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3.头痛,神经炎-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4.偏头痛,枕神经痛-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5.低热,减肥-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6.干燥,落枕-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7.肩周炎,颈椎病-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8.手碗伤,腰扭伤-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9.腰痛,增生,腰椎间盘突出-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20.腰肩痛,坐骨神经痛-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21.足跟痛,踝关节扭伤-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22.四肢发冷-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23.关节炎,关节增生-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拔罐后的身体反映紫黑色——供血不足、有积寒紫色并伴有黑斑——气血不畅通紫点并有深浅不一的块状——风湿鲜红而颜、局部发热——阳症、热症、实症、热毒炽盛、体质阴虚、火旺红暗——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虚寒、湿邪皮肤微痒——风邪、湿症水泡、水肿、潮湿——寒症、湿气盛罐中有水珠者——寒湿重紫红、暗红——阴症、寒症、血郁潮红、淡红——虚症局部很快恢复原样——说明快痊愈如:腰痛、妇科、男科、补肾、腰间盘突出、背痛、腿痛、膝盖痛、颈椎病、肝病、胃病、便秘、尿频、腹泻、小腹突出、痛经、乳腺增生、乳腺癌、坐月子、痘痘、白发、脱发、丰胸、美容、皮肤病、老年斑、衰老、阴虚、感冒、咳嗽、发烧、失眠、结石、咽炎、嗓子痛、头痛、牙痛、打呼噜、口腔溃疡、口臭、鼻炎、耳鸣、眼病、甲状腺、头皮屑、脚气、痔疮、手脚冰凉、风湿、盗汗、癌脑出血、高血压、糖尿病、哮喘、心脏病、心血管病、脂肪肝、痛风、老年痴呆、静脉曲张、补气、补血、补钙、瘦弱、肥胖、小儿疾病、瘦腿、瘦腰、湿气、健脾、打嗝、狐臭、抽筋、戒烟、经络、中成药、泡脚。

罐诊 (2)

罐诊 (2)

1.起罐时出现有上下相连的紫红色是心经不通,可出现 胸闷,气短等症状。 2.起罐时顶部出现有小面积斑片。表示相交头部有脑供 血不足现象,如头晕、头有麻胀感。 3.起罐时罐底出现紫红色斑条表示患者是颈椎疾病。 4.起罐时中间出现白色,是属心肌缺血。 5.起罐时如出现毛孔张开很大,并伴有雾气为风湿性心 脏病。 6.全罐出现白色为气血亏损。 7.中部出现凹陷状为心血不足,脉弱,气短。 8.出现红色为心火大。 9.起罐时出现青白色是心阳虚。 10.起罐时出现灰白色或毛孔闭塞是心气虚。 11.起罐时出现潮红色、紫红色罐斑是心阴虚。 12.起罐时出现白色是心血虚。
1.起罐时出现紫红色罐斑,表示大肠有热,可出现大便干燥 或出现口臭、头晕等现象。
2.起罐时如出现淡紫色圈圈表明大肠有宿便,干 燥等。
3.起罐时如出现白色表示为风寒侵体。主要在腹部。 4.出现潮红色,并伴有毛孔粗大,为大肠湿热,消化差.大 便勤,或伴有餐后迅速排便现象。
5.出现灰白色,并伴有凹陷状,大肠蠕动慢,或伴有 三、五天才能大便,并伴有大便干结。 6 .出现红色斑点,为肠炎,如有紫色斑点为慢性肠 炎。如为淡紫色斑点为过去得过肠炎。 7.起罐时出现灰白色是大肠功能蠕动慢,虚弱,称为 肠气 虚症。 8.起罐时出现红色是大肠有热,属热症。 9.起罐时出现潮红色是大肠湿热。 10.起罐时出现紫红色伴随硬状是大肠实症。 11.起罐时出现白色是大肠虚症。 12.起罐时出现青色是大肠寒症。
1.罐时出现潮红色疹状时.表明为食欲不振或食后 两肋胀满。大便稀并可伴有眩晕,倦怠等症状。 2.起罐时如出现紫红色并有隆起的现象,表明有 脾肿大征兆。伴随脾气暴躁,性情不稳。 3.出现红色或潮红色并伴有毛孔粗大现象,表明 脾脏湿热,恶寒。出虚汗。 4.出现凹陷状,表明脾脏功能运化较差,无力, 行动迟缓,性子慢,不喜言语。 5.出现淡紫色或紫色圈圈表明气滞,脾气不好, 经常发脾气。 6.整个出现紫色或紫红色,为高血脂,血粘稠度 高,可能伴随有血压偏高现象。 7.起罐时中部出现红色是脾热症。 8.起罐时出现白色伴随毛孔粗大是脾寒症。 9.起罐时出现灰白色伴随毛孔闭塞是脾虚症。 10.起罐时出现紫红色伴随肿胀状是脾实症。

最全拔罐穴位疗法图解:拔上一罐,病去一半!

最全拔罐穴位疗法图解:拔上一罐,病去一半!

最全拔罐穴位疗法图解:拔上一罐,病去一半!孩子生病了该怎么推拿,小儿推拿妈妈班,帮助娃爸娃妈们减少儿童用药,远离伤风感冒,呵护孩子健康!1.感冒-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2.经常性感冒,气管炎-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3.肺气肿,哮喘-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4.胃肠炎-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5.胃病-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6.呃逆,胆囊炎-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7.腹痛,结肠炎-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8.便秘-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9.食管炎,泌尿感染-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0.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1.静脉曲张-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2.面神经麻痹,衰弱-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3.头痛,神经炎-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4.偏头痛,枕神经痛-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5.低热,减肥-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6.干燥,落枕-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7.肩周炎,颈椎病-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8.手碗伤,腰扭伤-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9.腰痛,增生,腰椎间盘突出-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20.腰肩痛,坐骨神经痛-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21.足跟痛,踝关节扭伤-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22.四肢发冷-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23.关节炎,关节增生-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紫黑色——供血不足、有积寒。

紫色并伴有黑斑——气血不畅通 .紫点并有深浅不一的块状——风湿鲜红而颜、局部发热——阳症、热症、实症、热毒炽盛、体质阴虚、火旺红而暗——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虚寒、湿邪皮肤微痒——风邪、湿症水泡、水肿、潮湿——寒症、湿气盛罐中有水珠者——寒湿重紫红、暗红——阴症、寒症、血郁潮红、淡红——虚症局部很快恢复原样——说明快痊愈1。

罐印紧黑而黯:一般表示体有血淤,如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较重也会出现此印迹。

如印迹数天不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调理,如走罐时出现大面积黑紫印时,提示风寒所犯面积大,应对症驱寒为主。

2。

罐印发紫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血通罐诊经验方法气血通健康疗法可使皮肤出现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反映,主要是颜色与形态的变化,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罐斑”。

常见的皮肤变化有潮红、紫红或紫黑色瘀斑。

皮肤的这些变化属正常治疗反应,可持续一至数天消失。

一般阳症、热症、实症多呈现鲜红色瘀斑反应;阴症,寒症、血瘀症多呈现紫红色、暗红色瘀斑反应、寒症、湿症皮肤多呈现水珠或水泡:热毒炽盛的患者皮肤常出现出血点或血泡。

慢性病或虚症的患者皮肤多呈现潮红或淡红色:如局部没有瘀血现象或虽有轻度的潮红现象,但起罐后很快消失,恢复皮肤原来的颜色,一般则多提示病邪尚轻,病情不重,病已接近痊愈或取穴不够准确:在连续操作的过程中,皮肤上所呈现的罐斑颜色逐渐变浅或减少,说明病情逐渐减轻,如皮肤上呈现的罐斑颜色逐渐变深或增多,说明疾病的病情也正在加重,而且此时与患者主诉的症状往往也是一致的。

因此在临床上可根据罐斑的变化,判断病因,诊断病情。

气血通诊病背部拔罐5分钟后局部瘀斑或血泡,色淡为虚;色深伴局部发热者为热毒炽盛或阴虚火旺;色深但局部不发热者多为位瘀血、寒凝、阳虚、气虚:斑的色泽还应结合所在部位进行诊断,例如感受风寒时,患部往往罐斑色深,肾脏病或中医辩症认为肾阴虚所致的高血压症,肾俞部位罐斑往往深于其他部位。

局部出现水泡、水肿、潮湿者为湿气盛;水泡色清为寒湿盛,色黄为湿热盛:局部微痒或出现皮纹为受风:罐中气暖为湿热重;罐中无温热感但有水珠为寒湿重。

气血通诊病拔罐法与刺络法配合应用时,可通过观察拔出的血液、浓液、体液、分泌物进行观察,如血色深红为热,乌红为瘀,青紫为早寒色淡黄红色为风湿痹症;血流的动态,清淡难凝为血虚,沉凝易结为气虚血瘀,流动缓慢为气血两虚,流动急促为热盛:血中寒脓为外伤感染或湿毒相搏:透明水液为后血色恢复慢者是患中风、胸痹、风湿等症已久。

脏腹辩症-肺区八纲之间虽有区别,但联系又非常密切,如:就阴阳与表里,寒热的关系来说,在里的多属于阴,在表的多属于阳。

寒化的多属于阴,热化的多属于阳。

从表里与寒热、虚实的关系来说,表症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等区别;里症有里寒、里热、里虚、里实等不同。

更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示里虚、表虚里实、表里俱寒、表里俱热、表里俱实、表里俱虚等变化。

肺,肺居人本胸中,外与皮毛相和,上与喉鼻相通。

外邪由皮毛口鼻而入,多先犯于肺。

肺通百脉,与五脏六腑的关系最为密切,肺病日久可以影响其他脏腑,肺主气,包括两个方面,即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肺主呼吸之气,是说肺有呼吸的作用,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人体通过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吐故纳新,使体内外的气体不断得到交换。

肺主一身之气,是由于肺与宗气的生成密切相关。

因宗气是水谷之精气与肺所吸入之气相结合而成,积于胸中。

上出喉咙呼吸,又通过心脉而布散全身,以温煦四肢百骸和维持它们的正常生理功能活动,肺起到了主持一身之气的作用。

肺主气的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和调。

如果肺气不足,不仅会引起肺呼吸功能的减弱,而且也会影响宗气的生成,因而呼吸无力,或少气不足以息,语音低微,身倦无力等气虚不足的症状,势必相继出现。

若一旦肺失去了呼吸功能,清气不能吸入,浊气不能呼出,宗气不能生成,肺也就失去了主持一身之气的作用,随着呼吸停止,人的生命也就会停止。

所以说肺主一身之气,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

鼻是呼吸之气出入的通道,所以称“鼻为肺窍”。

鼻的通气和嗅觉的功能,主要依靠于气的作用。

肺气和呼吸利,嗅觉才能灵敏。

正因为鼻为肺窍,所以鼻又成为邪气侵犯肺脏的道路,故温热邪气之侵犯肺卫,多由口鼻而入。

鼻与肺的关系,在病理表现上也是很明显的。

如外邪袭肺,肺气不宣,便常见鼻塞流涕,嗅觉不灵等症状;肺热壅盛,则常见喘促而鼻翼煽动等症。

其他脏腑的病变亦可影响于肺,其中以脾肺兼病与肺胃兼病为多见肺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肺气失调,表现为咳嗽、哮喘、咳血、胸闷、胸痛、鼻塞、流涕、鼻衄、咽喉肿痛、失音等。

常见症候-肺区邪热蕴肺:邪气犯肺,蕴遏不懈,而致肺失清肃。

症见咳嗽,痰粘色黄,气息喘促,胸闷胸痛,身热口渴,或鼻涕黄涕,鼻衄,咽喉肿痛,舌干而红,脉数。

痰浊阻肺:因湿痰内阻,而影响肺气的清肃,则可致咳嗽气喘,喉中痰鸣,痰稠量多,胸肋支满疼痛,倚息不得安卧。

外感风寒:风寒袭于肺卫,肺气失宣。

隧致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流涕,咳嗽而痰涎稀薄,口不渴,舌苔薄白,脉象浮紧等。

白而色淡:肺胃虚寒。

色皑白而虚浮为阳气虚样:色淡白无华,行走乏力,劳倦,多为营血不足。

肺与大肠辩症:肺居胸中,经脉下络大肠,与大肠相表里。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大肠主传导,排泄糟粕。

肺气虚: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动则益甚,痰液清稀,声音低怯,神疲体倦。

或有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虚。

肺阴虚: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

口咽干燥。

体形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

风寒束肺:咳嗽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微微恶寒,轻度发热,无汗,苔白,脉浮紧。

寒邪客肺:咳嗽气喘,痰稀白色,形寒肢凉,舌淡苔白,脉迟缓。

痰湿阻肺:咳嗽痰多,粘性色白,易咯,胸闷,甚则气喘痰鸣,舌淡苔白腻,脉滑。

风热犯肺:咳嗽痰稠色黄,鼻塞流黄浊涕,身热,微恶风寒,口干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热邪壅肺:咳嗽痰稠色黄,气喘息粗,壮热口渴,烦躁不安,甚则鼻翼煽动,衄血咯血,或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燥邪犯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唇,舌,咽,鼻干燥欠润,或身热恶寒,或胸痛咯血,舌红苔白或黄,脉数。

1、起罐时两侧出现紫红色斑点是支气管炎。

2、起罐时出现潮红色斑片是肺热,有口渴、胸痛、等症状。

3.起罐时出现小片疹子时,是呼吸道有炎症,如咽炎、鼻炎等。

4.出现淡紫色或红色为扁条腺炎。

5.出现淡紫色或红色为淋巴肿胀。

6.出现白色为肺虚。

7.出现毛孔粗大为风湿,受风寒,脖颈僵硬、肩胛痛或伴有肩周炎等。

8.起罐时罐斑呈现灰白色是肺气虚。

9.起罐时罐斑呈现潮红色时是肺阳虚。

10.起罐时毛孔粗大呈现红色是风热11.起罐时罐斑呈现红色、深红色是燥邪12.起罐时出现红白相问肿胀是痰瘀阻肺。

脏腹辩症-心区心,心主血脉,又主宰神目,也就是眼睛。

前者是指推动血液循环的心脏能而言,后者是指统管神志思维活动而言。

由于它在生理上具有主血脉和主宰神明的功能,所以当外感病邪或七情内伤而呈现的血脉病变或神志病变时,都属于心病的范围。

在血脉病方面的症状,主要有心悸、健忘、失眠、昏迷、谵语、癫狂等。

脑血管反应区有边缘规则、暗青的色瘀斑;如果是陈旧性的瘀斑为棕色或咖啡色,一般左侧肢体病变,指的右侧可见瘀斑。

如果是脑出血的患者,瘀斑边缘规则,色泽呈红或暗红、暗棕色,有一块密集斑点。

斑点红,说明出血的时间较近。

心阳不足:多因心气久虚,损及心阳所致。

气喘,舌质淡或夹瘀点瘀斑,脉微弱或兼歇止,之向。

症见心悸不宁,怔忡恐惧,咯血吐血,气短,甚至口唇指甲青紫,这是心阳不振,血运不畅之像。

心阴亏虚:多因心阴不足,心神失养,滋生内热所致。

常见心悸而频,虚烦不安,少寐多梦。

掌心发热,健忘盗汗。

舌尖淡红或干红少苔。

脉细数等。

心火上炎:多由火热上扰或热迫血旺行所致。

常见口舌生疮、木舌重舌、咽痛口苦、口渴咽干、小便赤少、甚至吐血、衄血、舌赤苔黄、脉数。

痰火蒙心:凡外感邪热内蕴或五志之火过极。

都能导致痰火蒙蔽神明常见神昏谵语、惊狂、不寐、壮热面赤、舌1-色绎,苔黄厚腻、脉滑洪数。

心与小肠病辩症:心居胸中、心包络卫护于外、为心主的宫城、其经脉下络小肠。

两者相为表里。

心主血脉。

又主神明。

开窍于舌:小肠分清泌浊,具有化物的功能。

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或有自汗,舌淡苔白,脉虚为心气虚:若兼见畏寒肢冷,心痛,舌淡胖,苔白滑,脉微细,为心阳虚;若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则是心阳暴脱的危象。

心血虚与心阴虚:心悸怔忡,失眠多梦,为心血虚与心阴虚的共有症。

若兼见眩晕,健忘,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口唇色淡,舌色淡白,脉象细弱等症。

为心血虚。

若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细数,为心阴虚。

心脉痹阻: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

若痛如针刺,舌尖暗紫、紫斑、紫点,脉细涩或结代,为瘀阻心脉,若体胖痰多、身重困倦、闷痛特甚、舌苔白腻、脉沉滑为痰阻心脉;若剧痛暴作,得温痛缓,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为寒凝之象;舌淡红或暗红苔薄白,脉弦,为心脉气滞之征。

痰迷心窍:面色晦滞,脘闷作恶,意识模糊,语言不清,喉有痰声,甚则昏不知人,舌苔白腻、脉滑。

或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

或突然仆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呜,两目上视,手足抽搐,口中如作猪羊叫声。

痰火扰心:发热气粗,面红目赤,痰鸣喉间,痰黄稠,躁狂谵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见失眠心烦,痰多胸闷,头晕目眩,或见语言错乱,苦笑无常,不避亲疏,狂躁妄动,打人毁物,力逾常人。

小肠实热: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舌红苔黄,脉数。

心肾不交,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呜,健忘,腰酸遗精,五心烦热,咽干口躁,舌红,脉细数,或伴见腰部下肢酸困发冷。

心脾两虚: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倦乏力或皮出血下,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等,舌质淡嫩,脉细弱。

心肝血虚: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眩晕耳鸣,面白无华,两目干涩,视物模糊,抓甲不荣,肢休麻木,振颤、拘挛,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舌淡苔白,脉细弱。

心肾阳虚:心悸怔忡,畏寒肢厥,或朦胧欲睡,或小便不利,肢面浮肿,下肢为甚,或唇甲淡暗青紫,舌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脉沉微细。

心肺气虚:心悸咳喘,气短乏力,动则尤甚,胸闷,痰液清稀,头晕神疲,自汗声怯,舌淡苔白,沉弱或结代。

1.起罐时出现有上下相连的紫红色是心经不通,可出现胸闷,2.起罐时出现有小面积斑片。

表示相交头部有脑供血不足现象,3.起罐时出现紫红色斑条表示患者是颈椎疾病。

4.起罐时出现白色,是属心肌缺血。

5.起罐时如出现毛孔张开很大,并伴有雾气为风湿6.出现白色为气血亏损。

7.出现凹陷状为心血不足,脉弱,气短。

8.出现红色为心火大。

.起罐时出现青白色是心阳虚。

.起罐时出现灰白色或毛孔闭塞是心气.起罐时出现潮红色、紫红色罐斑是心阴虚。

.起罐时出现白色是心血虚。

91011 12脏腹辩症-胆区胆胆附于肝而为表里,在生理上关系至为密切。

在病理上亦多相互影响。

例如肝郁可引起胆汁疏泻不畅。

而胆汁淤积亦可导致肝失调达。

故胆病亦多由肝火旺盛所致。

其症多见口苦、肋痛、头痛、目眩、等。

由于胆主决断,其性刚强,故胆气虚弱之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