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分析-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分析
产后出血教学ppt课件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 重的并发症之一。
分娩后24小时是产后 出血发生的高危期。
产后出血的重要性
产后出血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 主要原因之一。
产后出血的发病率较高,严重 影响母婴健康。
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治疗对于保 障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产后出血的危害
产后出血会导致贫血、感染等并 发症。
产后出血会导致休克、多器官功 能衰竭等严重后果。
01
02
03
04
观察症状
观察产妇是否出现头晕、乏力 、心慌、胸闷等休克症状。
测量血压
测量产妇的血压是否下降。
观察阴道流血情况
观察产妇的阴道流血量、颜色 及是否有血块等。
进行妇科检查
检查产妇的子宫收缩情况及软 产道是否有损伤。
03
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治疗
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
01
02
03
强化孕期保健
提高孕妇的孕期保健意识 和知识,定期进行产前检 查,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 妊娠期并发症。
休息与活动
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时间,逐渐增加 活动量。
预防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
定期随访
定期随访,了解康复情况,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
产后出血的注意事项
预防措施
加强产前检查,提前识别有产后 出血风险的高危孕妇。
紧急处理
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应立即采取 紧急措施,防止休克和感染。
配合医生治疗
遵从医生的建议,积极配合治疗 ,促进康复。
详细描述
预防产后出血的方法包括产前检查、产程监护、正确处理产程等。预防效果与 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产妇年龄、产次、子宫收缩力等。通过预防措施,可以显 著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摘要】产后出血是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是导致产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首先介绍了产后出血的定义、重要性和危害,然后分析了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分类以及相应的护理对策、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针对产后出血的严重性,本文强调了产后出血护理对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有效性,以提醒医护人员和产妇对产后出血进行足够重视并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以减少患者的死亡风险,确保母婴健康。
通过本文的描述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更多人了解产后出血的危害,提高对其护理的重视程度,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更多产妇顺利度过产后恢复期。
【关键词】产后出血、原因、护理对策、预防、处理方法、重要性、危害、分类、有效性、必要性1. 引言1.1 产后出血的定义产后出血是指产妇在分娩后24小时内因子宫出血引起的出血情况。
正常的产后出血量为产后1至2小时出血量约为500毫升,24小时内不超过1000毫升。
产后出血是产妇生命威胁性最大的产科急救项目之一,是妇产科最危急的并发症之一。
产后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产后并发症之一,也是危急、急诊防治的一项重大疾病。
占临床产科急救的10%以上,严重危及产妇生命。
产后出血是指产后分娩后至产后42天内,以产后24小时内最常见。
排除剥脱性胎盘后出血、易损子宫肌肉后出血及循环系统疾病等原因所致的异常出血,主要为先天性出血倾向性、过度紧缩后出血、准确分娩后出血所引起。
生产后,由于流产、引产、产褥感染、胎盘前置、早期剥脱、产后出血等原因,突发的晚期生产引起暴发大量出血,为产妇生命的危险。
1.2 产后出血的重要性产后出血是指产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毫升的情况。
产后出血虽然在生产过程中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但却是威胁产妇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产后出血的发生往往并非突如其来,而是在分娩后的几小时内逐渐出现,给产妇和新生儿带来巨大的危害。
产后出血导致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后出血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23)解读PPT课件

01
新型止血药
近年来,一些新型止血药如重组凝血因子等逐渐应用于产后出血的治疗
,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优点。
02
子宫收缩剂新剂型
随着药物制剂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型子宫收缩剂如长效缓释剂型等
逐渐应用于临床,提高了药物治疗的便捷性和有效性。
03
血管活性药物新应用
血管活性药物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一些新型血管活
并发症预防措施制定和执行情况回顾
预防措施制定
针对高危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措施,如加强产前检查、积极 处理第三产程、使用宫缩剂等。
执行情况回顾
定期对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回顾和评估,确保措施的有效实 施。
康复期患者心理干预和营养支持策略
心理干预策略
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增强康复信心。
国内外相关指南比较
80%
国际指南
强调多学科协作、早期识别和积 极处理。
100%
国内指南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注重预防、 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
80%
本指南特色
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结 合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形 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后出血预防 和处理指南。
02
产后出血预防措施
加强孕期保健与管理
健康教育
分娩时机选择
避免过早或过晚分娩,以 减少产后出血的风险。
分娩过程中的监测
在分娩过程中,密切监测 孕妇的生命体征和出血情 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情况。
03
产后出血诊断与处理原则
早期诊断及评估方法
产后出血定义
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分娩 者出血量≥500ml,剖宫产者 ≥1000ml。
产后出血患者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产后出血患者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摘要】产后出血是十分常见的产科并发症,产后出血问题一旦发生,止血不及时,甚至会导致产妇死亡。
为了更好地提高临床产后出血的针对性护理质量,本文就产后出血患者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之策,希望从专业领域、管理领域给出一些参考意见,助力临床产后出血护理管理提质增效。
【关键词】产后出血;护理;问题;对策产后出血是指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产妇阴道异常流血,且总量超过500mL的产科并发症[1]。
产后出血的诱发因素众多,包括心理、胎盘、胎儿体质量、妊娠期合并症等,导致产妇分娩过程中出现宫缩乏力问题,加之凝血功能障碍,因此持续性地异常阴道流血[2]。
产后出血问题已经成为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3],临床在护理产妇时,需要针对性地采取预见性护理工作,以防产后出血问题发生。
但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常因人员意识问题、操作问题等因素影响,导致产后出血护理工作开展不及时、不规范,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产妇的产后出血发生风险,不利产妇良好预后。
下面,本文就产后出血患者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提出应对,以飨同道。
1 临床产后出血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1 人员认识不足,只注重事后护理,忽视预见性护理部分低年资护士,对于产后出血问题的认识不足,未能意识到这类产科并发症的凶险性,因此不重视对产后出血的预防;认为只要加强事后护理,就可以解决疾病,保障患者良好预后;甚至有部分低年资护士认为,预见性护理没有必要,错误地估计了产后出血的发生率,认为每位产妇均预防性护理,是对临床宝贵护理资源的一种变相“浪费”。
1.2 人员专业性不足,针对产后出血的预见性护理能力缺失一些低年资护士由于缺乏培训,导致在产后出血问题的护理方面专业性不足,应对能力欠缺。
尤其是在产后出血问题的预见性护理工作上,存在不了解、不专业的情况,极大程度上影响产后出血护理品质,使产妇面临更大的护理风险。
另外,专业人才引进效率低下,产科整体护理水平提升缓慢;此时若产科长期面临人力资源紧张的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工作难度[4]。
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分析和护理

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分析和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引起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尽早采取相应措施及护理对策以减少其发生率和病死率,保障母婴健康。
方法通过对我院2012年住院发生的产后出血116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
结论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重视产前、产时、产后的相关高危因素,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诊断水平,正确处理产程,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和护理对策,是有效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产后出血高危因素护理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超过500mL,产后出血来势汹涌,如抢救不及时,可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
休克时间过长可引起脑垂体缺血坏死,继发严重的脑垂体功能减退,在我国占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
因此分析导致出血的诱因,发现早期产后出血迹象,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为提高孕产妇健康水平有效地防治产后出血,对保护产妇安全、降低产妇死亡率具有重大意义。
所以防治产后出血是产科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住院分娩的3826例发生产后出血116例,年龄19岁~41岁,孕周34-42周,初产妇81例,经产妇35例,出血量500mL~1000mL104例,l000mL~1500mL8例,1500mL~1800mL 4例。
1.2 诊断标准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量>500ml。
1.3 产后出血量的估计本院对产妇检测出血量的方法采用两种,即称重法:将分娩后所用敷料称重减去分娩前敷料重量。
容积法:用弯盘收集出血量用量杯测量,容积法估计,即当胎儿娩出后即在产妇臀下垫入聚血器测量。
2 结果2.1 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1)子宫收缩乏力;(2)胎盘因素;(3)软产道损伤;(4)凝血功能障碍。
产程异常、助产技术、产后观察等均为存在的高危因素。
116例产后出血的病人中因宫缩乏力出血的有86例居首位,其次是胎盘因素有24例,软产道损伤5例和凝血功能障碍1例。
产后出血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对策

产后出血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对策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500ml为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是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每个护理工作者对其必须高度重视,果断采取抢救措施,作出相应护理,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确保每位孕产妇生命安全[1]。
我科近年发生产后出血31例,现将其发生原因与预防护理对策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后出血患者31例。
年龄21~43岁,平均(23.9±3.8)岁。
其中初产妇19例,经产妇12例。
剖宫产18例,均有剖宫产指征,阴道分娩13例。
新生儿体重≥4.0kg 3例,3.5-3.9kg 16例,2.5-3.5kg 10例,<2.5kg 2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2]:胎儿娩出后2h内出血>400 ml或24h内出血>500 ml。
2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与预防对策2.1宫缩乏力本组共22例(71.0%),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由于产妇过度精神紧张及恐惧心理,又因阵痛、休息不好、饮食少,导致产程延长,使产妇体力消耗而过度疲劳,致使产妇宫缩乏力,不利于胎盘剥离和娩出。
另一方面,宫缩乏力使子宫不能正常收缩和缩复,不能有效关闭胎盘附着部子宫壁窦,而导致产后出血。
与临床使用镇静剂过多、剖宫产麻醉深、子痫前期患者过度使用解痉镇静剂等高危因素有关。
预防措施:(1)医护人员在孕妇待产过程中,关心体贴孕妇,助产士根据每个产妇的具体情况,确定护理重点,进行分娩期健康教育,对过度紧张或不合作的产妇,必要时给予度冷丁或安定等药物,介绍并实施无痛分娩技术,让产妇在待产过程中保持良好心理状态;鼓励并协助孕妇在宫缩间歇时少量多餐进食高热量、易消化吸收食物,如牛奶、肉粥、面条等,以保持充足体力。
(2)存在有产后宫缩乏力危险因素者,分娩前建立静脉通道,胎儿头娩出后常规宫底注射催产素。
(3)对于阴道分娩产妇,脐带处理完毕协助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剖宫产产妇予母婴脸早接触,增加母婴感情,让产妇拥有一种为人母的满足感,利于稳定产妇情绪,早接触、早吸吮可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

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目的:探讨并发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
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住院产妇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宫缩乏力占产后出血原因的76.28%,占比显著高于其他出血原因,P<0.05。
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发生率(2.60%)显著低于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发生率(3.93%),P<0.05。
结论:应根据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在孕前、孕期、产时及产后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产后出血的风险。
标签:产后出血;高危因素;预防措施目前,产后出血是产科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且在我国产妇死亡因素中占据首位[1]。
有文献报道,产后出血现已成为全球产妇死亡最主要的因素,严重者甚至出现失血性休克及继发性功能衰减,对每位产妇的生命安全有着极大的威胁[2]。
为提高孕产妇的健康及安全,有效地预防及治疗产后出血,降低孕产妇产后并发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本研究中,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住院产妇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并发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住院产妇3951例,产后出血患者15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产后24小时内出血≥ 500ml的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3]。
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7.4±4.2)岁;孕周36~40周;孕次0~4次,平均(1.9±0.7)次;产次1~3次,平均(1.6±0.8)次;初产妇53例,经产妇103例;有人工流产史或引产史者89例,无人工流产史或引产史者67例;阴道分娩51例,剖宫产105例。
1.2 方法1.2.1 出血量测量方法剖宫产分娩者于子宫壁切开后将羊水吸尽,后使用负压瓶吸血,术后清理阴道积血及纱布称重计入出血量。
顺产分娩者在胎儿娩出、羊水排清后将集血器置于产妇臀下收集血液,产后2 h采用卫生纸和产垫称重计量。
《产后出血护理》ppt课件

包括一般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活动护理等方面的内容。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和挑战分析
产后出血的监测和评估技术将更加精准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将有更加精准的监测和评估技术应用于产后出血的预防和 治疗中。
个性化护理将更加重要
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个性化护理将更加受到重视,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 的护理方案将成为趋势。
吸氧治疗
观察呼吸情况
密切观察产妇的呼吸频率、节律和深 度,如出现呼吸窘迫或困难,应立即 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根据产妇的缺氧程度,给予吸氧治疗 ,提高血氧饱和度。
04
产后出血药物治疗与护理配合
药物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迅速止血
根据出血原因和类型, 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止
血。
补充血容量
根据失血量,及时补充 血容量,保持循环稳定
心理支持
产后出血后,患者可能会感到焦 虑和恐惧,因此心理支持非常重
要。
饮食导
根据医生建议,给予适当的饮食 指导,以促进身体恢复。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本课程重点内容回顾总结
产后出血的原因和诊断方法
详细介绍了产后出血的定义、原因、诊断方法和临床表现等。
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
从孕期保健、分娩过程和产褥期三个方面,阐述了预防产后出血的 方法和措施。
团队合作将成为关键
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产科、新生儿科、重症医学科等多个领域 的专家共同协作。因此,团队合作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
预防感染
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保持会阴清洁。
注意事项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 忌症,避免药物过敏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分析\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并讨论相关的预防措施
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分娩并发产后出血的142例产
妇临床资料,探讨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分析,分析分娩方式、胎产
次及流产等因素对产后出血的影响,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结果:
126例产后2h内发生产后出血,占88.7%。其中,宫缩乏力性出血
有98例(69.0%),其后依次为胎盘因素(18.3%)、软产道裂伤(7.0%)、
凝血功能障碍(5.6%)。剖宫产产后出血、阴道助产产后出血发生
率分别为5.10%、4.39%,均显著高于阴道自娩1.96%;有流产史产
妇产后出血发生率4.64%,显著高于无流产史发生率;随胎产次增
加,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上述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
义 (p<0.05)。本组患者均救治成功,其中,5例患者保守治疗无
效,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成功止血,无1例患者死亡。结论:宫缩
乏力是导致产后出血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及时诊断、治疗是抢救产
后出血的关键。同时,强化产前、产时及产后预防,加强计划生育
宣教,确实降低人工流产,加强产前保健,严格剖宫产指征等措施
对于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产妇;产后出血;高危因素;预防;护理
产后出血是产科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易造成失血性休克或并发严
重感染,也是造成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产后出血多为软产道及邻
近结构的损伤或胎盘剥离面的大量出血所致。为提高孕产妇健康水
平,有效地防治产后出血,以更好的降低孕产妇病率及死亡率,本
组调查中,对我院近期住院产妇产后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
性分析,探讨并发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有效预防护理对策,现报
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0年3月在我院住院
分娩的4622例产妇,其中,并发产后出血的142例,产后出血发
生率3.07%,均符合产后24小时内出血≥500ml的产后出血的诊断
标准。142例产后出血孕妇年龄20~39岁,平均年龄为(28.5±4.7)
岁;孕周为36+2-40+4周;孕次0-5次,平均为(2.1±1.2)次;产
次1-3次,平均为(1.5±0.8)次;初产妇59例,占41.5%,经产妇
83例,占58.5%。有人工流产1次以上或引产史者87例,占61.3%;
无引产或流产史者55例,占38.7%。
1.2方法术中出血量测量采用用体积称量法计算。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5.0 统计学软件处理,计
量资料采用t检查,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产后出血原因宫缩乏力性出血98例,占69.0%,其中,产程
停滞或延长51例,宫内感染/胎膜早破29例,巨大儿8例,双胎
妊娠6例,妊娠期高血压病4例;软产道裂伤10例,占7.0%,其
中,阴道壁损伤6例,宫颈裂伤2例,阴道壁血肿2例;胎盘因素
26例,占18.3 %,其中前置胎盘14例,胎盘粘连7例,胎盘早剥
3例,胎盘滞留1例,胎盘植入 1例;凝血功能障碍8例,占5.6%。
见表1。
表1 产后出血的原因结果分析
2.2 产后出血时间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2h内126例,占88.7%;
发生在产后2~24h之间16例,占11.3%。
2.3分娩方式阴道自娩57例,占1.96%;阴道助产(包括胎头吸
引术、钳产术和臀位助产术) 13例,占4.39%;剖宫产72例,占
5.10%。剖宫产及阴道助产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阴道自娩,经
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体见表2。
表2 分娩方式与产后出血的关系
注:与阴道自娩比较,* p<0.05
2.4胎产次与产后出血的关系142例产后出血中,有流产史产妇
产后出血发生率4.64%(87/1876);无流产史产后出血发生率
2.00 %(55/274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初产妇发
生产后出血率1.94%,二产发生产后出血率4.00%,二产以上发生
产后出血率7.57%。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随着胎产次的增加而有所增
加,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3。
表3 胎产次与产后出血的关系
注:与初产比较,* p<0.05
2.5产后出血治疗与转归对于不同因素导致的产后出血,采取相
应的治疗对策与措施。如对于宫缩乏力导致的产后出血病例,可对
子宫进行按摩,同时米索前列腺醇直肠给药或肌内、静脉注射缩宫
素,也可宫腔填塞纱布,以加强宫缩达到止血的目的。对胎盘因素
导致的产后出血患者先行导尿排空膀胱,胎盘剥离不全或粘连伴阴
道出血的患者,行徒手剥离术,胎盘、胎膜部分残留者行清宫术或
钳刮术。对于软产道裂伤诱发的产后出血病例,应仔细探查裂伤部
位及裂伤程度,根据解剖部位,迅速依次缝合:肌层、黏膜层及皮
肤层。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一般占分娩
总数的2%~3%。,本组研究中,并发产后出血142例,发生率为
3.07%,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近年来,随着麻醉医学及剖宫产技
术水平的提高及围产医学的不断进步、发展,加之社会因素的影响,
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高剖宫产率并没有使产后出血减少,
剖宫产术可破坏了子宫肌壁的完整性,影响子宫收缩,是宫缩乏力
出血的一个原因。有研究指出,无明确指征剖宫产产妇术中出血量、
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显著高于经阴道正常分娩产妇(p<0.05),本组
研究资料也表明,剖宫产及阴道助产产妇,并发产后出血几率要明
显高于阴道正常自娩产妇(p<0.05),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一
是由于剖宫产手术增加了手术切口出血,出血量一般多于阴道分
娩,其次,麻醉剂的使用对子宫收缩亦有影响,因此,行剖宫产手
术前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熟悉手术的应用解剖,正确掌握手术
操作及各种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本组资料中,142例产后出血发生
于产后24h内,其中出现发生在2h内126例,占88.7%,因此严密
监测产后2h出血量,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是避免产后出血
的重要措施。
宫缩乏力是引起产后出血最常见原因,占产后出血70%~80%,本
文中宫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患者占69.0%,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首
位原因。宫缩乏力性出血为间断性,出血量随宫缩变化有所增减,
表现为胎盘娩出后阴道流血较多,一般情况下,胎盘娩出后,子宫
肌纤维收缩、缩复促使宫壁胎盘床血窦关闭,形成血栓,出血量迅
速降低。因此,影响子宫肌纤维收缩的各种因素均能够诱发产后子
宫收缩乏力,导致出血的发生。概括起来,引起宫缩乏力的原因主
要分为全身因素及局部因素,全身因素种类较多,包括精神过度紧
张、体质虚弱、镇静剂应用不当、产程延长、滞产等;局部因素包
括羊水过多,子宫张力过大,多胎妊娠、巨大儿、子宫畸形等。胎
盘因素是引起产后出血的次要原因,本文中占出血患者的18.3%,
其中前置胎盘14例,胎盘粘连7例,胎盘早剥3例,胎盘滞留1
例,胎盘植入 1例。而随着产次的增加出血量逐步增多,与文献报
道相似,提示多次流产可增加胎盘粘连或胎盘植入,随着孕产次的
增加,子宫肌纤维张力降低,结缔组织增多,导致宫缩减弱,产后
出血增多,同时宫内损伤和感染机会增加,本文资料显示,有流产
史产后出血发生率要显著高于无流产史产后出血发生率(p<
0.05)。因此,加强计划生育宣教,指导适宜的避孕方法,减少计
划外妊娠,避免多次人工流产,注意宫腔手术的无菌操作,提高手
术质量,尽量减少前置胎盘和胎盘粘连的发生,是降低胎盘因素引
起产后出血的关键。
对病因及时正确地作出诊断,是产后出血抢救成功的关键。产后
出血有多种病因,应根据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遵循先简
单、后复杂,先无创,后有创的原则,包括按摩子宫,给予缩宫素,
宫腔填塞纱布,子宫底压迫缝合等,一旦保守治疗方法失败,要果
断手术,及时切除子宫,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