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情缘
而立之年,我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党报记者

RENDIPITY WITH PAR TY MEDIA我和党媒的情缘而立之年,我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党报记者文一朱建华朱建华长江日报朱建华,河南南阳人,2010年从通讯员成为长江日报记者至今,30余次获省级新闻奖,两次获中国新闻奖,著有《传播力+的风口》《城市党报传播力建设》。
获武汉十佳新闻工作者、武汉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长江”(ID:whcj027)微信公众号创始人。
与很多同行一毕业就进入媒体工作不同,我做记者之前,当了多年的通讯员。
怀着对新闻工作的热爱,而立之年,我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党报记者。
暮然回首,头上多了些许白发,回顾从通讯员到党报记者的职业选择,无怨无悔。
记者的职业生涯,是从我2010年2月18日署名为"见习记者”的稿件开始的。
当天是农历正月初五,《长江日报》头版刊发了我采写的〈大学生开□叫卖砂锅煲寒假挣钱为父母买新衣》一稿。
此前,经过笔试、面试等一系列环节,我通过了长江日报社的招聘考核。
新闻,每天都是新的。
从以记者的身份在〈长江日报〉上发表第一篇稿件开始,感觉自己这些年来,一直处于永不停歇的奔跑状态。
这或是作为党报记者的一种自我驱动吧。
难忘中学时代的读报时光回顾从业经历,与新闻结缘,源于中学时代养成的读报习惯。
父亲连续订过多年的报纸,每天中午放学回去吃饭的时候,边吃边看,看得津津有味,有时因看得投入,甚至还耽误了吃饭。
读报经历基本上伴随了我从初中到高中的6年时光,这种影响应该是潜移默化的。
学外语需要广泛阅读以培养语感,新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7若干年后,当我成为一名记者之后,回首早年的读报经历,也许就是我的新闻启蒙。
新闻需要理论,更离不开实践。
我的大学专业和新闻不Media Review|传媒评论CC2021年第02期我和党媒的情缘=SERENDIPITY WITH MR TY MEDIA2009年9月11日五没有任何行政职务的仅10人百位高校名师九咸头顶“官街"*M»,**■・,・1RM v.MRJBrf 岀*AIM**任.«tt« 长■仃儿•« ftWXtrie 人Sfi.數字:20 位名WWJB-tt®"wru.«hw«nz*»*»it“公 i-.anwiiif-ir,hc«M 仅占«««« *H-»r W.4- It 中.MKkl.MKK.MKtaSW -Kt »•«» 达 S'W-MW :为雷为簿維否Kfii曲M 伸《0叶4心&・11 *4a >«■» <U l・.iX fttRW % MK.丹 I MP ttHfc*不「>S«)気•中《1下刊侯 心人ft io*内C 】*人"QI 沁«r **ku 改.此x z -爼-出fi-vr«'r h .•*»«.<(乂方*•也术■术*ItiXH*«•«« r>««ftw»>i44121 卜曹协釣“(ME ir TKK.长釣* XHOH«t CZVtW «iA 90*iwKAfi.高等教育应当端正价值•«♦ M* *・* a.t **a • «e4<«<.A MHA AAA ・♦-M •- ”・・»"0 «.«1. «*«t£.a« t *♦»«*«. an&«-”*A«i・ a««a♦・«■*CC4** ««・4*n«-«-«•« ・”*-・♦«•»-, A «A«・•・*"*&・.# «***•. S»-«t XW'it "w. «.*•»«<.A. A・, AMt.M* •“・W«»t<-«**•!♦■.・,#・・ T 4M4 . emw TU.4«tfn **«.*♦•«<>t4K ・•. afre.■— » • H AAMn<«.«*.<*»2()09年9月11日,长江日报单独刊发通讯员署名稿件搭边,但校报学生记者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我与图书和图书馆的情缘

收 稿 日期 :0 6 0 —1 20 - 4 6
作 者简 介 : 李峰 (94 )现 为深 圳市 盐 田 区图书馆 馆 长 , 究馆 员 , 15一 , 研 曾在 河 南省 图 书馆 工作 2 。 3年
14 3
维普资讯
李峰: 我与图书和图书馆的情缘 为我业余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道调味佐料。 ’ 17 90年底 ,我有幸加人到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 战斗行 列 , 为一 名 中 国人 民解 放军 。当时我所 在 的 成 部 队在 地 处乌 鲁 木 齐 20多公 里 以外 的小 山沟 里执 0 行施 工 任 务 。部 队远 离 城市 , 书的 环境 较差 。 读 读 想 书根 本 没有 书 的来 源 , 说 每天 也 有 《 放军 报 》 虽 解 和 《 新疆 日报》 几份报纸相伴 . 阅读 到的全是一些新 但 闻, 根本 满 足不 了 我涉猎 文史 哲 图书 的欲望 。有 时借 老兵探亲回家 , 或部队给养员进城办事的机会 . 顺便 请他们帮我买 回几本我想要的图书。除了利用间隙 时间读 书学习, 我还有坚持写 日 记的习惯 。指导员经 常在 连 队 点名 和工 作 讲 评时 表 扬 我 。鉴于 自己读 书 的勤奋 ,9 3年 末 , 队首长 在 全 团 40 17 部 00多人 中 . 惟 独 推荐 保送 我一 人进 人部 队军 事 院校深 造 。 在部 队大学深造攻读期间.虽然学院图书馆各 类藏书很多 。但 由于当时俄语专业学习的任务 比较 压头 , 根本没有精力去阅读专业课以外的图书。所以 说在部队院校三年多的时间里是我生活中读 “ 课外 书” 最少的时期。 从 部 队转 业 到 地方 .由于 曾有过 钟 情 图 书的历 史 , 对 未 来工 作 的第 一 选择 就 是 图 书馆 . 我 希望 能在 个有便利条件读书的环境 中工作。借天时地利人 和之 缘 , 我有 幸来 到河 南省 图书 馆工作 。从那 时起我 天 天 和 图 书 打交 道 : 买 他 人 的 书 , 理 他 人 的 书 。 购 整 阅读他人 的书 。 思考他人的书。在读书中积累知识 . 在读 书中增长才干。我也曾想方设法帮助读者利用 书, 教会 读 者 查 找 书 , 励读 者 爱读 书 。 导读 者读 鼓 指 好书。 身在 图书馆 , 日坐拥 书城 , 整 虽有读书之便 利 , 但深 感 图书馆 专 业知 识 的匮乏 。 90年 . 18 我考 取武汉
各地报纸副刊投稿邮箱一览

各地报纸副刊投稿邮箱一览在朋友的QQ空间看到这么好的东东,就转过来了,有需要的朋友不妨把自己的作品投过去试试,即使发表不了也没关系,权当消遣,没准哪一天您的大作会感动哪位编辑,真的变成铅字,到那时候我们能做的只有恭喜和祝贺了!各地报纸副刊投稿邮箱一览北京《中国教育报》旅游:*****************读书:*****************文彗圆:**************《中国教师报》阅读/成长:******************.net副刊:********************* 《中国老年报》副刊/银发广场:*************.cn美食:*************.cn周末:*************.cn《科学时报》读书:****************《检察日报》法律图书:************.cn风景/经历:******************.cn市井:************.cn婚恋家庭:*****************.cn〈中国妇女报〉婚恋/家园:**************.com〈北京晚报〉悼文专版:email:**********.cn〈北京日报〉读书:***********.cn〈中华新闻报〉副刊:******************《光明日报》文荟副刊:**********读书:**********《中国体育报》时尚健身周刊的驴行天下:***************《工人日报》读书/家园(文学):***************人文:*****************〈新京报〉文娱时评:****************.com每日专栏:*****************.cn〈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非常感受:*************〈信报〉段子:******************〈人民铁路报〉在路上/旅人:*************〈讽刺与幽默〉智慧散文(请注明投稿版面)感悟,小品文**********************.cn 〈中国经济时报〉芥子园电子邮箱:***********.cn风格:以散文为主,千字内,文学味浓。
我与报纸有故事征文

我与报纸有故事报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信息来源。
它承载着各种新闻、事件、观点和评论,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
然而,我对报纸的感情,却远远超越了它的信息价值。
记得我小时候,每天早上,我都会急切地打开家门,期待着报纸的投递。
那时的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报纸就像是我的启蒙老师,它带领我认识世界,了解社会。
从报纸上,我了解到了世界的多样性,理解了社会的复杂性。
它让我明白了,生活并非只有黑白两面,而是有着丰富的色彩。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报纸的热爱并未减弱。
反而,我更深入地挖掘了它的价值。
我开始尝试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每一次的文章发表,都让我感到无比的喜悦和自豪。
它证明了我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回报,我的观点和声音被更多的人听到。
然而,我也曾经历过挫折。
有时,我的文章未能通过审核,无法发表。
这让我感到沮丧,但我并未放弃。
我明白,写作是一个表达自我、理解世界的过程,我需要更多的学习和磨练。
于是,我开始更加深入地阅读报纸,从中寻找灵感和启示。
每一次的挫折,都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报纸的价值。
现在的我,已经是一名有着自己写作风格的作者。
我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和喜爱。
我感谢报纸带给我这个平台,让我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声音。
同时,我也感谢那些曾经给予我支持和鼓励的人,是你们让我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回顾我与报纸的故事,我想说的是,每个人与报纸都有一段独特的故事。
它可能是你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可能是你表达自我的平台。
对我来说,它是我认识世界、理解生活的重要工具。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珍视与报纸的这段关系,从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
中国近代史上的夫妻报人

中国近代史上的夫妻报人摘要: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史上,活跃着一批共同从事新闻工作的夫妻报人,《大公报》的何心冷、李镌冰夫妇,王一之、李昭实夫妇,王礼锡、陆晶清夫妇以及储安平、端木露西夫妇便是这些夫妻报人中的四对,他们的新闻活动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的他们相互协助,彼此影响,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近代新闻史;夫妻报人;笔者曾看到过宋素红的《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的夫妇报人》以及谢美霞的《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的夫妻报人》,这两篇文章都是梳理了近现代新闻史上共同从事新闻工作事业的夫妻,这些夫妻报人曾相互协助,彼此影响,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同样,笔者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活跃时间主要集中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除了以上两篇文章中提到的陈铭德、邓季惺夫妇,姚名达、黄心勉夫妇,何凡、林海音夫妇之外还有四对夫妻报人,他们分别是《大公报》的何心冷和李镌冰夫妇,王一之和李昭实夫妇,王礼锡和陆晶清夫妇以及储安平和端木露西夫妇。
于是,笔者对这四对夫妻报人及他们的新闻活动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也算是对宋素红、谢美霞二文的一个补充。
首先是《大公报》的何心冷和李镌冰夫妇。
何心冷是资深的大公报人之一,1922年在胡政之的上海国闻通信社工作,被胡政之引为得力助手,后来任该社主办的《国闻周报》编辑。
1926年,何心冷回天津参加新记《大公报》的筹备工作,以后便负责副刊和本市新闻的采编工作。
他是新记《大公报》综合性文艺副刊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他编的《小公园》成为大公报连续出版时间最长、在读者中影响最大的综合性文艺副刊。
当时有“天津市民尽有人不知大公报有张季鸾,但不知何心冷者甚少”。
他的夫人李镌冰,是《大公报》另一位资深报人李子宽的姐姐,她也曾在国闻社工作过。
二人于1929年8月结婚,婚后,李镌冰也进入《大公报》工作,她是大公报初创时期的三位才女之一(其他两位分别是吕碧城和蒋逸霄),经常在《小公园》上发表文艺小品。
报纸发行工作经验之一

情融发行保畅通各位领导、同志们:我叫XXX,是XXX单位宣传助理员,自从事宣传工作以来,与这份报纸发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发行的过程中,体味着发行所带给我的快乐与收获。
如果把从报纸组稿到报纸与读者见面看作一个整体工程的话,那么发行工作应该是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再精彩的言论,再有效的经验,如果不能为一线干部职工所见、所闻,也是无用功。
因此,自己身感责任重大,把一腔热情投入到发行工作之中。
总结这几年从事发行工作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用心工作从自己走上宣传岗位那天起,就自然地担负起本单位的发行管理工作。
当时段址所在车站的行李房就成了我的职责管辖范围。
那时,自己不仅负责报纸的订阅、分配、统计、联系,协管其他单位报纸的分发,而且还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报纸发行员。
每天早上不到八点,就来到行李房,从取报纸、签字、推车、开包、数数儿、放入报格到最后核对,一系列动作几近标准化,每天重复着相同的程序,时不时地还要与各单位来取报纸的人打招呼,回想起来,那段时光充满了乐趣,虽然因此干宣传一摊工作的时间就少了些,但日子过得很充实,一晃就是两年。
这两年中,自己用心体验着分报纸的难处与艰辛,感受着报纸分发过程中一件件真人真事真情真意,也体味着分报纸的快乐和发行带给我的收获。
同时也对报纸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二、用笔记录在报纸发行过程中,其间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深深打动着我。
于是我发挥自己干宣传工作的优势,拿起笔来记录那些人、那些事。
杨姐是我发行报纸的启蒙师傅,她的精益求精、她的认真负责、她的钟情专注、她的乐此不疲、她的诲人不倦,她的以身作则,感染着我,激励着我,让我一开始就把报纸发行当成一项有意义的事情而一直做到现在。
张师傅是我一入路从事客运工作时的师傅,当他来到行李信件值班员岗位时,他对发行工作的那份执着和热情着实让我感动着。
小刘,一个帅气的小伙子,当他来到党群部门工作后,我便从发行一线“退居二线”。
而他的聪明和悟性、他的投入和技艺,着实打动了我,让我不断对发行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和报纸的故事作文

我和报纸的故事作文我和报纸的故事作文我和《小学生学习报》的故事我从小不爱看报纸,但却怎么也想不到,四年级时,《小学生学习报》进入了我的生活,成了我学习生活中最亲密的伙伴和学习上的良师挚友。
四年级上学期的时候,老师号召同学们订购2013年度的《小学生学习报》,看着同学们踊跃报名订购,我心里也非常想订购一份。
回家和爸爸妈妈商量,他们同意订阅。
下午,我高高兴兴交钱给老师,订购了《小学生学习报》。
新学期刚开学,《小学生学习报》就发到了我的手里。
报纸上的内容非常贴近我们小学生的生活,我立刻被吸引住了。
报上不但有介绍我国优秀极地科学家位梦华爷爷两极考察的亲身经历,还有手工制作,优秀小学生作文,小学生数学新思维,生活小常识等,内容非常丰富。
《小学生学习报》除了开阔我的视野,还是我学习上的“老师”。
有一次,我做数学作业时有一道“拦路虎”一下难倒了我,我又画图,又验算,却怎么也做不出来,让我记得抓耳挠腮。
忽然,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小学生学习报》,有一道类似的题,我赶紧把报纸找了出来,很快找到了那道题。
经过仔细理解分析,我的思路马上被打开了,那个拦路虎也被我打败了。
第二天,看着我作业本上那个红艳艳的对号,我心里非常感谢《小学生学习报》。
通过阅读《小学生学习报》,我获得了快乐,获取了知识,得到了教育。
《小学生学习报》也成为了我生活中学习上的良师挚友。
我和报纸的故事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妈妈给我订了一份带拼音的《小学生学习报》,有趣的故事,美丽的插图,我一下子着了迷。
从此我与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
报纸携带方便,我想什么时候想读就读,不受时间、地方的限制。
每当拿起报纸,总是被报纸上有趣的小故事,精美的图片所吸引不知不觉报纸让我获得了很多知识,又培养我的想象力,理解力。
只有一有空闲,我便一个人扎到书堆里,翻阅报纸,看到一张新报纸,便像哥伦布发现了一块新大陆似的兴奋、愉悦。
然后我会迫不及待地捧起那充满着书香味道的报纸如饥似渴的翻读。
哈达铺一张报纸定乾坤观后感

哈达铺一张报纸定乾坤观后感
看了关于哈达铺一张报纸定乾坤的故事后,我真是感触颇多啊!
你想啊,在当时那么复杂又艰难的局势下,一张报纸居然能起到这么关键的作用,就像黑暗中突然出现的一道亮光。
那时候的人们获取信息可不像现在这么容易,一张报纸上的消息就如同指南针,为红军指明了方向。
我就寻思着,这得多亏了当时的人有敏锐的洞察力啊。
要是换做我,在那种忙碌又紧张的行军途中,可能都不会注意到这报纸上的信息有着如此重大的意义。
这个故事里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情节,就这么实实在在的一件事,却有着千钧之力。
我感觉这就像我们生活中有时候不经意间的一个小发现,可能就会改变整个局面。
不过呢,也许有人会觉得这只是个巧合,但我可不这么看。
这看似偶然的背后,其实是必然的。
红军战士们一直都在寻找前进的方向,他们时刻保持着对局势的关注,所以才能够抓住这张报纸所带来的机会。
我一直在想,要是当时没有发现这张报纸,那后面的历史又会是怎样的走向呢?这真的很让人遐想啊!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一样的,不管做什么,都得时刻准备着,说不定什么时候一个小细节就能成为改变命运的关键。
你要是还没了解过这个故事,我强烈推荐你去看看!真的,看完之后你肯定也会像我一样,对这个故事回味良久的。
这故事虽然简单,但蕴含的力量可不容小觑啊!我到现在还在惊叹于这一张报纸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呢!你看了这个故事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人民日报结情缘
同一片蓝天,同一个梦想。
这里是梦开始的地方,那是23年前,刚刚从社会走上工作单位的我,踌躇满志,志在人民日报;这里是路前进的方向,记得第一次写新闻稿时,我写了一篇题为《选城乡办盐水蘑菇加工厂》稿子投到人民日报。
当时投稿就有的同志讽刺我说:“人民日报是大记者的文章,而不是你周文桁的梦”。
做梦也没有想到,不久这篇报道在1985年3月15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农村信息栏目发表了,并加编者按。
文章发表后,引起全国各地的广大读者的关注,收到来信30多封。
有的了解蘑菇加工技术;有的要求帮助提供信息;有的要求合作办厂;有的要求帮助解决聘请技术员……,虽然文章不长只有几百字,但是推动力却很大,真是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我至今记忆犹新,仿佛昨日。
稿件发表后,当时还被《农民日报》誉为“福鼎县委领导的早餐”的福鼎《天天报》转载,真让我这个农村基层干部亢奋了好些日子。
这篇新闻处女作的发表,使我充满了信心,爱上了新闻写作这一苦差事。
从此,我与人民日报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通过学习和努力写稿,我很快就成了地市级报纸《闽东日报》首批通讯员。
人民日报,是一所大学校,也是我学习的重要源泉、工作信心的动力和丰富生活乐趣中的导师。
60年来,人民日报忠实记录并积极推动了新中国的建立、建设和改革发展,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发展齐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恋上人民日报,说不清是缘于基层农村干部业余生活的那份单调与寂寞爱好,还是被人民日报精彩的内容所深深地吸引,但它的确带给了我许多的愉悦,开阔了我的视野。
甚至有的时候,遇到好的段落或文章时,我都会用专门的笔记本誊写,
编自己的“读者文摘”。
几十年来我向人民日报投了许多稿子,先后于1993
年9月11日来信版刊登的《让‘庄稼医院’名副其实》、1995年1月25日来信版刊登的《莫让科技资料‘睡大觉’》、2001年11月19日农村经济版刊登《农村家电维修难谁解决》等以及2007年人民网新闻评论版发表的两篇题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建设》文章。
有我挥洒汗水的痛快淋漓,更有我成长中的酸甜苦辣。
结果一出来,也就成为我的剪贴本,永远珍藏纪念。
在我走上工作岗位的日子里,就这样在工作、读报和写作中一天天快乐地过去了。
我从人民日报上看到了祖国大好河山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希望。
每当我工作之余的时候,就捧着人民日报,看看报纸上那些有趣的事儿,在我抑扬顿挫的话语里,仿佛也看到了外面多彩的世界,学习竟比以前更起劲了。
在这纪念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我高兴地从内心道一声:感谢人民日报,并向人民日报60华诞表示最热烈的祝贺!现在我每天还是坚持上网看人民日报,今后在写作上也不会灰心,不愿放弃。
我坚信,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写出好文章,终于的机会还是会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