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物丧国”的故事
关于周朝的历史故事

关于周朝的历史故事故事是传承历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历史教学的重要部分,在历史课堂上引入故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对于掌握理解历史知识,突破重难点,培养正确的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周朝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关于周朝的历史故事篇一:玩物丧志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将东方的土地分封给有功之臣和周王室的子孙,又向各边远地区派出大批使者,以宣扬自己的文治武功,希望他们都归顺于周室。
于是,许多远方的小国和部族便派使者送来贡物,以示臣服。
其中有一个部落送来一只叫做獒的狗。
这只狗身上的毛呈黄褐色,身体较大,尾巴较长,四肢比较短,性格凶猛,善于搏斗。
同时,它又很有灵性,在武王面前匍匐在地,好像是在行跪拜之礼一样。
武王对此很是喜欢,便重赏了前来进献獒的使者,然后就高兴地逗起獒来。
召公知道这件事后,作了一篇名叫《旅獒》的奏章,呈给周武王。
奏章的大意是:如果沉湎于侮辱和捉弄别人,就会使自己丧失崇高的德行;如果沉湎于所喜爱的事物,就会使自己丧失积极进取的志向。
周王朝的建立很不容易,不能让它立刻灭亡啊!读了这篇奏章,周武王觉得召公的话很有道理,颇受感动,想起了从前纣王荒淫无度,导致商朝灭亡的惨痛教训,就下令将贡物分别赏赐给各位功臣和各国的诸侯。
关于周朝的历史故事篇二:惩前毖后周武王灭商后第二年,因病去世。
他的儿子姬诵继位,即周成王,而此时的周成王还是个毫不懂事的少年。
面对刚打下来的江山和年幼无知的侄儿,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代行天子之事,替成王摄政。
此举引起管叔和蔡叔(周武王的堂兄弟)的猜忌,他们牢骚满腹,四处造谣,许多人信以为真,连年少的成王也充满了疑虑,对周公旦的行为产生怀疑。
管叔和蔡叔在嫉妒和权力欲望的驱使下,联合商纣王之子武庚举旗反叛,发动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管蔡之乱”。
消息传来,周王室上下十分惊恐。
成王虽然年少,但也知道情况严重,完全依赖周公。
经过大家的商议和安排,最后决定由周公亲自率领大军迎敌。
卫懿公玩鹤丧志亡家国的历史典故_历史典故素材

卫懿公玩鹤丧志亡家国的历史典故卫懿公,名赤,卫惠公之子,卫康叔十代孙,卫都朝歌人。
卫懿公嗜好养鹤,在宫廷定昌、朝歌西北鹤岭、东南鹤城(今长垣县鹤寨)等处,均大养鹤。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卫懿公玩鹤丧志亡家国的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卫懿公玩鹤丧志亡家国的历史典故当初,卫懿公继位的时候百姓都不怎么拥戴他,原因在于他的父亲卫惠公。
卫惠公设计杀害了自己的哥哥才登上了王位,因此对于卫懿公的统治地位,卫国的很多人都是持否定态度的。
按理说,卫懿公应该好好表现,尽快地收揽人心才对,可是他不仅没有这么做,反而反其道而行,整天歌舞升平,不理朝政。
卫懿公可以算是一个比较奇怪的人,他不像别的君王那样喜欢女人,却疯狂地爱上了鹤。
在他的后宫里最多的不是女人,而是鹤,比宫女还要多的鹤。
宫女们每天的任务不是伺候妃嫔,而是伺候这些“鹤娘娘”。
为了得到一只喜欢的鹤,卫懿公不惜重金购买。
整个卫国的人都知道,于是很多人都来献鹤,以此来获得奖赏。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那些达官贵人们为了讨卫懿公开心,都把心思用在了寻找上等的仙鹤上面,根本没时间处理国事。
而卫懿公对于人们的进献也是来者不拒的,不管是什么样的鹤他都照单全收。
对这些宠物,卫懿公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将鹤们分成上下两等,就像自己的女人一样都给封了号。
上等鹤可以享受大夫级别的待遇,稍微差一点的也能享受士的待遇。
卫懿公和他的鹤群形影不离,他每次出行都要带着它们。
卫懿公命人给这些鹤制造了一辆很特别的车,其豪华程度不亚于自己的座驾。
卫懿公每次出行,百姓们便会聚集起来看热闹。
因为那景象实在是很壮观。
只见一辆豪华的大车上站着很多东张西望的鹤,在这辆车的后面跟着卫懿公的座驾。
鹤群在前,因此人们都戏称它们为“鹤将军”。
养着这么一大群宠物,而且它们的数量一直在上升,时间一长问题渐渐显露出来了。
首先就是环境问题,这么多鹤每天都要排出很多污秽之物,王宫里每天都被这些浊气熏染,卫懿公自己也受不了了。
成语玩物丧志的历史典故故事

成语玩物丧志的历史典故故事 玩物丧志这个成语意指玩弄⽆益之器物易于丧失意志,贻误⼤事。
下⾯是⼉童⽹⼩编给⼤家分享的玩物丧志的历史典故故事,让我们⼀起来看看吧! 玩物丧志的历史典故 春秋时,卫懿(yì)公是卫国的第⼗⼋代君主。
卫懿公特别喜欢鹤,整天与鹤为伴,如痴如迷,丧失了进取之志,常常不理朝政、不问民情。
他还让鹤乘⾼级豪华的车⼦,⽐国家⼤⾂所乘的还要⾼级,为了养鹤,每年耗费⼤量资财,引起⼤⾂不满,百姓怨声载道。
公元前659年,北狄部落侵⼊国境,卫懿公命军队前去抵抗。
将⼠们⽓愤地说:“既然鹤享有很⾼的地位和待遇,现在就让它去打仗吧!”懿公没办法,只好亲⾃带兵出征,与狄⼈战于荥泽,由于军⼼不齐,结果战败⽽死。
⼈们把卫懿公的⾏为称作“玩物丧志”。
古⼈有诗云: 曾闻古训戒禽荒,⼀鹤谁知便丧邦。
荥泽当时遍磷⽕,可能骑鹤返仙乡? 玩物丧志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668年,这时中国历史已经进⼊春秋时期。
周王室地位衰微,各个诸侯国纷起争雄,弱⾁强⾷,齐桓公重⽤管仲,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举奠定了霸业。
⽽此时的卫国却是另⼀番景象。
在经历了州吁、宣公、惠公、黔牟数⼗年的国政动荡之后,卫国元⽓⼤伤,当年康叔、武公的辉煌早已成为可望不可即的遥远的背影。
就在这时,⼀代荒唐国君卫懿公登上了卫国的历史舞台。
卫懿公是卫国的第⼗四代第⼗七位君主,他平⽣最⼤的爱好,既不是权术,⼜不是酒⾊,更不是治国,⽽是养鹤。
他为了养鹤建造了专门的宫苑,整天与鹤为伴,他⾮常喜欢鹤的卓尔不群的外表和⾼傲优雅的姿态,以⾄于如痴如醉,卫国从上到下的⼤事⼩事全被他抛到了脑后。
他还让鹤乘坐⾼级豪华的车⼦,⽐朝中⼤⾂所乘的还要⾼级,鹤乘坐的车驾在⼤街上通过时,所有路⼈都必须恭敬地闪避⼀旁。
为了养鹤,卫国每年都要耗费⼤量资财,百姓们⽆形中加重了负担,⽆不怨声载道。
由于卫懿公荒废国事,⼤⾂们的奏章如泥⽜⼊海,许多国际国内事务得不到及时处理,渐渐也引发了⼤⾂们的强烈不满。
成语玩物丧志的历史故事

成语玩物丧志的历史故事 有志向的⼈,必定会为⾃⼰的理想⽽努⼒,昼夜不惜。
⽽外物则很容易考验⼈的意志⼒,削弱和动摇⼈的毅⼒。
其中玩物丧志表达的也是类似的意思,⼩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编带⼤家⼀睹为快! 玩物丧志的历史故事 三千多年前,周武王消灭了商朝,建⽴了西周王朝,威德⼴播四海。
周武王经常派使⾂出使边远地区,许多⼩国慑于武王的威名,先后派⼈到镐京向他称⾂纳贡。
当时来⾃西⽅的⼀个使⾂进贡了⼀条⽝,叫做獒,獒体形庞⼤,威猛善⽃,与周朝的⽝⼤不相同,看到武王还会蹲下去⾏礼。
武王很喜欢它,重赏了使者,以后天天喂养这条⽝,简直爱不释⼿。
这件事被太保召公看见了,他觉得事情虽⼩,但是不可忽视。
退朝以后,他写了⼀篇《旅獒》呈给周武王,⽂中说:“德盛不狎侮。
狎侮君⼦,罔以⼈⼼;狎侮⼩⼈,罔以其⼒……玩⼈丧德,玩物丧志。
” 意思是说:德⾏⾼尚的君王是不会轻视侮慢官员的,不然的话就没有⼈替他竭⼼尽忠了;轻视侮慢百姓,⼈民就不会拥戴他……如果沉迷于⼥⾊,就败坏了⾼尚的德⾏;迷恋于⾃⼰所喜爱的物品,就会丧失进取的⽅向。
武王读了《旅獒》,想到商朝灭亡的教训,觉得召公的劝告是对的,于是把收到的贡品分赐给诸侯和有功之⾂,⾃⼰则兢兢业业地致⼒于国家的治理和建设。
玩物丧志的成语解释玩物丧志拼⾳:wán wù sàng zhì简拼:wwsz近义词:不务正业反义词:业精于勤⽤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解释:玩:玩赏;丧:丧失;志:志⽓。
指迷恋于所玩赏的事物⽽消磨了积极进取的志⽓。
出处:《尚书·旅獒》:“玩⼈丧德,玩物丧志。
”例⼦:道学家教⼈少作诗⽂,说是“~”,说是“害道”,那么诗⽂成了废话,这所谓诗⽂指表情的作品⽽⾔。
(朱⾃清《论废话》) 相关成语推荐:不务正业不务正业拼⾳:bù wù zhèng yè简拼:bwzy近义词:好逸恶劳、游⼿好闲、不求上进反义词:埋头苦⼲、奋发有为⽤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指游⼿好闲、贪图安逸的⼈解释:务:从事。
周朝成语玩物丧志

周朝成语玩物丧志作为一个华夏儿女,我们在沟通交流中,时常会蹦出一两个成语词汇。
但你真的知道成语的意义和背后的典故吗?接下来带各位朋友一起聊聊华夏历史中成语典故最多的朝代,周朝的成语典故玩物丧志。
玩物丧志最早出自于西周太保召公的《书·族獒》。
周武王灭亡商朝后,建立周朝政权,史称西周。
西周建立前期,为了滚固政权,周武王姬发决定收复周朝周边的前商朝分封的诸多方国。
一向以德服人的武王没有采用战争收复的方式,他只是向周边地区的方国派出使臣,希望说服他们都归顺周朝。
周边方国见到自己在武王攻伐纣王的时候,自己帮纣王共同防守。
周武王反而以德报怨。
于是纷纷臣服于周武王,都派出使臣到周王朝进行朝拜,还赠送了大量的奇珍异宝。
在所有的进贡品中,武王最喜欢的就是西戎国王派使者送的獒犬。
这种獒犬,虽四肢短小,但凶猛异常,也很是善于搏斗。
每当周武王走到他跟前他都会匍匐在武王脚跟,像是在行朝拜之礼。
武王很是高兴,感觉世间万物都臣服于自己,自己是真正的天选之子。
于是每天都遛狗嬉戏,爱不释手。
同时他还重重打赏了前来进贡的西戎使臣。
这件事被时任太保的召公听见后,便提笔写了名叫《旅獒》的奏章给周武王。
他在里面声泪俱下的表示,因为武王的圣德感天动地,四方方国才来归服,他们才会把自己最好的东西都进献给你。
他们是希望你能用更高尚的德行,领导大家向前进。
他们所进贡的物品无疑都是最好的东西,但如果因为玩赏它的人德行败落,那它也就不会显得那么珍贵了,反而会在世人眼中变得一文不值。
一个贤明的君主是不应该沉湎在这些物品上面的。
一个君主如果每天只会把心思放到人的身上进行享乐,那他就会失去德行。
如果一个君主每天把心思放到物件身上进行玩赏,那他就会丧失志气。
珍禽异兽不能吃穿没什么用,奇珍异宝不能使用,也没有实际的作用。
你何不将四方进贡的宝物都赏赐给朝内的同姓诸侯,彰显你的德被四方。
周武王看完奏章,想起了从前商纣王荒淫无度,玩物丧志,导致商朝灭亡的惨痛历史。
玩物丧志的故事

玩物丧志
【成语拼音】:wán wù sàng zhì
【成语解释】:指迷恋于所玩赏的事物而消磨了积极进取的志气。
【近义词】:不务正业
【反义词】:业精于勤
【成语出处】:《尚书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
【成语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例句】:道学家教人少作诗文,说是“玩物丧志”,说是“害道”,那么诗文成了废话,这所谓诗文指表情的作品而言。
(朱自清《论废话》)
【成语故事】: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他将东方的土地分封给有功之臣和周王室的子孙,又向各边远地区派出大批使者,以宣扬自己的文治武功,希望他们都前来臣服。
于是许多远方的小国和部族便派使者送来贡物,以示臣服,其中有一个部落送来一只叫做獒的狗。
这只狗身上的毛呈黄褐色,身体较大,尾巴较长,四肢比较短,很是凶猛,善于搏斗。
它又很有灵性,在武王面前匍匐在地,好像是在行跪拜之礼一样。
武王对此很是喜欢,便重赏了前来进献獒的使者。
于是,武王就高兴地逗起獒来。
太保如公知道这件事后,觉得一位君王应有所节制,就作了一篇名叫《旅獒》的奏章,呈给周武王。
奏章的大意是:如果沉湎于侮辱和捉弄别人,就会使自己丧失崇高的德行;如果沉湎于所喜爱的事物,就会使自己丧失积极进取的志向。
周王朝的建立很不容易,不能让它立刻灭亡啊!
读了这篇奏章,周武王很是感动,想起了从前纣王荒淫无度导致商朝灭亡的惨痛教训,觉得如公的话很有道理,就下令将贡物分别赏赐给各位功臣和各国的诸侯。
《玩物不一定丧志》

《“玩物”未必“丧志”》“玩物丧志”说的是,只顾玩赏所喜好的东西,因而消磨掉志气。
的确,自古及今,不乏玩物丧志之人。
商纣周幽,沉湎声色犬马,整日肉山酒海,将国家大事臵于脑后,最终国灭身死。
今天的那些整日沉浸在电玩游戏中的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成年人,不也因玩物而丧志,荒废了学业、事业,有些人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不归之路。
于是,“玩物丧志”便成了大人们剥夺少年儿童“玩”的权利最有力的根据。
但我认为,“玩物”未必“丧志”,大人们的看法未免偏激。
少年儿童正是打基础的时期,他们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的志向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不断丰富而有所调整与变化,能够从儿童时期立下志向又终身不变的“四海之内,有几人欤”.鲁迅先生不也多次改变自己的人生道路,由实业救国而医学救国,最后转到“弄文学”,“以唤醒沉睡的国民的魂灵”从而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吗?可见,“玩物”是否“丧志”,还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果所玩之物与其胸中之志并不相悖,且能相辅相成,甚至完全一致,就不仅不会丧志,物与志反而会相生相长,互相促进。
被誉为“诗仙”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可谓玩物之极也。
他一生遍游祖国的名山大川,不仅没有丧志,反为他写出那些热情洋溢、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浪漫主义诗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英国的博物学家达尔文从小就痴迷于观察和研究昆虫等小动物,这为他将来成为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少年儿童、中小学生,也有各种各样于身心健康并无害处的兴趣爱好,可是,很多家长或老师却以“玩物丧志,影响学习”为由,残酷地剥夺了他们这一正当的权益,这不仅不利于他们个性的发展,还有可能扼杀了一个个未来的“达尔文”、“爱迪生”。
因此,对当今中小学生的“玩物”,应客观、理性地分析,培养他们积极、健康、向上的志向和情趣,保护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积极性,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初步建立自己的志向,并鼓励他们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玩物”不已,其志何愁不能实现!同学们,若我们的理想抱负与所玩之物兴趣爱好大相径庭,则应立即“悬崖勒马”,另寻他物,以求志与物的一致性;若胸中尚无大志,则应针对自己的现状,确立自己的生活目标,痛改前非,并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勤奋努力;若所立之志与所玩之物已能做到相辅相成,目标一致,则可坚定勇敢地坚持走自己的路,经过不懈的努力,其志必无不成之理。
玩物丧志的典故

《玩物丧志的故事》
小朋友们,今天我给你们讲一个叫“玩物丧志”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卫懿公的人。
他特别喜欢仙鹤,喜欢得不得了。
他给仙鹤做漂亮的房子住,还给它们好吃的东西。
甚至啊,他还给仙鹤坐漂亮的车子,就像对待很重要的大臣一样。
可是呢,他把心思都放在仙鹤身上了,都不管国家的大事。
老百姓有困难,他也不管。
后来,别的国家来攻打他们,士兵们都不愿意为他打仗,说:“您只关心您的仙鹤,让仙鹤去打仗吧!”
结果呀,这个国家就被打败了,卫懿公也很惨。
小朋友们,这就是玩物丧志哟。
《玩物丧志的故事》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
从前有个小朋友叫小明,他特别喜欢玩手机游戏。
每天放学回家,他啥也不干,就抱着手机玩。
作业也不写,书也不看。
慢慢地,他的学习成绩变得很差,眼睛也近视了。
老师和爸爸妈妈都很着急,可他还是放不下手机游戏。
小朋友们,可不能像小明这样玩物丧志哦。
《玩物丧志的故事》小朋友们,再来听听。
有个叔叔特别喜欢收集邮票。
一开始只是当成爱好,后来越来越着迷。
他把自己的工资都用来买邮票,家里的钱都花光了。
老婆孩子都生气了,他自己的生活也变得一团糟。
小朋友们,爱好要有度,不然就会玩物丧志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玩物丧国”的故事
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周书》记载了“玩物丧志”的典故。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率军灭殷商,建立了西周王朝,四方咸服,纷纷纳贡称臣。
西方蛮夷之邦进贡了一头高大威猛的獒犬,武王很是喜爱(周初之西方蛮夷部落应在今宁夏、青海、西藏、甘肃一带。
《尔雅.释畜》称:“犬四尺为獒”,推想此獒应与现今的藏獒同类)。
当时主要的辅政大臣召公姬奭,因担心武王会因犬而废政,便写了名曰《旅獒》的训诫(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蛮。
西旅厎贡厥獒,太保乃作《旅獒》,用训于王),告诫武王不要“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所谓“玩物”,就是过分好物不能自拔的意思,成语“玩物丧志”即典出于此。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工作之余有点业余爱好本不是坏事。
但关键是要掌握好“度”,不要因对外物的喜好而耽误了正事。
按照召公的训诫是“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要让无益的事情去妨害有益的事情。
倘若对无益的爱好不加以节制,小则意志消沉,丧失进取心;大则身死名灭,玩物丧国,这样的例子在中外历史上可以说数不胜数。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传说他的创立者大禹品尝了仪狄进献的酒醪后赞不绝口,又因担心后人会酗酒误国而不再饮酒,可以说很有忧患意识。
但是他的后代却不太争气,夏代第三任君主太康不仅嗜酒,尤其酷爱狩猎。
有一次,他带着大队人马到洛水南岸狩猎,一去就是好几个月,国无主君,国事全被耽误了。
黄河下游东夷部落有穷氏的首领后羿乘虚而入,亲自带兵封锁了太康的
归路,夺取了夏的政权(太康死于流亡中)。
但令人不解的是,神箭手后羿和太康一样,也是酷爱四出游猎。
据张守节《史记正义》引《帝王纪》载,“羿恃其善射,不修民事,淫于田兽,弃其良臣”,把政事全部交给了亲信寒浞,自己则忙于弯弓搭箭,降龙伏虎射大雕。
阴险的寒浞趁此机会,不断扩充部族的实力,后来干脆谋杀了后羿,并诛灭了后羿的子孙。
燕召公姬奭写了《旅獒》,告诫周武王不要“玩物丧志”。
但是他的谆谆教诲对后人却没有起多大的作用。
卫国的第18代国君姬赤(卫懿公,前668年-前660年在位)的嗜好是养鹤。
卫懿公养鹤与一般人不同,非常用心:他根据众鹤的品相,给它们加官进爵,上等的享受大夫的俸禄待遇,较差的享受士的俸禄待遇;鹤住的地方,建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他外出游玩,必将鹤载于车前,号称“鹤将军”;对善养鹤者必以重用,献善鹤者必以重赏。
卫懿公整天忙于“鹤政”,终至朝政混乱,民怨沸腾。
懿公九年(前660年)冬,来自北方的翟人部落攻卫,卫懿公发兵抵抗。
调兵遣将时,大臣们说:“您喜欢鹤,就让它们去进攻翟人吧”;向国人分发兵器盔甲时,国人们说:“叫鹤将军去抵抗敌人吧,它们享受着国家的俸禄,我们哪里比得上它们!”卫懿公无奈之下,只得带领少数亲信迎敌,结果兵败被杀。
周公的后人(姬姓诸侯国)也是一样,不过他们的爱好是斗鸡,当然是连斗带赌。
国君士大夫们斗鸡与众不同,为此,营造了豪华气派的斗鸡台(原址在今山东诸城);所有斗鸡都要精挑
细选,体形、外观要出类拔萃,且能征惯战;进入战斗状态时,要精心配置必要的装备,如季氏的秘密武器是将芥末面洒在鸡翅上,郈氏的绝招则是在鸡爪上安装金钩(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载:季氏与劶氏斗鸡,季氏芥鸡羽,劶氏金距。
)。
鲁昭公25年(公元前517年),季平子(姬意如)与郈昭伯(郈恶)斗鸡,结果季氏鸡大败,想必输了不少银子。
季平子甚为恼火,一怒之下侵占了郈氏的封邑,两家彻底闹翻了。
郈氏到鲁昭公处控告季氏,早已对季氏专权不满的鲁昭公发兵讨伐季平子,反被季平子联合叔孙氏、孟孙氏击败。
鲁昭公出亡,最终死于晋国,郈氏亦被孟孙氏所杀。
明熹宗朱由校也是位特别会玩儿的皇帝。
朱由校即位时年仅16岁,正是当玩儿的年龄。
不过,他的玩儿法比较高雅,有一定的技术含量。
《明史》载,明熹宗心灵手巧,性喜"椎凿髹漆"之事,擅长亲手制造木器、漆器、玉器,在庭院设计和房屋制造方面也很有造诣,专业人士都自叹不如。
据说他在“工作”时,往往挥汗如雨、废寝忘食,什么修齐治平、军国大事,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每当这个时候,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太监魏忠贤就会手捧奏章,向这位木匠皇帝请示国家大事。
此刻朱由校兴致正浓,哪有闲暇分心,往往随口说道:“我知道了,你看着办就是。
”于是,魏忠贤俨然便成了“二皇帝”(加封“九千岁”),不费吹灰之力就控制了大明朝的权柄。
朱元璋杀人无数,费尽心思收回的“相权”,最终却轻易落到了太监手里。
魏忠贤专权误国,结
党营私,大肆迫害异己,明朝宦官的权利达到了顶峰。
就在天才的木匠朱由校挥汗如雨精雕细琢时,大明朝却在魏宗贤及其党羽的治理下摇摇欲坠,天怒人怨。
1627年,天启帝朱由校因服用“仙药”而死,终年23岁。
1644年,苦命皇帝朱由检(崇祯)自缢于煤山,明朝灭亡。
笔者以为,玩物“丧志”也好,“丧国”也罢,问题的关键在“玩”不在“物”。
普通老百姓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即使过度沉湎于玩乐,结果充其量是丧志、败德,倒也不至于有太大的副作用。
倘若手握权柄的人不注意约束自己,今天酷爱打高尔夫,明天迷恋搓麻打牌,对靓妞艳舞更是兴致盎然。
长此以往,终将“丧身”!这样的例子仰俯皆是,想必无须赘述了。