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适用房政策运行的特征分析
我国保障性住房主要分类及对比

我国保障性住房主要分类及对比自1994年我国首次明确了经济适用住房的社会保障性质以来,我国保障性住房体系经历了以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简称“公租房”)、棚改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等为主的保障性住房供应形式。
一、经济适用住房1994年12月,建设部、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以及财政部联合颁布《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办法》,成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国现代化住房保障体系开始建立。
《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以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为供应对象,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用于住宅建设的资金、政策性贷款及其他资金。
1999年4月和2006年5月分别出台了《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和《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将廉租房和限价房作为补充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
受益于政策加持,我国经济适用房投资在住宅投资中的占比持续上升,直至1999年占比达16.56%,成为我国住宅投资的重要推动力量。
但此后,我国经济适用房投资占比持续下降,截至2007年降至4.56%,部分城市甚至停止经济适用房的建设,究其原因:1、随着商品住房市场的兴起和成长,多数家庭逐步实现购买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对经济适用房的需求下降;2、部分城市提出了经营城市的理念,以出让土地获利,导致建设经济适用房的积极性逐步减弱;3、部分地区政策落实不到位,实际效果偏离预期,形成贪腐问题。
二、公租房(包含廉租房)2007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
初步形成了包括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等主要形式的住房保障制度和建设思路。
2010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成为我国公租房和棚户区改造发展的标志性文件。
《关于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的通知》,正式将廉租房和公租房并轨执行,公租房成为租赁型住房保障的核心。
此阶段就发展来看,主要问题是:1、2008~2013年,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约3,700万套,基本建成约2,400万套;其中棚户区改造新开工1,600万套,剩余为以公租房(包含廉租房)为主的其他类型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2、中央支持方面,2009~2013年,中央财政支出中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规模整体保持增长趋势,其中对公租房、棚户区改造、廉租房等支出力度相对较大,合计占各期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的比重均在60.00%以上;3、整体来看,由于廉租房和公租房具有很强的民生属性,盈利能力不佳,导致市场主体进入门槛高、财政负担重,后期发展趋势弱于棚户区改造。
我国住房保障的特征及归因分析

我国住房保障的特征及归因分析2007年8月24日至25日,全国城市住房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会议以落实《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为主要议题,决定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廉租住房制度建设,解决好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此次的“房改新政”有两个亮点,一是在住房市场体系中,对于商品房的涨价问题,新政将采取不同的调控思路和方式;二是在住房保障体系中,“保障性住房”或“保障房”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重市场、轻保障”的住房模式有望得到根本性转变。
专家普遍认为,这是对我国房改十年以来的深刻反思。
究竟房改十年,我国的住房保障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笔者认为,只有把握清楚这十年间我国住房保障的发展脉络,总结出各个发展阶段的本质特征,探究清楚住房保障各阶段问题的根本原因,才能正确地认识我国未来住房保障的发展方向,并保证其政策方案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一、住房保障的阶段划分、特征总结住房体系有两套:一套是针对高收入家庭的住房市场体系;另一套是针对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体系。
对我国当今的住房保障体系产生深远影响的是始于1998年的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即我国从此开始了住房市场化的道路。
鉴于住房保障体系中的住房准公共品的性质,笔者对于住房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是市场和政府在各阶段发挥的作用。
阶段一:单纯市场化。
1998年7月3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宣布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城镇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我国的住房政策改革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但是在将住房大力推向市场的同时,弊端也逐渐积累。
主要表现为:一是房价上涨过快。
房价上涨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社会承受能力受到挑战。
二是市场监管不到位。
房屋的质量、价格都缺乏强有力的监管。
三是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
房地产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偏重于提供大户型、豪华型房屋,导致中低收入阶层能够买得起的中小户型的供给量非常低,这就造成供求关系错位。
中国公共政策第15章 住房政策

2020/12/13
中国公共政策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LOGO
2020/12/13
中国公共政策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LOGO
15.2.4 住房公积金政策的引入
❖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一种强制性的住房储蓄制度,职工及 单位必须按职工工资的一定比例向职工的公积金账户存 款,增加职工的住房资金积累。公积金制度的保障性, 首先体现在通过住房公积金的积累增强自我保障能力; 其次体现在资金的使用上,公积金管理机构用归集的资 金向公积金缴存者提供利率优惠的购房融资,在减轻居 民还贷压力的同时,增强了中低收入居民的购房能力。
三是价格管制,售价实行政府指导价,按保本微利原则确定;四是经 济适用住房为不完全产权商品房,其再转让受到一定限制。
我国自1998年全面推行经济适用房政策以来,经济适用房的建 设保障了中低收入家庭居民的购房利益,为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困难 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优 化了房地产供应结构,对房价上涨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对通 过住宅建设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第四阶段(1998年):实物福利分房的终结
3.住房供给市场化(1998—2004年) 4.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回归(2005年至今)
2020/12/13
中国公共政策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LOGO
15.2.1 我国住房政策演变的四个阶段
❖ 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包括三方面内容:
(1)在住房分配原则上,将以往各种住房补贴由暗补(低 租金、福利性)改为明补(公积金、发放住房基金或住 房有价证券等),并依据按劳分配原则纳入工资中。这 样,住房工资增加后,个人购房和租房的支付能力提高, 就可以同步调整住房的租售比价。
中国历年房地产调控政策

中国历年房地产调控政策一、概述中国历年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演变,既体现了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深入理解和精准把握,也反映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自上世纪末房地产市场启动以来,政策调控经历了从鼓励到抑制、再到稳定与优化的多个阶段,每一次调整都旨在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在房地产市场启动初期,政策主要侧重于刺激住房消费需求,以房地产作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投资过热、房价过快上涨等问题逐渐显现,政策调控开始转向抑制过热和稳定市场。
一系列限制性政策相继出台,包括限购、限贷、土地供应管理等,以遏制投机炒房,防止市场泡沫。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受到冲击,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也随之调整。
在保增长、稳就业的大背景下,政策开始注重平衡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与发展,既要防止市场过热,又要避免市场过冷。
保障性住房建设也被提上日程,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人群的住房需求。
随着“房住不炒”理念的深入人心,房地产调控政策更加注重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在坚持调控目标不动摇的政策开始关注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实施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的精准调控。
房地产税立法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为建立现代房地产税收制度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年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演变是一个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的过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房地产市场的日益成熟,调控政策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1. 房地产产业的重要性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还对社会稳定、就业市场、金融市场乃至城市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房地产业直接拉动投资增长,促进建筑业、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经济体系的增长。
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能够刺激消费需求的增加,购房者在购买房产后通常会伴随家具、家电等消费品的购买,这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
住房市场调控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住房市场调控政策的经济学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住房市场成为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关注的焦点。
住房问题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经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住房市场的竞争催生下,政府不可避免地需要制定调控政策。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住房市场调控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第一部分:住房市场的供需关系住房市场是典型的供求市场,房屋供应和需求的平衡关系是决定房价的重要因素。
在市场上,房屋的供需关系是随时变化的。
一方面,当人们愿意为了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支出更多的资金购买房屋时,房屋需求量就会增加。
另一方面,当土地、建材、劳动力等成本上涨,房屋供应的成本也在上涨。
房价的变化是供求关系变化的结果。
当房价上涨超过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引发房产泡沫,从而威胁金融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
因此政府需时刻关注房屋市场中的供需关系,制定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
第二部分:住房市场的调控政策宏观调控政策有以下几个方面:1. 金融政策金融政策是调节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贷款利率等方式,影响房屋市场的金融环境。
当央行提高房屋贷款的利率,房屋购买者的贷款成本上升,房屋购买成本相对高,房屋的需求减少,房价就有可能降低。
而当央行降低利率,房屋贷款成本相对降低,对房屋的购买力也就增加,房价上涨的压力会更大。
2. 土地政策靠近城市的土地资源有限,土地的供求关系会直接影响到房价。
因此,土地政策成为了住房市场的重要调节工具之一。
政府可以通过土地出让方式、土地使用权期限、土地增值税等方式来增加土地供给、调节房价。
另外,政府可对抑制炒房的土地政策进行收紧,出台一些增加供给的新政策,以满足市场需求。
3.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包括:房屋税、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投资、购房补贴、提高购房交易税等。
政府采取财政政策可以影响房价,因为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来影响各个方面的市场环境。
第三部分:住房市场调控政策的评估调控政策对于市场的影响不仅仅是租房者和购房者,还影响到雇主和建筑商等其他人群。
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研究

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研究一、引言经济适用房,简称“经适房”,是中国特有的住房供给方式,旨在为有住房困难的低收入家庭提供负担得起的住房。
经适房自1986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成为我国住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经适房制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如住房供需失衡、房屋空置、质量问题、管理滞后等。
因此,本文旨在对我国经适房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经适房制度提出建议。
二、经适房制度的概述1. 经适房的定义和性质经济适用房,是指由领导出资或社会资金按一定标准设计和建造的供低收入家庭购买的住房。
经适房的价格一般低于市场价,往往因为居住面积小、位置偏远、绿化率不高或设计、装修等方面上的缺陷,但其地理位置仍然位于城市范围内。
经适房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居住有困难的低收入者对住房的需求,是社会公平、保障性住房的体现。
2. 经适房的分类经适房根据建设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领导经适房和企事业单位经适房两种。
根据使用的范围可以分为公租房和福利房,根据售卖方式可以分为限价房和价优房等。
3. 经适房的销售经适房的销售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摇号、公共资源交易或拍卖、社区内部配租、购房优惠等。
同时,为了确保其资金的安全和有效性,经适房的购买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购房资格条件,如居住年限、单位性质、家庭收入和家庭人口等。
三、经适房制度存在的问题1. 房屋空置经适房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房屋空置。
在一些城市,一些开发商甚至打着“经适房”的旗号建造了所谓的高档经适房,如小区环境优美、停车位充足,售价却不低,完全不是针对低收入者的需求。
此外,经适房的售卖方式限制较多,购房资格门槛高,许多有购房需求的低收入家庭甚至无法入手,导致经适房空置率高居不下。
2. 房屋质量问题经适房建设的标准不如商品房高,为了降低成本,施工过程中往往采用较为简单的施工工艺,建筑材料质量也不能与高档建筑物媲美。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与特征研究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与特征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住房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保障性住房作为我国住房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情况与特征对于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研究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情况与特征,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本文首先将对保障性住房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我国住房供应体系中的地位进行阐述,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
接着,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统计数据和政策文件,从全国和地区两个层面,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投资情况、分布特点等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主要特征,包括政策导向、土地供应、资金来源、建设模式等方面。
本文将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成效进行评估,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入了解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情况与特征,为完善住房供应体系、促进住房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现状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保障性住房建设在近年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动。
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为了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而提供的一种社会保障措施,其建设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从建设规模上看,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加大资金投入,推动了保障性住房的大规模建设。
各类保障性住房项目如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等纷纷落地,为广大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适宜的住房条件。
在住房品质上,保障性住房建设注重提升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
通过合理规划布局、优化建筑设计、完善配套设施等措施,保障性住房在居住环境、居住功能和居住舒适度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有效改善了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
在区域分布上,保障性住房建设注重均衡布局,力求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政府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口分布情况,合理规划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区域和规模,确保中低收入家庭能够就近享受到便捷的公共服务设施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经济适用房的市场需求分析

将购房者的家庭月收入分为五组,1999元以下为低收入组,2000—3000元为中低收入组,3001—5000元为中等收入组,5001—8000元为中高收入组,8001元以上为高收入组。对上述分组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家庭年收入在2.4-6万元的中等及中低收入家庭占到七成以上,其中家庭年收入2.4—3.6万元的中低收入群体占到42.47%,3.6-6万元的中等收入家庭占总数的30.43%。中低收入家庭在社会上占据了绝大多数,其购房需求群体较大,显示出较大的群体作用,对住房需求影响明显,在一定程度上使住房市场产品在数量上向中低端产品靠近,对于普通居民住宅的需求加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人口增长加快。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每年有更多毕业生留在城市里,这使年轻人成为购房的主力军;但同时,由于他们刚参加工作收入有限,面对市场房价只能是望洋兴叹,进而产生了对经济适用房的巨大需求。城市化给城市带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该部分人口大部分为民工。他们在城市劳动多年后,对于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有迫切心情,鉴于其经济情况也就产生了对经济适用房的巨大需求。经济的长足发展,使家庭越来越小,成员越来越少。很多大家庭往往分成了一个个的小家,父母一套、孩子一套的住房形式越来越普及。加之80后生育高峰期的年轻人现在即将成家立业,买房也就成了组建新家庭的必要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来源:各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 图1 2000年中国各省经济适用房住户职业类型
从经济适用房户主的受教育程度来看,户主受教育水平为初中文化的在 所有省份中的比重均为最高(见图2)。其中,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和上海 市的经济适用房户主为初中文化的比重均超过了40%。有意思的是,西部省 份经济适用房户主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云南 省、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一比例超过了40%,这与这些省份经济发展 相对滞后,不同受教育水平的从业人员工资差异不明显有关。 3.东部地区经济适用房政策受益群体特征变动显著 1998年房改以来,东部地区居民住房问题相比中西部地区表现得更为严 重。为了缓解房价上升的压力、改善住房供应结构,近年来东部各省市均加大 了经济适用房的供应力度。1999-2006年间,东部地区经济适用房总销售额 占全国经济适用房总销售额的比重为40.05%,同期,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这一 比重分别为33.14%和26.81%。然而,从图3中我们可以发现,东部地区经
|
35.05 29.56 24.37 30.43 23.78 25.05 26.30
数据来源:各省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各省2005年1%人u抽样调查资料。
注:\表示数据缺失。
・133・
万方数据
财经研究2008年第12期
三、经济适用房房价变动趋格的关系问题,而房价的波动与政 府采取的规制措施密切相关。结合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特殊性,我们主要从 以下几方面描述1998年中国住房改革后经济适用房房价变动的主要特征: 3.房价变动对经济适用房“经济性”的影响 1998—2006年中国经济适用房房价平均年增长速度为6.76%,2006年 平均房价升至1 792元/m2。随着经济适用房房价的持续攀升,中等偏下收入 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即便购买小户型的经济适用房,其难度也有明显增加的趋 势(见表3)。在当前食品、日用品价格日益上涨的情况下,各收入阶层购买经 济适用房的负担可能会有继续增加的趋势。此外,根据国内部分研究机构对 全国经济适用房的建筑面积和户型结构的专项调查,许多城市经济适用房套 房面积严重超标,部分城市经济适用房呈现出建设“别墅化”的倾向①。这显 然与经济适用房的“经济性”相违背。
收稿日期:2008.07-08 作者简介:李堵(1980一),男,山东淄博人,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博士生。 ・129・
万方数据
财经研究2008年第12期
二、经济适用房政策受益群体的特征 职业和受教育程度是构建社会地位等级的主要分类标准,因为它们与每 个人的经济地位、生活方式、居住状况息息相关,它们可以评定个体在社会地 位的金字塔等级中所处的位置(Glass,1954)。随着经济适用房政策受益人 群的不断增加,经济适用房住户的职业类型和教育水平也开始明显分化。 1.住户以一线产业工人初中、高中文化水平的居民为主 从住户所从事的职业类型来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及其相关人员购买经 济适用房的比重在两次普查期间保持最高,但其增长幅度明显下降,而专业技 术人员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比重增加最为明显(表1)。这与近年来经济适用房 房价上升较快、单套经济适用房房价已经超出多数一线产业工人的住房可支 付水平、而专业技术人员整体住房支付能力相对较高密切相关。从住户的受 教育水平来看,两次普查期间,经济适用房住户的整体受教育水平虽然有所上 升,但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和高中文化水平的住户一直占绝对“优势”(表1)。 从整体来看,住户的受教育程度越高,选择购买经济适用房的人数就越少。由 此可见,提高中低收入家庭的受教育水平,增强他们创收的能力,有利于他们 通过市场购买住房,从而有效缓解经济适用房房源紧张的局面。
52 872 6l 570
单位:户/% 购买经济适用房 2000年 2005拒
28 898 (3.69) 134 519 48 150
按受教育程度分类 文盲或 半文盲 义务 教育 中等 教育 未上过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 专科 高等 教育 大学 本科 研究生
(8.24)
121 924 (18.99) 93 359
38.72 28.77 34.18 36.91 30.46 29.80 25.18 30.94 25.15 26.32 25.25
爿胃/、失 爿胃/、矢 牙,/、矢 | 爿胃/、矢 _爿胃,、矢 第六类 第六类 第四类 第二类 第二类
34.02 30.91 37.70
|
9.61 9.79 10.OZ 9.94 9.50 10.23 10.46
8.95 9.57 8.54 8.59 9.30 8.49 9.19 9.13 9.34 9.73 lO.1 9.23 10.14 9.27
|
1 531 1 359 2 037 1 880 4 020 2 066 1 572 2 265 1 425 1 665
第六类 第六类 第六类 第六类 第六类 第六类 第六类 第六类 第六类 第二类 第二类
比重均低于3%(见图4)。
数据来源:各省2004年经济普查年鉴。 圈3东部地区各城市经济适用房销售面积
从东部各省市经济适用房受益群体的特征变动来看,两次普查期间,虽然
・132・
万方数据
李培:中国经济适用房政策运行的特征分析
数据来源:各省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圈4东部地区各城市经济适用房住户分布
2.住户职业特征与受教育程度的区域差异明显 从经济适用房住户职业特征的省际差异来看,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及
・
】30・
万方数据
李培:中国经济适用房政策运行的特征分析
其相关行业的人员在多数省份经济适用房的住户中占绝对比重,但内蒙古自 治区、西藏自治区和东北三省经济适用房住户中从事与农业相关职业的比重 最高(见图1)。此外,浙江省和上海市经济适用房住户中从事商业和服务业 的比重超过了20%,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市、河北省、江苏省和河南 省的经济适用房住户中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的比重 超过了10%,这一比值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东北三省经济适用房户主 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则不到10%。显然,不同地区经济适用房户主的职业 差异与当地产业结构、房价高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从事各种类型职业住户的
表3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1998--2006年各收入阶层按揭购买60m'经济适用房的状况 月均可支配收入一常规性支出B 中等偏下收入家庭 低收入家庭
204.1 209.0 221.1 231.1 238.8 261.3 293.9 320.5 348.8 176.6 180.2 184.6 192.3 187.6 205.1 231.7 251.6 277.0
175 630 (17.57) 110 600
(20.60) 115 794
(27.33)
244 850
(11.07)
268 150 (26.83) 5 300
(14.80)
54 821
(16.48)
134 950
(27.90)
798 (O.12)
(7.01)
2 938
(9.08)
10 200
(O.53)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始终为多数省市经济适用房的主要住 户来源,但住户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见表2)。其中,北京市与广东省住户职 业类型变动最为明显。“专业技术人员”已经成为了北京市经济适用房住户中 的主体,而“商业、服务人员”则是广东省当前经济适用房住户的主要来源。此 外,根据2005年各省市1%人口抽样调查,各省市经济适用房住户家庭月收 人多数在2 000元以下。
(6.16)
219 230
(3.42)
187 460
(21.94)
158 970
(17.19)
284 343 (36.34) 161 162
(12.62)
453 990 (30.65) 406 000
(14.54)
97 745 (15.23) 96 105 (14.97) 179 097
(15.91)
・
】3】
・
万方数据
财经研究2008年第12期
数据来源:各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 圈2 2000年中国各省经济适用房住户受教育水平
济适用房销售面积在各城市间的差异同样明显,且突出表现为房价越高的城 市经济适用房销售面积越大,即推行经济适用房政策仍旧是房价较高城市中 政府缓和住房问题的手段之一。然而,东部地区各城市中家庭住房来源为经 济适用房的比重明显偏低,绝大多数城市现有经济适用房数量占住房数量的
表2东部地区12省份经济适用房供求状况对比 单位:年;元;% 省、市、 住房平均受教育的年限 住房家庭月总收人 住房从事比重最高的职业 2005矩 2005矩 2000壬E 2005壬E 自治区名称 2000证 比重 比重 11.02 33.52 北京 9.66 2 998 27.90 第六类 第二类 天津 河北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福建 山东 广东 广西 海南
单位:元
月均还贷
A 208.8 220.5 242.5 250.1 258.8 278.4 299.0 341.1 371.8
表l经济适用房住户职业与受教育程度分布 按职业分类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第四类 第五类 第六类 其他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 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 专业技术人员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商业、服务业人员 农、林、牧、渔、 水利业牛产人员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 人员及,ff火人员 不便分类的 其他从业人员 购买经济适.}}j房 2000伍 2005侄
(O.38)
(O.69)
数据来源: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注:(1)括号内为各种职业或不同受教育程度的购买者占同种住房类型的百分比。 (2)由于2000年住房数据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长表数据,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 10%抽样比例的调查数据,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将2005年相关数据各乘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