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 7.1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自学任务;
2、巡视学生自学情况,发现并记录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解答学生提出的学习疑问。
自学检测:
1、展示南方地区地形图,让学生在图中指出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河流和湖泊等。
2、指导学生在课本图7.3中画出北回归线和北纬30°线;
3、多媒体出示南方地区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4、教师: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对其农业有什么影响?其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有哪些?
承转:通过自学我们知道南方地区的地形复杂多样,它的这种地形特点对其气候有什么影响?请同学们结合课本46页活动题进行小组讨论。
●结合南方地区地形图归纳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学生到图前边指边说出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河流和湖泊。
●学生在课本图7.3中画出北回归线和北纬30°线。
●结合南方地区的纬度位置和课本材料,分析南方地区所处的温度带和气候类型以及气候特征。
●结合前面学习的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P47的课文作答。
●学生读图、观察、比较、分析、交流讨论、总结原因。
●展示各自的成果。
●教师引导得出答案。
●学生讨论、交流、思考这两个问题。
三、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南方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南方地区地形分布,认识气候与自然景观特点,比较南方地区内部地形、气候差异。
2.掌握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明确农业特点,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1.南方地区地形、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人类生活的影响。
2.南方地区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三、知识概览图四、教材精华1.气候湿热的红土地(1)位置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及以南的地区,西面为青藏高原,东与南面临东海和南海,大陆海岸线长度约占全国的2/3以上。
地势东西差异大,主要位于第二、三级阶梯。
(2)地形该区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高原、丘陵交错。
平原地区河湖众多,水网纵横,具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
山地丘陵区大多植被繁茂,郁郁葱葱,景色秀丽。
南方地区地势东西差异大,东部平原、丘陵面积广大,其中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平原,河汊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江南丘陵是我国最大的丘陵,大多有东北—西南走向的低山和河谷盆地相间分布;南岭地区岩浆岩分布广泛;西部以高原、盆地为主,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典型的地区,山间“坝子”是当地主要的耕作区;横断山脉和秦岭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南方地区主要地形区有: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江南丘陵、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南岭、武夷山脉、秦巴山地、台湾中央山脉、两广丘陵、大别山脉。
(3)河湖南方地区的主要河流有长江干支流、西江干支流、淮河、钱塘江、闽江等。
其主要特点为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低,无结冰期,水力资源丰富,航运价值高。
南方地区湖泊众多,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最为集中。
主要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
(4)气候南方地区以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其中热带季风气候为全年高温,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雨季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1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1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7.1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主要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主要农业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掌握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地理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的理解仍较模糊,需要通过实例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农业实例较多,但缺乏系统地分析自然特征与农业关系的思维。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掌握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自然特征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等,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农业实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特征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的图片、地图等资料。
2.设计好案例分析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3.准备PPT,以便进行课件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介绍我国主要农业区的自然特征,如地形、气候等,同时展示相关地图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以具体农业实例为载体,设计案例分析题,学生分组讨论。
让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自然特征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八年级地理下册 7.1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第1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南方地区的位置、X围、气候、农作物。
2.了解南方地区的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3.认识到自然环境对日常饮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表述事物现象和阐述本质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认识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让学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国情,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南方地区的“山清水秀”、“鱼米之乡”。
2.了解南方地区的位置、X围、气候、农业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难点
紫色盆地与红壤丘陵的形成。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
2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山清水秀”、“鱼米之乡”图片导入
二、新课讲授
(一)气候湿热的红土地
1.南国风光
2.南方地区的地理X围
3.南方地区的地形
4.南方地区的气候
(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1.南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1)有利条件
(2)不同的地形区的水田规模
2.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南方地区的一些自然特征,知道南方地区的X围、气候、土壤等知识,还学习了南方地区农作物的相关知识。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自主学习法: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 反思总结法:学生通过反思总结,提高自我评估和提升的能力。
- 作用与目的:通过作业和拓展学习巩固知识,通过反思总结促进学生自我提升。
六、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掌握:学生将能够准确地描述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他们还能够理解自然特征如何影响农业产业,例如,气候对水稻种植的影响,地形对茶叶生长的作用等。
8. 举例说明南方地区如何利用自然特征发展特色农业。
9. 结合实例,说明南方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
10. 讨论南方地区农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十.教学反思
在教授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的课程中,我有一些深刻的体会和反思。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地形地貌的理解和记忆。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可能会设计更多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地形模型制作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地形地貌。
九.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1. 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
2. 南方地区的农业产业:主要农作物、农业模式和农业发展优势。
3. 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节水灌溉技术、生态农业模式和循环农业。
4. 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5. 农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农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问题,如“南方地区的气候如何影响农业?”引导学生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收集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在线阅读资料,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第七章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查阅中国四大区域地图,找出南方地区的范围。
简单评价南方地区的位置。
2.分析地图及资料,掌握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及内部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3.探究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查找南方地区的边界线,描述并评价南方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资料,确定南方地区的地形组成,分析内部差异与区域发展特点;运用气候统计图表归纳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通过景观图欣赏,感受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通过阅读物产分布图,了解自然条件对水田农业生产的影响。
3.列举实例,说明南方地区丰富的物产,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了解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基础上,树立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农作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南方地区不同地形区主要的地理差异。
南方地区的气候与地形对农业的影响。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不同人眼中的南方地区文人、画家笔下的南方:摄影者、食客眼中的南方: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欣赏南方地区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对南方地区的感性认识。
承转:我们面前的“南方”也就是我们的学习任务:一桌知识与技能的“大餐”,学会读图分析和感悟生活。
【讲授新课】一、描述位置做评价: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范围学生指图描述本区的相对位置和海陆位置;在描述边界线的基础上,描述南方地区的范围。
预设答案:南方地区大致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东海和南海。
二、读图、查找定位置:认识南方地区主要的地理事物,熟悉其空间分布1.找出边界:秦岭、淮河、青藏高原。
标注海洋和河流:东海、南海、长江、珠江。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2024年春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学生可能对这些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图像资料进行解释和辅助。
(2)南方地区农业特色的形成原因:涉及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因素,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
(3)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需要教师设计有效的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
-地图册和地理模型
-网络连接
2.课程平台:
-学校提供的在线学习平台
-地理学习相关的应用程序和软件
3.信息化资源:
-南方地区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的相关视频和纪录片
-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
-在线地图和卫星图像
4.教学手段:
-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
-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
-实地考察和观测
-问题解决和策略规划
教学流程
⑥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从不同角度综合分析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
⑦地理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自然特征和农业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7.地理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探究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提出创新性的建议。
作业布置与反馈
1.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总结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农业》
一、课标要求
1.位置与分布:在地图上指出南方地区的范围。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2.联系与差异: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3.用事例说明南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查阅中国四大区域地图,找出南方地区的范围。
简单评价南方地区的位置。
2.分析地图及资料,掌握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及内部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3.探究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查找南方地区的边界线,描述并评价南方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资料,确定南方地区的地形组成,分析内部差异与区域发展特点;运用气候统计图表归纳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通过景观图欣赏,感受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通过阅读物产分布图,了解自然条件对水田农业生产的影响。
3.列举实例,说明南方地区丰富的物产,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了解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基础上,树立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农作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
南方地区不同地形区主要的地理差异。
南方地区的气候与地形对农业的影响。
四、教学策略
以关于江南的话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始本节课的学习;通过读图、析图,培养学生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分组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反馈教学效果。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不同人眼中的南方地区
文人、画家笔下的南方:
摄影者、食客眼中的南方: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欣赏南方地区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对南方地区的感性认识。
承转:我们面前的“南方”也就是我们的学习任务:一桌知识与技能的“大餐”,学会读图分析和感悟生活。
【讲授新课】
一、描述位置做评价: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学生指图描述本区的相对位置和海陆位置;在描述边界线的基础上,描述南方地区的范围。
预设答案:南方地区大致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东海和南海。
二、读图、查找定位置:认识南方地区主要的地理事物,熟悉其空间分布
1.找出边界:秦岭、淮河、青藏高原。
标注海洋和河流:东海、南海、长江、珠江。
2.查找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查找山脉:横断山脉、巫山、雪峰山、武夷山、南岭、台湾山脉。
3.识图填图:在相应的空格里,填上各地理事物的名称,检测读图效果。
三、分析、探究、找差异:南方地区的地形组成和内部地形差异,探究南方地区内部地形差异。
读南方地区分层设色地形图,对比高度表说出颜色如何变化?大致可以分为几个色区?估计各自的海拔大致是多少?各区域叫什么名称?结合我国地形知识,描述各区域的地形特点,将结果填到表中。
预设答案:南方地区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差异明显。
西部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有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和丘陵。
设计意图:学会读图,能够从图中提炼地理信息;学会比较,通过收集各地形区的资料,总结各地形区的特征。
四、分析资料说联系
(一)探究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查找北纬30°线和北回归线,并标注出来,分析南方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及所属的温度带、干湿区。
通过本区域的气候类型分布图,找到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通过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分析南方地区主要的气候特点。
预设答案:南方地区纬度较低,气温高,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8~30℃,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大部分地区处于亚热带,少部分地区处于热带。
受季风影响,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处于我国四大干湿区中的湿润区。
综上所述,南方地区位于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是本区气候的主要特
征。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复习中国气候知识,提高阅读地图、总结规律的能力,进而获得新知,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二)分析地形、气候、土壤之间的关系
1.提供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找出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差别;在寒潮影响范围图上,找出云南和广州的大致位置,看看哪个地区最易受到寒潮影响。
结合地形图和动画,分析两组同纬度的地区气候差异产生的原因。
预设答案:四川盆地北部有高大山脉,对来自北方的冬季风、寒潮有阻挡或减弱作用,冬季相对较为温和。
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北部则没有高大山脉,冬季风和寒潮能长驱南下,冬季相对于四川盆地较为寒冷。
西双版纳北部的高大山脉阻挡了北方的寒潮。
广州北面南岭山地的海拔较低且间断,对冬季来自北方的寒潮削弱作用较小,因而广州也能受到寒潮的影响。
设计意图:本环节难度较大,借助动画予以降低,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整理归纳,同时通过资料收集和分析,提高小组合作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2.小组收集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南丘陵各地的土壤与农业的资料,分组展示,归纳南方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
预设答案:南方地区由于水热充足,这里植被常绿。
在湿热的环境下往往发育了红色的土壤,因此南方地区被称为“红土地”。
五、联系生活话农业
(一)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通过上个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南方地区有着优越的地形、气候和土壤条件。
这对南方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产生了哪些影响?
分组讨论:南方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水田农业区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预设答案:南方地区是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热量足、降水多、地势低平,适宜发展水田种植业,可因地制宜大面积种植喜湿热环境的水稻。
(二)物产富足的采摘园
南方地区山清水碧,物产富饶。
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农产品呢?我们一起走进采摘园,到各个园区(省区)去品尝当地的美食和水果。
结合图例查找南方地区的物产:粮食作物、热带经济作物、水果的种类有哪些?各自分布在哪些省区?
采摘归来话收获: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何处?热带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在何处?
预设答案:
即时练:学以致用,链接生活
【课后小结】
回忆本节课涉及的地理事物名称,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
【课后思考】技能升级,知识拓展
1.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南方地区与其他地区在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的差异。
2.走进生活,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地理现象。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地理知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七、课后反思
本节的教学设计应以认识南方地区及其内部各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为主,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中,应抓住该区“湿热”的气候和特殊的“红土地”两大自然要素,认识我国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对比南方水田农业与北方旱作农业的差异,明确区域内部差异,揭示区域自然条件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
学习中应学会分析区域内部的自然差异,掌握认识区域差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