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物”:文学地理学批评之根

合集下载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7篇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7篇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7篇《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篇1如果可怜的读书郎平步青云,一旦做了官,就会大几率成为贪官污吏。

其中汤奉和王惠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贪狠是他们共同特质。

王惠经过科举渠道立马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地方人情,去找当地特产与案件彼此相关之处,并将余利问清,把敛财功课做足。

马静、鲁编二位是八股迷的典型人物代表。

当数不清的封建文人勤恳钻研八股文之际,马静属于受害而不自觉。

而鲁编修虽然已达到了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看起人生最高理想已经稳操胜券了,但他到了京城却因为寒酸到无法忍受,决意返乡。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篇2匡超人则是一步步从质朴孝顺堕落成泯灭人性的人。

他本性淳朴,但在流落他乡之际,受到马二先生的唯科举为尊的影响,接下来又被一群名士影响,至此他一步步走向堕落,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以追名逐利为人生至高追求,不以卖友求荣为耻,反以忘恩负义为荣。

牛布衣以诗结交诸官府,客死异乡,结局凄惨。

生前死后都没有任何诗友来拜访,而且死后还被人冒名顶替,导致声名败尽。

虞育德信奉得之我命。

虽然他到了五十岁的年纪,才考中进士。

抱着随遇而安的心态,没有因为被指派了闲差而焦虑。

沈琼枝是个刚柔相济的女子。

她是头脑清楚的常州才女,出嫁时后才发现夫家光景不对。

沈琼枝便果断收拾包裹出走,没有被物质所掣肘。

鲁小姐在顾家方面是一等一的贤妻。

当她嫁给蘧公孙而后发现丈夫只爱诗词歌赋等杂学,便将希望用儿子身上。

当蘧公孙的父亲病重之际,鲁小姐马上收拾家当远去照顾。

毕竟,蘧公孙身份是入赘,鲁小姐不走这一遭也不会被非议,但是她还是坚持道义远赴侍奉。

再说两个耳熟能详的人物,严监生与严贡生是兄弟两,都不是好相与的主儿。

严监生看重的家财在本人去世后,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兄长私产。

严监生守财奴形象深入人心,死前仍然牢牢盯着两茎灯芯,直到被掐去一根,才肯瞑目。

严监生的出场就是因为严贡生牵扯进一桩诉讼官司,从而远走他乡。

严监生在只帮严贡生解决纷扰过程中,严贡生一直当了缩头乌龟,而等赵氏当家,严贡生就立马出现以过继子嗣为借口,从而营谋夺兄弟家产。

试论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中的上海书写

试论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中的上海书写

试论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中的上海书写摘要: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有着浓厚的上海韵味:密不透风的弄堂,满是小女儿情态的闺阁,无孔不入的流言以及浮华表象下对琐碎生活一丝不苟的姿态。

本文将从文学地理学的视角探讨王安忆与故地上海的渊源,进而探寻文本中独具匠心的地理意象与上海城市精神的内在联系。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关键词:王安忆《长恨歌》上海弄堂地理意象1995年,著名作家王安忆发表了她的长篇小说代表作《长恨歌》,因文本中对旧上海风情细腻琐碎却极端精准的描写被奉为海派文学的又一经典之作,并荣获了中国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在《长恨歌》中王安忆别出心裁地选用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等极具地域特色的地理意象和人文景观精心搭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地理空间,并用工笔细描了一个只属于王琦瑶们的大上海传奇。

毫不避讳地说,上海这座城市自闯进作家视野的那一天起便注定了它日后必将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地理空间。

本文将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切入《长恨歌》,探讨文学现象里的地理因素以及小说中独特地理意象的建构意义和审美趋向。

{1}一、上海弄堂与王琦瑶互为脚注毋庸置疑王琦瑶是小说《长恨歌》中当之无愧的主角,小说中地理空间的数度改易记录着王琦瑶不断更迭的生活轨迹:从弄堂的女儿到沪上淑媛再到弄堂的单身母亲。

正如王安忆本人所言:“在那里面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女人只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

”{2}而展示一座城市市民的生存图景和价值观念最根本的是要揭示其特有的精神风貌,即体现一个城市独特风格的人文景观和物理地标。

在王安忆看来,弄堂无疑是最能代表旧上海风物的建筑群,它充斥着日常的柴米油盐和鸡毛蒜皮,能淋漓尽致地诠释上海城市精神风貌。

它逼仄、封闭的格局不仅培育了旧上海市民的深入骨髓的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更锻炼出了旧上海市民圆滑安稳的心态。

地理环境影响文学的表现、途径与机制

地理环境影响文学的表现、途径与机制

地理环境影响文学的表现、途径与机制曾大兴【摘要】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最明显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文学家的气质与人格的影响,二是对文学题材、文学地理空间和文学风格的影响.地理环境是通过文学家的生命意识来影响文学的,触发文学家生命意识的地理现象有两种:一是地理物象,一是地理事象.地理物象或地理事象、文学家的生命意识和文学作品这三者之间实际上存在两种生成机制:一是“应物斯感”,一是“缘事而发”.地理环境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之所以不会出现雷同,是因为文学家的气质、人格等个人因素起了重要作用.【期刊名称】《兰州学刊》【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16页(P22-37)【关键词】地理环境;文学;影响;途径;机制【作者】曾大兴【作者单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05本文讨论文学地理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即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

谁都不能否认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

但是,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它通过什么途径来影响文学?影响文学的机制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尤其是后两个问题,一直无人涉及。

笔者认为,如果我们不能找到地理环境影响文学的途径和机制,那么地理环境影响文学的问题就是一个或然性的问题;只有找到地理环境影响文学的途径和机制,地理环境影响文学的问题才是一个必然性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可以持续研究的学术命题。

本着这一目的,本文拟集中讨论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是地理环境影响文学的主要表现,二是地理环境影响文学的途径,三是地理环境影响文学的机制。

所谓地理环境,就是人类活动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又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生物、自然灾害等要素,人文环境又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教、风俗、语言等要素。

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精神活动内容与生命存在方式,毫无疑问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刘勰《文心雕龙》开篇即云:“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

2021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04729《大学语文》知识强化训练(记叙文部分)

2021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04729《大学语文》知识强化训练(记叙文部分)

A.赞美往昔香市的热闹 B.暴露重兴香市的冷落 C.反映农村经济的凋敝 D.显现城镇商业的萧条 63.《哭小弟》中用父亲写挽联来赞颂小弟的无私奉献精神,这种表现方法是 A.对比反衬 B.侧面描写 C.象征暗示 D.细节描写 64.《都江堰》中都江堰的主要文化内涵及被认为是比长城更激动人心的工程的根本原因 是 A.造福于民 B.大智大勇 C.只知贡献 D.雄伟神圣 65.散文《哭小弟》运用的叙事方法是 A.倒叙 B.平叙 C.多方面的材料交叉垒积 D.叙述 66.冯谖再三弹铗而歌的精神实质是 A.探求知己,以展怀抱 B.收买人心,以民为本 C.虚张声势,以救危机 D.立足封地,以固根基 67.《张中丞传后叙》中南霁云的性格特征是 A.宽厚谦和,为国让贤 B.从容镇定,视死如归 C.骁勇善战,忠实诚信
D.天空 6.下列散文中,熔叙事、抒情于一炉,思绪翻滚,情感浓烈的是 A.《秋夜》 B.《爱尔克的灯光》 C.《香市》 D.《都江堰》 7.《蚂蚁大战》的主题是 A.人类应该保护自然,回归自然 B.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C.物竞天择,强者生存 D.前仆后继,奋不顾身才能取得胜利 8.《种树郭橐驼传》中与“长人者好烦其令”构成类比关系的种树方法是 A.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B.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C.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D.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9.《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主要意义是 A.战争形式的转变 B.民族融合的体现 C.服饰制度的演化 D.思想文化的变革 10.《前赤壁赋》行文的内在线索是 A.时间的推移 B.想象的展开 C.事理的逻辑 D.感情的变化 11.“先妣”指称的是 A.死去的祖母 B.死去的母亲
3.司马迁是西汉伟大的 A.史学家 B.医学家 C.文学家 D.地理学家 E.思想家 4.作为一篇文赋,《前赤壁赋》所体现的赋体的特点有 A.主客问答,抑客伸主 B.语句骈俪,对仗工整 C.骈散相间,平易自然 D.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E.用韵自由,时疏时密 5.《垓下之围》中的场面描写有 A.一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 B.反复弹剑而歌求知己 C.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 D.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 E.嗔目吓退汉将杨喜数里 6.《冯谖客孟尝君》中,“狡兔三窟”喻指的是 A.广纳门客策士 B.再三弹铗而歌 C.尽烧债券市义 D.游说西梁张势 E.立根基于封地 7.关于《马伶传》说法正确的是 A.是一篇人物传记 B.借此讽刺朝中权奸 C.采用倒叙方式 D.在全文最后进行评议

文学研究方法论

文学研究方法论

第六讲文学研究方法论文学研究方法论是文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参照准则、切入视角、研究手段的总称。

方法论往往与其哲学基础、逻辑起点有关,因而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结构要素。

到目前为止,文学研究方法已经非常丰富,如社会历史研究法(社会历史背景);传记研究法;象征研究法;精神分析研究法;原型研究法(文学与神话传说、文学母题);符号研究法(情感与形式);形式研究法(语言修辞、文学性、陌生化);现象学研究法;阐释学研究法;接受美学研究法;英美新批评研究法(细读、单兵较量);结构主义研究法;解构主义研究法;后殖民研究法;女权主义研究法……本章仅举几类予以阐释。

第一节社会历史研究法一、引论作家创造作品,作家总是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因而作品或多或少地会打上特定社会历史环境的烙印。

惟其如此,社会历史研究法倾向于在一定的社会或文化背景中研究作家、创作过程、作品。

换言之,社会历史研究法就是按照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去阐释文学活动的方法。

(另,刘甫田《文学概论》2010年版,234页第一段有先关解释)二、理论举隅1、中国→孔子“兴、观、群、怨”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学生解释……)注:“阳货”系人名。

兴——艺术的感发联想;观——读者从作品中获得的认知;群——相互启发,共同进步;怨——怨刺上政,促使社会改革。

→孟子“知人论世”说“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注:颂诗读书不可不知其人,欲知其人不可不论其世。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与元九书》,《白香山文集》卷26,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版27页。

注:元九,即元稹,唐穆宗长庆二年为相。

)主张研究文学要注意其社会效果:“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读君《董公》诗,可诲贪暴臣;读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读君《勤齐》诗,可劝薄夫淳。

广东省2023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带答案)

广东省2023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带答案)

广东省2023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以载道”既是一种文艺创作准则,更是一种批评理论倾向。

这种倾向跨越千年,一直深蕴在中国文艺批评体系土壤中,我们无法从价值论角度对其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需要辩证对待。

诚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言,文艺批评无论孤立从政治标准出发还是从文艺标准出发都会出问题,前者会导致庸俗社会学批评,后者则会陷入“为艺术而艺术”的泥沼,两者都不利于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

“五四”以来,对文艺批评实践性的重视实现了对“载道”传统的有效接续,标志性的人物非鲁迅莫属。

在《对于批评家的希望》中,他表达了对当时一些“痰迷心窍”式批评家的讽刺:“独有靠了一两本‘西方’的旧批评论,或则捞一点头脑板滞的先生们的唾余,或则仗着中国固有的什么天经地义之类的,也到文坛上来践踏,则我以为委实太滥用了批评的权威。

”这些所谓的批评家犯了先入为主、僵化固执的毛病,没有结合文学实践展开批评。

结合鲁迅对当时京派文人“象牙塔式创作观念”的批判,可以看出他的确实现了理论主张与批评实践的一致。

在鲁迅看来,文艺是匕首和投枪,文艺批评也应具有类似的性质,这样才能挣得一个文学的大光明。

很显然,这种批评观点与古代“载道”式文艺批评观如出一辙,所以孙郁指出鲁迅“在人文传统和马克思主义遗产的参照下,从艺术规律出发,以中国特有的话语方式,表达对于文学的不同理解”。

这一观点富有启发性。

笔者认为,其中“中国特有的话语方式”起码应该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指向现实的、有为而作的批评传统。

这种传统是对古代“载道”传统的接续,又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对实践性的追求相互合流,从而形成了中国当代批评话语。

其次,是对古代诗话式批评“直抵本质”的言说方式的吸收。

中国古人在表达对某些文艺现象、作品风格、名物句读的看法时,往往省略繁复的论证过程,直接表达个人见解。

表面看来,这种方式似乎极不科学,但仔细考察会发现,撰写诗、文、评的作者,往往是各自时代文采斐然的大家。

2023年全国乙卷语文解析

2023年全国乙卷语文解析

2023年全国乙卷语文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研究有两条腿,一条是文学史,一条是文学批评,在一条腿向前迈的时候,另一条腿就要先停一停,踏在地上;否则,我们的身体就不容易保持平衡了。

文学史框架建立在相对确定的价值体系之上,要据这个价值体系分出优劣、高下、主次乃至正反两个方面,在一定时期,首先确定的是文学批评的共同标准,这就是那时所建立的文学史框架的要求,文学史框架要有统一性,不能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各行其是,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文学史就不要一天一改。

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说明研究者已经对其中一系列主要问题有了相对集中的认识,至少那些文学史的编写者承认这个框架是合理的,是有他们自己的文学感受和理解做根据的,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别人一有异议就要改弦易辙的,文学史有自己的力量,尤其是文学史教材,文学史教材因其编写者大多是学科里有权威性的专家和学者,而有着更广泛的可信度,能够让更广大的文学史阅读者或教材使用者放心接受,人们首先通过文学史建立起对这个学科范围内的作家与作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印象,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就不必担心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因为这些与文学史框架的要求不同的观点,充其量只是将自己的不同意见充分表达出来罢了。

它们对文学史框架的影响只是局部的,对现行文学史有局部的充实和微调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那些在文学史上已经得到充分论述的作家和作品的认识,人们不会从认识到杜甫诗的文学价值而至于认识不到杜甫诗的文学价值。

与此同时,文学批评是个人化的,多样化的,自然有不同意见的发生,现行文学史的编写者和同意现行文学史观点的研究者同样会以个人身份参加到文学研究的行列之中,以平等的姿态与持有不同意见的批评者进行讨论,总之,文学史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像一道堤坝一样阻挡着文学批评的潮水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并在这种冲击中发生着渐进性的变化,但文学史永远只是一个粗略的框架,不可能穷尽对所有作家和所有文学作品的认识;它是被文学史家精心挑选和组织起来的文学知识和思想,而不是这个学科的文学知识和思想的全部,更不是这个学科研究活动的终结形式。

重评樊星《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

重评樊星《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

16 世界文学评论 第3辑重评樊星《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曹卫军文学中的地理空间,是中外文学发展过程中早已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如中国文学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有按地域采集和分类的“十五国风”;古希腊文学中的《荷马史诗》,也包括了从天空(神界)、陆地(希腊和特洛伊)到大海(地中海)这样一个广阔的地理空间;古希伯来文学中的“伊甸园神话”、“出埃及史诗”等,也是一个从天界、陆地(埃及、古迦南)到大海(红海)的广大区域。

这说明从有文学开始,文学的创作者们就已经关注到地理空间和人们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因此,研究地理空间和文学的关系也是中外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传统。

有关文学与地域之关系的研究尽管著述较多,但并没有形成一种自觉的文学批评活动,且大多都是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入手研究文学现象,观点零散、不成系统。

近年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邹建军教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文学地理学批评”,旨在通过研究地理空间在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多方面意义来发现地理环境与文学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影响众多论者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入手,对一些经典的文学文本给予新的解读。

文学地理学批评作为一种自觉的文学批评活动而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果。

但本文并不想在这些众所注目的成果上再多赘言,而是把1997年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樊星教授的《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一书作为讨论的对象,谈一谈这部更早些时候出版的专著所具有的“文学地理学批评”的批评视野及价值。

樊星教授在序论“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开篇就开宗明义:“从地域文化角度研究文学现象,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又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樊星 1),说明他在探讨中国当代文学问题时对地理空间与文学之联系的重视。

在整体结构上,这部专著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北方文化的复兴”包括“齐鲁的悲怆”、“秦晋的悲凉”、“东北的神奇”、“西北的雄奇”、“中原的奇异”等五章;中篇“南方意识的崛起”分为“楚风的绚丽”、“吴越的逍遥”、“巴蜀的灵气”三章;而在下篇“城与城”中,又把当代文学分为“京味小说”、“海味小说”、“津味小说”、“汉味小说”、“苏味小说”这样极富区域性色彩的五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在千世界 的人们 , 不如此 ; 莫 只 不 过 诗 人 与 作 家 作 为 人 类 社 会 中 非 常 敏 感 而 深 沉 的人 群 ,天 地 之 物 对 他 们 的 影 响 特 别 巨 大 而 深 远 。他 们 会 在 自然 世 界 中 寻 找 灵
近年来 ,以邹建军 教授为 核心 的
种 种 理 由 ,然 而 最 为 根 本 的理 由 在 于 “ 地 之 物 ” 正 是 人 类 之 所 天 ,
天地 之 物而 抒 发伤 春悲 秋 之感 , 抒发仕途 不顺之 苦闷 ,寄 托 自我 理想之 追求 ;古 诗有云 : 感时花 “
溅 泪 , 别 鸟 惊 心 ” 王 国维 《 间 恨 , 人
首 先 ,作 家 之 根 在 于 天 地 之
的复 杂 而 烦 恼 ,有 时 也 会 因 情 感
纠纷 而痛苦 ,但 天地 自然之物对 他们所 产生 的影 响 ,却是 具有基 础性 质的 、 具有决 定意义 的、 为 最 根本的 。不只是作家 , 人类生存之 根都在 于天地 自然之 物 ,他们 就 像地球 母亲胸怀 里的一群 小小动 物 ,他们 的喜怒 哀乐都 只能在 天
学 教 育
‘ 地 之 物 ’ 文 学 地 理 学 批 评 之 根 ‘ 天 ’ :
囤 杜 雪 琴
文 学 地 理 学 批 评 是 邹 建 军 教 授 提 出 的 一 种 新 的 文 学 批 评 方 法 ,提 倡 从 地 理 空 间 的 角 度 研 究 作 家 与作 品 等 文 学 现 象 , 以 推 进
文 学 作 品 ?此 乃 文 学 发 生 的 基 本
给他们的 印象有所不 同 ,所造 成
的 心 理 烙 印 与 情 感 影 像 差 距 甚
中外文学 研究与批 评工作 ,并促
进文 学 批评 事业 的繁 荣 与发 展 。
大。不仅作 家是如此 , 诗人 、 术 艺
家 、学者 以至于所有 生存 与生活
而最 根 本 的原 因 在 于 他 们 从 来 到 这 个 世 界 的 时 候 开 始 ,天 地 之 物
文 学作 品 是如 何被 创 作 出来 的?
任 何文学作 品都 是作 家创作 出来
的 ,不 论 是 个 体 创 作 还 是 集 体 创 作 ,不 论 是 文 人 创 作 还 是 民 间 创 作 , 开 了作 为作 家 的人 , 何 作 离 任 品 都 是 不 可 能 产 生 的 。 电 子 计 算 机 不 可 能 创 造 出 真 正 的 文 学 作 品 。那 么 , 家 为何 要 创 作 自己 的 作
然 ,相 比于 作 家 与 生 俱 来 的地 理
物。 作家是如何 生长起来 的?作家 是 如何成 长起 来 的?为什么东 方
作 家 与 西 方 作 家 在 人 群 里 一 眼 就 可 以 被 认 出来 ? 为 什 么 在 欧 洲 的 北 方 与 南 方 出 生 的 作 家 存 在 巨 大 区 别 ? 为 什 么 中 国 的 北 方 作 家 与
理学 批评是不 是一种具 有原创性
的批 评 方 法 ? 是 不 是 可 以 与 其 他
高 山他们感 到雄伟 ,看到 大海他
们 觉 得 辽 阔 ,见 到 大 江 他 们 感 到
得不对美 丽的 自然 山J 加 以抒写 l I
与 描 绘 ,杰 出 的作 品 也 许 就 这 样 产 生 了 。 没 有 对 于 自然 山 水 的 印
地 自然 之 间 发 生 ,不 可 能 有 所 超
环境 的组 成部分 。作家 在 国内进 行写作 与 国外进行 写作 ,其情感 与心理 状态 , 应该是 有所不 同的 ; 作家在 高山上进行 写作 与在大 海 边进行 写作 ,其 艺术感 觉与语 言 表达 ,也 许也是存 在差 异的 。当
感 ,与 自然 界的花 鸟虫鱼 与 1月 7 1 星辰等进行 着交 流与对话 ,看到
而产生 了心灵触动 ,不得 不加 以
表 达 : 登 山则 情 满 于 山 , 观 海 则 “ 意 溢 于海 ” t 感 的 冲 动 让 他 不 ,③青
如 何 提 出 并 发 展 起 来 的 ? 文 学 地
科 研 团 队 在 文 学 地 理 学 研 究 方 面 取 得 了 丰 硕 成 果 , 在 理 论 建 设 与 批 评 实 践 上 取 得 进 展 , 主要 体 现 在 其 团 队 成 员 已经 发 表 的 五 十 篇
学术论文里① 。文 学 地 理 学批 评 是
原 理 。作 为 人 类 成 员 之 一 的作 家 , 对 于 天地 万 物的 观察 与体 悟 , 从
象与感悟 ,一部杰 出的 文学作 品
如 何 能 够 诞 生 呢 ? 这 就 是 众 多 的 文 学 作 品 之 中 ,保 存 着 大 量 地 理 印 象 与 自然 意 象 的 根 本 原 因 。 同
词话》 亦云 : 昔人论 诗词 ,有景 “
语 、 语 之别 , 知一切 景 语 , 情 不 皆
批评 方法相提 并论 ,成 为当今世
界 最 有 效 的批 评 方 法 之 一 ? 对 此
奔流 , 见到 冰雪他们觉 得寒冷 , 如
此 等 等 。 诗 人 与 作 家 们 往 往 借 助
种种 问题 的回答 ,都不 能离开对 文学 地理学批评 合理性 存在 的思 考 。文学地理 学批评有 其存在 的
情 语 也 。 ” 有 时 也 会 因 人 际 关 系 @
时 ,文学 作品是 如何被创 作 出来 的呢 ?文学作 品的创作 离不开 具
体 的 自然 与 社 会 环 境 ,从 某 种 意 义 上 说 ,社 会 环 境 也 是 整 个 自然
见 的天地之物 为文学现 象 的产 生 奠 定 了坚 实 的 基 础 , 同 时 也 为 文 学地理学往往 也存在 天壤
之 别 ?一 个 出 生 与 成 长 于 盆 地 的 作 家 ,和 一个 出生 与 成 长 于 海 边
因子 而言 ,写作 环境所 构成 的地 理 因素所起 的作 用 ,并 不 占据 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